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闲谝(闲谝怎么读)

时间:2024-01-13 18:52:53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谝闲传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今天村里一个大叔来我家谝闲传。

那大叔就对我说我爸还没有我妈胆子大,当时我们村一个女的跳井。那会他还有我爸妈看到了,本来他想着和我爸先救人,让我妈去喊人帮忙,结果我爸吓的跑开了,去叫人了,我妈帮着他一起先救人。

我说:“我记得这次救了以后,没多长时间就喝农药了,这次人没了,是不是?”

大叔说是的。我爸妈也附和着,说那女的是可怜人。

我就说:“按照现在的说法,估计她当时应该有抑郁症。”

大叔说:“啥抑郁症,那会天天被她婆婆骂,骂的可难听,要是你,你咋办?”

我说:“要是我就和她干架!估计当时被骂的有抑郁症了。”

我妈:“就是可怜人,那会的媳妇被婆婆打骂,男人也不向着媳妇,想不开人就没了。”

大叔说:“喝药那晚还见她了,她儿子才三四岁。”

我:“不对,她儿子那会应该有六七岁了,我和她儿子同年,她儿子比我大两个多月。这个事情我都记得这么清楚,那会最少有六七岁。”

我妈:“嗯,她儿子和我闺女一样大,咱们村那一年出生五个孩子。”

大叔:“可能我记错了,最大也就六七岁。那会夏天,那晚见她的时候她还搂着她儿子睡在门口的竹床上的,所以我想着她儿子年龄不大。第二天一大早她家掌柜的就喊她喝农药人没了!”

闲谝陕西话

陕西话之地方方言解析

序言(开谝之前,必须先要简要介绍一下陕西话的大概发展历史。)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概有一千多年历史。

虽说是十三朝,其实有些朝代才几年,十几年时间,咱普通老百姓并不会去查证、研究,知道和听得的最多也就周、秦、汉、唐。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其实大多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因为这些朝代都较早,且有周、秦、汉、唐四个较大意义的朝代存在,而首都都设在陕西境内的,所以在这一千多年中,陕西也就自然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而陕西话其实就是当时我大中华的官话,也叫关中话。就算如今,其实关中话的辐射其实也挺广,包括宁夏、甘肃等部分地区其实也说关中话。

虽说都是关中话,但各地差异还是较大。即便是十乡八里方言一般都各有不同,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距西安以北约50km的位置地方方言。

大浪闲谝:南北屯(6-1)

作者:张志勇

1 题目解释

◎1 2022年9月,撰写《大浪闲谝:崖底(高)》时,在卢家河《卢氏族谱》中看到“南寨”、“北寨”两个村庄名字,当时直接联想到了礼泉县阡东附近的“北寨子”村,推断其南应该有“南寨”村。

由于笔者不成熟推断,害得崖底高村超文、从郁等族人多趟费力打探。当折腾没有获得明显效果时,笔者回头再次思考:卢谱所记载的南寨、北寨当为“寨里王、寨里高”,即今天的王桥镇“南王+西王”、“高家堡”高王两姓村落。

◎2 上述查找过程中,笔者发现北屯、南屯的记载时间并不很长。具体来说北屯、南屯的名字只有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醴泉县志》(裘陈佩 修)才开始有记载。

北屯、南屯不应该源于清朝,那么在明朝北屯、南屯是否另有其名,两屯为哪朝所立等系列问题困惑了笔者。

◎3 崖底高王两姓氏族源话题,笔者自喻“鸡肋”,弃之不舍,思之有味,反复咬嚼却未能获得更多收获。

北屯高族和崖底高氏近同比邻,南屯杜氏和崖底杜氏有啥牵连。繁衍之记忆消失于阡陌沃土,我们能否从墨迹与字缝间找到微弱的希望,以慰籍我们那饥渴的好奇心灵。

2 四屯的记载

2.1 明朝间县志记载

明朝期间礼泉县两版县志记载的丰润里有五屯如图1所示。从图1所载可知,嘉靖十四年(1535)丰润里只有五屯,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丰润里有村屯十三个。其中嘉靖间记载的五屯依然存在。

图1 明朝礼泉县志丰润里中五屯

2.2 清朝及之后县志的记载

图2 清朝及之后丰润里村屯记载

2.3 明清志记载的初步分析

从图1、图2汇总的明、清丰润里记载看,丰润屯所管辖的村屯有所变化,这是必然的。但其中变化最为突然的内容是:

