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配对

百家饭是啥意思(百家饭是啥意思饭圈)

时间:2024-01-24 07:21:48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流量小花演央视剧,表情出戏笑得想死,真是神仙都救不活了

电影圈,流量挑正戏大梁,影帝影后抬轿,这几年见多了。

谁注意到小荧幕也开始了?

重灾区,年代剧。

老戏骨演父辈,小花小生登上主舞台,演救国为民的革命工作者。

然而人们异口同声:

现在是什么人都能演年代戏了吗?

跟着骂?

飘劝先别张嘴。

年代戏需要稳阵的、压场的老戏骨。

年轻演员若能提供一种时代需要的朝气,也未为不可。

但,拿赵露思刚刚收官的新剧《胡同》来说。

被夸上热搜的表情灵动。

和稍有质疑,“普通观众”便狂甩收视率第一,附赠脏字的现象。

以及因为存在某种相似性,再度被频频cue起的周也。

来源|微博@时洛的队长@羲噔尼贴贴

这对被封“卧龙凤雏”的95小花,挺进正剧后,似乎把腥风血雨也刮进去了。

聊聊。

《胡同》是如今不常见的单元剧模式。

用三个独立但关连的篇章,讲祖孙三代女性的故事。

她们世代生活在北京老胡同里,干基层工作,个体命运浮沉在时代发展中,摸索着成长,找到了自我及社会价值。

听听还挺香的?

女性,小人物故事,家长里短带出人情冷暖,又不乏年代背景体现。

妥妥这几年爆款正剧范。

可真一看,就差点意思。

赵露思演的田枣,是第一篇的主人公。

也即后头孙晓敏的“母亲”、关晓彤的“外婆”。

时间跨度是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

但她活活演出一股韩国欧尼的味。

一贯的肢体幅度大,表情碎且多,其实不是致命问题。

田枣的人设不是乖小姐,自己无父无母,还带着群同样是孤儿的半大小子。

在胡同里混大的,走街串巷吃百家饭,和三教九流都混得熟。

她外放,泼辣,热情。

说白了,胡同虎妞。

人设可以说是有趣的。

95小花里能抓到这种比较丰富的少女形象,还是上星正剧,赵露思在资源上算有上进心。

基本的负责也是有的,清水脸够素气,没有浓妆假睫毛,面色还挂着点黑黄。

发型也够“土”,没有太多妆饰。

但可惜。

处处都抓尖,偏偏最该抓的演技泄了。

她演田枣,缺乏和以往角色的绝对区分,演得没有辨识度。

依旧是撅眉,瞪眼,摇头晃脑,老三件套。

这么演,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它是上手外放性人物的捷径。

在相对合适的情节里,还算有效,能够使观众快速感受到人物热情的性格。

然而,一招鲜毕竟不是长法儿。

越复杂立体的角色,越需要个性。

田枣本身有辨识度,赵露思也尝试去抓了,但理解不够,没演出来。

她捕捉到了田枣的关键词:

虎妞。

然后,就开始演这个标签。

她理解的虎——走路要虎。

大姐大去哪都得这么走道儿。

捡煤球卖给店老板,显得自己够虎,下巴翘上天。

对四合院看她长大的乡亲近邻,要虎。

油里油气不是毛病,拿捏得好的话,也算给角色加了市井气。

可她拿腔拿调、拖儿话音的“京腔”,我把我自己厉害坏了的夸张刻意。

让人想到某已退圈素人爽,在赵宝刚《青春斗》里强融京圈儿那状态。

去刺杀杀父仇人,她也要虎。

拿着热武器,非要大喊提醒对方后到人家跟前脸贴脸开枪。

大幅度地挣扎,聒噪地嘶吼,演得不遗余力,真情实感。

但,她的真情,只有情绪。

她只是在演情绪,而不是关系。

她始终挂一副“姐真的拽上天”的表情,从头到尾对杀父仇人表现出的不是仇恨。

而只是生气,不屑。

一副阿西巴老姐真的有够拽,根本看不起你这个地主老财,不屑和你对话。

赵氏经典轻蔑一笑

甚至最后,杀父仇人被扒出是敌特,公开枪毙,大仇得报去看行刑。

她也要做人群中最拽的姐。

姿势真的没谁了。

她更像事不关己、只是出于公众情绪,加一句大快人心就散场的群众。

虎妞,给她演成了年代剧女霸总。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人和标签。

虎妞,只是一个类型的女孩子。

性格大开大合。

但她也有来处,有经历,及和他人的关系。

她对不同的人物为什么要拽?

该有什么区别?

没演出来。

对店老板,显得自己懂门道,够靠谱,是为了得到更多信任,让自己和弟弟们温饱有保证。

对四合院里大大小小,是显得自己够成熟,不必自家人操心。

对杀父仇人,生气只是短暂的情绪,仇恨的关系才是更长线的。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去解读,田枣这个虎妞,虎的底色,应该有苦味。

而非这样质感轻薄、虚浮。

甜宠文泡大的感觉。

戏是以“点”来呈现,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应该有“线”的效果。

田枣的拽,无缝嫁接在武功天下第一的白风夕身上不会违和。

《且试天下》

嫁接在她自己拍的眼神大片上,也没差别。

因为标签的特质就是扁平,单一,可以复制粘贴。

即使飞升进正剧。

赵露思仍然在重复赵露思。

虎妞确实不好演。

起码不会比知书识字的小姐好演。

而卧龙凤雏的另一位,周也,就生生把一个大小姐,演成了跑偏虎妞。

是的,广为流传的“看起来不太聪明”的周也表情包,原剧她演的其实是城市女青年,到延安后,还担当了保育员。

保育谁呢?

《啊摇篮》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党在延安成立托儿所,一些革命者保育红色后代,浴血奋战的革命经历。

革命领袖们在前方指挥工作,后方就成了领袖、烈士的遗孤、将士的后代的托儿所,第二集,率先就送来一个小女孩毛娇娇,正是毛主席的大女儿。

故事是好故事。

理想之光与人伦之乐的矛盾,革命者和为父为母的冲突,保育员对自身事业荣誉感的认知等等问题,都值得展开。

然而,一开播就让人悬心。

周也演的打个招呼都透出浓浓睿智感的大小姐唐素素,到底能够教给红色后代什么,不禁担忧。

大小姐下后方,在战士们的感染下,变成有抱负、有担当的女青年。

看点会在哪?

变形计,前后变化。

可惜周也的唐素素,只有情节在变化,她本人的处理却没有。

下后方前,张口和人吹牛的都是明星,赵丹,蝴蝶,,唱的是四季歌。

谈资是自己追星有多方便。

下后方后,嘴上挂着的是挣钱。

手里拎着的是杀鸡宰鸭的刀。

变化够大,够现实。

可周也五官乱飞的表情处理有区别吗?

唐素素一开始不甘心在保育院带娃。

她觉得同样是端屎端尿,在战地医院比这光荣,所以怒怼队长。

注意头的走势——好歹↑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

后来她在保育院任劳任怨干了一段时间,和战友及孩子们也有了一定感情。

只是因为和未婚夫争执,对方说:

做人要有长性。

她气得很,再次提到“金枝玉叶的大小姐”。

然而,除了头的走势变成了。

我一个→金枝玉叶的←大小姐↑

她的情绪处理有任何变化么?

