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男女比例2021中国(男女比例2021中国各省)

时间:2024-01-20 15:32:58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3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夫妻双方的结合。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事关民生幸福与社会稳定。1949年以来中国制定了有关婚姻家庭的四部法律规定: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2021年开始实施《民法典》婚姻家庭篇。

结婚率和离婚率:

我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随后逐年下降,2022年结婚率下降到4.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2021年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离婚率下降到2.0‰。

结婚人数:

我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2386万人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21年下降到1158万人,比2013年下降51.5%。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7万对,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683万对,连续九年下降。

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

一是年轻人数量下降,二是适婚人口男多女少,三是初婚年龄推迟,四是结婚成本高,五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六是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

初婚年龄:

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已婚比例和未婚比例:

从2009年到2013年,20-39岁女性人口中,已婚比例从77.93%下降到67.06%,到2019年,又上升到72.72%。2019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18.16%,女性未婚比例为8.7%,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未婚同居率:

中国的未婚同居率不断上升。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出生队列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3.33%,女性为26.79%;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

性别比:

近几十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随着生育政策的收紧而逐渐升高,然后又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而逐渐下降。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家庭规模:

建国以来我国家庭规模的总趋势是不断缩小,1953年家庭规模平均为4.30人,1964年为4.29人,1982年为4.41人,1990年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2010年为3.10人,2020年只有2.62人。在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单身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

提出如下建议: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大生育支持力度;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启动中国《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

在目前中国,法律只保护合法的婚姻同居关系,而未婚同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未婚男女在结束未婚同居后常常引发很多纠纷。在未婚同居率不断上升的现实背景下,建议中国的立法部门借鉴瑞典的《同居法》,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启动中国《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或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增加有关未婚同居的法律条款。

瑞典在2003年出台《同居法》,同居关系与婚姻关系的区别是:如果两人结束了同居关系,需要分的财产只是两人共同的常住居所和里面的家具家电;而如果两人结束了婚姻关系,瑞典婚姻法对共同财产的分割采取均分规则,伴侣双方各获得共同财产的一半。

在生育子女方面,同居双方都是孩子的合法父母。婚生和非婚生子女在入学、户籍等方面享受的待遇不会有任何差别。

根据经合组织数据,2011年瑞典20-34岁年轻人中,与伴侣共同居住的年轻人占比为46.98%,其中以婚姻形式或注册伴侣形式共同居住的年轻人仅占17.57%,其余29.41%是以未婚同居形式共同居住。

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占比减少,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提升生育率,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成本。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单身青年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作者任泽平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

2022年,中国人口多少亿人?

中国人口多少亿人?

据了解,中国2022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14.117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13.3972亿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中国2022年男女比例是2比1.6.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0;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0。

男女比例最失衡的城市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多女少”最严重的分别是东莞和深圳,性别比分别为130.06和122.43,其次是佛山和广州,性别比分别为119.12和111.98。性别比最低的是大连、沈阳和哈尔滨,性别比分别为99.19、

99.38和100.09,男女性别比基本保持平衡。

中国人口变动的七个趋势

趋势一:14亿人口零增长,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大陆总人口2017年突破14亿,2020年14.12亿人。“十四五”及中长期总人口将相继经历零增长、负增长。2035年前都在14亿人左右。人口是我国发展潜力、发展韧性的基础性因素。联合国预测,印度总人口将在2023年超过中国。但是,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人均产出均高于印度。

趋势二: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应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中国年度出生人口,2020年1202万,2021年降至1062万。"十四五”及中长期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生育友好,出生人口到2035年乃至更长时间将在1000万左右波动。

趋势三:劳动年龄人口9亿以上,素质提升,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020年为9.68亿,2035年在9亿以上,比目前欧洲人口总数多1.5亿人,接近美国现在总人口的2.7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2.4亿单身人口中,1.75亿90后占比多少?原因揭秘!

中国的单身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其中90后成为单身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民政部的数据,中国目前有2.4亿单身成年人,而其中90后人口占据了重要比例。

90后一代,数量庞大,达到了1.75亿。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年龄较小,但已经开始融入社会,成为适婚年龄的主要人群。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根据《2021国产青年恋爱交友》的数据,超过六成的90后目前是单身,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母胎单身。

那么,为什么90后如此倾向于单身呢?

