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香灰搭桥预示什么(香灰搭桥预示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8 02:40:47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一点一横洛阳桥

1

洛阳桥既成,离行人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天上午,泉州太守蔡襄带着转运史、县丞、主簿、参将,走出郡守官邸,踩着上马石,跃身上马。他马鞭一指,上洛阳桥南村。泉州府驿道上,东风拂来,驿路梨花正盛,山寺桃花掩门开。快马箭一般驶出泉州城郭,东风得意,吹得驿道梨花、桃花缤纷飘落,马踏花雨,野茅摇曳,芦荻雪一样白,卷起一股黄尘,一路芳草染蹄香。

他看到郡守马队踏起的风尘,彼时,泉州海面海风凌厉,吹过了千年,树摇,城晃,风景在玻璃镜面摇曳。只是,他不是驿道上的过客,而是坐在考斯特车里,追着太守的风而去。

几个时辰,泉州太守策马洛阳江万安桥村南,石仲翁武士南北相望,月光菩萨佛面朝南海,笑众生芸芸,也笑这个泉州父母官。蔡襄双手合十,向菩萨虔敬一拜。春阳正好,一抹金色光带静静地照着洛阳江,还有花岗岩扶栏。凭栏眺海,西北望,江山如磐,一道圣旨路八千,从汴梁皇宫发出,越黄河,过中原,直抵吴越之地,闽南海边。两度出任泉州太守,蔡襄监造一座万安桥,为黎民百姓办了件好事,心中窃喜。没有花朝廷一文钱,如此浩大海上工程,太守沧海挥毫,一笔划过洛阳江,未曾提按,这万安桥更像书法线条,很直。取名洛阳桥,是想告诉后人,自己是衣冠南渡的西晋世家后裔,为苍生架一座过海之桥,其实是筑一座望乡台。洛阳故人若相问,海天万里寄冰心。人伫立桥上,海天一色,天地一沙鸥,独鸣,追唤鸥阵,啾啾。老家在晋阳。在洛阳江,蔡襄造佛像时,突然想到永嘉八王乱时,西晋贵族衣冠南渡,白马寺前,那匹驮经的白马迤逦而来,驮的不是经卷,是月光菩萨。他请来洛阳城的工匠,照着龙门卢舍那大佛而刻,丰腴,圆满,仪态从容,平视沧海,笑容像白云一样。洛阳江掠过一群海燕、岩燕,蔡襄悚然一惊,抑或是汴梁大成殿上飞来的吧。

不回也罢,两度外放泉州当郡守,蔡襄任期已满5年,且将他乡作故乡。老家仙游归泉州管,游子归来,做了父母官。天空之境,一座洛阳桥横跨海上,雨后虹出,是他为大唐以降东方大港泉州城,献上的一片吉祥。

万安桥横亘江天。蔡襄突然想写一文,以记泉州民间集资修桥的盛举,然后书丹勒石以记。写什么呢?馆阁体,还是行书?在制谏司这么多年,蔡襄受仁宗青睐,还在他那一手好字,辅之锦绣文章。他对自己字很自信,欧阳修、苏轼称他本朝第一,一点不是恭维之语。童子功临帖的是颜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横折弯钩,笔笔皆有颜,字字都是颜。考得功名,学的是颜鲁公的人格——安史之乱,狼烟四起,一士擎天,哪怕兄、侄丧命,面对苍生百姓,心系朝廷,伟岸一丈夫。大宋朝臣当如是,一撇一捺,也是一个站着的人,一点一横,内方外圆。如今身为泉州太守,他要给万安桥留下一篇雄文,他相信,百年千年过尽,洛阳桥将与赵州桥一样,千古不朽。

左思右想,蔡襄以为写正书好,正书端庄大方,临过字帖人都知道,晋字放逸,唐楷法度,宋书性情。而这些桥上之石,皆采自海中央,花岗岩之重、之坚、之硬,任风吹雨打,浪拍盐浸,流年不崩,堪称千古洛阳桥。须写一篇唐楷之文,或颜,或柳,或欧阳书法,勒石于泉州府桥南村。就写颜字吧,蔡襄觉得颜体雄浑遒劲,有大唐气象。此时洛阳桥,均由南安花岗岩镶成,葱白似玉,冰心玉壶,可照映中原芒山,无负江山家国,无负中原一抷黄土。黄天黄土黄水远矣,青天碧波蔚蓝。挥毫而书,惟有颜体的沉雄之姿,才能擎得起这座石桥。

