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人死后(人死后灵魂会在家里停留多久)

时间:2023-12-28 18:14:06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死后处理自己尸体的100种方法,你都听过吗?

#2022生机大会#

无论重于泰山也好

轻于鸿毛也罢

我们死后都逃不过一个选择——

那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尸体

人类文明早期的做法

相当的狂野

可从现存的原始部落找到痕迹

非洲的贝拉尔人

把死去的族人分割成多个部分

分配食用

巴西北部雨林的亚诺马莫人

则把族人遗体火化后

做成“美味”的骨灰香蕉汤

在一年后分食享用......

这种吃掉族人遗体的葬俗,被称为食葬

主要存在于原始部落

科学家通过对食人族进行研究发现

朊病毒的传播和吃人有关

但几乎所有现代人的染色体

都有对抗朊病毒的基因

存在时间至少长达50万年之久

一些科学家直言不讳地说道

我们都是食人族的后代

原始社会食物匮乏

是形成食葬风俗的根本原因

但哪怕如此

葬俗的一些细节也往往寄托了

引导亲人前往天堂的寓意

到了古典文明社会

没有了饥饿的困扰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尸体的问题

由此诞生了丰富多样的葬俗文化

除了我们熟知的土葬、火葬

还有、水葬、风葬

而风葬又有树葬、崖葬、洞葬之分

无论是葬俗文化的礼仪讲究

还是花费的人力财力

古典社会都是原始社会远远不能比的

葬礼规模

往往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建国以前的西藏

水葬是农奴的主要选择方式

农奴主可选择

更高地位的实行火葬

只有高僧或活佛圆寂的时候

才能享受地位尊崇的塔葬

金银灵塔则专属于历世和班禅

要说葬礼之最

自然是古代社会的帝王

日本仁德天皇陵占地47万平方米

土方总计1405866立方米

仅仅挖出的这些土方

用千人之力也需要四年时间

埃及胡夫金字塔

高度曾达到146.5米

由230万块重达2.5吨的石头所砌成

驱使10万奴隶

用了20年才得以建成

中国秦始皇陵,

面积达5625万平方米

大小超过整个明十三陵

陵园模仿咸阳建制

陵寝内藏尽珍宝

以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发72万人力,建造时间长达39年之久

到了现代社会

再昂贵的墓地都远远不能和古代帝王相比

但现代人却利用高科技

做到了古人永远不能想象的事情

美国低温研究所

提供无限期低温冷藏尸体的业务

每一具尸体的冷藏费用为3.5万美元

韩国从爱斯基摩人那里引进冰葬风俗

用液氮把遗体冷冻-196℃的低温下

再用超声波把遗体化为人渣

比利时推广水焚葬

把遗体化成容易分解的有机残留

然后灌溉花园

越来越多的人看淡了死亡

但却有更多的人

无法放下与亲人的羁绊

美国的一家公司

把死者的骨灰添加在烟花内

死者可以选择用最璀璨绚丽的方式

在天空中向亲人告别

Ashes to Portraits公司

提供骨灰作画业务

把骨灰和颜料融合在一起

画成能长久保存的肖像画

一些纹身师

甚至可以提供骨灰纹身服务

把死者的骨灰与墨水混在一起

雕刻成亲人身体的一部分

也有把死者骨灰的碳制造成铅笔

并刻上烫金的名字

以及生卒年月

也可以选择把骨灰中的碳

制造成高品质的人工钻石

让亲人长久保存

还有一种保存方式中

足以刷新人的三观

这么牛X的设计

怎么不上天呢

别说,还真的有人死后上天了

美国有公司提供特殊的高空葬礼服务

把死者的骨灰装进特殊的气球

可上升到8000米的高空

一家叫做Mesoloft的公司

更是可以把气球上升到平流层

在高空中把气球引爆

骨灰随风飞扬

飞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然而这也并不算什么

美国太空服务公司

甚生提供专门的太空葬礼服务

可以把人的少量骨灰发射进入太空

你可以花9000美元

选择“回归地球”服务

在太空中飞行一圈之后

在落入大气层的时候化作天上的流星

你也可以花更多的钱

选择围绕地球飞行10年

甚至200年后

再化为流星

花费12000美元

你就可以飞出地球引力场

犹如“恒星”一样,永不坠落

比起消耗人力物力

或者完全回归自然

有一种选择,则让活着的人受益更多

这便是——

遗体捐赠

哪怕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

但在签订协议的那一刻

他们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一座大城市的人体皮肤库存量

往往不足1万平方厘米

而一家大型医院的皮肤科

全年烧伤患者需要的人体皮肤面积

达到60万平方厘米

中国每年的缺口高达150多万

仅仅只有1万人

能通过延续生命

如果能完美的利用

至少能让7个人获得重生

即便是一具不健康的躯体

也同样可以为医学服务

60年前

一位叫海瑞塔·拉克的黑人妇女去世

她的子宫癌细胞被留下来作为科学研究

60年来繁殖了18000代,重达 5000万吨

被人称作海拉细胞系

