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狗

夹辅(夹辅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18:26:23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夹辅王室的两个大国同时内乱,结果却大相径庭

导读:“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在西周和春秋交替嬗变之际,晋文侯和郑武公夹辅王室,为平王顺利东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晋、郑两国也借此率先崛起,成为他们所在区域的主导性力量。在他们去世后不久,两个国家又几乎以同样的原因,相继陷入了内战的漩涡,率先开启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序幕。只是在面对同样的难题时,他们的后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也让两国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那么,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郑伯克段于鄢

在春秋开篇的一章中,孔夫子如例行公事一般,记录了当年春天的一次外事活动,随后又如轻描淡写一般写了几个字: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句话质朴无华、波澜不惊,仿若是在记录一件如邻里纠纷一般平常的小事。可当人们翻开参考书之后才知道,在这平静的语气之下,却讲述了一件骨肉相残的大事件。

说起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想必不少人都已经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嫌恶长子却偏爱幼子,常常怂恿郑武公废长立幼,将小儿子叔段立为太子,好在郑武公坚持原则不肯,郑庄公这才顺利地继承了国君之位。

郑庄公即位后,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事情也总该要消停了,却不料武姜依然不依不饶,非要把制邑封给叔段。制邑地理形胜极其险要,后来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就位于此地,郑庄公自然是不能答应,武姜便又退而求其次要求改封京邑。京邑的位置虽然不及制邑,可也算是一座大城,很容易对都城构成威胁,郑国大夫祭仲就坚决反对这个提议,可庄公实在是执拗不过自己的母亲,只好就同意了。

叔段就封之后便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将京邑附近的许多土地都纳入了自己的管辖范围,不断地扩建城池、修缮武备,给人造成了一种“一国二君”的假象。二十多年后,叔段羽翼渐丰,便想与自己的母亲里应外合革自己哥哥的命,却不料被郑庄公先发制人,一场笼罩郑国多年的内乱危机也就顺利解除了。

怨偶为仇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因记录在了《春秋》的首篇而广为流传,久而久之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似乎郑庄公与叔段之间的相亲相杀,便是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来临的前奏。不过若是要追根溯源,恐怕还有一桩大事要比郑国的这场内乱来得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造成的结果更为惨烈,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刻,这便是发生在晋国的一场长期内战:曲沃代翼战争。

西周与春秋交替之际,晋国和郑国都是夹辅王室的大国,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提到这段往事,就连天子都不得不承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与郑武公同时期的晋文侯更是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君主,在他的治下,晋国凭借着定鼎王室的功劳,实现了由小国到大国的华丽转变。.

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横行的春秋时代,一个国家能够跳出诸侯地方百里的限制率先崛起,这本是好事一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一代雄主晋文侯去世后不久,勃兴的晋国却突然陷入了一场内乱,让这个刚刚崛起的国家迅速衰落了下去。而掀起这场内乱的不是别人,正是晋文侯的弟弟——公子成师。

提起这个叫做成师的公族,有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便不得不提。话说在公元前805年,他们的父亲穆侯跟随周宣王讨伐活动于晋西南的条戎和奔戎,结果大败而归,为了铭记战败的屈辱,他便给刚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仇”。公元前789年,穆侯再次征伐位于晋国以北的千亩之戎,取得了大捷,于是兴之所至,为这年刚出生的儿子命名为“成师”。

听到这个消息后,穆侯的宫廷乐师师服便急得直摇头,他对穆侯说道:

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起名字是一件极其庄重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尤其是国君的公子,他的名字承载的可是家国兴衰之先兆,“如今您给太子取名叫做仇,俗话说怨偶为仇,这个名字也太不吉利了;而公子成师的名字显得富贵,恐怕以后会对他哥哥不利啊!”

穆侯并没有听从师服的这番劝诫,果然在他死后,太子仇没有顺利继位,而是被自己的叔父抢去了君位,算是部分应验了师服的话。直到四年后,太子仇才纠结了一批支持者杀入翼城,夺回了君位。手足相残带来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而随后发生的王室内乱更让他们心有余悸,可这些事情都没有引起晋文侯的警觉。到晋文侯去世后,也正是这位名叫成师的公子,试图效仿殇叔的故事,从而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晋之乱其在曲沃矣

根据《左传》记载,晋文侯去世于公元前746年。到第二年,新即位的晋昭侯便将其叔叔成师分封到了曲沃。听到这个消息,那个四十多年前的预言家师服再次不失时机地张开了他的乌鸦嘴,他对新君昭侯说道: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左传·鲁桓公二年)

