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挑豆的意思(挑豆的意思解释)

时间:2023-12-29 01:40:21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黄冈麻城的本地方言锦集

麻城方言锦集

常见麻城方言

夜歇:晚上

哈粥:下午

过夜: 吃晚饭

过半夜: 吃夜宵

小衣:裤子

嘎婆:外婆

老煤: 妹妹

新大姐: 新娘子

灵心:聪明的意思

苕(哈):傻子的意思

色头:膝盖

力壳:就是将五个手指弯曲,中指第二个关节凸出点打脑壳的手势。

1.蛮扎实 (=厉害)

2.苕吃哈胀 (=猛吃很多东西)

3.条子 (=身材)

4.胯子 (=腿,胯读3声)

5.灵醒 (=整洁、好看,也有聪明之意)

6.称透 (=整洁,好看之意,\"称\"读1声,\"透\"读3声)

7.打赤巴 (半裸)

8.打挑瓜 ()

9.条举 (扫帚)

10.浮子(毛巾抹布等)

11.滋 (=擦,如橡皮擦叫做\"笔滋子\")

12.灶妈子 (=蟑螂)

聊天常用语

1.么斯(什么)

2.冇得(=没有。准确地说,冒得的\"冒\"应写为\"冇\")

3.是说唦 (=表示赞同)

5.耍拉 (=麻利)

6.铆起/铆倒(=一个劲儿地、努力地干某事)

7.喔涩(意思同上,\"喔\"读2声)

8.是/不是那个事 =(①是/不是那回事; ②像/不像样)

9.晕 (=慢性子)

10.豆里 (=里面)

吵架常用语

1.你莫跟老子\"翻\"。 (意:你不要惹我。)

2.老子\"呼\"你两哈的。 (意:要打人了,而绝不是叫人。哈读4声)

3.你不识\"黑\"是吧? (意: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吧?。黑读核2声

4.你要\"么样\"? (意:你是不是想打一架?)

5.苕头日脑 (=很笨)

6.板马日的 (武汉人只怕也说不出真正的意思,反正是骂人的话)

7.谍务 (=故意地)

8.心里冒得数 (=心里没有数。数读\"瘦\"。常用于①识时务者为俊

杰; ②跟老子等倒起...)

9.弯管子 (=很蹩脚,极不正宗)

10.搞么斯唦 (=搞么名堂唦;你想干什么)

11.搞不清白 (搞不清楚,或指头脑不清醒)

12.裹筋 (=纠缠不清或理不顺。裹=搞或复杂的意思,如\"裹不清白

\"、\"这题目满裹人\")

13.扳沙 (=不停地动)

14.敲死 (=(广州话)衰人)

15.翘胯子 (=①翘二郎腿 ②呜呼哀哉)

16.不中神 (=不行了)

17.鬼款/瞎款 (=胡说、乱讲)

18.翻翘 (=不服气,\"翘\"读1声)

19.德罗 (=得意,\"德\"读3声)

20.掉得大 (=出丑、吃亏)

21.掉底子 (=丢人)

22.嚼叽/嚼腮/嘀哆 (=罗里罗唆烦人得紧,三词大意相似)

23.蛮扎得 (=喜欢乱嚷嚷)

24. 岔巴子 (=多管闲事)

25:扎心---烦心,厌恶

26:瞧子---很好的朋友

27:火姐---伙计,兄弟。

28:姆妈---妈妈

29:是那个事---佩服的意思

30:苕---傻子

31:芝麻或钉耙---(不好说,嘿嘿,是一句粗话)

