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成化年(成化年间的瓷器)

时间:2024-01-21 11:09:24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这只成化高足杯24年前74.8万成交后:立马销声匿迹,如今能值多少

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图|斗彩怪石花蝶纹罐 明成化

  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从传世品来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见,绝大多数为小件器。

  此时不仅斗彩甚为珍贵,青花高足杯也是难得一见,能上拍卖场的更是寥寥无几。

  但在1995年,市场上出现了一只青花杯。

  这是一件成化年间的官窑瓷器: 成化青花高足杯。

  杯子的器足内,横排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

  它的高足呈喇叭型,外壁依次绘有宝珠、金钱、犀角、叠腾、梵夹、珊瑚、银锭、贝叶这八种宝物,每件宝物下面均托以莲花,把和杯的交接处绘以如意云纹一周。

  造型非常精巧,玲珑秀美,胎釉白润。

  高足杯也称“马上杯”,上面像一个杯或者碗型,下面有高柄,外观美观,实用方便。

  因为元代的游牧文化,这种杯子在元代的时候最为盛行,到了明代也有很多。

  图|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明成化

  目前国内,在台北故宫有两只与它在器型、纹饰、尺寸几乎一样的青花高足杯,而在北京故宫也同样有一只。

  但这只青花高足杯如此名贵,为大家所珍视,主要是因为它还有些特别之处。

  柄

  竹节式柄的高足杯,是成化时期高足杯的一个特色。

  高足杯有两种,一种它的柄上没有凸结,另一种是有个凸结型的柄,类似竹节。

  显然这只高足杯是竹节式柄高足杯。

  相比较明宣德时期有竹节柄的高足杯,明成化时期竹节式的设计,令高足杯器身的比例中间有个平衡点,使得器身感觉也更加典雅秀巧。

  图|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

  图|青花龙纹高足碗 元朝

  纹饰

  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是使用平等青料,这种青料成色稳定,发色蓝中微泛青灰。

  所以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瓷器,给人发色更加淡雅的印象。

  仔细看,高足杯底部的一圈弦纹和口沿部的一圈弦纹,它的间距、力度、发色都给人感觉非常的舒服,非常的好。

  整体来说,它的青花给人一种非常轻盈典雅之感。

  胎釉

  成化的釉历来为人称道。

  这个青花高足杯的胎非常细腻洁白,釉极其温润,稍微有点发青,手抚上去有种玉质感。

杯子的内釉、外釉、底釉三面釉一致。

  然而,这个高足杯除了凸显出来的优点外,还有一处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它的开片。

  北京故宫所收藏的成化高足杯同样器柄上也有这种釉面开片的现象,因为没有沁进脏东西所以不明显。

  虽然有开片,但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件成化青花高足杯,可能是国内拍卖市场这么多年来,少有的一件非常可靠、完美的青花官窑瓷器。

  然而,在1995-1996年的时候,国内市场还比较狭小,大家对此认识不足,因此当时这件高足杯的落槌价仅74.8万元人民币。

  所以许多人说,当年买了这个高足杯,是实实在在的捡了便宜。

  据说,这只成化杯卖出去以后,也就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

大明趣事:成化年间,朱见深干了哪几件露脸的事?

大明趣事:成化年间,朱见深干了哪几件露脸的事?

明宪宗朱见深,俗称成化皇帝,是明英宗的长子,明朝的第八代皇帝。朱见深初名朱见浚,他三岁时,被立为太子。斯时,父亲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作战中被俘,他叔父朱祁钰继承了皇位。当时朝野官民,无不对皇帝被蒙古人掳去引为奇耻大辱,希望英宗能被尽快迎回。可是,景宗皇帝对此似乎并不热心,因为迎回英宗,自己的皇位就要受到威胁,毕竟国无二日。然而,举朝上下皆倾向接明英宗回来,景帝不得不向瓦剌遣使迎回英宗。

