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2021年全国本科生占比(2021全国本科生比例)

时间:2024-01-29 03:22:40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本科生是就业市场最害羞的存在

今年春天,孔乙己“复活”了互联网:

“学历不仅是一块踏脚石,更是一个我无法掉下来的平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来的长裙。”

“孔乙己文学”展现了年轻人此时的部分困惑:读者改变命运的信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逐渐崩溃——

为什么我读了几年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答案很明显:更多的人在阅读。从2000年初到2022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了十倍多。随着受过教育的人遍地开花,原本有限的职位和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导致学历普遍贬值。

今年夏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 2000年,当阅读的普及改变命运时,这个数字仍然是95万。

与此同时,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已升至19.6%,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与2017年城镇青年失业率基本持平。去年7月失业率最高(19.9%)。 。

在严峻的工作环境下,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过得怎么样?他们的选择、心态、偏好与前辈有何不同?对此,DT财经做出以下观察和分析:

这些学生面临什么样的工作条件?

去年毕业季的艰辛,很多人还记忆犹新:据东方财富精选统计,截至2022年4月30日,仅宣布人事变动的A股上市公司就裁员近91万人。

今年的毕业季也并不轻松:

实习几个月后,有人讨论我成为全职HC(headcount),但我没有接受;第一次面试后等待最终面试,HR通知我该职位被取消;我甚至接受了一份offer,拒绝了其他公司,但最终offer此刻被撤回了……这就是大多数2023届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的情况。

但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不同学历的毕业生群体,难度略有不同。

本科生的处境最为尴尬:对于学历要求高的职位,本科生往往不如硕士、博士吃香;对于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岗位,本科生不具备学生所具备的技能。

因此,本科生中生活在夹缝中并获得offer的比例低于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的具体体现:白领岗位供大于求,导致学历内卷化;尽管对蓝领工作的需求强劲,但供给却不足。这也导致了目前学者们无能为力的局面。

同时,本科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辱骂链条:双一等>普通一等>普通二等。夹在中间的二年级毕业生也是收到最小offer的应届毕业生群体。

不仅毕业生在不同情况下学历不同,而且女性和男性的工作条件也有很大差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4月份,男性收到offer的比例普遍高于女性,而且越多,获得offer的比例就越高。学历越高,两者差距越大。 。男女就业困难差异的背后,是一个尚待改善的社会现状:

一方面,仍有不少行业和岗位偏好聘用男性,招聘过程中对女性婚姻和生育状况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收到offer的比例,还造成了长期的薪资性别差异: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2021年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的数据,男性平均工资比女性平均工资高出2087元。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的缓慢变化,人文学科的女性比例仍然很高,而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女性比例较低(例如就业质量。报告)各高校显示,华东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女生占66.4%,而武汉理工大学同班毕业生中,女生仅占30.8%)。可想而知,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在所有学科中垫底。

据Max统计,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平均起薪最高的前10个专业均为工科专业。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4月份,2023名大学毕业生中,人文学科毕业生录取率最慢,仅有41.3%收到录取,排名落后于工程、经济与管理、科学、语言、医学,而且随着提供。差异最大的是工程(56.9%),超过 15 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工作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文学科的匮乏似乎已是既定事实。因此,人们对转码文本的兴趣如预期般增加:在豆瓣,有五个专门的“转码”相关小组;在小红书上,过去六个月内,有3970条与“转码”相关的记录。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超过80%的非数字专业表示有兴趣转入数字专业深造,但大多数(67%)因为没有基础而无法实践。很多阻力。

当然,担心的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毕业生。总体而言,66.7%的毕业生担心找不到工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学历较高的毕业生更担心:79%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都渴望找到工作。

硕士、博士毕业生的焦虑也转化为行为。其中近一半的人会投递超过50份简历。这一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处于学术鄙视链底端的毕业生觉得,即使有机会,也不会,更有可能选择彻底躺下;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仍有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们更加挣扎。也更令人担忧。

