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国宝级文物(国宝级文物名单)

时间:2024-01-19 11:33:53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十大国宝鉴赏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步辇图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征一致。

四羊方尊从造型与铸造特征方面考古学者认为是典型的商代青铜器,但出土地湖南当时是“荒蛮服地”如何会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一般认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专家推测宁乡一带可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有人怀疑是后来带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类说法均缺乏相关的证据。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四匹马拉得战车,大小为真车马的二分之一。

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2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二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得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金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 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翡翠白菜

翡翠白菜,是台湾人最为熟知的台北故宫藏品。因其长年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几乎成为台北故宫的代名词。只要提到台北故宫就会想起翡翠白菜。据说,翡翠白菜是清朝光绪皇帝瑾妃的嫁妆。翡翠白菜象征新娘清清白白,而白菜上的小虫则象征多子多富。翡翠白菜随瑾妃一同入宫。应该很受喜爱。一直摆放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宫内。”

翠玉白菜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探宝篇

文博时空 作者 王佳歧等 中国境内文物藏品一亿余件,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器物、形式留下了不同的印迹。每一件文物都是打开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沉浸其中,祖先的智慧巧夺天工,甚至现代科技也望尘莫及。

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至今滋养着国人的审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文物中不仅有历史故事,还有生动的绘画、隽永的诗词、以及天文地理,成语典故。比如,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是苏轼的诗词,而当我们亲眼看到他的书法、他留下的茶书典籍、他收藏的古琴以及古画中文人墨客一起听琴的场景,苏轼这个人物顿时会变得生动,好像离我们很近,很近。

为了做好文物保护,2002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至今共颁布了三批共 195 件禁止出国(境)文物,这些文物堪称国宝中的国宝。我们希望从这些国宝开始,与大家一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书本之外的生动故事。

接下来,我们就开启探宝之旅,看看这 195 件禁止出境的文物究竟姓氏名谁,他们都被收藏在哪里,他们为何如此重要。

铜器:1-43

01

后母戊铜鼎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重 832.84 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除双耳外整体浇铸而成,至今人们都不能用古法复制出来。

02

利簋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上圆下方的形制,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内底铸有铭文,记载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一致,还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年代依据。

03

大盂鼎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雄伟凝重,内壁铸有铭文 19 行,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最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中国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爵、任免、赠谥、祝祭等的诏令文书),是研究西周礼教制度、分封制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04

虢季子白盘

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内有铭文 111 字,记述了虢季子白率军在洛水之北与玁狁作战的历史,是探索周人与玁狁部族关系的可靠史料。铭文语句以四字为主,修饰用韵,文辞优美,可谓藏在金文中的诗篇。

05

晋侯苏钟

西周 上海博物馆

全套共 16 件,共有铭文 355 字,铭文全部为錾刻,在西周青铜器中首见。铭文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06

大克鼎

西周 上海博物馆

造型雄伟凝重,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达到巅峰的历史见证。内壁铸有铭文共计 290 个字,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以及历史年代等有重大意义。

07

太保鼎

西周 天津博物馆

梁山七器是于清朝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的七件西周青铜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纹饰精美华丽,造型雄伟,工艺精湛,也是研究西周周武王到周成王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

08

淅川出土铜禁

春秋 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1100 年。铜禁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09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春秋 河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铸造采用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10

齐王墓青铜方镜

汉 淄博市博物馆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铜镜,铜镜背面的龙纹图案,龙身卷曲,张嘴吐舌,栩栩如生,线条自然流畅,极为生动活泼。

11

铸客大铜鼎

战国 安徽博物院

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堪称楚国重器。毛主席曾开玩笑的说道:“这鼎可以煮一头牛”。

12

曾侯乙编钟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它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13

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纹饰色彩艳丽,线条自然流畅。形制硕大,结构奇特,棺外壁漆绘各式纹饰,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地文化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14

曾侯乙青铜尊盘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共雕有 84 条龙 80 条蟠螭,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至今科技依然无法仿制。

15

青铜神树

商代 三星堆博物馆

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全树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古蜀神权的象征。

16

摇钱树

汉 四川绵阳博物馆

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的摇钱树,造型生动优美,保存完好。这种摇钱树基本只在东汉时期的古墓中出现过,在西晋时就彻底消失了踪迹,对于它的功能、属性有不同解释。

17

铜奔马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

又名“马踏飞燕”。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18

铜车马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19

墙盘

西周 宝鸡周原博物馆

铭文字形整齐划一,笔式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填补了西周国史与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

20

淳化大鼎

西周 陕西咸阳淳化县博物馆

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也是圆鼎中最大者。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

21

何尊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内底铸铭文122字,记述了周成王五年迁宅成周的重大史实。“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

22

景云铜钟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据说每天撞击报时的时候,全城都能听到清亮悦耳的犹如凤凰鸣叫的钟声。钟身铭文292字,为稍参篆隶的楷书,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

