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招财风水

江户四十八

时间:2023-12-29 18:36:12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太平之花:江户时代,属于庶民的那“一袭华美的袍”

德川家三百年的天下,犹如一个漫长的梦境。无论是在帝都“洛阳”还是王城“江都”,只要没有饥荒或瘟疫的侵扰,这个偏于一隅的岛国就会在一片微醺中悠哉度日。春花秋月之下,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都会穿着线条流畅而风雅的和服。

江户时代之前,和服的款式大多是袖口宽大且全部敞开的广袖,也称“大袖”。但是在室町末期开始流行一种袖口只留有一只手通过的部分,其余全部缝在一起的新款式和服——小袖,而在此后的百年间,虽然和服的样式一直受到大明、南蛮、天竺的影响,不断地变换着时尚,但是作为日用服装的小袖却得到了无论性别年龄、身份高低贵贱所有人的接受,并最终成为现代和服的主流,这个趋势一直没有变化。

但是,在那个时代,布面料都是由织机上的织女们手工织成,所以产量有限,价格也自然的十分昂贵。一在“葵三代”的时期,庶民的衣料主要是麻,在岛原之乱以后,坂东地区开始大量的种植棉花,从而开始普及棉布。而吴绫蜀锦大多来自于来自于中原和江南的进口,对寻常百姓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所以本土生产的丝绸结城织就成了物美价廉的选择。彼时棉麻织品叫做“太物”,绫罗绸缎则称为“呉服”。其中的“呉”字是指来源于江南苏州的先进织锦方法。“呉服屋”在江户时代专指售丝绸布料的商店,现在则泛指出售包括棉麻在内所有和服面料的商店 ​。

由清代蟒缎拼成的小袖袷衣。

这件振袖和服袷衣受到了同时期中国戏剧中曹阿瞒“教子升天”蟒袍的影响。

不同的面料、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人们对穿着的和服有着不同的称为。在潮湿闷热的盛夏,无论是霞光喷涌的早晨还是星光璀璨夜晚,人们都会穿着用棉布或丝绸裁成、被称之为“单衣”或是用麻布裁成、被称之为“帷子”的轻薄款和服漫步于在大街小巷之中。

虽然“单衣”、“帷子”二者之间在裁剪款式上没什么不同,但是在穿着单衣时一定还要再穿一件内衣,而帷子则可以直接的穿在身上,因此帷子其实就是一种只能在家穿着的休闲服,不仅白天不会有人穿着帷子来往走动,到了夜间女性也不会穿着它出门。

由于日本四季分明,所以春秋两季温差很大,这时人们大多就会穿上“袷”,也就是在夏季穿着的单衣下缝上一层里子的夹衣。而入冬后再往袷中絮上丝绵或棉花,使之成为“入绵”,就成了御寒的棉袍。如果还是觉得不够暖和,人们就会在“入绵之上再加一层“丹前”,也就是宽袖的对襟棉袄——等到冬去春来,人们又会把棉花取出,所以直到今日,日语中由冬装换上春装仍旧被称为“拔绵”。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穿上棉衣。除了极度贫困、穿不起棉衣的穷苦人之外,还有相当的一部分青年男子拒绝在袷中“入绵”。因为自古以来,人们便认为身材臃肿是不美的表现,故而市井少年们大多宁肯冻得打哆嗦,也要穿上单薄的衣着,以便看起来精神抖擞。而上了岁数的人则嘲笑这种年轻人火力壮的行为是“伊达の薄着”。

平安朝的琵琶圣手蝉丸也被画成了江户幕府时代社会青年的模样。

料峭的春风中一对情侣在折花。

雪夜,一个酒店侍女和她的男朋友,两人都是衣衫单薄。

至于衣物的清洗、保养上也有着种种不同。比如夏日的单衣可以直接入水搓洗,但是袷、入绵就要麻烦得多,需要将内外两层拆开,再分别清洗晾干后缝到一起。当然,现代的时代剧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人人都是一袭新衣。而实际上,每次拆洗衣物之后,爱惜物品的江户人都会将破旧的地方仔细缝补,高档衣料裁成的和服则会采取织补的方式,而普通的衣物就会打上一个补丁,而且即使是补丁的纹样、颜色、质地和原先的衣服完全不同,但对当时人来说却也是自然而然之事——毕竟,笑破不笑补。

