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长生香是什么意思和征兆(天地香是什么意思和征兆)

时间:2024-01-18 07:56:50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汉人独特的香火文化,到底是什么?从《天官赐福》的谢怜谈起

《天官赐福》的开篇,谢怜第三次飞升为神后再次来到仙京,但是手里却没有功德和法力。原因是,他没有信徒,也没有香火供奉。

他后来下凡执行任务,在民间菩荠观给自己摆了个神位,自己供奉自己,既滑稽,又有些心酸。

实际上,香火与信徒贯穿了《天官赐福》整部书。

在这部书中,没有信徒,就没有香火供奉,没有香火供奉就没有法力。

那么,到底啥是香火呢?

一、啥是香火?

提起香火,几乎人尽皆知,因为这是我们传统民俗信仰中的重要符号。

要说香火,首先得说烧香。

人们为何要烧香呢?

学者刘枝万认为烧香的作用有很多,比如:

“香在中国民间信仰上,实有通神、去鬼、避邪、祛魅、逐疫、返魂、净秽、保健等多方面作用,尤以通神与避邪为最,则由香烟与香气之二要素而演成者;盖香烟袅袅直上升天,可以通达神明,香气荡漾,自可辟御邪恶,乃是人类所易于联想到之作用。”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烧香的功能之一是“通神”。

关于这一点,在《天官赐福》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开篇故事鬼新娘之事件,便是因为民间有人频繁做法事,使得天上的神灵知晓了有怨魂做乱,从而派男主谢怜下凡处理。

这里的“做法事”,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烧香”。

比如,民间巫师与神灵“通神”,也是通过烧香,以香作为占卜工具,因为神灵不能随便显形,香灰的变化便是神灵的指示。

民间广为流传的“神传二十四种点香谱之吉凶表”便是这种民俗信仰的体现:

“三根香齐整等高,是为“平安香”',表示平安无事。三根香若左边两根等高,右边一根较低,则为“催命香”,月内家中有命终之人。若是左边两根等高,右边一根较高,则为“长生香”,三日内有人来相邀请……”

《天官赐福》中谢怜

二、香灰为啥更加珍贵?

据《香乘·卷十二·南方产香》记载:

“凡香品皆产自南方,南离位,离主火,火为土母,盛则土得养,故沈水,旃檀、熏陆之类多产自岭南。海表土气所钟也。《内典》云香气凑脾,火阳也,故气芬烈。”

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香气凑脾,故而香料在汉人阴阳五行分类观念中是火阳,也即是阴阳五行中的“火”。

香的属性是“火阳”,通过燃烧后产生香气,香点燃时能产生火苗,火苗消失则转为香光等等。

这些视觉上的感受,使“香”与“火"逐渐并称,成为“香火”。

据学者研究,“香火”在东汉便已出现,到六朝时兴盛,逐渐形成了汉人独特的香火观念。

在民俗文化中,香可以作为阴阳相通的媒介,能够沟通神人鬼之间。

但是,香本身没有灵力,香灰与香火才有。

当香燃烧殆尽后,化为香炉里的细细香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香灰是圣火的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比如许多民间偏方,把香灰拿来治病,或者装进荷包里佩戴以保佑平安。

信徒的进香仪式结束后,要将香火当做神圣物迎请回家,供奉起来。

比如,台湾妈祖庙之间盛行的谒祖进香仪式中,很关键性的一环,即为杓取老庙香灰回新庙供奉,以增加新庙灵力。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很显然,信徒越多,燃烧的香灰越多,那么所供奉的神官灵力也就越多,法力也就越强。

《天官赐福》中,谢怜第三次飞升,之所以没有法力,便是因为他历经磨难,在凡间已经没有一个信徒了。而书中水师师无渡和风师师青玄两兄弟,之所以财大气粗,也是因为他们与财运相关。

谁不喜欢发财呢,所以他们兄弟二人的信徒众多,香火极旺,法力也就很强。

三、香炉与神像,哪个更重要?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庙里面所见到的情况都是:神像前面放着香炉,以供信徒上香祈愿。