23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 河北博物院

凤骨龙姿,龙凤和鸣。造型复杂、工艺精湛,与中原艺术风格具有很明显的差别,体现了西周的诸侯国鲜虞国(今邢台一带)的艺术风格和民族智慧。

24

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还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鼎,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25

长信宫灯

汉 河北博物院

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设计极为巧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26

铜屏风构件

汉 南越王博物院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五件铜屏风构件就是其中较为精美的部分,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27

商子龙鼎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已发现的商代最大圆鼎,与最大的方鼎——后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子龙鼎出现的铭文“龙”被证实是迄今为止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最早“龙”字。

28

商四羊方尊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端庄典雅,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采用分块陶范分铸法,合成精密可谓天衣无缝,反映了殷商时期高超的铸造水平。

29

商龙纹兕觥

商 山西省博物院

整体体积感强烈,造型独特,宛如一艘停在水中的龙舟,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商代北方民族青铜器铸造工艺、器物造型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0

商大禾方鼎

商 湖南省博物馆

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31

商铜立人像

商 三星堆博物馆

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为宏伟壮观的青铜立人雕像,被誉为“铜像之王”。

32

西周天亡簋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它和利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的两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

33

西周伯矩鬲

周 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周初青铜器中的杰作,证明了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历史。

34

西周晋侯鸟尊

周(晋国) 山西省博物院

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35

西周害夫簋

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这是目前发现为数不多的周王自作器,因此十分珍贵。

36

西周逨盘

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造型优美,是杨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中史学价值最高的一件。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历史,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

37

春秋越王勾践剑

春秋 湖北省博物馆

制作精美,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闪,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38

战国商鞅方升

战国 上海博物馆

文史界国家重量级文物,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反映了古人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的成就。

39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 南京博物院

以长龙、梅花钉构成的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的青铜壶,造型别致,器形优美自然,工艺精美绝伦。

40

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

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

滇王和贵族用来盛放海贝和珍宝的宝箱,出土时器内贮贝 300 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 127 人,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

41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

汉 西安博物院

以“出行”“狩猎”为主题的彩绘镜,描绘了西汉贵族恣情享乐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汉代贵族生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装饰画的真实资料。

42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汉 云南省博物馆

贮贝器上的人物高约3厘米,形象具体,动作鲜明传神。整个场面表现了滇国的祭祀活动,布局井然有序,显示出成熟的礼仪传统,反映了古滇国神秘的祭祀文化。

43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汉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以金银错出纹饰,用黑漆填补空隙,磨错光平,并以菱形绿松石和圆形宝石镶嵌其中,色彩辉煌。描绘了生气盎然的大自然景象,以及人类的狩猎活动,构成了一幅既富于神话意味又源于实际生活的精美画面。

瓷器:44-69

44

青花釉里红瓷仓

元 江西省博物院

中国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瓷仓,是目前仅知唯一存世的重檐庑殿顶谷仓,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特色,代表元代瓷器型最高水平。

45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三国 南京博物院

生动复原了两千多年的江南大族庄园生活,表现了汉晋青瓷的工艺水平。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纪年意义,也是研究六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46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

身上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等字样,是目前纪年铭文古瓷中时间最早的器物,为当时名家制作,文化价值极高。

47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三国 南京六朝博物馆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也是中国已知东吴、西晋时期惟一,也是最完整的陶瓷绘画艺术实物资料。

48

西晋青釉神兽尊

晋 南京博物院

器表饰以神兽,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关于神兽的名称,有辟邪、蟾蜍、穷奇等说法。

49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方青瓷代表作、北朝瓷器中唯一的一件国宝级文物,该尊器形硕大,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北朝青瓷的代表性作品。

50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朝 河南省博物院

距今有 1500 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白釉加彩瓷器。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1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隋 天津博物馆

它摆脱了简单瓷器造型,采用雕塑工艺,也为后来定窑白瓷刻花和印花工艺奠定良好基础,代表中国隋唐时代瓷器烧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52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运用龙凤这一我国传统的装饰元素,叠加佛教装饰元素,整体设计还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的特点,既体现我国传统龙凤文化,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是多种文化交融的见证。

53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采用花釉装饰,在黑釉上泼洒出蓝色斑纹,作为装饰乐器,收到了有声有色的艺术效果,也是唐朝社会风尚以及千百年来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史实。

54

唐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代表了唐三彩的较高水平,它表现了“胡部新声”(有别于纯粹的胡舞,传自河西少数民族地区),这组载乐俑上的“巡回乐团”,凝固了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域的融合,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5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 扬州博物馆

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纹饰精细,釉色丰润,是较早的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釉下彩瓷。对后来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6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唐 浙江省临安市文物馆

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出土时熏炉内还有残存的香灰。越窑的釉下彩绘瓷较为罕见,显示了晚唐越窑青瓷制作的高深技艺。