曲沃是一座重要的都邑,无论是从城周长度讲,还是从地理形势看,都要比晋国的都城翼城优越不少。将臣属分封到这样一座都邑,难免会造成“末大于本”的局面,对于国君的统治是不利的。晋昭侯分封成师的举动,与几年后郑庄公分封叔段的情势颇有些类似,当时郑国大夫祭仲在劝谏郑庄公时也曾提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鲁隐公元年)

按照先王之制,大的都邑其城墙周长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都邑不超过九分之一。都邑规模一旦超过这个规定,就很容易激发所有者的野心,从而给这个国家带来灾难。

然而,在这样一个关乎国运的重要时刻,无论是此处的晋昭侯,还是彼处的郑庄公,似乎都无法自主做出选择。最终,郑国的叔段如愿地成了“京城大叔”,晋国的成师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年近不惑的公子变成了后来的“曲沃桓叔”。历史刚刚进入春秋的第三个十年,这两个曾夹辅王室的新兴大国,便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近乎相同的道路。

眼看着自己无法阻止变乱的发生,师服也只能喟叹:晋之乱其在曲沃矣!

同途殊归

与郑庄公分封叔段有着长远谋划不同,晋昭侯在分封成师的时候,对于此后的事态发展似乎并无全盘的打算。到公元前739年,大夫潘父突然发难,杀死了即位不到七年的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入翼城即位。曲沃桓叔闻讯即刻点兵奔赴翼城,若不是翼城贵族的强力阻击,曲沃桓叔恐怕早就入主翼城,成为新的晋君了。

这次的事件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曲沃代翼第一战”,标志着翼城和曲沃的彻底决裂,双方的敌对关系被完全摊开摆上了台面。翼城方面拥立昭侯之子平即位为孝侯,而曲沃桓叔也没有放弃努力,双方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也渐次展开。

到公元前732年,曲沃桓叔壮志未酬溘然辞世,其子庄伯继承父亲的遗志,先后对翼城展开了两轮军事打击。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25年,也即郑国内乱爆发的前三年,曲沃庄伯攻入翼城,杀死了晋孝侯,后在荀国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718年,庄伯取得了周天子的支持,于是便联合了中原的郑国、河北的邢国,以及周桓王派来的大夫尹氏和剐氏,组成多国联合部队围攻翼城。孝侯的弟弟晋侯郤不敢公开与天子为敌,直接收拾了细软向北逃奔到了随邑,后在大夫嘉父的护送下迁居鄂邑终老,故也称晋鄂侯。

然而吊诡的是,曲沃庄伯依靠天子权威取得了胜利,可不久之后便死不要脸地背叛了。周桓公因此勃然大怒,下令让虢公忌父统帅大军讨伐曲沃,并立鄂侯之子光为晋哀侯,使得曲沃庄伯所主持的第三次代翼战争再次走向了失败。

两次的代翼战争均以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功败垂成,使得曲沃庄伯心力交瘁,不久后便与世长辞了。庄伯去世后,其子称即位为曲沃武公,继续与翼城势力。

前710年,晋哀侯带兵侵扰径庭(现曲沃县听城村),曲沃武公顺势与径庭方面联合击败晋军,在汾河边上(汾隰)俘获晋哀侯及其大夫栾共叔,并在不久后将二人杀死。哀侯死后,晋人立其子为君,史称小子侯。小子侯即位四年,又被武公诱杀,成为内战中被杀的第四任国君。

曲沃武公擅杀晋君的行径引发了周桓王的强烈不满,于是派出王室卿士虢仲干预晋乱,立晋哀侯的弟弟、小子侯的叔叔公子缗为君。到第二年,也即公元前705年,虢公调集芮、梁、荀、贾四国兵马再次讨伐曲沃。

这两次的军事行动对曲沃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改变了曲沃武公的战略方向,因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晋与曲沃之间便再无消息。直到公元前679年,已近耄耋之年的曲沃武公才发动了对翼城的最后一击,杀死了时任国君晋侯缗。战争胜利后,他们将翼城宫室的珍宝器物送到成周,以求获得王室的认可。新即位的周僖王自知无力干涉,只好顺水推舟卖了个人情,并于次年派虢公到晋国去举行正式的册封典礼,从而宣告了持续67年的曲沃代翼战争正式终结。

