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羊琇(羊琇,字稚舒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3-10-03 12:16:59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司马氏争权的牺牲品”羊琇

羊琇,字稚舒,出身泰山羊氏,是羊耽与辛宪英之子,是景献皇后羊徽瑜和名将羊祜的堂弟。魏晋时期,羊氏与辛氏皆为世家大族,其父羊耽,官至曹魏太常;其母辛宪英是知名才女;其外祖父辛毗曾帮助曹丕夺位、后担任卫尉;其长兄羊瑾,官至尚书右仆射;其从兄羊祜位列三公。

景元初年,蜀汉大将姜维屡次袭扰曹魏,司马昭想派大军伐蜀,群臣皆表示反对,唯有钟会认为可以攻取蜀汉,司马昭大喜,与钟会共同谋划,勘察地形,纵论形势。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钟会向司马昭荐举时任郎中的羊琇随军出征,羊琇的母亲辛宪英闻讯,忧虑地说:“钟会必叛!之前我虽忧虑,但也只是为国而忧,可如今祸患将会牵涉家族,这绝对不行!”羊琇因此上书请辞,可司马昭不准。

辛宪英无奈,只好告诫羊琇:“事已至此,你要留心,古时君子,在家奉孝于双亲,出外守节于国家,要慎思你的责任,要慎思你的立场,不要让父母为你感到忧虑!”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汉被灭,钟会果然发动叛乱,羊琇屡劝无果。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十八,钟会死于兵变,监军卫瓘约束诸将,叛乱方平。羊琇回朝后,并未受到惩罚,反因苦谏钟会有功,被封为关内侯。

羊琇

羊琇和司马炎师出同门,友情深厚,羊琇年少时曾对司马炎说:“将来你若受到重用,一定不要忘了我,就让我担任中领军、中护军各十年吧!”虽说只是一个玩笑,可司马炎还是答应了他: “他日若得富贵,定与羊琇有福同享。”

司马炎并未食言,任抚军将军后任羊琇为抚军参军,即王位后提拔羊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称帝后任命羊琇为中护军,加散骑常侍,执掌禁军,参预机密,在职十三年,备受司马炎的重用。

羊琇没有别的毛病,就是性情傲慢,喜欢奢侈精致的生活。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死后,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文武群臣纷纷前来祝贺,杜预和大家坐在连榻上一起聊天。羊琇也前来祝贺,不过来得稍晚,等他到的时候,大厅里已坐满了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羊琇的脸色很不好,他觉得杜预是在侮辱他,便质问杜预说:“你杜元凯就是用连榻来招待客人的吗?”说完拂袖而去。

在场的群臣都是人精,知道这羊琇得罪不起,可杜预也不是他们所能得罪的,所以一个个只好装聋作哑。杜预也很生气,羊琇撂下的这句话,分明就是在当众打他的脸。可面对羊琇,文武全才的杜预也硬气不起来,谁让人家羊琇有狂傲的资本呢?

至于羊琇奢侈的名声,早就人尽皆知。羊琇喜欢喝酒,可在隆冬时节,再美味的酒也是凉的,为保持酒的温度,他弄出了一个“抱瓮温酒”的办法,就是专门准备一批身强力壮之人,怀抱酒坛子,通过不停换人的方式,用体温保持酒的温度不会下降。此外,羊琇的酒器都是特制的。

除此之外,好酒的羊琇也喜欢参加宴会,更喜欢举办宴会。在他的宴会上,夜以继日,亲戚共聚一堂且无男女之别,这种生活方式颇为时人讥议,经常受到有司的纠劾,可在司马炎的包庇之下,羊琇依然为所欲为。

如此看来,羊琇不过是个倚仗家族势力和司马炎恩宠,傲慢无礼且又酒色无度的浪荡贵族,而事实上,羊琇为人仗义,对属下及同僚极为照顾,尽心地推举人材。对于穷困的人,也能施财振恤。选任人才,不根据既定次序提拔,而以得其意者居先,大家都愿意不爱惜自己的身躯与性命而为其效死。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马师的养子,司马炎的同母弟,齐王司马攸遭奸臣构陷,被司马炎下诏任命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去往齐国封地。羊琇上书劝谏,希望司马炎收回成命,可司马炎不准。羊琇探听得构陷齐王司马攸离京的人是杨珧,便与北军中候成粲准备谋杀杨珧,杨珧称病避祸,并以巧妙的方法将羊琇的刺杀计划让有司上奏司马炎。司马炎闻讯大怒,羊琇被降为太仆。

向来受宠的羊琇,由怒而怨,由怨而病,并以病重为由请求逊位。司马炎准奏,羊琇被授职特进,加职散骑常侍,回府后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司马炎亲自下诏哀悼,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赐东园秘器,朝服一件,钱三十万,布百匹,谥号为威。

与羊琇素来交好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在齐王司马攸的问题上,和羊琇翻脸呢?其实是与谁来担任司马炎的继承人有关。当年司马懿死后,传位于儿子司马师,司马师传位于弟弟司马昭,司马昭传位于儿子司马炎。

司马昭

司马昭临终前,以西汉淮南厉王刘长和曹魏陈思王曹植与他们身为皇帝兄长的旧事,规劝司马炎和司马攸兄弟二人一定要和睦相处,千万不要兄弟相残;二人的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临终前,也曾对司马炎说:“司马攸性情急躁,而你这作哥哥的又不慈爱,我很担心你会容不下他。”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司马昭与王元姬的担心绝非偶然,因为“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之后,怠惰政事,荒淫无度,健康恶化,加之太子司马衷痴傻,众皇子软弱,朝臣们都希望由生性温和聪慧、有治国之能的司马攸继位。

正是为了保住皇帝之位在自己的后代中一脉传承,司马炎这才听从宠臣意见,发布诏令,命司马攸去往齐国封地。司马攸闻讯,很不高兴,忧愤成疾,希望去为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守陵,可司马炎不准。

为核实司马攸的病情,司马炎派御医为司马攸诊病,可御医们回来后,纷纷禀报说:司马攸是没病装病,司马炎大怒,严令司马攸尽快启程,司马攸无奈,只好抱病离京。临行前,司马攸整饰衣冠,举止如常,让司马炎更加坚定了司马攸没病装病的认识,可不久之后,司马攸吐血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史书中记载,司马炎在得知司马攸病逝的消息后,哭得非常伤心,可他的伤心难过有几分是真的呢?或许大奸臣冯紞的一番话,正好说中了司马炎的心事,冯紞是这样说的:“齐王司马攸名过其实,却得天下归心,今天他重病身亡,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这样伤心!”司马炎听了冯紞的这番话,立刻就不哭了。

司马炎去为司马攸治丧,司马攸之子司马冏状告御医害人,那些曾为司马攸诊病的御医随即被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羊琇和这些御医一样,都是司马氏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司马氏争权的牺牲品”羊琇

羊琇,字稚舒,出身泰山羊氏,是羊耽与辛宪英之子,是景献皇后羊徽瑜和名将羊祜的堂弟。魏晋时期,羊氏与辛氏皆为世家大族,其父羊耽,官至曹魏太常;其母辛宪英是知名才女;其外祖父辛毗曾帮助曹丕夺位、后担任卫尉;其长兄羊瑾,官至尚书右仆射;其从兄羊祜位列三公。

景元初年,蜀汉大将姜维屡次袭扰曹魏,司马昭想派大军伐蜀,群臣皆表示反对,唯有钟会认为可以攻取蜀汉,司马昭大喜,与钟会共同谋划,勘察地形,纵论形势。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钟会向司马昭荐举时任郎中的羊琇随军出征,羊琇的母亲辛宪英闻讯,忧虑地说:“钟会必叛!之前我虽忧虑,但也只是为国而忧,可如今祸患将会牵涉家族,这绝对不行!”羊琇因此上书请辞,可司马昭不准。

辛宪英无奈,只好告诫羊琇:“事已至此,你要留心,古时君子,在家奉孝于双亲,出外守节于国家,要慎思你的责任,要慎思你的立场,不要让父母为你感到忧虑!”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汉被灭,钟会果然发动叛乱,羊琇屡劝无果。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十八,钟会死于兵变,监军卫瓘约束诸将,叛乱方平。羊琇回朝后,并未受到惩罚,反因苦谏钟会有功,被封为关内侯。

羊琇

羊琇和司马炎师出同门,友情深厚,羊琇年少时曾对司马炎说:“将来你若受到重用,一定不要忘了我,就让我担任中领军、中护军各十年吧!”虽说只是一个玩笑,可司马炎还是答应了他: “他日若得富贵,定与羊琇有福同享。”

司马炎并未食言,任抚军将军后任羊琇为抚军参军,即王位后提拔羊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称帝后任命羊琇为中护军,加散骑常侍,执掌禁军,参预机密,在职十三年,备受司马炎的重用。

羊琇没有别的毛病,就是性情傲慢,喜欢奢侈精致的生活。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死后,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文武群臣纷纷前来祝贺,杜预和大家坐在连榻上一起聊天。羊琇也前来祝贺,不过来得稍晚,等他到的时候,大厅里已坐满了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羊琇的脸色很不好,他觉得杜预是在侮辱他,便质问杜预说:“你杜元凯就是用连榻来招待客人的吗?”说完拂袖而去。

在场的群臣都是人精,知道这羊琇得罪不起,可杜预也不是他们所能得罪的,所以一个个只好装聋作哑。杜预也很生气,羊琇撂下的这句话,分明就是在当众打他的脸。可面对羊琇,文武全才的杜预也硬气不起来,谁让人家羊琇有狂傲的资本呢?

至于羊琇奢侈的名声,早就人尽皆知。羊琇喜欢喝酒,可在隆冬时节,再美味的酒也是凉的,为保持酒的温度,他弄出了一个“抱瓮温酒”的办法,就是专门准备一批身强力壮之人,怀抱酒坛子,通过不停换人的方式,用体温保持酒的温度不会下降。此外,羊琇的酒器都是特制的。

除此之外,好酒的羊琇也喜欢参加宴会,更喜欢举办宴会。在他的宴会上,夜以继日,亲戚共聚一堂且无男女之别,这种生活方式颇为时人讥议,经常受到有司的纠劾,可在司马炎的包庇之下,羊琇依然为所欲为。

如此看来,羊琇不过是个倚仗家族势力和司马炎恩宠,傲慢无礼且又酒色无度的浪荡贵族,而事实上,羊琇为人仗义,对属下及同僚极为照顾,尽心地推举人材。对于穷困的人,也能施财振恤。选任人才,不根据既定次序提拔,而以得其意者居先,大家都愿意不爱惜自己的身躯与性命而为其效死。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马师的养子,司马炎的同母弟,齐王司马攸遭奸臣构陷,被司马炎下诏任命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去往齐国封地。羊琇上书劝谏,希望司马炎收回成命,可司马炎不准。羊琇探听得构陷齐王司马攸离京的人是杨珧,便与北军中候成粲准备谋杀杨珧,杨珧称病避祸,并以巧妙的方法将羊琇的刺杀计划让有司上奏司马炎。司马炎闻讯大怒,羊琇被降为太仆。

向来受宠的羊琇,由怒而怨,由怨而病,并以病重为由请求逊位。司马炎准奏,羊琇被授职特进,加职散骑常侍,回府后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司马炎亲自下诏哀悼,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赐东园秘器,朝服一件,钱三十万,布百匹,谥号为威。

与羊琇素来交好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在齐王司马攸的问题上,和羊琇翻脸呢?其实是与谁来担任司马炎的继承人有关。当年司马懿死后,传位于儿子司马师,司马师传位于弟弟司马昭,司马昭传位于儿子司马炎。