但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根本无力建庙,也无力来塑造神像。

与建庙和塑造神像相比,设个香炉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当经济条件不太充裕的时候,一般是先有香炉,然后再塑神像,然后再建神庙。

这一点在《天官赐福》一书中有多处体现。

比如谢怜来到菩荠观后,由于没钱修缮,也没有钱造神像,就只摆了个香炉,十分简陋。最后还是花城帮他画了幅神像图供在了香炉前。

谢怜下凡救国时,在一个小庙里看到了一尊自己的像,雕塑得十分简陋。书中也说明了,是因为这里的人无力建造华丽的庙宇和精致的神像。

其实,也间接说明了,神像并不是信徒奉神的最重要物件。

经济条件好了,就把神像塑造得好一些,经济条件不好,泥巴糊一个也未尝不可,如果连泥巴神像都无力塑造的,一张画像也能说得过去。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民俗信仰中,可以没有神像,但必须有香炉,这一习俗很大程度上是受民族文化中的火崇拜影响。

香火是神明灵力的具体化,香灰也必须在香炉内才具有灵力。

意思是:没有盛装在香炉里的香灰没有灵力,没有盛装香灰的香炉也没有灵力,只有香炉与香灰结合,才是具有灵力的。

有趣的是,只有香火也不能形成灵力,还需要有信徒参与其中,信奉并且真诚祈愿,才能使得香火成为灵力。

希言说

《天官赐福》中关于香火与神官陨落之间的关系,也作了一些说明。比如有些神官的信徒日渐减少,香火便会随之衰落,灵力也会随之减少,久而久之,便陨落了。

但是,照着这个思路去推演,书中其实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比如,为何谢怜能够拥有不死之身?

书中的解释是,帝君君吾赐予他的。

可是,作为一个没有任何信徒、没有任何香火、没有任何法力、被贬下凡间的神官,谢怜是如何维持这不死之身的?

难道只是因为君吾赐予?

须知,君吾本身也是一个依靠香火与信徒的神官啊,当信徒和香火流失,他自身都不能保持永久不死,又如何能保证另一个神官的“不死之身”?

明朝中晚期,皇帝的祝寿活动是怎样的?庶民祝寿活动发展如何

明朝中晚期的祝寿文化现象。

明代以前的祝寿观念,追索明代以前人们祝寿的缘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感激父母辛勤的养育之恩,在孝道的驱使下祝寿的主角为父母。

逐渐地祝寿旨趣发生了由庆贺父母到庆贺自己的历史性转变,由于对短命的惧怕,时人希望通过宗教性的活动祈求寿命。

一、明朝中晚期的祝寿文化现象

第二部分探究明中晚期祝寿文化的变化:从祈寿到祝寿,此时人们的祝寿观念只是单纯地庆贺诞辰,不再赋予祈寿的意涵,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观念。

唐至元时期大肆祝寿的主体多为统治阶级、官僚大臣等群体。

时值明中晚期,崇奢的社会风出现,祝寿逐渐庶民化进而成为奢侈性的讨论,人们相信修行、善举能够延寿,祝寿意图更加接近现代的祝寿文化。

最后,谈及明中晚期祝寿文化的活动形式,讨论明中晚期祝寿文化的发展及内容。

明中晚期社会上的祝寿,逢人庆寿时寿序、庆贺文字必不可少,歌功颂德为主要目的,这类称颂性的文字渐渐形成一种“活套”写法,在模板中更换被祝者名字或部分内容即可。

庆寿图、寿幛是明中晚期祝寿文化的另一种呈现,寿图多以福禄寿、宗教性的历史典故为主题,是修行延寿的体现。

另外吉祥戏、乐舞等逐步与祝寿活动相结合。

明初宫廷贵族祝寿时常用演戏剧来活跃氛围,由乐户出演,后因戏禁政策的松弛与社会风气的改变。

明中晚期民间庶民祝寿也常请戏班子演戏来增加喜庆气氛。

纵观中国古代的庆寿文化。

明中晚期的祝寿是突破阶层、突破年龄、突破地域的,祝寿的差别则在于富裕的程度。

祝寿文化是由静态逐渐走向动态的过程明代中后期。

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

此时,社会是一种高度的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并存的局面,市场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如此为奢侈之风的盛行、发展、蔓延提供了经济基础。