在德川君臣开府坂东之初,战国乱世炫丽浮华的审美依旧影响着于社会中下层——用红花作原料染成的红梅色绸缎被称为“红花染”;以紫草为原料染成的紫晶色绸缎“紫根染”······由这些昂贵衣料裁成的和服一时间纷纷出现在江户的街头巷尾,甚至于家无隔夜粮的穷人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到一袭华服。为了遏制住这种不良的风气,幕府于是立法,规定:庶民只得穿着与身份相符的服饰,也就是质地、色彩都比较黯淡低调且价格低廉的服饰,甚至还有禁止庶民穿绸着缎的政令。

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幕府有着各种严刑峻法,但只要不切断百姓和市场的联系,那就不会出现恐怖的撞衫时代。

所以,江户的庶民不仅仅发明出了各种近似于朱紫之色的仿品,还在茶色、鼠色(灰色系)、千草色(蓝色)等未经禁止的色系上做文章,调和出了不同种的颜色。以至于在当时有“四十八茶百鼠”的说法,意思是说茶色与鼠色种类繁多。而且这两种色系的染料都是梅树的树皮和米槠的嫩枝,所以成本低廉。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撞衫时代”通常是一个民族在文明上最低端的时代。

江户人在称呼颜色时也有很多的讲究。有的以出产地命名,比如“江户紫”;有的以动物命名,比如四十八茶中有一种掺了灰色的绿褐色与夜莺的羽似,故而有“莺茶”的雅称。但是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名人效益。在当时歌舞伎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娱乐,而歌舞伎俳优,也就是“役者”中的名角,则拥有最顶级的“流量”偶像——顺便说一句,因为江户霸府对舆情的管控时松时紧,所以当时“将军孤坟无人问”的原因是大多数人不敢问,所以“戏子家事天下知”就成了大多数人惟一的选择。诚如式亭三马所云:

“举世皆以俳优为楷模,彼等之举手投足,世人皆效颦若东施,学步于邯郸矣!”

所以优秀的染坊老板们都是时尚达人,他们密切的注视着娱乐圈的任何风吹草动,并且总是在第一时间内染出色调最流行的布匹。仍旧以四十八茶举例:

掺有朱红的暗褐色因为得到了王子路考,也就是二代瀬川菊之丞而得名“路考茶”;

掺有茶色的黄褐色因受到俳名梅幸的初代尾上菊五郎喜好而被定名为“梅幸茶”;

色泽低调的赤褐色因为被俳号芝玩的第三代中村右卫门所喜好而号曰“芝玩茶”;

因为掺有暗绿色的蓝色本来就有“纳户”之谓,而较暗的一种又因为第四代松本幸四郎在宽正年间出演《森铃》时首次使用,所以又被称为“高丽纳户”,这是因为幸四郎的社团字号“高丽屋”。

在所有的色系中,路考茶流行的时间最久,从明和年间(1765AD——1772AD)开始,一直到幕末还有人喜爱,前后将近八十年。

当然,除了“役者色”之外,还有以借助名人或染匠之名的颜色。比如掺有绿色的多以“利休”命名——“利休茶”、“利休鼠”、“利休信乐”、“蓝利休”、“利休白茶”······这是因为绿色是抹茶的颜色,故而会和千利休发生联想;而“甚三红”、“宗传茶”则是以调配者的名字命名。

七珍万宝唐织小袖。

摺箔无地模样龙争虎斗纹羽织。

江户早期的消费者也和自古以来的卖家们一样,喜欢将各种图案绣到、染到衣服上。当时的工艺仍然秉承战国以来的技术,譬如将金箔、银箔用胶粘到布料上的“摺箔”手艺,类似的工艺在中国被称为“印金”;依照一定的纹饰,将待染的布料直接以丝线捆扎使之皱拢重叠,在染色时因折叠处不易着色,未扎处容易着色而渲染成了图案浑然天成的印染法被称为绞缬,也就是中国民间所说的扎花、扎染······