此时该抓的重点是委屈。

路远迢迢来找未婚夫,到黄土高坡带娃,够下苦了,还要被冤枉“没长性”。

这是情人身份的不被理解,而已非当初的骄横。

当然,和凤雏赵露思一样,周也同样不是全无理解。

尽管她俩都是以我不变,应万变的演戏模式。

《山河令》里,周也同样眉飞色舞

但如果说,赵露思对田枣的理解是标签化的,点连不成线。

周也对唐素素的理解就是线断不开点。

她像一个卖杂货的小贩。

本钱不够,进货不多,为了显得摊儿上不空,来一个客,就给你上全套。

把她目前积累下的表演经验全抖出来,给你一整套的“反应全家桶”。

唐素素是被一场敌方轰炸,彻底改变,安心留下来的。

这是重头戏,是她的人物转折点。

结果,周也演成了广传的表情包。

谁敢想,这段情节本身是悲情的。

虽然她“层次”过多的悲伤恐惧,还不如小孩子单纯的哭泣打动人。

战士血肉横飞,为保护孩子壮烈牺牲。

唐素素想救一个女孩,但胆怯。

救下了小男孩,最后也没活成

周也表现胆怯的方式,很全面。

不停抽气,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开合的嘴巴,你能想到的入门级演员会给的反应,她都给到了。

表现决心的方式,一般人可能也只会给一两样,但她抡实胳膊,空中画圆,大幅度扔掉一切。

再超大幅度擦掉眼泪,我觉醒啦,我要来救你啦。

戏真的太满太足。

可惜,盲目粗浅的理解,往往意味着累赘。

不如不理解。

在极端危险中,套环似的“把我知道的反应都给您整一套”,反而不如最后救出孩子的一镜。

单纯地因为负重奔跑,而显得吃力狼狈来得打动人。

当然,年代戏翻车,不独“卧龙凤雏”。

演技一直受到肯定的“前辈”周冬雨,当初在《麻雀》也遭到呆蠢木的质疑。

成为快进担当。

并且,也不独小花。

小生也同样大把卡在这的。

年代戏为什么难演?

或者说,要演好年代戏,起码要具备什么。

一,真实。

这种真实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演员自身的质感。

在形貌扮相上,首先要让观众不出戏。

更高阶的,演员气质能补足人物质感。

戏人物,要有吻合时代风雨飘摇的味道。

或缥缈,或文秀,或坚毅,或热烈。

爱情片《像雾像雨又像风》

故事片《千秋家国梦》

抗战剧、谍战剧的主角也起码要有“像干这回事”的样子。

质感不够,就像在玩综艺剧本杀。

拿《胡同》来说,男女主和其他人已经出现严重画风割裂。

把整部剧带到救不回。

第二种真实,则不全是演员的锅。

而是看剧的整体质感是否真实。

年代戏要旧,要有尘,要不那么干净。

尤其战争戏。尽管是不起眼的布丁衣服,对服化道仍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浅对比新旧《亮剑》的领子细节

二,积累。

演年代戏,需要演员有一定文化素养。

不一定要像张桐为《觉醒年代》李大钊做准备那样,将相关的、偏门的都看一遍。

因为文化本身是一个总和性名词。

需要长期的积累。

年轻演员和年长一些的,确实会存在阅历上的差距。

年轻演员需要意识的是什么呢?

做功课的自觉。

越是因为间隔年代远,自身经历少,越应该对故事整体大背景有了解和体悟。

且,并不是我演的不是文豪大才,不是救国于万一的领袖,只是市井小人物,只是个丫头片子,就不需要去做积累。

哪怕只是一名居委会委员,你呈现的面貌像不像那么回事也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而像赵露思,本来拍戏就习惯现场记词,事先更没有做好素材积累。

一部戏演下来,竟然连我到底演了一个什么年代的戏都分不清。

将建国初期的故事,讲成了建党初期。

虽然过后自有粉丝兜着,控评强调“只是记混了和另一部作品《1921 》的时间”,“口误而已”。

但观赵露思在两部作品中的表现,也确实无甚差别。

三,气象。

要演年代戏,需要演员有气象。

气象不一定是深道的老演员才能形成。

它是个泛义的词。

气度,气概,成色。

一种“此事在我”的使命感和被选中感。

而归根结底,是能否使观众相信,你是属于这个时代,这个位置的。

不一定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者,才有气象。

《觉醒年代》张晚意饰陈延年

哪怕是一群冒失顽童,他们说我干的是救国的事,我能干。

观众也会信。

《小兵张嘎》

年轻的脸在厚重的命题前,只要不辜负那份厚重,反而会有奇异的效果。

因知道你是用锦绣年华耕耘着的。

《山海情》

尽管很多人对流量演年代剧深恶痛绝,但在飘个人,本身并不想预设谁一定配演什么,或不配演什么。

这是要自己挣的。

但我也非常理解那份“深恶痛绝”。

它本质是对辜负厚重,无限消解严肃的反感。

当正剧变成快捷跳板。

那些包裹过热望、血泪,苦难,贫瘠的,公众见证过的时代记忆,被呈现着,却又被撅嘴瞪眼地轻掷着。

人们深深被冒犯了。

成都美食究竟有多么诱人?央视足足播了120分钟

国庆中秋大假刚过,世界美食之都成都又双叒上了央视头条!10月9日晚, CCTV-10《探索·发现》大型美食纪录片《家乡至味》成都篇开播,成都篇分为《辣味江湖》、《花椒传奇》、《薪火相传》,每集40分钟,将连播三天。据栏目组介绍,《家乡至味》是央视科教频道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一档“记录童年味觉,解锁心头乡愁”的美食纪录片,此前陆续走近祖国大江南北,但一个城市的内容用了三集来呈现,这在栏目历史上还属首次。

为了充分体现世界美食之都成都的魅力,《家乡至味》栏目组早在今年6月就到成都来做前期调研的,编导们在做了2个月的提前策划和实地探访后,发现成都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同样麻辣鲜香,最后决定用长达120分钟的镜头来充分展现。大龙燚、牛华八婆麻辣烫、拈一筷子、园里火锅、烤匠麻辣烤鱼、随和酒楼、李不管把把烧、叁口煮市井火锅这些脍炙人口的成都美食品牌和他们成名背后的故事也通过央视的镜头一次性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辣味江湖:川菜最具代表的味蕾属性

“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故乡的味道。年时身边的烹调所产生的味觉习惯,一旦形成,无论你走到哪里,一生都无法改变。”这是栏目《家乡至味》的开栏语。对于四川人来说,记忆深处最深刻的味觉主角一定是辣椒。在开篇的《辣味江湖》中,“”江湖菜总镖头”拈一筷子的主厨二哥携带宜宾的泡辣椒率先登场,在成都市井文化代表的十一街里总能见到二哥忙碌的声影,火爆黄喉、鱼蛋小火锅等,一系列由泡辣椒制成的美食,成了成都十一街独树一帜的美味,在四川,如二哥一样操持着重辣口味的主厨不计其数。对于辣椒的知根知底,各尽其用,仿佛是四川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久而久之,“辣”也成了四川人性格的专属形容词。

辣椒是川菜的一大标签,把辣椒用到极致的当属火锅。节目聚焦了成都辣得有代表性的火锅——大龙燚,这家“中国十佳火锅品牌”用辣征服折一代又一代挑剔的食客。如果说辣椒是火锅的灵魂,那么食材则是引领辣椒穿越山海的媒介,各种“下水”在大龙燚主厨罗超的处理下,呈现出爽脆、嫩滑、Q弹的不同口感,划过喉咙的辣劲,热与痛的混合感受贯穿全身,饕客们的愉悦感油然而生。

如果说火锅属于世界的,那么串串香是一定属于成都的。火锅的辣附着在锅底;串串香的辣更讲究蘸碟的美妙。河南新一代、二荆条、印度魔鬼椒,按照4∶3∶3的比例调剂,辛辣风味的干碟在牛华八婆麻辣烫创始人周庆飞手上调配了32年,奇妙的味觉体验是这家串串香店传承至今的魅力所在。如今周庆飞把辣味的配方交给了女儿张爱佳,牛华八婆麻辣烫也在成都生根发芽渐受追捧,张爱佳腌制的麻辣牛肉串也成为了新的招牌美味,沉入锅底的辣椒造就了麻辣烫的万千风味,更是岁月沉淀滋生的人情味。