司马昭

司马昭临终前,以西汉淮南厉王刘长和曹魏陈思王曹植与他们身为皇帝兄长的旧事,规劝司马炎和司马攸兄弟二人一定要和睦相处,千万不要兄弟相残;二人的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临终前,也曾对司马炎说:“司马攸性情急躁,而你这作哥哥的又不慈爱,我很担心你会容不下他。”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司马昭与王元姬的担心绝非偶然,因为“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之后,怠惰政事,荒淫无度,健康恶化,加之太子司马衷痴傻,众皇子软弱,朝臣们都希望由生性温和聪慧、有治国之能的司马攸继位。

正是为了保住皇帝之位在自己的后代中一脉传承,司马炎这才听从宠臣意见,发布诏令,命司马攸去往齐国封地。司马攸闻讯,很不高兴,忧愤成疾,希望去为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守陵,可司马炎不准。

为核实司马攸的病情,司马炎派御医为司马攸诊病,可御医们回来后,纷纷禀报说:司马攸是没病装病,司马炎大怒,严令司马攸尽快启程,司马攸无奈,只好抱病离京。临行前,司马攸整饰衣冠,举止如常,让司马炎更加坚定了司马攸没病装病的认识,可不久之后,司马攸吐血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史书中记载,司马炎在得知司马攸病逝的消息后,哭得非常伤心,可他的伤心难过有几分是真的呢?或许大奸臣冯紞的一番话,正好说中了司马炎的心事,冯紞是这样说的:“齐王司马攸名过其实,却得天下归心,今天他重病身亡,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这样伤心!”司马炎听了冯紞的这番话,立刻就不哭了。

司马炎去为司马攸治丧,司马攸之子司马冏状告御医害人,那些曾为司马攸诊病的御医随即被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羊琇和这些御医一样,都是司马氏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世说新语》原文 译文(八)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方正 第五

【原文】

1.陈太丘①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有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③!”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引之④。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

②陈纪(129—199):字元方,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③相委而去:丢弃承诺而离开。委:舍去,丢去。

④引:招引,拉。

【翻译】

陈寔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行,约好在中午见,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来,陈寔就先走了,他走了之后那个朋友才来。那时陈寔的儿子陈纪才七岁,正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陈纪:“你父亲在吗?”陈纪回答:“他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来,早就走了。”那位朋友便怒了,说:“不是人啊!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陈纪说:“您跟父亲约好中午一起走,您自己中午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其父亲,这是不懂礼仪。”这位朋友很惭愧,下车想拉陈纪。可是陈纪转身就回家了,头也不回。

【点评】

陈纪小小年纪,说话有理有据,令这位迟到的客人哑口无言。厉害。

【原文】

2.南阳宗世林①,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②,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注释】

①宗世林:宗承,生卒年不详,字世林,南阳郡安众(今河南镇平)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人物,在历史上并无过多记载,但显然德行很高。

②司空:官名,掌管水土之事,参议国事,是三公之一。曹操于建安元年(196)任司空。

【翻译】

南阳的宗世林,和魏武帝曹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很看不上曹操的为人,不愿和曹操结交。曹操做了司空后,总揽朝政大权,特地委婉地问宗世林:“你看我现在可以和你结交了吗?”宗世林回答:“我如松柏的志气依然在。”宗世林因为忤逆曹操而被疏远,官位和他的德行并不匹配。然而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在他的座前行跪拜礼。他受到的礼遇就是这样。

【点评】

世俗之人,最善于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而真名士,见弱者不欺侮,见强者不谄媚,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会让人尊敬。

【原文】

3.魏文帝受禅①,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②,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注释】

①受禅:指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

②华歆:《德行》篇已有介绍。曹操召华歆为议郎,后任尚书令、御史大夫。建安十九年(214)秉承曹操意旨领兵入宫收杀皇后伏氏,灭其族。曹丕即帝位后,迁为司空。服膺先朝:指不忘汉朝。两人都当过汉朝的臣子,要表示不忘汉室之恩。

【翻译】

魏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陈群脸上有忧愁的神色。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当了这个皇帝,你为何不悦?”陈群回答:“臣和华歆曾经都在前朝为官,如今虽然欣喜能得到圣上教化,可是缅怀过去的心情还是难以避免,不小心流露在了脸上。”

【点评】

不管说得多么光明正大,曹丕称帝还是属于篡权,其父曹操一辈子想做而最终没敢做的,他做了,自此之后,南北朝权臣篡位之事数不胜数。其实陈群所忧愁的,是权臣篡位的这种事一旦开了头,后面就会让人有样学样。这不,曹魏很快就被权臣司马懿一族取代,而司马家族的晋朝几乎也都被权臣控制。

【原文】

4.郭淮①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②。淮妻,太尉王凌③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注释】

①郭淮(?—255):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②战功:战功。庸即功劳。

③王凌(172—251):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历任司空、太尉,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晚年反对司马懿夺取曹爽兵权,反抗司马家族失败后自尽,这里郭淮之妻受到了影响。

【翻译】

郭淮担任关中都督的时候,非常受民众喜爱支持,也曾屡立战功。他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由于受到王凌与司马懿为敌之事的牵连,要被一起诛杀。派遣来抓捕王凌妻子的人气势汹汹,郭淮让妻子装备好衣服行李,在规定的日子里起程。夏州与自己府内的文武部下以及百姓们都劝说郭淮干脆举兵,然而郭淮不允许。到了时间,他让妻子出发,州内群众痛哭流涕呼号悲痛,一路追随依依不舍的竟然有数万人之多。等他妻子走了数十里路后,郭淮忽然命令部下前去追回夫人,于是部下文武官员飞驰而去,如同去救被斩首者一般着急。等到夫人被追回来之后,郭淮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上书:“我的五个孩子哀痛思念,想念他们的母亲。若是他们的母亲死了,这五个孩子也难以为生。若是五个孩子没了,我郭淮也无法苟活。”司马懿上表当时的魏帝,特意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点评】

司马懿当时已经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任何反对他的人都被诛杀,山雨欲来风满楼,郭淮不是不想反叛,而是力所不逮,此事发生之后没几年,郭淮就去世了,显然对抗司马家族已有心无力。司马懿之所以不杀郭淮妻子,也是投鼠忌器,生怕逼反了他。

【原文】

5.诸葛亮之次渭滨①,关中震动。魏明帝②深惧晋宣王③战,乃遣辛毗④为军司马⑤。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⑥,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⑦,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注释】

①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作为三国时期谋士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的故事为大众所熟知,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联孙吴,数次北伐曹魏。公元234年出兵渭水南五丈原攻魏,魏遣大将军司马懿领兵防御。次:临时驻扎。

②魏明帝:曹叡(204—239),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任皇帝(226—239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即位初期在稳定、制定法典等方面都有功德,但后期较为奢侈,留下不良影响。死后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③晋宣王:即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支持曹操称帝,后辅助曹丕登基,曹丕死后又辅佐魏明帝曹叡,逐步控制了曹魏政府实权。他死后,次子司马昭称帝,追谥他为宣王,后又被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④辛毗:生卒年不详,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辅佐曹魏三代帝王的曹魏大臣,为人刚正,执法严明。

⑤军司马:应为“军师”。晋代为避司马师之讳,改称“军司”,“马”是本书流传中产生的衍字。

⑥陈:通“阵”,排列成阵。诱谲:欺诈。觇(chān):侦察。

⑦黄钺(yuè):用黄金装饰的斧,是帝王赐给主管征伐的重臣的。这里表明辛毗奉命监军。

【翻译】

诸葛亮出兵北伐,军队暂时驻扎在渭水南岸,此事引起关中魏国的内外震动。当时魏明帝曹叡非常忧惧司马懿会出战诸葛亮,所以派遣了心腹辛毗去军中担任军师。司马懿和诸葛亮隔着渭水分别陈列了军阵之后,诸葛亮设计想要诱骗司马懿迎战,果然一些计策使得司马懿勃然大怒,想要重兵出战。诸葛亮派遣的间谍探听情报回来报告:“有一个老匹夫,手执黄钺,站在军营门口,不让军队出来。”诸葛亮说:“这个人必定就是辛毗了。”

【点评】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中国人熟悉的一对老对手了,司马懿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国北伐的压力,才能步步掌权,某种意义上,也是诸葛亮这个一生之敌成就了司马懿。

【原文】

6.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②。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③。”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④,颜色不异。

【注释】

①夏侯玄(209—254):字泰初,一作太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夏侯玄和何晏齐名,是玄学清谈的开创者之一。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杀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他为大将军。但密谋泄露,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桎梏(zhìgù):原意为脚镣和手铐,代指拘捕。

②廷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诉讼刑狱之事。

③刑余之人:受过刑的人。闻命:听从命令。这里说未敢闻命,意即不愿与之交往。

④东市:行刑的地方,法场。汉代在长安东面的市场行刑,故后代通称法场为东市。

【翻译】

夏侯玄被逮捕后,钟毓当时担任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曾想结交夏侯玄而不得,这时趁机戏弄夏侯玄。夏侯玄说:“我如今虽然是受刑之人,也没兴趣和你来往。”随后夏侯玄即使经受严刑拷打,也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赴法场行刑,还是面不改色。

【点评】

面对死亡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品性,夏侯玄不只是擅长清谈,在危急时刻,也能体现大丈夫的骨气。

【原文】

7.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①。本与玄在本母面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注释】

①夏侯泰初:即夏侯玄。陈本:生卒年不详。字休元,临淮东阳(今安徽天长)人。三国时曹魏将领、大臣。司徒陈矫之子、大司马陈骞之兄。官至镇北将军,袭父爵东乡侯。有一子陈粲。

【翻译】

夏侯玄与广陵郡的陈本向来关系亲近。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本母亲面前喝酒吃饭时,恰逢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直接就走到了堂屋门口。夏侯玄随即起身说:“志同道合者可以一起,道不同者不可杂乱其中。”

【点评】

这个事是这样的,夏侯玄在当时是偶像级人物,不仅出身高贵,长相英俊,而且谈吐过人,当时很多人都想结交。陈本的弟弟陈骞一直也想结识夏侯玄,然而夏侯玄觉得他和陈本虽然是同道中人,和陈骞却不是一类人。按照道理是应该让陈骞亲自去拜访夏侯玄,得到夏侯玄同意之后才能结交的,这次在陈本家做客,如果他弟弟这么进来了,就不符合夏侯玄交友的规矩。夏侯玄这么一说,陈骞就明白了,随即走了出去。

【原文】

8.高贵乡公薨①,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②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注释】

①高贵乡公:指曹髦(máo,241—260),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曹魏第四位皇帝,因不满司马兄弟专权,亲自带兵去讨伐,结果被司马师手下贾充带人诛杀,死后谥号高贵乡公。

②陈泰(?—260):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早年任散骑侍郎,后袭封颍阴侯,历官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因曹髦被杀,悲愤交加而死。

【翻译】

高贵乡公被杀,朝野内外舆论喧哗。司马昭问侍中陈泰:“现在该如何平息此事?”陈泰说:“唯有诛杀贾充才可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以比这更轻一点吗?”陈泰回答:“此罪只有更重的处罚,没有更轻的了。”

【点评】

弑君这种事,古今中外都是大新闻。曹髦之所以死掉,一方面是因为他年轻气盛,另一方面也是司马氏的势力太过强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说的。最后贾充也没有受到什么惩罚,还成了西晋开国大臣,顶罪的是贾充的手下,亲手杀死皇帝的成济。所以时势使然,皇帝没了实权,也就没了威严。

【原文】

9.和峤为武帝所亲重①,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注释】

①和峤曾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谈起担心太子司马衷不能继承国家大业,武帝不以为然。

