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2021年出生人口(2021年出生人口统计数据)

时间:2024-01-19 09:11:53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去年出生人口不到10万,1283万人口大城宣布:生孩子就给钱,生3个共给2.2万元!还有这些福利…

据正观新闻,9月1日起,《郑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全面启动实施。新政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综合施策,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更多家庭“想生、敢生、愿生”。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提到,对新生儿入户郑州的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5000元的育儿补贴。此外,幼儿3周岁前夫妻每年各享10天育儿假。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容至774.32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第15位),常住人口增至1282.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934.7亿元。

生孩就发钱,生三孩发1.5万

幼儿3周岁前夫妻每年各享10天育儿假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办法》明确,省会要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

具体来说:婴儿1周岁以前,每天给予女职工不少于2个小时的哺乳时间。每依法生育一个子女,在幼儿3周岁以前,每年 (周年)分别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 (自然日)的育儿假,育儿假期间视为出勤,各类工资、奖金照常计算、发放。多胞胎育儿假不累计,育儿假原则上不跨年 (周年)结转。女职工产假期满后,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批准,可以请假至婴儿1周岁,请假期间的待遇由双方协商确定。

推广分娩镇痛让生育更安全、更顺利

当下,“怕痛”是部分女性害怕生育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让生育过程更安全、更顺利、更舒适,也是每位产妇最热烈的渴盼。为此,《办法》提出,郑州将推广分娩镇痛服务,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

郑州将落实国家和省医疗服务项目管理规定,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合理调整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生育医疗成本。同时,郑州将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

2025年每个社区均配套设有普惠托育点

《办法》明确,按照辖区常住人口 “每千人口6个托位”的标准,规划建设半径300米的普惠托育圈 (含普惠幼儿园托班)。全面提升公办托育服务能力,2023年年底前建成郑州市综合托育实验中心。2025年,全市社区均要配套开设不少于20个托位的普惠托育点 (含普惠幼儿园托班)。

郑州将加强财政支持,统筹普惠托育与普惠幼儿园一体化发展,对符合相关要求的普惠托育机构,按照备案托位数给予每个托位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依据年度质量评估等级,对普惠托育机构按实际使用托位数分别给予每个托位每月200元、300元、400元的运营补贴。

新生儿入户三孩家庭一次性补贴1.5万

《办法》明确,郑州市将投入“真金白银”,实施育儿补贴制度,着力降低生育成本。政策规定,对新生儿入户郑州的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5000元的育儿补贴。

政策规定,参保女职工生育二孩及以上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支持范围。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同步参加生育保险;未就业妇女通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生育医疗待遇。并且,新生儿出生后90天内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独立参保缴费的,自出生之日起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保报销。完善学龄前参保儿童医保政策,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儿童医疗保障水平。

多孩家庭在郑租房、买房均享政策倾斜

为了给多孩家庭提供切实的帮助,《办法》明确,今后,在公共租赁住房配租时,对符合条件的且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可直接组织选房;已承租的家庭因子女人数增加、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原因,根据房源情况实施常态化申请、调换。

在限购区域内,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的,可增加一套购房指标。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购买新建住房的,由受益财政给予购房补贴和契税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由各区县 (市)制定并实施。

职工“育儿困难”需由企业、社会共同分担

为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办法》提出,郑州要健全生育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探索研究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给予相应补贴的制度。要将用人单位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相关措施纳入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条款。

今后,生育友好将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用人单位可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通过与职工协商,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

具体来说,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延期1年验收。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立女职工关爱室,具备孕妇休息室、哺乳室功能,配备必要的母婴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可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

保障女性就业 为职场女性生育松绑

调研显示,职场女性生育意愿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女性职业发展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体现在女性就业稳定性、保障充分性有待提升。

对此,《办法》明确,郑州将积极推进男女平等就业,建立就业性别歧视约谈制度,重点围绕生育权益保障、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五期”劳动保护等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女职工权益保障专项督查。加大对育儿女性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大涉及女性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办理力度,开展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维护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去年全市出生人口9.8万

据河南日报,今年2月,郑州公布2022年郑州市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市常住人口总量继续增长,自然增长有所放缓,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82.8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8.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654.9万人,占51.05%;女性627.9万人,占48.95%,性别比为104.3。

2022年全市出生人口9.8万人,出生率为7.68‰;死亡人口6.1万人,死亡率为4.79‰;自然增长人口3.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89‰;与2021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90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88个千分点。