那天傍晚,回到郡守府邸,太守唤书僮研墨。蔡襄踱方步,向前,站在书案前,一张汴梁绢铺在案上,六尺。他提起一支泡好的新湖笔,捋了一下笔尖,蘸饱墨,颜书要浓墨,然后执笔,掌心空握成鹅蛋,悬腕,落墨,在绢布写下6个字:泉州万安石桥。然后立于书案前,左观右看,上下巡睃。一字定江山,一点乃一座桥墩,舟一般横亘海中,一横且做条石,足够长,架在两桥墩之间。从天际鸟瞰,桥形,不啻是一个州字,三点做桥墩,一横就是架桥墩上的长条石,连着两岸,连接古今,一横千年。

2

已经是辛丑年腊月十六了。他从北京来,半月之内,两下泉州,先访晋江,再游泉州城,不知被泉州历史风景吸引,还是晋江经验撩起情怀,抑或泉州的美食诱惑,他说不清。

明天就要回家过年了。昨晚,海上起风了,风高浪急,惊涛拍岸,洛阳江月被乌云遮盖。海上升明月,不照故人还。收官之旅,在洛阳桥画句号。

南海天雨欲来。黑云摧城,云低江阔,风掠云遮,犹如一个巨大舰队向洛阳江涌来,但天庭上,仍有一米阳光,从云罅中筛下来,照着桥头的月光菩萨。佛眼半睁,看尽千年红尘,晚汐晨潮,日光流年。那天,车在桥南村社区蔡襄祠堂前停下,他跨下车门。烟炙砖,火焰红,撑起一片燕尾顶,三道白色人字脊,兀自而立一个人,是千年太守吧。已是冬深,他有点走神了。蔡襄祠堂门面很低调,红墙,黄瓦,门楼仅高一层,飞檐并不夸张,那满目的红,让他想起赵宋帝国的朱色。进门,左边是个石碑亭,为清人所勒石。东西南北,绕碑亭一圈,观四面碑文,楷行隶篆皆有。他投去一瞥,清代和年代石刻居多,毫无沉雄感。他反倒喜欢祠堂正门石柱上的对联,镌刻于清光绪年间:“架桥天地老,落笔鬼神惊。”10个字,画出了泉州太守的眼睛。拾阶而入蔡公祠,见祠堂中有人,几个妇女或立或跪,或双手将三炷香举过头顶,献于蔡公泥塑前,其虔诚之态,皆出内心。他大惊,千年过矣,蔡襄俨然已成海神,飨人间烟火。供桌上,猪头、鸡鸭鱼鹅,油盐柴米酱醋,应有尽有。这是什么日子啊?尾头啊!当地陪同答道。尾头当何讲?初一十五哟。哦,洛阳江头多是客,一江有月万家圆。倘是月夜,今晚应是大宋时辰,海上生明月,千年共此时,海澄圆月照古今。白白的月光水一般淌在洛阳桥上,今夜不见古人面,昨日明月照今人,亦照旧人。那一座座桥墩,就是颜字一点之舟。古代浮桥,皆以舟为桥桩。水能载舟,舟可渡人。今夜洛阳江月圆,一片冰心在泉州。飨食,海月,江桥,丹心,都映在洛阳桥上,蔡襄祠里。蔡公幸哉,时光已转千载,明月依旧,郡守如潮涨潮退,流官换了一任又一任,蔡襄却活着,活成一尊泥塑,活在老百姓的心中。泉州郡守若千年灵魂有知,一定会含笑于天阙。隔着千年时空,磕头村妇并不知道神主位上的泥塑是谁,更不懂书丹碑文句逗,但晓得乌纱的官员曾为百姓造桥,功德圆满。逢年过节,尾头吉日,就来给蔡襄敬飨了。郡守有幸,一桥名千古,坐在中华忠烈祠,饮尽千年香火。

他站在蔡襄书丹的石碑前,一股凌厉的唐风向他吹来。海风烈,波涛汹涌,月残星疏,颜公真卿飘然而下,伫立云水间,人如字,字如人,横撇竖捺中,皆剑气所向,岿然人间。字里行间,唐楷的法度,一如大唐帝国的都城与襟怀,外圆内方,铮铮风骨,让人一览无余。君谟之书,无一笔不颜字,无一字不正气。颜柳欧三家,柳有骨,欧取势,唯独颜书有容乃大,万千气象,一览众山小,此乃国书也。可书丹,可勒石,现大国气象。他仿佛看到了蔡襄力透纸背的书写,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皆人生啊,人世间士子,在颜字中一个个站起来了,一站便是千年。

