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房价未来走势)

时间:2024-01-24 12:48:00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二三线”

作者:郭晓菁

又一年毕业季来临,随着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奔赴各地,开启人生的下一个篇章,今年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进入收官阶段。

近年来,我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而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前后已达到峰值。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与2021年相比,16-59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人”将成为未来最宝贵的资源,城市间“抢人”从增量竞争进入到存量竞争,竞争程度也愈发激烈。

在此背景下,从2017年开始,全国多座城市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参与到“抢人大战”中,其中,西安、武汉、成都、杭州等“二线明星城市”是主角,随后部分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也进入“战场”。这些城市主要通过提供落户优惠政策,给予年轻人就业、住房补贴等举措,吸引高校毕业生及其他青年人才前往。

从区域分布看,这些二线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如南京、杭州、佛山、东莞等,这类城市具有区位优势,同时生活置业成本又低于一线城市;第二类是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等,这类城市的区位优势可能不如第一类,但能汇集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资源优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梳理过去几年的“抢人大战”,会发现以下特征。第一,总体上落户门槛在不断降低,对学历、年龄、社保的要求在放宽。例如,杭州明确35周岁以下已就业大专生可落户,4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可“先落户后就业”。南昌、福州等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投靠“零门槛”。

第二,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城市“抢人”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张。比如,不仅是高学历人才,对于拥有专业资格的技术型人才,南京、成都等不少城市都发布了相应的引才政策。可以预见,在劳动力资源更加稀缺的未来,“人才”的标准将会更加多元。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而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竞争较为激烈。

这两年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他们对收到的Offer进行比较、讨论,并听取大家的建议。从评论区的互动来看,一线城市、“大厂”不再受到一致的追捧,大家更倾向于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城市。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生活成本和消费水平更高,有时也难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相较而言,一些主动伸出橄榄枝的二三线城市往往“性价比”更高,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的选项。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在一番权衡后,就选择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水平、文化消费生活等方面,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区域间发展更加协调均衡。同时,随着时代观念的进步,当前年轻人价值观更加多样,人生追求更加丰富,职业收入不再是决定青年人生选择的唯一重大因素,很多人会综合平衡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回到二三线城市也因此成为一些人的理性选择。

当然,也要看到,对城市而言,“抢人”的招式再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仍是最关键的,无论是降低落户门槛,还是给予各类人才补贴,这些政策能否吸引更多人回到二三线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产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应当是有关部门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人在城市不仅要工作,也要生活。当年轻人来到城市就业、落户、安家,凝聚起来的是一个个小家庭。要吸引人、留住人,让人才扎根,城市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要跟上。另外,地方政府为引进人才而出台的政策要有稳定性、延续性。只有真正落到实处,让人在此感到幸福、安心,有归属感,才能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可持续的人才基础。

“良禽择木而栖”,一座有活力、有温度、生活成本合理的城市,也会持续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就业和安家。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二三线”

作者:郭晓菁

又一年毕业季来临,随着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奔赴各地,开启人生的下一个篇章,今年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进入收官阶段。

近年来,我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而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前后已达到峰值。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与2021年相比,16-59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人”将成为未来最宝贵的资源,城市间“抢人”从增量竞争进入到存量竞争,竞争程度也愈发激烈。

在此背景下,从2017年开始,全国多座城市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参与到“抢人大战”中,其中,西安、武汉、成都、杭州等“二线明星城市”是主角,随后部分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也进入“战场”。这些城市主要通过提供落户优惠政策,给予年轻人就业、住房补贴等举措,吸引高校毕业生及其他青年人才前往。

从区域分布看,这些二线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如南京、杭州、佛山、东莞等,这类城市具有区位优势,同时生活置业成本又低于一线城市;第二类是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等,这类城市的区位优势可能不如第一类,但能汇集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资源优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梳理过去几年的“抢人大战”,会发现以下特征。第一,总体上落户门槛在不断降低,对学历、年龄、社保的要求在放宽。例如,杭州明确35周岁以下已就业大专生可落户,4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可“先落户后就业”。南昌、福州等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投靠“零门槛”。

第二,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城市“抢人”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张。比如,不仅是高学历人才,对于拥有专业资格的技术型人才,南京、成都等不少城市都发布了相应的引才政策。可以预见,在劳动力资源更加稀缺的未来,“人才”的标准将会更加多元。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而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竞争较为激烈。