2022年末,全市0—15岁人口为246.6万人,16—59岁人口为866.4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9.8万人,分别占全市人口的19.2%、67.5%、13.2%,与2021年末各年龄组分别占全市人口的19.6%、67.7%、12.6%相比,全市人口年龄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2022年全市城镇人口继续增加,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018.5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1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64.3万人,减少2.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79.4%,比2021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

已有25个地区出台育儿补贴

专家:我国一孩生育率已跌至0.5

据界面新闻,8月29日,人口研究智库“育娲人口”发布《中国育儿补贴报告2023版》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25个地区(包括省、市、县(区))出台的育儿补贴措施,目标对象主要为二孩三孩家庭(尤其是三孩家庭),只有宁陕县、深圳市、温州市等少数地区把一孩也纳入育儿补贴的范围。随着中国人口形势趋于严峻,越来越多人口学专家呼吁,应该将一孩家庭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内。

资料来源:各地政府网站 育娲人口制图(界面新闻)

2023年6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人口与健康》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一孩生育的萎缩和推迟是拉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数据。中国总和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从0.7跌至0.5,一孩平均生育年龄从26.4岁升高至27.4岁。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明显减少。一孩生育率下降将进一步降低二孩和三孩生育率,加剧生育水平下降趋势。

贺丹认为,就目前中国生育结构来看,一孩的提升空间还很大。为此,她建议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从全周期、全过程的视角设计生育支持政策措施,避免出现一孩不补、二孩少补、三孩多补的差异化递进式支持政策,着重改善家庭初次生育养育的过程体验,提高一孩家庭生育的获得感和再生育意愿。

据界面新闻,贺丹的建议获得许多支持,但“取消孩次差异”的观点引来不同看法。《中国育儿补贴报告2023版》执笔人之一、人口学专家何亚福表示,所有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获得政策支持,但如果从鼓励生育的效果来看,“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值得商榷。

《中国育儿补贴报告2023版》认为,虽然一孩也应该纳入育儿补贴范围,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财政的承受力度。在低生育率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某年的出生人口中,通常是一孩比二孩多,二孩比三孩多。因此,一孩家庭的数量相对较大,如果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将对政府的财政负担产生较大压力。由于养育二孩的经济压力比一孩大,养育三孩的经济压力又比二孩大。因此,育儿补贴金额应该依孩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就是二孩补贴金额应该高于一孩,三孩补贴金额应该高于二孩。此外,四孩以上也应该发育儿补贴,金额与三孩相同。

生育补助会有效果吗?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迎来了负增长。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据红星新闻,根据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观察,目前该政策的效果还并未明显显现,而生育补助对增加年轻人生育意愿的效果,也有待观察。

“对于已经决定是否生育、生几个孩子的人而言,我觉得不会因为生孩子就能得到生育补助而改变想法,但是这类生育补助有鼓励大家生育的意义和引导。此外我认为,不仅需要对二孩三孩家庭进行补助,一孩家庭也需要有一定的生育补助。”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华2021年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表示,把乡镇教育搞好,让农民的后代不必非得上县城读书,节省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婚姻成本,同时让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伴随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比如说,当农民流向县城购房时,可以同时在县城就业,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才是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城镇化。而在中国,农村人口至少还有五六亿,如果可以搞好乡镇教育和提高县域的就业机会,相信县域会成为中国生育的高地、人口增长的“蓄水池”。

“相对城市青年已经‘固化’的生育意愿而言,农村青年及县城青年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还是有生育、甚至多生育孩子的意愿的。”吕德文认为,说到底,还是要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降低青年的生育负担,不要让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生育意愿迅速消失。

原新则表示,虽然我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并没有必要过度去贩卖“人口焦虑”。

“人口下降其实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阶段,很多国家都会遇到类似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去转变,通俗点说就是用更少的人能做更多的事情。同时再去搭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长,现阶段我认为没必要过多去贩卖‘人口焦虑’。”

编辑|段炼 盖源源 杜恒峰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正观新闻、河南日报、界面新闻、红星新闻、新京报、公开资料等

每日经济新闻

我国近年死亡人口数量统计

2022年我国人口死亡数量1041万,比2021年增加27万。

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大概20人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慢性病: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慢性病成为中国死亡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病是一种非急性的、慢性的疾病,常常伴随着长期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以及医疗资源的不足,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

2. 交通事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成为中国死亡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人在出行时因为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失去了生命。

