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植物风水

佳节是什么节日(上元佳节是什么节日)

时间:2023-10-02 20:02:26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上元节是什么日子?它的别称有哪些?有哪些民间习俗?

有些人对“上元节”这个节日名称有点陌生,但是,如果你知道它的另外一些名称,你就再熟悉不过了,它又称“元宵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元宵节

“上元节”与“中元节”“下元节”都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元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节”在农历十月十五日。

“元宵节”的“元”指农历正月,也有“第一”的意思,“宵”指夜晚,农历十五的夜晚月儿圆。

圆月当空

上元节的重要习俗有:

赏花灯:元宵节这天夜晚,历朝历代,从宫廷到民间,都张灯结彩,歌舞奏乐,百姓通宵达旦游玩,欣赏花样繁多、璀璨夺目的花灯,热闹非凡。古人认为“花灯”可以驱除妖魔、带来福气,因此挂花灯、赏花灯蕴含着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普天同庆的美好心愿。

赏花灯

猜灯谜:从南宋开始,人们把一些含有讥谏、劝诫意义的谜语写在灯笼上面,让大伙猜谜,猜中者能够获得奖品。猜谜既启迪智慧,又激发兴趣,因此,人们乐此不疲。

猜灯谜

舞龙灯:上古时期的大型歌舞中,就有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和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龙”在古人心目中能够呼风唤雨、消除灾疫。舞龙灯表达了古人对风调雨顺的渴望。

舞龙灯

吃元宵:“元宵”既可以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可以指我国汉族的一种小吃。作为小吃,它还有“元宝”“粉果”“面茧”“汤饼”“圆不落角”等名称。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形食品。它寓意阖家团圆,美满幸福。

制作元宵

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上元节”)了。预祝友友们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金秋九月,这些日子值得关注!

转眼间,九月来了

瓜果渐熟,稻谷飘香,蟹肥菊黄……

新的一个月,继续努力前行!

愿你在金秋九月

收获满满,硕果累累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蒋安琪

制图丨孟祥龙

编辑丨潘梦莹

校对丨张天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60

正月十五闹元宵——“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新春庆贺活动的延续。它起源、成型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吃元宵、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等民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日有其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让鲜活起来的传统节庆文化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节日享受,2019己亥年元宵节期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于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劳动模范、北京榜样、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以及观众朋友数千人,前往故宫博物院的午门展厅、太和门广场、故宫东城墙、神武门等区域观灯赏景,共贺良宵。

“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作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览活动的延续,目的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更好地阐释“传统节庆”这一充满团圆幸福感的话题,让新春的故宫博物院,在深沉壮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让公众沉浸其中,感受博物馆里独特的节庆味、人情味。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通过灯光照明及灯光布景,紫禁城内的午门—雁翅楼、太和门、太和殿、东南角楼、东华门、东北角楼、神武门等区域霓虹闪耀,让观众可以在晚间游览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以此不断探索文化创意的创新方式,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故宫文化的多元魅力,进一步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的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愿景。

观众入场前,可观赏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下的壮美雄姿。自午门入场后,首先观赏点亮后的太和门广场,随后由午门西马道登午门城楼,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在东雁翅楼欣赏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赵聪及其团队的精彩演奏。结束午门展厅参观后,观众沿着由充满节日氛围的红灯笼点缀的城墙步行至东南角楼,观看虚拟现实影片《角楼》播放,随后沿着城墙来到东华门城楼,参观“营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艺术展”,当走过近千米长的布满红灯笼的故宫东城墙时,可以看到临近城墙西侧的部分古建筑也被点亮,聆听到畅音阁戏楼传来的戏曲声音。到达东北角楼后,观众步行至神武门,在这一区域可以观赏到城墙南北两侧通过艺术灯光投影于建筑屋顶上的《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从而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离开神武门城楼后,神武门外东、西两侧的角楼餐厅和角楼咖啡静候光临,从而圆满结束此次“上元之夜”文化活动。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持续开展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稳步推进“平安故宫”工程,故宫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30%,持续扩大到2015年的65%,再到2018年的80%,新开放了南大库家具馆、3/4的城墙,越来越多的院落、展览、文物与公众“见面”。院内展览百花齐放,实体展览、虚拟展览亮点纷呈,不仅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特别是在观众中不断形成观展热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紫禁城已经走过了近600年岁月,在悉心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故宫博物院希望能够通过展览等方式,多层次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期望互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绿洲,实现为广大民众服务。