【翻译】

和峤备受晋武帝司马炎的青睐看重。一次晋武帝问和峤:“东宫太子最近似乎愈加成熟精进了,爱卿帮我去探看探看。”和峤就去了,回来之后被问如何,就回答:“皇太子的资质与当初并无不同。”

【点评】

司马衷是著名的白痴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有许多臣子非常不看好他,不过司马炎却对其抱以厚望。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不仅仅是一家人的事,更是影响国家的命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却把皇位传给了平庸无能的司马衷,皇室内部不满之人很多,许多有野心的人开始作乱,“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朝很快崩溃。和峤是明白人,知道德不配位必会导致灾殃。

【原文】

10.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前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①呼。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注释】

①诸葛妃:指司马懿的儿子琅琊王的王妃,晋武帝的婶母,诸葛靓的姐姐。

【翻译】

诸葛靓后来归顺了晋朝,被任命为大司马,然而他不回应皇帝的召命。因为父辈的原因,与晋朝皇室有宿怨,所以常常背对洛水方向落座。诸葛靓本人与晋武帝司马炎少时是好友,晋武帝很想见他,却没有什么由头,于是就让诸葛靓的姐姐,自己的叔母诸葛妃请他过来。诸葛靓到了之后,晋武帝就到诸葛妃子那儿去见他。两人行礼喝酒,酒正酣时,晋武帝说:“你还能回忆起我们曾经一起玩耍的交好岁月吗?”诸葛靓说:“臣恨自己不能够吞炭漆身以报仇雪恨,今天竟然还要和皇上见面。”于是痛哭流涕。晋武帝因此而感到惭愧悔恨,不自觉地退了出去。

【点评】

这篇尤为动人,国仇家恨交织在少时好友身上,历史的风风雨雨之下,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与痛苦难过。

【原文】

11.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①,然后爵之。”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②,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注释】

①王武子:即王济。按:和峤是王济的姐夫,所以武帝对和峤说这样的话。

②尺布斗粟之谣:比喻兄弟不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汉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后来有首民歌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翻译】

晋武帝司马炎对和峤说:“我打算先痛骂王济一顿,然后再封给他爵位。”和峤说:“王济俊杰豪爽,这样恐怕并不会让他屈服于圣上。”晋武帝于是召见了王济,一顿严苛批评为难他,然后问:“你感到惭愧不?”王济说:“我一想起‘尺布斗粟’的民谣,经常为陛下感到羞耻。有些人可以让关系疏远的变得亲近,臣却不能使亲近的变得疏远。对此我觉得有愧于陛下啊。”

【点评】

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他弟弟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武帝有所忌惮,故而放逐弟弟远离京城。王济极力劝谏,触怒了武帝,因此被指责,并降职。这里王济引用“尺布斗粟”之谣来讽刺晋武帝不听劝诫,疏远兄弟。其实这里涉及封建王朝的帝位传承问题,很麻烦。晋武帝宁可传位给白痴太子司马衷,也不愿意传给弟弟——聪慧贤德的司马攸,也难怪西晋会灭亡。

【原文】

12.杜预之荆州,顿时七里桥①,朝士悉祖。余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杨济②既名氏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须臾,和长舆③来,问:“杨右卫何在?”客曰:“向来,不坐而去。”长舆曰:“必大夏门下盘马。”往大夏门,过大阅骑。长舆抱内车,共载归,坐如初。

【注释】

①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可谓文武双全。杜预父亲杜恕本是高官,因获罪被贬为庶人。杜预后娶司马昭妹妹为妻,出任尚书郎。顿:停留。七里桥:在洛阳城东,京城士人送往迎来,常在此处。

②杨济: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弘农华阴人。出身弘农杨氏的传奇世族。晋武帝武悼皇后杨芷之叔父、杨骏之弟。历任镇南、征北将军,迁太子太傅。

③即和峤,字长舆。

【翻译】

杜预到荆州上任,停留到七里桥时,朝中的官员全部都来饯行。杜预少年时出身贫寒,素来喜好豪迈侠客之风,却不受他人的待见。当时的杨济已经是名门之中的豪杰俊雄,无法忍受这种情况,还没坐下就离开了。不久后,和峤到了,问人:“杨济不在吗?”有位客人说:“之前来过,坐了不久就离开了。”和峤说:“他一定在大夏门下骑马游玩。”于是来到大夏门,杨济果然在那里观赏兵士们的骑兵操练。和峤把他抱入自己车内,共同坐车回去聚会,入座如初。

【点评】

当时对出身看得很重,杨济之所以离席而去,是觉得杜预身为罪臣之后,如今和自己一样成了外戚,而且官做得比自己还大,感觉不舒服。

【原文】

13.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悉至,皆在连榻上坐。时亦有裴叔则①。羊稚舒②后至,曰:“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杜许。

【注释】

①裴叔则:即裴楷,字叔则。

②羊稚舒:即羊琇(236—282),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西晋时期外戚及大臣,出身名门望族“泰山羊氏”,其父羊耽在曹魏官至太常,为晋景帝的景献皇后羊徽瑜的堂弟,西晋名将羊祜的堂弟,晋皇室的外戚,恃宠而骄,奢侈放恣。

【翻译】

时逢杜预官拜镇南将军,朝中官员皆来祝贺,一众人等都坐在可坐数人的连榻上。当时裴楷也在场。羊琇后来才到,说:“杜预竟然用连榻待客!”不落座就走了。杜预请裴楷去追他回来,羊琇骑马走了几里地停下了,接着就和裴楷一起回到杜预家。

【点评】

这个羊琇和前文的杨济一样,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傲慢骄纵,对杜预有些看不上,稍有不顺心,转头就走。他的结局是后来失宠而病,郁郁寡欢而死。

【原文】

14.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令①。故事②: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常疾勖谄谀。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一车,自此开始。

【注释】

①荀勖(?—289):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中书监、令:晋代设中书监和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掌管机要。监和令是同等的,不过监在令之前。

②故事:旧的典章制度,成立。

【翻译】

晋武帝在位时期,荀勖担任中书监,和峤担任中书令。按照惯例,中书监和中书令应当一起坐一辆马车上朝。因为和峤生性风雅正直,总是很厌恶荀勖阿谀奉承的性格。于是之后每次公车过来接送,和峤一上车就往前坐,不给荀勖坐下来的空间,荀勖只能另外找一辆车自己过去。从此之后,中书监和中书令就分别派车上朝。

【点评】

道不同,不相为谋,魏晋的名士爱憎非常分明,倒也敞亮。

【原文】

15.山公大儿著短帢①,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子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注释】

①短帢(qià):一种轻便小帽。戴帢帽见客,是一种不讲究礼节的做法。

【翻译】

山涛的大儿子头戴棒球帽在车上随意倚靠着。晋武帝司马炎想要见他,山涛也不敢推辞,就问儿子的意见,结果儿子表示不愿意去。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个儿子胜过山涛。

【点评】

你可以理解为山涛儿子不畏权势,也可以理解为他还年轻气盛。这里的大儿子是山该。

【原文】

16.向雄为河内主簿①,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②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③,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④。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⑤,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注释】

①向雄(?—286):字茂伯,河内山阳(今河南修武西北)人,彭城太守向韶之子。河内主簿:河内郡的主簿。

②刘淮:字君平。历官河内太守、侍中、尚书仆射、司徒,曾任镇东将军。

③黄门郎:官名,也称黄门侍郎,职责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④“古之”两句:摘自《礼记·檀弓下》。君子指达官贵人。

⑤戎首:指挑起争端的人。

【翻译】

向雄担任河内郡主簿的时候,有一件公事本与他无关,然而太守刘淮怒气正盛,莫名其妙牵连到他,动用杖刑之后,还把他赶走了。后来,向雄调任黄门郎之后,刘淮担任侍中,两人虽有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却从来不说话。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之后,下令让向雄主动恢复关系,交好刘淮。皇命难违,向雄只能去拜访刘淮,行礼后说:“我是因为皇命不可违才来的,不过我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早已恩断义绝,还能怎样?”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晋武帝听闻两人关系还是不好,就生气地问向雄:“朕不是让你们要和睦相处吗?怎么还是这么绝情?”向雄说:“古代的君子,都按规矩礼法推举官员,也按规矩礼法罢免官员;如今的君子,推举之时亲得要抱到膝盖上一样,罢免的时候就像要把人推到深渊里一样决绝。刘淮对我做过的事,我最多能做到不去招惹他就已经万幸了,怎么可能还去和他亲近?”晋武帝听完向雄的话,也就随他了。

【点评】

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是方方面面决定的,不是你想和睦就能和睦这么简单的,两个人不合拍且有仇隙,纵然你是皇帝,再怎么勉强也是徒然。

【原文】

17.齐王冏①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冏咨事。冏设宰会,召葛、董艾等共论时宜②。等白冏:“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冏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虽官卑,职备常伯,操丝比竹,盖乐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为伶人之业③。今逼高命,不敢苟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等不自得而退。

【注释】

①齐王冏(jiǒng):司马冏(?—302),字景治,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惠帝永康二年(301)赵王司马伦自称皇帝,以惠帝为太上皇。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迎惠帝复位,后任大司马,并专擅国政,行事骄纵妄为,次年为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②宰会:招待僚属的宴会。葛(yú):在齐王手下任从事中郎。董艾:原为县令,齐王起兵时兼任右将军。时宜:当时的需要,这里指时政。

③备常伯:备用为常伯。这是谦辞,表示自己不称职。常伯是官名,上古曾设此官,后来也用来称天子左右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常伯。操丝比竹:指吹弹演奏。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法服:法定的服装。先王按尊卑等级制定五服。

【翻译】

齐王司马冏担任朝中大司马,辅理国政,嵇绍当时任侍中,去向司马冏咨询事宜。司马冏安排了宴会,召来葛、董艾等人一同讨论当前政事。葛等人对司马冏说:“嵇侍中擅长丝竹音乐,您可以让他表演一下。”随后还让人送上乐器,然而嵇绍推辞不接受表演。司马冏问:“今天众人一同欢聚,您为什么要推辞呢?”嵇绍说:“司马公辅助皇室,为人处世应该为众人之楷模。在下人微言轻,终究也是备用为常伯之位,丝竹弦乐,这是乐官的工作,我不能穿着先王制定的官服却做着伶人的事情。不过既然今天您命令了,我也不敢完全推辞,应当让我脱下这身官服,换上私人服饰再表演,这是我嵇绍的真心实意。”葛等人一听自觉没趣,就都退了出去。

【点评】

很难说葛、董艾有没有故意为难羞辱嵇绍的意思,不过嵇绍的回复也是得体大方,进退适宜。

【原文】

18.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③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此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④!”议者疑二陆有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注释】

①卢志(?—312):字子道,范阳涿(今河北涿州市)人,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谋士,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

②陆士衡:即陆机。他的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按: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

③士龙: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陆机的弟弟。

④鬼子:对人的爱称。孔氏《志怪》说,卢志的远祖卢充曾因打猎而入鬼府,与崔少府的亡女结婚而生子。陆机因此骂卢志是鬼的子孙。

【翻译】

卢志公然无礼地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的什么人?”陆机回答:“就如你跟卢毓、卢珽的关系。”陆云不由得大吃一惊。出门以后,陆云对哥哥说:“没必要这么说话吧!他可能是真的不清楚内情呢?”陆机正色道:“我们父亲、祖父天下闻名,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鬼儿子竟然如此无礼!”时人评价陆家兄弟,一向难分优劣,而谢安就拿这件事做出了判定。

【点评】

谢安是认为陆机直爽快意为优。魏晋时期的名人真是不能随便说话啊,任何言语举止都会被人用来当作评判优劣的依据。这件事孰优孰劣,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了。