◎1 明志所载:里仁屯、中石里屯、丰润屯、道里屯四屯消失。

◎2 清志所载:南屯、北屯新出现。

◎3 其它变化:清志与明志比较变化内容如下:

① 崖底、陶堡明志在清化里,清志划归丰润里;

② 将军村为清志新增,从清志描述“在县东二十里”来看,今西张堡西南“将军卢”、“卢家村”在今礼泉县东约十公里位置。

笔者好奇:该村距离北屯位置比较远,若所载“将军村”为今“将军卢”前身,应该有啥特殊原因;另,从该村姓氏直接看,和卢家河卢氏同姓,是否有啥关联,从卢家河谱看没有这方面信息记载。

③ 老车营村清志划归龙堂里,记载为“老君营”,应即今“老军营”村。

④ 其它四个村,笔者作了简单判断,感觉与本文所分析内容关系不大,未作具体分析。

3 北屯的前身

对于里仁屯、中石里屯、丰润屯、道里屯四屯与南屯、北屯的关系,笔者思考很久,最终推断结论如下:

3.1 北屯为“丰润屯、道里屯”之总称

◎1 丰润里与丰润屯

从名称来看,丰润屯首先为实际屯名;丰润里为行政管理里名。

◎2 丰润里里正应该设于丰润屯,明清里正大多都这样设,泾阳明、清县志有明确记载里正所在地,礼泉志没看到相关内容。

◎3 丰润屯应该具有交通便利条件、有规模和经济优势。

依据上面条件判断,北屯满足上述所言。北屯今“北二”为独立村,其前身应该为“丰润屯”。

3.2 道里屯

◎1 北一村之前为独立村庄,今天还有明显的独立特点,1969年卫星地图显示更为清晰。

◎2 北一村明显没有北二的规模优势,但占据泾水之西古渡口之最前沿。

图3 1969年北屯两村

◎3 北一之前身应为“道里屯”

笔者理解“道里”该解为“道路之旁”或者说“道路那个地方”,这里的道就是通往泾水东岸的古道渡口。联想到明赵应奎的《过泾泔渡》诗句。

图4 《过泾泔渡》诗句整理

《过泾泔渡》 (赵应奎)

地道屯边望巨流,舟人往来立滩头;

雨盈沟浍千潭涨,霜落芦花两岸秋;

百尺浪翻惊客虑,一槔风顺断行愁;

从容出没洪波里,熬尽人间是白鸥。

赵应奎所言“地道屯”就在泾泔渡之近旁,本文不探讨“泾泔渡”与“狄道渡”之异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这渡口近旁的村落称作“地道屯”,这村屯之名与“道里屯”仅差一字。另,从年长者记忆来看,出北一去渡口过去有深道,也符合地貌特征,民间习俗很有可能用“道”这种地貌特征表述。

关键点在于明两版《醴泉县志》没有“地道屯”这屯名,合理的理解或者说解释就是官方记录与村俗称呼的差异。

赵应奎诗意立足于自己家乡之泾水岸边,面对对岸之船头村,只能是在道里屯村边,这村就应该是现在的北一。

北一为多姓氏聚居村落,但其居住历史并不算短,这点从卢家河谱载卢氏配姓氏就能明确断定。

季氏(2世配约1420年);季、山、史氏(3世配约1450年);车、史氏(8世配约1600年)。

另外,明万历四年(1576)卢家河卢氏全部从泾左卢马村迁到卢家河(船契记载)。这船契所记载的两位承接卢氏船只者正是渡口西岸村落里的山氏与车氏。

4 南屯的前身

笔者断南屯前身为“里仁屯”。在北屯前身确定之后,南屯的选择范围就小了一些。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思考很长时间,开始笔者基本思路是南屯、北屯都由两屯组成,若是这样,就只考虑如何落实记载的四个屯了。

经过超文、从郁组织的对南屯姓氏、早期居住状态等内容调查后,笔者觉得:南屯没有这样的要素存在。

从数据来看:南屯应该为杜姓早期独居村落,不具备两屯特征。因此断南屯为单屯(独立的村屯)。

从南屯的村落遗迹来看,早期建有庙宇等,从屯名用字来说和“仁”字有一定和谐性。

在南屯周邻村落中,西边的小屯村距南屯最近,笔者查其从明嘉靖十四年(1535)《醴泉县志》彭泽里中就有记载,这为南屯为单屯提供一定说服条件。

关于今赵家崖村所传从南屯迁出这个说法,笔者来回分析好长时间,笔者还是觉得赵氏先祖所居之地原来就在泔水南岸有一部分,无论这南岸的部分仅在河岸,还是上了岸塬,总体来说会与南屯有点耕地交织、埋有老坟是比较正常的事,如此连畔种地的关系谈不上迁移,从记载来看“谷口”、“赵家崖”与“中石里屯”存在明显记载相交,也就没有了替换的时间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推定南屯为独立单屯,南屯=里仁屯最为合适。