57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唐 郑州博物馆

壶两系之下各饰一跳舞胡人,腹部装饰采用模印贴花技法。唐代长沙窑大量销往中亚、西南亚,这件贴花壶是西域文化融入中土的见证。

58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俑所持乐器基本出自西域,而演奏及舞蹈者皆为汉人。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

59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五代 辽宁省博物馆

出土于辽代早期贵族墓葬,青釉晶莹素洁,胎质细腻坚硬,对龙首面貌作艺术性简化处理,是耀州窑的精品之作,为耀州窑青瓷断代研究提供重要标准器。

60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 苏州博物馆

秘色瓷代表了青瓷制作中的最高工艺水准,越窑莲花式托盏最接近史籍中关于“千峰翠色”的记载,成为秘色瓷器的标准器。

61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只要壶内液体维持在同一个高度,水就不会漫溢出来。倒流壶体现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思维,告诫人们在行事时不要落入极端。

62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世界仅 65 件汝窑瓷,且弦纹樽极为少见,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表示因太过珍贵无法对此估价。这件瓷器开片完美诠释汝窑的两个典型特征——蟹爪纹与鱼鳞状。

63

北宋官窑弦纹瓶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决定“弃汝兴官”,官瓷自问世以来,便素有“王者之瓷”、“社稷神器”的盛誉。这件北宋官窑弦纹瓶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之作。

64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件钧窑瓷器仿商周青铜器大口尊的造型。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全世界所见仅约 10 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戟尊。

65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宋 定州市博物馆

净瓶形体高大,是定窑净瓶之最。它既是定窑白瓷艺术的瑰宝,也是定窑白瓷分期断代研究的宝贵资料,被誉为“定瓷之王”。

66

北宋官窑贯耳尊

宋 吉林省博物院

造型仿春秋青铜器,贯耳尊是春秋时王公贵族玩游戏的一种投壶。此件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有“紫口铁足”之称。

67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件褐色地剔划白花的瓶作,在南北方其他窑址从未见过,可称是登封窑独树一帜的代表之作。

68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 南京市博物馆

这一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为国宝级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69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扬州博物馆

该梅瓶诞生于景德镇的瓷窑之中,代表了元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是迄今所见最完美的一件元代梅瓶。

书法:70-91

70

陆机《平复帖》卷

晋 故宫博物院

中国现存最古的一件名人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流传有序,该帖入过宋内府,也曾被民间藏家家藏,后入清代皇族流传;张伯驹重金购得,捐入故宫博物院。

71

王珣《伯远帖》卷

·

晋 故宫博物院

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珣书写的唯一墨迹真本。与王羲之新体书法一脉相承,既具有羲之的婉媚遒逸,又具有险峻、劲健的自家风貌。

72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唐 故宫博物院

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接近原迹的唐摹本。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

73

欧阳询《梦奠帖》卷

唐 辽宁省博物馆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为“初唐四大家”之一,该帖为欧式行书代表作,现存流传四件墨迹之一。

74

国诠《善见律》卷

唐 故宫博物院藏

典型的唐代“经生体”(亦称“写经体”),用小楷抄写经书,点画均匀秀劲,结构谨严优美。全文 4400 多字,一笔不苟,表现了书者虔诚的心境与深湛的功力,为唐人小楷上乘之作。

75

怀素《苦笋帖》卷

唐 上海博物馆

传世怀素墨迹中的代表作。怀素,史称“草圣”,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融合了张芝大草和王羲之草法的优长,自成一体。

76

杜牧《张好好诗》卷

唐 故宫博物院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唐代诗人杜牧仅存的一幅墨迹,有六朝书法风意。卷前月白绢签有宋徽宗所书“唐杜牧张好好诗”。

77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唐 辽宁省博物馆

王羲之该原帖早已失佚,此勾摹本传世。以勾摹之精,出处详明而倍受重视,为后世研究东晋书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流传过程中,曾两次遭火劫,犹存火烧痕迹。

78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五代 故宫博物院

五代书画家杨凝式行草代表作,书法变化多姿,体势紧劲,运笔圆转流畅,师法欧阳询而又有新意,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内容是记述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法。

79

林逋《自书诗》卷

林逋《自书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宋代名人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诗后有苏轼书七言诗,为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五题御制诗题记二则,又有明王世贞等人题跋。

80

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自书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北宋书法家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 13 家题跋。

81

文彦博《三帖卷》

文彦博《三帖卷》

文彦博《三帖卷》

宋 故宫博物院

此卷共三帖(护葬、定将、汴河)联装,中间有宋印骑缝。文彦博书迹世所罕见,远学“二王”,近师颜真卿、杨凝式等。全帖通篇率性挥毫,用笔爽健清劲,将篆籀笔意融入行草,墨色枯湿亦变化强烈。

