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扶乩是什么意思(古代扶乩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3 09:40:59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方术:扶乩

木版年画:扶乩

扶乩,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

《清稗类抄·方伎类》:“术士以硃盘盛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悬锥其端,左右以两人扶之,焚符,神降,以决休咎,即书字于砂中,曰扶乩。”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老爷只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应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中国道教的神秘占卜仪式——扶乩

扶乩(fú jī),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架乩、扶鸾、挥鸾、飞鸾、拜鸾、降笔、请仙、卜紫姑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受到神明附身,这种人被称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做出神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

扶乩时必须有正鸾、副鸾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记录二人;合称为六部(三才)人员。运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笔,而在预设的沙盘上,由鸾生执笔挥动成字,并经唱生依字迹唱出来,经记录生抄录成为文章诗词,最后对该讯息作出解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常扶乩得到的结果,都是极为古典的诗词或文章,那些讯息是由神明发出的。一般来说,道经的撰写,或与神仙的问答都常采取此法,现在流行的善书如《地狱游记》、《天堂游记》、《阿鼻地狱游记》和《新阿鼻地狱游记》等都是扶乩的各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徐珂的《清稗类抄》中对扶乩的描写

"术士以朱盘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悬锥其端,左右以两人扶之,焚符,神降,以决休咎。即书字于沙中,曰扶乩,与古俗卜紫姑相类。一曰扶箕,则以箕代盘也。"

扶乩的记载最早见于刘宋刘敬叔的《异苑》:时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紫姑神,凭偶像的跳动,卜未来蚕桑。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也有提及扶箕,当时迎厕神紫姑已是风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于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笔的不限于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洪迈的《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写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扶箕渐成文人闲暇之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时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盛行于士大夫之间,崇祯八年六月叶绍袁曾为亡女叶小鸾招魂,当时文学大家钱谦益亦在现场,后来钱谦益曾记录小鸾“矢口而答,皆六朝骈俪之语”。明末清初诗人方文的《嵞山集・续集・徐杭游草》附有潘江《和方文降乩诗》。清初的金圣叹,除了文艺活动外,扶乩更是其所擅长,一样被钱谦益认证。

在《红楼梦》第九四回:“我在南边闻妙玉能扶乩,何不烦他问一问?” 清 昭连 《啸亭续录·彭氏科目之盛》:“余素恶扶乩之事,以为假鬼神以惑众。”

而鲁迅的《花边文学·偶感》也有出现扶乩:“五四时代,陈大齐先生曾作论揭发过扶乩的骗人,隔了十六年, 白同先生却用碟子证明了扶乩的合理,这真叫人从那里说起。”

清朝《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扶乩之事不下百次,作者纪昀本人则表示了一定的思考与怀疑:“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与纪昀同时期的江南才子袁枚,其书《子不语》中亦不乏扶乩事,如其中名篇“关神下乩”,记叙了关帝君借由乩笔,以幽默的口吻,责备士人不够尽忠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中期名臣叶名琛之父叶志诜笃信道教,爱好扶乩,叶名琛特建长春仙馆(今广州市应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吕纯阳、李太白二仙,事无大小都要问于乩手。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叶名琛亲自扶乩,得吕洞宾语“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防守,最后战败被俘,时人讥之“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总督”。箕仙不单预告事情,更能与文人对唱。近代文学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写道:“觉新由于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代以来,也有人以言语试探扶乩真伪之记载。清朝纪晓岚《槐西杂志》里曾有记载,汪旭去看扶乩,乩童自称张,有人以张所作之《悟真篇》问道,乩仙只答:“金丹大道,不敢轻传”

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记载:“海宁陈文勤公言:昔在人家遇扶乩,降坛者安溪李文贞公也。公拜问涉世之道,文贞判曰:‘得意时毋太快意,失意时毋太快口,则永保终吉。’公终身诵之。”由此可见,扶乩有时并不全是迷信的。扶乩在明代最流行。《山西通志》记载:“太原府纯阳宫在贡院东天衢,明万历年建。凡起造规划,偕仙乩布置。内八封楼、降笔楼,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对额皆乩笔所题,碑记乃李太白乩笔也。用醉翁亭体,文甚奇俊。”乩仙成了建筑师,李白成了乩仙,亭宇成了扶乩的产物。

