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节是哪一天农历)

时间:2023-10-18 07:52:00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寒食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作者 :儒风君

人间四月,清明将至。

可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是寒食节呢?

在我国古代,寒食节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禁烟断火清灶,只吃冷食,又称:禁火节、禁烟节。

后世时代变迁,节令习俗还新增了扫墓、踏青、蹴鞠、赋诗、秋千等内容。

但因为是和清明日子相近,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这一节日也被世人渐渐淡忘。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悲凉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专宠妃子骊姬,为让亲儿子奚齐继位,她谗言让晋献公渐渐疏远厌恶太子申生。

而且还设计污蔑申生毒害父亲晋献公,使得申生被迫逃往新城自杀身亡。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迫害,不得不流亡出走他国,受尽屈辱和委屈。

在流亡期间,一道出奔的大臣心腹们纷纷背弃另寻出路,只剩下为数不多忠心耿耿的人坚定追随,其中有一人叫做介子推。

由于生活艰苦,有次重耳甚至生生饿晕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送给重耳吃。

在外逃亡整整19年后,六十二岁的重耳历经重重磨难回国继位为国君,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而晋文公掌权后,对随同他同甘共苦的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功大封城,功小授爵,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谈及介子推的功勋,晋文公想起旧事,心中有愧,连忙叫人请介子推还朝受赏封官。

但差人请了几次,介子推一直拒不接受封赏,他认为割股奉君是对国家之忠,功不言禄是对自己尽忠,于是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然而,当晋文公到介子推家时,却发现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山西绵山隐居。

晋文公派遣军队上山寻人,没有找到任何踪迹,此时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大火烧起时介子推自然会从另一面走出。

不得已晋文公下令点火烧山,谁知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二人露面。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上已经离世,晋文公在尸体前大声痛哭,悔不当初。

然后,正要安葬遗体,这时他发现介子推脊梁处堵着个柳树树洞,而树洞中还有一片衣襟,上面题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被介子推忠君爱国之心感动得无以复加,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整座绵山给介子推为封地。

并改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将放火烧山那日定为寒食节,全国每年这天禁烟火,吃寒食,以此记载他的罪过,以及表彰忠臣的贤能。

从此,晋文公将血书视作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拔擢贤能,励精图治,晋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民间对有功不居、淡泊名利的介子推也十分推崇和怀念。

所以,寒食节那天人们除了禁火吃寒食,还会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用柳条串起插在门上,以召唤介子推的神魂。

唐代诗人卢象写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介子推盛世清明的政治理想,忠君廉洁的奉献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记忆深处。

如今,虽然寒食节已不再是法定“官方节日”,但世人不应忘记介子推的忠义气节。

今日寒食,我们不必为它大张旗鼓,只希望你我仍记得,它存在的缘由与意义。

这,叫做传承。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敬3事,忌3事,吃3食,老传统别丢了

“七月十五地门开,没事别在南墙转”,黄历翻到了七月半,就意味着中元节到了。

【本文对中元节相关民俗文化进行介绍,不涉及封建迷信内容】

在古代,中元节和清明节、寒食节合称为“三大鬼节”,传说“地官中元赦罪”,在农历七月十四这个至阴之日的晚上,地狱之门就会慢慢打开,逝去的亡灵会得到特赦能够从冥界出来,回到人间的家中与家人团聚,而没有家的便会在阳间游荡,在地府的大门即将关闭之前再回去。

传说归传说,但人们设立中元节的意义无非在于是思念逝去的亲朋,想要有个机会来敬祖尽孝,表达对祖先、已故亲人的想念之情。故而,也无须过于害怕所谓的“鬼神”之说,秉承着敬重和敬畏之心来看待中元节最好,并记得尊重传承一些中元节的习俗,特别建议牢记“敬3事,忌3事,吃3食”,孝敬祖先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和家人积攒福运,之后的日子吉来祸走事事顺。

敬3事:

1、敬祖先

在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复生之术,古人便认为在七月十四的晚上,逝去的祖先亡魂会返回到人界的家中,探望一下家里的子孙,和自己的家人团圆相聚。

于是,人们就决定在这天来祭拜祖先,提前准备好水果、糕点、酒菜、鲜花等供品,在中元节的上午到祖先的墓前进行清扫,再摆上供品,烧了备好的纸钱,最后祭拜先人并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或是家中供有祖先牌位的,要在这日的晨、午、昏三时,分别上香、供上三次茶饭,鞠躬叩拜祖先,希望祖先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也吃饱喝足、滋润的生活,并保佑家中子孙顺利平安。

2、敬土地

七月十五正逢秋季庄稼丰收之时,民间很多地方都会于这日会到土地庙举办专门的祭祀土地公的仪式,敬谢大地对人们的馈赠,准备合适的供品撒进自家的田地里来报答和回馈。还会将一些五色纸剪成碎纸条,绑在田中农作物的穗子上,据说这样做能够避免被突然降下的冰雹砸到,秋天就能喜获丰收。