但与此同时,即使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也设定了他们的期望。

2023年,相比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城市,预计新一线城市将有更多硕士、博士毕业生(智联招聘数据显示,硕士、博士毕业生将——去寻找一份工作)一线城市——新水平将从2022级开始,从30%上升到40.5%,而预期一线城市保持在30%左右不变)。

相比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更优惠,生活压力更小:

例如:如果一名应届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居住,他可以立即在杭州居住,而无需先找工作。并且找到工作后可以获得1万元的生活补贴,并连续三年每年获得1万元的租金补贴。学历越高,补贴金额越大;

然而,在北京,只有少数有才华或已进入重要岗位的高级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应届毕业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北京飞行多年,也很难获得户口。

也许一线城市有更多的大公司、大平台的机会,但对于很多赚钱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工资和实际福利(69.3%)和稳定的生活(40.7%)是基本保障。价值。

在他们看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25.2%)和“第一兴趣”(8.3%)等因素在求职时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

艰苦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应届毕业生的选择。但同时,这些考虑也体现了年轻人在后疫情时代的新价值观:据DT财经《2022年疫情影响报告》,“大城市”、“成功”、“大工厂”、“大公司”、 “企业/事业”在年轻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在疫情之后明显下降。

心态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随着心态的转变,学生就业方向有哪些新动向?

尽管机构就业始终是大学毕业生的大多数目标,但智联招聘的招聘数据显示,今年机构就业的比例较往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此外,选择自由职业的人数比例从18.6%下降至13.3%。没有具体工作计划的毕业生比例也增加了3个百分点(选择继续上大学的毕业生被排除在外)。

在毕业后失业危机之前,寻求稳定是主旋律。

最稳定的是系统。但现在,通往公考的单名桥梁正在缩小:2023年国考报考总人数超过250万人,比去年增加50万人,年增2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过去的十年里。审核后平均竞争比为60.5:1,最大竞争比超过5800:1。

激烈的竞争以及各地公务员大幅降薪的现状,也导致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存在于体制内外的国有企业:相对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稳定性。安全;但与体制内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并不低:

2023届毕业生中有近一半希望进入国企,这一比例较往届稳步上升。可以想象,今年想要进入BUMN的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尤其是房地产、传媒文化等衰退行业,希望进入的毕业生比例大幅下降。

虽然短期内大公司会继续裁员、降薪,但互联网仍然是薪资和前景最被看好的行业,IT行业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也略有回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想要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数量也有所增加。在政策适当的情况下,更多的毕业生对环保行业感兴趣。

第一轮春招已经结束,但仍有一半应届毕业生尚未收到录取通知书。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互相帮助和交谈对减轻压力有一定帮助。此外,退一步了解市场情况也同样重要,不要盲目责怪自己。

全国研究生人群占比不到1%,为何你会感觉“人均硕士”?

上观新闻 | 作者 连俊翔 朱雅文 李易轩

你有学历焦虑吗?

近期,微博话题“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引发热议,那么,“人均硕博”是一种普遍现象吗?不断深造又是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呢?

硕博毕业生超过本科生,北京是个例

从数据来看,2020年北京预计毕业的硕博生就超过了本科生,但从实际毕业人数来看,本科生依旧占比更多,这是因为硕博生存在相当比例的延迟毕业现象,也就是说,硕博生的招生人数,很可能超过了本科生。

上海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尚未和本科生相当,但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21年,本科毕业生大约是研究生毕业生的1.9倍,接近北京1.43的比值。相比之下,广州在2021年毕业的硕博生和本科生之间的数量差距仍有4.17倍。

但从占总体人群的比例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研究生学历还是少数。北京为8.5%,上海为4.9%,都远低于本科学历人群占比。全国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就更少了,在全国抽样的140万人中(6岁以上人口),仍有90%的人尚未获得大学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包含硕士、博士学历,下同)的占比不到1%。