海拉细胞系

为人类在癌细胞研究领域

提供了非凡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她永生了

博士一分钟,姿势涨不停

- 本期完 -

人死后会去哪里?有一群人拒绝「入土为安」

自古以来,留个全尸、入土为安,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人生在世最后的执念。

然而,有一群人,他们选择将沉眠的身体作为一份礼物,赠与医学事业。他们放弃死后完整的身体,捐献遗体以供医学教学。

这群遗体捐献者被尊称作「大体老师」,他们是医学生的第一个手术「患者」,也是医学界的「无言良师」。

以下是关于「大体老师」的故事。

解剖台上,躺着解剖学老师

今年 53 岁的高艳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主任。

人生行至当前,她超过一半的时光都根植在解剖学教育与研究之间。

三十年来,她迎来送往了无数莘莘学子。解剖学,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很多院校都将「系统解剖学」甚至是「局部解剖学」这门课安排在本科教育的第一个学期。

医学「第一课」

图片来源:高艳提供

高艳谈起自己第一次与大体老师见面的那节课,坦言自己当时年龄小,胆子也不大,见到大体老师的第一面难免还是有一些心理障碍。

「福尔马林的味道很冲,熏得眼睛睁不开,直掉眼泪,带几层口罩都挡不住。」

「课桌里躺着大体老师,课桌旁站着的是我。周围是特殊的刺激气味,我手中拿着的是笔和刀。」

每一年,当新一批的学生与大体老师初相见,都会有人出现或轻或重的反应。但这是叩响医学之门的第一步,是拿起手术刀最坚实的奠基。

「日后想成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从萌生理想到照进现实,大体老师这一关是一道每个医学人都必须迈得过去的坎。」

「没有大体老师,就没有解剖学。」高艳经常这样告诉她的学生。感恩大体老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被写进了她所任教的课程的大纲里。

医学生向大体捐赠者献花

图片来源:高艳提供

她解释道,医学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塑化、虚拟、3D、全息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医学教育,但是这些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替代「大体老师」的重要作用。

「只有真刀真枪地练习,才能掌握炉火纯青的高超技巧,这是一位医生立身立业的基础。」

一个家庭的莫大善意

2012 年 2 月,林惠宗永远失去了自己相濡半生的妻子[1]。根据夫妻二人共同签署的意向书,妻子徐玉娥的遗体将作为一位「大体老师」,捐献给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医学院。

医学「第一课」从嘉义到辅大医院驾车单程超 3 小时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从林家居住的中国台湾嘉义市到辅大医院,一趟来回,驾车需要超过 6 个半小时的跋涉。

林家的儿女不理解,为何要将母亲的遗体捐赠到这样远的地方。

在捐赠之初,面对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林惠宗和妻子就坦陈「看哪一家需要,哪一家(大体老师)比较少」,就把他们分配到何处。

从一具刚刚逝去的躯体到一位大体老师,需要经历至少 2 年时光的洗礼与沉淀。经过福尔马林的浸泡、一系列精而又细的防腐处理,凝结着无数心血与汗泪,满溢着祝福与期盼的它们终被馈赠给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学子。

「就像是种水果,还要等熟成。」

在等待妻子成为大体老师的近 3 年里,身为游泳教练的林惠宗,每一两个月就要凑着工作的闲余,开车迢迢北上,去到辅大医院,跟她相见。

这样的相见,注定沉重又缠绵。

有的时候,他只是看着妻子,不太讲什么话。23 载的婚姻里,热闹有之,静默有之,争吵有之,和乐有之,这样无言的相处似乎也并不罕见。

有的时候他絮絮叨叨同她唠着,她遗憾缺席的生活里儿女和自己温柔琐碎的片段。家里的一切都好,儿子要是听话去考消防就好啦。你或许不在了,或许还在,我们都很想念你。

然而,这一次,林惠宗再也无法勉力维持着自己强装释然冷静的面具。

徐玉娥作为大体老师,下个星期就要被送上解剖台,这或许是林惠宗的最后一次,最后一次,面对一个「完整的」妻子。

「老婆,你现在是储备老师,以后要去哪里……」

或是隔着一层非透明的特制塑料布,或是眼里不知何时又蒸腾起一层水汽,妻子的脸看起来格外得模糊。林惠宗一遍又一遍地轻抚着、摩挲着,哽咽、叹息、哭哭笑笑,如同孩提。

在中国大陆的部分高校,亲属也被允许在大体制作期间对逝者进行探视。但可能是出于对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也顾虑到家属情绪的安抚与恢复,加之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一般真正成行的探视只是寥寥。

