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戊戌四君子(戊戌四君子是哪四位)

时间:2024-01-28 15:53:40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大难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徐致靖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当年慈禧发动戊戌,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徐致靖也进了监狱。

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第一个人就是徐致靖。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又是密友,私交很深。得知此事后,李鸿章想方设法救徐。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便求慈禧的红人荣禄帮忙。碍于面子,荣禄只好向慈禧说情。不料慈禧大怒,责怪荣禄为帝党开脱。荣禄马上跪地申诉说徐致靖只是个书呆子,根本不懂新政,只是在维新派里唱昆曲、玩围棋而已,且在宣布维新后的3个月内,皇帝一次也没有召见过他。

慈禧立即派太监查询。因宫廷规定,皇帝召见任何人都要有记载,一查便知。太监核查后回报说:3个月内皇帝确实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这下慈禧稍有转色,再加之荣禄是她最宠信之人,慈禧就改判徐致靖为“监候”(即死缓)。

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徐致靖出狱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

作 者 _ 季益祥

本期编辑 _ 周冰倩

“戊戌六君子”及幸存四君子,他们是谁?年龄多大

公元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被慈禧下令斩首在北京菜市口,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就此寿终正寝,仅仅持续了103天“百日维新”结束。“戊戌六君子”从容就义外,还有被捕幸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为、梁启超、张荫桓、徐致靖,他们的表现和结局如何!

“戊戌六君子”先后被捕入狱和斩首,据老狱卒刘一鸣回忆谭嗣同等六人,在狱中的表现:谭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林旭则静若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担。林旭闻哭,尤笑不可抑。既而传呼: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任职刑部,安慰康说: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然而,最终结局是正如刘光第所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聩乃尔。

谭嗣同在狱中所作诗,并非刘一鸣老狱卒抄录,因为刘不识字。现存的一首为当时任刑部主事的唐昭青在戊戌八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中所记。诗曰“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唐恒还形象地记录了八月十三日“六君子”被匆忙杀害的具体场面。他记述道:⋯⋯谕旨已到,除张、徐两人另候谕旨,刘、杨、谭、林四章京及杨、康六人,均即行处斩。⋯⋯约下午四时,日将西下,“六君子”被押至菜市口刑场,观者万人⋯⋯六人遂从容就义。六君子享年,谭嗣同33岁,杨深秀49岁,康广仁31岁,刘光第39岁,林旭23岁,杨锐41岁,一群为变法事业献身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抓捕起来的维新派官员共为八人,其中张荫桓、徐致靖两人另候谕旨,分别改了判决,没有死。张荫桓因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得到列强的出面干预和挽救,保了下来,被“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但一年之后,慈禧先向列强宣战时,又下令在戍所将张荫桓处死。张荫桓变法时61岁,是这群人中年龄最大的,于1900年7月31日被杀,时年63岁。

徐致靖变法时54岁,任礼部侍郎属从二品,为朝廷大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全都是徐致靖向光绪帝推荐并主张破除资格录用的。当时,九门提督署到徐府抓人,徐致靖正好外出访友去了,没有抓着。徐致靖访友回来,听家人一说,他却不慌不忙的回到室内,认真地换上朝服,庄严肃穆地主动到刑部投案请死。后来在菜市口由“斩立决”改为“斩监候”的徐致靖,为何突然得以免死待遇?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谜。

当时,徐家“一门三翰林”统统被革职,其子徐仁铸在湖南学政任上赶到北京,上奏疏请求代父坐牢,未准,但学政之职是被革了。徐致靖为什么躲过了被杀的劫难呢?据说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父亲徐伟侯,一个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和徐父是同一年的进士,父亲徐伟侯有恩于李鸿章,李鸿章则通过慈禧身边的红人荣禄,由荣禄向慈禧求情才放过徐致靖的。这一说法出自于徐致靖外孙许姬传著《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一书,方才解开徐致靖由“斩立决”改为“斩监候”之谜。徐致靖逃过劫难,最后以92岁高寿告终。

维新派的“罪魁祸首”康有为和梁启超,双双成功成为“漏网之鱼”,大家都清楚。两人都借助于外国势力,在洋人的保护下成功出逃,保住了性命。其中,还要指出的就是谭嗣同这条汉子,在得知消息,梁启超要其一块儿出逃,却坚决不走,谭嗣同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悲壮,令人仰望。康有为变法时40岁,于十六年病逝于山东青岛,享年69岁。梁启超变法时25岁,于十八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终年56岁。(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戊戌六君子”看仔细了,有四个真君子,有两个“假君子”

1898年清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可这个变法,像襁褓中婴儿一样,仅仅经过103天就遭到了以慈禧为顽固派势力的疯狂镇压。

最终光绪皇帝被囚禁,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

有六位参与变法的维新人士被残酷的杀害,他们就是“戊戌六君子”。

有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和康广仁。

可六君子被捕时的表现各不相同。

谭嗣同被捕前他本有机会脱险,但他没有走,大义凛然的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知,请嗣同始。”

在狱中他从容不迫,常在墙壁上题诗明志。

临行前,他高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激动的像赴宴一样。

林旭被捕后,泰然自若,不时微笑,要杀头时,神色也没有变化。

杨深秀在狱中就写下了络线到头真不悔,未知谁复请长缨的豪迈语句。

刘光弟就刑时更是淡定自若,打死也不跪。

世人都赞叹这四人,乃真君子也,为万世所敬佩。

可有两位老兄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杨锐是张之洞安插的亲信,在变法形势严峻的时候,杨旭动摇了。

感到了害怕,想抽身而退。

被捕时他大呼冤枉:

“我当差才5日,还没有上过一道奏折,就惨遭此横祸,我是冤鬼啊。

临死前他还想向慈禧表明心迹,要申诉,可是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要说有冤死鬼,康广仁才是真的冤。

他本来就反对他哥哥康有为的戊戌变法。

他觉得有慈禧大权在握,毫无兵权的维新派容易致祸。

被捕后他在狱中成天大喊大叫,用头撞墙:

“天哪,哥哥债要用弟弟得人头来承担,又不是我做的!”

