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蒯祥简介(蒯祥简介及成果)

时间:2024-01-24 01:05:58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紫禁城设计者究竟为何人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含有古建筑9000余间。这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古建筑以雄伟的外观、绚丽的色彩、严谨的形制、有序的构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历史而称著于世。那么,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谁呢?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是紫禁城的最初规划者。《明史》卷六十八有明确记载,紫禁城初建后的宫殿规制与南京皇宫基本相同,且比后者高大壮丽。由此可知,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及样式是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设计规划的,而明故宫的规划者则是刘基,他是明洪武帝朱元璋的谋臣。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记载,早在明朝建立的两年前,朱元璋认为南京旧城离钟山太远,灵气不足,而对旧城改造需要大量的民房拆迁,影响民众生活,因而命刘基在钟山的南面规划新的皇宫。刘基对皇城的规划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星象布局理念来进行,中轴线上的前朝建筑有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内廷建筑有乾清、坤宁二宫,而在前朝宫殿的东西两侧有文华殿、武英殿,在后二宫的东西两侧有东西六宫。而上述建筑布局理念、形式与北京紫禁城宫殿布局完全一致。

我们以紫禁城前朝建筑为例具体说明南京明故宫与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相似性。从平面布局和建筑命名来看,二者的中轴线建筑由南往北依次均为午门、奉天门(北京紫禁城的奉天门在清代改名为太和门)、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而在三大殿两侧对称布置着文楼和武楼(北京紫禁城的文楼在清代改名为体仁阁,武楼在清代改名为弘义阁),午门和奉天门之间,两张照片均有着平面为弓形的内金水河,弓形最突出位置均位于中轴线上。从建筑造型来看,两张照片显示的建筑外观几乎完全相同:立于高高城台之上的午门,其外形犹如展翅的孔雀;矗立在开阔广场上的奉天门,与两侧的庑房形成紫禁城内首道屏障;而三大殿均坐落于三层高高台基之上,太和殿的重檐庑殿屋顶样式、中和殿的单檐攒尖屋顶样式、保和殿的重檐歇山屋顶样式高低错落有致,立面曲线优美,形成紫禁城内造型最为磅礴大气的建筑组合体。

此外,现存南京明故宫部分建筑遗址,如午门、内金水河、东华门等,其名称、布局和造型与北京紫禁城对应的建筑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由上可知,北京紫禁城的规划与设计,是以刘基对南京明故宫的规划建造为参照的,因而可以认为,刘基是北京紫禁城的最初、最主要规划者。

江苏泰州人陈珪则是紫禁城营建的总规划师和总负责人。朱棣在北京当燕王时,陈珪为其部将。据《明史》记载,建文元年朱棣在南京发动靖难之役,以夺取皇位;陈珪随其南下,立下汉马功劳,位居功臣第四位,封爵泰宁侯。另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帝朱棣于四年下令营建紫禁城,认为时年71岁的陈珪具有很强的管理和规划能力,命其为总负责人和总规划师。从紫禁城备料到正式开工的十几年间,陈珪始终官职未变,即为泰宁侯,且始终没有离开北京。这在明代重臣中非常少见,其主要原因,与陈珪任紫禁城营建总负责人相关。

紫禁城的营建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如木工出身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杨青、石工出身的陆祥等,他们对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地方志《重修毗陵志》卷二十四记载,江苏常州武进人蔡信从小学习木工技艺,在明永乐年间参与了紫禁城的营建,负责管理各个施工工种。蔡信还巧妙地运用运筹学原理,将挖护城河和西太液池的泥运到了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了一座52米的土山,称为“镇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

此外,网上有传言蒯祥为紫禁城设计者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蒯祥为吴县香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自幼跟随父亲蒯福学习木工技术。据明代史料《皇明纪略》记载,蒯祥于明永乐年间被召入北京,参与营建紫禁城,具有很强的绘图能力,所绘制的宫殿、楼阁、游廊等建筑都能够受到施工组织者的赞赏。从记载的时间点来看,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年龄只有20岁出头,在建筑规划、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经验尚欠缺,因而担任总负责人或者总规划师的可能性很小。另据清初史学家褚人获所著《坚瓠集》记载:永乐年间紫禁城营建之初,蒯祥随父亲蒯福进京参与营建紫禁城,蒯福为木工头;后因蒯福年事已高,改由蒯祥接任。由此可知,蒯祥在当时的职位只是木工首领而已。

综上所述,紫禁城的设计规划并非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古代哲匠集体智慧的的结晶,并从中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

来源:科技日报

千年名人堂︱蒯祥——“香山帮”鼻祖,城楼的设计者!