不过,也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北京和上海人口中的比例都要远远超过全国水平。

“双一流”重点大学读研比例高

北京和上海硕博毕业生数量接近本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双一流”重点大学比较集中。

以上海为例,2021年,在上海近30所高校中,2021年有8所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皆为“双一流”高校。

其中,复旦大学硕博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829人,是本科毕业生的2.12倍之多。交大、同济研究生也分别是本科生的1.45、1.55倍。

这个现象并非是这一两年发生,在北清复交,10年前便出现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的现象。

例如,201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人数是本科生的1.14倍,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值提升至1.5,研究生毕业人数增幅(35.57%)远超本科生(3.2%)。2013年复旦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是本科生的1.17倍,若加上博士毕业生,这一比值更是达到1.67倍之多。并且,两者的差距逐年扩大。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在2015、2017、2018年也都超过了本科生。

而双非院校则依旧保持以本科生为主的毕业情况。例如北方工业大学,2022年本科毕业生2493人,研究生毕业人数仅有864人。

这是因为,相比普通高校,重点高校拥有较多的学位授予点,同时单个授予点招生数量较多。

例如,上海985/211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仅包含一级学科硕博和专博专硕)总数普遍维持在100个左右,几乎是普通高校的5倍之多。

而重点高校也具有更充足的师资队伍,单个学位授予点的招生人数也往往多于普通高校。例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2022年的招生人数为50人,是同期上海师范大学的3.13倍、华东政法大学的2.78倍。

这也导致重点高校学生读研更便利、意愿更强。

比如在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约40%的名额为推免生。其中,像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天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仅从推免生中选拔。没有获得推免的学生,也会考研、出国,“只有这两个都失败了,才会选择工作gap一下。”小佳是上海一所重点高校经济系大四的学生,她表示,所处的环境让人很自然地就选择继续深造。

而北京、上海是全国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两城,尤其是北京,985、211高校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0.5%和23.2%,在研究生毕业人数占比上自然就更具优势了。

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增长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在双非院校,相比本科生,研究生数量也在较为快速地增长,近五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88%。

国内研究生扩招始于1999年。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以宽口径培养研究生,同时扩大应用型研究生招生比重。从全国范围来看,过去十年,国内研究生招生人数翻了一番。相比2012年,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幅110.7%,达到124.25万人。而本科生的招生数增长相对较缓。

从全球范围来看,高学历人数的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高等院校入学率(以下简称为入学率)不断提高,相比50年前(1970年),2020年全球入学率已翻了约4倍,达到40.32%。而中国的高等院校入学率提升速度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21世纪初,已提高了7.7倍之多。

那么,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研究生人数算多吗?还有继续扩招的空间吗?

答案是:有!根据OECD的数据统计,近8年来,美国本科、研究生毕业生逐年递增,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突破100万,但两者始终维持在1.9:1左右,与上海2021年的毕业情况相似。

而日本的比值更是极为稳定,近8年来保持在1.7:1前后。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内2021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值是5.54:1,与上述两国还有较大差距。

整体而言,尽管读研、读博是发展趋势,但“学历贬值”、“遍地硕博”只是假象,即使在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中,研究生超过本科毕业生的情况也仅发生在部分重点大学内。因此,毕业生不必过分焦虑,提高自身素养、构建清晰的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是关键。

为什么中国本科率才4%,但是本科生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了呢?

20230930十年以后学历会贬值成什么样子?

十年后,学历是大幅度贬值还是升值完全取决于中国未来十年的产业升级成功与否。

若产业升级成功,学历必然大幅度升值,包括大家现在瞧不起的文科学历,也会大幅度升值。

若产业升级失败,学历必然大幅度贬值,包括现在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啥的,也会大幅度贬值。

现在明白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了吧!