【原文】

19.羊忱①性甚贞烈。赵王伦②为相国,忱为太傅长史,乃版以参相事。使者卒至,忱深惧豫祸,不暇被马,于是帖骑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者不敢进,遂得免。

【注释】

①羊忱:生卒年不详,字长和,东晋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新泰市)人。历任太傅长史、扬州刺史,迁侍中。

②赵王伦:赵王司马伦(?—301),字子彝,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杀皇后贾氏,自为相国。羊忱因此不愿在他手下做官,怕惹祸。

【翻译】

羊忱生性忠烈纯粹。赵王司马伦担任相国的时候,羊忱为太傅府长史,司马伦便任命他参与相事。使者突然到来,羊忱很是忌惮,深为担心被连累惹祸上身,没有时间备好马匹,匆忙之间骑上了还没安上马鞍的马匆匆离去。使者一路追赶,羊忱因为擅长射箭,所以向使者不停射箭,这让使者不敢再追赶,终于得以脱身。

【点评】

“八王之乱”的时候,明白人都知道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原文】

20.王太尉不与庾子嵩①交,庾卿之不置可否。王曰:“君②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注释】

①王太尉:王衍。庾子嵩:庾敳。

②君:对对方的尊称。王衍对庾敳原是可以称呼“卿”的,可是他用了尊称的词。

【翻译】

太尉王衍不愿和庾敳交往,可是庾敳却老是用卿来称呼他,表现得很亲昵的样子。王衍说:“你不要这么称呼我啦。”庾敳说:“卿只管称我为君,我也只管称卿为卿;我喊我的,卿用卿的。”

【点评】

卿在当时是一种比较亲密的第二人称叫法,王衍不愿意也是理所当然,庾敳这人脸皮也是厚。

【原文】

21.阮宣子伐社树①,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

【注释】

①阮宣子:即阮修。社: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社坛都叫社。

【翻译】

阮修要砍掉社坛边的树,有人要制止他(认为他亵渎神灵)。阮修说:“如果社坛有神灵,砍树与神灵有什么关系?如果砍了树,社坛也就没用了,那就说明社坛上没有神灵;如果树上有神灵,树上这个神灵成了社坛的神灵,那么砍了树只是移动了神灵的位置,也不冒犯。”

【点评】

很明显,阮修是无神论者,用一套逻辑分析使人哑口无言。

【原文】

22.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云著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翻译】

阮修谈起有没有鬼神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会成为鬼,独独只有阮修认为并没有鬼。他说:“如今见过鬼的人都说鬼穿着生前的衣服,人死后有鬼,难道衣服也有鬼吗?

【原文】

23.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①。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②。周、王诸公并苦争恳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③。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帛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注释】

①元皇帝:指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个皇帝,原本立司马绍为皇太子,司马绍是东晋第二个皇帝晋明帝。司马睿后来宠幸的郑妃,生简文帝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位皇帝。郑妃并不是皇后,是司马昱的儿子孝武帝司马曜追尊为太后的,所以这里称郑后。晋朝皇帝的称帝时间都不长。登阼(zuò):登上帝位。

②伦:顺序。按:宗法制度下,立嗣要立嫡、立长,否则就不合伦理。储副:太子,下文又称皇储。

③周、王:周、王导,即下文的周侯、丞相。刁玄亮:刁协(?—322),字玄亮,渤海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人,东晋大臣,御史中丞刁攸之子。

【翻译】

晋元帝登基以后,非常宠幸郑妃,一度想废了太子司马绍而改立郑妃的儿子司马昱为太子。朝廷中的官员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传统伦理,再说太子司马绍聪慧俊才,英武果断,更适合做储君。周和王导等诸公都为此苦苦争取,言辞恳切,唯独小人刁协想要奉迎少主来迎合晋元帝的心意。晋元帝想要实施太子的废立,担心周、王等人不会同意,就先召唤周和王导入宫觐见,然后把诏书交给刁协,趁着两人不在的时候去公布。周和王导入宫之后,刚走到台阶上,晋元帝已经事先安排了传诏的使者拦着他们不让他们上去,使者让两人去东厢房休息。周还没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就退了下去。王导立即推开使者,径直上前到了晋元帝的床前,问:“不知到底为何召见我们?”晋元帝默不作声,只好从怀中掏出黄纸诏书一把撕裂,扔掉。自此之后,太子的地位才算稳固下来。周不由感慨惭愧道:“我总说自己胜过王导,如今才知道我不如他呀!”

【点评】

自古以来,废立太子的问题都是敏感问题。王导能够坚持己见,是为了朝廷。晋元帝愿意听取意见,是因为他的皇位毕竟是在王导等世家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这里晋元帝想耍个调虎离山的小计策,结果被王导看穿了,而周没看出来,所以周觉得自己不如王导。

【原文】

24.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①。对曰:“培②无松柏,薰莸③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之始。”

【注释】

①陆太尉:即陆玩。

②培(lǒu):小土坡。

③薰莸(yóu):薰是香草,莸是臭草。

【翻译】

王导到江南之初,想要多结识攀缘一些吴地的名士,还向太尉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却回应:“这个小土坡呀,长不出松柏高木,香草和臭草呢,也不能放在一个器皿之中。我陆玩虽然不怎么样,却也不能领头做违背人伦规矩的事。”

【点评】

别说盛行门阀制度的东晋,门当户对的理念到现在都很顽固。其实王导的出身已经很好了,只是陆玩身为南方士族,有看不起北方士族的思维定势。说出这话的陆太尉,还是以“宽厚儒雅、谦虚有器量”出现在史书评价中的,可见当时的门户之见有多么强大。再者,其实拒绝也没什么,但说这么难听的话,就是给王导找不痛快了。

【原文】

25.诸葛恢①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②害,改适江虨③。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④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⑤,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及恢亡,遂婚。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裁得尔耳!”

【注释】

①诸葛恢(284—345):字道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曹魏镇东大将军、司空诸葛诞之孙,东吴右将军诸葛靓之子,东晋时期重臣,名士。

②苏峻(?—328):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今属山东)人,安乐相苏模之子,晋朝将领、叛臣。初任郡主簿。永嘉之乱,他结垒于本县,后率所部数百家泛海南行,至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王敦叛乱前夕,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西晋末年,纠合流民数千家结垒自保。后率众南渡,元帝任为鹰扬将军。以破王敦功,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有锐卒万人。庾亮执政,解除苏峻兵权,征为大司农。于咸和三年(328)以讨伐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攻入建康,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苏峻战败被杀。

③江虨(bīn,?—368):字思玄,西晋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人,江统之子。博学知名,兼善弈,为中兴之冠。其妻诸葛文彪是诸葛恢的长女,在庾会被苏峻杀害后改嫁江虨。

④谢尚书:即谢裒(282—346),字幼儒,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陈郡谢氏,东晋元帝的吏部尚书,谢安之父。

⑤世婚:世代联姻的人家。

【翻译】

诸葛恢的大女儿嫁给了庾亮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徐州刺史羊忱的儿子。庾亮的儿子被苏峻杀害后,大女儿又改嫁给了江虨。诸葛恢的儿子娶了邓攸的女儿。当时的尚书谢裒想要让诸葛恢的小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谢石,诸葛恢说:“羊家、邓家和我们是世代姻亲,江家是我照顾的,庾家是照顾我的,我不能让女儿和谢裒儿子成亲。”后来诸葛恢死后,两家人终究还是成了亲家。结婚那天,王羲之到谢家去看新娘,看到新娘身上还留有诸葛恢活着时的礼法举止,非常端庄静谧,妆容服饰整洁肃然。王羲之不由感叹:“在我活着的时候要是嫁女儿,也只能做到这程度了吧!”

【点评】

这些人物关系细说的话就复杂了。诸葛恢、庾亮都是东晋士族的代表人物,而谢裒出身平凡,乱世之中跟对了主人才发达起来。后来司马家的皇帝为了抑制南方的士族势力,培养从北方带来的谢家,才让谢家越来越显贵,后来谢安当了丞相,谢家更是风头一时无两。所以诸葛恢活着的时候不愿意嫁女儿给谢家,他死后,谢家也兴起,而诸葛氏渐势单力薄,这才肯嫁女给谢家。说起来,都是世态炎凉,政治联姻,只有利益,没有情谊,这种事古往今来都太多了。

【原文】

26.周叔治①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②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③!”

【注释】

①周叔治:周谟,生卒年不详,字叔治。是周(周侯)和周嵩(仲智)的弟弟。周嵩(?—324):字仲智,汝南安成人,周之弟。为人狷直果侠,每以才气凌物。元帝朝,累迁御史中丞。

②恚(huì):生气。

③奴:即阿奴,是尊对卑、兄对弟的爱称。

【翻译】

周谟要出远门去赴任晋陵太守,他的哥哥武城侯周和周嵩去送别。周谟觉得兄弟分别很是伤感,眼泪鼻涕流不停。周嵩看了很生气,说:“你怎么跟个妇女似的,与人分别,只会哭哭啼啼。”于是就丢下弟弟离开了。周单独留了下来,与弟弟喝酒闲聊,临别的时候流着眼泪,轻抚弟弟的背嘱咐:“阿奴,要好好照顾自己啊!”

【点评】

兄弟性格迥然不同,我倒觉得周围更有人情味。

【原文】

27.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起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①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和长舆②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径便出。

【注释】

①辟(bì)易:退避。

②长舆,即和峤。

【翻译】

周任吏部尚书时,有一晚在办公的地方突然生了病,很是危急。当时刁协是尚书令,赶紧设法营救他,悉心照顾,待周非常亲切友善,过了一会儿,病情稍微减轻了些。次日天亮,让人通知了周的弟弟周嵩。周嵩火急火燎地赶来之后,刚一进门,就看到刁协过来当着他的面大哭,诉说昨晚周病情多么危险。周嵩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一个耳光,打得刁协退到了门口。周嵩走到哥哥床前,问也不问病情,直接说:“你在西晋时,可是和和峤这样的人齐名的,怎么可以跟刁协这种小人有交情呢?!”说完就走了。

【点评】

刁协性格强悍,又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且和世家之人矛盾颇深,常因酒醉失言,说当朝官员的坏话,因此令一众士族厌恶。不过一码归一码,这件事情上毕竟人家救了周嵩的哥哥,周嵩当场甩人耳光,还骂自己哥哥,不但不地道而且不礼貌。其实说到底,还是怕与刁协有关联会影响自家的名声。

【原文】

28.王含作庐江郡,贪污狼籍①。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满晏然,神意自若。

【注释】

①狼籍:行为不检点。

【翻译】

王含担任庐江郡太守时,贪污,声名狼藉。王敦为了护着自己的哥哥,特地在众人面前称赞其兄说:“我哥哥在所辖郡内一定管理得很好,庐江的百姓名士都交口称赞他。”当时何充是王敦手下的主簿,也在座下,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人,我所听闻的跟您说的不一样。”王敦一时沉默不语,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不已,然而何充神色坦然自若,并无异色。

【点评】

人人都忌惮王敦的权势,自然是不敢反驳,不过何充之所以这么有骨气,主要也是因为王敦与何充有亲戚关系,算起来何充是王敦的外甥。不过何充因为这件事还是得罪了王敦,之后被降职了。

【原文】

29.顾孟著①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②。

【注释】

①顾孟著:顾显,生卒年不详,顾荣的侄子。晋元帝时期为散骑侍郎。

②衿契:意气相投的朋友。

【翻译】

顾显有一次对周劝酒,周却不肯喝。顾显就转而向柱子劝酒,还对柱子说:“难道你就这么把自己当成栋梁吗?”周良听了这话反而很开心,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投的好友。

【点评】

这是说周“你不要摆架子”,周听了觉得有趣。魏晋人物很多地方还蛮可爱的。

【原文】

30.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①,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恕。”

【注释】

①仆射:官名,是尚书省的副职。

【翻译】

晋明帝司马绍在西堂召集众大臣举行宴会,还没有喝得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共聚,你们说此情此景和尧、舜之时相比,如何呀?”当时周担任尚书仆射,抬高了嗓门大声说:“虽然都是做君主的,哪里能有资格跟那种圣贤的统治相比?”明帝勃然大怒,回宫之后,还亲手写了满满一张黄纸诏书,交给廷尉收好,让他们去逮捕周瑜,心想着干脆杀了他得了。没过几天,晋明帝却又下诏释放了周文。群臣去看望周,周却说:“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不会死,罪不至此嘛。”

【点评】

周也是直言不讳,当众拆台,虽然罪不至死,也确实太不给皇帝面子了。

【原文】

31.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人臣安得称兵以向朝廷?处仲狼抗刚愎,王平子①何在?”