人们在此种经济环境与社会风尚嬗变之下,形成了竞相奢侈、铺张浪费的消费心理,儒家思想不再占主流地位,佛教、道教思想的宣扬也流传开来。

其最常见的还是反映在当时士庶百姓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上,饮食宴会、婚丧嫁娶、文化娱乐以及人际交往都更进一步发展。

祝寿习俗,由来已久。

起初祝寿习俗的文化意义在于生命意识,祈求神灵能够保佑长寿长生,成为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信仰习俗。

中国传统社会更重视老年人的庆寿,自古六十岁方可做寿,从此逢十做寿不可间断,做寿庆、过寿诞以表延年益寿。

但到了明中叶,时人罗洪先(1504-1564)提到“今世风俗。

凡男妇稍有可资,逢四、五十谓之‘满十’”,可见做寿年龄的下降起于十六世纪初。

明中后期市场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变迁,祝寿文化逐渐庸俗化。至此做寿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展示,而不再是以祈求长寿为寿庆主要目的。

明代承接宋元以来的祝寿风气,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做寿文化,其充满了各类的文化活动,而且内容不断繁衍。

必不可少的是在寿庆时大摆寿宴宴请亲朋前来道贺,而寿酒、寿面、寿桃是最为常见的食物,罩以红纸、置于寿案,以求增福添寿。

除了吃喝之外,贺寿期间,亲朋要向寿星敬献寿礼。

在流行的做寿文化中,称颂性的文字不可或缺,包括寿序、寿诗、寿联等文学形式,以示歌功颂德表达尊敬之意。

在祝寿的文化现象中,祝寿除求寿诗、寿文的风俗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图像”式的作品,即为明人所写文集中常见的“寿图”。

明人在逢人庆寿时,常送字画文轴,明代晚期亦多以寿幛、寿屏贺寿。

祝寿文化除上述两种形式外,后来也与乐舞联系在一起,在明中叶以后,祝寿的场合也有“歌妓”助兴,有些地区更进而演戏庆寿。

明代的这些做寿形式,随着时间的流行,不断地发展出来,可见祝寿文化是一种由静态走向动态的过程。

明代文集、笔记、地方志中存有许多有关祝寿文化的记载,学术界对明中后期的祝寿文化研究涉及不多,其尚有论述空间。

二、关于祝寿文化

研究对节日习俗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学者往往注重岁时节日的研究,如端午、中秋、除夕、重阳等传统节日,而忽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即生日。

祝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均有做寿的习俗。

不过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日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做法。明清的社会依然注重做寿,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日俱增。

对祝寿文化研究关注较早的是孙来臣所撰《古代帝王的生日与祝寿》。

指出中国历来都很重视“元旦”、“冬至”,每逢这两个节日来临其为帝王祝寿成了主要内容,如群臣来朝敬酒献寿、行“朝岁之礼”等,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

除明太祖“斋居素食,不愿朝贺”外,清代诸帝生日庆贺礼仪繁琐,规模盛大,京师与各直隶“各建道场,诵经祝寿”,开科取士,大摆“千秋宴”,并有属国使臣参加。

由此可见,中国帝王们的生日祝贺有着越来越多的内容。

刘尊明更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民间传统的祝寿风俗,他表示民间有一套固定的生日习俗即前一天献“寿礼”,有“寿桃”、“寿幛”、“寿对”等,统称“暖寿”,寿辰之日要举行“寿拜”仪式,早餐吃“寿面”、正餐设“寿筵”。

宴请祝寿亲朋,除此之外有些人家还要请伎乐或戏班来演唱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寿礼的阶级差异性与儒学对寿词的影响。

郑土有《做寿习俗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在谈及古代做寿风气时。

指出至宋代已出现了大量寿诗、寿词。

并已盛行为老人家举行庆寿活动,布置寿堂、同饮寿酒、子孙拜寿等,祝寿的气氛相当隆重。

发展至明清,曾说明清做寿风气其贺礼繁多,做寿演戏成为风气,做寿仪式变得复杂繁琐。

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一书,虽从通史的角度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尊老文化、历代尊老礼制等,其中也有涉及到古代老人庆寿习俗的内容。