景泰元年(公元1405年)英宗终于回到了北京,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这位太子被戏弄的命运。因为被迎回的英宗不但没有复位,反而使景帝加速了废黜朱见浚的决心。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景帝正式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废除了朱见浚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

可是,造化弄人,刚被册立为太子的朱见济,第二年就死了。御史钟同、礼部郎中章纶上疏景帝,要求“还沂王与储位,以定天下之大本”,不想景帝大怒,拒绝复立朱见浚为太子。结果,钟同被当堂打死,章纶死于狱中。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年末,景帝身染重病,次年正月,爆发“夺门之变”,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是年为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朱见浚十一岁。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朱见浚又成为了太子,并改名为朱见深。

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十八岁的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统治,年号成化,以第二年为成化元年。

世人皆知,明宪宗有恋母情结,虽然他宠幸比他大十七岁的万贵妃,还宠信宦官汪直,殊不知,他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成化年间是明朝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时称太平盛世。这不仅是因为前朝的积累,更可贵的是这位谦和的皇帝很是体察民情,明史记载他即位的当年即“免天下军屯粮十之三”,次年“免今全国屯粮十之三”。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停河南采办(免征河南贡物)”,赈济湖南、江西等地的灾荒。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免湖广秋粮。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二月,派副都御史滕昭视察浙江、京畿、河南、四川、福建,三月,免湖广、山东受灾税粮,六月,亲自祭天求雨,赈济广西灾荒,七月,赈济山西灾荒,十月免京畿、山东、河南受灾税粮。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八月,赈济山东、浙江水灾,指派工部修筑钱塘江堤坝,大获成功。十二月,彗星现,下诏罪己,敕令群臣修身反省,分条叙述朝政得失。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京城大旱,派员向上苍求雨,同时派人甄别囚徒罪状,平反冤案。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免山东、湖广、京畿、京城、山西、陕西全部钱粮,赈济山西两次,赈济山东三次。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正月初一,赈济京城贫民。七月,免除江西受灾钱粮,十一月,免河南钱粮。今列举成化前十年,就发现,每年都有大批省份钱粮全免。省民之赋,轻民之役,这正是明朝前期富裕升平的重要原因。这种太平、富裕与皇帝宽和,朝臣任用贤明、朝政相对清明是分不开的。

宪宗继位后,在内政方面干了几件露脸的事。

重用前内阁首辅李贤。当时,内阁成员有三个:李贤、陈文、彭时。李贤是大儒,并且,是当时的名臣,身兼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之职,甚有宰相风度,后世赞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伟哉!宰相才也!”李贤从政激浊扬清,在用人方面,进贤退不肖,他提拔了一大批忠于朝廷,为政清廉的官员,同时革斥了四千多名冒功贪图爵位的投机者,一时之间,民心大奋。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一个名叫黎淳的官员,请求追查当初废除他太子之事,宪宗批答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岂臣下所当言?”。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二月,明宪宗思及郕王朱祁钰“戡难保邦,奠安宗社”,遂谥郕王朱祁钰“恭仁康定景皇帝”帝号。这件事,后人多赞誉。

尽管宪宗做过这么多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但这不是史学家们所关注的,他们津津乐道、大书特书的是无非是宪宗与万贵妃的事以及信用宦官妖僧,炼丹、吃的故事。似乎不这么描写就不能突出成化一朝的特色。可以说,当世史学家对宪宗的诟病,比前清丑化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殊不知,清人撰写的《明史》是这样评价宪宗的:“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这个评价看来还算公正。

(本篇完)

成化瓷器如何鉴别,首先知道成化一朝瓷器特点

成化瓷器是明朝瓷器的一个里程碑,成化瓷器上的胎质是不可逾越的,斗彩是明代成化瓷器的代表,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成化官窑瓷器烧造数量虽不及之前宣德朝的,物然而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堪称明代瓷器鼎盛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不仅官窑瓷器质量极其讲究,数量有限的民窑产品亦很精细,颇中具典雅之风。