花椒传奇:麻是川味的独家记忆

在第二集中,专属于川菜的麻辣味型中更重要的主角花椒闪亮登场。花椒进入中国人的食谱,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时期,在古籍《毛诗草木疏》中就有用花椒来烹制动物内脏的记录。这种刺激我们舌尖味觉神经的味道,在中国传承了千余年,至今仍令人们为之着迷。

川人尚滋味,好辛香。这期的镜头对准了成都美食届两位善用花椒的大师:园里火锅的米罗和烤匠麻辣烤鱼的冷艳君。

每一锅火锅底料米罗都要亲自翻炒。设计师出身的米罗,将艺术创作中的简约风运用于传统火锅底料的炮制中,在三个小时的炒制时间,在近千次的搅拌下,花椒果皮油囊释放出的酰胺类物质渐渐被红油吸收,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口腔后将产生每秒数十次的轻微刺痛,这种被称之为“麻”的味道,是川味的基础味道,更是园里火锅令食客们为之着迷的关键。

如果说园里火锅的麻辣是“大道至简”,那么烤匠麻辣烤鱼的麻辣则是“爱得浓烈”。岷江边长大的冷艳君对于烤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烤鱼的汁水、伴侣都很重要。”圆形烤鱼盘,是冷艳君的独家设计,圆盘中部,是刚刚烤制完成的黔鱼的位置,而圆盘两侧的空余正是手工黑豆花的席位。黄金比例的三种辣椒与红花椒、青花椒与藤椒进行组合,加上糍粑海椒共同炒制的汤汁淋于烤盘之上,底部中心的微火,沸而不腾的温度,既保证食材与味道的持续融合,麻辣鲜香的汤汁充分渗入豆花的孔隙与鱼肉的肌理之中,鱼肉弹嫩,豆花绵密,入口即化、辣而不燥。鱼鲜、豆香与麻香在这里完成了终极的碰撞与融合。

无论是川派火锅的厚重醇香,还是麻辣烤鱼的火爆劲爽,抑或川菜鱼香肉丝的复合香味,川菜的百菜百味中,总会出现花椒的身影,千年的味觉传承,早已让花椒成为四川人的共同挚爱。

薪火相传:家乡味的核心在于人的创造

万千美食之中,有些是自然的馈赠,但更多的源于人们的创造。成都美食能够名扬天下,除了背靠天府之国的丰饶,更多的是技法和初心的传承。

美食诞生之初,往往是在家庭内完成最初的传承。今年76岁的邓志达,大半辈子都是在厨房中度过。20年前,他将自己多年的心血——随和酒楼托付给儿子邓世刚。不放心的老人家偶尔回到到店上,检验手艺已成为父子俩之间不需言说的默契。节目通过老人家巡店,儿子奉上“不忘初心”的酸汤黄辣丁以及“创新升级”的豆泥茄丁,让老人家满意而归。镜头最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邓力,和爷爷、父亲一样选择踏入餐饮行业,90后的他踏实能干、又带着年轻人的“无畏精神”,让这家“百年老店”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有一家店,在成都被称为“夜宵大魔王”。主打产品是宜宾特色把把烧。所谓把把烧即论把卖,按把烤,一把吃,原起源于云南一带,地处川滇交界的宜宾在引入做法基础上丰富了食材,改良了烧烤技法与配料,发展出独具风味的宜宾把把烧。为这一口家乡味,有人驱车数百里赶来宜宾,也有些人,尝试带着家乡的味道远行。由李新欣、周立、翁昌旭三人创立的李不管把把烧就有着一套严苛的内部考级,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仅能保持出品的稳定性,也帮助着一个又一个宜宾人在成都站稳脚跟。

故事的最后镜头对准了叁口煮市井老火锅的创始人鲍哥,他“继承”的方式很奇怪:“吃百家饭,万事靠拼凑。”火锅店里找不到两张一样的桌子,所有的桌子都是其他火锅店老板送的;锅底集合百家所长,时不时要请其他火锅店的总厨来指导工作;在他之前其它火锅店最多只有鸳鸯锅,他发明了“奔驰锅”;连啤酒都有“一桶江山”套餐,啥子国产啤酒都有。四处借鉴并没有树敌,反倒结交了很多好友,成都餐饮人的团结在叁口煮市井火锅鲍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食材承载的家乡记忆,口味所代表的饮食文化,烹饪技法背后的渊源,人情世故,山河冷暖,就在一道道美食中薪火相传。

开播当晚,#成都八大招牌美食上央视#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这种城市关于美食永远不缺话题。有网友表示自己会按图索骥,挨着吃;也有网友称赞《家乡至味》这档节目拍得很美,“锅里有山水,盘中溢诗歌。”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说“实名羡慕成都人,守着那么多好吃的还不胖。”关于美食的记忆,总是绵长而悠远的,即使在他乡生活得太久,每每想到老家的味道,乡愁总是难免又上心头。热情的成都市民欢迎大家来成都做客,我们一起借助美食,解锁故乡味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丈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

(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

材料二:

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甲)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

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舎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

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晴、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

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オ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緊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編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

材料三:

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乙)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鸣”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緒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凤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

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

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

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措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播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没有风景描写。读者就缺少了一条了解作者心灵情感的路径。

B.《边城》中有关湘西风情的描述可以佐证老舍关于风景描写的论述。

C.小说作家要想提高风景描写的审美境界,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

D.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重点虽不相同,但是都闸述了如何描写风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B.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

C.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

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

4.请分别说明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5.如欲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布姆的春天

格尼

过红绿灯时,央金一眼看见布姆。

原本,央金没来由地喜欢布姆灵巧机智的小脑袋,每次相遇总轻轻敲她额头,她也順势挽着央金的胳膊,将小脑袋靠在央金肩上。可是,自从布姆管央金借钱以后,央金有点烦她。

钱是两年前借的,那次是布姆叫央金吃饭,结账时布姆说钱没带够,借两千块用。需要见面,手机操作随时能转。但布姆没转,聚会时也不提。像忘了这码事。央金不好意思要,心想如果忘了总有一天会想起来。

两年了,布姆还没想起。时间越久,央金越不好开口。有时候央金想算了吧,就当没有过这两千块。可是,人奇怪,钱如果被贼偷去,也就不惦记了,被借走,反而总想着还有一笔钱在那。两千块,时不时让人疼一下,梗一下。

这次央金没有弓起食指,没有敲布姆额头。任由布姆挽着胳膊,小脑袋靠过来。

“阿姐,哎呀呀,又碰到了。”

布姆是去学校接孩子。

她们走的步游道,四月的杨树鲜緑闪亮。挤着一树挨一树的樱花。河里激流翻滚。水声轰隆,再急的河流终归还是河流,可令人愉悦,加上粉得令人心颤的樱花。以及婉转悠扬的鸟鸣,四月实在不是办开口要钱这类俗事的季节。她们在树下站着,布母忙着拍照,央金到嘴边的话没说出口。

央金拉着布姆离开了那棵樱树。

“现在钱真不禁用,物价涨太凶,康定啥都贵,我们两个吃顿饭要几百块。”央金忽然说出这话,像做了亏心事,脸自顾红了,就偏头看树丛。"哦哟。好多鸟。”

“呀嘿嘿,没办法,感情太好了。”布姆尖细的笑声从轰隆隆的水声中钻出来。

有心人在山脚的石墙投放了麦粒、米饭、玉米料之类的食物,树丛中的鸟前来啄食。有几只画眉围一起吃玉来饼,一只麻雀挤过来,插控啄一口,但画眉们紧紧围着,很少有空隙。有只大点的画眉不时啄一口返身给麻雀。央金惊呼:“啊,好有爱哦。”布姆呆呆盯着那只麻雀。

“它为啥非要去当讨ロ子吃人家的,这边这么多吃的。”央金捡起另一个玉米饼扔给麻雀,麻雀飞走了,又飞回来,还挤在画眉那,时不时蹭一下大画眉的尾巴。

布姆没说什么,默默朝前走。央金以为布姆听明白了关于钱的事,这时该趁热打铁。央金追上布姆,用力咳了咳。布姆看起来有些忧伤。

“当阿姐的要说你了,年纪轻轻还是要去做事、闲久了越想闲,懒下去要不得。”“阿姐吔,我不轻松啊,要管娃娃,要管老人,阿妈眼睛更糟糕了,越来越离不开人,我就算在家里当保姆也算赚钱嘛。”

“我现在就想多赚钱,房贷太凶了,每月两千元,两千元啊!”

