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过年的风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时间:2024-02-02 21:30:22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习俗完整版,终于找全了!

春节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以表清苦。

4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9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10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女儿回娘家拜年。(有的地区有大年初二回娘家、闹新女婿的风俗)

12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17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庆贺。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过年进入倒计时啦!

知道了这些过年习俗,是不是觉得年味儿十足呢?

快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知道一下,感受这年味儿吧!

来源:诗词世界公众号

春节: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 魏辉

农历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佳节中最盛大和隆重的节日,也是集祈福消灾、民俗娱乐和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传统佳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承载着丰富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春节期间的种种贺岁活动也主要围绕祭祖敬天、祈求丰年,期盼团圆、祝福祝寿,除旧迎新、进取进步的文化思想展开。春节期间,各地各族中华儿女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节庆文化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洋溢着浓郁热烈的节日气氛。

在我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都寄托着人们的团圆之思。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快节奏的、充满流动性的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常常回忆和眷恋故土,对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多了一份情感眷恋。其中,农历春节在中华民族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成为尤为重要的寄寓乡愁的民族传统节日。

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及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新时代潮流中与世界各国密切交流、互通互鉴,当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也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开始走入世界各地,并吸收融入了不同地区和国别的文化元素。

如今,春节受到世界许多国家民众的喜爱。在欧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每年都举办“中国年”“中国文化年”等文化体验活动,华人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度新春佳节,体验和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比如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每到中国春节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人们在街区路旁挂上精美饰品;餐馆也会做一些中国春节的传统菜肴;甚至一些地区,当地报纸也会开辟“中国周”栏目来教人们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像舞龙舞狮、燃放烟花、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也深受人们喜爱。在美国“唐人街”,春节期间大批华人和当地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观看舞龙舞狮、共进中餐,众多游人穿上中国唐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富有中国特色的各式表演活动,感受中国新年的热烈气氛。

与此同时,身在中国的外国友人们,更能亲身感受中国春节的欢乐气氛。写春联、贴窗花,包饺子、挂灯笼,逛庙会、放鞭炮,着盛装、猜灯谜以及看舞龙舞狮等,他们可以尽情享受欢乐祥和的中国新春佳节。

今天的中国农历新年已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不论是身居他乡的华人同胞,还是置身中国的外国友人,人们都能体验和感受到节日里的欢乐气氛,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新春佳节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内涵。同时,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图像和语言交流便利,也让世界各地真切感受到“中国年”的独特意蕴,触摸到中国新年在世界各地的时代脉搏和文化温度。(魏辉)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细数春节习俗,你们有这些吗?

说起春节种种习俗,不同地域可能差别较大,有些习俗好像象约定俗成一样,具有一些共性,今儿说一下我们家乡的一些春节习俗,这些习俗自打小在农村时就有了,在城里住了几十年仍在自觉不自觉的保持着,这就是一种习俗文化吧,很难轻易丢弃。

一、正月不理发

以前春节前总会抽个时间把头发剪一下,有的理发店临近春节还会顺风涨价。今年春节前忙于工作,没顾上理发,现在每天早上梳头时总觉得头发有点长,需要喷点发胶才好打理,白头发看上去也更加显眼。想去把头发剪一下,媳妇在旁边说,老人都说正月不理发的,你不能忍一忍吗?唉,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一套。对于一些民间习俗,我向来是不以为然的,不过说归说,临了还是尽量循规蹈矩,做一个随俗之人。网上也搜了一下,这个正月不理发似乎跟舅舅扯上了关系,我还有两个老舅舅呢,这么一想,横竖还是再维持一些时日吧。

二、除夕夜不关灯

这个小时在农村时就是这样了,尽管那个时候农村都很贫穷,但再穷大年三十的灯是彻夜通明的,完全不心疼电。至于什么原因,具体也没去考究,搬到城里后,我们家一直保留着这个习俗,不一定全部灯都开着,但至少要保证每个房间都有灯光进去。

三、出嫁姑娘不能见娘家的灯

这个习俗估计在农村比较看重,城里现在未必讲究这个了。但自我两个姐姐出嫁后就从没见她们大年三十回过娘家,这个讲究好像是怕女儿把娘家的福气什么的给带跑了。我觉得这个习俗应该可以寿终正寝了。

