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辟足念什么(辟足念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08:09:52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这些桐乡土话,怎么写?

文 | 郁震宏

1、闪电,桐乡叫“霍险”。清代学者翟灏考证,本字为:矆睒。出《文选-海赋》。

2、汪刺,鱼名。《诗经》里,叫“鲿”。晋朝的郭璞说:南方人叫黄颊。桐乡土话(局部)也叫汪刺为“汪嘎嘎”,正是“黄颊”的转音。音转,也就是桐乡土话说的“叫别”,语言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

3、黑鱼,桐乡人叫鳢头。鳢头,本字是“鳢鲖”。《诗经》:鱼丽于羀,鲂鳢。毛传:鳢,鲖也。鳢鲖,音转为“鳢头”。

3、愚笨之人,桐乡叫“木大”,宋元小说常用词,本字为《说文解字》的“瞒兜”,转音为懵懂、木大。

4、密密麻麻,桐乡土话叫“莽”,比如说“雨下得密”,桐乡人叫“雨落得莽”,莽,本字为“茻”。

5、比较长短,桐乡土话叫“厌”。两个孩子比身高,桐乡人叫“厌厌看”。本字为:傿。

6、卵泡,本字为:卵脬。

7、肿起来,桐乡土话叫“狠”,狠起来。本字为:脪。脪,古音读如“狠”。

8、团子,桐乡土话叫圆子,比如清明圆子,本作“丸子”,宋代避宋钦宗(赵桓)讳,改称“圆子”,使用至今。

9、大便,桐乡土话叫“wu”,本字为“恶”,读如“悟”,《汉书》“青蝇恶”,唐朝的颜师古注解说:青蝇恶,就是苍蝇的大便。

10、洗碗,桐乡东部叫“荡碗”,本字为:盪。《说文解字》:涤器也。

11、一只脚走、跳,桐乡土话叫“猜”,本字为:夊。

12、雇佣,桐乡土话叫“晦”,比如“晦人做”,就是雇人来做的意思。本字为:贿。《说文解字》:贿,财也。名词作动词用,则为以财雇人。

13、给,给予,桐乡土话发音为“贝”、“钵”、“比”等,本字为:畀。《说文解字》:予也。读bi。

14、灰尘,桐乡土话叫“蓬尘”,本字为:塳尘。《切韵》:塳,读若蓬,尘也。

15、适宜、舒服、闲适,桐乡土话叫“安单”,本字为:安倓。

16、聚餐,桐乡人叫“吃朋东”。本字为:排当。宋朝常用词,转音为“朋东”。

17,聪明、智慧,桐乡土话叫 J,本字为:虔。杨雄《方言》:虔,慧也。声转为J。也叫“虾扎”,本字为“奢遮”,宋元常用词。

18、草根、树根、菜根,桐乡人叫“蒲头”。本字为:茇。

19、藏,桐乡人叫囥。本字为“库”,《说文解字》:兵车藏也。库,古音“Ka”,声转为“kang”。

20、白相,玩耍,本字为“婆娑”,《诗经》已有。此黄侃说。

21,惹厌,桐乡土话。明代小说《轮回醒世》卷十五《争趋贵》:既要奉承人,又去惹人厌,吾不解也。又,《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引证题夹和正题,是讨好法,亦是惹厌法。

22、土块,桐乡人叫“泥圤头”。《说文解字》:圤,块也。

23、水满、溢出来,桐乡土话叫“陪”,陪出来。《说文解字》:陪,满也。

24、力气,桐乡土话叫“气力”。《史记-吕后纪》:朱虚侯刘章有气力。

25、坏、恶作剧,桐乡土话叫“乌拉”。本字为:无赖。晋灼注《汉书》: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猾为无赖。声转如“乌拉”。

26、货物畅销、卖的好,桐乡土话叫“俏”,本字为:釥。

27、丈夫,桐乡人叫“老官”,本字为:郎君。郎君,古音读“郎滚”,现在广东话大致如此。音转为老官。这就像“大郎”,桐乡人转音为“大佬”。

28、年轻小伙子,桐乡人叫“潮头”、“潮头货”、“潮头囝儿家”,本字为:髫头。髫,从“召”得音,中古与“绍”的读音相近。

29、蜘蛛,桐乡人叫“结蛛”。本字为:蠿鼄。或者:蠿蛛。

30、塞子、瓶塞,桐乡人叫为“针”,比如热水壶针,就是热水壶的塞。本字为:櫼。

31、饭粒,桐乡人叫“饭米碎”,本字为:糂。也写作糁、糤。

32、下饭菜,桐乡人叫菜蔬,也叫过饭。“过饭”一词,其来甚古,贾思勰《齐民要术》:鲤鱼脯,过饭、下酒,极是珍美也。又,清初人张嘉玲撰《杨园先生训门人语》:先生命采豆花作汤过饭。

--END

成语积累:易错成语560例(中)

201.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02.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203.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204.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205.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206.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207.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208.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09.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210.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211.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212.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213.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而不指某时。

214.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215.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216.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217.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218.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219.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220.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221.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222.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223.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22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225.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226.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227.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22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229.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230.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231.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232.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233.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234.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235.叹为观止: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耍说“令人叹为观止”。

236.赏心悦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237.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238.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239.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240.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

241.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242.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243.休戚与共:同甘共苦。

244.相濡以沫: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245.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246.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247.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248.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249.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250.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251.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252.见仁见智: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253.水落石出:事情的真相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254.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255.投桃报李: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

256.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257.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258.意味深长:话语含蓄,带有深意。

259.一蹴而就:一步就成功,不要误解为一气呵成。

260.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常误当作苦口婆心。

261.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262.循序渐进:强调由浅入深的程序。

263.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264.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265.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266.奇文共赏:原是褒义,现多用于讽刺。

267.不以为然:不赞同。

268.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9.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70.左右逢源:既指处世圆滑,又指做事得心应手。

271.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272.振振有词: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是强词夺理。