“不说那些烦心事了,说点开心的。风景这么好,看,这几棵樱花全开了,太漂亮了!”布姆松开央金胳膊,拿出手机拍照。央金无心看花,心想布姆再过来就直接说钱的事,有什么不好说的,借钱还钱,天经地义。

“别拍了,有什么好拍的。”央金大声说。

“阿姐,我需要春天,我要把春天装到手机里。啊,好安逸,太美了。”

央金心里直叫苦,这还怎么说出口。

“我看上一件风衣。”央金说。

“看上就买。”

“两千元。就是情歌广场旁边的铺子,上班路过天天看得见,太好看了。贵,贵死了。两千元,舍不得。”央金瞥见布姆的头低了低,忽然有点心疼,好像把布姆往悬崖上推。如果这时候布姆想起借钱的事、央金会觉得自己有点狠。但布姆想不起,央金又不甘心。

央金等待着,件随河水轰隆,等来的只是布母持续不断的笑声。央金明白了,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种人以后可以不交往了,那钱全当被偷了。但必须说出借钱的事。

应歇歇脚了。央金坐在靠近转经筒的长椅上。转经筒每转一圈,会有铃声响起,可这声音宁静而悠远,就像敞开一扇叉一扇门,门外是钱满鮮花的草场,是广间的海洋,是悠运港蓝的天空。可一﹣叮一央金的呼吸渐渐平息。

布姆说要买酥油,离开一会。一位转经累了的阿爷在央金旁边坐下来,一辆送外卖的摩托停在奶茶店门口,央金看见穿长衫的人也在那。老康定人都知道他是乞丐。从小到老行乞。 央金曾给过他两次。第三次拒绝了。谁都知道他比工薪族有钱,他也与时俱进,不再拿盘子碗装钱,脖子上挂着一块正方形过塑的二维码。送外卖的小伙子在扫二推码,央金对阿爷说; “老讨口子又在骗人了,他是假穷。”

阿爷说:“不要紧,慈悲心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他在要,就是需要。”

“他没完没了,没个完的。”

“慈悲心哪里有完的呢?”阿爷笑着说。

央金一愣,类似的话早听阿爸阿妈说过,什么时候忘记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呢。央金想,是啊,慈悲是没有终点的,哪怕脚步停下,手里的念珠还在转。

“阿姐,阿姐………”

央金看见布姆站在面前,手里拎着两袋酥油。“你一袋我一袋,我要去接娃娃了,

下次又碰见哦。”布姆的小脑袋灵巧地摇晃着,笑眯眯看着央金。

“等我,等一下。”

央金快步走进转经队伍,双眼微闭,一圈,两圈,三圈。“阿姐,快点…”

央金又转了三圈才走出转经队伍,不紧不慢到布姆跟前,接过那包酥油。“急啥,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日子哪是急出来的。”

“我必须走了,娃娃肯定等起了。”

布姆走出十几米,央金喊;“等下,等下!”

央金疾步地去。按住布姆的小脑袋。弓起食指在她额头敲了一下。布姆发着愣。央金转身要走,布姆拉住她。

“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计ロ子吗?它缺爱。我就是那只麻雀。谢谢阿姐,我的亲阿姐。”布母转身走时又在央金脸颊啄了一口。

央金想起布姆没有兄弟姊妹,五岁时阿妈生病去世,七岁时阿爸出了车祸,吃百家饭长大,直到結婚才有喊阿爸阿妈的机会。央金摸着热辣辣的脸颊。被啄过的地方湿漉漉的,像有泉水从那冒出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姆借钱不还引起了央金微妙的心理变化,见面时央金没有像以前那样亲呢地用食指敲布姆的额头,这为要钱作了铺垫。

B.“央金拉着布姆离开了那棵樱树”。因为央金觉得在美的环境里要钱会大煞风景;但离开樱树后,央金要钱也没有心安理得。

C.央金“房贷每月两千元”“风衣两千元”的语言提示越来越明显,但布姆只是发出笑声,这种反差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D.布姆想用一袋酥油抵消借央金的两千元钱,这反映了她狡黠的性格:但她在央金的“脸颊啄了一口”,则是真心感激的体现。

7,关于文中画眉和麻雀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人们自发地投放食物喂养画眉、麻雀等,暗示出人们热心善良的品性。

B.麻雀很难获取众多画眉包围着的食物,映射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

C.麻雀被喂食的场景引发了布姆的身世孤苦之感,所以她看起来有些优伤。

D.麻雀的行为与后文布姆自称是“讨口子的麻雀”相呼应。利于揭示主题。

8.小说中围绕“转经”展开的相关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布姆的春天”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时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日:"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日:“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日:"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靖郭君:即田要。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色,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王之不说要甚”,此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氓》中“女之耽兮”中“之”用法相同。

②庙,指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租先的场所。《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庙”即为类似意思。

③大息,即叹息,与《离騷》“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意思一致。

④颜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和《燕歌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的两个“颜色”意义和用法相同。

⑤“客肯为寡人来睛郭君手”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两句中的“来”意义与用法相同。

⑥“趣难者也”中“趣”通“取”。与《兰串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含意一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曾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可靖郭君却表示只要能让齐貌辨顺心满意,即使家族覆亡也在所不惜。

B.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很不好,于是离开国都,搬到先王封给自己的薛地,并且拒绝了昭阳用多倍土地换取薛地的请求。

C.齐貌辨为报答靖郭君的知遇之恩,不顾劝阻,带着必死之心去调解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虽受到处处刁难,但最终赢得齐宣王认可。

D.齐宣王本来心怀愤怒,可是听了齐貌辨的一番劝说之后,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其归来。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分)

14.齐貌辨成功调解齐宣王与靖郭君二人关系的策略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①绍熙年间,宋金议和,换得苟安,词人泛舟巢湖。想起司水之神仙姥,有感而作。②孙权曾在巢湖与曹操对峙,后凭春水上涨才逼退曹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旌旗猎猎,云雾翻滚,群龙驾车,诸娣族拥,侧面着笔,烘托出仙姥的气势不凡

B.下片写仙姥神威,稳固淮右,保障江南。派遣六丁、雷神镇守东关,寄寓了词人的理想。

C.借孙权和曹操的典故,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只能退军作罢。

D.本词上下片分别以“望”和“看”字领起,且变换角度,突出了诗人的激动、钦慕之情。

I6.本词"篇终出人意表”,请从意境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_____,_______”,且礼贤下士。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示为了楚王和国家,愿意做革新强国先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搦管、品茗的文人雅趣。然而,在闲适恬静的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机动车要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要走非机动车道,这是①_的道理,但是近年来。人们却蛏常发现,一些非机动车道被堵得_②,那些急着赶路或耐不住拥堵的人,就把车骑到机动车道,去和汽车抢道。这显然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同时也涉嫌交通违法,单靠交管都门处罚,恐怕也只能是③,很难达到预期的整治效果。根治非机动车道拥堵现象,需要纠正路权分配的偏差,给予非机动车更大的出行空间。在一些交通发达的地区,行人舒适度优先于行车方便度的交通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自行车道甚至比机动车道还要宽。我们应当参考这些经验,( )。此外应增加路口的通过率,让更多非机动车能够同时等候、同时通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怡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道尽可能被扩宽,提高通行效率

B.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非机动车道扩宽,通行效率提高

C.非机动车道尽量扩宽,通行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

D。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宽非机动车道,提高通行效率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視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①。一些年轻的舞路演员紛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审美体验。国风舞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②。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创作者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視剧创作手法。四风舞蹈蓬勃发展,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③,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

