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季节养生 > 节气养生

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内力作用)

时间:2023-03-06 05:12:15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互联网
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内力作用)

渭河平原是断裂构造一侧沉降形成的低洼河谷构造地貌,是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巨大断陷带。盆地两侧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系列的温泉。南北两侧的山脉沿断层线上升,盆地缓慢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当岩层断裂时,一些岩层相对上升形成一个垒(山或台);部分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山谷或平原)。汾河流域和渭河平原是地堑地貌。不同于其他冲积平原的起源。

渭河平原位于华山以北,属于断层下降部分(地堑)。与此同时,黄河的一条支流渭河流经这里。流水的输送和沉积起着一定的作用。渭河平原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中裂谷盆地是一个西窄东宽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南接秦岭,北接黄土高原。渭河穿过它。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渭河由冲积平原、黄土台地和冲积平原组成,呈现阶梯状景观。紧挨着它的是渭河流域——汾河流域,它位于晋陕盆地带的南部。

黄河流域中上游的渭河平原(关中平原),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成为中华大地农业萌牙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生长了大片谷类、豆类植物,收获了大量的粮食,养育了这片土地的人类,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源头,形成了中华农耕民族和农耕文明,也奠定了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古国,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并称四大古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神农氏是古人及后人对农业氏族、农业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的尊称,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神仙的帮助,后世尊称为人皇神农氏,正是这个农业群体的代表。

历史博物馆

优越地理环境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提供了条件。渭河平原即关中平原,包括渭河流域平原、谷地及丘陵,平均海拔约500米,北枕黄土高原,南卧秦岭及大巴山脉,西依渭河高山峻岭,东抵黄河,渭河流经其间,东西约八百里,号称“八百里秦川”。东汉班固《汉书》记载,张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早于诸葛亮所称蜀地是“天府之土”500多年。

关中平原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22条,其中5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左岸来自北部黄土高原山脉有11条,来自秦岭大巴山脉11条,100平方千米的176条。

渭河之景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森林茂密,高山林立,有太白山、华山、终南山等知名山脉。北部黄土高原有渭北山系,主要有老龙山、药王山、尧山等山脉。渭河平原、渭北山系、秦岭、渭河及其支流形成了高山森林、河流、平原良好的生态系统,适合于人类从原始人类的生存进化。

秦岭

秦岭有著名的神农架,相传是神农氏采药材的地方,尚有发现野人的传闻。秦岭及渭河流域满足了人类从山洞猿人到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族,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及后来的伏羲氏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而纵横交错的河流,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谷类、豆类,诞生了农业和神农氏族,诞生了农耕文明和农耕民族。神农氏是古人及后人对农业氏族、农业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的尊称,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神仙的帮助,后世尊称为人皇神农氏,正是这个农业群体的代表。

秦岭神农架

渭河平原发现了母系氏族鼎盛时期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历史遗迹,印证了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存在及其状况。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处于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中央有长方形大屋。

半坡氏族部落,东依白鹿终南山,可进山打猎;北边是渭河平原地带,适合于发展农业;河流纵横为半坡人是一个绝佳的捕鱼场所。当时是处于带气候条件下,气候温暖而湿润,终年绿树葱笼,很适合人类的发展。


半坡发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各类墓葬250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近万件文物,可以分为农具、猎具、渔具、炊具、食具、纺织具;有石质、陶质和骨质组成。半坡人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等,以及制陶、纺织、工具制造等生产活动。


半坡陶器

半坡人用石斧、砍伐石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放火焚烧地面的残余物,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种粟。用石镰或陶镰收获庄稼,把粮食储藏入公用的窖穴中,用石磨盘、石磨棒将粟脱皮碾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