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杨氏起源(杨氏起源于什么世家)

时间:2023-10-07 18:10:26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贵姓|杨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氏图腾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

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杼画像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

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杨姓主要来源于姬姓,而且是杨姓历史上有名的“三封杨侯”。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一脉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封地在古唐国(今山西闻喜东北)。

后来,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儿子杼为杨侯,封地在杨国(今山西洪洞东南)。杨国这个地方,原来是以杨树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六世孙康,跟着周宣王北征,结果阵亡。康没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个儿子涧(尚父)过继到康的名下,以继承康的事业。但周宣王把儿子过继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给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为杨侯。

关于尚父封侯的另一种版本的说法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周宣王活着时没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台后才被封为杨侯。

不管是哪种版本,大家都还是承认尚父被封杨侯这个事实,而且这个杨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东周周桓王期间,杨国被晋武公灭掉。此后,杨国遗民就以国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一带,有的后来长途迁徙到广东甚至海外。

晋武公灭掉杨国后,把杨国那块土地赐给儿子伯侨,伯侨被封为杨侯。伯侨生文,文生突,为晋国大夫,食邑于羊舌,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东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家族、唐朝杨贵妃家族、宋朝杨家将家族等,都出自弘农华阴杨氏。这支杨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杨侯”外,姬姓杨姓还有一支河东杨氏,晋文公(伯侨侄子)重孙谈(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被封在杨邑,后世子孙以邑为姓,这支杨姓被称为河东杨氏。

另有一支杨姓,周景王的后裔被封在古杨邑(今河南宜阳西),其后就以杨为姓,但这支杨姓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三封杨侯”的杨姓,除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外,其他两支后裔功微势弱,又无其他可颂扬的事情,史料中记载很少。

伯侨画像

杨姓其他来源:同源改姓和赐姓

杨姓的其他来源比姬姓来源更为繁杂,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首先是他姓改杨姓,由于杨姓是大姓,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羊氏、羊舌氏因与杨氏同出于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改为杨姓。古代扬、阳与杨同音、通用,扬姓、阳姓部分人后来大多改为杨姓。

较为典型的是董杨联宗。唐末五代时,有个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将儿子寄养在杨家,儿子长大后就以杨为姓。宋高宗时,余杭人董世兴在福建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交往密切,将儿子寄养杨梦龄家里,其后代以杨为姓。这两次改姓,使董、杨两姓结为友好姓氏,世代联宗,成为亲族。

回归旧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业为代表。杨业原来叫杨崇贵,后来为避北汉世祖刘崇的名讳,改名叫杨重贵。杨重贵年轻时为刘崇效力,因功绩显著,深得刘崇喜爱。刘崇就赐他姓刘,改名刘继业。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君主刘继元降宋,但刘继业仍然苦战不降。赵光义认为他是一个忠勇的人,叫刘继元去招降刘继业。刘继业最终放弃抵抗归宋,恢复杨姓,改名杨业。

至于赐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隋初,尉迟崇在与突厥交战中力战而死。其子尉迟义臣年幼,杨坚将他带进宫中抚养。尉迟义臣长大后,成为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感怀尉迟崇的功业,赐尉迟义臣为皇室之姓杨姓,还确定他在皇族中的辈分。

少数民族改姓为杨,很为普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众多,唐朝时甚至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的迁徙传播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年-1396年),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燕赵都市报)

贵姓|杨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氏图腾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

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杼画像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

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杨姓主要来源于姬姓,而且是杨姓历史上有名的“三封杨侯”。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一脉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封地在古唐国(今山西闻喜东北)。

后来,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儿子杼为杨侯,封地在杨国(今山西洪洞东南)。杨国这个地方,原来是以杨树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六世孙康,跟着周宣王北征,结果阵亡。康没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个儿子涧(尚父)过继到康的名下,以继承康的事业。但周宣王把儿子过继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给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为杨侯。

关于尚父封侯的另一种版本的说法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周宣王活着时没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台后才被封为杨侯。

不管是哪种版本,大家都还是承认尚父被封杨侯这个事实,而且这个杨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东周周桓王期间,杨国被晋武公灭掉。此后,杨国遗民就以国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一带,有的后来长途迁徙到广东甚至海外。

晋武公灭掉杨国后,把杨国那块土地赐给儿子伯侨,伯侨被封为杨侯。伯侨生文,文生突,为晋国大夫,食邑于羊舌,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东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家族、唐朝杨贵妃家族、宋朝杨家将家族等,都出自弘农华阴杨氏。这支杨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杨侯”外,姬姓杨姓还有一支河东杨氏,晋文公(伯侨侄子)重孙谈(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被封在杨邑,后世子孙以邑为姓,这支杨姓被称为河东杨氏。

另有一支杨姓,周景王的后裔被封在古杨邑(今河南宜阳西),其后就以杨为姓,但这支杨姓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三封杨侯”的杨姓,除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外,其他两支后裔功微势弱,又无其他可颂扬的事情,史料中记载很少。