他驻足碑前观赏书法,看到了蔡襄,亦看到了自己。

3

蔡襄5岁发蒙,私塾先生开大字课,并未让一群学童临二王,也未写千字文。幼童蔡襄不解,问先生,天下之书甲二王,为何舍晋书而临唐楷?先生说,二王惊为天人,书风放逸,结字浸润魏晋风度,那是一地寒霜黄花,朝闻道,夕可死焉。生死如朝露,来日无多,人生无常哟,不适于学童。那唐人孙过庭书谱呢?蔡襄发问,先生摇头,周兴嗣千字文内容虽好,学书当学人,可书谱孙字被后人诟病“如风偃草,意轻之也”,儿童不宜。练大字,当临颜鲁公。自唐以降,唐楷一统天下,方块字正书登峰造极,皆有大唐气象,颜、柳、欧三家楷书,数颜楷第一,其饱满、圆润、丰腴,乃唐朝审美;其铁骨铮铮,一副大明宫四梁八柱的中国气派。点如泰山坠石,横若长安城墙,撇像银河瀑布,捺似关公大刀,横折犹如帝王宫殿的榫卯结构,而弯钩则像弩满半月,纵横有象,低眉有态。砺带山河,云山苍苍。生时顶天立地,归去慷慨捐躯。学书当临颜字,做人当效颜鲁公,一点一横中,是帝国气象,是汉家宫阙,是四梁八柱,横撇竖捺是大写的颜鲁公,忠贞仁义的国家股肱。那一刻,蔡襄对颜真卿推崇备至。从此,无一笔不临颜,无一字不从鲁,笔笔有颜,划划是颜,字字皆颜,一写就是40年。18岁乡试第一,次年殿试进士第十,与欧阳修同朝。欧阳修得见蔡襄字,惊呼,颜鲁公“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君谟得其真传也。

洛阳桥落成,那一年蔡襄47岁了,该为大宋江山,该为华夏文脉,留下一方千古碑碣。是日晚上,君谟狼毫蘸墨,凝于笔端,在绢上写下了力透纸背的颜书:“泉州万安渡石桥,始建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

6年造一桥。从制谏司京官外放,当福建太守,造福百姓。再回汴梁城,后又再出汴梁城,二度入泉州当郡守。这样也好,可以在两届太守任上,为黎民百姓造一座万安桥。

洛阳江头夜送客。第一次做泉州太守,见洛阳江海水倒灌,左岸,右岸,一片汪洋,浩浩汤汤。桥南村与北边村郭南北相望,成了一个壶字口。然而,因为没有桥,洛江人去石狮、晋江、远涉福州,总从桥南村的渡口涉江,遇海上刮大风,翻船死人,时有发生。蔡郡守决定修一座万安桥,召来商贾、僧侣、巨富出资修桥,为驿路过海百姓涉海安澜。

宋皇祐五年,开始造桥,那时海水涌动,不好架桥墩,太守让船家从海中运花岗岩,从南到北行至海中央,抛石,抛成一道海中挡浪堤,然后在堤上砌成小舟形状,再砌桥墩。桥长1200米,该搭桥盖石板了,石板长11米多,宽1米多,厚80厘米,都是海心石,凿成像汴京宫城的大条石,有数十吨之重,如何运来,安装桥上,是一道难题。可是中国大工匠匠心独到,蓦地想到,从海中央石山采石,凿成巨型条石,横在两条小舟之上,平行运石而来,运至两个桥墩处,静待海水涨潮。潮起,水涨船高,将巨型条石两端放于桥墩上,海水退时,撤走小船,那一块块的巨型长条花岗岩,就稳稳地落在了桥墩上。海水浸泡,海蛎子附着于桥墩,疯狂生长,一层包一层,天长日久,海枯石稳,无形中海蛎子成了桥墩的保护层。

历时6载,1200米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落成了,东西两侧装有500个石雕扶栏,28尊石狮蹲在其上,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石仲翁守桥,月光菩萨镇海,一桥南北植松树700棵。