成化瓷器的特点

成化瓷器的胎骨

成化瓷器大部分胎薄体轻。胎体坚实、胎质纯净精致、细腻洁白,润泽晶莹。也有少量胎体厚重的瓷器,如仿哥釉八方高足杯、明成化鲜红釉盘等。器物薄者玲珑透体,厚者质如美玉。成化时期制瓷原料为“麻仓土”,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胎体具有在光线下呈肉红色、透影为牙黄色的特点,后代因为麻仓土己用绝而改用其他瓷土制瓷,这一特点也不复存在,瓷器胎色透光一中华般为青白色的。成化瓷器底足常常露胎无釉,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称为“米糊底”,如青花麒麟纹盘就具有米糊底的特点。

鸡缸杯

成化瓷器的釉质与釉色

大部分成化瓷器为白釉,釉面肥厚滋润、细腻平滑,亮洁无瑕,如脂似玉。釉色温婉柔物中和、晶莹润泽。其他的釉色也有,单色彩釉有鲜红釉、黄釉、绿釉、蓝釉、酱釉及中仿前代的哥釉等。如明成化鲜红釉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物呈色鲜艳,灿烂如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而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闪射,视之柔和悦目。口沿用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白边,口沿下釉呈黑褐物色。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蛙之背。明朝鲜红釉以永乐时最好,产量最大,后来由于技术原因,较难生产,产量骤减,成功之作少见。后来不得不以易烧制的低温矾红釉来取代此种高温烧中制的铜红釉。传世的成化时期鲜红釉瓷器极为罕见,所以该件器物弥足珍华中贵。成化黄釉器是在已烧成的白釉上挂黄釉,色釉虽有深有浅,釉面都娇嫩匀净,色浅的施釉轻薄。成化蓝釉器釉色蓝中泛紫,较之宣德蓝釉器釉面洁净光润平中博整。成化酱釉器较之前朝釉面亦更光亮,釉质肥腴。

成化瓷器纹饰开始出现了规矩化的宝相花、团花,并大量运用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瓶罐类器物多用修长的蕉叶装饰。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花、兰花、栀子花、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其中莲托八宝纹应是成化时开始流行的纹饰,而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出现,但亦以成化时为盛。在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夔龙和十字宝杵最具代表,夔龙的龙嘴常衔一枝莲花,因此又称香草龙

成化瓷器鉴别方法

成化瓷器: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图十)。

成化瓷器: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图十一),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成化瓷器:辨彩料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图十二)。

成化瓷器:辨工艺

成化瓷器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图十三)。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图十四),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成化瓷器:辨款识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 “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端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横一般不越过右方的立刀;“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但以点在与横持平部位多见;另还有个别“成”字没有一点。

清宫旧藏的成化斗彩杯,底部为何被磨去了款识?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件清宫旧藏的成化斗彩杯。

高3.4cm,口径7.4cm,足径4.8cm。

杯敞口,浅弧腹,平底,圈足,亦可称作小洗。内底绘青花十字宝杵,交叉处书一梵文。十字宝杵围以8个变形莲瓣纹,莲瓣内均书一梵文。外壁斗彩绘折枝花4组。细沙底,无款识。外底釉及年款被后人磨去。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这个成化杯有讲究。我们知道成化年间的瓷器以小杯为著。各种各样的杯子,小巧精致,极为雅丽,绝非永宣那种丈夫气可拟。也就因如此,后世好事者传言,成化斗彩都是皇帝为了自己宠幸的妃子万贞儿所制,所以才这么女性化。