可见扶乩还教人们如何处世,戒贪、克淫,以谨慎行事。

崇清堂堂主、太仙之传说

坐镇在峨蔓蒲氏宗庙堂崇清堂的堂主,名佑,娥蔓蒲氏二世祖玄福大公之次子。母刘氏,笔架岭下的刘屋村人。

相传,虞朝(中远古的一个部落)舜就帝位。拜九岁神通蒲衣子为师。衣子为舜帝谋划治国安邦之策,政绩显赫,舜晚年欲逊位于衣子,他不受而隐居山林。几千年后转世降生佑,是故佑即“蒲清师”。

佑八岁那年,一天,随母刘氏去耕地在一旁玩耍。午时,母亲正在犁地,他却哭囔着要吃甘蔗,香蕉......等。母亲怎样劝慰都不听,一怒之下顺手把牛鞭轻轻得在他身上揪了一下。他觉得很受委屈,躺在地上就嚎啕大哭起来。母亲不理睬他继续向前犁地。等到母亲从地的那头犁回来时,眼前却惊显这幕:儿子不见了,儿子哭躺的地方却见无数只黄蚂蚁搬泥球堆集一隆坟丘。佑成仙了!

儿子仙逝后,母亲靡日不思,夜夜椎心泣血痛不欲生,一合眼就见到儿子,儿子披甲戴顶,佩刀带箭,威风凛凛,站在母亲面前。他对母亲说:他上仙界面圣后,皇帝封他为“北极佐都镇天廉察清虚無上玄元大帝”崇清堂堂主,负责管理包括本村各姓24员君长,各坊香火都要敬堂主为至尊,并敕令“北极高天明耀天罡元帅”和“八王元帅”随侍护卫、扶佐。佑的墓坵渐渐发大,堂主觉得不太好,就显灵“摩童”将4跟石柱㨁于墓坵四角,限制它不在增发大。直至现在,墓坵仍限制在4根石柱之内,后来族人在其坟墓之上建起一座石塔,可惜1957年建峨蔓盐场时,石塔被拆卸建筑栏港堤坝。

有一年,邻近几个姓王村庄做斋,按规矩应先由斋主奏表才轮到他人。但堂主到斋坛后就先奏表文,且点燃一支香烧了王氏的全部表文。在场的王氏子孙大为恼怒,卷袖即欲斯打。该王氏圣堂掌令“三面佛”立即“摩童”(本地土话,即显灵说话)制止,曰:子孙不可胡来,皇上派蒲清师来收表了,王氏人听佛一言,就不闹事了。

事至今日,北岸地区仍流传“替峨蔓人做斋”得趣闻。

相传,几百年前,临高县新盈一带有荔枝鬼,一老二少仨人,为非作歹,危害一方,当地神灵降服不得,人民苦不墈言。于是县衙就派人来峨蔓(时称儋耳那细司登龙里)请峨蔓崇清堂堂主前去抓鬼。堂主带上天罡元帅,由十多名青年抬扛,与其“马主”备齐米,水当即前往。

时值荔枝成熟季节,只见荔枝励鬼爬在树上吃荔枝,二鬼不在,堂主令“马主”摆好米、水,即与励鬼斗法.....。

荔枝励鬼不知来者是民噪天下的蒲清师,只见来者仅摆放三盅米和三盅水祭品,不见杀猪宰羊前来慰劳,就狠下毒手,掷下荔枝核把堂主带来的十多名抬桥青年人全部打昏过去。“马主”见此情景急了,奋力跳上堂主座轿,大声疾呼:“堂主,你见否!你想带来的子孙全部被打死在乡外吗?”话音刚落,堂主的座轿忽悠一下飞了起来,绕几个轿夫转了一圈,只见十多名青年个个都苏醒过来。