273.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常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274.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用于惊人消息,误。

275.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

276.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表示画得又快又好。

277.心有余悸: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278.上行下效:贬义,不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279.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280.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自己非常珍惜。

281.不刊之论: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言论或文章的精当,无懈可击。

282.不稂不莠:原意指禾苗中没有野草。现多用于来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

283.差强人意:原意是:很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多用来表示“还算比较能让人满意”。

284.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影响(熏陶)。

285.繁文缛节: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现也用来比喻繁琐多余的手续。

286.附庸风雅:依附于有才学的人。旧时指有些官僚、地主、商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社交活动。

287.高屋建瓴:从高屋上用瓶子向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不可阻挡之势。

288.功败垂成:指事业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含有惋惜之意。

289.含英咀华: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

290.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握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而优美的品德。

291.失之交臂:指相距很近,擦肩而过。形容好机会离得很近,却又当面错过了。

292.苦心孤诣:指精心研究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也指辛苦经营,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煞费苦心。

293.人微言轻:指地位低微,言论主张不受重视,不起作用。

294.如椽之笔;像椽子一样的大笔。多指大著作或重要的文字,也用以比喻比力雄健。

295.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白吃饭不做事。

296.拾人牙慧:拾取别人说过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

297.韬光养晦:比喻暂且隐蔽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使表现出来。

298.一傅众咻:一个人教,许多人在旁扰乱。

299.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形容彻底解决问题。

300.趋之如鹜:像鸭子一样成群的争先恐后的跑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着去,多含贬义。

301.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302.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于贬义。

303.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304.如雷贯耳: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的名声极大。

305.数典忘祖: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306.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来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307.投鼠忌器:要用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了老鼠附近的用具。比喻有所顾忌,做事不敢放手。

308.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含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309.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10.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多含贬义。

311.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312.韦编三绝:现用来形容勤奋刻苦的精神。

313.颐指气使:形容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

314.相濡以沫:比喻人在困境中用其微薄的力量来相互帮助。

315.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迁巨大。

316.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317.粉墨登场:妆化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318.莘莘学子:一批学子。

319.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不能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

320.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变化无常,如同猿跳马奔。

321.心慌意乱:心神惊慌,忙乱。

322.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对象是相对运动的景物、人或事情。

323.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324.回肠荡气:形容文艺作品或表演非常动人,耐人寻味。

325.众口铄金: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326.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牌。比喻人人称赞。

327.无所不至:原指没有什么达不到的地方,后指什么坏事都做。

328.无微不至:没有什么细微之处照顾不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致周到。

329.五光十色: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330.五颜六色:形容色彩繁多。

331.蓬荜生辉:形容穷人的陋室,使贫贱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称谢别人赠书画、陈设或客人来访。

332.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或陈设华丽精致,光彩耀目。

333.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张网捕雀。形容宾客很少,家里很安静,或社会交往很少。

334.门庭若市:门庭如同闹市。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

335.望尘莫及:仰望后尘,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336.鞭长莫及: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上。后用以比喻力不能及。

337.东山再起:比喻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比喻的对象是人。

338.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语文匠提示,这是一个贬义词。

339.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适用范围比“应接不暇”小。对象是静止不动的物品。

340.哀而不伤:哀,悲哀;伤,妨害。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341.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农民。比喻残酷统治下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农民。

342.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343.安土重迁:重迁,把搬迁看得很重。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344.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语文匠提示,英语也有类似表达,比如 love me ,love my dog.

345.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不忙;步,行行;当,当作。古代贵族出外都要乘车,因此用安步当车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在多用于表示不乘车而从容步行。

346.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乐道,以守道为乐。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儒家提倡的态度。

347.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348.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素,平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349.按部就班:部、班,就是门类、秩序;就,归于。原来指写文章结构安排得当,造句、选词合乎规范。现在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做事。有时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闯劲。

350.按图索骥:索,寻找;骥,好马。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现在也指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351.暗渡陈仓:指称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在侧面突然袭击的策略;还用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常的行径)

352.黯然销魂: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了躯壳。心情沮丧得好象失去了灵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或愁苦。

353.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养。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天灾人祸人民群众受饿的惨状。

354.百身何赎:百身,意为死一百次;何,怎么;赎,抵罪。意思为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

355.白驹过隙:白驹,原来指骏马,后来指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见于《庄子》)。

356.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作品为稗官野史。

357.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358.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本草纲目》:弘景曰:‘此虫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359.班荆道故: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道,谈说;故,过去的事情。用黄荆铺地,坐在上面谈过去的事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360.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361.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362.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363.暴戾恣睢:暴戾,凶狠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干坏事。(注意读音)

364.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365.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366.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的境界。后来泛用以鼓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367.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滚动;丸,弹丸。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368.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意思是要学得切实。现在多用于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辟,读pì(四声)

369.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多指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新。

370.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完成了。

371.闭门造车:原来是按同意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后人反其意用之,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372.敝帚千金:敝,破旧。自家的一把破扫帚,却把它看得价值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视。注意“敝”的写法。

373.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后来形容创业的艰辛。

374.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375.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比喻地势险要。

376.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以后就称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为不逞之徒。

377.不齿于人类:齿,并列。

378.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不经,不合道理。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

379.不孚众望:孚,信服。没有使群众(众望)信服。

380.不刊之论:刊,消除,删改。形容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381.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382.不肖子孙:不肖,不像,不贤。指不能继承祖、父事业或违背祖、父遗志的子孙。Xiào

383.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够。意思是不能因其一件事而满足。后来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现一次。

384.不虞之事:虞,预料。没有料想到的事。

385.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许插嘴。(huì)

386.不胫而走: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而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的传播、流行。

387.不修边幅: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仪表、衣着、生活作风。原来形容为人不拘小节,后来也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388.不易之论:易,更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389.不足为训:训,法则。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法的法则。

390.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跟在别人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别人,走上别人走过的老路。

391.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稂莠都是同谷子很相似的野草。比喻不成材或没有出息。 稂láng莠yǒu

392.惨淡经营:惨淡,费尽心思;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形容费尽心思于谋划和从事某项事情。

393.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394.沧海桑田:大海变作桑田,桑田变作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395.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指统治阶级轻视人命,任意杀戮。

396.城下之盟:因敌人兵临城下,而被迫签定的屈辱性的条约。

397.尝鼎一脔: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的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398.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的人。

399.从善如登: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

400.差强人意: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原来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面对疫情,古人如何防疫?