此说谬矣。笔者前面有文聊及如此。万贵妃当时确实权倾朝野,但她比成化皇帝大十几岁,本是成化帝小时候落难时的贴身侍女,后来成化帝因父皇朱祁钰复辟又得回太子位,乃至登基,不忘旧事,攫为贵妃。别的不说,从这点来看,成化皇帝不忘旧事,还是值得点个赞的。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但成化帝自幼幽禁,饱受风雨,也就因此养成了宅男性格。反而是万氏,因为是皇帝的保护者(皇帝是被她抱在怀里长大的),后来成了贵妃,史料记载皇帝出行,万氏戎装配剑骑马护卫于左右,俨然一副花木兰形象。再加上万氏本出身低贱,非为贵戚,并未受过什么太多文化教育,从一个普通宫女升为贵妃,可谓脱胎换骨,平步青云,但这文化素养却很难提升。说清新淡雅的成化斗彩乃万氏喜好,有点太抬举她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反观成化帝,史料记载他雅好书画,自己也有画作传世。当然帝王之作不可能是什么风云巨制,一般也就是些花木小品。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成化文物小器,都是可供把玩之物,绝非庙堂之器。可以想见,幼年颇受惊吓的成化帝在即位之后,早已没有了太多雄才大略,安于闺阁之乐,做个守成君主,已经是极好的。这样就是坊间所谓成化无大器的根本原因。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成化文物虽少大器,但成化开创的斗彩瓷器清新淡雅的风格却影响了后世。到了清代,又出了一个宅男皇帝雍正。也是极喜欢瓷器,甚至亲自设计款式,过问烧瓷之事。以此推断,成化斗彩文物的很多器型和款识,或许出自成化皇帝亲自设计的纹样,也不无可能性。

成化斗彩文物的鉴定,关键是看釉。明瓷,论釉质,有成化第一,洪武次之之说。历朝历代的白釉,虽然以永乐甜白为最,但论玉质感则成化独占鳌头。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这个胎和釉,是瓷器制作的根本。今天采用的球磨机能够把制瓷原料粉碎到古代完全做不到的目数,但也因此失去了古瓷瓷胎的古拙感。今天的化工原料使得瓷釉瓷彩配方精确,却失去了古代瓷釉,彩料中天然矿物的多样性,变得单一而纯粹。颜色之辩,千差万别,使用天然矿物配釉,自古以来工匠各有秘方。例如均窑釉属于乳浊分相釉,釉里含有五氧化二磷。所以古代有殉窑才能烧成一说,也是有其科学性的。因为人类骨骸含有五氧化二磷,所以殉窑或能烧成均窑的红色乳浊釉,则均窑古代配方中或含有动物骨骸成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所以,成化瓷文物鉴定,无论斗彩还是青花,最难仿的是釉。古代的成化瓷釉,不但是精炼,而且陈腐经年。就好像我们今天喝的老母鸡汤一样,没有养过2年的老母鸡,这汤再怎么炖也寡然无味。养鸡场里4个多月就出场的小母鸡,其肉质是催肥的,看似一模一样,一炖汤就原形毕露了。所以,成化瓷,胎体的麻仓土现在已经绝迹,麻仓土里的氧化钾是使瓷胎肉红色半透明的要素,但这种天然氧化钾氧化钠的配比配方,今天已经无法用现在的原料还原。所以,鉴定成化瓷器文物,关键看胎釉,因为这是无法模仿的特征。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故宫收藏的这个杯子,很奇怪。一看就是典型的成化器。但为何底部被后人磨去了釉和款呢?一般而言,磨款是为了掩饰或作伪,比如把嘉靖斗彩款磨掉重新填上成化款,以冒充成化器。但这件本就定为成化,为何磨掉款识?或者这件本就是嘉靖所仿,而不是成化本朝?再者,此器是一直从明朝传到清朝还是中间流落民间后被清宫收藏的呢?这些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涨知识,故宫馆藏明清瓷器真品图鉴,成化瓷器高清大图

【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明成化,高3.4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4.3厘米。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

【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明成化,高27.8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7厘米。瓶为4瓣瓜棱形,口微撇,长颈中部起一圈凸棱,将颈分为上下两部分,丰肩,腹下内收,圈足外撇。底白釉无款。颈部共有纹饰三层,凸棱以上为海水纹、折枝花卉纹,其下为缠枝花卉纹,肩及足部边缘饰海石榴一周,腹部饰缠枝宝相花纹。明成化时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乐时期更为清秀,其足变矮,胎更薄。成化时期的瓶、罐等琢器传世较少,类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属少见,此瓶为成化时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