所以,我每次看到很多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对华为、国产汽车、飞机等产品冷嘲热讽,破口大骂,百般刁难和否定,我特别不理解。

若中国的汽车产业能够全面崛起,并彻底打垮日本的汽车产业,可以为中国人抢夺至少550万个年薪25万以上的高薪岗位。

造船、大飞机行业差不多分别能提供同样多的高薪就业岗位。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我们已退无可退,这事关每一个人人的收入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和生存。

20230610学历贬值是因为经济还是因为人才泡沫?

根本原因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还未成功,或者说是还未完成,中国总体的制造业水平还处于中低端。

现阶段,我们的制造业优势是走量,量大,但是单价低,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只能够提供很少的的白领就业岗位,反而需要大量的蓝领岗位和蓝领技术岗位。

这才是学历贬值的根本原因。

只有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成功,才能解决所谓的“学历贬值”问题。

20230721中国需要那么多高学历人才吗?

中国现阶段产业升级艰苦的原因,除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和打压之外,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我们的产业基础太差,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补课,补欠账。

中国现在所有被“卡脖子”的领域都是因为50后、60后高学历人才太少了,欠了历史的旧账。

欠了账早晚是要还的,而且还要连本带利加倍地还。

我们现在就正在还账。

这当然不能全怪50后、60后。

50后、60后也有很正当的理由说,晚清政府才是罪魁祸首,甚至明朝海禁政策才是罪魁。

记得看到过一个数据,中国现在的大学本科学历人口占比大致勉强达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水平。(不确定记忆准确)

我们来看看准确数据:根据美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美国大学本科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4%,研究生学历人口占比为13.1%。

这意味着,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拥有大学学历。

美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相对多样化。

18岁至24岁的学生占总数的62.2%,25岁至34岁的学生占总数的18.6%,35岁及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19.2%。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新生。

根据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全国人口14.1亿,继续稳居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但是,本科学历占总人口占比不到4%,大专以上学历仅占总人口15%,人口文化水平有待稳步提高。

按照大学本科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计算,美国是我们的8倍多。虽然我们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多一点,但美国拥有本科学历人口总数还是我们的将近2倍,这是多么大的差距。

中国教育部发布通告称,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本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

美国高校超6500所,中国教育部认可3600所。

要知道,我们的人口数量是美国人的4倍多。

因为历史欠账太多,高校的绝对数量可以靠人多来补齐,但国内高校的教学质量、学术影响力等软实力短时间难向欧美高校看齐,无论是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还是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国内顶尖高校集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多乎哉,不多也,真的不多也。

我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史实:

一,中国1977年才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

二,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才开始开办近代学校(小学,中学)。

三,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办于1898年。与此相对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创办于1877年。我们晚了21年。

四,中国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度。

五,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到80年代末期才能勉强吃饱肚子。

六,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到2000年以后才逐步富裕一些。

七,一代可以培养出军事家,三代文化人才能培养一个学者。

八,中国现在还有大量的家庭连第一个大学生都还没有培养出来,甚至第一个高中生都还没有培养出来。

九,无数个学者才能培养出一个顶尖人才。

有观点认为:中国也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了,隔壁日本差不多时间开始发展,唉……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错误观点,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

一,“也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了”,这个说法不准确,新中国1949年才建立,然后迫于当时的国内环境,我们只能“一边倒”,因为我们在朝鲜战场上惊世骇俗的战绩,苏联对我们进行了工业援助和技术转移,帮助我们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然而进入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技术专家,对我们进行全方位封锁,且常年在东北、中蒙边境、西北地区对我们保持非常大的军事压力。

同时,因为美越战争,中国大力援助越南,中美对抗进一步激烈。

一直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有缓和,直到80年代中美关系才正常化。

所以,1949至1979都是高积累,并实施了“三线建设”等工程,中国一直是挣扎着求生存,发展不是当时的第一要务。

因此,中国的高速发展时间并不长。

关于:“和隔壁日本差不多时间开始发展”,这是一个错觉。我们总以为日本是明治维新后,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胜利,才获得大的发展,这是不准确的。