三年来,全国上下乃至全球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抗击新冠疫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呢?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故宫博物院藏。殷商人占卜: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防疫历史,早已有之

纵观我国历史,很早就有和疫情相关的文献记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意指疠疾在不同季节都有可能暴发,并且有专门的医生来进行诊治。《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这些史料都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几千年来,人们对各种瘟疫的抗击始终没有间断,勤洗手、讲卫生,佩戴“口罩”,佩戴防疫饰品,设置专门的隔离房屋、专职机构等,都是疫情防控直接有效的措施。

中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到,抗御“疫疬”入侵的同时很重要的是“避其毒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黄帝内经》还记录了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古人懂得防疫之重,要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

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

讲卫生 行沃盥之礼

其实勤洗手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甲骨文中的“盥”字,就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现更为形象,像极了双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过程。

后来,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应运而生。在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形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

“盥”的甲骨文

西周时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匜”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古人宽大的衣袖还兼有毛巾、手帕的功能

恐气触人佩戴“口罩”

除了勤洗手,佩戴口罩也是重要防疫手段。中国是衣冠上国,“汉服”宽大的衣袖兼具毛巾、手帕、遮阳的功能,“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以袖掩鼻的故事。

古时宫里的人为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

唐燕妃墓捧帷帽侍女壁画,昭陵博物馆藏

中国3—8 世纪时流行一种叫做羃䍦(milí)的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代,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更短小、轻便,长至颈部,面部微露,帽裙由纱网制成,不仅透视、遮阳、蔽沙,还兼具卫生防护效果,其实现在很多人干农活、骑车还会佩戴。

唐彩绘戴帷帽女陶俑,吐鲁番博物馆藏

1990年,唐太宗的妃子燕氏的墓室被清理出来,墓室壁画中,宫女手中所捧的帷帽垂挂着一圈长丝穗,形成一道薄幕,有一定卫生防护功能。

五代胡環番骑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中有戴帷帽的妇女形象,其中一尊骑马女俑的帷帽用泥制,外表涂黑,以方孔纱作帷,帷裙垂至颈部。帷帽帽体用皮革、毛毡或竹藤编织,外覆黑色纱罗等物,能防风沙。

明绣帕,松滋市博物馆藏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书中记载的方法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分餐图(局部)

分餐而食,降低风险

古人说话、饮酒、饮食时也习惯性地用广袖遮鼻,既温文尔雅,又减少了飞沫传播,直到现在很多家长在吃饭时依然会教导孩子“食不言,寝不语”,都有效杜绝了传染。

由于防疫需要,“分餐制”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据考证,北宋合餐制开始出现,最关键的原因是北宋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多元、烹饪样式增多,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明嘉靖二十九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甘肃省图书馆藏

“舍空邸第”,隔离救治

因为疫病有很大的传染性,因此关于传染源的隔离与管控便很重要。早在秦朝的时候,便有专门用来隔离病患的处所了,在那时被称为“疠所”。染病的患者应该被立即上报,朝廷便会派医官前来进行诊治或带走隔离。

汉代的时候,也会专门寻找空出来的院子作为隔离场所,将患者与普通民众隔离开来进行医治和防止疫病的传播。

《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了后世,相关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得更加完善,专门的疫情隔离医治机构也出现了。如在宋朝出现的将理院、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官方为了防治疫情所办的隔离机构。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湖南博物馆

“浓煮热呷”,药物救治

虽然古代医学技术并没有如今先进,但是吃药防治疫情也是他们的重要防疫手段。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不仅记载了疫病的相关内容,还囊括了许多如何防治疫情的药方。

除此之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也记载了一些如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等防治疫情的方剂。

西汉金医针,河北博物馆藏

到了唐代,除了内服方剂进行防治之外,外用的防治手段也多了起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除了专业医书,还有不少验方、偏方。如苏轼、沈括等文学大家都在作品中有所记载。

西汉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河北博物馆藏

“洒扫火燎”,环境净化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很早就重视环境卫生,在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寇扫”(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古代疫情暴发的缘由大多是气候大变如干旱、洪灾,或是战争。而这些因素导致灾后病菌的扩散。除了针对人的疫情防控和管理之外,古人对周遭环境也进行了处理,而这种主要手段便是熏香。通过熏香,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周遭环境的气味,预防呼吸感染,还能有效地对空气进行消毒。晋代葛洪便提出用雄黄等进行熏香,李时珍甚至提出了蒸汽消毒法,这种方法直到清代都仍在被应用。

西汉绮地“信期绣”香囊,湖南省博物馆藏

“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将病人所用的衣物通过蒸汽进行高温消毒,之后全家都不会有染上疫病的后顾之忧。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来源: 大河网

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1180个带拼音生字(巩固基础,听写必备)

一年级上册生字:100个

1、 一(yī) 二(èr) 三(sān)2、十(shí) 木(mù) 禾(hé)3、上(shàng) 下(xià) 土(tǔ) 个(gè)

4、八(bā) 入(rù) 大(dà) 天(tiān)5、人(rén) 火(huǒ) 文(wén) 六(liù)6、七(qī) 儿(ér) 九(jiǔ) 无(wú)

7、口(kǒu) 日(rì) 中(zhōng)8、了(le,liǎo) 子(zǐ) 门(mén) 月(yuè)9、不(bù) 开(kāi) 四(sì) 五(wǔ)

