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植物风水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黄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时间:2024-01-18 16:41:05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黄姓迁徙史,看看你来自哪里?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偻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洗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客家黄氏(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嘉应客家黄氏(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黄姓迁徙史,看看你来自哪里?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偻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洗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客家黄氏(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嘉应客家黄氏(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黄氏宗亲点击加入黄氏总群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黄氏最全名人录,黄家人转起

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广东汕尾人,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令仪

黄令仪生于1936年,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在母校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计算所。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黄如论

旅菲华侨,高级工程师,闽江学院副董事长。现任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华商会会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社、发展咨询团副主席、云南省人民政府顾问、北京银行董事局董事、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慈善总会高级顾问、福建闽江学院副董事长等职位。

黄涛

中国荣军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西南工作局常务副局长,世界华人接触艺术家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台湾书画院常务理事。

黄仁勋

美籍华人,1993 年创办NVIDIA (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商之一)。2001年在《财富》“40岁以下最富40 人”排名第12 位。黄仁勋为人不张扬,国内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杰出华人的成功之路,其实他的成绩已经足够与王嘉廉和杨致远等华人IT精英并驾齐驱。在用户口中,他也经常被亲切的叫作\"老黄\"。

黄英豪

1967年出生,广东江门人,英国根德大学法律系毕业,曾是最年轻的临时立议员。现任投资公司Perfect Ace Investments Limited(PAIL)董事,全国政协委员。

黄卖九

江西都昌人,1938年9月生。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瓷网艺术家库陶瓷名家,擅长中国书法,陶瓷青花装饰。

黄德满

出生于广东省阳江,1977年考上大学,维也纳酒店集团创始人,CEO。中国酒店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者和实践者。被誉为“中国精品连锁酒店第一人”。

黄利初

1970年生于景德镇,艺名“长兴”。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中国轻工业(陶瓷)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科学院评定),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黄育宏

出生于潮汕平原的一个农民家庭,1969年,19岁的黄育宏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先后曾担任过作战参谋、连长、副营长、司令部作战股长、团参谋长。现任明珠置业董事长。

黄宏生

生于1956年,海南临高人。创维创始人、原创维集团兼创维控股董事局主席。

黄诚坚

从业近30年的影视剧策划、制片人,中金源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

黄锦波

祖籍广东台山,生于香港,美国首位华裔市长,医学博士;美国中美电视台董事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名誉会长。20多年来,回中国100多次,致力于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被媒体誉为\"七位一体\"的男人、“在中国最具魅力的男子汉”。

黄祖耀

著名企业家,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的董事长。大华银行是新加坡四大银行之一,国际性的大银行集团,总资产超过30亿美元。他是继郭芳枫、李成伟之后的新加坡华裔金融界富豪。黄祖耀是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福建会馆的主席、新加坡华文报《星洲日报》董事长,2015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46名,世界富豪榜第271名。

黄茂如

硕士学历,1995年创建茂业集团。

2008胡润中国富豪榜第45名,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第8名,现任深圳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茂如持有茂业集团99.999%股份,而张静则持有其余的0.001%股份。曾获美国名人协会行政管理成就奖。2016年胡润百富榜,黄茂如、张静夫妇以225亿财富排名第89位。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黄茂如、张静夫妇以155亿排名第26。

黄诗厚

英文名Alice Huang,华裔分子病毒学家。祖籍安徽,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父亲是早期留美学生,她在年幼时随全家来到美国。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纽约大学(NYU)理学院院长。2010年2月22日起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

黄烽

福建省福安人,上海沪江大学肄业,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第11政委,1951年参加朝鲜秋季防御作战,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获二级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1年9月1日因病在福州去世。

巍巍黄氏,光耀华夏。这些黄氏儿女,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做贡献,也为黄氏一族增光添彩,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再谈“张”姓真正起源:考古揭开重要线索,源流大大早于史书

张姓,人口数量在中国高居第三(前两个是王姓、李姓),多达9540万人(2018年统计)。

在中国历史上,张姓可以说是最神秘的一个姓氏。张姓里并没出过正统的皇帝,但对历史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在两千多年里,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很多关键事件,都是张姓人物作为主导,或开辟历史,或力挽狂澜。然而,张姓的起源却是一个谜团,似乎是在西周后期突然出现的。

蜀汉大将张飞

几十次影响中国历史走向

张姓,之所以被认为非常神秘,就是因为他们往往在关键时间点上,担当引导历史发展的主导人物。因此有玩笑说,“张家人”是开办时间管理局的,局长就是玉皇大帝(也姓张),副局长是道教的张天师。

我们列举下例子看一看,这些历史史实可说非常令人难忘:

第一,结束春秋时代的“三家分晋”事件,幕后关键主导者是赵襄子的第一谋士张孟谈。

张孟谈,被认为是晋国大夫张孟的后人。正是在他的谋略指导下,赵氏果断坚守晋阳,并由张孟谈潜入敌营,说服魏氏、韩氏倒戈一击,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智伯。

