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饮食养生 > 营养饮食

鸡爪子的功效与作用(中药鸡爪子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2023-04-09 06:56:45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鸡爪子的功效与作用(鸡爪子究竟能不能吃吃鸡爪有什么营养功效呢)

鸡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材,鸡的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食用方法,并且都非常的美味,比如鸡爪子,很多人都喜欢吃鸡爪子,鸡爪子不仅口感好还富含丰富的营养,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吃鸡爪子并不好,那么鸡爪子究竟能不能吃呢?()来为大家解答。

鸡爪子可以食用吗?

鸡爪子是可以食用的;

鸡爪子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钙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口感独特美味,食用也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常吃鸡爪子不仅可以美容养颜、软化血管、还能补充身体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是一种不错的营养食材。

吃鸡爪子有哪些营养功效?

1、美容护肤:鸡爪子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成分,所以食用鸡爪子可以补充胶原蛋白,让皮肤变得有弹性、延缓肌肤的衰老,具有一定的美容护肤的作用。

2、软化血管:鸡爪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可以抑制人体的血压处于正常范围,食用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的作用。

食用鸡爪子有哪些禁忌?

1、不能食用过多,鸡爪子虽然好吃,营养也丰富,但是并不好消化,食用过多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上火。

2、鸡爪子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般患有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脂、胆囊炎、以及肾脏疾病的人群都不适合吃鸡爪子,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3、有感冒、上火、肥胖、便秘等症状的人群也不要食用鸡爪子,以免加重症状,不利于身体健康。

本文系原创发布于2019-10-11 10:13:17分,未经许可转载属侵权。

小的时候每逢餐桌上有鸡爪制作的菜肴,大人们就会特别嘱咐小孩子:多吃点,小时候吃鸡爪,长大能抓钱!鸡爪、鸡腿、鸡翅,这些鸡身上容易入味、又看起来没有那么多“实肉”的部位,似乎总是特别受欢迎。特别是随着“泡椒凤爪”等零食的兴起,鸡爪的受欢迎程度更是水涨船高,而且很多人喜欢吃鸡爪的理由是:都是胶原蛋白,美容养颜不说,热量还不高。


不过,真的是这样的吗?


图虫创意

01

吃鸡爪能美容吗?

想得美!


不仅仅吃鸡爪不能美容,就连吃猪皮都是不能美容的。有人说鸡爪的蛋白质(23.9g/100g)含量很高的呢,和鸡胸肉(24.6g/100g)差不多,应该还不错呀?[1]


无论是鸡爪还是猪皮,它们的蛋白质含量确实高,而且这些蛋白质也真的富含胶原蛋白,但是要注意:并非吃到肚子里的胶原蛋白就能直接被作用在脸上哟!


图虫创意

胶原蛋白是人体皮肤的主要组成成分,但它在蛋白质大家庭中并不完美,属于不完全蛋白,人体对它的利用率并没有鸡蛋和鸡肉高。胶原蛋白进入人体以后会被分解为氨基酸等小分子,储存在氨基酸池中,然后就变身“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般来说,会被优先利用在脏器上。所以,觉得通过食物摄入胶原蛋白就能起到美容效果,这事儿不靠谱。


02

四个鸡爪的热量≈2小碗饭

看着瘦了吧唧,热量属实不低!


再来说说,鸡爪不胖人这个事儿。先做个算术题:一个鸡爪的重量差不多50g左右,可食部分约为60%[1],如果要吃100g的鸡爪肉,需要吃大约4个鸡爪。


一小碗米饭(约100g)的热量为116kcal/100g[1],而100g鸡爪子可食部分的热量是254kcal/100g,是的你没看错,四个鸡爪下肚,比两小碗米饭的热量还高呢!这可称得上鸡身上热量最高的部位了。


图虫创意

而四个鸡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有的人一餐能不知不觉的吃下去10来个!特别是那种真空包装的零食比如脱骨鸡爪这类的,除了鸡爪本身的热量,还额外添加了食盐、白砂糖等调味品,不仅热量会增加,还会增加隐形盐的摄入。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


因此,鸡爪对于减肥期间的小伙伴来说,还是要谨慎食用才行。


03

鸡身上哪里适合减肥?

鸡胸肉!


鸡胸肉不仅蛋白质高、热量低,而且其蛋白质还属于优质蛋白质,吸收利用率高。其脂肪含量仅为鸡爪的12%,能量仅为鸡爪的 46%,很适合健身减肥人群食用。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禽肉40~75g[2],吃75g鸡胸肉就可以满足一个成年女性蛋白质需求的34%,脂肪摄入仅仅1.4g。


▲表:作者自制


总结一下:


1.鸡爪确实口感好,但是基本不具备美容功效。不仅是鸡爪,包括猪皮在内,都不能美容!


2.鸡爪的热量不低,对于减肥期间的小伙伴,在鸡爪面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参考文献:

[1].杨月欣. 中国营养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 2019.

[2]. 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作者 | 薛庆鑫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注册营养技师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审核 | 高 超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副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