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重孝指的都是谁(2023年下半年有重孝的生肖)

时间:2023-10-14 17:56:28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年一季度“广东好人”名单发布,这位“云浮孝女”入选

5月31日,由广东省文明办主办的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发布活动在东莞市沙田镇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名单,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别共50人。其中,云浮市郁南县千官镇云霄村村民彭秀容入选。

彭秀容出生于1953年的夏天。与这风清日暖的季节一样,彭秀容重亲重孝又乐观开朗。从2005年母亲的一场病开始,彭秀容便离开了原本生活的城市和家庭,尽管患有腿疾,她依然以身作“拐”,十八年如一日陪伴和照顾母亲。

彭秀容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云霄村,“感恩团结、孝亲睦族、尊老爱幼、和谐共处”是彭秀容的家训。她从小就受到家训的影响,并将这些家训刻在心里。她不仅自己躬行孝道,更教育自己的子女“懂孝道、重亲情、常感恩”。

相关阅读:《98岁母亲的“女儿拐杖”》

【南方+记者】王谢思齐

【作者】 王谢思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重孝在身真的会压运三年吗?

去年9月2日,老父亲走后,事隔半年,家里接二连三的出事,先是姐夫莫名其妙晕倒送到医院抢救,接着孩子又得了抑郁症休学一年,老公突然爆发出债务危机,80多岁的老母亲又从楼梯跌下来入院治疗,老人还没有出院,侄儿子又开车撞了人,这些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到来,让我们应接不暇,精力憔悴,身心疲惫。难道真如老人家所说,重孝在身,会走霉运,凡事都要小心吗?可是有些事情是躲都躲不过去的啊!

《论语》共读,随少比作

【共读内容】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导读学者】

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晋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共读笔记】

张楠:

【论语晨读】第858天

杜保瑞: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孔子是知書達禮的大家,生活中事事重視禮節,禮儀的背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關心別人,因為關心,所以有合宜的舉止,關心就是仁,內仁必外禮,心中有仁愛之情時,他的行為必定是符合禮節的。但是,反之不然,外表有禮節的,內心不一定有仁德的胸懷,如果只有外在的禮節,而內心並不真正關心別人,這就是流於形式,虛予應付,實際上對人不敬。菜根譚就說:「待君子不難於敬,難於有禮。」就是說你雖然有表面上的恭敬態度,但是心中並不真正尊敬他,並不想跟他學習,並不想為他服務,並不關心他的需要,只是場面上恭敬應付一下而已,這樣的行為,隨時就會在一些小地方上顯現出無禮的舉動,你不自覺,人家心中已經有數了。更嚴重的,自己心中有傷人的念頭時,更會以別人不知禮而斥責別人,其實就是自己心中有惡念,藉由指責別人在一些禮節上的事情沒有做到位而攻擊他人,禮節,被誤用了,禮節都是要求自己善意待人而有的,而不是指責別人不知禮而傷害別人的,人們常藉此以反顯自己很重視禮節,這就是詰而不直,藉由攻擊別人而彰顯自己,本質上是個惡行。禮,表現為儀態舉止,但絕不只是行為模式,也不只是言語恭謙,而是心中有愛,關心對方的需要,為對方做出一些有益於他的事情,這樣的舉止才是真正的禮節。當對方不需要甚麼的時候就謙恭以待即可,當對方有需要的時候就積極協助。這是因為,禮多人煩,也只是騷擾別人而已。那麼,究竟該如何才是有禮呢?這也不難分辨,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去關心他,因而有作作為,但也不必事事作為。對待長輩、長官、名流時尤其需要如此,往往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以謙恭之禮以接近之,然後就是有所索討了,其實又是消耗他人的力氣而已。關懷的行動,多用在比自己位低的或是弱者身上,這就不會禮多人煩,但要記住,無所求,否則又恩情壓人。孔子時刻關心別人,君子與小人之別就是關心別人還是關心自己,孔子見到辦喪事的,準備參加典禮的,眼睛不好的人,心中關愛的情懷不自覺地流露,就希望他們好,站起身來隨時準備有甚麼需要幫忙的沒有,而不論年齒,從他們身旁走過時,一定自己先加快腳步過去,就怕耽擱了對方的重要事情。這就是態度,聖人教我們平日待人的態度,不過,不必去記這些態度,記不完,「聖人不記事,故不忘事」,只要有「關心」就好,時時關心就是仁,有仁愛之心時,行為就有禮了,不論對長輩尊者、還是晚輩部屬。___