82

韩琦《行楷信札卷》

宋 贵州省博物馆

韩琦感激欧阳修为其作《昼锦堂记》的谢启。流传约千年,涉及多个时代及多位历史名人题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此卷现今保存状况较好,为历代传世法书中的珍品。

83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宋 上海博物馆

此卷摘录《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经卷文字。王安石的墨迹传世极少,评书者尤瞩目于此卷,论析详细。

84

黄庭坚《诸上座》卷

宋 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此书师法怀素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85

米芾《苕溪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米芾行书代表作,运笔尖劲峭瘦,结体崎险中仍见稳练,得王献之笔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书家。

86

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宋 辽宁省博物馆

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横 1172 厘米,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

87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碑极少留书者姓名,此碑文末有“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名款。碑文记述历朝帝王封禅祭天地的祀典和当朝弘农太守袁逢主持重修华岳庙碑的经过。宋末元初碑已毁。传世拓本罕见,此为可信之一。

88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明 上海博物馆

曹全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此碑出土时最初拓本“因”字未损,但人们通常所见到的拓本多是断裂后的拓本,“因”字未破损拓本极少见。

89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 故宫博物院

初制于唐天宝、重装于宋宣和、揭裱于明洪武年间。传世古籍“鱼鳞裱”装潢仅此一书。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

90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

宋 中国国家图书馆

《开宝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藏久已无传。此卷是至今保存极为完好版,可为比较今日流传的译本提供重要参照。残卷存世亦寥寥无几,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91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宋 中国国家图书馆

现存最早的范集传本,也是宋版书之典范。卷二至二十为宋刻原本(苏轼的序和卷一流失),间有抄配。每卷均先出该卷细目,然后接连正文。

绘画:92-111

92

展子虔《游春图》卷

展子虔《游春图》卷

隋 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这是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93

韩滉《五牛图》卷

韩滉《五牛图》卷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从不同的角度画了姿态各异、神形逼肖的五头牛。

94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仕女画繁荣兴盛,周昉笔下的《挥扇仕女图》描绘了 13 个人物,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有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共 31 方。

95

孙位《高逸图》卷

唐 上海博物馆

此卷为孙位唯一传世画作,是《竹林七贤图》的一段,画面以 4 个士大夫为主体,不仅描绘了清雅高超的隐逸之士,也表达出自己刚强不屈的个性。采取作为人物衬景的树木竹石与人物相间隔的构图方式,用笔工细,设色浓重,湖石的皴染完整,开五代画法之先河。

96

王齐翰《勘书图》卷

五代 南京大学

此图绘一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情景,描写手法高超,形神兼备,反映了昔日勘书者的荡然性格与狂放的气质。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勘书图”,本幅上钤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卷后有宋苏辙、苏轼等题跋。

97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摹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情景。几个人物的情态刻画细腻准确、富有个性。用线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是五代时期重要的肖像画作品,不但在人物写真方面达到很高造诣,而且在空间处理上也表现出了严谨的法度,是研究南唐历史和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名画。

98

胡瓌《卓歇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绘塞外游牧民族的可汗王与妻子及部下骑士们出猎后休息饮宴的场景。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实录,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99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用其独特的手法描绘出韩府的夜宴情景,将其巧妙的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在唐与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

100

卫贤《高士图》轴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卫贤为南唐李后主时内廷供奉,此画又名《梁伯鸾图》,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中人物及建筑物用笔工细、挺拔;周围山石杂树笔墨错纵繁密。这是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笔“植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

101

董源《山口待渡图》卷

五代 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五代画家董源的江南山水画代表作。用笔草草,物象与笔法的可离可合,在董源的手中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山水画笔墨、意境的两向分离,可能就在这里寻找到初始的源头。这也许是董源最为独特的创造,并带动后来“米氏云山”的出现。

102

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画各类飞禽、昆虫、龟等20余种。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形象准确生动。对宋代花鸟画的工笔重彩画风产生很大影响。五代虽是传统花鸟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但传下来的珍品极少,所以此写生画具有珍贵的价值。

103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表现了江南小雪初霁渔夫捕鱼的情景,反映出作者向往山林隐逸的情致。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构图采用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方式,给人以天地万仞、咫尺千里之感。上有宋徽宗的题记。

104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描绘的是密雪覆盖着沙清丘岸的芦塘小景,将空旷清幽景象与漫天密雪的景色形成对比,是一幅山水与花鸟融汇的湖天小景佳作。其装裱风格是人们研究古代“宣和装”的比较完整的模本。

105

祁序《江山放牧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祁序是北宋时期画牛的代表人物,曾创作过二十多幅关于牛的画作,而《江山放牧图》是流传下来独本,描写江南水乡儿童放牧的情景。