落成的桥初取名万安桥。150字的石碑刻成了,碑高近3米,每个字都如书本般大。刻成两块巨碑,置放于桥南娘娘庙。他抵时,金粉褪尽,海神庙成了蔡襄祠,一块碑为原件仍在,另一件沉于海中,为大清年代重制。“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4

右岸在前方。他惊叹蔡襄书颜体之美,看过祠中所有碑文,唯蔡公独秀,天风海雨吹过千载,吹老了岁月,海枯石烂几度,可是蔡公书丹之碑依旧灿然,灿如红心溅血,像桃花、玫瑰绽放,一放千年依旧鲜活。环顾祠堂,众碑列列,独蔡书冠绝群雄,就像那年汴京乡试第一。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最后一个蔡,蔡襄耶?蔡京耶?文人墨客纠结了千载。此蔡非彼蔡,就是堂兄蔡襄,而非堂弟蔡京。前者写得端庄雄阔,后者写得媚姿奔放。虽然蔡京比蔡襄小了30多岁,堂兄仙逝3年后,蔡京才中了进士,可蔡京人不如字,故书法不传,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人格之美。

步出蔡公祠,一路下坡,走上引桥,踏在坚硬的洛阳桥上,这是千年人履车碾踩出来的。可是牛车辙不复,连马蹄印也不见,硬度最高的花岗岩,见证多少王朝兴衰、多少生命荣枯。桥头两侧石亭里的石仲翁还在,两个武将仗剑守桥,妖魔海怪见了,都会躲得远远的。再过去,月光菩萨、经幢、石塔,镇海,镇妖,挡风浪,保佑苍生平安。千年热风吹雨,海水浸湿,石塔四面佛眼迷茫了,可远方环海处,竟是一片泉州湾一座座新城列列。他从桥上走过,泉州太守蔡襄已逝千年,可花岗岩雕像伫立右岸,他向蔡公走去,海风吹过来,耳边响动君谟往事。

庆历年间,范仲淹因说真话被逐出朝堂,余靖发高论救人,范公不能走。尹洙请求同贬,以范公为荣,欧阳修则斥司谏高若讷是小人,四人同时被贬出西京。那年,蔡襄进士及第,只是一个留守推官,竟作《四贤一不肖诗》,力挺四公,汴梁城士子争相传颂,一时洛阳纸贵,鬻书人拿到市场去卖,赚个盆满钵满。恰逢契丹使者到西京,也买了带回去,贴得幽州驿馆满墙皆是。

另一件事,是蔡襄任福州郡守,与百姓过上元节。蔡襄下令,百姓点7盏灯,亮化大街小巷。有一个叫陈烈的人,制了1盏1丈多高的大灯,放于天上,上书:“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襄看后,羞愧不已,下令罢灯。知错即改,闻过则喜,善莫大焉,蔡襄字君谟,果然一派君子风度。

一撇一捺大宋官,其实太守也是人。他突然想到蔡襄南剑州芋阳铺遇腊月桃花,腊月桃花开,红运当头,蔡公畅饮开怀,吟诗记怀,“为君持酒一相向”“醉后归来月满衣”。蔡公未醉,就站在右岸的洛阳神桥入口处等他。

西川甘雨,天空中飞了几滴,海风一吹,便化作了甘露,蔡公乌纱朱袍,伫立于海边,活成了一尊石雕,还会在洛阳桥头再守千年,以观沧海桑田。

一点一横洛阳桥。徐 剑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赞他为“最好的学生”,视他为亲密战友——百色永远的“拔哥”

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镇的韦拔群雕塑。

东兰县武篆镇列宁岩的农讲所旧址。

组图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何伟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刘伟、何伟、向志强)11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赞他为“最好的学生”,视他为亲密战友——百色永远的“拔哥”》的报道。

(小标题)永远的“拔哥”

在广西右江老区,韦拔群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谈到韦拔群,仍然亲切地称他为“拔哥”,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韦拔群,原名韦秉乾,壮族。1894年2月6日,韦拔群出生在广西东兰武篆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庭富裕,但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土豪劣绅的作威作福,让他恨透了那个黑暗的旧社会。