【注释】

①王平子:王澄。曾任荆州刺史。名望超过王敦,为王敦所忌惮。王敦任江州刺史时,王澄去拜访,因轻侮王敦,被王敦杀害。按:这里以王平子为例说明王敦的人品很差。

【翻译】

王敦要率兵东下都城夺权,舆论都认为他找不到借口。周说:“如今的天子并非尧舜之类的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过错!而且做人臣子的,哪能起兵对抗朝廷!王敦狼子野心,刚愎自用,你看王澄如今在哪儿呢?”

【点评】

真要造反夺权,有的是借口,不过周文王认为王敦人品很差,狂妄自大,迟早还是要造反。

【原文】

32.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①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

①温太真:温峤,曾任太子中庶子(即太子的近侍官),得到司马绍的恩宠。司马绍即位为明帝后,调任中书令。王敦畏惧晋明帝倚重他,便请他出任自己的左司马。

【翻译】

王敦已经带兵逼近建康城,暂时把船停在石头城,打算废掉晋明帝。有一次宾客满座,王敦知道明帝素来聪明,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掉他。言谈之中每每提及明帝不孝的事,而且还说:“这些都是温峤说的。温峤曾经做过东宫卫率,后来又做了我的司马,所以他非常清楚。”片刻之后,温峤到了,王敦于是摆出威严的神情,问温峤:“你觉得皇太子人品如何啊?”温峤回:“小人哪能洞悉君子的人品?”王敦声色俱厉,想用自己的威严权力使温峤顺从自己的意思,于是重新问了一遍温峤:“太子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德行啊?”温峤回答:“太子深邃远大,远远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观测得出来的;不过他向来按照礼节侍奉双亲,可以说相当孝顺了。”

【点评】

温峤不畏权势,当场打脸王敦,实在是因为王敦想要篡位之事不得人心。

【原文】

33.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谓周曰:“卿何以相负?”对曰:“公戎车犯正,下官忝率六军,而王师不振,以此负公。”

【翻译】

王敦公然反叛之后,兵临石头城,前去见他。王敦问周:“你为何辜负我?”周回答:“你举兵谋反,下官不才,率领六军迎战,可是王师却萎靡不振,要说辜负,这才是我辜负你的地方。”

【点评】

王敦说周辜负他,是因周曾被杜弢所困,投奔王敦,被王敦收留。故此王敦认为自己对周有恩。

【原文】

34.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①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②将执简而进矣!”

【注释】

①钟雅(?—329):字彦胄,颍川长社人。晋朝官员,官至侍中。聪明好学,仁义礼智,风骨刚正。

②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

【翻译】

苏峻的叛军兵临石头城,文武百官纷纷逃难躲避,唯有侍中钟雅独自留在晋成帝身旁。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机会就前进,知晓困境就撤退,这是从古到今的道理。阁下生性耿直忠义,必然不被贼寇所容。为何不见机行事,而要坐以待毙呢?”钟雅回答:“国家有乱不能匡正,君上有难不能相助,反而各自逃难以求幸免,我怕董狐在的话,就要拿着竹简冲过来啦!”

【点评】

钟雅的意思,是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求苟全性命于乱世。

【原文】

35.庾公临去,顾语钟后事,深以相委①。钟曰:“栋折榱崩②,谁之责邪?”庾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③!”钟曰:“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④!”

【注释】

①“庾公”句:此则承前一则。晋成帝于公元325年即位时尚在幼年,庾亮与王导等参辅朝政。苏峻反应过来,百僚奔散。“庾公临去”就是指这件事。

②栋折榱崩:房子塌了,比喻国家危亡。按:庾亮身为佐命大臣临危逃走,钟雅意含谴责。榱,椽子。

③克复之效:指收复京城,迎帝还都。按:公元328年陶侃和温峤、庾亮等人一起平定了苏峻之乱,329年奉成帝还都。

④荀林父(?—前593):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师救郑国,结果大败。荀林父请晋侯处死自己,被劝止。晋侯仍让他官复原职。宣公十五年(前594)荀林父打败了赤狄,灭了潞国。

【翻译】

苏峻之乱,庾亮正要出逃,回头又向钟雅托付了之后的事,委托他承担重任。钟雅说:“国家危亡,是谁的责任啊?”庾亮说:“如今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说这些话了,你还是期待我们早日收复京城吧!”钟雅说:“我看阁下不愧是荀父啊!”

【点评】

苏峻之乱,庾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钟雅难免有怨言。

【原文】

36.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①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群酒,以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②。虽阳和布气③,鹰化为鸠④,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注释】

①孔群:字敬休,东晋会稽山阴人也,官至御史中丞。好饮酒,性不羁。横塘,地名,在建康淮水南,沿长江筑长堤,叫作横塘。匡术:原为阜陵令,后随苏峻反叛,苏峻攻破京城时,将成帝迁入石头城,百姓拘于后苑,匡术就是防守人。苏峻兵败后,匡术归降。

②厄:困苦,灾难。匡:地名。孔子到宋国去,经过匡地,匡简子派兵围攻他。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一起唱歌,以示礼义教化,结果匡人解围。

③阳和:春天暖和的气候。布:散布。

④鸠:即布谷鸟。

【翻译】

苏峻之乱时,孔群在横塘被匡术威胁。后来叛乱平息之后,王导保全了匡术的性命,在之后一次聚会中趁着众人谈笑时,王导让匡术给孔群劝酒,来消除他们在横塘之事上结下的仇怨。孔群回答道:“我的德行不如孔子那样的圣人,遭遇的困境却和孔子当年遇到匡人一样。虽然春暖花开,气候回暖,老鹰变成了布谷鸟,但对于认识它的人来说,依然会憎恶它的眼睛。”

【原文】

37.苏子高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①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肃祖②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③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

【注释】

①孔廷尉:孔坦初,任廷尉,后迁侍中。

②祖:指晋明帝。明帝的庙号为肃宗。

③俎(zǔ):砧板。

【翻译】

苏峻之乱平定以后,王导、庾亮等大臣想让孔坦任职丹阳尹。战乱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愤地说:“当年先帝驾崩之时,诸位都亲自在御床前共同领受了先帝的恩典与赏识,一起接受了遗诏。我才能微小地位低下,不在其列。现在有了难处,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现在就像是砧板上的臭肉,只能任人细切罢了!”说完拂袖而去。大家就不再提起了。

【原文】

38.孔车骑与中丞①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中丞初不视,直云:“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卿为我宥之!”始得全首领。

【注释】

①孔车骑:孔愉(268—342),字敬康,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累迁尚书左仆射,赠车骑将军。中丞:官名,这里指孔群。

【翻译】

车骑将军孔愉和御史中丞孔群一起外出,在御道上遇见了身后跟着很多宾客和仆从的匡术,匡术便上去跟孔愉交谈。孔群起初并不看他,只是说:“就算鹰变成了布谷鸟,其他鸟还是厌恶它的眼睛。”匡术大怒,就想拿刀杀了他。孔愉赶紧下车抱住匡术说:“我堂弟发疯了,你看我的面子原谅他吧!”孔群这才得以保住脑袋。

【原文】

39.梅颐尝有惠于陶公①。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人收之。侃曰:“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乃遣人于江口夺之。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

【注释】

①梅颐:生卒年不详,字仲真。东晋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史。有人曾在王敦面前说陶侃的坏话,王敦一冲动就想杀陶侃。这时王敦手下的咨议参军、梅颐的弟弟梅陶劝阻了王敦,陶侃得免。

【翻译】

梅颐曾有恩于陶侃。后来梅颐任豫章郡太守,犯了事,王导派人去抓捕。陶侃说:“天子尚未成年,所有的政令都是王公大臣所出;既然王公可以派人抓人,我陶公为何不能放人!”于是派人到江口把梅颐夺了过来。梅颐拜见陶侃,跪下感谢,陶侃阻拦他跪拜。梅颐说:“我梅颐的膝盖,日后怎么还会向他人叩拜!”

【点评】

知恩图报,是人类共同的良心,何况陶侃这样的大丈夫。

【原文】

40.王丞相作女伎俩,施设床席。蔡公①先在坐,不说而去,王亦不留。

【注释】

①蔡公:蔡谟(281—356),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东晋时期重臣,曹魏尚书蔡睦曾孙、西晋乐平太守蔡德之孙。与诸葛恢、荀闿并称为“中兴三明”,又与郗鉴等八人并称为“兖州八伯”。历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侍郎、司徒左长史、侍中等职。

【翻译】

王导设置了歌舞女乐,还安排下榻座席。蔡谟本来已经坐下了,看见王导这种安排,不满意,不悦地离开了,王导看到了也没有挽留他。

【点评】

蔡谟比较喜欢高雅的东西,不好色,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41.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①。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②。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名之世。”帝有惭色。

【注释】

①何次道:何充,晋成帝时中书令。庾季坚:庾冰。曾任中书监、扬州刺史,是成帝的舅舅。

②晋康帝:司马岳(322―344),东晋第四位皇帝,字世同,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司马岳在其兄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王。后改封琅琊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于342年登上帝位,344年驾崩。

【翻译】

何充、庾冰在晋成帝司马衍时一起担任辅政大臣。晋成帝司马衍刚去世时,关于继位的问题,还没有定下。何充主张立晋成帝的皇子,庾冰和大臣们都认为外敌强大,而皇子都还年幼,于是就立了晋成帝的同母弟司马岳为帝,就是晋康帝。康帝即位后,会见群臣,问何充:“朕能够继承大统,是谁的建议?”何充回答:“陛下能够即位,这是庾冰的功劳,与我无关。当初众人用了微臣的建议,今日也就看不到陛下圣明的盛况了。”康帝闻言,露出惭愧的神色。

【点评】

封建王朝选接班人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旦押宝失败,就关系到身家性命,何充能够坦然面对皇帝明显有针对性地询问,显然是大公无私而内心笃定。康帝反而惭愧了。

【原文】

42.江仆射①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注释】

①江仆射:即江虨。

【翻译】

江虨少年时,受到王导的邀请一起下棋。王导的棋艺不如江虨,有两子左右的劣势,可是他也不想江虨让他,想以此来观察这位少年。江虨没有很快落子,王导问:“你怎么不放棋子?”江虨说:“恐怕有些来不及呢。”旁边有位客人说:“这个少年的棋艺向来是不错的。”王导徐徐抬头,说:“这位少年,不只是围棋的水平高。”

【原文】

4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谢之,请其话言。

【翻译】

孔坦的病情突然加重,当时司空庾冰正担任会稽郡内史,就前去探望孔坦,言辞恳切地细致询问病情,并且为此担忧伤心,涕泪纵横。庾冰已经起身要离开时,孔坦慨然发话:“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都快要死了,你不来问我治国安邦的方法,竟然作小儿、女子之状来问候我!”庾冰听后赶紧道歉,并返回身去虚心请教高论。

【原文】

44.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心地宁可斗战求胜!”桓甚有恨容。

【翻译】

桓温去拜访刘惔,刘惔还躺在床上没起来。桓温就用弹弓射向刘惔的枕头,弹丸碎开之后都迸到了床褥之间。刘惔面有怒色地站起来,对桓温说:“阁下如此胡闹,难道用弹弓也可以打胜仗吗?!”桓温甚是愤愤不平。

【点评】

桓温这举动显然是过分了,刘惔也是性格高傲之人,就算是开玩笑,也确实会让人生气。刘惔的话,是讽刺桓温骨子里还是个大老粗。

【原文】

45.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①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

【注释】

①深公:竺法深,东晋和尚。

【翻译】

后来的年轻人多有议论竺法深的,竺法深就告诫他们说:“你们这些不知深浅的无知小儿,不要随意评价前辈名士。我可是曾经和晋元帝、晋明帝、王导丞相和庾亮丞相这样的人物谈笑风生的!”

