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朱姓的来源(朱姓的来源和历史)

时间:2023-10-01 09:37:13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朱姓的来源是什么?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

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不过有专家认为,西周之前就有邾国存在了,古邾国怀疑是东夷人建立的。

第二种说法是,朱姓源出帝尧的儿子丹朱,丹朱的后代以朱为姓。

第三种说法是,宋微子的儿子姓子名朱,子朱的子孙以祖先的名字为氏。

后面的两种说法存疑。

我们先说邾国,邾国在12世后,中心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图中邾国、小邾国、滥国为邾国疆域,后分为三个国家:

邾国的国民属于东夷阵营,一直受到鲁国的排斥。鲁国原先封于河南鲁山县,后来通过扩张霸占了邾国的国都曲阜,从此结下了两国七百年的恩怨。邾国一直没有爵位,到了齐桓公的时候,齐才帮邾国争取了一个子爵,子爵算是地位比较低的,鲁国一开始就是侯爵。所以邾国君主的身份也是个疑问,如果真是周武封的,至少得是个子爵。有一种可能性是,邾国的国君也是东夷,只是后来攀附到了周室那里。邾国到了夷父颜为君主时期,尚武好战,夷父颜索性自称公,即邾武公,可见邾国从来没把周室放在眼内。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西周并没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男爵是确定没有的,五等爵是儒家理想化的结果。

话说鲁国和邾国是宿敌,史料记载鲁入侵邾国达到十多次,平均一代人就得入侵一次。不过鲁国这个山东大国经常被邾国打趴。春秋时期邾国的邾武公夷父颜、邾安公子克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版图不断扩大,其疆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拥有今鲁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俨然是一个东方大国,故“《公羊》徐疏曰:以邾娄本为大国”予以记载。学者王献唐考证认为,当时邾国“北括邹县,南包滕邑,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幅员颇广”。邾国的国力和人口和莒国差不多,大约在10万-30万,号称为六百乘的兵力,等于鲁国的三分之二强,但却在升陉、狐骀之战等战役中大破鲁军。升陉之战:前638年鲁僖公侵略邾国,占领了邾国的须句,即今山东东平,邾国反击。鲁僖公与邾国战于升陉,鲁军大败。狐骀之战:前569年邾国讨伐鄫国,鲁国是鄫国的宗主国,鲁派大夫臧纥救鄫,臧纥在狐骀(今滕县东南20里之狐骀山)大败,鲁军再次被邾国胖揍。最后鲁国、邾国都被楚国灭掉了,邾国亡国后国人以朱为氏。

文化上,邾娄虽然也受到鲁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但却始终顽强保持着东夷的邾娄文化。为什么叫邾娄文化?原来邾国的语言发音和中原也不同,陆德明《释文》:“邾人呼邾声曰娄,故曰邾娄”。雅言的邾,在邾国的东夷人读娄,所以就叫邾娄文化。墨家是在邾娄文化圈繁盛起来的,墨子、鲁班都曾活跃于邾娄,墨子的籍贯虽然是宋国人,但近代学者张知寒总结出,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依据是《墨子·公输》的一句“归而过宋”。如果墨子是宋人,应该写作归宋。而且滕州有墨子祖先的遗址,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就是说墨子祖籍是宋国,但他的身份证地址是山东滕州。那么鲁班呢?鲁班原名公输班,是鲁国人,出生在现今的山东曲阜。但鲁班和墨子为好友,所以墨子的朋友圈能经常看到鲁班的身影。另外孟尝君也封于薛城(今滕州东南),孟尝君作为四大君子之一,和其他君子不同的是,孟手下比较多鸡鸣狗盗之徒。墨子、鲁班、孟尝君身上都带有邾娄文化的元素。

我们回到正题,邾国是朱姓的主要来源,中国姓氏里面以国为氏的例子也比较多,所以朱姓最有可能是出自邾国,邾国后裔多少受到过邾娄文化的熏陶。重要的问题来了,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朱姓出了一个大明皇帝,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朱元璋的祖籍凤阳,离邾娄文化圈不远。

先插个题外话,关于明太祖的长相。最近有个大明风华的电视剧,太祖里面的造型和民间画像比较像,那么到底是不是明太祖真容呢?