之所以将祭祀土地的时间定在中元节,也是为了能将丰收的喜悦传达给这日返回至家中的祖先们,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保佑,今年剩余的农作物都能有个好收成,家中余粮充足,顺利过年。

3、敬河灯

中元节的习俗众多,像很多地方都有放河灯的习俗,特别是南方很多河流穿城而过的地方。将蜡烛固定在莲花或是其他样子的底座上,有的还会扣上灯罩,方便放河灯之人在上面书写一些想对已逝的亲朋说的话,也可以写上祝福语。

将河灯放入河流中,随其自由飘荡,把话语带给逝者,并为他们送去照明的灯盏,同时也能把自己身上的霉运一同带走冲散,祈祷幸福和安康。

所以,在放河灯或是看到别人放河灯的时候,要记得敬重他人放的河灯,不要因为好奇、新鲜随意地去碰别人的河灯,这是对他人的不敬,也会给自己带来霉运。

忌3事:

1、忌晚归

在中元节前后,一般老人都会多叮嘱家里的小辈们尽量早点回家,不要在外面玩的太晚。毕竟,在他们看来这天就是“鬼节”,阴气是一年中最重的,尤其是在太阳彻底下山之后,阳气变弱,阴气渐重。

还有许多没能去上坟祭拜的人也会在路口烧纸钱,阴森感很浓,在外跑动容易不小心冲撞了不好的东西,再惹来霉运。所以,在中元节这日下班或是放学后,若没有特殊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好早早的回家吃饭、休息。

2、忌买新鞋

每到像中元节、清明节这样祭祀亡魂的节日,都是很忌讳往家中买新鞋的,在古人看来鞋与“邪”谐音,买鞋也就意味着买邪,会给家中找来邪气、晦气,影响家中人的运势。所以,若是最近有打算购买新鞋的,记得一定要避开中元节这天,提前或推迟购买计划都可以。

3、忌去河边游玩

中元节被人们视为阴气最重的一天,而水也是至阴之物,据说会招来亡魂,甚至是藏匿在水中,所以在中元节尽量不要到偏僻的河边行走或是下水游野泳,尤其是晚上。

而且,中元节这个时间已是秋季,气温在逐渐下降,水温也变得比较凉,下水后很容易冻着,若是出现腿抽筋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吃3食:

1、吃鸭肉

俗话说“七月半吃只鸭,万事不用怕”,在中元节这日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鸭肉的食俗。因为在人们看来鸭与“压”同音,吃了鸭就代表能够压住霉运,远离凶邪之事。

另外,也就有流传说,去世的亲人在这日回家探亲需要渡过奈何桥,吃了鸭肉就是将这些会游泳的鸭子给送下去,能让鸭子将他们顺利的载回家。

推荐食谱:【鸭肉菌汤煲】

所需食材:鸭子、银耳、野山菌、生姜、桂圆、红枣、山楂、枸杞

第一步:鸭肉剁块清洗干净,银耳和野山菌加水浸泡至泡发。

第二步:将鸭肉倒入冷水锅里,加葱姜和少许黄酒焯水,水开再煮3分钟捞出。

第三步:鸭肉倒入油锅,加白酒翻炒至表面微黄,倒入适量开水,大火炖煮三分钟至汤色奶白。

第四步:把银耳、野山菌、红枣、桂圆等辅料食材倒入锅中,大火煮开再装入砂锅煲一个半小时,出锅前加适量盐、味精,搅匀焖3分钟即可盛出。

2、吃馄饨

在南方一些地方,过中元节要吃扁食,这扁食和北方的馄饨相似,只不过面皮会更薄一些,煮熟后看起来晶莹剔透的。据说,吃了扁食就能远离霉运,将一些脏东西清扫走,为家中多多带来正气与好运。

推荐食谱:【猪肉芹菜馅馄饨】

所需食材:小芹菜、猪肉馅、馄饨皮、鸡蛋、紫菜、香葱、虾皮、鸡蛋、葱、姜

第一步:芹菜去叶洗净切碎,加盐杀出些水分,切葱姜,和花椒泡葱姜水。

第二步:猪肉绞成肉馅,加三勺葱姜水打入肉馅,放蛋清、两勺生抽、半勺老抽和适量蚝油、少许胡椒粉,搅匀上劲。

第三步:把小芹菜和葱花倒入肉馅里,淋上两勺香油,和肉馅拌匀,再加适量盐搅匀上劲。

第四步:取馄饨皮包入肉馅,下入开水锅中煮熟,碗里放紫菜、虾皮、生抽、盐、鸡精,盛入煮好的馄饨即可。

3、吃发糕

在民间有句老话说“七月半,糕不断”,这里的“糕”指的就是发糕等一类的糕点,发糕有福高、发财、高升的好寓意。

所以很多老人家就会在中元节那一两天,自己在家蒸一些发糕,等到去祭祀祖先的时候带上一些,当做供品来孝敬、祭拜祖先,为去世的先人祈福,并保佑在世的家人们。剩余的发糕也让家人一同分食了,也是希望家人们都能健康平安,有福运、有财运。

