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戊日怎么算(戊日怎么算出的)

时间:2024-01-19 21:10:11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源于课堂]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都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既有干支纪年,也有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有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七月既望”;纪时如“五鼓”。

[拓向课外]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

人日题诗寄草堂。(《人日寄杜二拾遗》)

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

⑥寒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端午节也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⑩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

⑪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⑫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

⑬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⑭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这一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具体如下:

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

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

日中(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

日入(17~19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并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并序》)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叫子初、子正。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5.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6.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7.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贵在融通]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明日是戊日,老祖宗讲“戊日三不做,财丰福不落”,是啥意思?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民间风俗。民间的这些风俗,往往是为了追求一个吉祥的美好寓意,以及获得幸福生活的心理体现。这样的风俗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祖宗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的民间风俗,虽然在当代人看来是毫无道理的,但是这些规矩和讲究,却可以得到民间人们的普遍的认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吉祥生活的一种追求。

民间这样的风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就比如说,老祖宗就有“戊日三不做,财丰福不落”的说法。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三不做,指的又是哪三件事儿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戊日”。

我们都知道,今年是虎年,又被称为壬寅虎年。这个“壬寅”,就是老祖宗用天干和地支相配,形成的一种纪年方式,称之为“干支纪年法”,而明天,也就是公历的5月15日,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按照干支历的计算方式,明日便是戊辰日。也就是“戊日”。

而且,老祖宗将十天干都与五行相配,而“戊”在五行中便是属“土”。由于古代的老祖宗都是以农耕生活为主。并且,土又是万物生长之根基,作为依赖农耕的老祖宗,自然对“土日”也就是“戊日”十分看重。

所以,才有了“戊日三不做,财丰福不落”的民间风俗!

其中一不做,指的是“不耕田”!

老祖宗认为“戊日”为土日,到了这天,土神会出行。所以,民间的老百姓,便会在戊日的前一天,各个村庄的一些老人,便会敲锣打鼓的告诉大家,戊日不能够耕种,不然会触怒土神,从而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据古籍记载,汉武帝向西王母问人间为什么会有饥荒之灾,西王母说,四季轮转,六戊之日,翻地锄田,会冒犯阴阳惊动土神,所以才会导致风不调雨不顺。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只是古代老祖宗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迷信,以及对自然灾害的畏惧。

二不做,指的是“不动土”!

上文提到“戊日”属土,而且老祖宗认为动土会冒犯土神,所以老祖宗在戊日之内,不仅不会锄田耕地,甚至都不会动土。

甚至不仅仅是戊日,“戊月”也属土,所以在很多地方,就连“戊月”也不会有老祖宗动土。

这些民间的禁忌风俗,其实都能看出老祖宗,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对大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其三,是指“不烧香”。

所谓的“戊不烧香”的讲究,其实是源自于道教。

老祖宗认为,戊日是诸位神灵朝奉真人的日子,所以在“戊日”这天,不仅不烧香,也不需要诵读经文,不需要礼敬神佛,更不能够做法事!

民间的这些风俗,往往渗透在了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这些民俗文化的产生,也都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老祖宗对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民间智慧,才逐渐形成这样被当时老祖宗们所接受的民俗文化。

这些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老祖宗的很多风俗都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但却依旧能够被人们普遍认同,这种老祖宗趋吉避凶的心理,是这样的风俗能够流传的最关键的因素。

易学之秘: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与阴阳,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方法

大家好,我是蜀山。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喜欢信手涂鸦、传统文化、时事热点。关注我,一起“诗”与“远方”!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易学是最为神秘及璀璨的,全世界都有研究易学的团体。要学易学,其中天干地支与阴阳,年月日时干支的推算应该是易学的基础,相信每个人的方法各有不同。今天与您分享自己学习的小技巧!