【点评】

就冲竺法深这句话,就知道这不是个高僧,还执着于世俗名利,何必出家?

【原文】

46.王中郎年少时,江虨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有语王者,王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见闻而止。

【翻译】

北中郎将王坦之年轻时,江虨任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职务,想要推举王坦之担任尚书郎。有人把消息透露给了王坦之,王坦之说:“过江以来,尚书郎只由第二流的人担任,为何要把我算进去!”江虨听闻后,也就放弃了。

【原文】

47.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②。”蓝田云:“汝所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注释】

①王述:封蓝田侯,故下文又称蓝田。转:调动官职,指升官。事行:事情实现,指诏命下达。拜:接受官职。

②文度:王坦之。杜、许:不详。

【翻译】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文书到了立刻前去就职。他儿子王坦之说:“应该谦让一下,让给杜、许。”王述说:“你不认为我能胜任这个官职?”王坦之说:“怎么会不能胜任?不过能够克制谦让一下总是一种美德,恐怕礼节上不能缺少。”王述感慨道:“既然堪当此任,何必故作谦让呢?别人都说你青出于蓝胜过我,我看你还是不如我啊!”

【原文】

48.孙兴公①作《庾公诔》,文多托寄之辞。既成,示庾道恩②。庾见,慨然送还之,曰:“先君与君,自不至于此。”

【注释】

①孙兴公:即孙绰。

②庾道恩:庾羲,生卒年不详,字叔和,小名道恩,庾亮的儿子。

【翻译】

孙绰写了《庾公诔》纪念庾亮,文中多有寄托思念友谊的章句。写完之后给庾亮的儿子庾羲看。庾羲看完很是愤慨,把文章还给孙绰,说:“家父和阁下的交情,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

【点评】

孙绰为人喜欢趋炎附势,所以常常被世家子弟所轻视。

【原文】

49.王长史求东阳,抚军不用①。后疾笃,临终,抚军哀叹曰:“吾将负仲祖。”于此命用之。长史曰:“人言会稽王痴,真痴。”

【注释】

①王长史:王濛,字仲祖。抚军:晋简文帝司马昱,登位前曾任抚军大将军,封会稽王。

【翻译】

王濛请求出任东阳太守之位,简文帝司马昱并不应许。后来王濛病重,临去世时,简文帝司马昱哀叹:“我有对不起王濛的事啊。”于是下命令委任王濛为东阳太守。王濛说:“人们说会稽王是个重情重义之人,确实如此啊。”

【原文】

50.刘简①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尝听记,简都无言。宣武问:“刘东曹何以不下意识?”答曰:“不能用。”宣武亦无怪色。

【注释】

①刘简:生卒年不详,字仲约,南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大司马参军。

【翻译】

刘简在桓温的手下当过别驾,后来又任东曹参军,向来颇是耿直刚烈,所以桓温很是疏远他。一次处理公事,刘简一言不发。桓温问他:“刘东曹你怎么不发表一下意见?”刘简回答:“说了你也一定不会用。”桓温听后却没有一点责怪的表情。

【原文】

51.刘真长、王仲祖①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我作缘。”

【注释】

①刘真长、王仲祖:刘惔与王濛,不赘述。

【翻译】

刘惔、王濛一起出行,待天色已晚,两人尚未进餐。这时有个认识他们的小吏送来饭菜请他们吃,饭菜虽然很丰盛,但刘惔辞谢了。王濛说:“聊以充饥而已,何必要拒绝人家?”刘惔说:“跟这种小人物,就不要有什么交情了。”

【点评】

名士之流骨子里的自傲与清高,并不可取。

【原文】

52.王修龄①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②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③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注释】

①王修龄:王胡之。

②陶胡奴:陶范。

③谢仁祖:即谢尚。

【翻译】

王胡之曾在东山隐居过一段时间,那时很贫困。陶范当时任乌程县令,就运了一船米送他。王胡之却拒绝接受,直言道:“我王胡之若是饥饿,自然会去谢尚那里索取食物,不需要你陶范施舍的米。”

【原文】

53.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时流必当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刘尹时为会稽,乃叹曰:“我入,当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复近思旷旁。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

【翻译】

阮裕去京城参加晋成帝的葬礼,到了建康时,没有去殷浩、刘惔家拜访,葬礼一结束就回去了。诸位好友知道后,一同前去追赶他。阮裕也知道这些名流会来追赶自己,于是更是加快步伐赶路离开,一直到了方山,其他人都追赶不上才停下。刘惔当时正要出任会稽太守,叹气说:“我若去的话,就在靠近谢安的小洲旁停船了,不敢再靠近阮裕的旁边。不然他要拿木棒子打人的,这人的性子啊,不会变。”

【原文】

54.王、刘与桓公共至覆舟山①看。酒酣后,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手拨去。既还,王长史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

【注释】

①覆舟山:地名,在如今的江苏南京城东北方向。

【翻译】

王濛、刘惔和桓温一起到覆舟山去观赏游览。一干人喝酒喝得酣畅了之后,刘惔放浪形骸,把腿放到了桓温的脖子上,桓温不堪忍受,抬起手将腿拨开。众人回来以后,王濛对刘惔说:“桓温怎么可以当面给人脸色看呢?”

【点评】

这当然是过分了,放荡不羁到别人身上,别人当然会不舒服,别说桓温,换其他人也不生气。骨子里,这帮名士对于桓温这样的大老粗还是有些看不起。

【原文】

55.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①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若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注释】

①桓子野:桓伊(生卒年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人。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万石: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

【翻译】

桓温问桓伊:“谢安既然预料到了他的弟弟谢万肯定要败,为何不劝劝他呢?”桓伊回答:“自然是因为不好劝,不敢冒犯呀。”桓温生气地说:“谢万是个无能软弱的庸人,这种人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好冒犯?!”

【点评】

然而谢安对这个庸才弟弟谢万非常欣赏和纵容,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简直是个谜。

【原文】

56.罗君章①曾在人家,主人令与坐上客共语,答曰:“相识已多,不烦复尔。”

【注释】

①罗君章:罗含,生卒年不详,字君章,东晋桂阳耒阳人(今湖南耒阳)。擅文章,谢尚、桓温称之为“湘中之琅”“江左之秀”。

【翻译】

罗含有一次在别人家里做宾客,主人叫他和在座的客人闲聊,他回答:“相知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劳烦大家闲聊些废话了。”

【原文】

57.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叹曰:“此复何异王莽时!”

【翻译】

韩伯生病后,拄着拐杖在前院里散步闲逛。看见谢氏一族的人都富贵了,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感叹道:“如今的光景,和王莽那个时候有什么区别!”

【点评】

暗示皇权旁落,由权贵世家掌权。

【原文】

58.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①,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②。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入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

【注释】

①王文度:王坦之。桓公:桓温。

②蓝田:蓝田侯王述。

【翻译】

王坦之在桓温手下做长史时,桓温的儿子想要娶他的女儿,王坦之答应回去和父亲王述商量后再说。回到家后,王述因为怜爱王坦之,即便儿子已经长大了,也还是喜欢把他抱在膝盖上说话。王坦之说起桓温的儿子要娶自己女儿,王述非常生气,一把将王坦之从膝盖上推了下去,说:“我讨厌看到你又说傻话,你是畏惧桓温的面子!一个当兵的粗人,我们怎么可以下嫁女儿到他们家!”王坦之之后回复桓温:“家中已经给我的女儿安排好了婚嫁。”桓温说:“我懂,这是你父亲不同意。”后来,桓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

【原文】

59.王子敬①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注释】

①王子敬:王献之。

【翻译】

王献之才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一旦出现胜负的时候,就说:“南边的要输。”门客们觉得他是个小孩子,不以为然,就说:“小公子也只是管中窥豹,看不到全局。”王献之生气地睁大眼睛说:“跟远的比,我不如荀粲;跟近的比,我不如刘惔。”于是拂袖而去。

【原文】

60.谢公闻羊绥①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主簿。

【注释】

①羊绥(生卒年不详):字仲彦,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东晋官员。羊孚之父。

【翻译】

谢安素来听闻羊绥这个人很是不错,就派人招呼羊绥来做客,可是羊绥始终不愿意来见他。后来羊绥担任太学博士,因为有事去拜见谢安,谢安见后,就立刻把他调来任做自己的主簿。

【原文】

61.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①,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

【注释】

①阮公:阮裕,隐居会稽剡山。

【翻译】

王羲之和谢安一同前去拜访阮裕,到了阮裕家门口,王羲之对谢安说:“我们进去之后一起对主人表现得推重些。”谢安说:“推重别人恰恰最难。”

【点评】

阮裕年纪最大,王右军次之,谢安最小,但是谢安和王羲之都是东晋世家大族,身份高贵,这里谢安表示不肯降低身份。

【原文】

62.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①,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注释】

①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官至光禄大夫。

【翻译】

太极殿刚建成时,王献之当时担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就派人送块木板去叫王献之题匾。王献之面有不满,告诉来人:“扔在门外吧。”谢安后来看见王献之,就说:“这是给正殿题匾,怎么了?之前魏朝的韦诞等人也是题过匾的呀。”王献之说:“所以魏朝的国运不长啊。”谢安听后,觉得他说得很对。

【原文】

63.王恭欲请江卢奴①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云:“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

【注释】

①江卢奴:江敳,小字卢奴,生卒事迹不详,济阳(今属山东)人。江虨之子。

【翻译】

王恭想请江敳任长史,一大早就去拜访江敳,然而江敳还在帐子中没醒。王恭坐下后,也不敢立刻说话,等了一段时间才有机会开口。江敳也不回应,只是叫人去拿酒,自己喝了一碗,没有给王恭敬酒。王恭笑着说:“你怎么能独自喝酒呢?”江敳说:“怎么,你也要喝酒吗?”于是再叫人倒酒给王恭。王恭喝完酒后,也就说自己要告辞了。王恭还没出门,江敳就感叹:“人有自知之明,确实很难啊!”

【原文】

64.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①?”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注释】

①王爽的哥哥是王恭。

【翻译】

晋孝武帝问王爽:“你比你哥哥怎么样?”王爽回答:“风流秀美,臣比不上我哥王恭,至于忠孝,我就当仁不让了!”。

【原文】

65.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①。何小子之有!”

【注释】

①王爽的姑姑王穆之是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王爽的姐姐王法惠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

【翻译】

王爽和太傅司马道子在一起饮酒,司马道子喝醉后,叫王爽为小子。王爽说:“我的祖父王濛,当初和简文帝关系匪浅;我去世的姑母、姐姐,都是两宫的皇后。你竟然称我为小子!”