我只说一点: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有“兰学学派”,而且该学派的影响力非常大,可以说是居于主流地位。兰学学派是以传播当时欧洲的荷兰学派的知识为主(日本长期和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保持着外贸关系,即便在幕府颁布“锁国令”期间也是如此),全是近代化的知识,主要科目是物理、化学、力学、光学、声学、数学、火炮铸造和操作技术、医学、航海学、政治学和西欧的法学等进代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各行各业的人才出现了井喷式地爆发,在政治、军事、进代工业、军工制造、数学等行业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世界级人才。

这里我仅举四个例子,号称东洋俾斯麦的伊藤博文,思想家福泽谕吉,陆军元帅大山岩,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都是从小学习的兰学学派知识。

伊藤博文最擅长的是铸造火炮和操作火炮,在萨英战争中,伊藤博文操作火炮轰死过英国海军。

日本陆军元帅大山岩是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总指挥,从小也是学习的兰学学派知识,并在法国留过学,学习考察军事,能说流利的法语,是当时世界公认的拿破仑后指挥陆军大规模会展的最优秀军事人才。

是麦克阿瑟的精神导师。

麦克阿瑟幼时书房里就只挂了拿破仑和日本陆军元帅大山岩的画像。

大山岩在日本军队中的影响力和实战战绩以及对日本军队近代化的奠基作用,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朱德元帅加粟裕大将。

中国出现类似级别的人才,差不多比日本晚了50年,近代日本就靠这50年的时间差,一直压着我们一头,一直压着我们打。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国民识字率也远远比我们高,当时日本的识字率高到让英国、美国的殖民者都震惊的程度。

现代化没有捷径,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长期艰苦积累,然后才能迎来爆发时刻。

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艰苦积累的时刻。

中国现阶段产业升级艰苦的原因,除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和打压之外,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我们的产业基础太差,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补课,补欠账。

产业升级没有大的突破,就提供不了太多的白领就业岗位,高学历的人才就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出现了蓝领就业比白领就业充分的情况。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提升人均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艰难的产业升级。

今天再怎么困难,也比过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从口入,初其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我们现在正处于这“复行数十步”中!

豁然开朗就在前方。

中国高考狠城,10个考生9个上本科

中国高考江湖里藏着许多“考霸城市”:有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安徽六安,还有河北衡水、湖北黄冈......不过,在一座平时十分低调的江苏城市面前,它们都算“晚辈”。以考卷为最出名土特产,她就是“南北通州通南北”里的——南通。

江苏“十三太保”里,南通平时低调,一到高考季就存在感爆棚。比如,众所周知江苏高考卷奇难无比,以至于其他省份的高三生有不刷江苏卷的“特权”,而江苏考生,默默刷着南通小卷和启东大试卷长大;南通人葛军老师出几次高考题,无不让江苏学生“闻风丧胆”,哀嚎一片。

因为考试“难”,所以名校“通”——南通学生高考的各项指标数据,都领先江苏乃至全国。据南通市教育考试院统计,全市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92%,一本率常年超过50%;江苏每6个一本生里,就有1个来自南通;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里学生占比最多的,也都是“节棍”(厉害)的南通人!

低调的南通,为何如此不凡?

这里虽与“苏锡常”仅一江之隔,但南北岸却是不同的风情——后者围着太湖,安稳富庶,是“小桥流水”般的江南风雅;而前者,则直面风尘凌厉的大江大海,脚下滩涂藏着无尽的变数。

所以,南通作为\"考霸城市\"的背后,是敢拼敢争、敢闯敢干的江海精神,是近代“父教育、母实业”之风的传承,是江苏十三市GDP第四,长江以北非省会城市里GDP第二的,被低估的“铁军”实力!

文 | 舒小简 李亦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原文首发于2022年6月8日,原标题为《中国高考第一狠城,10个考生9个上本科!》,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江、河、山、海,如何塑造南通?