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2.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阿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

请结合你阅读过的《阿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100字左右。(5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人总结修改文章的法,一是“吟于ロ”,通过反复诵读来检查修改;二是“待于时”,写好后先放一放,等有新的想法后再修改:三是“求于友”。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

这些修改文章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颇具启示意义。请就其中你感受深则的方面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丈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

(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

材料二:

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甲)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

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舎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

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晴、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

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オ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緊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編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

材料三:

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乙)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鸣”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緒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凤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

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

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

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措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播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没有风景描写。读者就缺少了一条了解作者心灵情感的路径。

B.《边城》中有关湘西风情的描述可以佐证老舍关于风景描写的论述。

C.小说作家要想提高风景描写的审美境界,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

D.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重点虽不相同,但是都闸述了如何描写风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B.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

C.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

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

4.请分别说明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5.如欲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准确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1)D.“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错。原文只是说“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但不能由此推出“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这还与作家的审美与描写能力有关。

故选D。

(2)C.“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错。原文只是说“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但诗歌、散文中的写景与小说不同,得不出选项说的意思。

故选C。

(3)材料一的观点是小说描写的“风景”中有作家的“人”的影子。

A.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风景与“人”有关,能够作为论据。

B.“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与材料一“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一致,能够作为论据。

C.该项强调自然之美是人难以描摹的,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

D.“园丁的塑造意志”强调了作家在风景描写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作为论据。

故选C。

(4)甲处在材料二,引用了刘勰的话,是引证法;结合“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可知,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

乙处在材料三,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写景为例,这是例证法;结合“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可知,这个例子与《狂人日记》相对照,论述内容是“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也就是阐述了风景描写的有机性。

(5)首先明确针对观点是“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其次注意是“驳论文”;“结合材料,列出要点”就是要结合文中的观点列出批驳要点。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可概括出: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合材料二第四段“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概括出: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答案:

(1)D

(2)C

(3)C

(4)①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②乙处运用例证法,与后文《狂人日记》相对照,阐述风景描写的有机性。

(5)①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布姆的春天

格尼

过红绿灯时,央金一眼看见布姆。

原本,央金没来由地喜欢布姆灵巧机智的小脑袋,每次相遇总轻轻敲她额头,她也順势挽着央金的胳膊,将小脑袋靠在央金肩上。可是,自从布姆管央金借钱以后,央金有点烦她。

钱是两年前借的,那次是布姆叫央金吃饭,结账时布姆说钱没带够,借两千块用。需要见面,手机操作随时能转。但布姆没转,聚会时也不提。像忘了这码事。央金不好意思要,心想如果忘了总有一天会想起来。

两年了,布姆还没想起。时间越久,央金越不好开口。有时候央金想算了吧,就当没有过这两千块。可是,人奇怪,钱如果被贼偷去,也就不惦记了,被借走,反而总想着还有一笔钱在那。两千块,时不时让人疼一下,梗一下。

这次央金没有弓起食指,没有敲布姆额头。任由布姆挽着胳膊,小脑袋靠过来。

“阿姐,哎呀呀,又碰到了。”

布姆是去学校接孩子。

她们走的步游道,四月的杨树鲜緑闪亮。挤着一树挨一树的樱花。河里激流翻滚。水声轰隆,再急的河流终归还是河流,可令人愉悦,加上粉得令人心颤的樱花。以及婉转悠扬的鸟鸣,四月实在不是办开口要钱这类俗事的季节。她们在树下站着,布母忙着拍照,央金到嘴边的话没说出口。

央金拉着布姆离开了那棵樱树。

“现在钱真不禁用,物价涨太凶,康定啥都贵,我们两个吃顿饭要几百块。”央金忽然说出这话,像做了亏心事,脸自顾红了,就偏头看树丛。"哦哟。好多鸟。”

“呀嘿嘿,没办法,感情太好了。”布姆尖细的笑声从轰隆隆的水声中钻出来。

有心人在山脚的石墙投放了麦粒、米饭、玉米料之类的食物,树丛中的鸟前来啄食。有几只画眉围一起吃玉来饼,一只麻雀挤过来,插控啄一口,但画眉们紧紧围着,很少有空隙。有只大点的画眉不时啄一口返身给麻雀。央金惊呼:“啊,好有爱哦。”布姆呆呆盯着那只麻雀。

“它为啥非要去当讨ロ子吃人家的,这边这么多吃的。”央金捡起另一个玉米饼扔给麻雀,麻雀飞走了,又飞回来,还挤在画眉那,时不时蹭一下大画眉的尾巴。

布姆没说什么,默默朝前走。央金以为布姆听明白了关于钱的事,这时该趁热打铁。央金追上布姆,用力咳了咳。布姆看起来有些忧伤。

“当阿姐的要说你了,年纪轻轻还是要去做事、闲久了越想闲,懒下去要不得。”“阿姐吔,我不轻松啊,要管娃娃,要管老人,阿妈眼睛更糟糕了,越来越离不开人,我就算在家里当保姆也算赚钱嘛。”

“我现在就想多赚钱,房贷太凶了,每月两千元,两千元啊!”

“不说那些烦心事了,说点开心的。风景这么好,看,这几棵樱花全开了,太漂亮了!”布姆松开央金胳膊,拿出手机拍照。央金无心看花,心想布姆再过来就直接说钱的事,有什么不好说的,借钱还钱,天经地义。

“别拍了,有什么好拍的。”央金大声说。

“阿姐,我需要春天,我要把春天装到手机里。啊,好安逸,太美了。”

央金心里直叫苦,这还怎么说出口。

“我看上一件风衣。”央金说。

“看上就买。”

“两千元。就是情歌广场旁边的铺子,上班路过天天看得见,太好看了。贵,贵死了。两千元,舍不得。”央金瞥见布姆的头低了低,忽然有点心疼,好像把布姆往悬崖上推。如果这时候布姆想起借钱的事、央金会觉得自己有点狠。但布姆想不起,央金又不甘心。

央金等待着,件随河水轰隆,等来的只是布母持续不断的笑声。央金明白了,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种人以后可以不交往了,那钱全当被偷了。但必须说出借钱的事。

应歇歇脚了。央金坐在靠近转经筒的长椅上。转经筒每转一圈,会有铃声响起,可这声音宁静而悠远,就像敞开一扇叉一扇门,门外是钱满鮮花的草场,是广间的海洋,是悠运港蓝的天空。可一﹣叮一央金的呼吸渐渐平息。

布姆说要买酥油,离开一会。一位转经累了的阿爷在央金旁边坐下来,一辆送外卖的摩托停在奶茶店门口,央金看见穿长衫的人也在那。老康定人都知道他是乞丐。从小到老行乞。 央金曾给过他两次。第三次拒绝了。谁都知道他比工薪族有钱,他也与时俱进,不再拿盘子碗装钱,脖子上挂着一块正方形过塑的二维码。送外卖的小伙子在扫二推码,央金对阿爷说; “老讨口子又在骗人了,他是假穷。”

阿爷说:“不要紧,慈悲心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他在要,就是需要。”

“他没完没了,没个完的。”

“慈悲心哪里有完的呢?”阿爷笑着说。

央金一愣,类似的话早听阿爸阿妈说过,什么时候忘记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呢。央金想,是啊,慈悲是没有终点的,哪怕脚步停下,手里的念珠还在转。

“阿姐,阿姐………”

央金看见布姆站在面前,手里拎着两袋酥油。“你一袋我一袋,我要去接娃娃了,

下次又碰见哦。”布姆的小脑袋灵巧地摇晃着,笑眯眯看着央金。

“等我,等一下。”

央金快步走进转经队伍,双眼微闭,一圈,两圈,三圈。“阿姐,快点…”

央金又转了三圈才走出转经队伍,不紧不慢到布姆跟前,接过那包酥油。“急啥,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日子哪是急出来的。”

“我必须走了,娃娃肯定等起了。”

布姆走出十几米,央金喊;“等下,等下!”

