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厥是什么意思(厥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时间:2024-01-02 01:55:13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论《伤寒论》中“厥”之本意

论《伤寒论》中“厥”之本意

王明炯,陈 艳

《伤寒论》言辞古奥,含义深广,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 研究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未消减,本文重新考证了《伤寒论》原文337条中厥字的含义,认为宋版《伤寒论》 [1] 原文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中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很可能是后人所删改的注解。并且对于“厥”的症状和病机做出了全面的论证。

1 “厥者”是否等于“手足逆冷”?

宋版原文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一般认为厥阴病中出现手足逆冷是很常见的情况,所以历代医家对于此条几乎没有争议。 而我在阅读厥阴病篇原文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原文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原文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此处的矛盾有二,矛盾一:四逆和厥是否一个意思?查原文296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显然就是指的四肢逆冷,既然四逆是四肢逆冷,那么原文330条再加“厥”一字,语意岂不重复?矛盾二:330条说“四逆厥者不可下”,而335条却又说“厥应下之”,如果厥和四逆都是指的手足逆冷,那仲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众所周知,张仲景行文的一贯风格和最被后人称道的就是他逻辑的严密性,怎么可能犯下如此明显和低级的错误?百思不得其解时,查阅康平古版《伤寒论》 [2] 此条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注:厥者,手足厥冷是也。”显然宋版“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一语不仅可能是注家所加,且后世改“厥冷”为“逆冷”,所以厥的本意很有重新考证的必要。

2 厥字本意

2.1 厥的病机

2.1.1 “厥”字的本意

“厥”字的本意为名词,石头之意。《说文解字》 [3] 云: “厥,发石也。”《荀子》 [4] 曰: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后逐步才演变为其他含义。《伤寒例》云: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少阴脉主肾,此条提示肾经的虚弱是厥逆的病理基础之一。这点在王叔和的《脉经》中也可以找到验证,《脉经·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5] 云:“肾气虚,则厥逆。”

2.1.2 厥逆的病理基础

气血的亡失导致阳气的亏损同为厥逆的病理基础,在经典中可以找到颇多验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6] 云:“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脉经·卷十》 [5] 云: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脉经·卷三》 [5] 云: “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脉经·卷一》 [5] 云: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以上的条文足以证明肾气不足、气血衰少、阳气亏损为厥的病机特点。

2.2 厥的表现

《伤寒例》云: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伤寒例》云: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原文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云: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金匮要略·痰饮呕吐脉证并治》 [6] :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脉经· 卷十》云: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

综合以上条文我们可以得出厥的表现除了手足逆冷之外,还有:脉动数、少气、发热、郁冒、其面戴阳。《脉经·卷三》 [5] 云: “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可见仲景书中所云“厥”和“逆”是一个意思。

2.3 厥寒、逆冷、四逆、厥逆含义相近

“厥寒”的条文有—— — 原文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逆冷”的条文有—— — 原文219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原文295条: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原文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四逆” 的条文有—— — 原文296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原文298条: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原文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厥逆”的条文有—— — 31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原文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原文349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可见“厥寒、逆冷、四逆、厥逆”的意思都有“手足冷”之意,却又有细微的差别, “四逆”多用于少阴病篇,而“厥逆”多用于厥阴病篇,当少阴病的患者已经出现了“戴阳”证的表现时,仲景才改用厥逆。

3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实不可取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宋版原文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中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是后人所删改的注解无疑。张仲景对于厥的定义只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康平古版《伤寒论》加了注解: “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宋版又删改了厥的注解,改“厥冷”为“逆冷”。宋版的删改从单从语句上的解释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且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条文的厥确是指“手足冷”这一症状,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宋版《伤寒论》的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删改的注解很容易对后学者产生误导,认为厥=手足逆冷,这不但和张仲景的前文产生了矛盾还与《黄帝内经》产生了矛盾。《素问· 厥论篇第四十五》云: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显然,在《内经》中定义厥证是分寒热的;而如果按照仲景原文的解释就不会出现此问题。且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 [7] 云: “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 “厥”并没有解释为“手足逆冷”,可作为另一佐证。

事实上厥的含义确远远不是单指的“手足冷”,厥的症状包含了:脉动数、手足冷、少气、发热、郁冒、其面戴阳。厥的病机为:肾气不足、气血衰少、阳气亏损。所以宋版删改的注解有画蛇添足之嫌疑,一字之别,相差万里,经典的文字决不可随意更改,否则难免贻笑大方。总之,正确且全面理解”厥”的病机和症状特点对于学习《伤寒杂病论》的意义不容小视。

从“厥”字说起

《厥湫》为先秦《诅楚文》三块石刻之一。北宋治平年间出土于今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它是甘肃历史上最早的一块碑刻,被誉为陇上“石刻之祖”。其书法价值、文学价值、文字价值和史料价值姑且不论,单就这个“厥”字,便令人悬想不已!

