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理想主义者是什么意思(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3 23:17:39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理想主义者

今日上班,闲来无事,逛贴吧时看到一篇帖子,看完之后沉默许久。帖子的名字是《一封给孩子的信》。或许这篇子里的内容早已出现,只是在今天,在此时让我撞见。

这封信是以一个长辈的口吻诉说,篇头直说:“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演员,可以是画家,可以是流浪汉,可以是医生,但你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才发现自己已快到而立之年,而理想似乎从未在我心底发芽,不能说发芽,因为似乎连种子都缺少。我回想了少年时代,那会似乎并未对未来有任何憧憬,当然并不是因为穷的连饭都没得吃导致的,虽然家里也确实穷,但是还到这种地步。那会每天好像就只是单纯的度过每天就行了,至于其它,好像从未想过。

“每天单纯的度过,不想其它。”这对于一个少年来说看起来没错,少年嘛,总该是无忧无虑。不过这其中还是仍需琢磨。少年时,你在做某件事时是否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你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是自己思考还是询问他人?少年时的你遇到的事情肯定很小,不管你的决定是什么都不会对当时的你有任何影响。

可正如史铁生所说,你在年少时拿着一把枪,毫无顾忌地扣动扳机,子弹飞出去,发现并没有任何人受伤,自为得意;而等到你而立之年后,那颗子弹正中自己的眉心。

当代生活节奏快是有目共睹的,聪明人太多,笨蛋太少,因此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一件事的人不多,尤其当这件事的回报很慢,甚至是没有。

信中那名长辈结尾说道:孩子,我希望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而人的优秀品质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

谨记!谨记!谨记!

怎样才算是混得好?

2022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

近期最快乐的事情是,不久前在清明节最后一天假期,和喜欢的人,一起去了朝阳公园散步。

我知道此刻国内有很多城市因为疫情影响,许多人足不出户,只能呆在家里。那天下午,我们从南小门进去后印入眼帘的是游船区,柳叶倒垂,波光粼粼,太阳将它的温暖复印在湖面上,我听到年轻人爽朗的笑声。再往前走走,拿着棉花糖的小孩,席地而坐举起草莓蛋糕拍照的野餐女孩,打羽毛球的情侣,玩飞盘的少年,还有在树荫下打盹儿的老年人,坐在轮椅上,静静感受春天。

园子里的杏花和玉兰开得舒展,万里无云,天空是那种淡淡的牛奶蓝,我坐在海盗船的倒数第二排微微张开掌心,享受着风的轻吻,那惊颤而又雀跃的心跳起伏让我有种久违的“活着的感觉”。

游人都戴着口罩,但莫名地,就是感觉大家眼角眉梢都泛着类似的光。

那种想要好好生活的劲头。

所以想到「到底什么才算混得好」这个话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比混得好更重要的,是活得好。是你有在真真切切的,在这浪荡不安的日子里感受着生活。

千山万水里,我们终归只与自己同行。

无论你是规规矩矩的女儿国国王还是想做一个混世魔王,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过好每一天,在当下,就已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和别人不同的是,我从来不认为“混”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来说,生而为人,我们来到这世界上所经历的一切,只是你作为生命的载体,在决定参与该游戏时就进入自动选择的体验方式,有人的副本生来要披荆斩棘的,有人则是选择偏安一隅,不断虚掩着前进。

来这人间旅行一遭,除了目的地,坐车的过程也很重要。

1.混得不错但不开心,算混得好吗?

怎么才算混得好?

这句话的词组里有一个关键词:混。

所以如果你是正儿八经地努力,可不算哦。

我在北京有一个关系较好的前辈。是一个年长的大哥。按照世俗眼光来看对方算是“人生赢家”了,早年白手起家,靠着自身能力和每一个关键选择上的精准判断,在35岁之前购置了顺义的房产,拥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还养育着一对双胞胎。怎么看都是幸福模板的标配。

他本人性格很温和,不算健谈,但每每和我吃饭都十分交心。

在我看来他完全就是我的人生理想啊。

直到前不久,我们约在隆福寺附近的馆子吃了个便饭,见面时他袒露,自己多年来睡不好觉,严重失眠,怀疑自己有躁郁的倾向。他说这话的时候,摇摇头,自己都无奈地笑了。

我很诧异。

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拥有多少与幸福应该是成正比的吧?