徐晋如:

本章言孔子心存恻隐之心,一心之仁,纯出于自然。故见服丧祭者、瞽者,无不怛惕动容,形诸身体。

冕,通假。通絻字。

为一寸阔之麻布,环系在人头上。是很轻的丧服。

齐衰,则是丧祭的五服之一。在这里包括了齐衰以上的斩衰。

意即孔子无论见服重孝者,还是服轻孝者,以及盲瞽之人,即使其年龄尚轻,都会油然而生悲悯之心。而不自觉形诸动作。一是如果坐着,必起身;二是如果行走中相遇,必低头疾行而过。

孔子尊重生命,完全是发诸内心之仁,不容一丝造作。

发展到孟子,就是杀一不辜而有天下,仁者不为。

911事件时,中国喊好的声音甚嚣尘上,我有诗云:仁者有天下,岂以杀不辜。

礼乐皆本诸人情,导人归于人情之正。孔子情感丰富,内心充满仁爱,故其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合于礼乐。

而其又能继承古礼,推己及人,故能化成天下。

敬畏生命的原则,使得儒家虽不适合争竞天下,但却是历代有智慧的统治者,守成天下,介民以福的不二选择。

而有的,不单不敬畏生命,甚至为了所谓的进步发展,可以无情地摧毁一部分生命。这样的,在儒家看来,是极其邪恶的。

丁跃伟:

[强][强][强]敬畏生命的原则,使得儒家虽不适合争竞天下,但却是历代有智慧的统治者,守成天下,介民以福的不二选择。

徐晋如:

历代学者,多以为冕即冠冕之冕,指孔子敬畏有位者。其说也通。但窃所不敢取耳。

为什么呢?因为从文气上说,不如释冕为絻来得顺畅。

杜保瑞:

儒家是管理者不是統治者沒有統治者心態,完全認同,我最近也在做這樣的努力,以保住儒家在共和政體中的積極角色,就是所有的公務員都應該是儒者。

张楠:

趋是小步快走吧速度应该也不会太快毕竟步子小么感觉会稳当那会的人穿裳是不是应该感觉有点像飘

刘国庆: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分析】齐衰者,即穿丧服的人,表明至亲或正尊有去世的。作:站立起来。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快步走,如《论语集解》解释为“趋,疾行也”。另外一种理解是走近。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云:“趋,就也。”范宁理解为“走进”似乎有些问题。原因是“必趋”的前面是“过之”,这是指两个人在同一方向走,孔子超过了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超过之后,会回过头来再接近吗?如果是回过头再接近,一定会有接近后的进一步动作的说明,而不会结束在“必趋”。可见“必趋”似乎应该理解为超过之后快走几步,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本章的两个见字,意思也有差异。第一个见字泛指两个人见到,包括一个人去拜见另外一个人和两个人路上不期而遇两种情况。第二个“见”字,专指被拜见。

至于“冕衣裳者”,冕是指官帽,衣裳的衣指上衣,裳指下服。因而“冕衣裳者”指人在参与祭祀礼仪。刘宝楠《论语正义》:“案《杂记》,‘大夫冕而祭于公,士弁而祭于公。’又《礼运》,‘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冕弁皆藏公所,大夫、士行礼时于公所取服之,故孟子以夫子去鲁,不税冕而行为微罪,名助祭后当税冕,仍藏公所也。可见冕衣裳者是指参加行礼活动的士大夫。”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曾子问》:‘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出,谓出庙门,非谓出大门在路上也。若然,夫子得见冕衣裳者,意即在公时所见。其过之,为行出其前也。”