央金疾步地去。按住布姆的小脑袋。弓起食指在她额头敲了一下。布姆发着愣。央金转身要走,布姆拉住她。

“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计ロ子吗?它缺爱。我就是那只麻雀。谢谢阿姐,我的亲阿姐。”布母转身走时又在央金脸颊啄了一口。

央金想起布姆没有兄弟姊妹,五岁时阿妈生病去世,七岁时阿爸出了车祸,吃百家饭长大,直到結婚才有喊阿爸阿妈的机会。央金摸着热辣辣的脸颊。被啄过的地方湿漉漉的,像有泉水从那冒出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姆借钱不还引起了央金微妙的心理变化,见面时央金没有像以前那样亲呢地用食指敲布姆的额头,这为要钱作了铺垫。

B.“央金拉着布姆离开了那棵樱树”。因为央金觉得在美的环境里要钱会大煞风景;但离开樱树后,央金要钱也没有心安理得。

C.央金“房贷每月两千元”“风衣两千元”的语言提示越来越明显,但布姆只是发出笑声,这种反差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D.布姆想用一袋酥油抵消借央金的两千元钱,这反映了她狡黠的性格:但她在央金的“脸颊啄了一口”,则是真心感激的体现。

7,关于文中画眉和麻雀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人们自发地投放食物喂养画眉、麻雀等,暗示出人们热心善良的品性。

B.麻雀很难获取众多画眉包围着的食物,映射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

C.麻雀被喂食的场景引发了布姆的身世孤苦之感,所以她看起来有些优伤。

D.麻雀的行为与后文布姆自称是“讨口子的麻雀”相呼应。利于揭示主题。

8.小说中围绕“转经”展开的相关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布姆的春天”的意蕴。(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中相关的叙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文本分析其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

【解答】(1)D.“布姆想用一袋酥油抵消借央金的两千元,反映了她狡黠的性格”错。布姆买油酥给央金是表达对央金的依赖和友好,并非想要用油酥抵销两千元钱。

故选D。

(2)B.“映射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错。结合“有只大点的画眉不时啄一口返身给麻雀”“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讨口子吗?它缺爱”可知,文章通过麻雀挤在画眉中间讨吃的,是表现动物之间也有爱,从而映射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也应当有“爱”。

故选B。

(3)从情节上看,央金不断暗示和提醒布姆,但是布姆一直装傻,央金有些生气,“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种人以后可以不交往了,那钱全当被偷了。但必须说出借钱的事”。而此时她听到了转经筒的声音,“转经简每转一圈,会有铃声响起,叮——这声音宁静而悠远,就像敞开一扇又一扇门,门外是铺满鲜花的草场,是广阔的海洋,是悠远湛蓝的天空。叮——叮——央金的呼吸渐渐平息”,转经筒宁静而悠长的声音,使央金心情由怨愤转为平和,为下文故事的转折作了必要的铺垫。

同时,转经老人的话也打开了央金的心结,央金说那个乞讨的人“又在骗人了,他是假穷”,老人说“不要紧,慈悲心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他在要,就是需要”;央金说“他没完没了,没个完的”,老人说“慈悲心哪有完的呢?”,转经老人的话开悟了内心纠结的央金,使央金忆起父母的教海,“央金一愣,类似的话早听阿爸阿妈说过,什么时候忘记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呢。央金想,是啊,慈悲是没有终点的,哪怕脚步停下,手里的念珠还在转”,从而有了包容布姆的行为。

临走前央金加入转经队伍,“‘等我,等一下。’金快步走进转经队伍,双眼微闭,一圈,两圈,三圈”,这表明她已坚定了“慈悲是没有终点”的观念,也就有了重新接纳布姆的结局。

(4)故事发生在春天,“她们走的步游道,四月的杨树鲜绿闪亮,挤着一树挨一树的樱花。河里激流翻滚,水声轰隆,再急的河流终归还是河流,可令人愉悦,加上粉得令人心颤的樱花,以及婉转悠扬的鸟鸣,四月实在不是办开口要钱这类俗事的季节。她们在樱树下站着,布姆忙着拍照”,布姆喜欢春天的景色,享受春天的美好。

“春天”体现了布姆对爱与温情的憧憬。布姆说,“阿姐,我需要春天,我要把春天装到手机里。啊,好安逸,太美了”“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讨口子吗?它缺爱,我就是那只麻雀。谢谢阿姐,我的亲阿姐”。

布姆有过不幸的遭遇,“央金想起布姆没有兄弟姊妹,五岁时阿妈生病去世,七岁时阿爸出了车祸,吃百家饭长大,直到结婚才有喊阿爸阿妈的机会”;被人厌烦过,“央金明白了,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种人以后可以不交往了,那钱全当被偷了”;但最终迎来温暖的人生春天,“央金疾步追去,按住布姆的小脑袋,弓起食指在她额头敲了一下”,布姆得到了央金的谅解。

对待那个乞讨的人,转经老人的话引人深思,“慈悲心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他在要,就是需要”“慈悲心哪有完的呢?”,央金父母也这样教导过她“类似的话早听阿爸阿妈说过,什么时候忘记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呢。央金想,是啊,慈悲是没有终点的,哪怕脚步停下,手里的念珠还在转”,所以最后她原谅了布姆,让布姆又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小说意在告诉我们,爱和温情需要不间断的慈悲心的注入,是众人的努力营造了这种温暖的人间春天。

答案:

(1)D

(2)B

(3)①转经筒宁静而悠长的声音,使央金心情由怨愤转为平和,为下文故事的转折作了必要的铺垫。②转经老人的话开悟了内心纠结的央金,使央金忆起父母的教海,从而有了包容布姆的行为。③央金加入转经队伍,表明她已坚定了“慈悲是没有终点”的观念,也就有了重新接纳布姆的结局。

(4)①故事发生在春天,布姆喜欢春天的景色,享受春天的美好。②“春天”体现了布姆对爱与温情的憧憬。③布姆有过不幸的遭遇,被人厌烦过,但最终迎来温暖的人生春天。④爱和温情需要不间断的慈悲心的注入,是众人的努力营造了这种温暖的人间春天。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鉴赏小说的主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时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日:"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日:“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日:"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靖郭君:即田要。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色,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王之不说要甚”,此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氓》中“女之耽兮”中“之”用法相同。

②庙,指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租先的场所。《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庙”即为类似意思。

③大息,即叹息,与《离騷》“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意思一致。

④颜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和《燕歌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的两个“颜色”意义和用法相同。

⑤“客肯为寡人来睛郭君手”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两句中的“来”意义与用法相同。

⑥“趣难者也”中“趣”通“取”。与《兰串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含意一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曾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可靖郭君却表示只要能让齐貌辨顺心满意,即使家族覆亡也在所不惜。

B.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很不好,于是离开国都,搬到先王封给自己的薛地,并且拒绝了昭阳用多倍土地换取薛地的请求。

C.齐貌辨为报答靖郭君的知遇之恩,不顾劝阻,带着必死之心去调解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虽受到处处刁难,但最终赢得齐宣王认可。

D.齐宣王本来心怀愤怒,可是听了齐貌辨的一番劝说之后,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其归来。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分)

14.齐貌辨成功调解齐宣王与靖郭君二人关系的策略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一定的断句方法进行断句,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整合。

【解答】(1)句意: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也”字在这里是句中的提顿,不是末尾语气词,不能在“也”字后停顿,而“多疵”是对齐貌辨为人的解说,排除BD;“门人弗说”中“门人”是主语,“弗说”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D;“士尉”是“以证靖郭君”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④文中“颜色”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的“颜色”都为脸色。《燕歌行》中“颜色”为体面、面子。句意:脸色憔悴/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中的“来”为使动用法;《孔雀东南飞》中“谢家来贵门”的“来”为普通动词,来到。句意: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辞别家人嫁到您家。

⑥“趣难者也”中“趣”,通“趋”;“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句意: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选D。

