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舞狮的寓意和象征(开业舞狮的寓意和象征)

时间:2024-02-04 03:15:24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开业舞狮表演时舞狮点睛的寓意

看过开业舞狮表演的朋友都知道在开业舞狮表演中时需要进行舞狮点睛的,那么大家知道舞狮点睛有什么寓意吗?

据广州舞狮队广州协艺龙狮团负责人介绍,开业舞狮表演时进行舞狮点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舞狮点睛寓意着赋予舞狮生命之意,而睛与“金”字谐音,故舞狮点睛又寓意为“点金”,即将所有的事物都变成金子的意思,象征着讨个好兆头,财源滚滚。同时,点睛还寓意为“开眼、火眼金睛”,可让商家能够更好的洞悉市场的动态,做出更好的营销对策,从而实现生意兴隆。此外,舞狮点睛后将拥有生命与灵性,并可以与人打为一片,才能拥有更多的人气,实现招财进宝。

注:了解舞狮点睛的步骤可登录广州协艺龙狮团网站浏览《广州协艺龙狮团教您在开业舞狮表演中如何进行舞狮点睛》这篇文章。

舞龙舞狮,中国民间传统习俗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

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钻循迁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鸦盛浆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雅桨求霉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

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据说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只捉颈战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踏誉探判断其是非。

金龙扭摆眉梢喜,狮子翻腾笑浪生:浅谈舞狮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自丝绸之路开通进入中原以来,“狮文化”的存在就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唐代文化的开放,以“舞狮”为特征的“狮文化”逐渐在民间盛行,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直至今日,许多大型活动的开场都还有舞狮表演的精彩呈现。

唐朝是“狮文化”转入普遍化、民俗化的开始,由初进唐朝时的“宫廷乐”逐渐流传于民间并被大众进行接纳和变化。在中原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又沿丝绸之路向西回传继而向东继续传播。现在韩国、日本依然存在这一文化印记,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随处可见。

一、民俗文化“舞狮”中的多种起源说

关于舞狮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汉书》当中的“象人”,这是一名扮演鱼、虾和狮子的艺术家。现代舞狮的起源是驱魔,也是古代巫术,强调控制。古人用驱魔的巫术来控制和驱赶“傩”。这种傩面是拿在手里,而不是戴在脸上,其形象与流传至今的“神狮”相似。

“角抵”是根据“舞狮”中追逐打斗的动作的相似而认定的,角抵是百戏的一种,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又被叫做“蔓延之戏”。角抵的形式主要是人和兽、兽和兽相斗,还有带假面的人和兽相斗,因为颇像“舞狮子”的姿态而得名。

“汉朝起源说”是指汉章帝时,收到一头金毛雄狮的进贡。使者把驯服雄狮作为继续交流的条件。汉章帝先后挑选了三个人来驯服狮子,但都没有成功,狮子被宫廷官员殴打致死。为了避免屈尊俯就,他剥下狮子皮,扮成狮子跳舞来平息事态。后来,民间流传说,舞狮是国家荣耀和吉祥的象征。于是他模仿狮子,表演舞狮。从那时起,舞狮开始流行起来。

在北魏时期,由于北方匈奴部落的叛乱。匈奴人制作了许多木雕和石头,并用金丝和缝制了狮子的身体。他们派善于跳舞的人向魏国致敬。当他们想跳舞的时候,他们刺伤了魏帝。在那之后,魏帝喜欢舞狮,这种舞蹈被模仿并传给了后人。杨玄之的《洛阳伽蓝记》描述了洛阳长丘寺造像出行时,有“驱邪狮,引其至前”的说法。

“年兽起源说”即远古时代中国传统年的来历,广东曾出现奇兽,常在除夕夜出现破坏农作物。人们不堪年兽之扰,为了消灭它,用竹条和纸绑成野兽的形状,然后聚集几个战士,拿着锅和其他嘈杂的工具,等待年兽经过并敲打,将年兽赶走。为了庆贺胜利,每年春节村民们都会以舞狮的形式来表演当时的勇猛。

唐朝也有舞狮的起源说,相传唐明皇做梦夜游宫殿时,一头五彩的大头独角兽突然出现,它在台阶前滚动着一个球,姿势凶猛有气势。

皇帝从梦中惊醒,让下属根据他的梦境模仿这个场景。与此同时,音乐部门在华丽的锣鼓伴奏下编排舞蹈,招待客人。从那时起,舞狮运动就传播到了民间。

二、唐朝“狮子舞”向“舞狮”民俗发展

狮子是伴随丝绸之路由波斯、中亚传入西域再传入中原的,唐朝百姓又称狮子“西域狮”。“舞狮”在唐朝最初是以一种舞蹈形式出现,《乐府杂录》把狮子舞列入龟兹部,是因为狮子及狮子舞都是由波斯或中亚经龟兹进入中原的,狮子舞以龟兹乐做伴奏,演绎者都是龟兹人。

狮子舞至唐代成为宫廷乐舞,与之前相比其规模由小变大,唐代立部伎中的《太平乐》即根据《五方狮子舞》改编而成,规模高达上百人。这种舞蹈在五个方位分别有五种毛色的大狮子,每头狮子由两人扮演,前面有两名身着西域装扮的驯狮人,还有百余人的歌舞队高唱胡人歌曲,围着五头狮子起舞,乐舞场面十分宏大,热烈非凡。

唐代中期,“舞狮”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进入民间的舞狮,给人的感觉并不凶猛,更多的是温柔祥和,色彩可爱。吐鲁番出土的舞狮泥人服饰与古籍中对唐代舞狮的描述基本一致。