【点评】

因为两人都是有所依仗的皇亲国戚,所以在喝酒这种放松的场合,尽管官职尊卑不同,但谁也不怵谁。

【原文】

66.张玄与王建武①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②许,范豫章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祍,王熟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前往。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于心。

【注释】

①王建武:即王忱,曾为建武将军。

②范豫章:即范宁。

【翻译】

张玄之和建武将军王忱本不认识,后来在豫章太守范宁家偶遇。范宁让两人聊聊天。张玄之便正襟危坐,王忱却端详对方良久,也不说话。张玄之非常失落,便告辞回去,范宁苦苦挽留,到底没有留下。范宁是王忱的舅舅,就责怪王忱说:“张玄之是吴地名士中的俊杰,又被当代名流所推崇,你却让他处在这种尴尬的状况下,真是搞不懂你在想什么。”王忱笑着说:“他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上门来拜访我。”范宁赶紧把这话告诉张玄之,张玄之便穿好礼服去正式拜访王忱。两人于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宾主都没有惭愧的表情。

【点评】

当时名士之间交朋友的郑重认真程度,绝不亚于现在我们谈恋爱。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羊琇:晋武帝司马炎的死党,因为被骂,伤心而死!

“泰山羊氏”是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曾经出过著名的廉吏悬鱼太守羊续、景献皇后羊徽瑜以及军事政治家羊祜等等。羊琇是羊耽与辛宪英之子,羊氏与辛氏皆为当时的世家大族,羊琇之父羊耽,官至太常;羊琇之母辛宪英是大才女;羊琇的外祖父辛毗为卫尉;羊琇的兄长羊瑾,官至尚书右仆射;羊琇的从兄羊祜是灭吴大将,位列三公。拥有如此强大的身世背景,羊琇不优秀怎么行!

年少的时候,羊琇和司马炎是同学,他们有十分深厚的友情,羊琇曾经对司马炎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当时他说将来你要是受到重用了,一定不要忘了兄弟我,就让我担任中领军、中护军各十年吧!虽说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是司马炎还是答应了他,若他富贵,定会与羊琇一起享福。

那时的司马炎还不是司马昭定下来的世子,羊琇是司马炎的死党,自然处处为其筹谋,在司马炎的夺嗣之路上提供了很多帮助。也正因如此,多年以后的司马炎始终对羊琇留有一份报恩之心,就算羊琇犯了过错,他也宽容处置。

羊琇这个人别的毛病没有,就是为人傲慢,喜欢奢侈精致的生活。当时杜预被拜为镇南将军,文武百官都来祝贺他的升迁之喜,杜预准备了连榻,让大家一起坐在一起纯聊天。羊琇也来祝贺杜预了,不过他来得稍微晚了些,等他到的时候,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人。羊琇的脸色很不好,他觉得杜预是在侮辱他,就问杜预:“杜元凯就是用连榻来招待客人的吗?”说完就离开了,坐都没坐。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羊琇和杜预他们谁也得罪不起,所以只好装聋作哑。杜预很生气,羊琇这不是当着众人的面打他的脸吗?可他再生气又如何,羊琇有他狂傲的资本,他能有什么办法?而且,羊琇奢侈的名声早就传得人尽皆知了。

羊琇喜欢喝酒,可是冬天的时候,再美味的酒也是冰冰凉凉的,谁想喝呀,于是羊琇就弄出一个“抱瓮温酒”的法子,专门准备一批温酒的人,而且过段时间就要换一个人,防止一个人长时间抱着瓮体温下降。另外,羊琇的酒器都是特制的,用的是珍贵的林木炭,把林木炭捣碎制成兽形以后精美漂亮,引得洛阳的贵族们争相效仿羊琇的做法。

羊琇喜欢参加宴会和举办宴会,在他的宴会上,没有男女大防,大家共同汇聚在大厅里,想说什么说什么。羊琇如此恣意妄行,引得朝堂之上多人弹劾他,结果司马炎又包庇他,其实也没什么用,跟挠痒痒一样。

后来,司马炎的同母弟齐王司马攸遭到诬陷,被贬青州,羊琇与司马炎关系好,与司马攸的关系也不错,于是上奏替司马攸说话,结果惹怒了司马炎。此时的司马炎已经当上了皇帝,在他眼里,司马攸就是他的心头大患,见羊琇居然替他的敌人说话,自然不高兴,就贬了羊琇的官职。羊琇认为自己和司马炎多年的君臣之情也不过如此,伤心的他请求逊位,但司马炎没有答应,还给他加职散骑常侍。可羊琇心中郁闷,不久就病逝了。

趣话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块\"蜂窝煤\"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河南

蜂窝煤,这个让我们倍感亲切,却又极其普通的家用燃料,来去匆匆,只有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然而,就是如此简易、平常的产品,却与北斗导航卫星、虹桥交通枢纽、南京长江大桥、手扶拖拉机一起,荣获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荣誉提名奖。

燃烧的蜂窝煤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蜂窝煤的前身可追溯到汉代煤饼,也就是说,第一块蜂窝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

蜂窝煤:居家百姓曾经的温暖记忆

蜂窝煤, 学名叫型煤,很多地方称其为煤球、煤饼、藕煤。它是用煤末、碳化锯木屑、石灰、红(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经模具加工而成的,外形呈圆柱体状,上面如蜂窝般均匀布局了12~19个通孔。

蜂窝煤,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燃料(资料图片)

这十多个通孔,就是蜂窝煤最为关键的设计,被誉为"创造性思维"的经典案例。这些个看似随意的通孔,不仅可以增加通风量,还可以增大煤的表面积,使火烧得更旺,更能节省燃煤。

蜂窝煤,居家百姓温暖的记忆(资料图片)

蜂窝煤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制作简单、节能省时,加之着火快、火力猛、无烟无味、燃烧完全,深受人们喜爱,是一段时期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燃料,更是居家百姓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

蜂窝煤,这一名称是北京人首先叫出来的,却不是北京人最先发明出来的。蜂窝煤究竟由谁最早发明的,今天无从具体考证。有人说是山东德州一位名叫王月山的伙夫,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也有人说是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郭文德,在上世纪50年代发明的,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的可信度普遍存疑。

蜂窝煤,是“老北京”难以忘怀的回忆(资料图片)

现代有孔的生活用型煤,目前可查到的最早记载,是日本学者大岛义清和香坂要三郎合著的《燃料》(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一书,书中说,明治维新(19世纪60~80年代)之前,一个叫榎本武扬的人从荷兰学到了这种型煤加工技术,回到日本后,开始制作带有孔洞的煤饼,这就是普遍谈到的日本"蜂窝煤",不过现代日语不叫蜂窝煤,而是叫"練炭"。

日本“蜂窝煤”商标(资料图片)

由此可以看到,制作有孔的民用生活燃料型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并根据本国的使用条件和需求不断加以完善。

汉代煤饼:世界上最早的"蜂窝煤"

蜂窝煤制作,其实就是煤炭成型加工。人们自从发现了煤炭、开始使用这种化石燃料,也就开始研究用煤粉制作煤饼、煤球。据考古资料,我国型煤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把煤炭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当中,然而早期的冶铁,所用燃料一直是以木炭为主。直到汉朝,煤炭才开始用作冶铁燃料。

汉代以煤冶铁模拟场景(资料图片)

汉武帝时期,国家实行冶铁官营制度,有效节制资本,使得生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由于生铁产量渐增,导致木炭消耗量急剧增长。以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一号高炉为例,根据汉代冶铁的高炉物料平衡推算,每炼1000公斤铁,需要7850公斤木炭、1995公斤矿石、130公斤石灰石。也就是说矿石、燃料比高达1:3.5,如此惊人的消耗,不但造成了冶炼成本高昂,而且对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区来说,显然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古代炼铁图(资料图片)

据《汉书·禹贡传》载:"攻山取铜铁……斩伐林木,亡存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说明汉代大量伐木烧炭,用以冶炼铜铁,致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西汉时期,煤在冶铁上的广泛应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的。煤炭成为冶铁的重要燃料,这在煤炭开采利用史和冶金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由于煤炭比木材更具有体积小、火力大、燃烧持久等特点,用煤炭冶铁温度高、熔炼快、效率高、成本低,大大提高了冶铁的产量和质量。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炼铁炉想象复原(资料图片)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汉代冶铁遗址,共发现30余处,地点遍及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其中,河南省的巩县铁生沟遗址、郑州古荥镇遗址、南阳瓦房庄遗址、温县招贤村遗址是具有代表性的4处遗址。

这些冶铁遗址几乎无一例外,都处于煤炭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在这些遗址中,大都发现了煤灰、原煤块等遗物,以及与铁块烧结在一起的原煤和多座炼炉、熔炉、锻炉。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冶铁煤饼(资料图片)

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和郑州市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中,出土了数量更多的煤饼。这些煤饼为圆柱形,直径18~19cm,厚7~8cm,有些已经燃烧成渣,有的仅烧及表层。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些煤饼使用了黄土作为粘合剂,形状很规范,整齐划一,显然不是手工团制而成,而是用专用模具特意成型加工,且成批大量制造。

这些煤饼,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蜂窝煤"。

以煤冶铁:让"蜂窝煤"得以诞生

煤饼、煤球等型煤加工技术的应用,最初是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金属冶炼技术的需要。

由于有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作基础,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大发展阶段,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汉代就广泛使用高炉冶铁。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一号炼铁炉遗迹(资料图片)

郑州古荥镇一号高炉,是当时最先进的炼铁设备,经过复原,椭圆形炉体高6米,两侧各设置二个鼓风口。这种结构的高炉,能够容纳50立方米的铁矿石料,每天生产生铁达1吨之多,炼铁效率之高,在当时属于世界第一。

随着高炉的不断扩大、加高,用橐鼓风,风力显得不足。较小的煤炭和煤粉不仅燃烧时间短,而且极易造成炉内料层凝结堵塞,成为燃烧的阻力,破坏炉料的透气性,从而影响正常冶炼。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设想的鼓风机(资料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开始把小的煤炭和煤粉,用黄土作粘结剂,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煤饼、煤砖、煤团、煤丸和煤球等,作为冶铸的燃料。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煤末,避免浪费,而且煤饼、煤球在炼炉中可产生较大的缝隙,便于通风,不仅方便调节火力,更可使煤炭充分燃烧,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益。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生铁块(资料图片)

今天我们常见的蜂窝煤,正是运用这一设计思路,而开发出的满足广大百姓生活中对燃料需求的优秀产品

兽炭香饼:型煤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以后的文人墨客笔下,经常会出现"兽炭""香饼""香兽""金兽"之类的描写,其实,这些都是在汉代煤饼成型加工技术的新发展。

晋代,人们将煤炭研碎后加工成兽形,名为"兽炭",用来温酒或取暖。《晋书·外戚传·羊琇》:(羊琇)以"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火爇(燃),猛兽皆开口向人,赫赫然",北周庾信在《谢赵王赉丝布启》中,更明确地提到:"覆鸟毛而不暖,然兽炭而逾寒。"

古代香炉(资料图片)

到了唐代,人们又把这种兽炭玩出了新花样:把煤炭碾压成粉屑,和以香料,捏塑成各种小动物样式,故兽炭也称"香兽"。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高适《效古赠崔二》:"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李中《腊中作》:"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古代手炉(资料图片)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别具风格的型煤加工制品——香煤饼。南朝诗人徐陵《春情》诗:"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说的就是这种香煤饼,其制作方法是将煤炭捣成粉末,用轻纨(轻薄的绢纱)细细筛之,掺和梨、枣汁等香料,制成梅花、凤鸟等各种形状,放在熏香炉中,燃用时能发出阵阵清香。

这种香煤饼,到了宋代更为普遍,欧阳修《归田录》:"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石炭,就是煤炭。