(3)C.“处处刁难”错。原文只是写“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并没有刁难他,并且听了齐貌辨一番话后“宣王大息,动于颜色”。

故选C。

(4)①“一”,竟然;“少”,年轻;“殊”,很、非常。译文: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

②“奔驰”,奔走效劳;“笃”,病重;“私情”,自己的感情;“告诉”,申诉。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急驱车马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情感,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5)结合“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可概括出:动之以兄弟之情。

结合“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可概括出:晓之以国家大义。

答案:

(1)A

(2)D

(3)C

(4)①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

②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急驱车马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情感,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5)①动之以兄弟之情。②晓之以国家大义。

参考译文: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说:“铲除你们这些人,毁坏我们的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也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允许我一定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动身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宠爱的人吗?”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面带不仁之相,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辞职没有被允许,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此刻,靖郭君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自己也不会跟着诋毁他。这也就是齐貌辨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除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①绍熙年间,宋金议和,换得苟安,词人泛舟巢湖。想起司水之神仙姥,有感而作。②孙权曾在巢湖与曹操对峙,后凭春水上涨才逼退曹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旌旗猎猎,云雾翻滚,群龙驾车,诸娣族拥,侧面着笔,烘托出仙姥的气势不凡

B.下片写仙姥神威,稳固淮右,保障江南。派遣六丁、雷神镇守东关,寄寓了词人的理想。

C.借孙权和曹操的典故,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只能退军作罢。

D.本词上下片分别以“望”和“看”字领起,且变换角度,突出了诗人的激动、钦慕之情。

I6.本词"篇终出人意表”,请从意境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C.“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错。意在用曹操面对一篙春水也只好退兵来反衬巢湖仙姥,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词人对现实的愤慨。

(2)从意境上分析,“小红楼、帘影间”,红色的小楼,遮蔽门窗的帘幕,营造了一种些静雅致的意境。这与仙姥出场时的场景以及仙姥指挥作战时的场景截然不同。仙姥来时,“旌旗共、乱云俱下”,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何其壮丽!下片“奠淮右,诅江南”三字短语,洁染了一种指挥作战时的雄奇气象。前后两相比较,出人意表,

从内容上看,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但是结句却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这和前文形成强烈反转,出人意表。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

答案:

(1)C

(2)①结句“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与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和下片“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截然不同,出人意表,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②前文铺陈仙姥安境保民、笑傲英雄的功勋气度,结句陡转,点出创立如此功业的竟然是一介女子,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

译文: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此为第二层。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_____,_______”,且礼贤下士。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示为了楚王和国家,愿意做革新强国先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搦管、品茗的文人雅趣。然而,在闲适恬静的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结合句意分析作答,注意重点字的规范写法。

【解答】故答案为:

(1)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重点字:智、信、厚)

(2)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骐、骥、驰、骋、道)

(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重点字:矮、窗、戏)

【点评】《临安春雨初霁》名句积累:

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机动车要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要走非机动车道,这是①_的道理,但是近年来。人们却蛏常发现,一些非机动车道被堵得_②,那些急着赶路或耐不住拥堵的人,就把车骑到机动车道,去和汽车抢道。这显然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同时也涉嫌交通违法,单靠交管都门处罚,恐怕也只能是③,很难达到预期的整治效果。根治非机动车道拥堵现象,需要纠正路权分配的偏差,给予非机动车更大的出行空间。在一些交通发达的地区,行人舒适度优先于行车方便度的交通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自行车道甚至比机动车道还要宽。我们应当参考这些经验,( )。此外应增加路口的通过率,让更多非机动车能够同时等候、同时通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怡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道尽可能被扩宽,提高通行效率

B.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非机动车道扩宽,通行效率提高

C.非机动车道尽量扩宽,通行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

D。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宽非机动车道,提高通行效率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句子连贯。解答时注意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陈述句式一致、语言风格一致、内容衔接一致。

【解答】(1)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既要体现“机动车要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要走非机动车道”这一道理的简单,又要和“人”相联系,所以可填尽人皆知、妇孺皆知、众所周知等。第二空,所填成语要突出道路被堵的严重程度,所以可填“水泄不通”。第三空,结合“很难达到预期的整治效果”根治非机动车道拥堵现象,需要……”可知,这种方法不是根本的方法,所以可用扬汤止沸、权宜之计等。

(2)整个复句的主语是“我们”A项为被动句,主语中途更换为“非机动车道”,致使不连贯;B项主语中途更换为“通行效率”,致使不连贯;C项主语中途更换为“非机动车道”和“通行效率”,致使不连贯。

故选:D。

答案:

(1)①尽人皆知(妇孺皆知、众所周知)②水泄不通③扬汤止沸(权宜之计)

(2)D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視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①。一些年轻的舞路演员紛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审美体验。国风舞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②。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创作者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視剧创作手法。四风舞蹈蓬勃发展,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③,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

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能力。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词语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合理的补写。

【解答】(1)画线句与A项中的“像”都表示比喻,B项中的“像”表示作比较,C项中的“像”表示推测,D项中的“像”表示举例。

故选:A。

(2)①前面说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还说到“随着这类短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面说到“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纷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说明随着影响力的增强,一些专业舞蹈者也参与其中,可填“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

②前面说到“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这里前后是递进关系,后面说“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所以可填“还深刻影响创作”。

③前面说到“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强调的是他们相互促进,后面“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是这样之后产生的效果,这里可填入“二者形成合力”。

答案:

(1)A

(2)①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

②还深刻影响创作

③二者形成合力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四、名著阅读(5分)

22.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阿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

请结合你阅读过的《阿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100字左右。(5分)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自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解答】首先要确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言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自我安慰方法。再分析“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心态与之相似的地方,指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是消极的失败的人生。最后要明确这种心态要不得,贻害无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没有益处。

答案:

“躺平”的心态其实就是不敢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是用不渴望成功来自我陶醉,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消极一生,老来后悔。

【点评】名著阅读题复习策略:

1.理清名著脉络,胸中有丘壑。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是断裂式的,前后的知识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因此,要从宏观上梳理好全书的脉络,做到“大处着眼”。2.聚焦名著细节,复习有实效。选择题的命题基本在细微处,所以每个章节重点的人物、对应的事件要清清楚楚,不能张冠李戴。既要宏观复习,又要关注细节,由表及里,登堂入室。

3.形式多样,查漏补缺,提高复习实效。(1)观看名著影片,进行直观了解。(2)借助图表梳理,强化名著记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人总结修改文章的法,一是“吟于ロ”,通过反复诵读来检查修改;二是“待于时”,写好后先放一放,等有新的想法后再修改:三是“求于友”。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

这些修改文章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颇具启示意义。请就其中你感受深则的方面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修改文章的三个方法“吟于口”“待于时”“求于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颇具启示意义。

“吟于口”,关键词“反复”“检查修改”。学习要严谨细致,多检查、多反思、多总结,能够更快掌握学习的窍门,避免误入歧途;生活也一样,反思、反省有助于我们修正错误,不断完善思想、完美做事的方式方法,更易成功。

“待于时”,关键词“放一放”“等”。学习和生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些时候再努力也难以更上一层楼,这时候不如先放下,等有了新的思路之后再继续,往往会“柳暗花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过于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只有静下来等,等合适的时机,等新的方法、思路出现,再接着去做,比一直盲目前行更有效果。

“求于友”,关键词“切磋交流”“虚心请教”。《礼记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曰:“三人行,则有必有我师焉。”古人不断告诫我们,学习要善于向不同的人请教,多切磋交流才更有进步。现代教育中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之一就是我们能和同学共同学习,与老师切磋交流,吸取别人的优点,不断拓宽思路,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生活中也一样,人无完人,天外有天,只有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求教,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接近成功的巅峰。