这一年是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完成了从祖父以来延续了三代人的梦想,正式晋位为晋侯。为了这个梦想,他们用了67年的时间,付出了三代人毕生的心血,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以杀五君(晋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逐一君(晋鄂侯)的结果实现了小宗对大宗的成功逆袭。

皆有等衰

回顾晋国和郑国内乱的过程,两场内乱爆发的原因极其相似,都是第一代创业之君离世之后,第二代君主无法处理与宗族强枝间的关系,最终不得不达成妥协而引起的。只是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相同的成因却造成了截然相反的结果。郑国的内乱以“郑伯克段于鄢”的方式在短短几个月内草草收场,而晋国的内乱却一直延续了近七十年的时间,酿成了春秋初年最为惨烈的一场宗族内斗,并为后来三家分晋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那么,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原点,也即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分封成师的时候。当时晋国大夫师服在劝说昭侯的时候曾提到一句话: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在周朝的制度里,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建邦立国,诸侯只能“立家”,而昭侯分封成师却是要建立一个名叫“曲沃”的独立国家,与郑庄公分封叔段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形,与周王朝早年给晋国制定的大政方针有很大的关联。晋国因荐居狄土,民族成分复杂,周王朝特许其可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因此一直以来就有依照戎狄传统建立“藕国”的习惯。比如其邻国贾国,据说就是从唐叔虞最初受封的唐国脱胎而来的。

师服在这里拿出周朝的制度,其本意并不是说你建立“藕国”不对,而是在强调“皆有等衰”这四个字。只有当你封建的大夫或者“藕国”比你弱小,才能让对方“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你现在呢?把曲沃分封给成师,显然是违背了这样的一个宗旨,明摆着是要让曲沃“觊觎”你大宗的地位啊!

始肇乱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得益于天子权威的衰落,中原诸侯纷纷脱离王室控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掀起了一场兼并灭国的历史狂潮。在这样一个剧变时代里,整合地区力量构建超级政体也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晋昭侯此时分封建国显然是在逆时代潮流而动。这就好比是在统一战争拉开序幕的战国中后期,锐意革新的赵武灵王偏偏要将赵国拆分开来是一个道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身处历史漩涡之中的晋昭侯,是真的认不清形势吗?答案也不尽然。这里我们要注意《左传》中的一个细节: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左传·鲁桓公二年)

从这段话的语序上来看,“晋始乱”在前,“封桓叔于曲沃”在后,且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也即晋昭侯将桓叔分封到曲沃并非是造成内乱的原因,反而是内乱所造成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在晋文侯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弟成师便已经要效仿四十年前殇叔的故事自立为君,使得刚刚即位的晋昭侯不得不作出妥协,以封建曲沃为条件换取成师的罢兵休战。

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到叔段之乱和曲沃代翼之间的鲜明区别,与郑庄公分封叔段是迫于母亲的压力而作出让步不同,晋昭侯从一开始就没有郑庄公掌控全局的条件,只能选择分封来缓解压力。然而他的让步并没有消除成师的勃勃野心,反而是将一时的冲突演变成了长达七十年的内战,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拉开了春秋礼崩乐坏的序幕——这恐怕才是晋国内乱走向全面失控的真正原因所在。

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夹辅王室的两个大国同时内乱,结果却大相径庭

导读:“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在西周和春秋交替嬗变之际,晋文侯和郑武公夹辅王室,为平王顺利东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晋、郑两国也借此率先崛起,成为他们所在区域的主导性力量。在他们去世后不久,两个国家又几乎以同样的原因,相继陷入了内战的漩涡,率先开启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序幕。只是在面对同样的难题时,他们的后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也让两国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那么,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郑伯克段于鄢

在春秋开篇的一章中,孔夫子如例行公事一般,记录了当年春天的一次外事活动,随后又如轻描淡写一般写了几个字: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句话质朴无华、波澜不惊,仿若是在记录一件如邻里纠纷一般平常的小事。可当人们翻开参考书之后才知道,在这平静的语气之下,却讲述了一件骨肉相残的大事件。

说起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想必不少人都已经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嫌恶长子却偏爱幼子,常常怂恿郑武公废长立幼,将小儿子叔段立为太子,好在郑武公坚持原则不肯,郑庄公这才顺利地继承了国君之位。

郑庄公即位后,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事情也总该要消停了,却不料武姜依然不依不饶,非要把制邑封给叔段。制邑地理形胜极其险要,后来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就位于此地,郑庄公自然是不能答应,武姜便又退而求其次要求改封京邑。京邑的位置虽然不及制邑,可也算是一座大城,很容易对都城构成威胁,郑国大夫祭仲就坚决反对这个提议,可庄公实在是执拗不过自己的母亲,只好就同意了。

