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惊蛰是几月几日(惊蛰是几月几日2023)

时间:2023-12-30 12:36:48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江苏卫视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邀君共赏四季变换。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于每年公历3月5-6日交节,太阳黄经为345°。春雷始鸣,万物复苏,人们认为蛰伏在地下越冬的虫子闻雷而动,纷纷破土而出,来到这个草木日渐葱茏的世界。当然,真正唤醒蜇虫的并非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

天气渐暖,百花争艳,群鸟争鸣的时节就要到啦!

惊蛰三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晴好的日子里,阳光十分和煦,连风都是轻轻柔柔的,淡粉色的桃花与春日的气质最相宜。

竹外桃花三两枝,便是春江水暖之时。看见桃花开了,人们就知道春天来了。

仓庚是一种陪伴了华夏民族很久的鸟儿,翻开《诗经》,我们能从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先民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它们的叫声婉转清脆,啾啾唧唧,是春天的旋律。

相比于其他鸟类,鹰更加耐寒,冬天也常常出来活动。古人观察到鹰的冬猎现象,写下了“草枯鹰眼疾”的句子。到了春天,鹰为什么会变成鸠呢?

一种观点认为,鹰春天躲起来繁育后代,天空中鸠变多了,古人就认为是鹰变成了鸠。还有人认为,这是古人的一种幽默的说法,鹰春季换羽,身上被绒毛覆盖,不复往日威猛,好像突然变成了一只温顺的斑鸠。

惊蛰诗词

《鹧鸪天》

[清]奕绘

惊蛰先开荠菜花,一年春事渐繁奢。

相思河畔青青草,独秀溪边嫩嫩芽。

闲意态,野生涯。盈筐荐饭美无加。

世间一种甜滋味,留与高人子细夸。

春色在何处?花团锦簇的园林很精致,郁郁葱葱的山野很壮美,但最让人欣喜的春色还得向菜园中寻。荠菜花开了,春天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

草色青青,新芽嫩嫩,真是踏春的好时节。带上饭菜去春游,边赏美景边吃饭,岂不是人生乐事?

惊蛰春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赏春游玩虽然乐趣无穷,但千万别误了春耕的好时节呀!

俗话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田家一年到头没有几日闲适,庄稼不等人,得趁着气温和雨水都合适的时候赶紧播种。

春耕夏耘,方能秋收冬藏。珍惜明媚的春光,一起勉励自身、勤奋耕耘,奔向幸福生活。

来源: 江苏卫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江苏卫视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邀君共赏四季变换。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于每年公历3月5-6日交节,太阳黄经为345°。春雷始鸣,万物复苏,人们认为蛰伏在地下越冬的虫子闻雷而动,纷纷破土而出,来到这个草木日渐葱茏的世界。当然,真正唤醒蜇虫的并非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

天气渐暖,百花争艳,群鸟争鸣的时节就要到啦!

惊蛰三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晴好的日子里,阳光十分和煦,连风都是轻轻柔柔的,淡粉色的桃花与春日的气质最相宜。

竹外桃花三两枝,便是春江水暖之时。看见桃花开了,人们就知道春天来了。

仓庚是一种陪伴了华夏民族很久的鸟儿,翻开《诗经》,我们能从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先民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它们的叫声婉转清脆,啾啾唧唧,是春天的旋律。

相比于其他鸟类,鹰更加耐寒,冬天也常常出来活动。古人观察到鹰的冬猎现象,写下了“草枯鹰眼疾”的句子。到了春天,鹰为什么会变成鸠呢?

一种观点认为,鹰春天躲起来繁育后代,天空中鸠变多了,古人就认为是鹰变成了鸠。还有人认为,这是古人的一种幽默的说法,鹰春季换羽,身上被绒毛覆盖,不复往日威猛,好像突然变成了一只温顺的斑鸠。

惊蛰诗词

《鹧鸪天》

[清]奕绘

惊蛰先开荠菜花,一年春事渐繁奢。

相思河畔青青草,独秀溪边嫩嫩芽。

闲意态,野生涯。盈筐荐饭美无加。

世间一种甜滋味,留与高人子细夸。

春色在何处?花团锦簇的园林很精致,郁郁葱葱的山野很壮美,但最让人欣喜的春色还得向菜园中寻。荠菜花开了,春天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

草色青青,新芽嫩嫩,真是踏春的好时节。带上饭菜去春游,边赏美景边吃饭,岂不是人生乐事?

惊蛰春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赏春游玩虽然乐趣无穷,但千万别误了春耕的好时节呀!

俗话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田家一年到头没有几日闲适,庄稼不等人,得趁着气温和雨水都合适的时候赶紧播种。

春耕夏耘,方能秋收冬藏。珍惜明媚的春光,一起勉励自身、勤奋耕耘,奔向幸福生活。

来源: 江苏卫视

2023年闰二月,还是“双春年”,两者相逢好不好?有啥说法?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一种历法置闰方式,现行采取的是 “十九年七闰” 的农历置闰方法,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闰月现象。根据算法来说,2023年是闰二月,有些朋友可能对于闰月如何计算不是很了解,另外,闰月年份和不闰月年份,也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闰月的相关内容,解释闰月的计算方法,以及2023年闰二月有哪些说法?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闰月的解释

当前我国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也就是19年中有7年存在闰月,由阳历和阴历共同来决定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制定的,阴历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导致阳历和阴历对应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按照阳历来说,一年就是365天或366天,而阴历在天数上相差较大,有些年份能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的天数,就出现了“置闰法”,闰月也就出现了。

如何判断闰哪个月份?