一代代南通人,沐浴江风海浪,千百年间不断向江海开拓、索取,江海塑造了南通,也促就南通人自成一派的江海文化。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南通人常用八个字来概括:长江之尾、东海之头。

相比江对岸的上海,南通更独特之处在于,这里是黄海、东海、长江“三水交汇”地。“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220余千米的江岸线,和210余千米的海岸线在这里交错,启东的圆陀角向东延伸去,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所以,南通既拥有长江,也拥有两片大海。长江奔腾到南通时豁然开朗,江面最宽处达10公里,浩渺无边,延入天际,根本分不清哪里是长江,哪里是东海、黄海。在这里沿着沿江公路开车,很容易又会开到沿海公路上。

长江南通段(2021年10月25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比起江海浪潮,城中山河更滋养出这座城市的宜居样貌。长江畔的五座小山郁郁葱葱,其中的狼山是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唐代大诗人骆宾王也长眠于此。众多河流与运河在平原上交织成纵横水网,老城区那凿于五代的护城河——濠河,形状宛若葫芦,河水过处,杨柳幽篁间一派建筑点缀。长江与大海,今天看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古代却是隔绝世界的天堑。两千多年前的南通大部,还是一片汪洋,长江泥沙日渐堆积,才形成了几片沙洲。最早移居南通的移民,就在沙洲上“煮海水为盐,开铜山铸铁”。据史料记载,宋元年间,南通还一度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其中不乏犯了事的蒙古贵族。所以在南通,至今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许多南通人有着蒙古族血统。江海能纳百川,一千多年来,南北移民在这江海之畔繁衍生息,他们向西开凿运盐河,向北探索海航线,财富在江海交流中汇聚,开放、包容的江海精神也由此孕育。在南通街头走一走不难发现,天南海北的移民让这里成为中国方言最繁复的地区。江苏南北分别是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地处苏中的南通,就处在两种方言的过渡带。江苏“十三太保”虽然方言不通,但大部分城市内部语言总是相近,偏偏在南通,一个城市的南北都能形成“方言内战”。南边的通州、海门、启东与北边的海安、如皋、如东,分别以吴语和江淮官话为主,但又与其他方言交错、碰撞、融合,形成了南通本地的5种方言——南通话、海如话、金沙话、通东话、沙地话(启海话)。除了金沙话和南通话互可听懂以外,其他方言彼此很难交流。南通两个陌生人见面,因为不确定彼此方言通不通,还是以普通话交流为主。所以有趣的是,方言繁复的南通,普通话普及程度也出奇地高,而方言水平极佳的南通年轻人,已经不多了。不只是通江达海,不只是方言“散装”,南通在行政区划上,也很像一个缩小版的江苏。江苏各市对省会南京的认同感低,南通各县级市对市区认同感也低。因为南通的行政区划和江苏高度相似:市区在全市的西南角落,就像南京在江苏西南角落一样。说到高考,南通的教育优势也并不集中在市区,各县市考霸学校云集,一只手数不过来,甚至一个小镇都藏着“神级”中学:如皋中学一本率最高,海门中学清北学子最多,海安中学状元和高分段最多,启东中学竞赛最强,南通中学综合实力突出,如东中学出过数学满分……“如果你认识一个东北人,几年后你可能不知道他是黑吉辽具体哪个省的;但如果你认识一个江苏人,你可能连他哪个村的都知道。”这个笑话如果描述南通底下各县市的“内斗”与“散装”,大概也没错。

2

南通“学霸”,铸就中国近代第一城!