四、除夕夜守岁,放鞭炮开门迎新年。

除夕守岁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了,我们这里年三十晚上一转钟,立刻放一串长长的鞭炮迎接新年,这叫放鞭炮开门,一时间千家万户鞭炮声此起彼伏,经久不熄,这成了春节最浓的气息了。农村如此,城里亦如是,不过后来城里禁鞭了,城里的春节再也听不到鞭炮声了,年味感觉淡了不少。不过,城市禁鞭肯定也能得到大家理解,城市人口集中,放起鞭炮来给城市管理带来诸多麻烦。

五、提肉拜年

记得小时候农村拜年,家家手里都是拎着几提肉,或一斤,或二斤,提来提去,时间长久甚至有了异味。过去穷,一年难得吃上两回肉,提肉拜年似乎可以理解。时至今日,这种习俗渐渐淡了,不过对一些较亲的,比如舅舅,逢年过节还是有买点肉和酒的,我近几年给舅舅拜年都是提两瓶酒,几斤新鲜猪肉。

还有,过年穿新装,从贫困年代过来的人都有经历,记得我们小时盼着过新年,除了新年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外,还有可能换一身新装,那个年代不要说大人了,小孩子想换一身新装也不是一年容易的事,家里有几个小孩的,大的穿了传给小的穿,直到衣服破得不能再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新衣服不再看时节,不过过年给小孩换一身新装的传统还是得到了传袭,也算是一种仪式感吧。

大家所在地有一些什么春节习俗,说出来一起分享一下。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讲好中国文化#

春节,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一年之岁首,亦即农历新年。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新的希望、新的开始,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和寄托。那么,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究竟是什么呢?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年兽祛灾的传说。据记载,古代有一只名为“年”的怪兽,每年冬末都会出来袭击村庄,人们为了应对这个灾难,便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集体卧床不动,以躲避“年”兽的袭击。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年”兽怕红色、火光和鞭炮声,于是就在每年这个时候燃放烟花爆竹、贴红春联,以求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首先,是扫尘迎新。春节前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意味着辞旧迎新,扫除晦气,以期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其次,是贴对联、福字。对联通常是由红纸金字写成,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而福字则用红纸或金纸写成,意味着福气临门、好运连连。另外,就是拜年。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祝福互相。同时,也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传统的庙会、花市等庆祝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氛围。每到春节前夕,我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街挑选对联和各种挂饰,把家里装扮得喜气洋洋!

当然,春节期间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饺子是春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它象征着财源滚滚、招财进宝。除此之外,还有年糕、汤圆、八宝饭等等,这些美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比如年糕寓意着步步高升、年年高;汤圆则意味着团团圆圆、合家欢乐;八宝饭则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和美食佳肴,更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它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闹元宵,你知道哪些兰州传统习俗?

闹元宵,你知道哪些兰州传统习俗?

元宵佳节,许多地方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看烟花、赏戏曲等习俗。那么,兰州人过元宵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又有多少人知道过元宵节的风俗呢?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连日来,记者在西固、安宁、七里河等区随机采访了一些20岁至70岁的市民。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只知道过元宵节要吃汤圆、猜谜语和燃放烟花。而对一些年长者来说,过元宵节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吃汤圆、猜谜语、舞龙舞狮子、踩高跷、铁芯子、跑旱船等。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以前,兰州市各处都有元宵节举办猜灯谜的习俗,在五泉山、西湖、雁滩等公园,树上挂着各种动物形状的灯笼,每个灯笼下面系上一条飘带,上面写着谜面。小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三五成群围着竞猜谜语,场面甚是热闹。“猜中了谜底,孩子们就会欢腾起来,然后结伴去领一个小小的纪念品,别提有多高兴了。近几年,年味似乎淡了,一些元宵节的习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从安宁区水务部门退休的梁先生说,前些年,每到元宵节前两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些烟花迎接太平鼓、舞龙舞狮子的队伍来小区闹元宵,有讲究的人家还会请社火到家里闹腾一下,将一年来的晦气冲走,以示来年吉祥平安。“有些单位也会摆上桌椅,请社火队伍到院子里打太平鼓、舞龙舞狮子。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在我们老家,过元宵节很热闹,村里举办踩高跷、铁芯子等传统社火活动,走村串巷挨家挨户闹元宵。还有个传统的讲究就是,用煤砖垒起火堆,然后人们围着火堆一圈一圈地转,意思就是驱走百病,祈求健康。”榆中县青城镇新民村的高国勇说,这些传统社火都是村委会牵头组织的,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在安宁和七里河区的部分小区,有市民认为,近几年,除了社区在元宵节举办猜灯谜、给孤寡老人送汤圆活动外,元宵节的很多传统习俗都被淡化了,更多的人将元宵节当成团圆节来过,一家人或在酒店包一桌酒席,或在家里张罗一桌丰盛的菜品,聚在一起拉家常,商讨一些来年的打算等。在安宁区委家属院,年近七旬的王大爷认为,现如今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他们对春节和元宵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已经不怎么在意了,而老年人又没有多少精力去组织这些传统习俗活动。