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对养心殿的修缮,期待2020年焕发新的光彩。

故宫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明清的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发号施令、呼风唤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凡是去过故宫的人,无不为故宫建筑的恢宏气势、房屋结构的精美绝伦而赞叹,尤其是故宫的整体布局,古代营造者无与伦比的智慧让人惊叹。

本期,我们要来介绍的这个人便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他是城楼的设计者,他是“香山帮”的鼻祖,他叫蒯(kuǎi)祥。

少年成名

蒯祥(1399-1481),字廷瑞,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今江苏吴县鱼帆村人(今属江苏苏州) 。

世袭工匠之职,蒯祥的父亲蒯富,是当地有名的匠人,有高超的技艺,曾参加过南京故宫的建造。

蒯祥读了几年私塾,便随父学艺,由于头脑聪明,悟性较强,蒯祥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五匠无一不精,年纪轻轻就已扬名于业界。

的设计者

关于城楼的设计者,大多数人公认的是蒯祥。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初年改为“天安之门”,后简称为“”,沿用至今。

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营造新的皇宫。蒯祥由于技艺高超,又正值壮年,于是跟随数以万计的优秀工匠一起北上。

由于他技艺超群,在营造中充分发挥出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很受督工(建筑师)蔡信等人的重用。蒯祥接到的第一项工程就是承天门。

朱棣

蒯祥完成了一整套建筑结构设计图和周密的施工方案,朱棣看后对设计方案很是满意,当即决定采纳,并命令立即动工。这一年,设计师蒯祥还不满20岁,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天才。

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

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

当时的承天门黄瓦、朱柱,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桥五座对应,两侧分列石狮、华表,与今日基本相同。

在他的设计、组织之下,承天门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建成之后,文武百官无不点头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一时间,蒯祥声誉鹊起,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膳所丞。

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城乃至紫禁城对外的第一扇大门,宏伟与华丽结合,沉稳与精致并行,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结合体,彰显了皇家九五之尊式的高贵与神秘。

历经沧桑,600年间岿然不动,虽然经多次修葺,但仍保持着明朝初建时的原貌,是真正见证历史的雄伟巨作。

这座伟大建筑是中国的象征,承载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的荣辱兴衰。

明代建筑名匠

蒯祥活到了84岁,一共历仕七朝,蒯祥主持营造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以及两宫(乾清宫,坤宁宫)、五府(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六衙署、御花园等建筑。

此外,长陵、献陵、隆福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裕陵等著名建筑都是由他设计建造的。

乾清宫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建筑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北京皇宫府第的建筑中,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

“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宪宗实录》中这样评说。蒯祥因有功于朝廷,从一名工匠逐步晋升,直至被封为工部左侍郎,位列三品,享受一品官俸禄。作为一个工匠,享受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荣宠。

明裕陵

蒯祥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人品极好,官居高位却能保持谦逊俭朴,到了晚年,虽然他已经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仍热心指导。

“香山帮”鼻祖

蒯祥是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堪称香山帮建筑工匠中的泰斗。

因为蒯祥是明代吴县香山人,蒯祥的子孙后代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逐渐以“香山帮匠人”而闻名于世,至今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而蒯祥被尊称为“香山帮”的祖师爷。

香山帮建筑 苏州拙政园

香山帮建筑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的特点。可谓是技术精湛,名享天下,代代相传。

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而在京城“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称之”,蒯祥的一生是匠人完美的写照。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服务平台。

天才设计师蒯祥,19岁设计成名,却遭小人妒忌早早还乡

"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

雄伟壮丽的,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在六百余年的历史风霜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继承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幻想。

日出、日暮,长安街前车水马龙,在不断变换的时代更迭中,始终屹立不倒。这项令所有人肃然起敬的建筑工程,背后离不开一个天才设计师——蒯祥。

子承父业,年少成名

洪武末年,蒯祥出生于江苏吴县鱼帆村的一个匠人家庭。

在明代,户籍与职业大多都是绑定的,蒯祥的父亲蒯富因为技艺高超,雕刻技艺精妙绝伦,因此被选入京师,成为了皇宫的建筑总管"木工首"。

正是因为木工首的身份,这份工匠的职业需得世袭,蒯祥自出生起,就已经与工匠的身份牢牢绑定了。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蒯富手艺一绝,在蒯祥的成长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儿子。

子承父业的蒯祥在工匠的道路上也展露出了极强的天赋,他不仅完美吸纳了父亲的经验,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进。