一年12个月,每一个月都有可能是闰月,计算方法要结合二十四节气来定。每年的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一共是24节气,不过,里面还有细分,二十四节气中,单数的属于节气,双数的则属于“中气”。

按照传统农历来说,将24个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比如,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是单数,则属于“节气”,雨水是第二个节气,是双数,则属于“中气”,以此类推。

而在农历的月份中,一般情况下,每月都会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在某个月份中,只包含了节气,而不包含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就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这也是出现闰年时,到底会闰哪个月份的原因。

以明年(2023年)举例,阴历一月份包含了立春和雨水节气,二月份包含了惊蛰和春分节气,按理说,后面应该是三月份,包含清明和谷雨节气,但是,实际上,本月只包含了清明节气,而不包含谷雨节气,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上述所说的历法来说,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也就是二月份)。因此,2023年是闰二月,而上一次出现闰二月是在2004年。

闰月的特别之处

闰月可能会出现“双春年”,双春年的含义并不是说一年之中有2个春天,而是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也是按照农历来说。

还是以2023年举例,2023年立春时间为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正月十四,而2024年立春时间也是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腊月二十五。虽然,阳历时间一个属于2023年,一个属于2024年,但是,阴历时间来说,都处于2023年期间,也就是有2个“立春”。所以,2023年是“双春年”。

“双春年”有啥说法?

关于双春年,民间流传着不少谚语,比如“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等等说法。

说说这2句的意思,先说“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两春”指的就是双春年,至于“牛栏空”的原因,则是由于天气太冷所导致。也就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天比较寒冷,牛都被冻没了,说明寒冷程度比较严重。

而“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的说法,和上述有类似之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那么带毛的动物就比较贵,说明比较寒冷,正常情况下,养殖的动物是比较耐寒的,只有遇到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才会出现冻死的情况。

所以,这2句谚语都说明了,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当年的冬天温度较低,天气比较寒冷。按照上述说法,2023年的冬天相对会冷一些,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比较多,具体天气还是要以如今的天气预报为准。

综合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于闰月、双春年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都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不论哪种说法,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不要相信一些“闰月”、“双春年”不好的言论。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古书预兆2024年:特点与年景早知道

导语:古书预兆2024年:特点与年景早知道。

秋分将至,意味着农作物即将成熟收获了,天气对已经成熟的作物来说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

明年是公历2024年,农历甲辰年(龙年)。由于癸卯“兔年”农历上年头年尾各有一个立春节气,导致农历甲辰年整年都没有“立春”节气,故称为“无春”年。那么,明年年景如何呢?下面来看看古书里是怎么说的!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判断年景大概有4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根据《灶马头》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来预测当年的天气情况和农作收成。

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进入腊月后,就会有人挨家挨户来送灶王爷的画像,上面就有“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日得辛”等一些文字,这个就是《灶马头》。

“几龙治水”,“几牛耕田”是根据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和正月第一个丑日(丑属牛)在第几日决定的。

例如,正月初一是正月第一个辰日,就是“一龙治水”,正月初六是第一个辰日,就是“六龙治水”。几牛耕田也是按这个方法推算,正月初几是丑日,就是几牛耕田。

在民间有“龙少涝,龙多旱,五龙六龙风调雨顺”的说法。而牛耕田不同,是越少越好,最好是“一牛耕田”。

根据《灶马头》上的方法,2024年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三人分饼”,巧的是2023年也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我们只要看一下今年的情况,就能大致了解明年的了。

第二种方法:根据《地母经》里面的“一诗一卜”来判断。

《地母经》中对甲辰年饿描述是:“诗曰:太岁甲辰年,稻麻一半空。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鲁地桑叶好,吴邦谷不丰。桑弃末後贵,相贺好天虫。估卖价例贵,雪冻在三冬。卜曰:龙头属甲辰,高低共五分。豆麦无成实,六畜亦遭迍。更看冬至後,霜雪落纷纷。”

从古书里的内容来看,甲辰年的年景一般,粮食可能有些地方会丰收,有些地方只有一半的收成。

“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说,甲辰年春季和夏季两个季节的降水较多,甚至可能会发生洪涝。但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变化较大,雨水时多时少,可能又干旱了。

第三种方法:是根据《枕中记》中的内容来判断。

《枕中记》中对于甲辰年的描述是:“孔子曰:甲辰稍吉庆,五谷半虚空。春夏多淹没,秋冬雨不通。鲁地桑蚕好,吴邦禾稻丰。收成四分有,六畜死灾凶。商贾价增贵,冻雪在三冬。子贡曰:“先有水患,后遭旱干。灾见六畜,寒在冬三。何以御之?宜作善,疏通水道,增修塘堰,寒衣多送,活彼穷汉。”

第四种方法:根据农历节气和农谚来进行判断:

例如,“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但得立春一日晴,农夫不用力耕田”,“春雨贵如油,夏雨贵如金,秋雨贵如珍宝,冬雨贵如命”,“秋分不分,来年人吃黑”,“秋分雨势强,冬天地光光”,“立春一日晴,农夫不用耕”,“二月惊蛰闻雷声,早稻好来后稻齐”等等。

总之,古人在当时的年代没有对于预判的科学方法,并且,对于自然现象认知也有限。所以,上面这些方法看上去并没有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只要把这些当成古人的文化和信仰来了解即可。判断天气还是要以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留下的农谚还有道理吗?希望您能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您的看法和经验!感谢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