《乡党》篇有一章内容,可以作为本章的补充: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乡党》)这里的“狎”,指两个人的关系平常很亲密无间(亲狎)。必变,即改变原来的亲昵态度。亵指燕见,即在私下的、生活的场景。即使在这样的场合,也要以礼貌待之。凶服:送死之衣物,也就是齐衰。负版也是凶服的特征。王闿运《论语训》说:“负版,衰之领也。《记》曰负版出于适,适出于衰。三年丧,衰乃有之,卒哭,受齐衰,则除矣。”式指车前横木。朱熹《论语集注》说:“有所敬则俯而凭之”。这是指如果孔子正在坐车的时候,遇到处在丧事中的人,也要行礼,表达哀悼之意。

分歧比较大的,是“冕衣裳者”的理解。《论语集解》包曰“尊在位”,论语集注引范氏曰:“尊有爵”。清阎若璩《四书释地三续》:“此见之不必真见其服,但当服此者。”即是说即使对方没有穿着官服,而仅仅是贵族,那么孔子也要专门表示敬意。但从上面刘宝楠先生的考证,弁冕平常应该保存于公所而非私家,可见在非公务场合穿着弁冕是不合礼的。因而,本章强调“冕衣裳者”,必是在遇见场合即着官服的,如果不着官服,则孔子必不以官礼待之。刘宝楠先生的说法“夫子得见冕衣裳者,意即在公时所见”似乎应该采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本章翻译为: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官服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种解释。《论语集解》包曰:此夫子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人也。即认为这是孔子有意的行为。“哀”、“尊”、“恤”即是行为的动机。但《论语集注》引范氏曰:“圣人之心,哀有丧,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与趋,盖不期然而然者。”即认为“哀”、“尊”、“恤”已经内化为孔子的内心情感而不是行为动机。孔子的“作”、“趋”是无意而为,即是夫子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期然而然者”,因而也不是当时通行的礼节。

当然,是否是夫子的有意而为而是夫子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因为人对外界情境的反应基础是情感性的,而理性行为是对情感的校正。在外界看来都表现为行为,其内心的心理过程,学生们怎么知道呢?如果情感反应未遇到阻碍,行为者自然不会有调整这种行为的契机,因而行为者自己的感觉就是率性而为,根本不知道这“性”是先前环境熏陶、示范的结果,或者行为者自身进行长期自我训练,“习惯成自然”的结果。谢良佐讲本章时说:“圣人之道,无微显,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即是以此为“一以贯之”的“圣人之道”。但从论语中,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孔子对待丧服、官服、瞽者的条件反射,都是孔子长期而频繁的自我约束的结果。

对丧服的条件反射,是孔子尊重丧礼养成的情感模式:孔子要求临丧之人,都应该表现出“哀”来: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要求自己在丧事中,静默哀戚: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样,孔子自然就形成了遇到丧事不甘不乐的情感模式: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对“冕衣裳者”的敬畏之情,是孔子在行礼中熏陶而来。弁冕是行礼时穿着的官服。因而冕衣裳就泛化为行礼的信号: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祭思敬。”可见孔子把“敬”和“礼”连接起来。这样,才能从对“礼”的敬,泛化为对上的敬。孔子自己并不信鬼神。但是却要“敬鬼神”,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人民敬的习惯:“上好礼,莫敢不敬。”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强调对“冕衣裳”的敬意,其实就是为了强调对“上”的敬。这可以从孔子对跪拜礼节和冕的制作工艺的讨论中看得很清楚: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那么,孔子对瞽者的敬意又是如何养成的呢?论语中没有说明。我们只有一些猜测。孔子的生活,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而宫廷音乐家们,都是瞽者。因而,孔子在和音乐大师们的交往中,形成了他的生活习惯。爱屋及乌,也就转移到了所有的瞽者身上。孔子对音乐大师们是非常尊重的: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中甚至专门有一张,追踪乐师们的下落。这是绝无仅有的: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孔子对音乐大师们在生活交往中,关心无微不至: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卫灵公》)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是孔子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的,其实是孔子自己长期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训练的结果。

