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民国六年是哪一年(民国六年是哪一年属什么生肖)

时间:2024-01-13 13:12:37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曾祖父们的分家字据

曾祖父们的分家字据

文/党江力

我的高祖父党京有(又名党生有)生于清光绪十九年,于一九七三年去世。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 清末至时期高祖父家里有三百多亩土地,还有长工数人,由于觉悟高,思想进取,战争年代,高祖父对铜川富平沿山一带的革命事业给了很大支持。经过一些长辈回忆和网友留言,高祖父曾受到一些积极分子和革命思想的熏陶, 1946年入党,时任地下党老庙区区长,曾率领老庙游击队在富平北部活动,并配合解放军参加了著名的康庄战斗。直到现在,村里面一些七八十岁老人提起高祖父,都说他是山区的革命功臣,虽祖上为地主,期间村里没有人敢批斗。

党京有(党生有)

高祖父去世七单,当年阴阳先生所书存于家谱中

土地改革时期高祖父率先主动交出家里的大部分土地,一九五五年,十月三日,六十三岁的他将家又一分为三,分给我的三个曾祖父。大曾祖父党志宏小名党牛儿,曾祖父党志道一九四零年八月去老庙驾马车卖粮食,回家途中遭遇暴雨,英年早逝,分家字据由长子我的大祖父党玉杰小名党九娃继承,如今年近九旬,三曾祖父党志斌小名党海娃只有一女外嫁,所以他的分家字据由我的祖父继承。

中间是我的祖父

祖父去世后,这张分家字据一直保存在家谱中,上面详细写了,分给三曾祖党志斌(小名党海娃)的生活物品。大体内容是”党牛儿,党海娃和侄子党九娃因家庭矛盾不和,难以共度,同亲戚,户族,家长共同商议,情愿分居其土地,农具,家具协商均分给党海娃,今分到东边庄基窑一孔,房三间,西群地一段八亩,下村地四段七亩九分,东耕下边地二亩五分,庙前地一段三亩,老梁地一段三亩八分,瓦庙地一段九亩,桑园地一段六亩一分,碾子一个,小槽两个,大犁一个,小牛两个,东耕核桃林共用耙磨子共用,门三合,单桌子一个,养老地四院地二段七亩九分,灵地一亩”。由于年久,有些字迹不清,也有些繁体字,大概计算了一下,三曾祖父党志斌分到土地有四十九亩一分。

党志斌(党海娃)的分家字据存于家谱中

记得祖父回忆,高祖父的家里前面是一座二层阁楼,后面是九间房和2孔窑,战争年代曾在阁楼间,窑洞里,大碾子下救助过多名红军。这张分家字据纸张轻且薄,如今保存完整,对比了一下清同治年间富平县的一张字据,格式各方面比较相同,足以见得高祖父也有一定学识。

字据中的代笔人,党回有为高祖父的二弟,党振宏是当时户族里的一个兄弟,郝金福是高祖父的妻弟,铜川市刘家沟人,时期曾是刘家堡的一个堡长,外号郝麻子,春节回家听一个85岁的爷爷讲,郝麻子战争年代手持双枪,枪法精准,对着房檐上的木头一排打过去,百发百中,战争年代也为革命做出了很多贡献,郝金福之子随当年去了台湾,为郝姓将领,九零年左右曾回大陆探亲,之后杳无音信。

清同治七年字据(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曾祖父党志斌(党海娃)的分家字据里,耕地和灵地写的比较清楚,灵地就是祖坟大致所在的地方,记得二零零年左右,夏天的一个早上,村里的一个老人发现自家的耕地里有墓被盗,挖出了一个三米深的大坑,老人就赶紧告诉我爷爷和大爷,因为他家的耕地就是以前我家的灵地祖坟,依据爷爷们回忆大致是同治年间的,庆幸的是并没有被完全盗出。

时间过得很快,当年曾祖父们的分家字据,距今已六十六年,一个甲子之多,以此文章记录那些岁月,文中若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简介:党江力,赵老峪北村人,工作于拉萨,文章写于二零二一年五一前。

凤台书屋旧方志略叙第36篇 | 《()歙县志》

#古籍里的历史#

《()歙县志》十六卷,十六册,许承尧总纂,印本,木夹板。版框高19.0厘米,宽25.8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单鱼尾,上下黑口。书衣:歙县志。书名页:歙县志。牌记:二十六年旅沪同乡会印,许承尧题端。

册一前有:二十五年全椒石国柱“序”;诸暨楼文钊“序”。修志职名。例言。目录。

图(木刻版画):歙县全图 府县全图 城垣图 县治图 儒学图 书院图 古书院图 问政书院图 徽州府治城垣图 府治公廨图 徽州府学宫图 。

“《新安志·方舆纪》:县南有歙浦,因以为名。《环宇记》:有水口曰歙浦,或云:歙,翕也,谓山水翕聚也。”