《厥湫》是一篇祭天文告,也是一篇祭川文告。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战国末期秦楚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的一幕。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因秦国使臣张仪欺骗楚国,楚王熊相恼羞成怒,率兵攻伐秦国的新隍及邬、长、亲等地。但战争的结局却以楚国的残败而告终。接着,楚国倾其精锐之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蓝田之战。此战以扼住秦国咽喉——“商於通道”为突破口,使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一方面加强军事戒备,一方面祈求天帝和山川神灵保佑:除在雍城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在洛阳投放石刻祭川文告《亚驼》外,在庄浪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天祭川文告《厥湫》。

这就不禁令人要问,朝那湫是个什么地方,竟然在秦国面临战争危机的情况下,由国家来祭祀呢?答曰:它是泾河、汭河的根本源头所在地;是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是殷代和西周方国——奚国都地;是东周方国——朝那国都地;是先秦始祖祭天祭川之地。

坦率地说,朝那湫是关山之巅两个并不起眼的高山湖泊,而秦国却为什么要称“厥湫”呢?——也许有人会问,《厥湫》从出土以来,不是称“久湫”嘛,碑文上不是明明这样写,而你却为什么偏偏要称“厥湫”呢?答曰:这是以今文逆推古文,理当否定。厥与久,同源而异流:在古文中它们是同一个字,在今文中却是两个字,必须“对号入座”。比方说其中的“冒改久心”之句,是指责楚王一反常态,既然是一反常态,就要用久,不能用厥。而在称其湫时,则必须用厥,不能用久。这正如烹、亨、享3字,在古文中写法是相同的,而在今文中则是不同的。

厥者,大也。厥湫即大湫,这是一种尊称。说实话,朝那湫并不是很大,双湫加起来也就是50余亩。若与东海相比,不值一提,但东海在朝那湫面前,却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因为《礼记》有明确规定:祭河必先源而后尾,朝那湫是源,东海是尾。再与黄河相比,朝那湫那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可黄河在朝那湫面前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因为黄河祭祀之地在临晋,而临晋在陕西大荔,仍然是源与流的关系。这就叫“一岁的天子压倒百岁的臣”。也难怪,在秦汉时代,朝那湫被国家列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与黄河、长江、汉水齐名。

范三畏先生将朝那湫的祭川引伸为“水祭”、“龙祭”。在笔者看来,大可不必。对于祭祀,《礼记》是有明确规定的:由国家祭祀名山大川,由国家祭祀古国而无主后者。因为桃木山、朝那湫,秦汉时代被列为名山大川,由国家祭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华胥国、奚国和朝那国,时无主后者,由秦汉王朝祭祀,也是理所当然的。而“水祭”、“龙祭”呢?无所据。

《厥湫》共有319字,其文距今已有2332年之久了。其中大多文字今人可以读懂,但有一些文字还是不易理解的。我看过一本正规出版物对《朝那诅楚文》的翻译,其中错译11字,占其文215字的5.12%。究其原因,一是译者不识大篆,二是译者不懂六书,三是译者不知汉字源流。更有甚者,在国家正式出版物,有人左一个“久湫”,右一个“久湫”,实在令人费解!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研究方向: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华夏文化》《西部学刊》《甘肃文史》等刊。有论文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怎么区别身体阳气胜和阴气胜?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三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段话有一些词不太好理解,我在这里先带大家先过一遍。“法阴阳奈何?”所谓的法,张介宾在《类经》里边注解为法就是法则的意思。“法,则也,以辨病之阴阳也。”就是取法运用的意思。还有一个“喘麤为之俛仰”。俛是一个单立人,一个免除的免,这个字念做作俛,就是俯下身子的意思。仰指的是仰望的意思,身体往上看。俛仰指的是呼吸困难,形容呼吸困难这种症状。(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注证发微》里边注解叫做:“喘息粗气不得其平,故身为之俯仰。”就看这些哮喘的患者,就是胸闷憋气的人,他就是俯下身子也难受,身体仰起来也难受,哪个姿势都难受,不舒服,而且不能平卧。好多肺病的患者,肺心病、肺炎、肺纤维化、哮喘的好多患者他们晚上睡觉躺不下去,怎么办?就跟那儿坐着,后背垫一个枕头,或垫一床被,让他坐那靠着睡觉,他躺不下去,这就是“喘粗为之俛仰”。就是说他根本躺不下去,要么俯下来,要么就仰过去,总之他身体就不舒服,怎么样都不舒服。