馬震宇:

敬天敬地敬人敬己

丁跃伟:

內仁必外禮,心中有仁愛之情時,他的行為必定是符合禮節的!杜老师解读诚如醍醐灌顶,一语中的!感谢杜老师[表情][表情][表情]

「聖人不記事,故不忘事」,内有仁心,行為自然有禮了![抱拳][抱拳][强][强]精彩精彩

击铗长歌氏:泛爱众而亲仁,说到容易做到不容易,从身边开始,第一步,向各位师长学习!

张楠:

往往有心容易要付出的时候就难了时刻照耀在圣人光辉中从各位同仁的事迹中汲取养分培养自己的仁[抱拳]

——<参考资料>——

【杨伯峻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

【注释】

齐衰——齐音咨,zī;衰音崔,cuī。齐衰,古代丧服,用熟麻布做的,其下边缝齐(斩衰则用粗而生的麻布,左右及下边也都不缝)。齐衰又有齐衰三年、齐衰期(一年)、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几等;看死了什么人,便服多长日子的孝。这里讲齐衰,自然也包括斩衰而言。斩衰是最重的孝服,儿子对父亲,臣下对君上才斩衰三年。[表情]冕衣裳者——卽衣冠整齐的贵族。冕是高等贵族所戴的礼帽,后来只有皇帝所戴才称冕。衣是上衣,裳是下衣,相当现代的帬。古代男子上穿衣,下着帬。[表情]作,趋——作,起;趋,疾行。这都是一种敬意的表示。

【论语集注】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齊,音咨。衰,七雷反。少,去聲。齊衰,喪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貴者之盛服也。瞽,無目者。作,起也。趨,疾行也。或曰:「少,當作坐。」范氏曰:「聖人之心,哀有喪,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與趨,蓋有不期然而然者。」尹氏曰「此聖人之誠心,內外一者也。」

【论语注疏】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包曰:「冕者,冠也,大夫之服。尊瞽,盲也。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包曰:「作,起也;趨,疾行也。此夫子哀有喪,在位,恤不成人。」【疏】「子見」至「必趨」。正義曰:此章言孔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也。「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齊衰,周親之喪服也。言齊衰,則斬衰從可知也。冕,冠也,大夫之服也。瞽,盲也。「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者,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之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

“人在做,天在看”,人再有本事,也不能做这三件事,会有报应的

做人,就要坦坦荡荡;待人,也应问心无愧。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曾说:“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生在世,言行举止皆由自己掌控,善恶因果都有福祸报应,这是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

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做着自以为不为人知的恶行,幻想着能够瞒天过海。

但世上哪有密不透风的墙壁,任何的心存侥幸,到最后也只会由自己付出应有的代价。

真相,总会有一天被揭露;事实,也不会遮掩而被修改。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善恶到头终有报,越是有本事之人,越懂得收敛的智慧。

尤其这三件事情,不可轻易去做,一旦沾边,再有能耐,也容易惹祸上身。

01对父母不孝的事情,不能做

《劝孝歌》中有云:“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

忤逆不孝之徒,将会遭到三世报应,切不可行不孝之事,白白浪费这张为人儿女的人皮。

从古至今,“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根植在每个人心中,这既是基本的人伦纲常,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父母的养育之恩,本就是永世难以为报的恩情债,善待他们更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若是对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能尽孝,甚至做出一些有违天理的狠心之事,只能证明此人的薄情寡义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江苏扬州一位86岁老人,被自己的儿子安排住在又臭又脏的猪圈之中,不仅空间狭小,还四处漏风。

老人的侄子莫师傅听邻居说了此事,怒不可遏地找对方理论,可老人的儿子却满不在乎。

甚至理直气壮地说道:“她平时说话太啰嗦,打扰自己睡觉,住在这里挺好的。”

网友将此视频传到网上,老人的儿子立刻受到网友的指责:

“这是不配做人的行为!”,

“养儿如此,不如养猪!”,

“太没良心了,白养这么大!”