很快,蒯祥就凭借自己出众的木工技艺与创意绝伦的营造设计而闻名于世。在蒯富告老还乡后,蒯祥接过了"木工首"的担子,从秀美的江南一路跋涉,前往巍峨的京都,此时的蒯祥才不过19岁的年纪。

虽说蒯祥只有19岁,但他的设计水平远远高于同行,在当时,或许有人曾轻视这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但蒯祥用自己炉火纯青的技艺,让所有人为之折服。

据说,蒯祥能同时双手握笔画龙,左手右手分别作画,一顿行云流水地运笔后,左右图形合二为一,竟是一模一样、分毫不差,技艺之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蒯祥不仅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他营造方式的理解也十分深刻。在营造楼阁亭台时,他往往略一沉思,便能在心里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并画出设计图来,依据他的设计图施工完成的建筑,与他的图样大小分毫不差。

能工巧匠,再世鲁班

在基础的设计功底下,蒯祥的创造灵感也同样层出不穷。缅甸曾向朝廷进贡了一块举世难得的巨木,朱棣十分看重这块巨木。

在他的示意下,这块巨木被用于皇宫大殿门槛的制造。但是,负责这项工程的木匠因为失误,多锯了一尺的木头,这样一来,门槛的宽度与之自然不匹配,他们没办法,只能将此事禀报了蒯祥。

蒯祥思索一番后,让那木匠把另一头也再锯短一尺。众人皆疑惑不解,蒯祥却没有过多解释,在锯断后,蒯祥在门槛两端精细雕琢,做出了龙头的样式,并在龙头各衔了一颗明珠。

这样制造的门槛,不仅气派大方,尽显皇家风范,还可以拆卸,这样不仅可以供人通过,如果有车马要通过,也能随时拆卸,这一举措开创了门槛创新的先河。

《苏州府志》中记载到:"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蒯祥在任期间,"凡百营造,祥无不与。"

事实上,这些奇思妙想的设计制造对于蒯祥而言,虽让他名气大增,但其实只起了锦上添花之效,蒯祥的"成名之战",正是他接任后的第一项任务——修筑宫廷正门承天门(即如今的)。

自古至今的建筑学者,对蒯祥的建筑能力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蒯祥仅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炉火纯青的建筑创造能力。

在接到设计皇宫大门的任命不久后,就交出了一份完整的工图以及施工方案,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这项大工程便竣工了。

的建设不仅速度神速,其中质量更是顶尖,不仅墙体之间严丝合缝,其中的榫卯骨架也结合得十分牢固。

正是蒯祥与工匠们在用料、施工方面的细致用心,明朝建造的、各色宫殿才得以保存至今。

德艺双馨,芳名永存

竣工后,永乐帝朱棣龙颜大悦,将蒯祥称作"蒯鲁班",并凭借着他扎实的功底一路升迁,坐到了工部左侍郎的位置,官至从一品。

事关建筑工程,其中能捞取的油水之多自然不言而喻,但蒯祥负责的工程建筑,没有一个是偷工减料的,其中处处细致精确,都诠释着蒯祥的坚守与担当。

这样的蒯祥,一边获得了工匠与官员们的敬重,另一边,他的风光也遭至了奸佞小人的妒忌。蒯祥也不是贪恋权力之人,晚年,他直接上书告老还乡,回到了他的故乡吴县。

荣归故里的蒯祥,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也尽全力促进了香山建筑行业的发展,无论是什么匠人前来求教,他都会不吝辛劳地为其解惑。

在他的影响下,吴县形成了"香山帮",这批匠人集木作、石雕、水作、彩绘等多种技艺与一体,以高超的建筑技艺闻名于世。

香山帮凝聚了江南建筑的大成思想,而这也源自于蒯祥对于江南建筑精深的理解。在吴侬软语中长大的蒯祥,将苏式彩画、琉璃金砖带进了宏伟雄壮的紫禁城,为巍峨的皇城添上了几分江南气韵。

因此,香山帮在往后几百年的时间里,继承并弘扬了"苏派"特色风格的建筑,史书中有云:"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

如今,香山帮的美名已经传遍全国,其特色设计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瑰宝流传于世,面向全世界,成为中国一张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建筑名片。

自古至今,工匠精神都为世人敬佩,蒯祥自少年时期便坚定一生的追求,并将一生的精力都倾注其中。

这位长眠于香山的伟人,墓园上题有挽联一副:"园林处处不忘胥水良师,宫阙巍巍共仰雷山鼻祖。"

斯人已逝,但传奇不朽。

文/南宫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