106

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摹韦偃牧放图,这幅画由于李公麟的盛名,再加上表现的马匹众多,场面恢宏,故在画马史上地位卓著。原图已不存世,故这幅画具有重要价值,它既能使今人间接地探知唐代画家韦偃的艺术成就,又可感受到李公麟的艺术魅力。

107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宽 24.8 厘米、长 528.7 厘米的长卷中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108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王希孟于 18 岁时创作。《千里江山图》吸收了晋唐青绿山水的“积色”语言,并结合了宋朝青绿山水的作画方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面。

109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画后接有宋高宗的草书《后赤壁赋》。马和之深受皇帝赏识,绘画风格有其独特之处,人物线条所用笔法被后人称为“蚂蟥描”。

110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伯骕唯一存世的画迹是《万松金阙图》卷,幅上虽无作者款印,但后纸有宋宗室后裔元代赵孟頫的鉴定题记,将此作定为赵伯骕的奉敕之作。该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

111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公元 640 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作。

玉器:112-125

112

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神人纹玉琮王,是迄今所知玉琮中重量最大、纹饰最精美和神人、神鸟最多者,故被称为“玉琮王”。八组完整的神人纹,皆是在不足 3 平方厘米面积上刻出,1 毫米内刻有 5 条细纹,现代工艺也无法造出。

113

大玉戈

商 湖北省博物馆

长 94 厘米、宽 14 厘米、厚仅 1 厘米,是目前所见中国历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玉戈之王”。为祭祀礼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114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商玉边璋长 54.5 厘米,宽 8.8 厘米,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描绘的是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是研究原始绘画艺术和宗教的珍贵资料。

115

刘胜金缕玉衣

汉 河北博物院

全长 1.88 米,共用玉片 2498 片,金丝约 1100 克。玉衣从玉片的锯片、钻孔、抛光、金丝的拔制及玉衣的整体编缀,都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116

角形玉杯

汉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

通高 18.4 厘米,口径 5.8~6.7 厘米,壁厚 0.2~0.3 厘米,重 372.7 克。杯形如兽角,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117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通体呈墨绿色,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被誉为“三星塔拉红山文化玉龙”,也称为“中华第一龙”。

118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面纹玉钺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身通长 17.9 厘米,上宽 14.4 厘米,刃宽 16.8 厘米,厚 0.8 厘米,为青玉制成,上刻有神面纹和鸟纹图案,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件有纹饰的玉钺,对了解此类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问题有重要的价值。

119

夏七孔玉刀

夏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长 60.4-65 厘米。玉料呈墨绿色,两端有对称锯形齿六对,接近刀背处有等距离且光滑圆润的圆孔七个,玉刀上刻有两组网状斜线纹。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精美的饰纹者,为研究中国玉器发展史和进一步探索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120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周 山西博物院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复原长度约 158 厘米,整体大致有三列,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共 204 件各色玉饰组成。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121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全长 48.5 厘米,宽 8.5 厘米,由 13 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 26 个圆环、半圆环和方扣连接而成。玉质晶莹润泽,设计匠心独运,是战国玉器中环节最多,纹饰最繁复,工艺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一件。

122

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

正方形,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23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汉 定州市博物馆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使用新疆和田玉雕制,中间上下两层玉片两端的榫部插入两侧支架的孔隙之内,使其浑然一体,容易装卸。采用了透雕、镂刻等多种琢玉技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座屏。

124

西晋神兽纹玉樽

晋 湖南省博物馆

高 10.5 厘米,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带分成上下两部分,器表纹样繁密,气势生动。是中国所见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是东汉玉雕工艺的代表之作,固有“玉樽王”之称。

125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元 西藏博物馆

长 12.2 厘米,宽 12.2 厘米,高 12 厘米。玉质青色,扁方形,龙钮。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整器雕琢而成,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陶器:126-136

126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其外侧绘有《鹳鱼石斧图》,笔法生动,初具中国画雏形,表现了早期人类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其暗含寓意也一直为学者所争论探索。

127

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中唯一一件以动物塑型的的陶器,将鹰的身体形态与鼎的器物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两足和一尾巧妙的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表明远古先民不但擅长彩绘图案,在造型艺术上也有不凡表现。

128

河姆渡出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陶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是当时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体现了炊具的进步,由于造型奇特,一般猜测被用来在船上烹煮食物。

129

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出土于红山文化女神庙的唯一较完整的人像头部,是我国文明黎明时期艺术高峰的标志,也中国最早的女神像,是后世第一次看到的五千年前用黄土塑造的祖先形象。

130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前期儿童瓮棺葬的棺盖葬具,内部绘有神秘的人面鱼纹图案,人面绘制较为复杂,冥思的神态及与游鱼的密切关系,表明其与当时的巫术有关。对研究原始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宗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31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内饰有三组舞蹈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舞蹈人物画面,图案绘于内侧,宗教性质大于实用性,对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与原始舞蹈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132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人形彩陶壶却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造型奇特且极为罕见,极具神秘色彩,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皿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