流传最广的画像,这类画像都是下巴/额头突出,数量为何如此之多:

鞋拔子脸画像,计有11幅之多: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鞋拔子脸画像是满清对朱的一种丑化,事实又是如此吗?

我们考证了一下。事实上,鞋拔子脸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中期的张瀚就见过鞋拔子脸画像,他在《松窗梦语》中说,“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这里民间所传的奇异像便是鞋拔子脸画像。在明朝中期,关于朱元璋的奇异画像已经开始流行。在朱家统治的明朝,奇异画像能成为王公贵族的收藏画,可能是官方授意的,有些至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面。推测为明成祖朱棣的故意为之,朱棣痴迷面相术,他想通过塑造父亲朱元璋的奇特长相——“雄奇异于常人”,来烘托出明太祖的与众不同,这是有意神化。但后世人没有消化这个梗,反而以为是丑化了。

若论朱元璋的真正长相,下面这幅应该比较接近原貌。因为朱元璋的子孙都没出现过鞋拔子脸,按基因上来说,如果朱元璋真是奇异长相,朱又这么多子孙,他的子孙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鞋拔子脸,但可惜没有。毕竟我们是基因看历史,生物学的常识必须有。

朱元璋真貌:

朱元璋子孙画像,都没有出现过奇异脸:

回到正题。朱元璋的疑似Y单倍群已经出来了,这个数据是由23魔方提供的,朱单倍群是O-N7,N7属于O2a下游的。见下图:

23魔方对15位朱元璋后裔的进行了基因检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12位后裔的共祖时间和朱元璋所处的时期吻合,都在694年前,12人分属于明太祖的4个支系(周藩、代藩、汉藩、燕藩),是经过严格筛选且有族谱记载的王族,由此可以大致证实朱元璋的基因属于O2a2b2a1-N7(原O3a2b2a1-N7)。

N7现在估计有35万人左右,有七成都是朱元璋的后裔或者和朱元璋有血缘关联的:

近日,最新发现的是广东朱姓另有一种类型:F18517,这是O1-F492下游的。尤其是广东梅州的朱氏,高度集中在F18517,是广东正常水平的22倍。但这支朱氏和朱元璋无关。

以上就是朱姓的两个主要Y单倍群,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单倍群,篇幅有限,不能细说。F18517和N7这两波人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F18517虽然偏南方一些,但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迁徙,这个说不清。我们要说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是由多支不同类型的基因组成。越是大的姓氏,他的构成会越复杂。

不妨看一下另外一个机构的数据,在微基因的1000多名朱姓数据里面,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其他类型的比例都算正常。O1a的F492占到了3%-4%之高,使得总体O1的数量仅次于O2,占21%。而O2a占到了50%以上,但O2a的下游分散为多支类型(包括N7),不像O1a那么集中。

C的比例属于全国正常水平之内:

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

结论:朱姓的主要来源是邾国,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邾国形成了东夷色彩的邾娄文化,对朱姓后裔产生影响。朱姓有两个主要的Y单倍群类型,一个是O2a的N7,一个是O1a的F18517,两支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N7这支出了朱元璋这个明朝皇帝,所以繁衍出比较多的人口。而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并不吓人,奇特的画像只是人为的夸张,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塑造朱的面相“雄奇异于常人”,与众不同。

朱姓朋友你了解朱氏的来源吗?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挟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朱姓汉字演变

臣,被封于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2、源于朱虎,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3、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6、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7、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朱氏迁徙: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3.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朱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4.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朱氏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

  小规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氏在汉朝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氏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氏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

  汉朝朱氏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国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东朱氏向陕西地区的迁徙。当年西汉历代皇帝为了护卫五陵地区的汉朝皇帝陵园,实行从全国各地向陕西皇陵地区的强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国各地的大族豪强。当时参加这一移民的朱氏,最著名的有两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形成杜陵朱氏,后裔有汉哀帝(公元前6~前1年)时丞相朱博;另一支则居守平陵(今陕西咸阳),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优秀人物朱云。