10、目(mù) 耳(ěr) 头(tóu) 米(mǐ)11、见(jiàn) 白(bái) 田(tián) 电(diàn)12、也(yě) 长(cháng,zhǎng) 山(shān) 出(chū)

13、飞(fēi) 马(mǎ) 鸟(niǎo)14、云(yún) 公(gōng) 车(chē)15、牛(niú) 羊(yáng) 小(xiǎo) 少(shǎo)

16、巾(jīn) 牙(yá) 尺(chǐ) 毛(máo)17、卜(bǔ,bo) 又(yòu) 心(xīn) 风(fēng)18、力(lì) 手(shǒu) 水(shuǐ)

19、广(guǎng) 升(shēng) 足(zú) 走(zǒu)20、方(fāng) 半(bàn) 巴(bā)21、业(yè) 本(běn) 平(píng) 书(shū)

22、自(zì) 已(yǐ) 东(dōng) 西(xī)23、回(huí) 片(piàn) 皮(pí)24、生(shēng) 里(lǐ) 果(guǒ)

25、几(jǐ) 用(yòng) 鱼(yú)26、今(jīn) 正(zhèng) 雨(yǔ) 两(liǎng)27、年(nián) 左(zuǒ) 右(yòu)

二年级上册生字:350个

1、 宜(yí) 实(shí) 色(sè) 华(huá) 谷(gǔ) 金(jīn) 尽(jìn) 层(céng) 丰(fēng)壮(zhuàng)

2、波(bō) 浪(làng) 灯(dēng) 作(zuò) 字(zì) 苹(píng) 丽(lì) 劳(láo)3、尤(yóu) 其(qí) 区(qū) 巨(jù) 它(tā) 安(ān) 块(kuài) 站(zhàn)

4、已(yǐ) 甲(jiǎ) 豆(dòu) 识(shí) 纷(fēn) 经(jīng) 如(rú) 好(hǎo) 娃(wá) 洼(wā)5、于(yú) 首(shǒu) 枝(zhī) 枫(fēng) 记(jì) 刘(liú)6、胡(hú) 戏(xì) 棋(qí) 钢(gāng) 观(guān)弹(dàn) 琴(qín) 养(yǎng)

7、休(xiū) 伸(shēn) 甜(tián) 歌(gē) 院(yuàn)除(chú) 息(xī) 您(nín) 牵(qiān) 困(kùn)8、员(yuán) 青(qīng) 宁(níng) 室(shì) 样(yàng)校(xiào) 切(qiē) 教(jiào) 响(xiǎng) 班(bān)9、欠(qiàn) 元(yuán) 包(bāo) 钟(zhōng) 叹(tàn)哈(hā) 迟(chí) 闹(nào)

10、及(jí) 身(shēn) 仔(zǎi) 细(xì) 次(cì) 外(wài) 计(jì) 怦(pēng) 礼(lǐ) 加(jiā)11、夕(xī) 与(yǔ) 川(chuān) 州(zhōu) 台(tái)争(zhēng) 民(mín) 族(zú)12、亿(yì) 洁(jié) 欢(huān) 祖(zǔ) 旗(qí) 帜(zhì) 庆(qìng) 曲(qǔ)

13、央(yāng) 交(jiāo) 市(shì) 旁(páng) 优(yōu)阴(yīn) 坛(tán) 城(chéng) 国(guó) 图(tú)14、申(shēn) 匹(pǐ) 互(hù) 京(jīng) 泪(lèi) 洋(yáng) 拥(yōng) 抱(bào)相(xiāng) 扬(yáng)15、讲(jiǎng) 打(dǎ) 指(zhǐ) 接(jiē) 惊(jīng)故(gù) 侯(hóu) 奇(qí)

16、寸(cùn) 落(luò) 补(bǔ) 拔(bá) 功(gōng) 助(zhù) 取(qǔ) 所(suǒ)17、信(xìn) 沿(yán) 拾(shí) 际(jì) 蛙(wā) 错(cuò) 答(dá) 还(hái)18、言(yán) 每(měi) 治(zhì) 棵(kē) 挂(guà) 哇(wā) 怪(guài) 慢(màn)

19、怎(zěn) 思(sī) 穿(chuān) 弯(wān) 比(bǐ)服(fú) 浅(qiǎn) 漂(piāo) 啦(lā) 啊(ā)20、夫(fū) 表(biǎo) 示(shì) 号(hào) 汗(hàn) 伤(shāng) 吸(xī) 极(jí)21、串(chuàn) 免(miǎn) 告(gào) 诉(sù) 狐(hú) 狸(lí) 猴(hóu) 颗(kē)

22、斤(jīn) 折(zhé) 挑(tiāo) 根(gēn) 独(dú) 满(mǎn) 容(róng) 易(yì)23、采(cǎi) 背(bèi) 板(bǎn) 椅(yǐ) 但(dàn) 傍(bàng) 清(qīng) 消(xiāo)24、由(yóu) 术(shù) 吐(tǔ) 注(zhù) 课(kè) 铅(qiān) 笔(bǐ) 桌(zhuō)景(jǐng) 拿(ná)

25、坏(huài) 松(sōng) 扎(zhā) 抓(zhuā) 祝(zhù)福(fú) 句(jù) 幸(xìng)26、之(zhī) 令(lìng) 布(bù) 直(zhí) 当(dāng) 第(dì) 现(xiàn) 期(qī) 轮(lún) 路(lù)27、户(hù) 亚(yà) 角(jiǎo) 周(zhōu) 床(chuáng)病(bìng) 始(shǐ) 张(zhāng)

28、寻(xún) 哭(kū) 良(liáng) 食(shí) 双(shuāng)体(tǐ) 操(cāo) 场(chǎng)29、份(fèn) 粉(fěn) 昨(zuó) 晴(qíng) 姑(gū) 娘(niáng) 妹(mèi) 读(dú)30、舟(zhōu) 乘(chéng,shèng) 音(yīn) 客(kè) 何(hé) 汪(wāng)