无论是唐代长眠于此的骆宾王,还是宋元流放至此的犯人,他们可能都想不到的是,如此偏远、贫瘠之地、古代历史里的“小透明”,却在近代百年舞台上,“逆袭”为风采耀眼的“第一城”。

此般成就,绕不开一个南通海门人,老南通人嘴边的“张四先生”——张謇。他是清末科举状元,却在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毅然弃官从商,在清末民初的实业界叱诧风云。他是近代南通的缔造者,在家乡办了许多事,却也只有三件事:实业、教育、公共建设。看看先生创下的7个中国第一吧:

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比故宫博物院成立还早20年;

军山气象台,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气象台;

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院;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

狼山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这7个独属于南通的中国第一,不只是南通人的历史骄傲,也是中国人努力自强的最好见证。在中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南通这座城市最早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迎来现代世界的新风气。教育方面,张謇敢破敢立,废旧私塾,建新学堂,和沙元炳、孙宝书、孙儆等一批近代教育家,在南通创办大、中、小学共计400多所!这里最早兴办师范,提出以人为本的国民教育,还有以盲哑学校、女红传习所 、纺织专门学校等为代表的特殊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体系......如此教育盛况,让1920年受邀来南通讲学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不吝赞美,甚至说南通可望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如今,南通办学历史超过百年的中小学仍有近80所,形成“群狼”般的名校群体。重视教育的风气延续至今,正是南通人高考成绩傲视全国的根基。不只在南通,张謇还创办以及联合创办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17所大学。仅他创办的原南通大学分出去的支系,都形成了今天的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东华大学和扬州大学。

2020年11月13日,家长带着小朋友在南通博物苑自然厅参观生物资源主题陈列展。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公共建设方面,张謇先生在南通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气象台等众多公共服务设施,令南通面貌焕然一新。先生未必预料到,他当年主持修建的各类城市地标、公园,会成为百余年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通建筑群。实业方面,张謇创办了共计数十家企业的庞大商业帝国,覆盖了纺织、船业、电气、金融、垦牧等众多行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的面粉、玻璃等产业从此开始起步,南通成为近代民营企业发源地。中学历史课本上讲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地方,必定会提到张謇和他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那是中国近代实业的标杆,开辟我国近代规模化、工业化制造之路,为南通乃至整个江苏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毛主席曾说:“中国实业有四个人不能忘。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就像武汉人纪念张之洞一样,南通人也推崇、尊敬、怀念张謇先生。有了张謇,以及与张謇同行的诸多志士,南通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两院院士吴良镛说,南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第一城。

3

“南通铁军”,不只是高考生

承袭百年自强奋进的基因,南通人如今依然敢闯敢干。2020年,南通经济总量超过一万亿,在长江以北的非省会地级市里,仅次于青岛。如此经济实力,与它的独特产业密不可分:建筑、家纺与造船业。

