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十六字真言(十六字真言壁纸图片)

时间:2024-01-22 14:58:26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曾国藩:将这16字箴言牢记于心,人生定会百战百胜!

晚清名臣曾国藩,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幅书法作品,是曾国藩非常经典的一句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16个字,但是其中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哲理。特别是正在努力拼搏的人,若能读懂这句话,人生必定功成名就!

那么这句话的深处隐藏着什么样的奥妙?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心中没有牵挂,事情没来就不要主动去寻求不必过多担忧,徒增烦恼;事情来的时候一心一意,心无杂念,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它留恋只会拖慢你做事的进度。

总归一句——活在当下,珍惜现在。

物来顺应

在人生历程中,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发生了,就想办法解决。一味地叫苦连天、手忙脚乱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就算是小孩子,摔倒的时候周围没有人便会自己爬起来。要么哭两声,再自己爬起来,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未来不迎

未来发生的事情虽不可预知,但一味地杞人忧天又有何益?做事唯唯诺诺瞻前顾后,想做却不敢去做,终于错失良机,永远地错过。谨慎是好事,但过度谨慎便会适得其反,使进度停滞不前, 终究无法成事。

当时不杂

做事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任何外界干扰都是你成功路上的障碍,这就要看你怎么去对待。身上具有泰山临崩而不乱的魄力以及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着冷静气质的人,都不会轻易被外界所干扰,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好,最终百战百胜。

既过不恋

过去的事情,再好再坏也都已经过去。一味地纠结又何必呢?成功了便继续努力,失败了便吸取教训,不再犯错。总是沉迷于缅怀过去,又怎么会看到新的未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更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去拥抱它。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人生才会有条不紊地向前迈进。将这16字箴言牢记于心,人生定会百战百胜!

——文/冰糖

下面是书法名家彧白先生手写真迹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如果对我们的书法作品感兴趣,可以手动戳戳文章末尾的 了解更多 链接哦

希望我们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奉为儒家思想的“十六字心经”。对其的理解,历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学说,一种我们姑且称为“两心说”,另一种则称为“一心说”。

“两心说”以宋朝的“程朱理学”为代表,认为“人心”与“道心”是对立的“两心”,“人心”即“人欲”,是危险的,而“道心”即“天理”,是精微的,儒家讲的“修身”,就是要“去人欲而存天理”。程颐认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遗书》卷二十四)。朱熹认为:“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道心是“天命之性”;人心是“气质之性”,所以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程、朱”的这种解说,一度成为儒家“通说”(当然程、朱二人的理论,本身也还有差异,此处不赘述)。

然而,到了明朝,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却对此加以批评,并提出了“一心说”。“一心说”认为,“人心”与“道心”实为一心,人之“初心”即为“道心”,而偏离了“初心”即为“人心”。王阳明说:“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传习录》上卷之《徐爱录》)。

然而,上述两种学说,都是这些硕儒从个人的理论体系建构出发所作的阐释,很难说是这十六字真言的本义。“程朱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故将“人心”解释为“人欲”,将“道心”解释为“天理”;而“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是“致良知”,认为人之“初心”本就有“良知”,如能发掘“良知”,则人人可为圣人。所以王阳明将“道心”解释为“得其(初心)正者”,而将“人心”解释为“失其(初心)正者”。

要理解这十六字真言的本义,须先搞明白这十六字真言的出处及语境。这十六字真言出自《尚书》之《大禹谟》,也就是《尚书》上所记载的,舜帝传位于大禹时,舜给禹的政治遗言。搞明白了这句话的出处与语境,这句话的真义就不难理解了,这十六字真言,实际就是舜帝让位时,向继任者大禹传授自己的治国理念。舜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尚书》的编辑孔子,对此最有发言权(这十六字说不定就是孔子编的,将舜的大白话浓缩成了这晦涩难懂的十六字文言文)。他曾这样评价舜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见巜中庸》)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舜帝是有大智慧的人,虚心好问而且善于辩察舆论,总是能够隐恶扬善,在对左派和右派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掌握的基础上,采取折中的方法施政于民。舜的这种“中庸”的治国理念,正是孔子所欣赏并极力提倡的儒家治国理念。在了解了舜的治国理念后,再来读舜的这十六字政治遗言就豁然开朗了,我试着翻译一下(孔子的春秋笔法,微言而大义,所以只能意译):人心总是容易走极端,很危险,而符合规律的治国之道又很微妙,难以把握;怎么办呢,只能精心的研究,并且贯彻一致的原则,公允的釆取中间路线来治理国家!