31、丛(cóng) 牢(láo) 拍(pāi) 护(hù) 保(bǎo) 物(wù) 鸡(jī) 猫(māo)32、羽(yǔ) 领(lǐng) 捉(zhuō) 理(lǐ) 跃(yuè) 蹦(bèng) 灵(líng) 晨(chén)33、失(shī) 觉(jiào) 扔(rēng) 掉(diào) 眼(yǎn)睛(jīng) 纸(zhǐ) 船(chuán)

34、久(jiǔ) 乎(hū) 至(zhì) 死(sǐ) 腰(yāo) 捡(jiǎn) 粒(lì) 被(bèi)35、并(bìng) 夜(yè) 喜(xǐ) 重(zhòng) 味(wèi)轻(qīng) 刻(kè) 群(qún)36、卫(wèi) 运(yùn) 宇(yǔ) 宙(zhòu) 航(háng)舰(jiàn)

37、冲(chōng,chòng) 晒(shài) 池(chí) 浮(fú) 灾(zāi) 害(hài) 黑(hēi) 器(qì)38、岸(àn) 纹(wén) 洞(dòng) 影(yǐng) 倒(dǎo,dào)游(yóu) 圆(yuán) 围(wéi)39、杯(bēi) 件(jiàn) 住(zhù) 须(xū) 能(néng) 飘(piāo) 必(bì) 事(shì)

40、历(lì) 史(shǐ) 灭(miè) 克(kè) 化(huà) 代(dài) 孙(sūn) 植(zhí)41、厂(chǎng) 产(chǎn) 介(jiè) 农(nóng) 科(kē) 技(jì) 纺(fǎng) 织(zhī)

三年级上册生字:300个

1、坪(píng) 坝(bà) 戴(dài) 招(zhāo) 蝴(hú) 蝶(dié) 孔(kǒng) 雀(què) 舞(wǔ) 铜(tóng) 粗(cū) 尾(wěi)2、要(yào) 装(zhuāng) 劲(jìn) 绒(róng) 朝(cháo)些(xiē) 钓(diào) 察(chá) 瓣(bàn) 拢(lǒng)掌(zhǎng) 趣(qù)3、爬(pá) 峰(fēng) 顶(dǐng) 似(sì) 苍(cāng)仰(yǎng) 咱(zán) 奋(fèn) 辫(biàn) 勇(yǒng)居(jū)

4、郊(jiāo) 散(sàn) 步(bù) 胸(xiōng) 脯(pú) 渣(zhā) 或(huò) 者(zhě) 敢(gǎn) 惜(xī) 低(dī) 诚(chéng)5、基(jī) 突(tū) 按(àn) 摆(bǎi) 弄(nòng) 准(zhǔn) 备(bèi) 侧(cè) 胶(jiāo) 卷(juǎn) 辆(liàng)秘(mì) 杂(zá) 社(shè)6、著(zhù) 藏(cáng) 悄(qiāo) 闪(shǎn) 坑(kēng)臣(chén) 推(tuī) 旅(lǚ) 考(kǎo) 秦(qín) 纪(jì) 遗(yí) 究(jiū) 震(zhèn)

7、促(cù) 深(shēn) 忆(yì) 异(yì) 逢(féng) 佳(jiā) 倍(bèi) 遥(yáo) 遍(biàn) 插(chā)8、精(jīng) 希(xī) 却(què) 依(yī) 拼(pīn) 命(mìng) 奔(bēn) 村(cūn)抖(dǒu) 丧(sàng) 磨(mó) 坊(fāng)9、扇(shàn) 枚(méi) 邮(yóu) 爽(shuǎng) 柿(shì)仙(xiān) 梨(lí) 菠(bō) 萝(luó) 粮(liáng)紧(jǐn) 杨(yáng)

10、艳(yàn) 内(nèi) 梦(mèng) 醒(xǐng) 苏(sū)湿(shī) 娇(jiāo) 嫩(nèn) 强(qiáng,jiàng,qiǎng) 适(shì) 昆(kūn) 播(bō) 修(xiū) 致(zhì)11、论(lùn) 试(shì) 验(yàn) 袋(dài) 证(zhèng)概(gài) 减(jiǎn) 阻(zǔ) 测(cè) 括(kuò) 确(què) 误(wù) 途(tú) 超(chāo)12、堂(táng) 镜(jìng) 闲(xián) 待(dài) 阅(yuè)腿(tuǐ) 随(suí) 调(diào) 简(jiǎn) 拜(bài)访(fǎng) 具(jù)

13、闻(wén) 尘(chén) 仆(pú) 纳(nà) 闷(mèn) 丘(qiū) 迎(yíng) 等(děng)止(zhǐ) 境(jìng) 授(shòu) 品(pǐn)14、暗(àn) 降(jiàng) 丈(zhàng) 肢(zhī) 肌(jī)肤(fū) 辽(liáo) 阔(kuò) 血(xuè) 液(yè) 滋(zī) 润(rùn) 创(chuàng)造(zào)15、县(xiàn) 设(shè) 参(cān) 部(bù) 横(héng) 跨(kuà) 举(jǔ) 击(jī) 坚(jiān) 固(gù) 栏(lán) 案(àn) 爪(zhǎo) 贵(guì)

16、 断(duàn) 楚(chǔ) 孤(gū) 帆(fān)17、蓝(lán) 懒(lǎn) 披(pī) 划(huá) 威(wēi) 武(wǔ) 拣(jiǎn) 顔(yán) 形(xíng) 状(zhuàng) 渔(yú)料(liào) 辈(bèi)18、汇(huì) 欣(xīn) 赏(shǎng) 映(yìng) 挡(dǎng)视(shì) 线(xiàn) 浸(jìn) 献(xiàn) 药(yào)材(cái) 软(ruǎn) 刮(guā)舌(shé)