“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照明设计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通过设定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达到“见光不见灯”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筑,让观众更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间风采。

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下,展现壮美雄姿。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作为主要投影目标,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让数字画面跃然于故宫古建筑之上。午门至神武门东侧城墙区域,由充满节日氛围的红灯笼点缀城墙,引导观众步行。临近城墙西侧的建筑也被点亮,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庆氛围。《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建筑屋顶上。

此次灯光照明及灯光布景,由天津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春田影视传媒、中国保利集团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月圆之夜人团圆,节日的紫禁城皓月高悬,彩灯万盏。不管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都象征了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传统节庆文化的基因,早已深埋进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元宵佳节之际,故宫博物院向观众朋友和各界宾朋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向大家道一声“元宵节快乐”!

上元节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上元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汉代祭祀太一神可能是上元节形成的源头,太一神相传为主宰宇宙之神,汉武帝时祭祀太一神成为国家祭祀活动;它的起源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传来佛教的西域的十二月三十日即中土的正月十五日,东汉时期在这一天的夜晚,在皇宫和寺庙中都会点灯敬佛;它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密切关系,道教定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水三官,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故举办上元会来祈福。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上元节俗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汉代,上元张灯、观灯的习俗就已成型。南北朝时代,民间上元节做膏粥(豆粥上加上油膏作调料)来祭祀门户。隋朝的上元节庆活动非常兴盛,角抵之戏、上元赏灯和看烟火是重要内容。唐代上元庆典规模宏大,节庆时间延长到前后三天。宋代上元节庆的规模和灯火的奇幻精美都远胜唐代,并在唐代三天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五天,词人辛弃疾留下脍炙人口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元代上元节的民间烟火和赏灯繁盛,书画家赵孟頫喻之“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与昼同”。

明代,为了增添南京的繁荣程度,朱元璋下令延长上元节庆时间达10天之久,以此方式招徕天下富商;在北京,则形成了白天为集市,晚上观灯的“市”与“灯”的结合体——灯市。宫中更有安放鳌山灯、奏乐、烟火、百戏等华美景象。

清代,将上元节庆典分为上元前一日庆典、上元日庆典、上元后一日庆典三个部分,分别举行皇室家宴、外藩宴、廷臣小宴,以款待宗室、藩属和朝廷大臣,还有观看挂灯及灯戏(舞灯)、火戏(烟火)、杂戏表演等节俗。

“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

“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自2019年1月8日开展以来,在社会上引发公众的观展热潮,故宫博物院参观人数同比增长超过70%。该展是故宫博物院过大年系列展陈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全体故宫人历时一年倾力推出的一次年度大展,在展场面积、展品数量、展示手段等方面创造了多项故宫博物院历史之最。展览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

在午门-西雁翅楼展厅,“祈福迎祥”单元展示了宫廷过年张贴的福字、春联、春条、门神,还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书写的福字。“祭祖行孝”单元表现通过祭祀活动,追思祖德,弘扬孝道。“敦亲睦族”单元展示了元旦这天皇帝与宗亲、后妃分别宴饮的场景。“勤政亲贤”单元还原了明窗开笔的场景,观众还可以看到古代最高规格的皇家交响乐团——中和韶乐。“游艺行乐”单元展示了过年期间的娱乐活动,例如八旗健儿在冰面表演各种“花样滑冰”和杂技,看戏也是过年时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室外展场,乾清宫前丹陛上下竖立起壮丽的天灯和万寿灯,成为广受瞩目的景观。旧时民间过年有挂灯笼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新年前后,在高处悬挂彻夜通明的灯盏,称为“天灯”。万寿灯则装饰华丽繁复,悬挂有“歌舞升平”、“吉庆祥瑞”涵义的灯联,体现美好寓意。立天灯、万寿灯是明代与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力。但是自道光二十年下谕停止竖立,至今已有179年。此次复原工作遭遇了极大困难,几度陷入僵局。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成功将它们复原,竖立在乾清宫台基上下,让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重新出现在今天,表达我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在乾清宫东庑,“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围绕紫禁城丰厚的年节文化,以数字技术、虚拟影像、动作捕捉等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形式落地,辅以互动体验区及文化创意产品矩阵,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得“过大年”的全息视境创新体验。