前辈却说,“这个逻辑有问题。一个人的幸福感本质上不是因为得到多少,而是得到的过程与目的,是其本性相吻合的。否则盈满则亏,更容易怀疑自己。”原来他早些年就想换一个城市生活了,但孩子的教育在北京,双方父母也都接来了这里生活,为了满足所有人的心愿,不得不被迫继续“超负荷奋斗”。

“同学聚会,大家都开玩笑说我混得好,那晓雨你说,混得不错但混得不开心,这种算混得好吗?”

我给不出答案。

毕竟,人生难以两全,物质和精神都“混得好”,那得多难呀。

2.价值自洽,才是问题的答案

我想到过年期间。

我在老家无数次地被亲戚朋友们问道:在北京买房了吗?结婚了吗?户口解决了吗……

一听说我还没有北京的房子。

就有人跳出来说,“听说你都‘出书’了,应该买套房子不难吧。混不下去还不如早点回老家。”我妈适当地替我打了圆场。我只是笑笑,实在懒得掰扯,尤其是「努力证明自己」这样的事情,于我而言,实在没什么意义。

你要活成别人眼里的“混得好”,还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混得好”,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猜测大多数人会因为“混得好不好”而焦虑,而产生心理落差的,就是非要把这两种逻辑捆绑在一起,要知道,我们无法同时选择两种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

我不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对错,有优劣。

但你要知道的是,如果你选择了努力活成别人眼里“混得好”的样子,为满足世俗眼光做到滴水不漏,自尊心和面子大过一切,就要有受委屈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的气魄,你可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不享受,你可能会嫁一个条件很好的人但不合心意……要知道,满足所有人的喜欢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你选择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也要做好准备,你的选择可能会遭到质疑,你的玩世不恭可能会引来争吵批评,你的与众不同,可能会成为别人攻击你的理由。但只要你自己内心认可自己,就能收获相应的自由与快乐。

这两个选择之间,千百年来,无时不刻,都有真实而鲜活的例子。

说实话。

没有一种人生是轻松的。

若非要让我选一个,我肯定是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过活的。

佯装幸福的难度可比袒露脆弱大多了,我这种笨拙的人应付不了。

我宁可在别人眼里是个不成器的、不懂事的、无法无天的“混子”,也不愿意做那个完美的、令人羡慕的、时刻需要证明自我的优秀的人——世间唯一值得我讨好的人,只有我自己。

3.“保存元神”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疫情这两年,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

我以前经常焦虑,时常觉得自己不如同龄人,也会很羡慕那些“混得好”的朋友,但说实话这样的对比和焦灼于个体而言毫无意义,既无法学习到别人的成长精髓,又不能立刻督促自己执行起来。现在的我认为,活在当下,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最要紧。

混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不要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当你开始“务实”,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当你开始“躺平”,才有能量去充实自己。

当你开始“不在意”,世间所有美好才会迎面来袭。

前几天在看庆山的新书《一切境》时(总是下意识想称她为安妮宝贝),被其中一句话打动,在这里也分享给朋友们:

通常,没有一点脏乱差混不了江湖,大家不喜欢看起来干干净净的人。由此可见,可以不混的资格多么重要。保存元神比什么都重要。

我想表达的亦是如此。

不游离在任何世俗标准里,能够勇敢跳出去,做自己的人,才最珍贵。

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根本区别!