19、矛(máo) 盾(dùn) 集(jí) 持(chí) 般(bān) 架(jià) 龟(guī) 攻(gōng)炮(pào) 坦(tǎn) 战(zhàn) 神(shén) 兵(bīng)退(tuì)20、挖(wā) 鞋(xié) 斧(fǔ) 锯(jù) 免(miǎn) 屋(wū) 抢(qiǎng) 难(nán)初(chū) 管(guǎn) 敌(dí) 阶(jiē) 懂(dǒng)21、陶(táo) 谦(qiān) 虚(xū) 嘴(zuǐ) 恼(nǎo) 怒(nù) 吵(chǎo) 感(gǎn) 荒(huāng) 捧(pěng) 朴(pǔ)素(sù) 值(zhí) 受(shòu)

22、愿(yuàn) 姿(zī) 势(shì) 投(tóu) 况(kuàng)吞(tūn) 烈(liè) 绪(xù) 述(shù) 普(pǔ) 通(tōng) 鼓(gǔ) 励(lì)23、育(yù) 瓶(píng) 系(xì,jì) 绳(shéng) 茶(chá)危(wēi) 险(xiǎn) 顺(shùn) 俩(liǎng) 索(suǒ)激(jī) 堵(dǔ) 获(huò)24、予(yǔ) 担(dān) 宽(kuān) 裕(yù) 买(mǎi) 猜(cāi) 糖(táng) 即(jí) 卡(kǎ) 盼(pàn) 仁(rén) 贴(tiē)

四年级上册生字:200个

1、潮(cháo) 称(chēng) 盐(yán)笼(lóng) 罩(zhào) 蒙(méng) 薄(báo) 雾(wù) 昂(áng) 沸(fèi) 贯(guàn)旧(jiù) 恢(huī)2、灿(càn) 烂(làn) 竿(gān) 茫(máng) 桨(jiǎng)规(guī) 律(lǜ) 支(zhī) 株(zhū) 缝(feng)隙(xì) 耀(yào) 梢(shāo) 寂(jì)3、莫(mò) 腊(là) 浑(hún) 疑(yí)

4、虎(hǔ) 占(zhàn) 铺(pū) 均(jūn) 匀(yún) 叠(dié) 茎(jīng) 柄(bǐng)触(chù) 痕(hén) 逐(zhú)5、宅(zhái) 蔽(bì) 弃(qì) 毫(háo) 遇(yù) 择(zé) 址(zhǐ) 穴(xué) 掘(jué) 搜(sōu) 倾(qīng)扒(bā) 抛(pāo)6、溢(yì) 允(yǔn) 墙(qiáng) 牌(pái) 添(tiān)训(xùn) 覆(fù) 凝(níng) 辣(là) 酷(kù) 愉(yú) 拆(chāi)

7、融(róng) 剩(shèng) 伐(fá) 煤(méi)8、颈(jǐng) 郑(zhèng) 厉(lì) 剧(jù) 餐(cān) 倘(tǎng) 饮(yǐn) 侍(shì)脾(pí) 蹲(dūn) 供(gòng) 邻(lín)9、性(xìng) 格(gé) 凭(píng) 贪(tān) 职(zhí)痒(yǎng) 稿(gǎo) 踩(cǎi) 梅(méi) 蛇(shé) 跌(diē) 撞(zhuàng) 辟(pì)

10、崇(chóng) 旋(xuán) 嘉(jiā) 砖(zhuān) 隔(gé)屯(tún) 堡(bǎo) 垒(lěi) 仗(zhàng) 扶(fú)智(zhì) 慧(huì) 魄(pò)11、殿(diàn) 廊(láng) 柱(zhù) 栽(zāi) 筑(zhù) 阁(gé) 朱(zhū) 堤(dī) 雕(diāo) 狮(shī) 态(tài)12、孟(mèng) 浩(hào) 陵(líng) 辞(cí) 唯(wéi) 舍(shě) 君(jūn)

13、洪(hóng) 暴(bào) 猛(měng) 涨(zhǎng) 裤(kù)懒(lǎn) 稳(wěn) 俗(sú) 衡(héng) 序(xù) 伏(fú)14、峡(xiá) 桂(guì) 移(yí) 湾(wān) 彼(bǐ) 袭(xí) 余(yú) 怀(huái) 旷(kuàng) 暂(zàn) 胞(bāo)脉(mài)15、帝(dì) 义(yì) 伯(bó) 租(zū) 振(zhèn) 范(fàn) 闯(chuǎng) 凡(fán)巡(xún) 嚷(rǎng) 妇(fù) 惩(chéng)

16、篇(piān) 荐(jiàn) 翻(fān) 帘(lián) 页(yè) 删(shān) 词(cí) 燥(zào) 握(wò) 洽(qià) 昏(hūn) 厅(tīng) 糊(hú)17、改(gǎi) 程(chéng) 赖(lài) 耕(gēng) 驾(jià)幻(huàn) 潜(qián) 核(hé) 控(kòng) 联(lián)哲(zhé) 归(guī)18、恐(kǒng) 凶(xiōng) 笨(bèn) 鸽(gē) 仅(jǐn) 顿(dùn) 描(miáo) 绘(huì)吨(dūn) 盈(yíng) 敏(mǐn) 捷(jié) 崭(zhǎn)

五年级上册生字:150个

1、窃(qiè) 炒(chǎo) 锅(guō)踮(diǎn) 哟(yō) 饿(è) 惧(jù) 充(chōng) 檐(yán) 皱(zhòu) 碗(wǎn)酸(suān) 撑(chēng) 柜(guì)2、侣(lǚ) 娱(yú) 盒(hé) 豫(yù) 趟(tàng) 诵(sòng) 零(líng) 编(biān)某(mǒu)3、洛(luò) 榆(yú) 畔(pàn) 帐(zhàng)