弄狮,是一种常见的民俗艺阵表演方式,常在岁时节庆、社庆酬神与平安建醮等仪式活动中见到狮傩舞动的身影。一人戴“大头狮”面具,一人拖住狮尾,披布为狮身,耍头摆尾,模拟狮态,具备宋时起沿街“呼邪逐除”之意。同时,“乡人傩”与富含与武技百戏相融合,彰显“不战而驱人之兵”的震慑威力。

《洛阳珈蓝记》记载:“辟邪狮子,引导其前,”

狮子具有冲煞赈宅的功能,狮傩常被雕刻成石墩,发挥对府衙护卫的静态傩功能,同时“狮衔剑”图画素材也常见于木版年画,作为避邪制煞的符镇物。民间的巫傩仪式不像朝廷礼仪那样严肃规范,弄狮作为民间傩仪兼有戏耍成分的武技展示,将神圣的祭典与放纵的娱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礼与戏交杂的文化泛融现象。

舞狮表演中还有一个双人主题“狮子滚绣球”,“狮子”象征男性,莲花喻意女性,雄雌两狮相戏时,毛发纠缠在一起缠在一起,滚而成球,这个时候诞下了幼狮。这样一种夸张艺术的表达手法让舞狮的民俗色彩更加丰富,在民间更为流传起来。

三、唐“舞狮”文化的再传播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高速动脉,“舞狮”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狮子文化”从西域传入中国进行整合,再回到西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再传播”既包括西域的“回流”传播,也包括中国“舞狮”文化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源自“傩舞”的中国舞蹈形式是公认的。在周代,“傩舞”被视为一种正统的精神文化活动,每年在宫中举行三次,由一人表演。汉朝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方向石的带领下,十二神兽翩翩起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面具舞“苏木扎”被引入傩舞,使“傩舞”融入了音乐舞蹈艺术。

隋唐时期傩舞的内容和阵势进一步扩展,“狮子舞”从西域传入后,与中原的舞蹈形式结合,艺伎纷纷带上“狮子面具”,模仿“狮子”特征的动作,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舞狮”。

当舞狮再次回到西域时,它已经呈现出一种中国化的色彩。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吐鲁番出土的舞狮俑中,假狮子的身体被描绘成弯曲的细毛形状,狮子头红、黑、白相间,全身白色。这与之前的狮子形象不同,它应该是五只狮子中的一只。

向东传播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也受到影响,韩国的“假面舞”就是接受当时唐朝文化后出现的,崔致远的《乡乐杂咏五首》中涉及到金丸、大面、束毒和狻猊五戏和处容舞。狻猊舞就是“刻木为假面”的表演,但是表演者已经是韩国人,而不是中原那样模拟西域人,可见“狮子舞”在朝鲜半岛也广为流行。

“狮子舞”传入日本也有记载,日本伯益真《教训抄》中载伎乐之曲目,首为狮子,狮子缀毛为之,狮首用面具。伎乐是在唐朝燕乐之前传入日本的一种假面剧,消亡于13、14世纪,但成为了日本舞乐、能乐、能狂言等日本民俗艺能的基础,特别是在游行队伍之前仅靠跟着治道驱赶恶魔的狮子舞,对日本艺能有很大影响。

结语

丝绸之路的出现,增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借着丝绸之路的便利,中国的特产被输出,西方的宗教、饮食、音乐等也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渐渐成为这条路上最璀璨的珍贵的遗产。

傩文化的物化形态,从周代延续至唐代一直较为稳定地保持着“蒙面+法器”的形象。“方相氏蒙虎皮,黄金四目,玄衣丹裳,执戈持盾,率帅百隶及童子索室”。可见,千百年来,傩文化一直保留着扮神表演的基本特征,以从傩面具到傩的凶恶装扮制衡鬼神的侵扰,彰显了早期人们征服自然的策略,是人类在原始时代的意识觉醒。

中国的唐朝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狮文化”的进入给中国“舞狮”民俗艺术注入了生机,其“舞龙舞狮”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入朝鲜半岛的“假面舞”、“伎乐舞”也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欧阳修.《旧唐书》.

岭南舞狮=岭南无事,为什么广东粤康码吉祥物是舞狮呢?

眼看着,6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不知道大家都已经打了疫苗了吗?如果还没打,目前广东已经引进了,一针、二针、三针,大家可以根据社区或者公司的安排去注册。如果打了疫苗,就快打开“粤康码”小程序,有一只红狮子在等着你哦!有意思的是,之前的穗康码用的是红棉花,而粤康码则换成了醒狮,不少人都吐槽说,用醒狮因为醒狮就是舞狮,舞狮谐音就是无事,代表广东无事(平安)。

说到醒狮就得先说舞狮,其起源实际上是在中原,历史最早的舞狮记载是在汉代,后来在唐代被称为“太平乐”的宫廷舞乐狮子舞,因为狮子被认为是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传。五代十国后,舞狮的风俗由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于是,便开始在岭南地区流行起来。

那么为什么,原来的舞狮到了广东之后会变成醒狮,据说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这时出现了一只神兽,神兽走过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为了报答神兽的恩情,乡民们便用竹篾和纸,扎成神兽的样子,配合鼓乐舞动,以表示礼祀之心。因为神兽的模样酷似传说中的狮子,因此又被乡民们称为“瑞狮”,而“瑞”在粤语中和“睡”是谐音,叫“睡狮”不吉利,为了避讳,加上“瑞狮”也暗喻着驱邪镇妖的寓意,便将“瑞狮”改为了“醒狮”。

说到醒狮,就不能不提佛山,因为在佛山就出现过一位和醒狮有关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黄飞鸿。在历史上,黄飞鸿所倡导的南狮狮艺,正是这样一种民族气节,团结、开拓、不畏艰险,以雄健的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豪气。醒狮因其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在民间备受欢迎,并且随着早年广东人的出国闯荡,醒狮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所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粤康码的代表会是一头小狮子了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