「我从业近三十年了,还真没遇到过家属主动来看的。可能是也觉得这有点残忍,毕竟经过处理过后的标本,跟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没有办法一样,那这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对家属的一种保护吧,我常跟他们说,人去了就是去了,他一生的使命在死亡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家属要学会放下,要往前看。」

「我觉得有部分学校不允许家属探视可能也是这个考虑。毕竟来到现场,看学生解剖自己的亲人,对家属、对学生都是一种心理压力。」一位资深的解剖学教师这样说道。

中国台湾的林玉娥作为「储备老师」的这两年多,她的离开,仿佛被摁下了暂停键。对于整个林家而言,这是一种相当割裂的伤痛。

她的告别也是静悄悄的。没有丧葬仪式,没有亲朋吊唁,没有骨灰和墓地。

她的身体经由复杂精密的人工处理,却被「完整」地留了下来。但是,皮肤因防腐变得黯淡,一种失去生机的灰。面对这样的她,女儿林映汝不忍回忆,「我宁愿相信躺在那里的这个人不是我的妈妈。」

理智的、感性的,无数的证据都在表明,徐玉娥已经永远地与这个世界作别。但她的肉身被暂时留下了,却也在马不停蹄地以大体老师的身份进入一个新的延续。

无论如何,林惠宗和他的儿女都必须要接受徐玉娥的生命这一事实。

她的离去被残忍地肢解成漫长的两段。一开始,她的魂灵离开她的身体,忘却病的疼痛,向上获得解脱;两年后的某一天,她的肉身即将被支离、后又将化为灰烬。

很难说这个过程是会消殆掉那些尖锐的分别,还是说,亲人的疼痛和遗憾被逐日逐日地放大、拉长、延展或扭曲成古怪的形状。但他们总有一天要接受,她的第二次离开。

成为大体老师,是单个人对世界播散的善意和热忱。这个决定背后,也是一整个家庭的挣扎与成全。因为爱的苦痛,因为爱的辗转,也因为爱,所以妥协。

如今我国的人体捐赠实践中,不仅需要捐赠者本人向当地红十字会进行相关申请,更要在其逝世后,得到成年的全部直系亲属之同意。子女、父母、配偶,但凡有一人表达出相左的意见,捐赠的行为就要终止。

这是一群人,灌注了无数深情后,共同成就起的莫大善举。这是一家人,献给医学和人类的礼物。

遗体捐赠的两难

目前,大陆地区进行人体捐赠意愿登记的人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0.01%,而最后实际达成捐赠的人数仅是其间的 4~20%[2]。

而在现实的遗体捐赠工作中,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道又一道难解的题。

景朋老师,是一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大体标本制作技师。2017 年底,上一位负责遗体捐献工作的老师退休后,他便正式开始承担起接收遗体捐赠的任务。

一切的善意,都要从捐献者签署的一份捐赠意愿书开始。

志愿登记电子表

图片来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管理系统

景朋坦言,经常会有捐献意愿特别强烈的人登门,他们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捐献立场,态度慨然,言辞间满是坚定。但当景朋问起,您的家人对捐赠遗体这件事怎么看之时,往往获得的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这时,景朋就懂了,「这绝大部分都是家属没有同意,或者知道自己说了,家属大概率上是不会同意的。」

有时被情绪激动的意向捐赠者问起,「明明是我自己的身体,我为什么不能做主?」景朋也有点语塞,「我们也很无奈,遗体捐赠是一家人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事情。不是说只需当事人同意,这件事就能顺利推进。」

「我也很想极力促成每一具遗体的捐赠,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这门工作的人共同的愿望,但是家属的意愿和配合实在是太重要的一件事情。」

景朋眼中的遗体捐献具有相当的随机性,「不确定的因素确实是太多了。」

自 2007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的《人体条例》,其中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人体器官的意愿。」

有一开始家属已经打电话过来明确表示要捐献遗体的,运输遗体的车都联系好了,第二天家属又要求取消,捐赠只能遗憾终止;还有妻子和儿子都同意了,孙女接受不了自己的爷爷以这种方式离开,不同意捐赠,那也只得作罢。

经历过太多次的「无疾而终」与不了了之,所以每一次的成全都变得格外珍贵和动人。

纪念碑前默哀沉思的学生

图片来源:司银楚提供

经过艰难的沟通、协调,逝者的遗体终被运送到首医,接下来就到了大体标本的制作。

处理的第一步,是对新鲜的尸身进行灌注。将甲醛灌注进身体的各个血管,改变蛋白质的结构,这使得大体标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固定,并延长其保存时间以满足教学使用。