少年时代起,韦拔群就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喜欢打抱不平、敢想敢作敢当的品格。

有一次,韦拔群与穷孩子们结伴下河游泳,看到同伴的衣服破烂不堪,他悄悄地先上岸,把其中一个穷伙伴的破衣服穿走,把自己的好衣服留下。

农历三月时节,家家青黄不接。韦拔群看到乡亲们穷得揭不开锅,心里十分煎熬。趁着家里大人外出干活时,他把铁钳放到火膛里烧,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把自家粮仓底板钻透,然后让乡亲用衣服接粮食,两个裤管也装满。

多好的兄弟呀!于是,“拔哥”这一亲切的称呼也就自然而然地在穷伙伴中叫开了。

韦拔群的父亲是个清朝的例监武生,长年靠放收租发家。每当农民到他家里来交租还债,往往是陪着笑脸进来,抹着眼泪回去。韦拔群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经常是用鞭子加棍棒,使得韦拔群从小对父亲有逆反情结。

少年韦拔群对当地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土豪劣绅更是“厌恶”,因而从小立志要推翻黑暗的旧社会,一心为民,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而奋斗。

(小标题)苦苦追寻革命真理

1913年,韦拔群进入桂林法政学堂就读。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旧法官的学校,校长常给学生鼓吹做官享福的思想。这与韦拔群的人生理想格格不入。1914年,韦拔群背着行李,毅然选择了离开。

从桂林回到东兰,韦拔群家人严厉责备他“不尊师道”,失去了做官的“前途”,要求他“改邪归正”,继续到别的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够混个官职,锦衣美食,光宗耀祖。

不久,韦拔群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变卖部分田产,积攒银元路费,离家出走,游历全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家人气得七窍生烟,认为韦拔群厌官弃学,离经叛道,是个“败家仔”,无可挽救。在韦拔群临行前夕,家里人宰了一只白鸡给他饯行,表示从此与他断绝一切关系。即便如此,韦拔群寻求革命真理的决心没有动摇。

结束了学生生活的韦拔群,挣脱了封建家庭的藩篱,走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漫漫征程。

1916年,韦拔群积极响应发动的讨袁护国战争,再次变卖部分家产,筹集路费,从东兰带领100多名青年,跋山涉水,长驱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后来,他又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黔军张毅军部任参谋。

不久,韦拔群发现自己所投奔的部队是一支未脱胎换骨的旧制军阀,不足为伍。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他愤然离开这支旧部队,再次踏上寻求真理之路。他辗转长江南北经上海来到广州,终于拜访到了仰慕多年的,找到进步的革命组织“改造广西同志会”并加入其中,还担任政治组副组长。

从此,韦拔群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政治身份,开始了真正的革命生涯。

(小标题)“东兰彭湃”

1921年9月16日,韦拔群在家乡东兰组织农民自治会,建立国民自卫军,打倒土豪,清算劣绅,开始了反抗剥削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武装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韦拔群觉得自己革命经验明显不足,革命理论严重缺乏,指导思想仍然不明。

1924年夏,他得知中国在广州举办农动讲习所。他辗转贵州、云南、越南、香港,历经半年多,于1925年初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入第三届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农动策略,坚定了为农民翻身解放而奋斗的意志。

在广州农讲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终于找到革命真理的韦拔群,心中豁然开朗,对光明的未来无限向往,踌躇满志。

东兰县武篆镇拉甲山上有一个山洞,名叫列宁岩(曾叫“北帝岩”,1930年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改称“列宁岩”),便是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

1925年夏,韦拔群从广州学成回到东兰,开办广西东兰农动讲习所,学员来自右江和红水河地区10多个县276人,接着韦拔群又分别于1926年、1927年先后创办了第二、第三届农讲所。三届农讲所,共培养了近600名农运骨干。

记者在列宁岩看到,岩口两侧贴有“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的革命对联。岩内整齐摆放着数十张木制桌凳,正前方陈设着昔日的讲台和教员的宿舍。“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这幅韦拔群题写的对联就挂在教员宿舍门口。

当时农讲所不但开设政治理论、革命史、哲学、经济学常识等课程,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学员既能组织群众、宣传真理,又能领导武装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里培育的革命火种撒向右江大地,渐成燎原之势,为百色起义的胜利举行、红七军的建立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6年冬,韦拔群加入了中国。1926年12月,中央局在给国际的报告中这样写道:“韦同志在东兰已成了海陆丰之彭湃,极得农民信仰。”

从1914至1925年,韦拔群两度变卖家产,三度远离家门,爬山涉水,费尽周折,矢志不渝,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真理,救国救民!

