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咏怀古迹其三拼音(咏怀古迹其三拼音版注音朗读)

时间:2024-01-21 17:41:57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泡芙学诗词:四声

现代汉语四声与古代汉语四声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还有上声,去声。

阴平和阳平,分别是一声与二声。

上声是三声,那个像“√”符号的。

去声,就是四声,往下面降的声调。

也就是说,普通话少了古代的“入声”。

那“入声”字,跑哪里去了呢?

我们从古代四声里去找答案。

古代四声就是平、上、去、入。

古代的“平声”,就是现代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这两个音调,都属于“平声”。

入声带有塞音韵尾p、t、k,因此具有发音短促、突然停止、不能延长的特点。

古代汉语有一段顺口溜,帮助我们区分四个声调各自的特点。

“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说,古人发现汉语的四声音调,主要是在齐、梁时期。我的记忆里,那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佛经传入中国,然后大量的佛经需要翻译,从梵文里发现了音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国家语言也存在音调。学陶诗时,有讲过这段。

有一个小故事。大概是说的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

朱乘机拍了皇帝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汉语的四声。

上去入又合起来叫做仄声。

这个在后面诗词每一句的平仄要求里,很有用的。

梁武帝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这里很重要一点就是,“考”并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不学诗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就重点来说说入声。

总的来说,读起来就是发音短促,喉咙像被阻塞了一下的感觉。

前面提到一般是“p、t、k”收尾的。但在现代汉语里这几个音都是声母了,不是韵母。所以现代普通话也就没有入声了。

但,现代的一些方言里依然存在入声。保留得最好的是,闽南语和粤语。

那入声字跑哪里去了呢?

也就分派到现代汉语中的其它声调中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入派三声”。

这里举三首押入声韵的诗,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李延年的《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班婕妤的《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绝。

汉乐府 㰻吹曲辞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如,

长命无绝衰。

出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注:标蓝色为入声韵。)

话说,最后一首,让我老是想起一部电视剧。

那时的人,应该在口语里就广泛使用入声。想想它们平时说话的感觉,可能就像今天的闽南语。主要让人产生一种节奏上的顿挫感。

说了这么多,那具体怎么辨别入声韵呢?这里讲几条,我个人认为好用的方法。

从汉语拼音辨别入声:

1、声母b、d、g、j、zh、z与所有韵母相拼的二声字;

2、Fa与fo的所有声调字均是入声。

(这只是一部分,由于便于记忆,拼音我只选这两种。)

从形声字的声旁辨别入声:

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形,一部分是声。形表示字的内容,声表示这个字的读音。那这里如果声旁是入声字,那么由这个声旁形成的许多字都是入声字。

比如,百、白是入声字,由这个当声旁组成的所有字都是入声字。犮是入声字,拔、跋等也就是入声字。

还有卜、辟、菐、末、木、目、答、及、捷、即、足、直、失、莫、卓、术、朔、录、叔、谷、国、弗、束、责、夕、立。(注:一定是它们做声旁时组成的字,才是入声字。)

这个好处是,记住了一个,就记住了一大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用拼音和声旁辨别入声字,也只能相当于一个辅助工具。

我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去背诵一些押入声韵的诗歌来记忆入声字比较好。诗也背了,还能顺带记一些入声字,一举两得,还不枯燥。

比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哀江头》。这三篇长篇全是一韵到底的,全是押的入声韵。还有,柳宗元的《渔翁》、《江雪》,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押入声韵。

入声字总的量来说,在平上去入四声中,入声字本来就较少。

或者,不用专门记,买一本平仄书就可以了。

作诗词时,写完了,再翻出来,看看本来该押平声韵的,是不是用到仄声字了。如果用到了,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一开始写诗都会对着韵书来写,所以这个问题也会慢慢克服的。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按照语言的发展来说,我们也只有在看古人诗词时,才需要有这个知识。如现代人自己写,我个人觉得也不用按照古人的来。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发音来讲究平仄就好。但是,少了一个入声,总也觉得少了一个音调了。

汉语的四个声调,有高低、长短、轻重的不同。正因为这样,用心的组合搭配就容易产生音乐的美感。

参考资料:王步高《诗词格律与写作》

「每天一首唐诗宋词」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读音

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书法作品为自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此诗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五首组诗,以抒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赛大家集字帖

闲时无聊读些搞怪的数字诗,解闷很不错

这些经典数字诗,邀君共赏,闲时把玩。

01

山村咏怀

宋 ·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02

唐 ·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03

登山

明 · 唐寅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

04

咏竹

清 · 郑燮

一两三支竹竿,四五六片绿叶。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

05

一字诗

清 · 何佩瑜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06

一字诗

清 · 纪昀

一篙一撸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07

渔夫.浪花有意千重雪

南唐 ·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08

泥菩萨

民间流传

一声不响,二目无光。

三餐不吃,四肢无力。

五官不全,六亲无靠。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

(久)九坐不动,(实)十足无用。

09

古谣

唐 · 王建

一东一西垄水头,一聚一散天边霞。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