邱仲麟试图通过梳理明清文集、笔记及地方志中有关庆寿风俗的记载,探讨祝寿文化的发展,并涉及到庆寿活动所牵涉到的消费市场。

最后得出结论即明清上承宋元以来的庆寿文化,更进一步发展。

而在庆寿的内容上,内容不断积累,从重视文字性的庆寿文字到致送寿图、寿幛、寿屏进而演吉祥戏,明中叶以后庆寿的内涵由静态走向动态,其呈现了庆寿文化的日趋复杂。

牛志平《中国古代的做寿习俗》一文,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宗教观念等方面考证了中国做寿习俗的起源、发展和广泛盛行的原因。

认为做寿效仿行为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有关,还跟忠孝观念以及道教长生文化的传播有关。

表示古代民间做寿,一般指祝寿这天的“酒食之会”,皇帝庆诞节则全国休假一至三天,举行盛大宴会。

至明清时期做寿时演戏、贺客、贺礼成为重要活动。

杨琳论述了中国古代祝寿礼俗产生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文章谈到唐代的祝寿礼俗奠定了中国人此后庆寿的理念和习俗,历史上皇帝及官员在做寿时极尽铺张奢华。

给老人祝寿时要布置寿堂、里面挂上寿星等祝寿图,摆上亲友们送的礼品,点上红烛,燃起寿香。

三、列举了古代生日礼俗的一些特例

扬琳的另一篇文章《长寿面与寿星崇拜——生日习俗考察之一》以中国传统福寿文化的寿星老人为研究重点,讲述“过生日吃面条”习俗的由来,其最早出现于唐代并逐渐流传开来,现如今其地位被生日蛋糕所取代。

除上述文章外,对祝寿文化进行介绍的还有李梅英《古代的寿礼》、路晓微《古代老人过生日文化习俗盘点》等文章。

展华则专门探讨了台湾为老人做寿的习俗,在台湾老人称“做寿”,小孩和青年则统称“过生日”。

做寿主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诞日当天亲朋好友带着贺礼前往祝寿,包括寿面、寿糕、寿画、寿烛等,寿筵开始,起立举杯祝寿或合唱《祝您生日快乐》。

在文中以寿诞仪式表示对老人的崇敬。

周冉冉的硕士文《唐宋生日礼俗研究》着眼于唐宋时期的生日礼俗,对唐代和宋代的生日礼俗作了回顾。

在文中指出宋朝诗词贺寿蔚然成风,并对设立诞节及后来历代统治者诞节的不同情况作了详尽的论述。

卢晓辉的《论南宋生日风俗与祝寿词的创作》仍然以祝寿词为论点,对南宋时期生日风俗的娱乐性与娱情性作了阐述。

部分学者还从生日演剧与文化传播、寿庆与中国戏曲相结合的角度,对做寿习俗进行研究。

如李跃忠《寿庆与中国戏曲的演出》指出寿庆以喜庆为主,祝寿是其核心内容,故寿庆演戏的目的与功能也主要是围绕祝寿展开。

为寿星祝寿、祈福或为祝寿场面增添热闹气氛,这表示戏曲演出是祝寿时重要的环节,是祝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星在《祝寿杂剧初探》中认为:延至明清时期祝寿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常行为之一,而在庆寿活动当天,戏班以演出祝寿剧为主。

以上研究所展现的祝寿文化,在明清小说中生日描写的片段里有所体现,亦可作为旁证,也有学者对此作过专文讨论。

刘相雨在2010年发表的《论红楼梦中的生日民俗》认为《红楼梦》中的生日活动描写,展现了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的生日庆典活动,这些活动多带有较强的民俗色彩。