“齿干,以烦冤”,烦冤指的就是烦闷的意思。张景岳注解为:“冤,郁而乱也。”就是心里边乱糟糟的,而且特别的压抑,很郁闷,就这种状态。“能冬不能夏”,能指的就是耐的意思,就是耐受。就是耐受冬天,不耐受夏天。还有“阴阳更胜之变”,更胜指的就是迭为胜负的意思。张景岳注解:“更胜,迭为胜负也。阴盛阳病,阳盛阴病之意”。就是阴阳各一边,谁胜了谁就表现的强势一些,这种变化就会出来,这种更胜就是讲的是更迭,谁胜谁的意思。“病之形能也”,形能这个能与状态的态相通,他讲的就是疾病的形状、状态或者叫症状,所谓的形能,形指的是外形,能指的是状态,就是这个疾病的外在的表现和这个人的状态,指的是这个意思。

这一整段话联系起来我们去理解就是黄帝说:阴阳的这种法则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生命科学和医学上去?岐伯回答说:如果阳气太过,则身体就会发热,腠理就会闭塞不通,腠理闭塞不通之后,这个人他就气粗喘促,喘气非常急促,而且呼吸困难。身体的仰俛摆动也非常不舒服。汗出不来,而且还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果见到腹部胀满,在古人看来这就是死症,这就属于阳胜之病。所以阳胜之病怎么样?一年四季当中他能耐受冬天,不能耐受夏天。

另外一个是阴气胜的病,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身体发寒,但是汗会出来,就是流汗,身体常会觉得清冷,时不常就会战栗,身体就会打寒颤,而且身体发寒。身体一寒了之后就会手足厥逆,所谓的厥逆就是从手指尖往上一节一节的开始越来越凉越来越冷,这就叫厥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手足厥逆之后,腹部就会胀满,这种情况就是死症,这就属于阴胜的病,所以这种患者夏天能耐受,但是不能耐受冬天,也就是说阴盛的病到了夏天,这时候有阳气,能中和一些,还能平衡一点。到了冬天,不是更阴寒了吗,他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相互胜负变化的情况,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疾病的外形以及它的状态。这就是对于这段话的整体的解释。(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三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小儿高热惊厥怎么办?

小儿高热惊厥怎么办?

小儿高热很容易出现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完全没有发育成熟所导致,这类情况下也会导致丘脑发出强烈的电波,最终就会导致高热惊厥的出现,要想有效的处理,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小儿高热惊厥怎么处理?

什么是小儿高热惊厥?

热性惊厥在临床上好发于婴幼儿,6个月至5岁年龄段较为常见,往往发生于感染早期高热(大于38.5℃)状态下,主要表现为突发全身或局部肌肉的阵挛及强直性抽动,伴发双眼斜视、直视、上翻,意识障碍等。

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两种,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时间较短,往往无明显后遗症状,复杂性热性惊厥预后相对较差。

小儿惊厥的主要表现

小儿惊厥表现非常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全身性大作,主要是表现为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抽动,双眼凝视,口吐泡沫,意识障碍等。其次是小发作,主要是四肢抖动等。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因为导致惊厥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再次是癫痫,颅内感染等。平时应该注意观察发作时有无发热。

小儿高烧惊厥的症状如下:

1、神志不清,惊厥发作时,孩子面色发紫、没有意识、呼吸不顺甚至有短暂的呼吸停止的情况,等几秒或几分钟后可自然恢复并停止,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有的孩子进入睡眠状态。

2、头部倾斜,惊厥发作时,头部向左或向右侧斜,颈部靠后或者呈斜视状态,眼球向上翻,口吐白沫,双腿双脚僵直或不断抽动,双手紧握,有时伴大小便失禁的症状。高热惊厥,多发生于三个月到六岁的孩子。

高热惊厥的原因

高热惊厥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高热的原因,而诱发出现的惊厥表现。小儿惊厥又称为抽风或者惊风等,出现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当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类型。是由于高热的原因,导致出现大脑神经细胞群一过性功能紊乱,突然大量异常放电所致,骨骼肌群发生短暂的不随意收缩运动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者局部肌肉肌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常伴随意识丧失。高热惊厥也是儿科常见的紧急症状之一,但是每个孩子高热惊厥的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孩子有可能只是有类似寒战的表现,有的孩子有可能全身性的症状比较明显,所以需要注意判断,这也有遗传联系。

高热惊厥的处理方法

第一步:患儿侧卧位,头向一侧偏斜;

第二步: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用软布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纱布及时清理鼻子、口腔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控制惊厥。用手指捏、按患儿的人中、合谷穴2-3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孩子,减少不必要刺激。

第四步:降温。

1.冷敷:在孩子前额、腋下、腹股沟放置冷毛巾或者降温贴;

2.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反复擦浴大静脉行走处颈部、腋下、腹股沟、肘窝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

3.温水浴:水温以32—36摄氏度为宜,水量至躯干为宜,拖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5—10分为宜,多擦洗皮肤,帮助汗腺分泌。

4.药物降温:口服退烧药,或将退热栓塞于肛门。

第五步.及时就医

来源: 宣武普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