一个浑然不知感恩之人,又怎能体会到人世间的其他真情?

毕淑敏曾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时间易逝,父母易老,若是真想尽一份自己的孝心,千万别等到他们垂垂老矣。

不要以为来日方长,岁月不饶人,孝敬父母不可等,一切孝心都在日常点滴中。

02对婚姻背叛的事情,不能做

俗话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这辈子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本就是求之而不得的缘分,能结为夫妇更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但是无论爱情又或是婚姻,都是一种变数极大的关系,很容易被外界或时间等因素改变。

再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能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厌倦和懈怠。

再门当户对的婚姻,也或许在彼此拉扯的争吵中,慢慢产生排斥与憎恨。

无论哪一方这样的情绪开始堆积,最后都会走向背叛对方的道路,并且只会让彼此都遍体鳞伤。

就像电影《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和马学武,结婚以后,两人对彼此的关系都十分不满。

李宝莉性格强势,虽然出身农村,但她认为自己相貌姣好,马学武能娶到自己是高攀了。

而马学武性格懦弱,在厂里虽然是个干部,但回到家总是被妻子呼来喝去,十分没有面子。

这样相看两厌的日子,让马学武压力倍增,开始与厂内的女同事接触,并背叛了妻子。

而李宝莉发现此事后,更是直接举报丈夫,马学武因此丢了工作,最后选择跳河自尽。

陈道明曾说:“婚姻都会’跑神’,但主要是看你会不会付诸行动,有没有自制。”

在婚姻的世界中,往往是一失足变成千古恨,一步踏错,步步皆错,再难挽回。

即便能遇到更好的人,心动是本能,而忠诚却是选择。

婚姻从不是儿戏,唯有忠于婚姻,珍惜伴侣,才能有美满的家庭,过幸福的人生。

03对朋友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

行走于滚滚红尘,伫立于纷纷人世,一个人最大的生存底牌,便是他的人品。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唯有唯有真诚待人,厚道于心,才能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若凡事都精于算计,饱含满心的私欲,最后只会落得亲友尽散,众叛亲离的境地。

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本是结义兄弟,两人的父母也有过命的交情。

郭靖生性憨直,对杨康总是真心相待,可杨康却只把他看做表面兄弟,常常在背后耍一些阴谋诡计。

为了挑拨郭靖和黄蓉的关系,他勾结梅超风杀死江南七怪中的六人,还将其嫁祸给黄蓉和她的父亲黄药师。

一心只为荣华富贵的他,不停算计周围的人,最后只落得个孤家寡人的境地,死时更无一人替他收尸。

正如《战国策》中所言:

“以财相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相交者,华落而爱渝;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愚笨,而是算计,太过精于算计他人,只顾损人利己往往下场都很凄惨。

对于朋友而言,信任只有一次,真心贵重难得,不可能永远无条件的包容原谅你。

一旦让他感觉受到了伤害和欺骗,再亲密的朋友也会渐行渐远。

做人,就要坦坦荡荡;待人,也应问心无愧。

不算计不欺骗,做到问心无愧,你的路会越走越宽,行至山穷水尽时,也会有人去帮你。

很喜欢三毛说的那句话: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人生的境遇百转千回,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唯有保持内心的自在安宁,才能行稳致远。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好人得好报,余生避祸消灾,常有福气相伴!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