灌注一般持续 2~3 天,也有比较顺利的情况,1 天就能得到极好的灌注效果。灌注的时间长短一般取决于每一位大体老师自身的身体状态。

灌注,是一门精细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实操才能达到熟练的境地。

「教材里列出的那些血管示意图,只是最普遍的情况。千人千面,具体到每个个体都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变异』,没有人会一板一眼按照教材上长得那么标准。」

「每一根血管的位置、每一次给液的深浅,甚至是每一组比邻关系的确定,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摸索,都是积累出来的经验。」

就这样,完成灌注后,大体标本便进入冷柜冷藏保存。如果对质量要求更高的话,必要时可以采取保存液保存的方法。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 1~2 年的沉淀,灌注液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体内吸收。在保存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意仪器的正常运转。

说起标本的保存,景朋颇为感慨。2010 年以前,首医都是用福尔马林池对大体标本进行浸泡,使用时再启用人工打捞。这种处理方式有很多的弊端。

一来,福尔马林的味道极具刺激性。即便用盖子将浸泡池盖住,长时间开窗、排风换气系统始终工作,室内仍有大量的气体挥发出来。远超我国对甲醛生产车间空气中 0.5mg/M³ 的规定。而这种情况对师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很大的损伤,很多教解剖学或者从事相关事业的老同事,都落下了慢性咽炎的病。

二来,人工打捞尸体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果打捞人员在操作中不慎跌入池中,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3]。

那时的解剖学的作业环境可堪艰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叫苦不迭的时刻,都盼着说什么时候,咱这一行也能换个模样。

好在,如今很多的院校都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纷纷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首先换掉了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甲醛保存液,转而选择无色透明的无味保存液。而泡尸池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变成了操作成本更低、管理科学化程度更高的冷藏柜。

这些种种,不仅改善了师生们的教学环境,也提高了大体老师们的保存精密度,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善待。

生命最后的余温

一具具安静陈列着的大体,在世的时候漂亮、光鲜,或是坎坷、蹉磨,皆为过往,这是身前事。他们或许曾被命运眷顾宽宥,或许也曾遭生活的捉弄玩笑。当选择将自己的身体捐献于医学研究,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美丽。

这其中不乏许多医疗界的先贤和领路人,以己身赠慷慨礼,全大爱育精诚医。

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解剖学会秘书长司银楚在谈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大体捐赠中,提到了他的老会长——唐军民。

唐老会长的一生都奔走在促成遗体捐献的路上。网络上没有留下唐会长太多直接的记录,但是他却频频出现在遗体捐赠者的采访中。

「联系到了当时负责捐赠工作的唐军民……」

「唐军民会长告诉我……」

「唐会长的回答打消了我的顾虑。」

这位为医学奉献了一生的医者,也是北京志愿捐献遗体工作的组织者和见证者。在他身后,他最后一次践行并成全了自己为之奔走一生的事业——其逝后,毅然捐出了自己的身体。

为之掌灯的又何止唐会长一人。

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新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胡亚美院士,她溘然长逝后,将遗体捐赠给自己燃烧一生的医学事业。

而就在今年的 4 月底,年仅 31 岁的年轻医生储昌安,与世界挥别之前,决定将自己的身体捐赠回母校。从走入社会到再次回归校园,还不足 6 年的时间。

「倘若我的命运不堪,无法挽救生命,还希望为医学贡献自己最后的余温。」

吾身死而吾道不孤,这些师长前辈们的接力棒,就这样传递下来。殷殷嘱托、谆谆叮咛,无言藏匿其间。生命燃烧殆尽前,用最后的炽热温暖千万后来者,也成为照亮现代医学踽踽独行的灯塔。

关于大体老师,流传着这样一句叮咛,「我宁愿你在我身上试错千刀,也不愿你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我们都知道,进步建立在不断的试错之上。然而,成为医生,面对的是病人,是生命,一个个的,活生生的。

那该如何?只能在一位位大体老师身上寻找到答案。

医学生悼念感恩大体老师

图片来源:高艳提供

遗体捐赠是一件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功业。从医学生成为医生,医生执业的一生,大体老师们始终在为我们驱散迷惘。

在北京的朝阳区,有一座名叫长青园的墓园。2004 年 3 月 31 日,由北京市红十字会和北京解剖学会发起的志愿捐献遗体「生命」纪念碑,在这里举行了揭幕仪式。

「生命」纪念碑

图片来源:高艳提供

碑上纪念着北京所有无偿捐赠遗体者的姓名。因为一开始就同家属协商妥当,如若没有特殊的需要,所有志愿捐赠者的骨灰都交由学校一并处理,他们留给亲人的,只剩下碑上镌着的名字。