歙县创县于秦代,属会稽郡。从此后“歙”名不改,隶属多变,汉隶之广陵国、丹阳郡、新都郡,晋隶之新安郡等。隋开皇十一年(591)置歙州,歙县属之,后一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为徽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徽州升为徽州路,歙县成为其附郭县。明洪武二年(1369)徽州路改徽州府,府衙仍置于歙县,至清不改。

后,废府留县,歙县直属安徽省,又改属芜湖道,此后变隶多端,有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属第七行政督察区。解放后,也隶属变更不定,自1961年起,隶于徽州专区、徽州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歙县属之,直至现今。

歙县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黄山,正因为有此名山,将相沿近千年的统领六县(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之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而如今只在黄山市保留一以徽州命名的一县级区。在是志《舆地志·山川》中有黄山介绍曰:

“歙县山脉之分区:论歙县山脉,应以渐江及新安江为界,在渐江、新安江北岸者,悉自黄山大干分支。在渐江、新安江南岸者,悉自休邑白际发脉之连岭分支,而白际又系马金岭大干。”

“渐江、新安江北岸山脉主峰曰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年改今名,高四千六百尺,盘互三百里,当徽、宁二府界。登其颠,则匡庐、长江隐隐在望,山之南,丰乐之水出焉。世传黄帝尝与容成子浮邱公炼丹于此,其后又有仙人曹阮之属,故有浮邱、容成之峰及曹溪、阮溪之水。汉末会稽太守,上虞陈业亦遁迹此山。”

“黄山诸峰有如削成,烟霭无际,雷雨在其下,又时有舖海之奇,白云四合弥望如海,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所谓‘黄山云海’,宇宙奇观也。”

“有峰三十六,水源亦如之其衍,而为溪者二十有四,为洞者十二,为岩者八。山为邑北镇,惟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馀俱属歙。《郡国志》称:天目(山)高二万仞。而低于黄山者,以徽郡平地已与天目齐,而此山又特高者也。”

“山中多黄连、紫朮,有汤泉出,香溪中常涌丹砂,浴之愈疾。山西北中坼望之类太华,故亦称小华山。山有专志另详。”

是《歙县志》虽编纂始于二十二年,完成于二十五年,但其史实资料却止于清末,时期之县舆情没有录入,其编纂体例仍遵循于清旧志。这些叙述都在其《例言》予以给出,

《例言》之前三款曰:

— 县志自清道光六年县令劳君续修,后屡次议修,皆因循旷废,未竞其业。今鉴前失并力趣功,因旧志类例出于桐城刘海峰(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文学派三祖之一,贡生副榜,终身未仕,以授徒为业,曾纂修《歙县志》二十卷)先生,劳君稍有移易,无关宏旨。佥议因袭不复更张,以杜聚讼省日,力免中辍也。

— 既因袭旧例,故编纂至清末为止,入后国体既更,非旧例所可包举,自应更定别为记载,今未遑及,以俟后人。

— 志乃史裁,因时而作,务求真实详赡,以存陈迹兼资来鉴,是丹非素固无取焉。旧时政教、风化、文艺,至清末适为一结束之期,过此以往稽考尤艰,故博为甄采,凡可信今而传后者,皆详慎记录,旧志所载非审知其误,未加删损,间有疏漏太甚,乃为改作,别于篇首明之。

由此知,是《歙县志》实为清代地方志,只不过乃于所纂修也。且看其目录如下:

卷一 图 舆地志(晷度 疆域 沿革 山川 都鄙 风土 古迹 邱墓)

卷二 营建志(城池 公署 学校 秩祀 寺观 水利 津梁) 官司志(职官 名宦)

卷三 武备志(兵防 兵事) 食货志(物产 赋役 贡品 盐法 茶纲) 卹政志(仓储 院局 蠲赋 振济 优老)

卷四、五 选举志(荐辟 科目 武科目 仕宦 勋爵 殊恩 封荫)

卷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人物志(勋绩 宦迹 忠节 儒林 文苑 材武 孝友 义行 士林 诗林附 遗佚 方技 列女 )

卷十五、六 艺文志(书目 奏疏 序 记 书 文 碑碣 考辨 议 颂 说 纪事 墓志 行状 诗赋) 杂记(祥异 人瑞附 拾遗 志源 人物志姓名备查表)

《歙县志》总纂许承尧,1874—1946,名芚,字际唐,号疑庵,室名眠琴别圃,歙县人。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三十年进士,入翰林院,成为“末代翰林”。辛亥革命后,任皖全省铁路督办,后任甘肃省政府秘书长,甘凉道、兰州道道尹,甘肃省政务厅长等职。他还曾兴办新安中学堂、师范学堂与敬宗小学、端则女校。他工隶书,善诗文,有《疑庵诗》《歙故》等著作,解放后,其家人将其藏品写经手稿等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