从1921年正式组织农民革命运动起,韦拔群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勇敢地肩负起了历史赋予的使命,领导掀起了以东兰为中心的右江大革命运动高潮。

在推翻军阀统治、反抗剥削压迫的革命斗争中,韦拔群以自己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党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成功典范和丰富经验。

(小标题)“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

1926年,广西当局对东兰的农动进行疯狂残酷的镇压,大肆烧杀掳掠。据史料记载,当局纠集部队,血洗东兰,被捕被杀农运骨干和群众达700多人,掠走马牛2647头,焚烧村庄损失的房屋、粮食、衣物、猪羊不计其数。

这就是当时震惊省内外的“东兰农民惨案”。韦拔群的房子也被烧毁,妻子和刚出生3天的婴儿被抓入县城大牢。

韦拔群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吓倒,他一面到首府南宁控诉当局的滔天罪行,印发《请看军阀官僚劣绅土豪烧杀东兰农民之惨状》的《快邮代电》,一面带领农军与敌人巧妙,斗智斗勇,继续坚持斗争。

结果各地各界同胞纷纷声援东兰农民的正义斗争,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广西当局也对东兰农动作出比较公正的处理。

韦拔群随后在武篆举行了5000多人的庆祝大会,宣布恢复农民协会、农讲所,惩办县知事,把土豪劣绅的财产没收作为教育经费等。

东兰农动不仅没有被镇压下去,反而掀起更大的高潮。

1927年4月,发动,新桂系军阀派大批兵力,伙同地方武装,大举镇压农动。

“在白色恐怖下,韦拔群坚定地率领农军,继续坚持革命武装斗争,这在当时全国罕见。”东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韦忠朝说。

1929年8月,在南宁召开的广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韦拔群被选为广西省农民协会副主任委员。10月,他率领农民自卫军攻占东兰县城,建立革命。

1929年12月11日,、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在掌握和影响下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队和右江农民军举行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韦拔群担任红七军第三纵队队长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

1930年1月韦拔群率部转战右江盆地、红水河一带,打退了右江地区武装和桂系军阀的进攻,歼灭、瓦解桂军及土匪民团数十股,保卫了根据地,捍卫了起义的胜利果实。

1930年3月,韦拔群与一道在东兰武篆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群众从心底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喜悦,他们唱起山歌,赞颂土地革命:“跟随,翻身齐有份;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

1930年11月,红七军按中央指令在河池整编后奉命北上。根据革命的需要,红七军前委决定留下韦拔群继续坚守右江根据地。

韦拔群把自己部队中的精兵强将、优良武器都补充给北上的主力部队,自己只留下一个番号、一面旗帜,奉命带领特务连返回东兰,重新组织扩建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反击军的多次“围剿”。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韦拔群虽然因敌人严密封锁而未能参加大会,但仍被推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北上后,桂系军阀乘根据地武装力量薄弱之机,纠集了数倍的兵力,先后3次、历时近两年时间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砍光,井水投毒,扬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

据东兰地方史资料,东兰县人口到1934年只有5万多人,比1927年减少了约6万人。

特别是1932年8月底至9月下旬,桂系军阀派第七军军长廖磊为总指挥,纠合近1万兵力对东兰和凤山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第三次反“围剿”失败。

当年10月18日,韦拔群与师政委陈洪涛在西山研究决定分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当夜因病暂住洞中。19日凌晨,重病昏睡中的韦拔群被叛徒韦昂杀害,时年38岁。

在革命陷入低潮之时,韦拔群先后把3个儿子的名字取名为“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表示革命决心。为了革命事业,韦拔群全家先后有17位亲人惨遭敌人杀害。

韦拔群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拔哥”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1939年,派在田东县那恒村逮捕了正在召开会议的桂西党组织相关负责人韩平波等人。他们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终韩平波、赵润兰、梁乃武、李修学、赵润标、岑世奎6位同志被杀害。

狱中,他们曾高唱纪念韦拔群的《西山歌谣》:“要想过河搭桥过,要想革命找拔哥。莫看官府千万兵,个个害怕韦拔群。一想红军心就定,一想拔哥眼就明。拔哥领头唱首‘欢’,余音绕梁九百年”。