一般当年捐赠者的名字都会在次年 3 月底之前完成镌刻,以便亲友在逝者离去后的第一个清明寄托怀念与哀思。

北京现有具备遗体接收资格的三家遗体接受点,协和、北医和首医。近些年来遗体捐赠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每年的遗体捐赠量大致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据高艳教授介绍,协和因为学生数量和遗体资源充裕度的问题能够做到平均每 4 名学生配备 1 位大体老师以供他们学习。而这一数字在北医是 8~10 名,首医则是 10~12 名。

谈及此,景朋老师也有同感。据他回忆,在 90 年代到零几年的时候,捐献工作刚刚起步,攒着好几年捐献者的名字,才能刻满一整面碑。而近几年,每年需要镌刻的名字都要占满整整一大块碑面,甚至一块都刻不下,需要准备第二块。

宝贵的遗体资源,并不是平均分布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幽深的内陆、偏远的山区,志愿捐赠遗体的人,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得多。5 个月前,昆明市呈贡区才出现了第一例志愿捐献遗体登记[4]。

这条路还很长,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努力。

据司银楚教授的介绍,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通常是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来自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解剖学会的代表、遗体捐赠者家属代表以及北京各大高校医学院的师生们都会齐聚长青园。

齐聚长青园

图片来源:司银楚提供

从 2007 年开始,到 2021 年 3 月 27 日,已经是第 15 届了。

肃穆,庄敬,安谧。

年长者与年轻人思想交汇,故去的魂灵与鲜活的生命相遇,前辈先贤与后来问道者的授业传承。

手持白菊,心怀感怜,无数的学生低下头,躬着身。

明明是安静到呼吸得以听闻的场面,却仿佛萦回巡鸣着仿佛就在昨日的誓言:

「无语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谨言躬行,追深辩细,德彰术精,锤成大医。」

致谢:本文感谢 首都医科大学 高艳教授、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负责人 景朋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 司银楚教授 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纪录片《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The Silent Teacher)》 2017. https://www.bilibili/video/av89939564/

[2] 人民网 《遗体捐献立法: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http://npc.people/n1/2016/0412/c14576-28269306.html

[3] 景朋,王卫,田明君,陆涛,宋一志,刘娜.人体解剖学标本存放库管理系统的建设[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0):239-240.

[4]【博爱呈贡】2021第24期 志愿捐献 大爱无疆 ——呈贡区红十字会办理2021年第一例志愿捐献遗体登记 /d/file/gt/2023-10/vqgl44kggly Krabs

监制:jiu、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人去世后,为什么不能立即下葬?停尸三天的说法有道理吗?

“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我们也常用这句话安慰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可几年前发生在四川南充一位农妇身上的怪事让人们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原来,这位农妇在去世4天后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随后的举动更是让众人又喜又怕!

这个农妇叫张志发,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因为去世的时候丈夫还在千里之外的新疆打工,所以按照当地的风俗就由几个年长的老人为其换上寿衣、放进了棺材,等着娘家人来见上最后一面就可以入土下葬了。

按照当地习俗,娘家人来见逝者最后一面时需要打开棺材,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就是在这时发生的。据张志发的弟弟回忆,当时他忍着悲痛,想用手去摸一摸姐姐的衣服,“确认她在那边不会冻着”。谁知就在这时,他发现躺在棺材里的人手在微微抖动。他以为自己眼花了,揉了几下眼睛后再仔细一瞧,手真的在动!而且还在缓缓往上抬!

这可把他吓坏了!脑子里瞬间闪过电视剧里那些恐怖的画面,下意识的反应让他大声叫了出来,这一叫把站在旁边的逝者丈夫也吸引了过来,很快他也看到了那只已经举出棺材外面的手!两个人反常的举动也引起了屋外人的注意,大家也被这惊悚的一幕吓得半天说不出话。

好在村支书这时站了出来,提醒“逝者”的丈夫赶紧将其送往医院检查,众人这才回过神来,七手八脚地把人送去了医院。庆幸的是,经过一番抢救,张志发醒了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已经跟正常人没有差别。

可村里的人就纳闷了,明明在将她放进棺材之前已经再三确认是没有呼吸的,有经验的老人甚至还拿出打火机放在她的鼻前查看火苗是否会晃动,可一连好几次火苗都是纹丝不动,直立立的。一时间村里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大家都认为这事太邪乎了,就连张志发的家人也感到万分疑惑。就在这时,医生观察到张志发的一个异常举动。

原来,医生在跟她询问身体状况时,她并不能很好地配合。要么发呆不说话,要么前言不搭后语,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差。而且据她的丈夫回忆,在出事之前张志发曾经一个人去墓地给家里去世的人扫墓,回来时天色已晚。张志发平常胆子很小,再加上又是一个人在墓地走夜路,内心的害怕可想而知。扫完墓没多久,丈夫就接到张志发“去世”的消息。