指出从《红楼梦》的相关描写来看,祝寿习俗主要有:送寿礼、摆寿宴,往往还要有唱戏、耍百戏、说书等各种娱乐活动。

结语

对小说中的生日描写进行研究,无疑能更切实地反映当代社会上的祝寿文化。除刘相雨从民俗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外,刘永良、张岳林也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中的生日描写进行了研究。

生日描写中蕴含以及她的硕士文,都集中探讨了对祝寿文化的描写,我们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了解到明中晚期的一些社会现象,主要从寿期、送寿礼、寿宴和拜寿四个方面解释了当时家庭生日中的宴会、娱乐以及礼仪状况。

祝寿除演奏生日杂剧、戏曲等娱乐性仪式,也搜集到寿图与祝寿模式结合的相关论述。

张凯的《中原地区宋墓图像“祝寿模式”探析》主要研究墓壁图像群上“祝寿”的代表性图像元素,对其展现出的祝寿活动加以探析。

他表示寿宴是祝寿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具体表现为寿酒、寿席、寿桃、歌舞、寿礼等祝寿文化。

林彬、李健所写《寿文化图像及祝寿习俗解析》对祝寿文化有详细的介绍,写到“寿宴的菜品五花八门,而寿酒、寿面、寿桃是寿宴中的必备食物”;贺寿期间,寿礼也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寿戏是古时富裕家庭祝寿似的一种娱乐形式,寿戏的功能是祝寿祈福,弘扬孝道;寿文包括寿诗、寿联等祝寿文学形式

习俗:敬香时大家为什么只烧3根?有啥讲头?还有其他的忌讳吗?

习俗:敬香时大家为什么只烧3根?有啥讲头?还有其他的忌讳吗?

文‖衡东诗勤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初一、十五给祖人敬香时,不论老人、还是年轻人,只要是敬香数量都是3根,不知这是什么规矩?就连到庙里去敬香,发香人给每位信客也是分发3支燃香,说“烧香就要三六九”,否则会不吉利。

一、为什么只烧3根?

我们烧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那时候人们开始是用有香味的植物燔木熏烧,称为“燎祭”。在西汉末年《易林》里提到了秦朝“烧香”祭神的风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烧香一词是更频繁出现在道教和佛教的典籍中。

由此可见,烧香的习俗在古代就有重要的地位。而敬香时上三根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是道教和佛教的共同习俗下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老子在《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教思想中“三”代表着天地万物。

在佛教观念里,人们常有“贪、嗔、痴”这三个缺点,要克服,就要通过“戒、定、慧”这三种修行方式。于是,人们敬香烧三根,不仅代表着对天地、对神明的尊重,也代表着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祈福,希望新的征程都美好。

国人用香祈福的传统,从远古时期的封建迷信到封建王朝对神明的敬重,这也体现了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在宋朝时期,香料逐渐走进了贵族生活里,而百姓也开始效仿贵族们,自己在家燃香、烧香,慢慢的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二、烧3根有啥讲头?

在丧葬习俗中有这样一个规矩,人去世后要停灵三日。期间家属不仅要守灵尽孝道,还要在死者的头或牌位前点上三柱香,直到出殡香是不能熄灭的!这里有两个三,一个是停灵三日,一个是保持三柱香的燃烧位,这是为何呢?

相对来说,道教的禁忌更能为人们所接受,道教将世间万物分成阴阳,阴不可独处,阳不可独生。负阴而抱阳,气冲为合。同时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分为二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人们在祭拜时认为阳数比较吉利,故而用阳数。

道教的奇偶数之分,并非只体现在敬香的个数,还包括祭拜时用的果盘、盘中物和其他所用之物的数量,都忌用偶数。敬香烧3根还有另一种说法,3根香敬的是大雄宝殿的3尊大佛:卢舍那佛、卢舍那光明佛、卢舍那镜像佛。

敬香时用三根香,这只是普通民众的敬香;有些人则需要用九根或五根,那只适合于某种道派和寺庙里。顺便说一句,家中有出马堂口的,如果没有大事相求别上九根香,也记住千万别烧一柱香,至于为什么,这里就不多说了!