天干地支与阴阳

1)十天干与阴阳

十天干阴阳属性

我们熟知的十天干,依顺序1~10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奇数1、3、5、7、9对应的甲、丙、戊、庚、壬这五个属阳;偶数2、4、、6、8、10对应的乙、丁、己、辛、癸这五个属阴。

2)十二地支与阴阳

十二地支阴阳属性

同样的十二地支,顺序1~12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奇数对应的子、寅、辰、午、申、戌这六支为阳,偶数对应的丑、卯、巳、未、酉、亥这六支为阴。

六十甲子与阴阳

六十甲子图

六十甲子顺序图

“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组合而来,起于十天干首字“甲”、十二地支首字“子”,止于十天干尾字“癸”、十二地支尾字“亥”,依次轮流共60个组合,故称为“六十甲子”。每一天干被组合六次,每一地支被组合五次,如: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记忆“六十甲子”的小技巧:甲子序号1、11、21、31、41、51天干为甲,以此类推10、20、30、40、50、60天干为癸;甲子序号1、13、25、37、49所对应的地支为子,序号间隔差刚好为十二,以此类推12、24、36、48、60地支为亥。

六十甲子与阴阳

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也了解了“六十甲子”的组合。那么由十天与十二地支组合的六十甲子的阴阳属性到底如何知悉呢?其实很简单。我们举个例子,“甲”属阳,“子”属阳,“甲子”当然属阳;“乙”属阴,“丑”,“乙丑”当然属阴,以此类推......初学的朋友可能会问,那“甲”与“丑”一阳一阴组合属什么呢?看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古人在发明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就推演过,阳就是阳,阴就是阴,阳阳组合为阳,阴阴组合为阴,绝对没一阳一阴组合的半阴半阳。我们从上表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凡天干、地支为阳的甲子均为阳,凡天干、地支为阴的甲子均为阴。其实也就是我们现代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两两组合,避开奇偶组合就行。

年月日时四柱干支的算法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先生掐手指推算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其实小编在学习中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分享于大家。

年干支的算法(公式法)

(当年年数-3)÷60,其余数为所求年干支的数,对照上图的序号的甲子就是相对应的年柱干支,比如:(2022-3)÷60=33...余39,上图中39对应的干支为“壬寅”,故2022年为“壬寅”年。

月干支的推算(歌谣法)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庚寅上,丁壬壬寅顺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起,甲寅之上去寻求。

年干推月干图

上诗谣是什么意思呢?年天干为甲、己的立春月起天干为丙开始推算,比如:2014年干支为甲午,天干为甲,则立春月起月天干为丙顺排;2022年干支为壬寅,天干为壬,则立春月起月天干为壬起顺排......以此类推。那么至于月地支是固定的(如下表),大家结合推算就行。

月柱地支表

日干支的计算(已知求解法)

步骤:①先求日总数;②总数的个位数(个位数为0则取10),作为顺数日干的根据,按值顺数即为所求日干;③总数除以12的余数(能整除则取12),作为顺数日支的依据,按值顺数即为所求日支。

举例:已知2017年1月1日为“戊子”,求2017年4月16起干支。

1、求日总和数:1月+2月+3月+4月

31+28+31+16=106天

2、日总和数个位数推日天干

个位数为6,从已知“戊”推,戊>己>庚>辛>壬>癸,故此日干为“癸”。

3、日总和数/12的余数推日支

106/12=8…余…10,从“子”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故此日支为“酉”,由此2017年4月16日干支为“癸酉”。

时干支的推算(歌谣法)

甲己还加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生戊子 丁壬庚子头 戊癸起壬子 周而复始求

甲己起甲子:甲日、己日夜半的子时起于甲子时,顺推乙丑等。

乙庚起丙子:乙日、庚日夜半的子时起于丙子时,顺推乙丑等。丙辛起戊子:丙日、辛日夜半的子时起于戊子时,顺推乙丑等。

丁壬起庚子:丁日、壬日夜半的子时起于庚子时,顺推乙丑等。戊癸起壬子:戊日、癸日夜半的子时起于壬子时,顺推乙丑等。例子如图所示。

时干支推算法

相信大家看完应该基本知道如何辨别干支阴阳与如何推算年月日时干支了,如果您有更简单的技巧方法,还请关注留言,以便互相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