133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壶船形的造型极为罕见,壶身装饰网纹,是仰韶文化的艺术珍品。展现了史前人们渔猎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对研究船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134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新石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陶寺墓地大型墓中保存最好、纹饰最清晰的一件蟠龙纹陶盆,是代表身份的特殊随葬品,体现了先民对龙的崇拜,对研究中华龙文化意识的形成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135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新石器时代 甘肃省博物馆

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唯一一件人形的葫芦形彩陶瓶,集彩陶、雕塑、造型为一体。运用了雕镂、贴塑、刻划等不同的雕塑手法,面目传神,体现了原始人类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136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八角星纹豆构图对称,采用了复彩技法,极具美感,集中体现了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的较高水平。图案八角星纹,寓义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像征着大地,有天圆地方之喻意。

漆木器:137-147

137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外壁上涂有朱红色天然生漆,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也是考古学者研究中国漆器史的重要依据。

138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三国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此木屐距今已经有 1700 多年的历史,造型优美,漆质漆艺极高,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木屐的出土也证明了中国2世纪前后就已创造了发达的漆工艺。

139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此漆盘是中国漆器中的传统盛食器形,用极其有限的空间,生动地展示出了三国时期贵族的交际和娱乐生活。画面呈现大量的历史信息,人物构图也十分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40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魏 山西大同市博物馆

此漆屏为木质漆屏风,色彩艳丽,线条清晰,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题榜文字用笔和结字已近楷法,是晋隶向唐楷过渡的典型。

141

彩漆木雕小座屏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雕刻的鸟兽形象,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这些动物相互纠缠,彼此争斗,形态逼真。这件彩漆木雕小座屏色泽古朴而艳丽,代表了战国时期漆器的高超水平。

142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汉 湖南博物院

此木棺椁为套馆,四棺一椁,极其精巧,每一层每一面上的纹饰图案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样。其绘画技巧极其高超,是我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43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此漆盒的胎质为木胎,胎骨较为轻巧,实用性强,代表了战国漆器工艺的较高水平,同时由周身图画也展示出漆器纹饰渐渐由抽象走向具象的发展趋势。

144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汉 湖南博物院

此漆奁采用独特的“堆漆”技法,以云气纹作装饰,极具立体效果,富有浓厚的装饰风格,是至今出土文物中无法复制的“堆漆”技法实例。

145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汉 湖南省博物馆

此博具制作精美,采用锥画技法的同时运用朱漆描绘几何纹,且博局、筹码、棋、骰和博具俱全,在已出土的博具中极其少见。

146

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三国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此漆盘构图富于生动变化,制作精美,是在继承汉代漆画的传统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代表了三国漆画的风格和漆器工艺水准的高度,是存世的有断代依据的三国绘画史料。

147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宋 苏州博物馆

此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其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是璀璨的国宝,就连装它的盒子都已被列为禁止出境文物。

织物:148-158

148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汉 新疆博物馆

已知的汉锦中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用色最多、密度最高的织锦之一。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则于中国有利。

149

人物御龙帛画何尊

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

1973 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采用单线勾勒和平涂、渲染兼用的画法,已见我国后来绘画技法的雏形。堪称中国古代绘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150

龙凤帛画

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战国楚墓,是中国现存最早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绘画作品。画中侧身站立的妇女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做合掌状状态。妇女的前方绘有一只凤,凤展翅飞舞,它引颈抬头,凤尾上的翎毛还清晰可见。一种解释是龙凤导引灵魂升天。

151

直裾素纱禅衣

汉 湖南省博物馆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袖口较宽。通身不足一两,除去袖口和领口后仅重25克。可谓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152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汉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时为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应为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和地下。上部描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间画的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写照。下部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阴间场景。整个帛画呈T形,上宽下窄,上承彩陶纹饰、青铜器、龙凤帛画中的线描艺术,下接魏晋风骨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53

红地云珠日天锦

北朝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现存最早的锦幡残片,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人物服饰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为青海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154

汉红地对树纹罽袍

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于丝绸之路上的“第二楼兰”营盘遗址,色彩鲜艳如新,织工技艺高超。纹样带有明显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是迄今罕见的珍品。

155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魏 敦煌博物院

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佛坐于正中莲台之上,右侧菩萨侍立。莲台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身穿胡服,衣服上绣忍冬和卷草纹,身旁一侧还绣有名款,图案最下方为发愿文。此为最早的满地绣像及最早的佛教刺绣作品,人物身着各色纹饰,是研究中国刺绣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56

方格兽纹锦

北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此锦是由褐、绿、白、黄、蓝五色丝线织成的经锦,经线分区牵入,每区仅三色,其中绿、黄经丝轮流用来织制纹样地色,形成了绿白、黄白相间的纵向宽条纹。带有浓厚的西域色彩,是中国丝织工艺汲取中亚、西亚常见的象纹、狮纹、方格纹,纳新发展的结果。