文化创意研发方面,以节庆为主题,研发“过大年”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百余种。分为福禄寿系列、门神系列、岁朝系列、婴戏系列、冰嬉系列、赏梅迎春系列、喜福连绵系列及金瓯永固系列等。提取故宫经典年节文化元素,突出故宫丰富的年节文化及艺术价值的高度和美感,并注入情感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带有温度、传递故宫展览风貌的媒介。

除此之外,故宫的开放区域全部按照清宫旧俗复原的年节装饰,—道道宫门张贴着门神和春联,长长的廊庑悬挂着各色宫灯……观众只要走进紫禁城,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紫禁城宫殿

【紫禁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下部的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再有就是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午门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俗称“雁翅楼”,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外举行。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一区域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太和门前有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称内金水桥。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紫禁城城垣】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长为3428米。城墙从地面到顶部高10米。城垣地下基础材料是多层灰土和碎砖,层层夯实非常牢固。墙身下用衬脚石, 石上内外两侧各砌四进大城砖(约2米厚),用白灰和江米汁掺合一起灌缝,墙体中心部位用素黄土砸实填平,直到结顶铺砖。城垣表面光滑平整,既美观又有防止攀爬侵入的作用。

【角楼】共有4座,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角楼为方亭式,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角楼的屋顶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的四座角楼,继承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传统作法,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中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东华门门钉与其它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

目前东华门作为古建筑馆向观众开放。东华门城楼内常年展出“营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艺术展”,展出精美的古建筑文物和资料。重点展出文物包括:样式雷烫样、古建档案、内檐装修及仅存的一套太和殿脊兽等文物。展厅内设计跃层,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欣赏东华门建筑构件和彩画天花之精美。东华门下的銮仪卫区域,设置为一个开放的石刻展区,展出400余件院藏的建筑石刻,使观众在城楼上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精美的石刻文物。

【宁寿全宫】是乾隆皇帝准备在位六十年后做太上皇帝时使用而预为修建的一组建筑,它坐落在紫禁城的东北部,四周筑有高大的红色宫墙,占地四万六千平方米。全组建筑在皇宫中自成体系,是仿紫禁城中轴线上前三殿和后三宫的体制而建。总体建制分为南北两部,北半部是帝后宫眷们居住的后廷,南半部是太上皇帝接受群臣朝拜受贺的前朝宫殿,西北部建有优美花园一处,即俗称的乾隆花园。

【畅音阁】位于乾隆皇帝为自己养老修建的太上皇宫宁寿宫区域,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一个完整的清代宫廷“大戏院”。畅音阁是皇宫里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帝后的生日等,皇帝都要在宫中看戏。畅音阁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以中国传统的吉祥用语“福、禄、寿”命名。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井口安设辘轳,直对下层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目前畅音阁作为戏曲馆向观众开放。2017年接待了出席“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的21国专家学者和3个国际组织代表在这里欣赏京剧、昆曲等国粹演出。此后每年都有传统戏曲演出在此举办,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盛宴,使人们在紫禁城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旧设钟、鼓,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

目前正在神武门展厅展出的是“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展品来自于一艘公元前1世纪的古希腊沉船,这艘船是从希腊驶向意大利罗马,装载着大量罗马贵族订购的商品,却不幸沉没在爱琴海西部安提凯希拉岛附近海域,在水下静静沉寂了两千余年。展览展出包括考古打捞上来的船体残骸、生活用品、大理石雕塑、青铜雕塑、玻璃器皿、运输用的陶瓶、沙发构件等,向人们展示了古希腊文明的方方面面,涉及到航海、经济、艺术、宗教、体育等领域。与这一展览的同时,于2018年9月13日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举办的“重文德之光华——重华宫原状文物展” 开幕,展出故宫博物院的119件(套)文物,涵盖绘画、金银器、织绣、玉石器、漆器、珐琅器、陶瓷、钟表、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种类别。把乾隆皇帝时代的宫廷生活介绍给希腊观众。希腊共和国总统出席了故宫博物院展览的开幕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