5 中石里屯

5.1 最难的选择

笔者在中石里屯位置确定上最为徘徊,在其它三个屯的确定上有所犹豫是肯定的,所谓“事老人嫩”就是表明判断之难的道理。尽管如此,总要给这“中石里屯”一个说法,就算笔者没有把握,也该选择自己认为相对有说服力方案。

5.2 屯名中的“里”字

在里仁屯、中石里屯、丰润屯、道里屯中,除丰润屯外,其余三屯名中均有“里”字,这好像意味着三个带“里”的屯在里的周围,这里正好是丰润里。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四屯在冠名之时就有这种寓意,这四屯设立是否有某种目标性指向,笔者不得不这样联想与猜测。

图5 四屯位置示意

5.3 中石里屯位置设置理由

围绕丰润屯设置其它三屯,笔者推定中石里屯应该原设在今卢家河、赵家崖所在地域附近,这样设置让三个带“里”的屯以三角构架方式围绕丰润里所在的丰润屯,形成一种稳定的防御或管理构架。

就算上面猜测解释有所勉强,这片地域从明朝初年开始的族户举动应该也隐含了这种寓意。

◎1 卢氏西迁

卢家河卢氏原来居泾左卢马村,泾阳、礼泉两县方志没有记录这个重要信息,但卢氏先祖没有丝毫忘记,从明万历间开始,卢氏世辈以数世笔墨准确描述其迁居先祖往来于泾河东西两岸、渡泾耕作的生活经历,直至明万历四年(1576)舍船俱迁。

◎2 赵氏上崖

赵家崖赵氏从谷口到赵家崖的村名演变,明显包含了居住和耕作地域的北迁,从泔河谷地到岸上崖内,甚至可以理解为从泔水之南到泔北岸塬的定向移动扩展。

卢赵两氏的聚族生息地域位移,一个重要的条件应该具备:这片地域应该在某个时段,因某种机会留下空地。

这个时段就是元明改朝;这种机会就是原来设置或曰机构有所更替,有人撤走需要当朝对此地做出调整。

笔者为“中石里屯”设计过好几个安插之地,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对接村屯,无论从时间缝合角度,还是姓氏演变方面,均找不到能够说服笔者自己的冠冕堂皇之词。笔者以为“中石里屯”安在现在地域多少还有词语可借,也许具体细节还值得推敲,即便这屯根本就不在这里,笔者以为也不能影响南北屯之大局所断,故先以此结论。

6 元末之屯

6.1 军屯的记载

元李好文(至治元年(1321)进士)所编长安志图下卷载有陕西地域更设军屯内容。该载录内容涉及如下三点:

◎1原文(红色为笔者注):民屯比及别行设官以来恐误合办粮草拟令元管屯田户时暂拘钤(qian 约束)管办 皇庆元年(1312)在内至元十一年(1274)刱(创)立屯田于各县交参协济下户内葢(gai)拨屯田 至元二十一年(1284)奏过事内一件在前 车站一千户放罷(罢)收系(收监)屯田

图6 元军屯相关载录

◎2 (原文):泾阳9屯丰润屯里仁屯昭义屯富安屯永昌屯广备屯仁寿屯安信屯华原屯

◎3 (原文):泾阳所屯亦半在礼泉富平华原鄜州直罗

第1段文字描述更设军屯之事由概况;第2、第3段文字描述在泾阳管辖区所设九屯及管辖内九屯实际所在之地。笔者整理其内容如下:

泾阳9屯:丰润屯(礼泉)、里仁屯(礼泉)、昭义屯(泾阳县西南)、富安屯(泾阳云阳)、永昌屯(泾阳云阳)、广备屯(泾阳县东南)、仁寿屯、安信屯(富平)、华原屯(耀县直罗镇)。

9屯实际只有5屯在泾阳地域,占一半多些。在外县的军屯中,丰润屯、里仁屯在礼泉。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丰润屯、里仁屯至少为元设屯名,另外两屯中石里屯、道里屯也应该与前面两屯同时期存在。