伯侨画像

杨姓其他来源:同源改姓和赐姓

杨姓的其他来源比姬姓来源更为繁杂,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首先是他姓改杨姓,由于杨姓是大姓,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羊氏、羊舌氏因与杨氏同出于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改为杨姓。古代扬、阳与杨同音、通用,扬姓、阳姓部分人后来大多改为杨姓。

较为典型的是董杨联宗。唐末五代时,有个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将儿子寄养在杨家,儿子长大后就以杨为姓。宋高宗时,余杭人董世兴在福建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交往密切,将儿子寄养杨梦龄家里,其后代以杨为姓。这两次改姓,使董、杨两姓结为友好姓氏,世代联宗,成为亲族。

回归旧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业为代表。杨业原来叫杨崇贵,后来为避北汉世祖刘崇的名讳,改名叫杨重贵。杨重贵年轻时为刘崇效力,因功绩显著,深得刘崇喜爱。刘崇就赐他姓刘,改名刘继业。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君主刘继元降宋,但刘继业仍然苦战不降。赵光义认为他是一个忠勇的人,叫刘继元去招降刘继业。刘继业最终放弃抵抗归宋,恢复杨姓,改名杨业。

至于赐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隋初,尉迟崇在与突厥交战中力战而死。其子尉迟义臣年幼,杨坚将他带进宫中抚养。尉迟义臣长大后,成为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感怀尉迟崇的功业,赐尉迟义臣为皇室之姓杨姓,还确定他在皇族中的辈分。

少数民族改姓为杨,很为普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众多,唐朝时甚至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的迁徙传播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年-1396年),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燕赵都市报)

据各家谱记载,这七大姓氏将杨姓尊为祖先

一、恽姓人

据恽氏家谱记载,恽代英是自常州武进有了恽姓后的第七十世孙。

从恽氏家谱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恽姓都是发源于常州武进。在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甥杨恽被封为平通侯,后来因为过失被贬为庶人,但他对此不服,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表示了不满,汉宣帝大怒降旨腰斩。杨恽的儿子得到信息后远遁今天的新北区孟城一带。为避祸患,他把父亲杨恽的名“恽”作为姓,从此世上就有了恽姓。

二、桂姓人

河东杨氏始祖杨干的四代孙杨灵横,因避祸改姓桂,现在的姓桂人以杨灵横为始祖。

三、林姓人

福建省宁化县厂壁村林姓家庭,将杨姓人做为自己的始祖。林姓人从福建迁梅州后,生活不知所措,幸有住家杨姓人籍旧丁单,林家人依靠杨家生活,寄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自己的姓了,杨姓人去世后林家人继承家业岁时为杨姓人祭扫,必诚必信。迄今四百余年。

四、董姓人

南宋时杭州人董世兴,官朝议郎,入闽任同安盐税时,与泉州杨梦龄友善,世兴病时家贫不得归,遂将其子君选附养于杨家,承姓杨。后六世孙杨道宾,字荆严,明万厉丙戍(1586年)进士及第,榜眼,授东宫讲官,礼部左侍郎,习练朝典,纂修国史,卒溢文恪,著有《杨文恪文集》,追赐董公杨,赠礼部尚书。其子杨锡缑,以父荫,官至刑部侍郎,不忘其本姓董,题疏恳求皇上恩准复姓董,奉明神宗朱翊钧御批:“既承代久,不准复姓,赐予董杨公,仍以杨传嗣。”秉承圣旨,自此在泉州建杨氏宗祠,中奉“南宋始祖朝议郎董杨公神主”。1935年泉州董杨宗祠始创。1950年在菲华侨杨岱岳倡建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1971年,台湾成立全球董杨宗亲总会。一年活动一次,叫恳亲会。不定期编写“董杨研究”刊物。

五、石姓人

福建省厦门市坂美村,全村人都姓石,他们供的山西杨家将杨五郎的神像,声称杨五郎是他们的祖先。时至今日,该村的老年人也说不清,为什么石姓人会以杨五郎为祖先。“我们从小就被长辈教导敬奉杨五郎,可谁也不知道有因。”坂美村的人告诉记者,杨五郎庙何时建造,也已经成了迷。