种种工艺繁琐、技术高难的手艺共同打造了江户时代初期奢华绚烂的太平盛世。之后,这几种手艺又合而为一,成为了极尽奢华的“无地模样”。所谓“无地模样”,就是将纯色的绫罗绸缎用绞缬之法处理过之后,在布料上不留任何空白全部绣上花纹图案——挺拔茂盛的修竹、风姿绰约的白梅、山樱开遍的原野、蹁跹于花草之间的蝴蝶······

至万治、宽文时代,鹿子染又风靡一时。这种新的风格是将小袖的右肩与斜方下摆处染上华丽的弧形花纹,而其余部分皆为空白,这种设计因具有中性之美而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喜爱。元禄时代,随着町人阶层的崛起,各种手艺也开始为了占据市场而争奇斗艳的发展,摺箔、绞缬、鹿子染、这些老牌手工艺自不必说,金纱、唐织、友禅染等新技法、新工艺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友禅染的花纹勾勒如画,一派富贵模样之下却有着如梦幻泡影般的不真实感,这种美到极致的布料在裁成和服之后,确实会令人有不惜一掷千金的冲动。

河竹默阿弥的歌舞伎《青砥稿花紅彩画》就很能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友禅染的狂热——剧中最精彩的一场就是“稻濑川五人聚义”,剧中五位男主——乱世盗魁日本駄右卫门、女装大佬弁天小僧菊之助、神出鬼没的忠信利平、逼上梁山的赤星十三郎和海贼南乡力丸,五人在绵绵细雨中撑着写有“志ら浪”的纸伞,穿着款式相同但花纹各异的友禅染小袖,在花道上列成一排,面对赶来的捕手们,先后堂堂正正的报出了自己的名号。,将道上好汉的豪情和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砥稿花紅彩画》又称“白浪五人男”,即是《忠义水浒传》的继承者,也是日本任侠电影的直系祖先。

“稻濑川五人聚义”。

弁天小僧菊之助是这部剧的灵魂人物。

元禄时代的繁华落尽之时也是华丽品味登峰造极之日,之后随着享保八年(1723AD)的一纸《俭约令》,这些富贵风流之态也在一夜间随风散去,成为了元禄遗老旧日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质朴的碎花图案,曾经整件和服都被锦绣辉煌覆盖的密不透风的风格“总模样”,也被那种只绣于小袖下半部分的“半模样”取代;而金纱、唐织等“靡费甚巨”的布面料也遭到了禁止——或者说是由武士阶层所专享,能够流通的布料只有绫、绉绸、棉、麻;胭脂、泥金、真紫、草、宝蓝这些颜色也换成了以各色为主基调的千草色、茶色、鼠色等暗色系。

元文、明和时代(1736AD——1772AD),虽然幕府的管制已经放松,但是元禄时代那种对酒当歌的消费主义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设计新颖、图案夸张大胆的和服终于没有再次出现。反而是以小碎花为主的“小纹”、以条纹为主的“缟”、以白色几何图案为主的“絣”这种类似于水墨画的抽象图案却越来越流行。

缟纹小袖。

矢絣小袖。

麻の叶地羽织。

一对穿着和服的现代情侣——可以看到,这种低调的设计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至宽正年,江户幕府已是国病难医,所以便不断地厉行风化整肃、管制町人阶层在服饰上的僭越。但此时江户的服饰文化早已定型。所以来自于政令的干预并没有对这一时期的和服留下什么深刻的影响。

不过对于生活在江户时代的庶民们来说,漫长的三百年间有一样事情是没有任何改变的,那就是成衣和布面料的价格始终高昂。近世知名的大百货店如三越和大丸,之前都是京都的吴服店。因为同行之间竞争激烈,所以吴服店往往在交易达成之后以美酒佳肴款待客户。所以当时民间都有感叹:

“三瓜俩枣的小钱,还想吃上吴服店的酒菜”,

“吴服店里醉饱汉,岂是囊中羞涩人”这样的俗语,这不仅显示了吴服店的服务内容,也从侧面说明了对普通百姓来说,一件新衣是何等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不过相比之下,欧洲人似乎更喜欢哪种奔放、精美的风格。

猜你喜欢

江户四十八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