到了明朝,宫廷内务衙门设有专门的"香厂",由"香匠"把精煤磨成屑,搀入沉香、麝香、冰片等各种香料,再和以糯米糊,按入兽形模子压成香饼、兽炭,以供皇帝妃嫔们享用。

古代香煤饼(资料图片)

宋元以后,煤砖、煤球、煤饼等多种形状和不同规格的型煤相继出现。在元代大都遗址中,曾发现了专门烧煤球的火炉子。到了明代,甚至有直径一尺五寸的煤饼。

小小煤饼:关系国计民生

在古代,煤饼不仅仅出现在百姓生活的煤炉、香炉中,在手工业生产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天工开物》载,用煤饼可以"冶铁、熔铜、化石、升朱","燔石为灰与矾、硫""烧砖"等等。

《天工开物》(资料图片)

《盐铁论·水旱篇》云:"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使得,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古荥冶铁遗址出土铁器318件,其中有犁、犁铧、铲、锛、钁、臿等农具206件,还有圆铁夯、釜、灯盘、钉、钩等生活用器。

从古荥遗址出土大量农具产品看,由于型煤加工技术日渐成熟和普遍采用高炉炼铁,汉代钢铁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铁器推广普及到社会各领域中及日常生产生活,对汉代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汉代铁农具(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古荥冶铁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铁矛兵器,采用熟铁锻打,质地坚硬,刃部锋利,延展性能比铜器更加优越,扩大了士兵的攻防范围。

由于汉代的冶铁业发展,我国成为最早进入钢铁时代的古代国家,为汉武帝时代铸就了雄霸天下的"铁骨汉风"。

“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汉朝军队(资料图片)

如此看来,汉代雄厚强大的国力,就是在煤炭成型加工等一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发达的冶铁业基础上昂扬崛起的。(张文平)

《诗经·雄雉》:一个爱情与离别的反战故事,我们为何看不懂它?

本期话题

《诗经·雄雉》是一篇有关于爱情与离别的反战故事。可是这个凄美的故事却引来了后世学者的诸多猜疑?究竟《雄雉》为什么难解?它是谁写的,又写了什么呢?

古书难读。

它难就难在,书里的许多话,叫人猜不透它究竟“从何说起”。

比方说吧:每回去健身房的时候,我总要路过九眼桥的中学校门。校门口的左墙上刻着孔子的名言:“有教无类”。这句话典出《论语》: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论语》里边儿就只有这光秃秃的六个字。孔子什么时候说的,因为什么事儿或者对着什么人说的这句话,全无踪迹可寻。

这就好比我起早去学校上课,突然后边儿上来个人,拍着我的肩膀说:“教书可不能搞差别对待啊!”——“您这话从何说起呢?”换了谁来,是不是也得像我这样问上一句?

孔子对着哪些人或者哪件事儿说出的“有教无类”,无从考证。但他老人家的这句话也还能解释。因为我们仍可以迂回到孔子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中,去约略体会他当年说这句话的真实语境:

春秋或者更早的时代,权力场上的游戏规则正如孟子所说,是“劳心者治人而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要想劳心而不劳力,就得接受教育,掌握知识。

反过来说,只要垄断了教育的特权,也就垄断了国家的治权。在春秋及其以前的世袭贵族政治时代,国家只有官办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王官之学”),而官办教育只对贵族子弟开放。平民阶级被官办教育拒之门外,也就只能无奈地接受“劳力者治于人了”的命运了。

长期的养尊处优对世袭贵族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进入春秋之后,这个阶级已经因此越发腐化堕落。如若不然,曹刿也不至于非常不屑地说出“肉食者鄙”的话来。要想改革暮气沉沉的朝堂,激活死水一潭的政局,国家的管理阶层势必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而这股新鲜血液只能来自于从前备受压制的平民。

孔子是兴办私人教育的先行者。他说“有教无类”,表明他一手创立的孔门废除了王官之学的那套门第歧视。孔门不仅招收贵族子弟,对平民阶级也来者不拒。

这轻描淡写的四个字,不但宣告了受教育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从此向平民阶级开放,也同时敲响了世袭贵族政治衰亡的丧钟。

对“有教无类”,我们之所以还能做出上述解释,也多亏了《论语》。它虽然惜墨如金,好歹还说了句“子曰”。至少让我们确信说话的人就是孔子。

要知人论世地理解这句话,我们总还晓得考论的大方向该是冲着孔子和春秋去的。可有的文字,连“子曰”二字都隐去了,我们甚至不清楚说话的人是谁,要解释它,真有点儿无米下炊的苦恼。

像这样的文字,《诗经》里俯拾皆是,比如《雄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邶风·雄雉》

这首诗是谁写的?又是写给谁的?《毛诗传》的猜测是:

《雄雉》,刺卫宣公也。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

——《毛诗正义》

要照这样说,《雄雉》该是留守家中的主妇写给从军远行的丈夫的诗歌。可《诗经原始》的作者方玉润却不这么看。他做出了另一种猜测,猜测《雄雉》是朋友间互勉的通信:

“雄雉,期友不归,思而共勖也。”

——《诗经原始》

夫妇还是朋友?男人抑或女人?对同一篇文字的理解居然会产生这样南辕北辙的分歧,不免让人感叹:解释《诗经》,有时候真像猜灯谜。

可即便是猜谜,也得有个猜法儿。《雄雉》该怎么猜呢?我们不妨先把诗里边儿的这四句“谜面”拼起来看看: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这四句诗一望而知,是起兴。我们必须把兴象的拼图先恢复起来,才有可能追踪到兴起的诗情。雉,也就是野鸡。和其他许多鸟类一样,它的雄鸟要比雌鸟更艳丽,更惹眼。

雄雉上下翻飞,抖动羽毛,声声鸣叫,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博取异性的青睐。用这幅鸟类求偶的图景来起兴,要说兴起的不是夫妻之情而是朋友之谊,委实难通。

可方玉润又凭什么断定《雄雉》不是夫妇之辞呢?他的证据在卒章里。明代诗人钟惺曾评价《雄雉》的卒章说: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非妇人语;“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真妇人语。

——转引自《诗经注析》

作为一个诗人,钟惺对创作的感受力无疑是非常敏锐的。一个女人思念久役在外的丈夫,该说些什么话?钟惺举《王风·君子于役》为例,该这样说: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王风·君子于役》

上面这几句话之所以符合思妇的身份,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鸡栖于桀,羊牛下括”是原滋原味儿的乡村生活图景。鸡回了窝,牛羊归了栏。女主人翁从这幅恬然的暮景联想到漂泊远役的丈夫,思念之情流露得真实而自然;

其二,她怎样表达对丈夫的牵挂呢?“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八个字可不仅是关心他的吃穿用度而已。《诗经》中凡说到“饥渴”之类的字样,往往含有对男女情爱的影射。所以这八个字的真意翻译过来,应该是:远行的你,也会想我吗?

和《君子于役》的满怀深情比起来,《雄雉》的卒章是差了点儿意思。因为它口吻不像是个贤妻,倒像是敲着戒尺的老学究在一本正经地教训人:

百尔君子,(你们这些人哪,)

不知德行。(都不知道德行所谓何物)

不忮不求,(为人处世,只要不害人贪利,)

何用不臧?(哪能不顺当呀?)

这是老子教训儿子,师傅教训徒弟的口气,的确读不出夫妻之间的温情。方玉润的判断大概就是基于这几句话做出的。

为什么《雄雉》的前三章都写得情深款款,卒章却语气突变呢?褚欣、陈继揆等清代学者都试图借下面这个故事来做解答: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晋书·列女传》

故事里的女主角辛宪英是魏晋之交一位令人敬佩的杰出女性。她的杰出表现在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上——宪英总能见微知著,参透权力场里的男人们都看不出的玄机。

在上面这个故事里,惹上麻烦的是宪英的儿子羊琇。因为司马昭钦定的灭蜀主帅钟会邀请羊琇做他的参军,一同赴蜀。

钟会这个人举事骄纵,宪英早看出他对朝廷有二心了。自己的儿子要是跟着这个祸头去了蜀地,万一钟会哪天举兵谋反,羊琇不得跟着吃挂落吗?可这份儿差使又苦辞不掉。

羊琇跟司马昭打了几回辞职报告,司马昭就是不批准。于是临行之时,宪英只好嘱咐孩子说:“身在军旅,要想全身而退,你得时时刻刻想着圣人的忠恕之道啊!”

褚欣、陈继揆说,《雄雉》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就像宪英说的“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表现了女主人翁杰出的眼光与见识。

这话乍一听似乎有理。但我们仔细比对一下这两句话,不难发现其中有诸多不同:

首先,《晋书》写的是母亲对儿子的叮嘱。以尊长教训晚辈,“行矣,戒之”云云符合宪英的身份。可《雄雉》的卒章是妻子对丈夫的心声,人物的尊卑关系颠倒过来了,再用老子教训儿子的口气讲话,合适吗?

其次,就算我们认为《雄雉》的女主人翁可以不理会这套夫为妻纲的教条,就越格教训她的丈夫了,那也只合对丈夫一人说这番话,而不该说“百尔君子”(“你们这些人”),显然“这些人”不止是丈夫,而包括了他和他的同僚们。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夫人的口气未免忒大了点儿吧?

再次,宪英的话是叮嘱,叮嘱儿子“你该做什么”。而《雄雉》的卒章是批评。批评“百尔君子”们不知德行,不该去做什么。两番讲话的宗旨完全不一样。

有此三条,《雄雉》的卒章似乎不合以《晋书》作比,视为贤妻对丈夫的叮咛。那这一章文字,说话的人会是谁呢?竹添光鸿提出过这样一个大胆的猜测:

(《毛诗》)序》称“国人作者”五:《新台》、《丘中有麻》、《山有枢》、《黄鸟》及是诗也。其诗皆君子吟咏情性者,非出自田畯红女之口耳。

考《春秋》,隐公四年宣公即位。明年卫入郕,又与宋入郑伐戴,瓦屋之盟及郑平矣,又与陈、蔡从王伐郑。既为郑败,又与齐、郑伐鲁。鲁桓求好,待于桃邱,弗遇,卒来战于郎……,皆其军旅事也。故诗人托为大夫久役,室家思念之辞,而终之以不忮不求,所以隐刺宣公构兵无已,由于忿疾贪惏所致,其言微而婉矣。

——《毛诗会笺》

竹添光鸿的这个猜测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做出的。他认为《雄雉》是一首代言体诗歌。在前三章里,诗人虚构了女主翁的口吻,以她的内知视角来展现卫宣公频起战端的国策所造成的夫妇分离的人伦悲剧。

把这出夫妇分离的感情戏做足了以后,诗人在卒章里自己站了出来,改用全知叙述人的视角和口吻正面批评了卫国忮害贪求的对外政策,以为全诗的结束。

这样一分析,《雄雉》行文时语气突变的原因总算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只不过,竹添光鸿说诗歌的前三章是诗人主动虚构了女性的口吻,我倒以为未必。

考虑到《国风》里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采集的民间歌曲为创作基础,尔后由周朝乐官修葺文字,配以音乐。

我倒更倾向于认为《雄雉》的卒章与前三章口气不一,正流露出乐官们修改民歌的痕迹。

换句话说,这首民歌本来就只有三章,我们现在看到的第四章可能是乐官们缀在民歌后边儿的一个“尾巴”,目的是要为了把这首民歌的意义引向反战的思考。

只不过出于为尊者讳的顾忌,乐官们没有把抨击的矛头对准当国执政的卫宣公,而是把板子打到了执行开战政策的大夫们身上。《雄雉》从一开始的思念君子转到后来批评“百尔君子”,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参考文献:

孔颖达《毛诗正义》;竹添光鸿《毛诗会笺》。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