如今,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韦拔群故居旁,一块墓地里埋葬着韦拔群一家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亲人。群众经常自发前来祭奠。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烈村的韦拔群牺牲地香刷洞,从地平面到半山腰的洞口有668个台阶,许多游客爬上山洞拜谒韦拔群烈士的雕塑和纪念碑,香火从未间断。

(小标题)“韦拔群精神”生生不息

韦拔群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一生。

他用38岁的短暂年华,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诠释了闪烁历史光辉的“拔群精神”:

追求真理,一心为民;

对党忠诚,百折不挠;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给予韦拔群很高的评价:“韦拔群是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

与韦拔群是亲密战友。1962年,在韦拔群牺牲30周年时,为亲密战友作了205个字的题词。他饱含深情、满怀敬意,高度赞誉:

“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

他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

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

他一贯谨守党所分配给他的工作岗位,准确地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员。

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记者在韦拔群的故乡革命老区东兰县切身感受到,尽管时隔90载,但“拔哥”的故事依然在传颂,“韦拔群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依然生生不息。韦拔群纪念馆和拔群广场坐落于东兰县城最开阔的地方。目前每天都会迎来许多前来瞻仰、参观的党员群众。

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庾新顺说:“韦拔群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光辉灿烂,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坚决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快乐事业,莫如革命。快乐事业,莫如扶贫。今天我们要继承‘拔哥’等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加快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和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的“新时代讲习所”,驻村第一书记梁贤欢正在给村民讲课。

梁贤欢说,党的以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6年,东里村成为广西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表示。(完)

女子头皮被整个撕脱!意外居然发生在这……想想就痛!

近日

来山东旅游的李女士

在一游乐场玩卡丁车时

长发不慎被卡丁车轮缠绕

伴随着车子行驶

李女士的整个头皮瞬间被撕脱下来

(本文无血腥画面,坊友们放心阅读)

经过近15小时手术

李女士基本度过了危险期

医生奋战15个小时

“搭桥”重建头皮血管

据介绍,虽然李女士撕脱头皮的部分血管已经损毁,但通过血管移植技术可以有效治疗,送至青大附院后,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在急诊科、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等医护团队密切配合下,手足显微外科丁小珩教授团队在30倍显微镜下吻合了比头发丝略粗的多组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并在李女士脚背上截取数段细微的静脉血管,对毁损的头皮血管“搭桥”重建。

经过近15个小时的奋战,

成功完成手术。

目前,

李女士基本度过了危险期,

已由重症医学科

转至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女性要注意

长发被卷案例

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头发被卷入按摩椅

就在一周前

重庆火车西站发生了一起

一名女乘客长发

被卷进按摩椅事件

头发被卷入卡丁车

在2013年

江西景德镇也发生了类似事件

一名7岁女童因乘游乐卡丁车

头皮惨遭被卷全部脱落

在网页搜索发现

头皮撕脱伤并不少见

看得小坊头皮发麻

↓↓↓

医生:恢复后头发无法生长

丁小珩介绍,头皮撕脱伤常见于女士,由于长发、围巾被快速旋转的机器齿轮、传送带、皮带或者车轮卷入,会在瞬间将头皮自帽状腱膜层撕脱,同时可能会伴随颅骨外露和创面大量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

目前,头皮再植是最好的修复方式,在头皮组织毁损不严重的情况下,头皮再植后仍有头发生长。头皮如果毁损严重或再植头皮坏死,则需要开展皮瓣修复或者植皮手术治疗,但恢复后头发无法生长,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

这些行为千万不要做

医生提醒,留长发的女性需要在工作或生活中远离机器高速旋转部分,在高风险岗位工作的女士不要留长发,并将头发严格约束至工作帽、安全帽内。

如果遇到伤害,出现组织离断,无论撕脱头皮组织大小,患者均应将其带到具备显微外科修复重建技术的医院救治。

丁小珩特别提醒,离断组织需用干净毛巾或柔软干净的衣物包裹,保持干燥,放在低温(0到4℃)干燥环境下保存,第一时间带往正规医院就诊。患者或家属一定不要将离断部分置于任何液体中,不要在伤口内喷洒任何药物粉末、草木灰、香灰等异物。

网友纷纷表示

太可怕了

同时也热心提醒大家

开卡丁车要戴头盔

注意游玩安全!

正值暑假旅游高峰

小坊提醒

外出游玩,安全第一!

综合:广州日报、青岛日报 、观海新闻、大江网、网友评论

来源: 新闻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