叔段就封之后便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将京邑附近的许多土地都纳入了自己的管辖范围,不断地扩建城池、修缮武备,给人造成了一种“一国二君”的假象。二十多年后,叔段羽翼渐丰,便想与自己的母亲里应外合革自己哥哥的命,却不料被郑庄公先发制人,一场笼罩郑国多年的内乱危机也就顺利解除了。

怨偶为仇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因记录在了《春秋》的首篇而广为流传,久而久之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似乎郑庄公与叔段之间的相亲相杀,便是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来临的前奏。不过若是要追根溯源,恐怕还有一桩大事要比郑国的这场内乱来得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造成的结果更为惨烈,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刻,这便是发生在晋国的一场长期内战:曲沃代翼战争。

西周与春秋交替之际,晋国和郑国都是夹辅王室的大国,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提到这段往事,就连天子都不得不承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与郑武公同时期的晋文侯更是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君主,在他的治下,晋国凭借着定鼎王室的功劳,实现了由小国到大国的华丽转变。.

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横行的春秋时代,一个国家能够跳出诸侯地方百里的限制率先崛起,这本是好事一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一代雄主晋文侯去世后不久,勃兴的晋国却突然陷入了一场内乱,让这个刚刚崛起的国家迅速衰落了下去。而掀起这场内乱的不是别人,正是晋文侯的弟弟——公子成师。

提起这个叫做成师的公族,有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便不得不提。话说在公元前805年,他们的父亲穆侯跟随周宣王讨伐活动于晋西南的条戎和奔戎,结果大败而归,为了铭记战败的屈辱,他便给刚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仇”。公元前789年,穆侯再次征伐位于晋国以北的千亩之戎,取得了大捷,于是兴之所至,为这年刚出生的儿子命名为“成师”。

听到这个消息后,穆侯的宫廷乐师师服便急得直摇头,他对穆侯说道:

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起名字是一件极其庄重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尤其是国君的公子,他的名字承载的可是家国兴衰之先兆,“如今您给太子取名叫做仇,俗话说怨偶为仇,这个名字也太不吉利了;而公子成师的名字显得富贵,恐怕以后会对他哥哥不利啊!”

穆侯并没有听从师服的这番劝诫,果然在他死后,太子仇没有顺利继位,而是被自己的叔父抢去了君位,算是部分应验了师服的话。直到四年后,太子仇才纠结了一批支持者杀入翼城,夺回了君位。手足相残带来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而随后发生的王室内乱更让他们心有余悸,可这些事情都没有引起晋文侯的警觉。到晋文侯去世后,也正是这位名叫成师的公子,试图效仿殇叔的故事,从而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晋之乱其在曲沃矣

根据《左传》记载,晋文侯去世于公元前746年。到第二年,新即位的晋昭侯便将其叔叔成师分封到了曲沃。听到这个消息,那个四十多年前的预言家师服再次不失时机地张开了他的乌鸦嘴,他对新君昭侯说道: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左传·鲁桓公二年)

曲沃是一座重要的都邑,无论是从城周长度讲,还是从地理形势看,都要比晋国的都城翼城优越不少。将臣属分封到这样一座都邑,难免会造成“末大于本”的局面,对于国君的统治是不利的。晋昭侯分封成师的举动,与几年后郑庄公分封叔段的情势颇有些类似,当时郑国大夫祭仲在劝谏郑庄公时也曾提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鲁隐公元年)

按照先王之制,大的都邑其城墙周长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都邑不超过九分之一。都邑规模一旦超过这个规定,就很容易激发所有者的野心,从而给这个国家带来灾难。

然而,在这样一个关乎国运的重要时刻,无论是此处的晋昭侯,还是彼处的郑庄公,似乎都无法自主做出选择。最终,郑国的叔段如愿地成了“京城大叔”,晋国的成师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年近不惑的公子变成了后来的“曲沃桓叔”。历史刚刚进入春秋的第三个十年,这两个曾夹辅王室的新兴大国,便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近乎相同的道路。

眼看着自己无法阻止变乱的发生,师服也只能喟叹:晋之乱其在曲沃矣!