【五彩山石花卉罐】

五彩山石花卉罐,明成化,高10.9厘米,口径10 厘米,足径13厘米。直口微敛,圆肩,扁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质肥润。外壁在洁白的釉面上以五彩为饰,口沿绘2圈红彩弦线,肩部为倒垂的莲瓣纹,腹部绘有缠枝牡丹图,4朵牡丹盛开,图案以赭彩勾边,排列有序,色彩艳丽。底白釉,无款。成化彩瓷素以斗彩而闻名,五彩殊为少见,传世品中有少量的盘、碗、罐等器,此罐虽残破锔补,但国内仅有1件,倍加珍贵。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高9厘米,口径10厘米,足距9.5厘米。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明成化,高12.6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5厘米。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腹部四面菱花形开光内绘折枝莲花,以花叶和折枝莲相隔。肩与近底处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 “大明成化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罐形体秀美,胎质洁白细腻,厚薄均匀,色彩丰富,以填彩为主,点彩为辅,纹饰描画工整。此种成化斗彩罐除了画折枝莲纹外,还见有画菊蝶纹、宝相花纹者。明成化斗彩的造型皆小巧,无大器。从现有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看,最高的瓶仅高19厘米,罐一般高8—19厘米。无论何种器,其器形都具有圆润端庄、清雅雋秀的特色。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明成化,高41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6.5厘米。瓶呈葫芦式,小口,束腰,双球形腹,圈足。圈足内无釉露胎。通体青花装饰,青花呈色蓝中泛灰。上、下腹部均绘缠枝莲纹,口部绘回纹、覆莲瓣纹,束腰处绘仰莲瓣纹和覆变形莲瓣纹,近底处绘如意云头纹。此瓶形体秀美,上下比例协调,线条自然流畅,青花发色淡雅。传世的明代成化青花瓷器多为盘、碗、杯等小件器皿,此器为当时较大的器物。葫芦与道教有关,莲花是佛教圣花,葫芦瓶上画莲花,是成化时佛、道合一的体现。

【斗彩蔓草纹瓶】

斗彩蔓草纹瓶,明成化,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8.5厘米。清宫旧藏。瓶唇口,直颈,扁圆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釉,釉色白中略泛灰。通体以釉下青花双钩蔓草纹,釉上再按青花轮廓线填以淡绿彩。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方框。不管是从传世还是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来看,瓶类器罕见。此瓶将一般用作边饰的蔓草纹作为主题纹饰,亦属创新之举。淡描青花与单一的淡绿色彩搭配,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斗彩缠枝莲纹罐】

斗彩缠枝莲纹罐,通高8.3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5厘米。盖口径5.6厘米。罐直口,丰肩,圈足。口外有青花双弦纹两道,均填以黄彩。肩上以青花绘下覆莲瓣纹一周。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6朵,茎、叶为绿色。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近足处有黄彩及青花弦纹各一道。足内青花楷书“天”字,俗称“天字罐”。盖平顶,中央青花绘图案式团莲一朵,上敷红彩,外环以青花双线,线内填黄彩,盖边饰青花卷枝纹一周,近口处亦绘青花双线一道。此罐造型端庄秀丽,色彩鲜艳柔和,是明成化时瓷器的典型器。

【斗彩怪石花蝶纹罐】

斗彩怪石花蝶纹罐,明成化,高10.5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9厘米。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于坡地上描绘怪石牡丹和怪石月季各两组,相间排列,辅以飞舞的蝴蝶。全部图案均在釉下以青料勾勒轮廓线,釉上填涂红、黄、绿、紫等彩,给人以清新亮丽之美感。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形体饱满,釉质白润,画意生动。从传世和出土的成化斗彩瓷罐来看,其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体罐,另一种是矮体罐,此罐属于后者。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过这种斗彩怪石花蝶纹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