古人敬3根香的意思,是对天、地、人的3种敬畏,第1根香是敬天,求天保佑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安康!第2根香是敬地,求地保佑,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第3根香是敬祖宗,感谢先人祖宗留下的各种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

古人敬香时制定了一个规矩,首先要双手握住三根香,然后放在蜡烛上点燃,用左手取一根插在香炉中间,再右手取一根插在右边,第三根香用左手插左边。两根香之间,间隔手指宽的距离。礼拜三拜,其它菩萨面前只敬一根。

三、敬香时有哪些忌讳?

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敬香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被传承下来,其主要敬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宗,同时也是孝文化的一种表现!除了烧香的方式和讲究,有些忌讳到现在还被人们所重视,平时烧香真的不得不防。

01、两短一长是大忌。

敬香时,我们忌讳的是两短一长,所谓的两短一长,就是说原来一样长的香,在点燃之后,其中一根烧的比较慢,最后就燃成了“两短一长”,这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是十分不吉利的,代表着生活、做事不圆满、子孙后代不顺利。

02、吹过的香不能烧。

切记,敬香时,香点燃之后不能用嘴去吹,这是极为不尊重神明的行为。古人认为人体内的浊气重,用嘴吹会污染到纯净的香品上,影响对神明的供奉。如果出现火苗不灭的现象怎么办?可以用手握住香轻轻摇几下,就扇灭了。

03、切忌“断头香”。

所谓的断头香,就是敬香时香燃到一半突然灭了,这在老一辈人眼里是不吉利的,用它来敬佛是不敬的行为!如果敬神礼佛时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把它马上换掉,再点燃一根好的。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买香时要买好的。

出现“断头”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配比不合理,燃料不足;二个原因是杂质太多,甚至是掺了大量石粉,当然就烧不燃。我们不论是初一十五敬神,还是礼佛,都要选好一点的香,不仅是对神明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身体负责。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3.10.9.17∶15

28首生日诗词,贺生辰,祝好愿,一年一岁好梦长

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

现代人过生日,有的吃面条,有的吃蛋糕,总有一种仪式感,告诉你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而古代的诗人们会通过写诗填词恭贺生辰,有的为母贺,有的为妻贺,还有的写给子女。