157

灵鹫纹锦袍

宋 故宫博物院

袍身用料为三枚左向斜纹纬棉,图案为宋代流行的毬路纹,纹内饰一对灵鹫相背而立,并以花树装饰。在古代波斯琐曼亚斯德教中,灵鹫认为是灵魂的守护神,而生命之树则象征着不朽。它是目前为止中国出土最完整的织锦袍服,是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结晶。

158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汉 湖南省博物馆

《周易》穿越千年也不枯竭,作为思想泉眼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士的思想习惯及人生态度。帛书《周易》把中国古代象术学向上推进了很长一段时间。

金银器:159-167

159

九龙九凤冠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孝端皇后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共九龙九凤。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冠上面翠鸟的羽毛色彩艳丽,使用的是难度很大的点翠工艺,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

160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是盛唐时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161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 法门寺博物馆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是佛教至高权威象,是世界锡杖之王。锡杖的材质非常贵重,并非由锡金属制成,而是由金银打造。整条锡杖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

162

铜浮屠

唐 宝鸡法门寺博物馆

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163

商太阳神鸟金箔片

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生动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

164

商金杖

商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长 143 厘米,直径 2.3 厘米,重 463 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商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165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战国 南京博物馆

青白玉龙首钩,腹部琵琶式银察金浮雕嵌玉。腹侧高浮雕双夔龙身,钩腹镶嵌三件白玉谷纹块,玉块中孔各嵌入一件蜻蜓眼玻璃珠。纹饰繁缛,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被称为“战国时代的王者之钩”。

166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四字。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滇王金印的出土更显出它的与众不同和极高的考古价值,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古滇国的秘密。

167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 镇江博物馆

唐代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此器由龟座和圆筒两部分组成,刻成处皆鎏金。刻“论语玉烛”四字。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集儒家、道家思想于一体,为研究唐代的酒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石器:168-173

168

涅槃变相碑

唐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纯阳宫)

涅槃,是指超越时空、达到永恒的境界;变相,指依经典描绘出佛之本生故事。碑身以佛祖涅槃变相为中心,雕饰佛祖涅槃前后情景和佛传故事,构图紧凑,雕工细致,颇具隋唐时期雕刻的圆润华丽之风。

169

常阳太尊石像

唐 山西艺术博物馆(太原纯阳宫)

为道教上仙太上老君的造像。造像面容饱满,衣纹清晰,神态和穆,气度不凡,足见当时道教造像技艺的成熟以及盛唐时期的雍容之风。石座下还刻有铭文和供养人姓名,表示年代和造像因缘。唐代道教造像流传后世的十分少见。除了这尊常阳太尊石像外,尚有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和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唐代道教造像存世。

170

茂陵石雕

汉 陕西茂陵博物馆

西汉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群,共 16 件,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霍去病征战匈奴的形象写照。

171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

由景教传教士伊斯出资、景净撰述、吕秀岩书刻,于唐建中二年(781 年)在长安大秦寺落成,是世界“四大石碑“之一。中国古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称最初传入中国的教(聂斯托利派)为景教。石碑讲述了东罗马帝国传教入中国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经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见证。

172

战国石鼓

战国 故宫博物院

一组十只,每个直径约 1 米,重约 1 吨。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唐朝发现以来,一字抵万金。

173

昭陵六骏石刻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唐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六骏每件宽约 204 厘米,高约 172 厘米,厚约 40 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现已风化不存。

竹简:174-178

174

战国简《金縢》

战国 清华大学

战国简《金滕》的内容出自《尚书》,讲述的是武王克殷后病重,周公为其祈祷,武王死后,周公为了躲避流言到东方去了,后来被成王迎回。这些篇目为研究《尚书》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

175

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战国 荆门市博物馆

最原始的《老子》,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原装书,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

176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战国 上海博物馆

中国诗学的开山之作,涉及诗经中的 63 首诗歌,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将“诗”从“乐”中独立出来成为教化经典。

177

云梦秦简《语书》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14 根简、526 个字,从中我们可以窥测秦简、秦隶、秦法、秦史发展的全貌,更能洞悉秦的大一统基础奠定过程。

178

秦简《数》

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岳麓秦简《数》比《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还要早一两百年,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数学文献,重写了我们对中国早期数学水平的认识。