医生后来告诉张志发的丈夫,她并没有真的去世,而是因为精神上的疾病让她突然陷入了昏迷状态,农村年龄大的老人判断人是否真的去世的方式不严谨,才差点酿成了这场悲剧。

不得不庆幸,如果人一去世就赶紧入土安葬或者火化,恐怕悲剧就真的无法避免了,那样带给逝者和亲属的悲痛该是何等的沉重!所以也才有了人去世后要停尸三天的丧葬习俗,有些地方可能时间会更久,七天或者九天都有可能。

停尸的习俗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就已存在,《礼记.问丧》中有记载: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哀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由此可见,古人决定以三日的期限来作为逝者入土安葬的礼制。

虽然停尸三天是一种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丧葬习俗,对古人来讲,其中的个人主观因素占有更多成分。如今我们依然在沿用这种方式,但带有更多科学的依据,下面将为大家一一分析为何人在去世后停尸三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传统的丧葬习俗。这一点前文已经介绍过,每一种文化都是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积累,我们都应抱着一种学习、继承的态度。传统的丧葬习俗中或许有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但我们不能完全“一刀切”,要把优秀的、精华的内容沉淀传承下去。

二、防止出现“假死”的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悲剧。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四川农妇,仅凭普通人的经验去辨别人去世与否是不科学、不严谨的,而且很容易因为个人的经验有限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虽然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再三用打火机来测试农妇还有没有呼吸,可处于深度昏迷的人呼吸几乎微弱到感觉不出来,老人的视力欠佳,很难发现火花的细微抖动,才会误以为人已经去世。

所以,让逝者在家中停尸三天,家人也能及时观察到逝者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平常身体有异常状况家人却很少关注的,此时逝者很可能是突然昏迷不醒,而不是我们误以为的人没了呼吸已经去世了,对家人及时采取挽救的措施非常有帮助。

三、便于后人有充足的时间赶来祭奠和料理后事,送亲人最后一程。人在生前盼望儿孙满堂,多子多福,人在生后也同样如此。所以每年到了清明节时,大家才会不远万里也要为自己的亲人献上一束菊花,表达自己的哀思。

平常大家都为了生活工作各奔东西,父母子女也可能相隔千里之外,所以如果是突然接到亲人的消息,不光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行程安排上也是毫无准备。要是人一去世就立即安葬,那些远在他乡的亲人根本来不及见上最后一面,而家里的亲属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为逝者料理后事。

所以,人去世后在家停尸三天也给了家人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后事和祭奠逝者,让逝者在最后一程时也能走的安心。

四、受到传统观念中一些陈旧思想的影响。农村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认为,人去世后并不是一切都消失不见了,他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在去世后他们会因为舍不得离开自己在世的亲人而在家里停留几天。所以,才会有守夜、哭灵这样的习俗存在。

当然,这是人们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悲痛而臆想出来的,实际上人去世了就什么都不存在了。但是传统的思想很难真正从人们的脑海中清除,而且也因为有了这些思想的存在,才让在世的人和逝者之间多了一丝牵挂和想念。

总结

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意义,丧葬文化也一样。人去世后要在家里停尸,既是传统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假死”,给其他的家属充足的时间来祭奠和料理后事。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中一些落后的因素已经逐渐在被人们摒弃,并随之采取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式。比如传统的土葬已经逐渐被火葬、海葬、树葬所取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土葬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也应该在这种进步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宇宙间细思极恐的事?如果没有轮回,人在死亡后就彻底消失了?

每当关灯躺在床上的时候,脑海中不由得想,如果人类灭亡,地球也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会怎么样,宇宙中就只留下一些星体和宇宙尘埃,就这么直到永远,那时候缺少人类的宇宙意义又何在呢?

在这个时候,不由得就想,如果有轮回,有天堂,哪怕是地狱都好,至少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后,还有重新回到这个世界的机会。

否则每个人死后,就意味着他从此在这个世界消失掉,以后不再有意识,在这个虚无的宇宙中,将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宇宙中将留下没有生命的石块和星辰气体,到一亿年,十亿年,百亿年,直到永远,那么这样的时间对你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将是宇宙间细思极恐的一件事情。

如果想改变这种状态,那么以现有的关于宇宙的理论,有没有办法让你的意识再次苏醒,或者说进入到某种轮回中,让一个人的离去只是暂时的呢?

实话实说,根据现在有关宇宙介绍的理论和猜想中,还真的有几种可能达成这种情况。

1、虚拟宇宙说

越是伟大的科学家,越是怀疑宇宙的真实性,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太巧合了,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人”设计了这一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宇宙的”,如果有可能,爱因斯坦想向上帝询问,宇宙诞生,运行的所有秘密。

而另外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如果问宇宙有没有一个创造者,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宇宙的结构不是偶然形成的。

事实上,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个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在当时就有类似的怀疑,他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邪恶魔鬼”理论,如果有这么一个邪恶的魔鬼,他非常强大,并且十分的聪明,而他每天围绕我制造一个幻觉,我每天看到的一切,并非真实的世界,或者说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并且我的身体也是幻觉的一部分,我的身体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那么我该如何判断,我是不是生活在幻觉中呢?