4、魂(hún) 缕(lü) 幽(yōu) 葬(zàng) 愁(chóu)腮(sāi) 甚(shèn) 绸(chóu) 谓(wèi) 梳(shū)衰(shuāi) 绢(juàn) 侨(qiáo)5、鲸(jīng) 猪(zhū) 腭(è) 哺(bǔ) 滤(lǜ) 肚(dù) 肺(fèi) 矮(ǎi) 判(pàn) 胎(tāi)6、盗(dào) 嫌(xián) 夹(jiá) 恙(yàng) 藕(ǒu) 粘(zhān) 噪(zào) 废(fèi)

7、捞(lāo) 饵(ěr) 溅(jiàn) 钩(gōu) 翼(yì) 纵(zòng) 啪(pā) 鳃(sāi) 皎(jiǎo) 唇(chún) 沮(jǔ)诱(yòu) 诫(jiè) 践(jiàn)8、亩(mǔ) 尝(cháng) 吩(fēn) 咐(fù) 茅(máo) 榨(zhà) 榴(liú)9、杉(shān) 矶(jī) 混(hún) 昔(xī) 墟(xū) 曼(màn) 疾(jí) 爆(bào) 砾(lì) 砸(zá) 颤(chàn)

10、糕(gāo) 迪(dí) 搂(lǒu) 豪(háo) 誊(téng)置(zhì) 司(sī) 妙(miào) 版(bǎn) 慈(cí) 祥(xiáng) 歧(qí) 谨(jǐn)慎(shèn)11、损(sǔn) 皇(huáng) 珑(lóng) 剔(tī) 杭(háng)莱(lái) 瑶(yáo) 宏(hóng) 宋(sòng) 侵(qīn)统(tǒng) 销(xiāo) 瑰(guī) 烬(jìn)12、庙(miào) 务(wù) 葛(gě) 吼(hǒu) 腔(qiāng)崎(qí) 岖(qū) 尸(shī) 斩(zhǎn) 坠(zhuì)雹(báo) 仇(chóu) 恨(hèn) 眺(tiào)

13、丸(wán) 崖(yá) 岷(mín)14、典(diǎn) 副(fù) 委(wěi) 协(xié) 宾(bīn) 泽(zé) 奏(zòu) 诞(dàn) 钮(niǔ) 瞻(zhān) 拂(fú) 骑(qí) 嗓(sǎng) 党(dǎng)

六年级上册生字:80个

1、邀(yāo) 俯(fǔ) 瀑(bào) 峭(qiào) 躯(qū) 津(jīn) 蕴(yùn) 侠(xiá)2、谧(mì) 巷(xiàng) 俏(qiào) 逗(dòu) 庞(páng)烘(hōng) 烤(kǎo) 韵(yùn) 勤(qín) 勉(miǎn)吻(wěn)3、施(shī) 挠(náo) 庸(yōng) 艰(jiān) 毅(yì)铲(chǎn) 劣(liè) 惹(rě) 讥(jī) 浆(jiāng) 岔(chà)

4、挚(zhì) 寝(qǐn) 频(pín) 朦(méng) 胧(lóng)凄(qī) 斑(bān) 篇(piān)5、搁(gē) 填(tián) 怨(yuàn) 掀(xiān) 唉(āi)裹(guǒ) 魁(kuí) 梧(wú) 淋(lín) 撕(sī) 霉(méi) 虑(lǜ)6、悠(yōu) 仪(yí) 歉(qiàn) 溜(liū) 嘿(hēi)割(gē)

7、晶(jīng) 莹(yíng) 蔼(ǎi) 资(zī) 矿(kuàng) 赐(cì) 竭(jié) 滥(làn) 胁(xié) 睹(dǔ)8、嗡(wēng) 鹿(lù) 骏(jùn) 鹰(yīng) 潺(chán)脂(zhī) 婴(yīng) 眷(juàn)9、扭(niǔ) 胯(kuà) 厨(chú) 套(tào) 猬(wèi) 畜(chù) 窜(cuàn)

10、挽(wǎn) 囫(hú) 囵(lún) 枣(zǎo) 搞(gǎo) 恍(huǎng) 霜(shuāng) 详(xiáng)逝(shì) 章(zhāng) 咳(hāi) 嗽(sòu)11、塑(sù) 寇(kòu) 蕉(jiāo) 筒(tǒng) 躁(zào)革(gé) 遭(zāo) 泣(qì) 浴(yù) 搏(bó) 碑(bēi)12、茵(yīn) 蜡(là) 陌(mò) 盲(máng) 键(jiàn)粼(lín) 霎(shà) 录(lù)

面对疫情,古人如何防疫?

三年来,全国上下乃至全球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抗击新冠疫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呢?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故宫博物院藏。殷商人占卜: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防疫历史,早已有之

纵观我国历史,很早就有和疫情相关的文献记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意指疠疾在不同季节都有可能暴发,并且有专门的医生来进行诊治。《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这些史料都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几千年来,人们对各种瘟疫的抗击始终没有间断,勤洗手、讲卫生,佩戴“口罩”,佩戴防疫饰品,设置专门的隔离房屋、专职机构等,都是疫情防控直接有效的措施。

中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到,抗御“疫疬”入侵的同时很重要的是“避其毒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黄帝内经》还记录了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古人懂得防疫之重,要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

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

讲卫生 行沃盥之礼

其实勤洗手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甲骨文中的“盥”字,就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现更为形象,像极了双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过程。

后来,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应运而生。在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形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

“盥”的甲骨文

西周时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匜”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古人宽大的衣袖还兼有毛巾、手帕的功能

恐气触人佩戴“口罩”

除了勤洗手,佩戴口罩也是重要防疫手段。中国是衣冠上国,“汉服”宽大的衣袖兼具毛巾、手帕、遮阳的功能,“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以袖掩鼻的故事。

古时宫里的人为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

唐燕妃墓捧帷帽侍女壁画,昭陵博物馆藏

中国3—8 世纪时流行一种叫做羃䍦(milí)的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代,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更短小、轻便,长至颈部,面部微露,帽裙由纱网制成,不仅透视、遮阳、蔽沙,还兼具卫生防护效果,其实现在很多人干农活、骑车还会佩戴。