  5.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朱氏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氏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氏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氏,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氏的队伍。

  这个时期,汉族朱氏在全国的分布比两汉时期更加厂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浙地区,形成了朱氏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少数民族朱氏,则相对集中在河南的南阳、洛阳等地。

  6.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氏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氏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氏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氏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

  7.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氏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朝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氏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氏,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氏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8.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朱氏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朝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动,大批朱氏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动,因而形成了朱氏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氏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氏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动一直持续到清朝。与此同时,朱氏的迁徙还有这样几种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氏在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奉政府之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地朱氏奉命自内地随军人居西南的云贵地区。

  明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氏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也是向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氏这次的迁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区、由内地到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开始,整个朱氏族姓都随着凤阳朱氏的衰落而进入了一个萧条和滞缓的时代。可以说,有清一代,是朱氏历史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当此之时,朱氏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再现,既没形成汉晋军武巨族,也没有出现过朱熹式的伟大文化名人更没有产生像明朝帝王那样的至尊家族。这时的朱氏,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衰微不振状态。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仍有许多优秀的朱氏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却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之中,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朱姓的历史起源和名人简介

朱姓做过两朝国姓:一是后梁,二是大明。

朱姓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帝喾时期。帝喾是五帝之一,因生于高辛而被称为高辛氏。《左传》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其中,伯虎又称朱虎,他的子孙后代有以他的名字为姓。

朱元璋

帝喾是颛顼的侄子,而陆终是颛顼的孙子。《史记》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晏安,六曰季连。其中,晏安又称曹安,他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曹地。曹安不仅是古曹国的开国之君,还被后人尊为曹姓始祖。

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将曹安后裔曹挟改封于邾地(山东邹城附近),但是并未赐邾君(曹挟)爵位。直到春秋时期,周天子才答应齐桓公的请求,将邾君(曹克)赐为子爵,邾国自此成为正式的诸侯国。后来,邾国为楚国所灭,其后裔以国名邾为姓;再后来,邾姓演化为了朱姓。

周武王将曹挟改封邾邑的原因,是为了将曹地封给六弟振铎。姬振铎,又名曹叔振铎,是姬姓曹国的开国之君。姬姓曹国传有二十余代,后被宋国所灭。宋国是周王朝的“三恪”之一,商纣王之兄微子是子姓宋国的开国之君。子姓宋国传有34君,后被楚国、齐国、魏国联合所灭。后来,宋国公族之中有改姓为朱。

朱姓经过千百年的繁衍,也成为常见的汉族大姓。等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就曾将鲜卑族的渴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姓朱。等到朱温灭唐称帝以后,朱姓成为了后梁国姓。虽说朱温及其后代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但这是朱姓人家第一次在正统王朝中做皇帝。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朱姓又成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姓。因此,朱姓除了有少数民族改姓以外,还少不了皇帝赐姓改姓!

除去朱姓帝王以外,朱姓还有很多历史名人!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程朱学派代表,他的理学思想被元朝、明朝、清朝尊为官方哲学。

朱淑贞:

与李清照齐名,是历史中有名的才女;

号幽栖居士,现存有《断肠词》《断肠诗集》。

朱彝尊:

清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

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

与严绳孙、潘耒、李因笃时称为康熙朝“四大布衣”,参与编撰《明史》。

朱光潜:

近现代学者、美学家、翻译家;

著有《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自清:

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现代散文集、战士;

《背影》、《荷塘月色》等入选语文教材。

書海泛舟,持续更新百家姓的知识,欢迎关注分享!

2022年10月28日

朱姓从哪里来?朱家人你知道吗?

朱姓

朱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挟为得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得姓始祖: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郡 望:沛郡、吴郡、河南郡、凤阳郡等

堂 号:白鹿堂、居敬堂、一本堂等

名 人:朱元璋、朱熹等

起源源流

1、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2、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4、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5、源于朱氏族(也称为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活动于今河南淮阳一带。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点击跟多了解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