32:刮气---有气质,好看的意思

33:青红帮---铁哥们,铁姐们

34:蛮合宜---关西蛮好的意思

35:孩子---鞋子的意思

36:胚子---做了一些得罪人的蠢事

37:冒---没有的意思。

38:冒学熟---待人处世不行。

39:夹生---不圆滑,不好打商量

40:洗了睡---休息的意思,也指没有什么作为了

41:裹筋,裹脚---罗嗦,琐碎的意思。

42:情况---情人的意思

43:皮判---情人的意思

44:叶子---衣服

45:脉子---长相

46:条子---身材

47:悚---没有用,缩头缩尾的意思。

48:有板眼---有能耐。

49:个杂---感叹词

50:擂---撞的意思

51:挝---踢的意思

52:捞---踢的意思

53:碟---踩,踏的意思

54:遛耍---速度快

55:衫---(第2声)风光,快活,美的意思

57:味口---品味,义气的意思。

58:做笼子---合在一起骗人

59:斗盒子---几个人串通。

60:毛痞---耍赖,打牌的时候搞小动作。

61:撵兔子---搞营运摩托带人的。

62:晒壳子---做汽车营运的。

63:打瓦---失势的意思。

64:蛮栽---很土气,没有形象。

65:管子,钩子,火---都是枪的意思,

66:片(第3声)子---刀

67:瓦(第2声)架---打架的意思

68:调班子---喊人来打架的意思。

69:嘎(第四声)事---开始的意思。

70:下课---完蛋的意

摊豆丝

“农闲不闲,备货过年”,日历翻到小雪节气,农村就进入了农闲期。家乡的父老开始张罗摊豆丝、磨苕粉、熬麦糖、打糍粑……

小时候我有个疑问,豆丝的主要原料是大米,配料才是绿豆和黄豆,应该取名“米丝”才对,为什么要叫“豆丝”呢?听父辈说,米一贯谦虚低调,从稻谷开始便沉甸甸地低着头,而绿豆和黄豆生来都是直挺挺的,这让豆类占了上风,也因此让豆丝姓了“豆”。

看准了晴好的天气,母亲按比例称好大米、绿豆、黄豆,用温水泡10多个小时,淘洗后将大米和豆子搅拌均匀,挑到村里的磨坊排队。推磨是个机械枯燥的力气活,哥哥双手推拉着磨担沿逆时针方向推磨,姐姐在一旁搭把手助推,他们的手臂有节奏地摆动着。母亲一勺勺舀起适量的水和豆米放进石磨的洞孔,浓稠的米浆如吐烟圈般从磨膛“牙齿”中挤出来,滴在接原浆的大木盆里。

我站在哥哥姐姐身后,学着他们的模样前推后拉、前俯后仰,还嚷嚷要坐上磨担玩。哥哥姐姐不答应,母亲笑着把我放在磨担上,与石磨一起转起来。突然,哥哥姐姐同时发力,推磨的速度倍增,我惊慌失措,本能地趴在磨杆上,乞求着哭喊:“放我下来,快放我下来呀……”当母亲抱起我放在地上时,已是天昏地转、双腿发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玩在磨担上转圈圈的游戏了。

摊豆丝是从半夜鸡叫开始的。母亲逐一掀开我们的热被窝,我最先穿好衣服,直奔厨房,抢到“烧灶倌”的事情。看似简单的烧灶却是个技术活,得配合灶台摊豆丝的步调,控制好灶里的火候,火力太大容易焦煳,火力小了难以成形。我哪懂得这些,一把接一把将松针送进灶膛,兴奋地看着熊熊火苗舔着锅底。“火太大了,豆丝烧成了黑锅炭。”父亲目光犀利地看着我,我胆怯地收住火钳,不敢再往灶膛添松针。“灶里到底有没有火?豆丝一拿就……”父亲大声吼叫,我吓得丢下火钳,灰溜溜地拿起筲箕,将起锅的豆丝端到簸箩上摊平放凉。

弄丢了“烧灶倌”的活儿,我开始埋怨不该在深夜摊豆丝,臆断是父母舍不得几锅豆丝,才抢在夜深人静时躲着摊。天刚亮,乡亲们循香而来,母亲热情地将他们迎进门,父亲用锅铲翻动着豆丝,撒了一些大蒜和腌菜,绕锅边淋上平时舍不得吃的麻油,米香、豆香、麻油香、大蒜香满屋飘荡。于是,一块块黄灿灿、油亮亮的豆丝接连出锅,乡亲们你吃他讲,“豆丝香里话丰年”,热闹的场景驱散了冬晨的阴冷。太阳跳出地平线,我家的豆丝也摊完了,我们将一筐筐切好的豆丝抬到晒场,摊在栈席上晾晒,我也终于明白了父母选择半夜三更摊豆丝的“算计”。

从晒场回来,母亲做好“豆丝全席”,有炕豆丝、炒豆丝、煮豆丝,看上去让人口舌生香。在我的狼吞虎咽下,一大块炕豆丝、一锅铲炒豆丝都下了肚;当我去盛煮豆丝时,母亲按住锅铲提醒我:“豆丝不能干湿混吃,更不能吃撑了。”我矜持地盛了一碗,不久便呼哧呼哧见了底。刚放下碗,饱腹感便愈来愈强烈,胸口好似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难以承受的腹胀让我为任性买了单。

转眼离开家乡20多年,摊豆丝的趣事依稀成了遥远的梦。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只能回味儿时的快乐,却也依稀闻到了缕缕的豆丝香。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16版

作者:叶 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