第一个原因:没有时间谈恋爱

对于很多90后来说,工作生活非常繁忙,经常需要加班。据猎聘发布的《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显示,超过76.71%的90后经常加班,其中有超过90%的人每天加班1-3小时,还有5.83%的人每天加班3小时以上。"996"已经成为中国职场的常态,尤其是90后,很多人甚至只有单休,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寻找爱情,更不用说维持一段恋爱关系了。

第二个原因:经济压力

谈恋爱和结婚都需要花费不少钱。在学生时代,人们可以度过简单的生活,但一旦步入社会,金钱压力就变得不可忽视。恋爱中的消费很高,每个月都有各种节日,需要送礼物,而且礼物通常价格不菲。时间久了,许多90后男性会感到力不从心,而女性也会因为男朋友经济拮据而考虑分手。

而结婚更是需要一笔巨资,特别是彩礼费用。在一些城市,彩礼费用高得离谱,数十万元不等。因此,许多女性认为,如果男方负担不起彩礼,就不具备结婚的资格。

考虑到这些因素,许多90后选择单身,因为他们认为省下的钱可以用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第三个原因:房价高昂

结婚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有房子,没有房子会让女性感到缺乏安全感,丈母娘也可能不会同意婚事。如今,很多人普遍认为不买房就不能结婚。根据58同城和安居客发布的数据,76.6%的单身人群不接受租房结婚,82.2%的人更愿意购买新房作为婚房。

然而,中国的房价非常高昂。根据2022年的数据,中国65个重点监测的城市中,新房均价为17547元/平方米,二手房均价为16921元/平方米。由于房价如此之高,很多90后难以负担购房的费用,这也是他们选择单身的原因之一。

单身独居的现状

近年来,以单身独居为主题的自媒体vlog越来越多。这些视频展示了许多人独自生活的日常,他们享受独居的自由,可以在工作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受打扰。他们的生活有条不紊,精致而幸福。单身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有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为什么单身人口增多?

首先,男女比例失衡是一个原因。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超过女性3362万人,导致90后中男女比例失衡,1:1.1。这种不平衡也影响了婚姻市场,使得许多男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其次,社交圈的固定性、宅文化、不善于表达等因素也妨碍了年轻人谈恋爱。许多年轻人缺乏处理感情问题的能力,导致了恋爱的困难。情感教育的缺乏也使得年轻人在父母的期望和社交压力之下感到尴尬,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单身。

总的来说,90后单身人口的增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人选择单身,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伴侣,享受幸福的婚姻生活。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以更好地理解年轻一代的需求和挑战。

多所广东高校新生大数据出炉

■南方医科大学2023级新生性别比例。

扫码阅知 更多精彩

■广州大学2023级新生中,“陈”“李”“黄”三个姓氏位居前三。

■华南理工大学2023级新生生源分布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2023级新生星座排行榜。

随着广东高校陆续举行开学典礼,多所高校也发布了2023级新生数据。各高校录取新生人数是多少?哪些省份的生源多?哪个姓氏的新生最多?一起来看看萌新们的大数据画像吧!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独炘 ■图片:来自各校官网

性别

男女比例

逐渐趋于平衡

今年的新生中,理工类大学依然保持着“男多女少”的势头,如广东工业大学的男女比例达到了2.23∶1;华南理工大学今年的男女比例则是2.19∶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男女比例则为3.48∶1,在1374名本科新生中有1067名都是男生。

而“女多男少”的高校更多集中于师范类与医学类高校,如广州医科大学的男女比例为0.7∶1,而南方医科大学今年入校的新生中,女生比男生多1000余人。据了解,该校女生比例较高的专业为助产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男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则主要是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临床药学(卓越药师班)以及临床医学等。此外,文学系、外国语、人文、护理等学院的女生比例往往较高,而男生则更多集中于物理、计算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学院。

不同院校的男女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趋向性,但不少高校也表示,近年来男女新生的数量正在趋于平衡。华南师范大学的数据就显示,新生的男女比例由2021年的0.67∶1上升到了0.74∶1,前文提到的哈工大深圳校区也从前年的4.1∶1逐渐走向均衡。而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男女比例都已接近1∶1,如深圳大学今年新生男女比例为1.1∶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新生男女比例为1.07∶1。

榜单

这些中学成广东名校“收割机”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大数据,华南农业大学在省内录取新生人数Top5的城市,分别为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

在生源最集中的中学排行榜Top10上,深圳中学、东莞市东莞中学、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等高中出现在多所高校榜单上。其中,中山大学公布的省内录取人数最多的前三所高中分别为深圳中学、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而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人数前三分别为深圳中学、长沙市长郡中学与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深圳大学录取人数前三的学校为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和深圳中学。

姓氏

“陈”姓蝉联

多所高校“冠军”

数据显示,在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中,“陈”姓新生的数量都位居第一名,华南师范大学2023级的“陈”姓新生有1073人,且“陈”姓在不少高校中已经蝉联了几届的“姓氏冠军”。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高校则是“李”姓新生的数量位列第一。此外,还有“黄”“张”“刘”“王”等姓氏都是校园中“出场率”极高的“大姓”。

除了“热门”姓氏,今年新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冷门”的稀有姓氏,如:买、产、介、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华南农业大学还出现了三位姓“农”的新生,想必是与农业有着特别的缘分。

据统计,今年高校萌新名字中叫“子涵”的新生人数较多,东北师范大学有12个,武汉大学有18个,这在广东高校萌新的名字中也很常见。当然,其他的重名也很多,比如中大就有9位叫“刘畅”的新生。