6.2 军屯的规模

图7为笔者对元丰润里军屯规模的推测结果。北屯所在之地为古关隘渡口,应备受当局关注,以游牧为生存之本的元统治阶层,对于丰润里没有不重防驻扎之由。

《大浪闲谝:牧鹿湾》文中对于牧鹿湾名称来历的探讨,北疙瘩地域张氏族户的明初泾北南迁因素,依史要素提出了“牧鹿湾”为元时驻军牧马场所的观点。

图7右下范寨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醴泉县志》丰润里中记载为“范寨屯”,从地域上说距离北屯较远,将这远的一个寨子划归丰润里有些奇怪,如果把北合塔连在一起,就觉得自然得多了。

范寨这个村寨并非因范姓所居而名,更巧的是此村以高氏为主并始居。可以旁证的理由是礼泉同期还有“范寨”在县城之南,还有泾阳白王塬上同时期有“范村里”,这村后来因李姓多演变为“范村李”,村人习惯所称的“前村”笔者分析就是最早的“范村”,值得要说的这个范村也没有范姓所居及记载。

多方信息印证这“范”应该为某种标准范式之意,这种范式与屯军有扯不清的关联。有了牧马场地,有了范式军营驻扎之村寨,这元朝军屯联防机制就自然形成。

图7 军屯规模推测

关于屯田,按其功能应该分:军屯、民屯、商屯。镇守边关的屯田军、种植田粮换取盐引的商屯都不说了,笔者分析元朝的丰润屯、里仁屯是以现有村落为基础的民籍管理模式调整,编入民屯的村屯为驻军所管,交给军屯收成等。

根据元朝的管理状态,在设立屯军的这些地域范围,安置一定的军人马匹是正常的,有以民屯为基础的田粮收入,有骑兵的武力保证,这种规模与状态可想而知。

7 三里辖域

7.1 丰润里所管村屯

从明朝到清朝的礼泉县志记载看,丰润里这个里名并没有变化,只是所辖村有所调整。

7.2 三里管辖村屯

图9给出与本文探讨内容有关的明礼泉县丰润里、清化里、仁义里三里所辖村寨示意关系。

从图9看出,丰润里在明朝依然保留了元朝驻军设置的遗留,形成了范寨独立片区。

对于泾泔近域村寨,三里间在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调整变化,这些内容本身与本文讨论姓氏族源关系不大,不再议。

图8 丰润里的村寨

图9 相邻三里示意

7.3 阶段小结

至此,笔者对前述内容小结如下:

结论(1):南屯、北屯应为民间依据地理位置所俗称之名。正式被官方启用于清朝,目前笔者所见以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版《醴泉县志》记录为最早。

结论(2):南屯、北屯在明朝两版《醴泉县志》中以“里仁屯(南屯);丰润屯、道里屯(北屯);中里石屯(疑在今北屯西卢家河赵家崖附近)”记载。

结论(3):里仁屯、丰润屯记载于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下)中,列为泾阳所管制醴泉辖域军屯。

结论(4):笔者断定明版《醴泉县志》所载四屯(里仁屯、中石里屯、丰润屯、道里屯)至少为元初开始所设,屯中主要姓氏居史至少可追溯到元初。

结论(5):以今北屯(丰润屯、道里屯)为中心的丰润里,在元间应该设有屯军体系,该体系涉及到“北合塔、范寨(屯)”地域。

(张志勇 癸卯年闰二月初八 于西安)

(第1部分完,第2、3、4、5、6部分待续)

老宿闲谝之五一五二

杨贵妃吃过荔枝没

杜牧的《过华清池七绝三首》很有名气,中晚唐的诗人们写过很多首与华清宫有关的诗,但杜牧写的最好,尤其是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们都知道唐玄宗从岭南把荔枝运到临潼给杨贵妃吃。可能百分之九十九是因了杜牧这首诗,但有人提出疑问,说不可能是从岭南,而是从四川运到临潼华清宫的,提出这一疑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对荔枝很有研究的,一日能吃三百个荔枝的苏东坡先生。他的那首吃荔枝的诗也很有名。”日咽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轼对岭南很了解,所以说荔枝不是从岭南运去的,而是从四川。有人还祘过路程,说从岭南运到临潼没有九到十天不行,而从四川只要三天,最多五天就能到。