戊戌君子康有为:主张中日合邦,请甲午海战元凶伊藤博文治理中国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中国大败,次年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震惊。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探寻中国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帝变法维新,最后遭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镇压,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民间有将其与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并称为戊戌四君子。(戊戌六君子指谭嗣同、杨锐等人,被慈禧杀害)

康有为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甲午海战失败后,他见识到了日本在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先进,于是主张学习日本,但离奇的是他竟然产生了让日本人来治理中国的设想。戊戌变法之前,日本前首相、甲午海战的罪魁祸首伊藤博文来华后,康有为多次与其密谈,赢得了伊藤的好感,要知道伊藤可是与中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

伊藤博文在华期间,康有为奔走呼号,维新派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甚至促成光绪皇帝对伊藤博文的召见。在康有为的授权下,维新派成员杨深秀是这样上书光绪帝的“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位维新派成员宋伯鲁也上书称“拟联合中、日、美、英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康有为的主张就是中日英美合邦,然后选百名顾问治理四国的一切事物,首推伊藤博文。

慈禧得知后勃然大怒,这等于将祖宗的江山拱手让给外邦,于是一怒之下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岛,戊戌变法仅持续百日便失败了。慈禧并且下旨诛杀了戊戌六君子,四处追杀维新派,康有为见势不妙,经香港逃到日本。康有为逃亡日本后,前去慰问被拒,康有为自称有“密诏”(也就是“衣带诏”)在身,不方便与其来往。其实,所谓的“密诏”是康有为私自篡改的,后来将其公之于众,以保皇派自居,创建了保皇派,欺骗在国外的华人华侨捐款救国,实际上募捐的钱进了自己的腰包进行挥霍。

康有为达到日本后,辗转来到加拿大和美国,企图请求西方国家干涉清朝内政,重新辅佐光绪帝重掌大权,然而都未能实现。慈禧听闻后,下令铲除了康有为好和梁启超的祖坟,并悬赏10万两要其人头。在清朝灭亡之前,康有为一直都是以保皇派自居。辛亥革命后,1913年康有为在海外逃亡15年才回国,依旧主张“保皇”。1917年,康有为伙同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被段祺瑞讨伐推翻,康有为被通缉,潜逃上海,此后长期隐居茅山。因为拥戴溥仪登基,得意弟子梁启超也有康有为划清了界限。

康有为逃到上海后十分落魄,天天狎妓,却没有钱支付,极其风流。有一次他还带畅游杭州,并赋诗一首,“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把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时沦为笑柄。康有为是学习西方主张一夫一妻的,结果娶了很多老婆,还天天狎妓,后来遭到很多人辱骂,例如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在其70大寿时赠了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联截取《中庸》中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语,下联取自“老而不死是为贼”,上下联尾字分别为“有”“为”,骂的康有为脸都绿了。

戊戌六君子中死的最憋屈一人,全天下人都觉得他最冤,不是谭嗣同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砍头,这六人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如果把这六个人的知名度,显然谭嗣同的名气“秒杀”其他五人。

在人们看来,谭嗣同是英雄式人物,尤其是他的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可谓家喻户晓。名气,谭嗣同排在第一,可他并不是死的最憋屈的。

在“戊戌六君子”中,有一个人死的太委屈,以至于全天下人都认为他死的最冤,这个人就是刘光第。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光第不是“康党”,他虽然去保国会听过康有为、梁启超的演讲,但平时与两人并没有过多交往。

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相比,刘光第在京城为官15年,他在改革方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刘光第一生忧国忧民,正如谭嗣同评价其,“京师所见高节独行之人,罕其比也。”

当时的官员喜好吸食、抽旱烟等,刘光第却不嗜烟酒,唯一的一个爱好便是到琉璃厂逛逛书店。同时,刘光第对广大贫困老百姓,报之以深深的同情之心。由于饱读诗书,刘光第的著作颇丰,在很多诗词中都体现了对贫困老百姓的悲悯。

大家都知道,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其实,早在“公车上书”前一年,刘光第就写出了《甲午条陈》,里面集中体现了刘光第的改革抱负。

在《甲午条陈》中,刘光第重点说了四点: “请皇上乾纲独断,以一事权也”; “请皇上下诏罪己,固结人心也”; “请皇上严明赏罚,以操胜算也”; “请皇上隆重武备,以振积弱也。”

单看第一条,就已经给刘光第判了死刑,这是要让慈禧太后交出权力。前面提到,刘光第不属于“康党”,可当湖南顽固派曾濂上书恶毒攻击维新派时,刘光第却和谭嗣同联合署名反击,并表示“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康、梁之忠。”

正是刘光第以天下为重,让他赢得了全天下的尊敬。当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抓获刘光第后,他在狱中从容应对,照旧读书。临死前,年仅39岁的刘光第昂首挺胸表达了抗议。刽子手将其砍头后,“(刘光第)身挺立不仆,观者惊叹,咸焚香罗拜,谓刘君不死矣。”刘光第临死前对探监的妻子说道,“天祸中国,吾等岂惜一死以醒国人!”

参考资料:《甲午条陈》(刘光第)、《忧国忧民的刘光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