同途殊归

与郑庄公分封叔段有着长远谋划不同,晋昭侯在分封成师的时候,对于此后的事态发展似乎并无全盘的打算。到公元前739年,大夫潘父突然发难,杀死了即位不到七年的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入翼城即位。曲沃桓叔闻讯即刻点兵奔赴翼城,若不是翼城贵族的强力阻击,曲沃桓叔恐怕早就入主翼城,成为新的晋君了。

这次的事件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曲沃代翼第一战”,标志着翼城和曲沃的彻底决裂,双方的敌对关系被完全摊开摆上了台面。翼城方面拥立昭侯之子平即位为孝侯,而曲沃桓叔也没有放弃努力,双方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也渐次展开。

到公元前732年,曲沃桓叔壮志未酬溘然辞世,其子庄伯继承父亲的遗志,先后对翼城展开了两轮军事打击。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25年,也即郑国内乱爆发的前三年,曲沃庄伯攻入翼城,杀死了晋孝侯,后在荀国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718年,庄伯取得了周天子的支持,于是便联合了中原的郑国、河北的邢国,以及周桓王派来的大夫尹氏和剐氏,组成多国联合部队围攻翼城。孝侯的弟弟晋侯郤不敢公开与天子为敌,直接收拾了细软向北逃奔到了随邑,后在大夫嘉父的护送下迁居鄂邑终老,故也称晋鄂侯。

然而吊诡的是,曲沃庄伯依靠天子权威取得了胜利,可不久之后便死不要脸地背叛了。周桓公因此勃然大怒,下令让虢公忌父统帅大军讨伐曲沃,并立鄂侯之子光为晋哀侯,使得曲沃庄伯所主持的第三次代翼战争再次走向了失败。

两次的代翼战争均以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功败垂成,使得曲沃庄伯心力交瘁,不久后便与世长辞了。庄伯去世后,其子称即位为曲沃武公,继续与翼城势力。

前710年,晋哀侯带兵侵扰径庭(现曲沃县听城村),曲沃武公顺势与径庭方面联合击败晋军,在汾河边上(汾隰)俘获晋哀侯及其大夫栾共叔,并在不久后将二人杀死。哀侯死后,晋人立其子为君,史称小子侯。小子侯即位四年,又被武公诱杀,成为内战中被杀的第四任国君。

曲沃武公擅杀晋君的行径引发了周桓王的强烈不满,于是派出王室卿士虢仲干预晋乱,立晋哀侯的弟弟、小子侯的叔叔公子缗为君。到第二年,也即公元前705年,虢公调集芮、梁、荀、贾四国兵马再次讨伐曲沃。

这两次的军事行动对曲沃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改变了曲沃武公的战略方向,因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晋与曲沃之间便再无消息。直到公元前679年,已近耄耋之年的曲沃武公才发动了对翼城的最后一击,杀死了时任国君晋侯缗。战争胜利后,他们将翼城宫室的珍宝器物送到成周,以求获得王室的认可。新即位的周僖王自知无力干涉,只好顺水推舟卖了个人情,并于次年派虢公到晋国去举行正式的册封典礼,从而宣告了持续67年的曲沃代翼战争正式终结。

这一年是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完成了从祖父以来延续了三代人的梦想,正式晋位为晋侯。为了这个梦想,他们用了67年的时间,付出了三代人毕生的心血,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以杀五君(晋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逐一君(晋鄂侯)的结果实现了小宗对大宗的成功逆袭。

皆有等衰

回顾晋国和郑国内乱的过程,两场内乱爆发的原因极其相似,都是第一代创业之君离世之后,第二代君主无法处理与宗族强枝间的关系,最终不得不达成妥协而引起的。只是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相同的成因却造成了截然相反的结果。郑国的内乱以“郑伯克段于鄢”的方式在短短几个月内草草收场,而晋国的内乱却一直延续了近七十年的时间,酿成了春秋初年最为惨烈的一场宗族内斗,并为后来三家分晋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那么,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原点,也即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分封成师的时候。当时晋国大夫师服在劝说昭侯的时候曾提到一句话: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在周朝的制度里,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建邦立国,诸侯只能“立家”,而昭侯分封成师却是要建立一个名叫“曲沃”的独立国家,与郑庄公分封叔段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形,与周王朝早年给晋国制定的大政方针有很大的关联。晋国因荐居狄土,民族成分复杂,周王朝特许其可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因此一直以来就有依照戎狄传统建立“藕国”的习惯。比如其邻国贾国,据说就是从唐叔虞最初受封的唐国脱胎而来的。

师服在这里拿出周朝的制度,其本意并不是说你建立“藕国”不对,而是在强调“皆有等衰”这四个字。只有当你封建的大夫或者“藕国”比你弱小,才能让对方“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你现在呢?把曲沃分封给成师,显然是违背了这样的一个宗旨,明摆着是要让曲沃“觊觎”你大宗的地位啊!