多少海上的“国之重器”,都在南通制造。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全球最大的海上施工船舶“津平1号”……陆续从南通启东的造船基地下海。它们有的是“造岛神器”,有的则帮助建造了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而要问起南通有什么知名本土企业,南通人的回答可能让你觉得惊奇和好笑:“南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建……”说的正是南通一支支建筑“铁军”。从1920年代建造南京中山陵开始,建筑就成了南通的支柱产业。此后,修建上海国际饭店、人民大会堂、南京长江大桥,开发大庆油田、开发浦东,一直到今年疫情修建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都能看到南通人与南通建筑企业的身影。南通全市人口773万,其中建筑从业人员在2020年就多达210万,这意味着,南通每4个人就有一个人是从事建筑行业,还有20-30万“南通铁军”在外流动作战,走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他们撑起魔都的“钢筋铁骨”——上海每100所超高建筑(超过200米的高楼),就有15所打着南通印记;他们夯实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承担其土建部分;他们甚至承包了以色列全国一半的建筑市场。南通,还是纺织之乡,那是张謇时代就铸就的优势。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和纺织,“支柱”到啥地步呢?有南通人这么描述:小时候班上同学的家里,如果不是盖房子的,那就是卖被子的。南通人生产的床单、枕头、被褥,堪称第二著名的“特产”(第一是试卷)。但凡你网上购买床上用品、窗帘等,发货地大多都是南通。海门区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是中国最大的家纺基地,今天,全国有40%的家纺都是来自这座家纺城里的超级家纺产业集群;那些奥运会、青奥会、世博会上的“福娃”“砳砳”“冰墩墩”“雪容融”,许多就是从南通生产。江苏各市各县都有特色产业小镇,南通也不甘落后,如皋市的如城街道是全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研制和生产基地之一,高端的天文产品已用于中美各国的空间站。还有如皋的氢能小镇、海门正余的机器人小镇,也都是江苏乡镇经济的极佳例证。江苏省的散装内斗,根本原因是各市皆强,发展均衡,南通也是如此。南通“六县(市)”,通州、海门、启东、如皋、海安、如东全都位列全国百强县之中。在通州撤市建区后,通州区和海门市,就分别成为了江苏的江北最强区和江北最强县级市。在海门撤市建区后,如皋市又担起了新的江北最强县级市的称号。回望历史,南通这座城的命运颇让人感慨。从一座滨江临海的透明小城,逆袭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有过耀眼的光彩,可终归受制于长江天堑,无法与上海同日而语。而且,尽管南通基础教育很强,如今却没有一所985、211的大学。诸多原因导致的南通人口流出也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心病”。不少南通人都惋惜过:“这就是将人才培养起来,却往外面送呢,难怪南通人遍布了全国各地。”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说:“过几年会回去的。都是张謇先生的晚辈,都爱家乡。”谁不怀念广教寺的晨钟、婉转的濠河水、素雅的蓝印花布、奇特的板鹞风筝,谁不怀念老虹桥小吃的烟火,谁不怀念狼山上谈的那场青涩的恋爱呢?

这是江苏省南通市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沿江景色(2021年10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未来,“八龙过江”连接起南通与上海、苏南,第二座机场落地,南通不再“难通”。过往的优势仍在,未来的机遇可期。这片土地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显赫的大名气,但江风海韵承载游子的眷恋。这浩渺江海孕育的“高考名城”,这被低估的江苏“第四城”,将不负张謇先生的期望,不论今时往日都会扬帆起航。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译出版社为库叔提供15本《并购的江湖》赠予热心读者。本书作者王巍是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美国留学回国后参与了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创建过程,也参与了早期的大量企业改制、重组、并购和上市交易,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本书基于作者的真实体验,讲述教科书上读不到的并购逻辑和故事,对金融从业者、企业家、创业者都是重要的参考读本。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2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你报考的院校的升学率,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

本科生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体现。

某大咖在连线陕西某家长的时候说过,上一般本科的话,去要找个升学率比较高的院校。

那么你真的了解你所报考的院校的升学率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吗?

今天我们来做全面解析。以下说的平均升学率是指,近三年(2020-2022)平均升学率,部分少量高校缺乏数据时,采用的是期间某一年或者两年的平均数据。

1、平均升学率50%以上(包括50%)的有47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3.73%;

2、平均升学率40%-50%(不包括50%)的55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4.4%;

3、平均升学率30%-40%(不包括40%)的81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6.48%;

4、平均升学率25%-30%(不包括30%)的68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5.44%;

5、平均升学率20%-25%(不包括25%)的72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5.76%;

6、平均升学率15%-20%(不包括20%)的100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8%

7、平均升学率10%-15%(不包括15%)的167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13.36%

8、平均升学率5%-10%(不包括10%)的274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22%

其余30%均在5%以下,有35所高校的升学率在1%以下。

民办高校只有5所超过了15%,只有37所超过了10%

部分省市的升学率,资料很少,仅供参考。

1、《湖南省普通高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微报告》,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14.91%。

2、根据《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2022年全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总人数为26233人,升学率为14.95%。2021年升学率则为15.8%。

3、根据《2021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1年陕西省本科升学率16.56%。

4、根据《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2020年安徽省高校本科生升学占比18.72%。

5、根据《2020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15.17%。

6、《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9年)》,2019届毕业生本科升学4.66万人,升学率20.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