听到这里,抹去“邪恶魔鬼”这个称号,是不是与现在的一种“缸中之脑”的理论非常类似,早在400多年前,那时候的科学家就开始思考,世界是否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想到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整个宇宙是否是一个设计的程序,人们只是生活在这片虚拟的世界中呢?

因为宇宙中的一切太精妙了,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整个宇宙空间,就好像是一个设计好的程序一样,只是按照程序运行,所以不论是爱因斯坦,还是杨振宁,都曾怀疑过是否有一造物主,创造出了这个宇宙,或者说只是创造出了太阳系,而太阳系的外部世界,都是造物主想让我们看到的幻境,因为人类永远也无法走出太阳系。

如果宇宙正是的虚拟世界,那么一个人虽然离去,那么他不会永远消失,有关的他意识,就会上传到“主机”之中,只要造物主乐意,随时都可以拿出来调用。

2、平行宇宙论

现代物理学的大厦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观察宏观宇宙现象的《相对论》,另外一个就是解释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

正是这两个重要的物理学理论,在现阶段推动人类科学的发展进步,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可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但是让人感觉神奇的是,这两个对人类非常重要的理论,在很多物理现象上出现冲突,因为宏观宇宙充满了规律,而微观宇宙世界里,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才有爱因斯坦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针对这两个重要的理论,有三种情况:

1、要么有一个是对的,另外一个是错的

2、要么两个都是错的,会诞生出一个全新的理论出来

3、要么两个理论都是对的,但是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把两者包容起来

在此情况下,弦理论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两者包容起来的理论,在很早以前,人们认为最好的粒子是原子,但是后来发现原子里面有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还有中子和质子,其下面还有基本粒子。

那么在基本粒子下面还有没有呢?弦理论认为是有的的,那就是“弦”,它是构成宇宙一切的基础,弦是由能量的振动和运动产生的,不同的振动和运动模式,就产生了不同的基本粒子。

弦有两种,开弦和闭弦,构成现在宇宙空间的就是开弦,它可以首尾相连,而另外一种闭弦是附着在宇宙膜之中,穿梭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如此就引申出了多元宇宙、平行宇宙的概念。

弦理论可以包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以作为宇宙大一统理论的种子选手,但是尴尬的是,“弦”太小了,如果把一个原子比做太阳系,那么基础的“弦”就像一根地球上的绳子,在现阶段人们对于弦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就是它尴尬的地方。

如果哪一天弦理论被证实了,那么平行宇宙也会真实存在,那么一个人的离世,也是不会永远消失的,因为在宇宙间,还有无数个他,在另外一个宇宙生存着。

3、宇宙循环论

作为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彭罗斯老先生,终于在年老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个奖是对他和霍金在黑洞方面研究的肯定。

在想在主流科学界中,认为宇宙是起源于一场大爆炸,也就是宇宙大爆炸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宇宙大爆炸的可能性,那么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宇宙会如何发展呢?

在这里,就引申出了宇宙循环学说,而彭罗斯就是宇宙循环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并且他还和霍金一起找到宇宙循环论的证据,那就是霍金点。

在宇宙循环学说中,宇宙的灭亡是另外一个宇宙爆炸的开始,所以整个宇宙的运行是这样的:爆炸——运行——膨胀——爆炸……

而霍金点就是上一次宇宙,留到现在我们这个宇宙的“瘢痕”,这个瘢痕就是上一个宇宙的黑洞,黑洞看似可以吞噬一切,连光线都无法逃脱,但是其也会往外部辐射能量,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黑洞就没有任何可以吞噬的东西,而是不断的往外辐射能量,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当宇宙都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它任然还在,只是质量减少很多。

而当另外一个宇宙循环到来的时候,在上一次宇宙中未辐射完的黑洞,就会在我们的这个宇宙中留下痕迹,这就是霍金点,目前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宇宙中一共发现了8个这样的点。

如果宇宙循环学说是对的,那么当一个人死后,是否也不会消失呢?他会伴随着宇宙进行一个轮回,当下次宇宙循环的时候,又会诞生地球,又会诞生人类,又会诞生出那个独特的他,只不过这个时间有点长,据推断,宇宙彻底灭亡,到下一轮开始大约需要10^23年,这简直比天荒地老还要长。

但是一个人真的离世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感受不到时间,如此漫长的时间对他也毫无意义,离世——没有时间概率——10^23年——轮回诞生,在他的感觉中,就好像一瞬间。

人死后会转世投胎吗?