更有人说杨贵妃根本没吃过荔枝,原因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十月到临潼华清宫休假洗澡,第二年春天才离开,而此时根本就不是南方荔枝的成熟季节,所以杜牧是在胡说。

杜牧是晚唐诗人,和李商隐并称晚唐”小李杜”,杜牧写此诗时离盛唐已过去了近百年,杜牧也不可能见过杨贵妃吃荔枝,也不知他的信息是从那里来的,杜牧瞎编也未可知,杜牧是有这个水平的,他的诗和李白一样,是绝对的浪漫主义,空想主义。他很喜欢李白,也一直在向李白学。而且学的很好,诗很有名,如《清明》,《阿房宫赋》等,有的诗比李白还写的好。

宿育海

2021,8,28

我当了几天中国作协会员

宿育海

二0一四年,我在三亚休假,一天西安古今文化研究院的院长钱徽打来电话说,宿老师,你是中国作协会员我怎么不知道,我说不可能,我从未申请过加入中国作协。小钱说你查一下中国作协公佈的一九四九至二00九年中国作协会员名单,我赶紧让别人上网查,因为我不会上网,也不会电脑。亲戚一查,我的名字赫然在目 ,亲戚说会不会是重名重姓,我说不会,姓宿的很少,儿子曾说过,全世界只有一个宿育海,济南大学有一个宿玉海,玉与育音同字不同。网上有关的信息全都与我有关,所发之文全是我发表过的。

我随之又打电活让儿子上网查,一查确实有。我就奇了怪了,中国作协我从未申请过,根本不可能是中国作协会员,条件我也不够,人家要有三本书才能评上,我那时还未出书。

对此钱徽和亲戚,儿子都在说,是不是你在陕西作家中名气太大了,中国作协主动把你吸收为会员,对此我心里美滋滋的,认为要是那样就好了,但愿如此,但自已也知道,肯定不会,一定是那里出错了,误会了。

从三亚回来,我跑到建国路的陕西省作协,见到省作协的王哓渭先生,而他正是主管会员工作的,我说网上说我是中国作协会员,王晓渭说,老宿你胡说,我是管这个的,陕西谁是中国作协会员我最清楚,你什么时候加入中国作协的,我怎么不知道,而且加入中国作协省作协要批,要报,我们从来没报过你。我说老王你上网查一下,他上网查了,确实有我的大名,他就奇了怪了,说你是省作协会员我们都知道,而且是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介绍加入的,但你何时加入中国作协的,我怎么不知道。于是他立即打电话到中国作协会员部,接电话的是个女同志,她也上网查了,真有我的名字,她同时也承认可能搞错了,于是我的名字在中国作协名单上也就消失了。

我不知那个名单是什么时候发佈的,也不知我的名字是怎么混进那个名单的,但令我高兴的是我当了一回中国作协会员,要不是我找王哓谓,说不定我还会在那个名单里,后来有点后悔,不该去找王晓渭。

二0一八年至二0一九年,我出了两本书,《陕人陕菜》《秦人秦饼》,加上之前出版的《饮食文化与策划》,我已有了三本书,舒敏,王亚凤等几个名女作家都说,宿老师你够条件申请加入中国作协会员了,但我未申请,申请了也不会批,因为我的几本书外人有评价,作家看了专业,厨师看了文学。这个评价我很喜欢,也很欣赏,但中国作协的人看了肯定会说,你写的什么玩艺,都是吃呀,喝呀的,还有唐朝人吃什么,喝什么,你让我们怎么评,怎么批。我也会说,你不评,你不批拉倒,我也不稀罕,我己当了几天中国作协会员了,只要陕菜厨师们看了,陕菜人说这是文学书,爱看就行了。陕菜大师王西亮曾亲口对我说,宿老师,我把你的书当小说看,看了一章还想看下一章,看了一篇还想看下一篇。一位北京的亲戚把《陕人陕菜》中陕西小吃的故事读给两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听,他们听了biangbiang面还要听肉夹馍,听了肉夹馍还要听凉皮,这就够了。

宿育海

2021,8,28

宿育海,祖籍蓝田,一九五0年生人。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烹饪协会文化顾问,陕西省烘焙协会文化顾问兼烘焙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付会长,西安古今文化研究院文化顾问。

一九九四年开始研究陕西饮食文化,主要研究陕菜文化,秦饼文化,汉唐饮食文化。著有《陕人陕菜》《秦人秦饼》《品味汉唐》等书,退休后曾创办《秦商》杂志,并担任主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