3. 贫困和失业:贫困和失业会导致人们的健康状况恶化,增加他们的死亡率。许多贫困和失业的人因为缺乏医疗资源、营养和运动等原因而患上了慢性病,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死亡。

4.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也是中国死亡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人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中失去了生命,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慢性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总之,中国一年死亡人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慢性病、交通事故、贫困和失业、环境因素等。为了降低死亡率,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社会经济条件等,以降低人们的死亡率。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死亡人口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以更好地了解死亡人口的变化趋势和分布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娃真靠中年人?二孩占出生人口高达43%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人口数据牵扯着所有人的神经,一公布便会引起颇多关注。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中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净增长48万。

据此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人口增量204万人,2019年为467万人,可见2021年人口净增长48万,大幅低于前两年。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1月17日向时代财经指出,人口增量下降趋势很明显,意味着人口负增长的脚步越来越近。

宁吉喆还称,我国人口总量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在14亿人以上,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从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

应该怎么看待2021年超四成出生人口为二孩?

“二孩、三孩政策肯定是有作用的,但同时婚姻推迟继续压低一孩生育率。”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卫对时代财经分析,2017年二孩占新生人口比达50%,之后开始下降。

图片来源:pixabay

净增人口、出生人口、出生率均下降

据统计局数据,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净增人口达到了906万人,2017年至2021年分别为779万人、530万人、467万人、204万人、48万人,可见人口增量的下降趋势明显。

其实,不仅人口净增长大幅低于往年,2021年,1062万的出生人口也创下了近年来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43.6%。

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对时代财经分析,出生率下行幅度过大是导致人口增长放缓的主因。从数据看,2021年出生率7.52‰,2020年为8.52‰,下降0.1个百分点;2021年死亡率7.18‰,2020年为7.07‰,增加0.011个百分点。

“可见,死亡率的变化并不大,主要是出生率下降较大。”杨畅说道。

1月17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宁吉喆在回答记者提出“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创近年来新低,将对中国经济将带来什么影响,中国是否会、何时会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问题时称,出生人口减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宁吉喆表示,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

杨畅也认同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结果。

在杨畅看来,出生率下行是普遍现象。从1955年至今,全球总生育率处于下行通道。比如,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总生育率早已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即便是东南亚地区,总生育率也出现了明显下行。

在出生人口、净增人口、出生率均下降的情况下,据国家统计据数据,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据悉,而2020年、2019年的这一数据分别是1.45‰、3.34‰。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撰文指出,0.34‰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又向绝对的零人口增长迈近了一步,但不会在2022年就迎来人口负增长,而是会在几年的“零人口增长波动期”后才进入常态化的负增长阶段。

陈卫则指出,过去有机构曾预测中国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是在2027年以后,但根据目前的人口变化和新出生人口数据,中国人口零增长会比预期提前将近5年。

2021年新出生人口中二孩占43%

对于人口未来的走势,宁吉喆表示,我国人口总量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

一方面,我国仍然有3亿多育龄女性,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另一方面,三孩政策的效果也将逐步显现。

宁吉喆称,从过去十几年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生育政策均取得积极成效,出生人口数量增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比2010年多了3000多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两次二孩生育政策促进了生育率的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

陈卫此前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从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来,不仅二孩生育率出现上升,多孩生育率也出现上升。”

据陈卫统计,在2013年前,二孩总和生育率在0.45左右,多孩总和生育率在0.06左右。2013年以来二者出现持续上升,二孩生育率上升到2017年的0.8以上,多孩生育率上升到2019年的0.15。

对于出生人口中二胎占比高达43%,有网友表示:“没有一胎,哪来的二胎?\"“生孩子主力真的是靠中年人?”

陈卫指出,除二胎、三胎政策在起作用外,也说明婚姻推迟继续压低一孩生育率。

宁吉喆在记者会上指出,首先,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是去年出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减少约300万。第二,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在推迟,年轻人生育意愿在降低。第三,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生育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二孩政策对于保持人口增速“有功劳”,但据陈卫团队的调查,2016年平均理想生育子女数为1.75,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实际计划生育子女数更低。

在已婚已育一孩女性中,仅有接近30%的人打算生育第二个孩子。陈卫研究表明,在不想生第二个孩子的女性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

近二十年来,出生率持续走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为1.18,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未来三孩政策能否力挽人口跌势?

中国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认为,仍需进一步观察。他对时代财经分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增加家庭新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