推荐食谱:【南瓜小米发糕】

所需食材:小米、南瓜、蜜豆、面粉、泡打粉、酵母粉、淀粉

第一步:南瓜去皮洗净切片,入锅蒸十五分钟至熟透,小米淘洗好后加水浸泡一小时,倒入煮锅中加水煮至浓稠。

第二步:把小米和南瓜放入果汁机里,放白糖打成米糊晾凉至三十度,酵母加水搅匀,倒入米糊里。

第三步:取适量面粉,加三勺淀粉和半勺泡打粉搅匀,混合后过筛,倒入米糊里搅拌至粘稠。

第四步:模具里刷油,倒入面糊压平,撒上蜜豆,封上保鲜膜发酵一小时,再放进蒸锅里蒸二十分钟,蒸好后焖五分钟,即可取出脱模,晾凉切片即可。

——老井说——

中元节这天上午去过坟、祭祀过祖先后,不用着急回家,可以找个适合的地方多晒晒太阳,因为这天阴气较重,外加去过陵园坟墓,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的沾有些阴气,晒晒太阳能对其压制。另外,在这天最好也不要到别人家拜访、串门了,尤其是在上坟之后,很多人是比较忌讳这些的,不合时宜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秋日生活打卡季#

今年清明不一般!“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何时上坟祭祖好

导读:今年清明不一般!“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何时上坟祭祖最好?

大家好,我是胡师傅,每天都会用心分享各种美食和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不仅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而且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而清明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坟祭祀,因为上坟祭祀时,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不仅可以使家族的血统和信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更具有凝聚力。

而今年的清明节和往年都不一样,因为今年的清明节在闰二月中,而且还是“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很多人都以为今年的清明节不适合上坟,其实今年上坟是有最好时间的,在这个时间段上坟祭祖,都能表达出我们诚意。

第一:清明遇望日

古人把农历为30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天数是29天的月份称为小月,而今年的清明节处于闰二月,这个月只有29天,所以今年的清明是小月。而清明当天是闰二月十五,古人把农历小月十五称为望日,所以今年清明节遇望。而在望日,虽然月亮最圆,光照最亮,但是还是要避免外出,以免招惹到各路神仙。

第二:清明遇寒食节

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冬至后的105日或清明节前1天。在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天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所以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1天。

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如今寒食节已经融入到了清明节,现在不少地区都是清明节和寒衣节一起过,所以今年清明又遇“望日、寒食节”。

而今年清明具体时间是公历2023年4月5日9点7分,而古人把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称为“巳时”,所以才有了“三节遇三巳,两大祭日相交”这个说法!

而清明到底什么时候上坟祭祀,古人有句老话是:“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其中前三后四的意思是,祭祀最好在寒衣节的前3天,清明节的前4天。而左五右六指的是时辰,因为坟地是阴气比较重的时候,而中午12点是阳气最强的时候,在上坟时,最好在12点前5个小时或者12点后的6个小时上坟,这样可以避免阴气入身。

不管选择什么时间上坟,大家在上坟祭祀时,一定不要大声喧闹、随意吃祭品、乱踩祭品、穿大红大紫衣服,这些都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会导致我们有霉运。如果您最近刚做完手术或者有孕在身,大家也可以不用去,只要心中有祖先,明年去上坟祭祀时,给祖先说下原因,肯定能得到原谅。

岁岁清明雨茫茫,默默坟茔处一方。杜鹃声声泣犹伤,频增哀婉话凄凉。青松深处纸钱飞,黄土深埋亲人泪。若问人间何最重,生前尽孝放心中。最后胡师傅愿大家在清明一切安好!如果您觉得今天的文章对您有帮助,那就点一个关注,点一个赞,后续胡师傅还会给大家讲解更多做菜诀窍、养生技巧,最后感谢大家的观看。

【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那么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寒食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寒食节来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习俗

介绍完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源和区别后,它又有什么样的一些习俗呢?

寒食节习俗一:禁烟冷食,只吃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寒食节的青团尤为出名。

寒食节习俗二:扫墓祭祖,上坟拜祭

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节习俗三:踏青外出,尽情游览

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寒食节习俗四:咏诗歌赋,触景生情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ND

,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而努力奋斗。

编 辑:马丽丽

马艳梅

邵龙杰

校 对:周继贤

审 核:马振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