理想主义者,把现实给改变了!现实主义者,被现实给改变了!要想拥有生活中的诗和远方,就必须先放弃生活的苟且!替自己去做事业,而不是为别人工作!我说,我想周游世界,凭什么你能够任性有说走就走的实力?背后的核心,就是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做事业难不难,会做,就不难!不会做,就难!苟且一辈子更难!凭什么你们会做事业?两个字,学习!所以当你们在打麻将的时候,我在智慧学习!当你们在玩王者农药时,我在智慧学习!你们在吃鸡时,我还在智慧学习!不要被眼前残缺的舒服的安逸日子,耽误了你们未来完美的幸福生活!你看我有智慧,那是因为我有大志!志不达则智不达!志向每提高一分,智慧N倍裂变!所以我能说出双脚不是用来走路的,而是用来丈量地球的!任何成大业者,都是四海为家,但又能随时落地生根!拥有浩瀚的人生经历,才能不愧对生命到人世走一遭!你们都在讲要为别人负责,但是你从来没有为你自己的生命负责过一次!只有你过上了自己想过的人生,才能对别人实现影响!没有任何人能对你完全负责,只有你自己才能对自己百分百负责!我就是从小没有被道德这些思想绑架,就爱无限的幻想,无限的遐想!我觉得吧,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和遐想,那么这个人此生要想幸福,就已经是不可能了!幸福的感觉,源于美好的遐想!每天要有遐想,日子要有盼头,生活才能真正幸福!年轻人,不要把日子过老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是你们过的吗?那是老大爷和老太婆黄昏时的日子!年轻人,更要去追求浪漫,,心动,好奇,鲜活的生活,这样才会真正幸福!所以所有女人记住了,一个男人不好玩,永远也不要嫁!嫁人,是嫁的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嫁给一个不幸福的男人,自己余半生肯定不会幸福!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2008年,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2018年,他毅然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

《自我突围》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是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自我突围》

施一公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起名的意义也是选择

施一公父亲施怀琳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本科,母亲则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那个时代的父母给孩子起名都会结合时代背景,施怀琳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给儿子起一个独特响亮的名字,取意一心为公。父亲赋予这个名字的寓意,在施一公一生中很多重要关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选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施一公最崇拜的就是父亲。在施一公印象中,父亲能干、幽默、豪爽、待人宽厚、乐观、对生活充满。可惜在施一公上大三那年,他父亲因一场车祸意外离世,这对施一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开始第一次思考现实问题:20岁的自己能做什么?

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思考抉择

施一公给自己谋划了“人生路径”,先经商,再从政。父亲去世后,家里经济负担沉重,特别爱面子的他甚至在清华校外摆过地摊儿去售卖运动鞋。挣了第一桶金后,施一公更加积极体验各种职业来锻炼自己的胆量,于是他去颐和园当中英文导游,三个月挣的钱足以支付申请海外留学的费用和赴美机票。这段经历让施一公体会到把握商机的能力很重要,也为下一步经商做好铺垫。

施一公大学毕业后,本想着和同学胡雪去香港创业,一心一意想先从商,结果因为班里30多人都出国留学,他又开始紧急准备申请院校。博士第三年,施一公开始对研究感兴趣,逐渐喜欢上了科研这条道路。1998年,那个踏上美利坚国土时想先从商的少年,最终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终身讲席教授。

施一公无时无刻不在想:

但在内心深处,我却始终有一丝惘然若失之感:在美国求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深深地怀念父亲,他的教诲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我也十分想念故乡的一切。每次回国,看到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内心都会感慨万千。回到祖国,助力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颗种子早已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2008年,他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一年后,他带领的清华团队科研成果,已经超过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团队最巅峰的成就。

从河南小郭庄淘气少年到清华学子,再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再到重返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一直到他创办了西湖大学,尽管经历焦虑与绝望,施一公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心中的理想。一次次的身份转变的抉择,在人们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只有自己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唯有不断的自我突破、砥砺前行。

施一公身上有着“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的远大志向。我们能在作品里看到施一公的质朴和纯真,同时也能看到他面对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时的毫不遮掩。作为一个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他似乎无意粉饰自己的“不体面”,并愿意真诚流露出他在不同时刻的人生选择。

《自我突围》自序中施一公写下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都彰显了他作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鼓舞着阅读这部作品的每一个读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