狂妄的励鬼,自恃他魔力精湛,呲牙咧齿,张开血盆大口,毅力把舌头伸出一尺来吓唬堂主,说时迟,那时候,站在一旁的天罡元帅飞起令箭,不偏不倚,正射穿励鬼的舌头 ,只听见励鬼哀叫一声从树上载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变成一堆牛粪。励鬼死后堂主立即命令来人全都上船,赶路班师回朝。船刚离岸,二鬼赶到,见此情景 气得在岸边撞胸踩脚。

老鬼死后,小鬼们散火了,当地人民从此安然无恙了,堂主的名声越传也越广了。

故事:灵验的扶乩占卜术

(重温聊斋系列243篇《何仙》)

话说长山县有个叫王瑞亭的人,擅长扶乩问卜。扶乩是民间崇尚的一种占卜方法,神明附身在扶乩人的身上,在沙盘上写字,传达信息。王瑞亭无疑就是传达神明信息的人,他请来的神明,自称何仙,是吕洞宾的弟子。

有人猜测,何仙自称是吕洞宾的弟子,其实是给自己脸上增光,他应该是吕洞宾胯下的坐骑仙鹤,“何”与“鹤”同音。

何仙每次降临的时候,喜欢与人论文作诗,见解独到,很有眼力。太史李质君还是书生的时候,拜何仙为师,常常请他指导文章。何仙批改过的文章,条理清晰,入木三分,让人叹为观止。

李质君后来能高中进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何仙的指导。李质君的成功,无异于是一次最好的广告宣传,很多读书人慕名而来,依附在他的门下。

但是,何仙在占卜断事之时,往往只进行事理剖析,从不说出是祸还是福。

辛未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年,山东提学使朱轼到济南主持岁试。考试完,朋友们聚集王瑞亭的家里,恳请何仙预判等级。清朝的岁试,一般根据文章的优劣,分为六个等级,四等以下会受到处罚或者黜革。

何仙要来他们的文章,逐个评判,给出等级。其中有个书生,和乐陵县的李忭是文友,拿出李忭的文章让何仙评判。李忭是饱学之士,颇有才名,大家对他的期望很高。

何仙写了“一等”。过了一会,他接着写道:“单凭李忭的文章,确实能获得一等。但是他的运气不好,只能得四等。真是奇怪啊!为什么会出现文章与等级不符之事呢?难道提学使朱轼不以文章论优劣?你们稍等片刻,我去一探究竟。”

过了一会,何仙回来了,在沙盘上写道:“我刚才到了提学使衙门,终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朱轼公务繁忙,精力主要用在处理其他公务上。”

书生们问道:“文章是谁批阅的?”何仙写道:“他委托给六七个幕僚批阅。这些人前世都是讨饭吃的饿鬼游魂,没有一点根器。犹如在地狱里蹲了八百年,眼睛里失去了精气,分辨不出好坏。虽然其中有一两个正常人,但是好文章也未必轮到他们批阅啊!”

主人就问,有没有挽救之法。何仙写道:“办法肯定有,大家心知肚明,何必多此一问?”众人明白了何仙的意思,便去告诉了李忭,提醒他赶快想办法。

李忭心慌意乱,忙带着文章去拜会太史孙子未,请他评判。孙子未是文学大家,看了李忭的文章,赞赏有加,认为非一等莫属。李忭听了孙子未之言,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也就不把何仙的预言放在心上。

过了一段时间,张榜公布了,李忭果然如何仙所言,位列第四等。李忭急忙去找孙子未,孙子未觉得很怪异,把李忭的文章又细细地读了一遍,仍然挑不出半点毛病。他无奈地苦笑一下,说道:“以朱公的文名,不会荒谬到如此地步,肯定是那些不懂文章的幕僚干的!”

事情传出来后,书生们非常佩服何仙的神奇,纷纷焚香祷告拜谢。何仙写道:“李忭不要因为受到打击而气馁,应该把错判的这篇文章广为传抄,明年即可获得优等。”

李忭依言而行,过了一段时间,学使衙门听到消息,特地把李忭叫去安慰鼓励了一番。第二年岁试时,李忭果然考了一等。

何仙如此神奇,被人们津津乐道!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