这两年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他们对收到的Offer进行比较、讨论,并听取大家的建议。从评论区的互动来看,一线城市、“大厂”不再受到一致的追捧,大家更倾向于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城市。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生活成本和消费水平更高,有时也难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相较而言,一些主动伸出橄榄枝的二三线城市往往“性价比”更高,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的选项。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在一番权衡后,就选择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水平、文化消费生活等方面,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区域间发展更加协调均衡。同时,随着时代观念的进步,当前年轻人价值观更加多样,人生追求更加丰富,职业收入不再是决定青年人生选择的唯一重大因素,很多人会综合平衡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回到二三线城市也因此成为一些人的理性选择。

当然,也要看到,对城市而言,“抢人”的招式再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仍是最关键的,无论是降低落户门槛,还是给予各类人才补贴,这些政策能否吸引更多人回到二三线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产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应当是有关部门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人在城市不仅要工作,也要生活。当年轻人来到城市就业、落户、安家,凝聚起来的是一个个小家庭。要吸引人、留住人,让人才扎根,城市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要跟上。另外,地方政府为引进人才而出台的政策要有稳定性、延续性。只有真正落到实处,让人在此感到幸福、安心,有归属感,才能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可持续的人才基础。

“良禽择木而栖”,一座有活力、有温度、生活成本合理的城市,也会持续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就业和安家。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最新!70城房价公布→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6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或略降、二手住宅环比下降;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有涨有降、二手住宅同比下降。

从新建商品住宅看,6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其中北京、上海环比分别上涨0.1%和0.4%,广州、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1%和0.3%;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从二手住宅看,6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下降0.4%,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1和0.2个百分点。

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分别有31个和7个,比上月分别减少15个和8个。

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有涨有降、二手住宅同比下降

6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6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4%;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4%和3.4%,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3和0.1个百分点。

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城市有27个,比上月增加1个;二手住宅同比上涨城市有6个,比上月减少3个。

综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网

来源: 经济日报

2023年江苏13市级别划定:2个新一线,4个二线,7个三线

江苏省经济发展那是相当出色,这里面离不开其地理位置,一个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又有长江自西而东穿过,奠定了江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样,其8000多万的人口,也成为江苏经济的核心力量,尤其是江苏人勤劳奋斗的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中,江苏省的GDP达到了60465.3亿元,也是首次在上半年就突破6万亿元。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江苏省下辖13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十三太保”。那么江苏省十三市的级别划定又是如何呢?

在2023年由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院发布的全国337个地级行政区划排名中,就有级别的划定的,江苏省13市中,拥有2个新一线,4个二线城市和7个三线城市。

从整体来看,我们是再次看出江苏省的实力,你会发现全省已经没有四线和五线城市,最低的也是三线水平,这在全国也仅有江苏省可以做到了。遗憾的是,江苏省也没有一线城市,这就是缺少一个龙头。我们具体来看:

两个新一线

1)苏州

苏州入围新一线并不意外。一直以来苏州都是普通地级市天花板的存在,在今年上半年,苏州的GDP已经有11458.4亿元,这是全国第6的存在。不仅是GDP总量,在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方面,苏州都是顶尖水平。

这些年,苏州开始不断完善自身的短板,比如说教育和医疗。在教育上,苏州是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了新建学校、购入先进装备等;同时,引进大量的高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

2)南京

南京这几年是得到了江苏省的鼎力支持,用行动官宣进入强省会发展。在今年出台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优化科创金融供给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就明确提出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同时,南京也是加快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一方面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拓宽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创业”英才计划等引才项目。

4个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一共30个,这些城市在国内也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江苏省上榜的4个,依次为无锡、常州、南通和徐州。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4座城市并不是全部位于苏南地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下意识的认为都在苏南,毕竟苏南的经济实力强,实际情况是,苏中和苏北地区也各有一个,足以看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是更加均衡。

从GDP总量来看,这4市都是在全国前30,其中,无锡在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7105.67亿元,处于全国第14,最低的徐州也有4009.09亿元,处于第30。

7个三线

三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一共70个,从地理分布来看,中西部和中部各占一半这样,江苏省的7个三线城市,除了镇江外,都是在苏中和苏北,也从侧面凸出了江苏省均衡经济的相对不平衡性。

7个三线城市中,扬州的位次最高,当年“扬一益二”的局面在已经不再,但也奠定了如今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很多人文景点,加之秀丽的景色,成为扬州经济的一大特色,最低的还是宿迁,但不可否认设立以来取得的成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