六、张姓人

在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河县卡子镇张家大院下院以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处古建筑遗址,当地人原来都叫它 “杨大仙庙”。白河解放后,“杨大仙庙”被毁,当地人又将这里称之为“杨大仙岩”。 杨大仙非神非仙,而是真有其人,原名杨道先,系湖北大邑人氏,是西坝张氏家族的恩祖,一位难得的义士,当年张氏落户西坝,缘于此人的引领,张氏在西坝的发展壮大,也全赖此人的辅佐。据现存《张氏玿房支谱》记载,西坝张氏原籍湖北武昌,其三十八世祖——日普公与杨道先是生死之交的朋友。清嘉庆年间,日普公因遭人构陷,官府所逼,被迫携家逃亡,杨公舍家弃业,不辞艰辛,一路追随守护。日普公本是一位饱学之士,当他逃亡至安徽英山邑时,被当地晋绅望族延请设馆教学,可惜祸不单行,时隔不久,日普公便因骤染痢疾,百医无效,卒于学馆之中,一家大小由此又陷困境,英山邑自难容身,杨公只好肩负起扶弱养孤之责,携日普公妻儿继续流亡他乡,一路辗转,历尽艰辛,最后定居湖北的竹溪。在杨公的全力辅佐之下,日普公的长子、次子陆续成年,正当家境有所好转之际,张母胡氏又溘然故世,兄弟之间犹如桶箍告散,只得分家析产,各立门户,长子盈达迁往四川,次子盈国留守竹溪,唯有三子盈晋尚未成家立业,杨公依旧照拂左右,恪守抚育教导之责。时年,杨公得知距此百里之外的兴安府白河县西坝尚有未经开垦之地,料想生计可求,遂携盈晋迳奔西坝,并落户于此。在杨公的悉心照料之下,盈晋得以成年、成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家势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与东坝黄氏家族旗鼓相当的一方望族,故当地有了“东坝黄、西坝张”之说。盈晋发迹之后,感念杨公的养育之恩,视其为亲生父母,供奉天年。杨公谢世之后,盈晋以亲子之礼予以厚葬,春秋祭扫,岁岁凭吊,每逢祭祖之期,也必供杨公牌位,并教诲子孙依此而行不得擅改。随后,又于西坝台子对面依山洞建造“杨公祠”,并塑杨公雕像供于祠中,又置备田产,以应香火之需。  

七、欧阳姓

今湖南江永县田边杨姓人称宋史学家欧修之后,其谱写:“吾祖欧阳修,字永叔,宋朝元丰年间入翰林及第.....”“寻至元未,乱寇煽恶,赋役频加,于世家尤甚。是以祖讳新喜,字信齐,三岁失怙,零丁孑立,奉母万氏,潜身白水家,易欧阳为杨。”欧阳修的岳丈杨大雅,是欧阳氏崇拜的人,欧阳后人拜杨氏为祖先,始于宋朝,盛于元朝。

贵姓|杨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氏图腾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

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杼画像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

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杨姓主要来源于姬姓,而且是杨姓历史上有名的“三封杨侯”。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一脉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封地在古唐国(今山西闻喜东北)。

后来,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儿子杼为杨侯,封地在杨国(今山西洪洞东南)。杨国这个地方,原来是以杨树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六世孙康,跟着周宣王北征,结果阵亡。康没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个儿子涧(尚父)过继到康的名下,以继承康的事业。但周宣王把儿子过继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给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为杨侯。

关于尚父封侯的另一种版本的说法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周宣王活着时没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台后才被封为杨侯。

不管是哪种版本,大家都还是承认尚父被封杨侯这个事实,而且这个杨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东周周桓王期间,杨国被晋武公灭掉。此后,杨国遗民就以国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一带,有的后来长途迁徙到广东甚至海外。

晋武公灭掉杨国后,把杨国那块土地赐给儿子伯侨,伯侨被封为杨侯。伯侨生文,文生突,为晋国大夫,食邑于羊舌,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东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家族、唐朝杨贵妃家族、宋朝杨家将家族等,都出自弘农华阴杨氏。这支杨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杨侯”外,姬姓杨姓还有一支河东杨氏,晋文公(伯侨侄子)重孙谈(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被封在杨邑,后世子孙以邑为姓,这支杨姓被称为河东杨氏。

另有一支杨姓,周景王的后裔被封在古杨邑(今河南宜阳西),其后就以杨为姓,但这支杨姓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三封杨侯”的杨姓,除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外,其他两支后裔功微势弱,又无其他可颂扬的事情,史料中记载很少。

伯侨画像

杨姓其他来源:同源改姓和赐姓

杨姓的其他来源比姬姓来源更为繁杂,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首先是他姓改杨姓,由于杨姓是大姓,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羊氏、羊舌氏因与杨氏同出于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改为杨姓。古代扬、阳与杨同音、通用,扬姓、阳姓部分人后来大多改为杨姓。

较为典型的是董杨联宗。唐末五代时,有个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将儿子寄养在杨家,儿子长大后就以杨为姓。宋高宗时,余杭人董世兴在福建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交往密切,将儿子寄养杨梦龄家里,其后代以杨为姓。这两次改姓,使董、杨两姓结为友好姓氏,世代联宗,成为亲族。

回归旧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业为代表。杨业原来叫杨崇贵,后来为避北汉世祖刘崇的名讳,改名叫杨重贵。杨重贵年轻时为刘崇效力,因功绩显著,深得刘崇喜爱。刘崇就赐他姓刘,改名刘继业。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君主刘继元降宋,但刘继业仍然苦战不降。赵光义认为他是一个忠勇的人,叫刘继元去招降刘继业。刘继业最终放弃抵抗归宋,恢复杨姓,改名杨业。

至于赐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隋初,尉迟崇在与突厥交战中力战而死。其子尉迟义臣年幼,杨坚将他带进宫中抚养。尉迟义臣长大后,成为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感怀尉迟崇的功业,赐尉迟义臣为皇室之姓杨姓,还确定他在皇族中的辈分。

少数民族改姓为杨,很为普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众多,唐朝时甚至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的迁徙传播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年-1396年),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燕赵都市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