2023级广东新生中也有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学子。其中人数最多的有壮族、土家族与维吾尔族学子。尤其是壮族学子在多所高校的少数民族新生数量中都居于高位,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更是分别招收了100名与96名壮族新生。在华南理工大学2023级新生中,还有佤族、京族、傈僳族各一名。据悉,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内“隐藏”着一所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

生源

多所高校新生

来自30多个省份

在生源地方面,今年广东高校的生源依然以省内学子居多,如深圳大学今年录取的7286名新生中有5255名来自广东省,而汕头大学本科4625名新生有3685名都来自广东省,相较前两年再创新高。

在多所高校发布的萌新生源地图中,生源来源地覆盖了30个以上省份,其中广西、湖南、河南、江西等省份学子在多个高校的全国新生比例中都占前列,如华南农业大学今年的省外招生Top5分别是河南、安徽、江西、广西和浙江;广州大学的省外招生Top5则是湖南、江西、河南、广西与湖北。其中,暨南大学更是在广东省外招生2524人,超过新生总数的一半。

今年的萌新们也真是来自天南海北,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最南端的新生来自海南省三亚市,最北端的新生来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而暨南大学离校最远的是三位来自新疆喀什的新生。五湖四海的学子齐聚广东,可见地域并不能阻隔万千学子求学的赤子之心,这也体现了广东省作为经济与教育大省对莘莘学子的吸引力。希望广东高校能成为全国学子的梦想起点,助他们一路逐梦。

地处大湾区的广东高校实力不断提升,也吸引了不少来自港澳台的学子,且相较往年呈增长趋势。南方医科大学今年共招录75名港澳台新生,比去年增加8人;港澳台招生人数自2020年开始便一直在逐年增长的深圳大学,今年招录304名港澳台新生,较去年增加55人。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在开学典礼上总结:“这届新生具有‘四多一高’的特点,即录取人数多、生源省份多、高分考生多、师范生多、录取排位高。”

年龄

“05后”占主流

最小新生仅14岁

记者发现,在2023级本科新生中,2005年出生的同学成了主力军。而有些学校最小的新生仅14岁。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今年最小的本科新生出生于2008年10月28日;暨南大学本科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刘同学、白同学出生于2008年,分别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就读;最“成熟”的袁同学则出生于1993年,今年30岁,就读于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而南方医科大学本届本科新生有着将近40岁的年龄差,最小的新生16岁,年纪最大的新生则有54岁。“高龄”新生的出现证明了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年龄永远不是障碍。

本科有“高龄”新生,硕博新生的年龄却向着逐渐偏小的趋势发展。据统计,本届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新生中近一半都是“00后”,最小的硕士出生于2004年,仅有19岁。除硕士外,广工、华工等高校也出现了“00后”博士研究生:来自江西的丁嘉缘出生于2003年1月,年仅20岁,成为了华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博士新生;华南师范大学年龄最小的博士新生也仅22岁,与年龄最大的72岁博士研究生有着50岁的年龄差。

说到出生年月,2023级本科新生在十二生肖中人数最多的毫无疑问是2005年出生的“鸡宝宝”,其次是2004年出生的“猴宝宝”。而人数最多的星座是摩羯座、天蝎座与天秤座,在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分别位列“星座第一”。总体来看,相比生肖的“压倒性比例”,不同星座学子在高校的分布较为平均,一起闪耀在大学的璀璨星河。

“成长是一种蜕变的过程,意味着你要告别或改变过去的一些习性,接纳和建立一些全新的自我。”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校长徐扬生在开学典礼上所说,我们期待2023级新生能够在走入校园后开启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活与人生道路,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中国现在有多少人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人口增加5407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约141178万人(不包括港澳台)。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1672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6 (以女性为100)。

中国人口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5407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3%下降0.04个百分点。

全国总人口中,城市地区人口为90233万人,占57.11%;乡村人口为50977万人,占39.8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4677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36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地区人口增加6079万人,乡村地区人口减少597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21个百分点。

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每10万人中出生人数)=总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100%

202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死亡人口为1060万人。总人口出生率为7.52‰,比上年下降0.6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84‰,下降0.1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2.52‰,比上年下降0.27个千分点。

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也就是说,每年减少约540万人。

死亡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2019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7‰。其中,0-14岁人口为18433万人,占16.8%;15-59岁人口为71544万人,占57.7%;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8.1%。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523万人,较2018年减少200万人。中国人口出生率为9.42‰,较2018年下降0.04个千分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1465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已经连续第二年出现了下降。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中国的死亡人口数量可能会不断上升。

自然增长率

2020年,我国自然增长率为0.53%,与2010年的0.59%相比下降0.18个百分点。

按照七普数据计算,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约1523万人,2020年约出生人口1465万人,这两个数据均为近十年来最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十年中国人口出生数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