注意作文要求是“请就其中你感受深刻的方面写一篇文章”,也就是可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感受深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如“待于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成名要趁早”,某些企业“急功近利”、侵犯消费者权益等事件从反面分析“待于时”的重要性;在脚步匆匆的当下,强调做学问必须摆脱成名的驱使、做事也摆脱成功的诱惑,要敢于“先放一放”,等待最佳的时机,这才是做学问、做事的正确态度。

参考立意:

1.虚心求教,学无止境。

2.勿急于一时,等待时机方能成功。

3.不断反思、反省,人生少留遗憾。

【解答】善于以他人为师

修改文章的第三点是“求于友”,也就是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要想写到好,听取别人的意见很重要。我们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善于以他人为师,才能不断进步,抵达成功的巅峰。

鲁迅曾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至今没有哪位伟人可以做到完美,正如我们所说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因此,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应当虚心向别人学习,以他人为师,完善自己的不足,努力把事情做到接近完美。

老舍曾说:“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为人所熟知的大英雄项羽,可谓重情重义,英勇无比,但为何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果?追溯过去,楚汉之争,眼看刘邦的势力日益壮大,野心勃勃,可是项羽太过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意见,不以他人为师,不听亚父的建议,不用谋士的计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纵”刘邦,结果呢,落得个自刎乌江。项羽的功业确实足以令人敬仰,但骄傲自大,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所带来的惨痛的代价也是事实。如果他当时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许历史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难道我们要重蹈项羽的覆辙吗?不!我们应当善于倾听并接受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虽然事情不可能做到完美,那我们为何不努力把事情做到接近完美呢?越是接近完美,就越不会留有遗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魏征多次在朝堂之上顶撞唐太宗,直谏不讳,太宗屡次想杀了他,但终究没有那样做,并且以魏征为师,虚心求教,这才有了大唐盛世。太宗因为肯虚心向魏征学习,以他人为师,才没有重蹈隋炀帝的覆辙,才能成为一代明君,流芳千古。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我们远比伟人差得多,连伟人都还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以他人为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这样做呢?我们或许不会成为伟人,但是如果我们肯虚心向别人学习,就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遗憾。别林斯基说过:“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我们要通过以他人为师,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他人为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方能做到不断进步,方能实现对自我的完善和升华。

让我们善于以他人为师,尽早踏上这条自我完善之路吧!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臭“老九”这个称谓从何而来,那么之前的八位又是什么

臭“老九”这个词,其广泛流传,是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民间说法。时至今日,很多人已然不甚了解它的背后意义。这个词,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其实它的最初出现,是在十三世纪的元朝,只是当年并没有广泛流传。

今天来说说,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教九流”的那些典故。

希望这篇文章不会出线被毙。

三教九流的历史渊源

中岳嵩山少室丛林,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少林寺,寺内钟楼前有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朱载堉留下一通碑刻,名曰《混元三教九流图》,并配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绘的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

朱载堉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甚深,在《混元三教九流图赞》中写道,“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而这幅图画则体现了他作为皇族成员,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巧的是,朱载堉的曾祖成化帝朱棣,也有一幅类似的图卷,名为《一团和气图》,揣摩其中含义,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为三教,什么是九流,古今其实有不同的内涵。现在的“三教九流”,多使用其引申含义,用来形容社会的各种行业或者人群。但在古代,却不是虚词代指,而是实实在在概括了社会上存在的主要宗教“儒释道”以及“法家、墨家、阴阳家”等重要学术流派,发展到后来,又变成古代中国对民众的地位和职业的等级划分。至于这个词语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词,见仁见智,不作评价。

《封神演义·七十三回》中,通天教主有句名言叫做“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这里的三教指的是“人教、阐教、截教”三类,普遍认为这是小说家言的情节虚构,也有人说它们分别指向了现实中的“道教、佛教、儒教”。现实中的三教一般公认为儒释道三教。无论怎样,这本书中的观念,也是三教原本出自一家。

三教的提法比较统一,而“九流”的说法则各有不同。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此外还要加上“小说家”一流,因此又有”九流十家“之说。而根据民间说法,九流则是对社会地位不同的区别,由此“九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各九类,因此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上九流”说的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民、工匠、商贾;

“中九流”说的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人、道士、尼姑;

“下九流”说的是,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巫拐、盗贼、小偷、乐户。

大元帝国的等级划分

世界上历朝历代、诸般国家,似乎除了阿三帝国存在着“种姓”等级规定,只有十三世纪时候的元帝国,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明确界定了国家公民的社会等次。当然他的初衷,是为了有效进行社会管理和强权统治,不过这种规定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蒙古人统一了中原大地之后,发现自己的辖区民族众多、成分复杂,社会稳定面临不小的压力。为了更好的实现皇权统治,元廷想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通过建立社会等级的人种制度,达到治理目的,四类等级制度由此而生。

它们分别是,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前者是血统纯正的贵族,后者是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因“各色种族名目不一”,遂统称为“色目人”。除了以上两种以外,把汉族人又分为两等,原先在金帝国统治下的汉族人列为第三等“汉人”而南宋帝国所属的降民,则被称作第四等“南人”。

除了以上按照人种的划分,元帝国还按照公民从事的职业性质,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共列为“十个等级”,分别如下:一是由朝廷任命的政府官员;二是没有政府官员身份的办事人员,也称作“吏”;三是由政府登记在册的僧尼;四是由政府登记在册的男女道士;五是从事医疗救护的医生;六是各门类中的掌握高级技术人员;七是匠人,过去专指木匠,延伸为有专门技术的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是娱乐场所的女性从业人员;九是读书授徒的人,即儒门子弟;十是街头行乞流浪的乞丐。

以上分类,有宋末元初儒生、画家、诗人、灵宝閣皂宗道士郑思肖,他在《铁函心史·大义略叙》中记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各有所统辖。”所谓“鞑”,是作者对蒙元统治者的称呼,因元人被汉人称作“鞑子”,这里所列“八民、九儒”之民,是社会底层的贫民。

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榭枋得在著作《叠山集》中,则特别注明了“大元制典,人有十等”,记载“九流”排序写道,“介乎(女昌)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位列第八的由贫民改为“风尘卖笑的乐户”,愤慨之情,跃然笔下。

“老九”到底臭不臭

这就是知识分子被称作“第九种人”的由来了。从有夫子儒家诞生之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受尊敬的读书人,到了马上治天下的元帝国,竟然被划分到社会最底层,仅仅排到了“乞丐”之前,比风尘卖笑之人都不如,这让“万般皆下品”的读书人情何以堪。

虽说是位列倒数第二,其实读书人在元帝国的境遇,甚至连乞儿也不如,为什么呢,因为读书吃不上饭了。自隋朝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以后,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但是到了元代就不灵了,由于蒙古族属于马背上的民族,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和教育看似并不重要,元朝不开科举,读书无用,因此知识分子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读书人不但自己没有出路,而且连教书这个基本的饭碗也没有市场。

这种窘况下,读书人虽位列乞丐之前,实际上连乞丐也比不上,由于南宋帝国的覆灭,元廷对读书人存有极度蔑视和警惕的情绪。乞丐可以倚门扪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读书人尚有清高气节,另外具有不屈傲骨,拉不下脸来沿街乞讨,又是满腔愤懑无处发泄,没有政治地位,无法施展抱负,生活自然艰难,就算当个乞丐,也是常常要不到东西。虽然读书人排在第九,却只有个“惨”字,却还不及“臭”。

“臭”字,是在上世纪浩劫时代,一些人给予知识分子的代名词。《金瓶梅词话》中曾有一句,“那耍了我汉子,还在我根前拿话儿拴薄人,毛司里砖儿,又臭又硬。”想来知识分子那份清高和傲娇,在某些人看来自然是“茅坑里的石头”,一个“臭”字恰如其分吧。至于排序的问题,当时有“hei八类”之称,知识分子位列其后,恰恰是“第九”,民间才有了“臭老九”之戏称。知识分子的处境跌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有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可为佐证。

“老九”们的春天,是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著名论断,至此,知识分子的身份才得以转变。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关注。

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