始肇乱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得益于天子权威的衰落,中原诸侯纷纷脱离王室控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掀起了一场兼并灭国的历史狂潮。在这样一个剧变时代里,整合地区力量构建超级政体也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晋昭侯此时分封建国显然是在逆时代潮流而动。这就好比是在统一战争拉开序幕的战国中后期,锐意革新的赵武灵王偏偏要将赵国拆分开来是一个道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身处历史漩涡之中的晋昭侯,是真的认不清形势吗?答案也不尽然。这里我们要注意《左传》中的一个细节: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左传·鲁桓公二年)

从这段话的语序上来看,“晋始乱”在前,“封桓叔于曲沃”在后,且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也即晋昭侯将桓叔分封到曲沃并非是造成内乱的原因,反而是内乱所造成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在晋文侯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弟成师便已经要效仿四十年前殇叔的故事自立为君,使得刚刚即位的晋昭侯不得不作出妥协,以封建曲沃为条件换取成师的罢兵休战。

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到叔段之乱和曲沃代翼之间的鲜明区别,与郑庄公分封叔段是迫于母亲的压力而作出让步不同,晋昭侯从一开始就没有郑庄公掌控全局的条件,只能选择分封来缓解压力。然而他的让步并没有消除成师的勃勃野心,反而是将一时的冲突演变成了长达七十年的内战,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拉开了春秋礼崩乐坏的序幕——这恐怕才是晋国内乱走向全面失控的真正原因所在。

《左传》原文 译文(四)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2)楚子:指楚成王。(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 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ao)康公:召公 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理:地名, 在今河北隆卢。(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 供:同“供”,供给。(13)缩酒:渗滤酒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征取这种贡物。(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ing):楚国地名。(17)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8)召(sha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徼(jia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25)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公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公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 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 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 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原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读解】

据说,“春秋无义战”。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军阀?) 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柄,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 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不费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开利益之争一类背景,单是那些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谦恭、温 和、礼让,言辞又让人听起来不刺耳,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放手胆战心惊。

可以说,咱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发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无人可比拟的智谋,使他们在战争艺术和战争谋略方面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至今仍让我们向往不己。

智谋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手段和技巧,可以用于各种目的和各种场合。弱者可以凭借它来保护自己,强者可以凭借它来qiǎo取豪夺,陰谋家也可以凭借它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谋用于各种目的和场合的实例,从宫廷,到坑蒙拐骗,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应有尽有。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 在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有关系呢?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很多弹弓高手都用小夹角的打法呢?而不是横握瞄打呢?

哈喽大家好,我是LEO弹弓户外,玩弹弓我可是非常用心的。

很多朋友玩弹弓用的都是横握瞄打的姿势,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用的这一姿势,这目前是国内最通用也是最标准的姿势。精度高受众广,好找瞄点容易练习,这就是这个姿势的好处,可是很多朋友在玩了很久很久以后打法与习惯就会慢慢地改变了。

横握瞄打(上下皮筋重合)

我们知道国外的弹弓高手一般都是用小弓门紧握打法,而且精度非常的高,我们看到他们平时打很远的移动靶子也能轻松击中。我们国内的弓友为什么不用竖握瞄打而采用小夹角的打法呢?

小夹角的打法

今天说说我对这个小夹角打法的理解呢?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小夹角的打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小夹角的打法与横握瞄打的原理差不多,基本参照的都是上弓门为瞄点,或者上门弓附近的手指为瞄点。但是唯一轻松一点的原因就是开弓的时候,脑袋不需要偏得那么厉害,要轻松很多。

小夹角打法

我们横握瞄打的时候我们脑袋弯曲得太厉害了,而小夹角不需要弯这么厉害,只需要弯一点点就可以了,一样可以打得很精准,相比之下比起横握瞄打会差一些,不过经常玩,其实也就能知道大致的位置,而且已经习惯了,所以小角夹打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太累,而是姿势会更好看一些。

小夹角打法

其实就这么简单,你想想一个人玩弹弓,脑袋都歪得快成直角了,是不是非常的累,而且别人看到你玩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特别的压抑,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国外的竖握弓的打法,只是这种不容易上手,很难练习,必须通过大量实战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还是小夹角更适合一些。

标准横握瞄打

好了朋友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LEO弹弓户外,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我们下期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