对于吃汤圆,年轻人钟情于到商场买现成的,而老年人则乐于自己动手制作。即使不亲手制作,也会购买现场手工制作的,他们觉得这样才有节日氛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威风锣鼓、剪纸、社火、糖画…山西春节必看十大民俗,喜庆又红火

这个春节总要来趟山西,和喜欢的人一起,看传统的木板年画儿、感受粗狂豪放的威风锣鼓、试着给爱的人剪个年味十足的窗花、再一起举着糖画回忆童年……让所有美好的记忆凝固在这里,山西的年味里都是爱的味道。

木板年画

过大年,贴年画,每逢春节,人们习惯在大门上、窗户上、灶台上贴上一张张寓意不同的年画。自然不能少了传统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印记。

上色、覆纸、拓印,手法娴熟中,一张张精美的年画便呈现在眼前,令人眼前一亮,透着浓浓的年味。

威风锣鼓

过大年最有看头的还得是咱“锣鼓之乡”的山西临汾威风锣鼓。在这里过大年最热烈的方式就是威风锣鼓,这也一直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方式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刚劲有力的“威风锣鼓”表演都会在这里亮相。

晋南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就是“天下第一鼓”的临汾威风锣鼓。

剪纸

山西的剪纸那是响当当地,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春节家家挂挂签、贴窗花。山西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染刻纸两大类,前者分布较广泛,遍及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多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

各种形式的民俗剪纸被民众应用到衣、食、住、行、用、乐中装饰环境、美化生活表达着新的一年人们的美好愿望。

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也就是农历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面塑

腊月里,家家户户根据自家喜好,揉搓剪捏,做出各种造型的面塑,来增添新年的喜庆氛围。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山西准备花馍面塑是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大到岁时礼仪、传统节日小到娶妻生子、乔迁入居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山西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面塑,又有着不同的风味。不同色彩、造型、用途的面塑,都代表着不同地区山西人的风俗习惯。

糖画

过大年怎么能少了糖画?糖画是每个人童年时期过年最美好回忆。

无论寺庙集市,还是风景名胜,或者是学校街道,随处都可见糖画的小摊。因亦糖亦画,可观可食,饱受大众的喜爱为一时的流行物,因此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它的俗称,比如“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糖画,顾名思义,从它的名字就能知道是用糖做成的画。糖画属于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一签。

据考,糖画最早的渊源是来自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记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因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后来历经各个朝代艺人在此基础上创新工艺,将印铸图案的手法改为用小铜勺描绘图案,就变成了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秧歌

过年闹红火,最有过年气氛的还得是山西的秧歌。山西秧歌众多,较为出名的为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刺绣

民间是山西刺绣的生长地。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民间刺绣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显得率真,尤其作为服饰刺绣,是与人的性格相协调/相适应而存在。

山西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戏曲

山西戏曲,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

炕围画

炕围画亦称墙围画、墙围,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炕围画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影响深远。

这个春节来山西过大年,阖家团圆中,赏民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监制:田霞

编审:江虹

责编:李琳 汤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