1、投胎,这是一个佛教用语。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2、解释[reincarnation]亦说“投生”;人或动物死后,灵魂再投入下一母胎转生。

首先我认为不科学,从人类数量的角度,几百万年前最开始就1个人,现在有75亿人,1个人如何投出75亿个新胎。若说死后灵魂进入另一个空间倒是有可能哈。

但是大自然又非常的奇妙,让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都无法用科学解释,因为解释不清楚,很多事情都是人为传出来的的,有句话说得好,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你这样所以才会那样的结果,所以人死后存在什么转世投胎啊,都是迷信的说法而已。

人死之后,意识去哪里?许多研究显示:人或许能知道自己死亡

“人死后会见到什么?”

“人死之后还会有意识吗?”

关于人死亡的这件事,科学家们似乎一直从未停止过研究。

据美国“侨报网”2019年4月18日报道,当时美国的一项研究对比了患者生前和生命设备关闭后的脑电波反应发现,当人类的心脏停止跳动时,脑电波并没有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反而是继续波动着,这一发现让更多的人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说法。

人死后意识到底去哪里?

从研究结果来看,人死后大脑依旧运作,换言之,人类的大脑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这个事实。

除此之外,大量的研究显示,人在被救活之前、濒死之际,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是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的。有些证据表明,死者甚至可以听到医生在宣布他们已经死亡。

其实不只是美国,早在2003年,日本东京曾发起了“阿尔法3号”计划,专门研究人死之后意识的变化。

当时,有一名叫做邦达的35岁病人患肝癌死亡,他在死前非常痛苦。在他死后的第三天,电脑屏幕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叫邦达,我已经解除了任何痛苦,在一片阳光下飞翔,快乐得很……快乐得很……”连续重复几次后,信息突然就中断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科学上早有研究,部分现代量子物理学家们发现,人类的意识其实存在量子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不会随着人体的死亡而消失,人死了这些量子信息会散播出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平行宇宙,平行宇宙可以理解为另一个世界中的自己,当这个世界的自我死亡了,意识中的信息就会传播到宇宙中,或者另一个平行宇宙中。

这两个宇宙既不重合,也不相交,但是它们还有联系。可能是这些意识的作用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还不得而知。像这种无法解释的事情其实不少,就以我们的梦境来说,也有人认为是平行宇宙中的我们发生的事情,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正因此才能说明人体的奥妙无穷。

人死后或许以另外一种形式活着:

人的意识并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加拿大神经科学期刊》的一则报告中提到过,一位病人在心跳停止、动脉血压消失的情况下,大脑仍然呈现着微弱的delta脑电波活动。

科学家们相信,这也许就是人死后的存活方式,不过这种脑电波,却和人在深度睡眠时的脑电波有着相似性。显然这种说法不能完全说服科学家们。

2013年,密歇根大学的神经专家们就此话题出来辟谣了,他们以老鼠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因为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的老鼠案例。

通过观察发现,老鼠死后其脑电波依旧可以被仪器检测到,但是经全面调查发现,老鼠死后随着机能的停止运作,大量的血液出现逆流现象,所以当时的学者认为就算老鼠死亡后仍然有脑电波,但更多的原因只是因为大脑血管呈现了逆流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大脑运动,和“灵魂”或者“意识”没有关系。

然而,目前还是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构成人意识,或者说灵魂的量子物质,会随着人肉体的消亡,离开宿主,重新进入到浩瀚的宇宙中。

这种说法,也许正应了那句“灵魂有7克的重量”。换句话说,人在死后,或许仍然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人死之后,真的会有转世吗?

这个可真说不准,但是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事件,却把这个话题推向高潮。

当时一个年仅5岁 男童突然有一天和父母坦白自己的灵魂其实来自于上个世纪的女性。当时自己身处一个酒店内,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自己躲避不及,葬身火海,那种被火焰炽烤的感觉还记忆如新。当从火灾醒来时,自己死后意识已经离开肉体,而且不断飘升,最后来到了现在的家,成为了父母的孩子。

对于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信,男孩的父母当然也不信,但是偶然的一次查询发现,以前确实有一女性死于火灾,就连死亡时间方式都和男孩描述的分毫不差。

随着这些诡异但又无法考证的案例出现,人们对于转世一说更加感觉扑朔迷离。

医学上常会发现人死后还有脑电波,但并不能证明人的意识或者灵魂在逗留与否,转世还是以其他方式留存这个世界,也是人类一大未解之谜。

参考资料:

[1]死后意识?[J].大自然探索.2015年04期

[2]郭潇;濒死体验——大脑对你说了谎[J];生物技术世界;2012年05期

[3]美研究认为,“濒死体验”可能只是梦境[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马佳;美科学家找到灵魂出壳原因[N];北京科技报;2006年

[5]董毅然;人将死时能看到什么[N];北京科技报;2004年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