壁画:179-183

179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北齐山西博物院

原有壁画 400 多平方米,保存下来的有 200 多平方米,生动地描绘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的生活和死后升仙的景象。壁画疑似出自以善画鞍马人物而著称的宫廷画家杨子华之手,是南北朝时期极为稀缺的以世俗画面为题的存世壁画,不仅在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时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180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马球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雄姿风采。全图布局严谨,重点突出,气韵生动,画工以洒脱自如的画笔,通过线条色彩,把人物活动的姿势和马奔驰的体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是目前发现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181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帝王和贵族把狩猎作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遂使狩猎活动成为唐代绘画的重要题材,此壁画高 100-200 厘米,宽 890 厘米。此画画面以原野为背景,色彩鲜艳,气势磅礴,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绘画水平,属唐墓壁画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182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约 280 厘米,宽约 280 厘米,反映了王宫阙楼建筑的形象。它以门阙构图为主体,各以一座母阙、二座子阙排成“三出阙”形式,阙楼砖砌台基及雕刻花纹、阙楼的挑檐及斗拱、鸱尾等都描绘的清楚可辨,再衬托山峦、树木之景,更见阙楼气势恢宏。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

183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李仙蕙,唐中宗李显之女,美丽端庄,文献称其“使桃李之花为之逊色”。此壁画是唐墓壁画中将女性形象描绘得最美丽的一幅。画中的宫女们缓步慢行,准备侍奉公主安寝,有的左顾右盼,有的窃窃私语,将少女活泼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杂项:184-195

184

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共出土 2 件,形制基本相同,分别高 30.5 厘米、30.3 厘米。是商代象牙雕刻中最为名贵的精品,综合了立体、线刻、浮雕、镶嵌等多种工艺,表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

185

水晶杯

战国 杭州市博物馆

战国时期用天然水晶制作的水晶杯,稀有之处在于它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是中国早期水晶器皿中个头最大的。这么大的形体必然増加了制作的难度,而这么大的一块完整的高品质水晶也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无论是从原料还是从工艺上来说,在战国时期的生产条件下都是出类拔萃的。

186

鸭形玻璃注

周 辽宁省博物馆

长 20.5 厘米,腹径 5.2 厘米。冯素弗墓出土玻璃器中工艺最复杂、器型和装饰最有特点的一件,是当时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作为造型奇特而罕见的早期玻璃器,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流、东西文化互鉴共存的见证。

187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 6.5 厘米,长 15.6 厘米,口径 5.6 厘米。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极其完美,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188

八重宝函

唐 法门寺博物馆

从内至外,共有八重,盛装一枚佛指舍利影骨。是世界等级最高、层数最多的佛祖真身舍利宝函,其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诸函四周壁面上錾刻丰富的密教坛场、如来、文殊造像等,是唐代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

189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西夏 国家版本馆

全页版框纵 30.7 厘米,横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 23.5 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宋代。

190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南朝 南京博物院

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画,也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最精美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填补了六朝绘画鲜有传世的空白。

191

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

三国 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三国漆器中罕见的精品,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犀皮制品,属中国独创的艺术品。它的发现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早于史料记载近 600 年。

192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 国家博物馆

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有学者认为其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及远古天文历法等,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之杰作。

193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是河姆渡文化蝶形器中选料最讲究、制作最精美、纹饰最详尽的一件,河姆渡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同时也是我国雕刻工艺具有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194

隋绿玻璃盖罐

隋 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代的代表性文物、玻璃器精品,对中国玻璃技术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魏晋时期引入的西方技术生产,区别于传统的透明度不高的铅玻璃,含钠钙成分较高,器物透明度、延展性都大大提高。

195

隋绿玻璃小瓶

隋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色泽艳丽透明,这表明当时在玻璃料的熔炼和器皿吹制成型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是一件难得的作品。这表明,当时中国已采用了西方玻璃工艺,既能制造高铅玻璃,也能制造出质量较高的钠钙玻璃,器物形态则依然多采用传统样式,表明中国玻璃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图片 | 王佳歧等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中国最顶级珍藏文物,真是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最顶级的文物。

孝端皇后凤冠

乌金釉碗

圆明园兽首之兔首

正 鼎

玉组佩(局部)

文征明 行书七律诗扇

透雕蟠螭纹铜镜

唐 饺子

铜觯(局部)

上 亚丑钺 下 兽面纹铜钺

身着大祭司服的罗马皇帝屋大维雕像残片

汝窑洗

人龙纹璧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群芳谱 局部

青铜人首

青铜人首

青花八吉祥纹扁壶

青花海水云龙纹罐 局部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龙虎纹盘

夔龙纹璜

夔龙纹璜

龙虎纹青铜尊 局部

郎窑红釉观音尊

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击鼓说唱陶俑

画像砖 飞天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哈萨克斯坦古代珍宝展展品

南朝 画像砖

双羊青铜饰

双凤双兽葵瓣铜镜

红地黄彩云龙纹罐

蹴鞠纹铜镜

铜手钳

粉彩凤穿花纹双联瓶

青铜爵

红彩金鱼纹花盆

粉彩桃纹天球瓶

金手镯

螭食人纹佩

青玉龙形佩

鎏金熊形铜镇

莲花瓣鸟纹高足银杯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蓝釉陶驴

凤形佩

亚长 青铜钺

素命 青铜镈 钮部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