生辰之日,诗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宗武生日》

唐·杜甫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宫词一百首·其五十九》

中唐 · 王建

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属内监。

自写金花红榜子,前头先进凤皇衫。

《石懿老大夫生日》

宋·韦骧

万石风流盛,中秋气序清。

门弧当日庆,寿盏此时盈。

庭下芝兰茂,腰间印绶荣。

况高颐养术,龟鹤得长生。

《壬辰生日儿侄诸孙有诗所言皆过记胸中所怀亦自作》

宋·苏辙

生日今朝是,匆匆又一年。

读书真已矣,闭目但茫然。

下种言非妄,开花果定圆。

驱羊旧有法,视后直须鞭。

《为妻作生日寄意》

唐·李郢

谢家生日好风烟,柳暖花春二月天。

金凤对翘双翡翠,蜀琴初上七丝弦。

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

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

《少女生日感怀》

唐·戴叔伦

五逢晬日今方见,置尔怀中自惘然。

乍喜老身辞远役,翻悲一笑隔重泉。

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

还有蔡家残史籍,可能分与外人传。

《贺生日诗》

宋·许景衡

庆系来从沁水园,勋门妇德众称难。

旧闻孟母无欺语,新得嫦娥不老丹。

行见綵衣添衮绣,更饶文砌拥芝兰。

却须剩种黄金菊,留待年年献寿看。

《内子生日》

宋·项安世

去岁亲前捧寿杯,如今万里独西来。

遥知此日怜儿妇,应抚南枝问雪梅。

百尺灯山初转眼,一卮春酒欲酡腮。

愿言尊幼俱彊健,归著斑衣伴老莱。

《大人生日》

宋·项安世

明日君开祝寿场,今朝臣捧寿亲觞。

愿亲有俾昌而大,与国无穷禄尔康。

台上菊迟今始绽,堂前桂晚后弥芳。

仙翁作计深长在,待看孙曾笏满床。

《内人生日》

清·吴嘉纪

潦倒邱园二十秋,亲炊葵藿慰余愁。

绝无暇日临青镜,频过凶年到白头。

海气荒凉门有燕,溪光摇荡屋如舟。

不能沽酒持相祝,依旧归来向尔谋。

《临江仙·壬戌岁生日书怀》

宋·辛弃疾

六十三年无限事,从头悔恨难追。

已知六十二年非。

只应今日是,后日又寻思。

少是多非惟有酒,何须过后方知。

从今休似去年时。

病中留客饮,醉里和人诗。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

宋·晁补之

吉梦灵蛇朱夏宜。佳辰阿母会瑶池。

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

心悟了,道成时。不劳龙女骋威仪。

僧祇世界供游戏,贤懿光阴比寿期。

《鹧鸪天·老妻生日》

宋·向子諲

玉篆题名在九天。而今且作地行仙。

挂冠神武归休后,同醉芗林是几年。

龟游泳,鹤蹁跹。疏梅修竹两清妍。

欲知福寿都多少,阁皂清江可比肩。

《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

宋·晏殊

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

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

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

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

《虞美人·宜人生日》

宋·李弥逊

梨花院落溶溶雨。弱柳低金缕。

画檐风露为谁明。

青翼来时试问、董双成。

去年春酒为眉寿。花影浮金斗。

不须更觅老人星。

但愿一年一上、一千龄。

《点绛唇·内子生日》

宋·周紫芝

人道长生,算来世上何曾有。

玉尊长倒。早是人间少。

四十年来,历尽闲烦恼。

如今老。大家开口。赢得花前笑。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宋·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调歌头·贺广东漕蔡定夫母生日》

宋·杨万里

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

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

唐 · 包何

取妻生子复生男,独有君家众所谈。

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

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谁道众贤能继体,须知个个出于蓝。

《生日吟》

北宋 · 邵雍

三万五千日,伊予享此身。

当时才作物,此际始为人。

久负阴阳力,终亏父母恩。

一杯为寿酒,床下列儿孙。

《表弟程德孺生日》

北宋 · 苏轼

仗下千官散紫庭,微闻偶语说苏程。

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

曾活万人宁望报,祇求五亩却归耕。

四朝遗老凋零尽,鹤发他年几个迎。

《王氏生日致语口号》

北宋 · 苏轼

罗浮山下已三春,松笋穿阶昼掩门。

太白犹逃水仙洞,紫箫来问玉华君。

天容水色聊同夜,发泽肤光自鉴人。

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

《赵倅成伯母生日致语口号》

北宋 · 苏轼

今朝寿酒泛黄花,郁郁葱葱气满家。

愿得唐儿舞一曲,莫嫌国小向长沙。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

北宋 · 苏轼

《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蔿于》。

但信椟藏终自售,岂知碗脱本无模。

朅从冰叟来游宦,肯伴臞仙亦号儒。

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

不嫌雾谷霾松柏,终恐虹梁荷栋桴。

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感君生日遥称寿,祝我馀年老不枯。

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

《祖母生日》

北宋 · 朱长文

挺生贤德对耆英,岁物皆新气淑清。

年至七旬人已少,子为四品世称荣。

紫泥屡捧门多庆,华发虽稠体益轻。

欲比遐龄何所似,蟠桃结实老仙京。

《太皇太后生日》

宋 · 王绅

太皇生日最尊荣,献寿宫中未五更。

天子捧觞仍再拜,宝慈侍立到天明。

《蓦山溪·叶左丞生日》

宋 · 刘一止

卿云衍苒,翠璧天开就。移下小方壶,照初日、嘉林濯秀。君恩暂许,丘壑憩夔龙,开径竹,续岩花,小试丹青手。

声名德业,汉代谁居右。红旆碧油幢,想今古、山中未有。霜松手种,应待茯苓生,斋酿熟,玉泉香,还上萱堂寿。

《李郎中生日》

宋 · 王庭圭

三槐堂下清阴满,太华峰头绿叶圆。

天上正开炎帝历,人间初识岁星年。

名郎早合归华省,藏室行当缀列仙。

雉堞新崇边垒壮,长城不独有前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