唐彩绘戴帷帽女陶俑,吐鲁番博物馆藏

1990年,唐太宗的妃子燕氏的墓室被清理出来,墓室壁画中,宫女手中所捧的帷帽垂挂着一圈长丝穗,形成一道薄幕,有一定卫生防护功能。

五代胡環番骑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中有戴帷帽的妇女形象,其中一尊骑马女俑的帷帽用泥制,外表涂黑,以方孔纱作帷,帷裙垂至颈部。帷帽帽体用皮革、毛毡或竹藤编织,外覆黑色纱罗等物,能防风沙。

明绣帕,松滋市博物馆藏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书中记载的方法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分餐图(局部)

分餐而食,降低风险

古人说话、饮酒、饮食时也习惯性地用广袖遮鼻,既温文尔雅,又减少了飞沫传播,直到现在很多家长在吃饭时依然会教导孩子“食不言,寝不语”,都有效杜绝了传染。

由于防疫需要,“分餐制”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据考证,北宋合餐制开始出现,最关键的原因是北宋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多元、烹饪样式增多,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明嘉靖二十九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甘肃省图书馆藏

“舍空邸第”,隔离救治

因为疫病有很大的传染性,因此关于传染源的隔离与管控便很重要。早在秦朝的时候,便有专门用来隔离病患的处所了,在那时被称为“疠所”。染病的患者应该被立即上报,朝廷便会派医官前来进行诊治或带走隔离。

汉代的时候,也会专门寻找空出来的院子作为隔离场所,将患者与普通民众隔离开来进行医治和防止疫病的传播。

《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了后世,相关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得更加完善,专门的疫情隔离医治机构也出现了。如在宋朝出现的将理院、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官方为了防治疫情所办的隔离机构。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湖南博物馆

“浓煮热呷”,药物救治

虽然古代医学技术并没有如今先进,但是吃药防治疫情也是他们的重要防疫手段。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不仅记载了疫病的相关内容,还囊括了许多如何防治疫情的药方。

除此之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也记载了一些如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等防治疫情的方剂。

西汉金医针,河北博物馆藏

到了唐代,除了内服方剂进行防治之外,外用的防治手段也多了起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除了专业医书,还有不少验方、偏方。如苏轼、沈括等文学大家都在作品中有所记载。

西汉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河北博物馆藏

“洒扫火燎”,环境净化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很早就重视环境卫生,在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寇扫”(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古代疫情暴发的缘由大多是气候大变如干旱、洪灾,或是战争。而这些因素导致灾后病菌的扩散。除了针对人的疫情防控和管理之外,古人对周遭环境也进行了处理,而这种主要手段便是熏香。通过熏香,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周遭环境的气味,预防呼吸感染,还能有效地对空气进行消毒。晋代葛洪便提出用雄黄等进行熏香,李时珍甚至提出了蒸汽消毒法,这种方法直到清代都仍在被应用。

西汉绮地“信期绣”香囊,湖南省博物馆藏

“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将病人所用的衣物通过蒸汽进行高温消毒,之后全家都不会有染上疫病的后顾之忧。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来源: 大河网

新华全媒+|这尊青铜鸟足神像,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视频加载中...

在新落成的三星堆博物馆内,有这样一件文物,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了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它就是青铜鸟足神像。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二楼,专为青铜鸟足神像辟出展陈单元,参观者莫不啧啧称奇。凸目獠牙、人鸟合体。这尊神像,上着交领锦衣,下穿云雷纹紧身短裙,双足似鸟爪突出。它头顶朱砂彩绘觚形尊,手撑方座罍,身体向后翻起,踏在一对怪鸟之上;一位头戴高冠、缀象牙耳饰、握凤首龙尾法器的“祭司”立于觚形尊之上,脚下卧着一条威风凛凛的龙……神像形态之复杂、内涵之丰富,彰显了三星堆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是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是7月17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青铜鸟足神像局部。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据了解,青铜鸟足神像由多个祭祀坑里出土的文物部件拼接而成。考虑结构安全问题,目前文物实体无法凑在一起,于是考古学家利用AI和3D打印等科技手段,结合手工拼对,成功复原了这件“国宝”的相对完整形态。

“尊和罍是夏商文明的典型器物,鸟足神像显然是三星堆的创造,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夏商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完美结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这是7月21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青铜鸟足神像(研究性复原)。新华社记者童芳 摄

这件通高超过2.5米的艺术品,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意味深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这件文物由独立的几个部分多次铸接而成,体量巨大,造型复杂且独特,应为古蜀时代祭祀太阳神用器,主体应为人面鸟身像。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

在三星堆的文物中,时常能找到中国古代神话的线索,比如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应是三星堆人想象中的“扶桑”“若木”;这件青铜鸟足神像,应是对神灵的崇拜。

“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不是人像,应当是神像。”王仁湘说。

他表示,从这件青铜鸟足神像的神面上,勾勒出更加广泛的文明交融图景。不止三星堆,在黄河流域仰韶文明的彩陶上,长江流域石家河文明、良渚文明的玉器上,都刻画着獠牙神面的形象,獠牙神面是太阳神的象征,体现了古蜀的太阳崇拜。

“不论是绘在彩陶上或是刻在器物上,南北都非常强调獠牙的细节,暗示着已经存在艺术交流与信仰认同。只是三星堆的獠牙神面形象出现时间更晚,是对史前文明的继承和延续,说明中华各区域文明在更广阔的时空内的交流融合。”王仁湘说。

凸显中国人精神图腾的龙的形象,在青铜鸟足神像上出现两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为典型的中国龙,三星堆人对龙的崇拜与中华其他区域完全一致。

鸟兽人合体,翔止自如,神性满满。这件三星堆先民创造的艺术杰作,闪耀着中华大地多个区域文明交流互融的光芒,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例。(记者王丁、童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