这种理解把这十六字真言的格局放大了,从个人的“修身”之道放大到了“治国平天下”之道,可能更符合舜的本意,也更符合孔圣人的本意,而且,更为有价值的是,这十六字真言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隶书新作·为朋友书写的《座右铭》

近日,福建厦门一朋友托我写一幅仅12字的《座右铭》:藏锋,隐智,省身,慎言,求实,向善。岂不知,这12个字来头不小,原来出自大名鼎鼎的北宋宰相晏殊的一本经典论著《解厄学》。

仅从书名来看,就是帮人从困境中尽快解脱出来的“捷径”,说白了就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教材,受到历代人的追捧。此书的开篇就吊人胃口,说出了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事实,即人的一生一般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一些厄运和磨难。那么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呢?作者提出了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的“十六字箴言”。朋友取其中的12字,便成了自己的《座右铭》。

所谓“藏锋”,指处事不要锋芒毕露、棱角分明,容易给自己带来被动。但这并不是委曲求全、与世无争,而是“每逢大事有静气”,要学会内敛,遇事冷静、沉着,用大智慧取胜。“隐智”,即聪明而不外露,有才而不显摆,大智若愚,类似于郑板桥的格言“难得糊涂”。“省身”,即经常自我反省,检点自己的言行有无过错,自我纠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类似于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慎言”,即谨慎说话,小心言多有失,出口伤人,做到对己严,待人宽。“求实”,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本,不唯人言,一切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向善”,保持善心、善念,凡事与人为善,做到“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

如果把这六点做好,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法宝,为人处事时就不易遭遇困境;即使暂时遇到不可预料的意外,也会依靠这几条“内功”,尽快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幅书法是应朋友要求量身用四尺对开长条宣纸书写的,朋友对书写效果非常满意。

——武锋(一峰)

十六字真言

咱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地度过一生,毕竟普通人一个,哪有那么些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或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倒不是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喟,确切地说这才是生活的真相。看他人精彩的人生过自己平淡的生活,有能力没机会、有机会没能力尤其是后者的情形还是居多,甭说发现不了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把握不住,归根结底还是自身能力不够,重点是自我认知不足,不济时往往会拿运气来说事儿。干大事确实需要运气,但做小事情、养家糊口还得靠自己的能力,所以少去怨天尤人,多从自身找原因,这就是现实。

挺相信命中注定一说,并非是说自暴自弃地认命了而不去努力,只是这人得尽可能努力把生活过得不那么太乏味,相对“精彩”一点,人生苦短,被局促、狭窄锁住自己,让局限、狭隘挡住眼睛,不值。这不是“人间不值得”信条或是“丧”的箴言,而是“你做了该做的事情之后,就不要执着,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就健康地活着。”

很多时候人活在担忧未来、沉浸于过去的状态之中,焦虑成为生之常态,想要做到心态平和,挺不容易。“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国藩提炼出的这十六字真言,就是解决之道。

有些人遇到焦虑或是让自己不舒服的事往往选择逃避,并不完全是拖延症,然而逃避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暂时躲开但问题依然还在那里,待到火烧眉毛甚至覆水难收的时候才被迫去解决,有时候是为时已晚。不否认有的事情拖拖可以过去的,有的事儿明知道拖不过去还拖,这就是自欺欺人。日清日结的工作法则同样适用于生活,当下的问题,尽量当下解决,少一点遗留在过去,更少一点带到将来。

“未来不迎”,人不要过于担忧未来,防微杜渐也防不了人生的境遇。命运无常,担心又有个毛用?有些事情可以控制,大概能够称之为人事,有些事情根本不能控制,大概可以称之为天命。所以,尽力做好可控之事,剩下的交给“老天”,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

时间、精力有限,“当时不杂”大概是指专注于眼前事,只有专心做好眼前事,才会减少其他的念头。这个并非是否定“斜杠”的意思,兴趣爱好广泛不是坏事,但做事情还是得聚焦,集中精力于一点,这和企业多元化发展有相似之处,产业结构过于散漫,难以形成资源合力,专精则有深度。

“既过不恋”,过去了的就翻篇,沉溺于过往,会阻挡现在走向未来。活在当下,就是活在现在,“及时行乐”,这个乐对不同的人表现形式不同,意义也不同。专注于当下之事,为将来铺好路,板砖可不全是拍他人或自己脑袋的,还可以铺路。

过去已已,岂能无悔,只有放在当下,做好眼前之事,踏入未来,才能少些缺憾。所以,即便现在不如意,少一点焦虑,尽力做当下事、过现在的生活。鸡汤文并非一无是处,常说只要有个好心态,美好生活自然会不请自来,对有些人还是管用的,至于明天美不美好,会不会不请自来,真不知道,信不信由人,留一点期待总是要的,人不就是活在希望之中,当然前提是自己要努力做点什么。

人总得有一个奔头,生活有了希望,哪怕是一点微光,朝着那儿去,谋生也好理想也罢,义无反顾地为之而付出努力,过程中体会某些意义和价值,结果如不如意另说,甭相信付出必有回报,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概率一直存在,但不付出肯定没有回报,这个逻辑相对是理性的,应该不是打鸡血的“满满”。

拿着前人的箴言,多少有点横看竖看之后的理解不到位,有自我说教的意味,只要不是胡说八道的曲解,好过自欺欺人的成功学“激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