第二,为秦国平定六国,制定连横策略,是张仪。

第三,为建立汉朝,运筹帷幄立下策定之功的,是张良。

第四,开通西域,打通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的,是张骞。

第五,创立天师道,成为中国道教文化始祖的,是天师张道陵。

第六,制造地动仪,写下《伤寒杂病论》的,是张衡和张仲景。

张骞出使西域

第七,引发东汉灭亡的,是太平道创始人和黄巾起义领袖张角。

第八,东汉末年每一个大势力,必有姓张的名将或名臣辅佐,曹操有张辽、张郃,刘备有张飞,孙权有张昭,袁术有张勋,刘表有张允,刘璋有张任。

第九,西晋短暂的治世中,最重要的名臣是张华。

第十,唐朝最有名的宰相,有张柬之、张九龄。

第十一,安史之乱,死守睢阳保护南方不受侵害,有张巡。

第十二,唐朝末期,领导河西走廊十三州起义归唐,有张义潮。

第十三,辅佐西夏建国,为李元昊出谋划策的,是张元。

第十四,南宋灭亡一战,灭宋的是张弘范,为大宋战至最后一刻的是张世杰

………………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其实远不只这些。张姓,可以说风云人物辈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出了非常不一般的作用。

周宣王卿士张仲

张姓,是西周后期突然出现的吗?

关于张姓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有说法称,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孙“张挥”,但这个已被确认是后世杜撰。一般来说,把始祖定为黄帝的某个子孙,基本都是不可靠的。黄帝的历史本身不可考,所有将祖先攀附于黄帝身上的家谱,大多是明清时代的虚构。

但是,张姓的来源在史书上还是有不少线索的。不过,张姓人物的最早记录,似乎是西周后期突然出现的。

张姓第一位出现的人物,是《诗经》记载的西周后期周宣王的卿士张仲。《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这里谈到的张仲,是周宣王中兴功臣尹吉甫的一位朋友,也是辅佐周宣王的大臣。但是,张仲的记录仅限于此,张仲,也是有史可考的张姓公认始祖。到了春秋时代,晋国有大夫张孟、张趯、张骼等人,史书才有了比较详细的人物事迹。

但是,张仲真的是张姓第一人吗?根据考古发现,张姓的真正起源,可能比张仲早得多。

商周时代的武士

首先,有一个关键依据是通过考古研究才发现的。那就是“张”姓在春秋之前,并不是写作“张”,而是“长”。

证据就是一组出土的战国兵器:1971年,河南省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了一批韩国铜兵器,其中两件铜戈铭文分别为:

“四年郑命:韩囗,司寇长朱,武库工师:囗囗,冶尹皮攴造”;

“五年郑命韩囗,司寇张朱,右库工师:春高,冶尹:濡造”

由此可见,张字和长字在战国以前互为通假,张姓本来应该称为“长”姓。这样一来,我们再重新审视考古发现,就能找到很多“长”姓的起源线索。

长子口青铜器

张姓的源流:长子国与长狄

1997年,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发掘出了著名的“长子口”墓,这一发现在当时震惊了国内学者。

长子口墓出土了大量西周时代的青铜礼器,其中54件有铭文,其中39器铭文带“长子口”字样。这说明,墓主本人叫做“长子口”。长,是墓主的氏名或国名,子是爵位,口为名。这也就是说,河南鹿邑曾经有一个叫做“长国”的西周子爵诸侯国。很有可能,这个就是周宣王卿士张仲所属的封国。

此外,在湖北黄陂鲁台山M30曾出土一件圆鼎,铭文“长子狗乍父乙尊彝”,该墓年代为康王晚期或昭王。这也是长国存在的一个证据。

长子狗铜鼎

不仅是西周,甲骨文三期卡辞中出现有“其又长子唯龟至王受又”的记载。这说的是,商代也有一个名为“长”的方国,这个长国要定期向商王贡龟。

同时,地名也是重要的历史证据。春秋战国的三晋地区有长子、长社、长治、长平等地,春秋史书里还出现过长丘,这些都可能与长姓或长国有关。

另外,春秋时代还出现过一个奇怪的狄人部落——长狄,这个长狄曾经对齐国、宋国、晋国、卫国都造成了严重威胁,甚至灭亡邢国,攻破卫国。在《左传》中有记载称:“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长狄位于长丘一带,再将各方线索统统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认为,长狄就是“长姓之狄”,或者干脆就是“张姓之狄”。

最有意思的是,长狄的地盘,正是张姓公认的祖源地——河北清河县,即“天下张姓出清河”。

据记载,公元前661年,狄人破邢,次年,狄人灭卫。而今天的清河县,正在邢台市(古邢国所在地)辖区内,位于邢国都城以东不过二百里,位于卫国都城东北不过四百里。清河县,正是长狄的大本营。

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的长狄,很可能是西周灭亡后产生的,是长国开始“不服王化”,走上戎狄化的一个产物。这个情况非常类似楚国,楚国被称为荆蛮,而长国就被称为长狄。事实上,无论是楚国还是长国,都是华夏文明的分支,并非外来的民族。

周平王东迁

重新梳理后的张姓起源

我们通过研究史书,再加上考古发现,就可以总结出张姓的真正来源:

张姓,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是位于中原的诸多方国之一。在西周时期,张姓是长国国君的氏名,被周王册封为子爵,地望在河南、山西或河北一带,甚至有可能长国不止一个。长国在周宣王时期,涌现了张仲、张象这样的名臣。

但是周幽王后期,太子宜臼(周平王)引来申国、犬戎等势力,杀死幽王推翻了西周,造成天下大乱,国有二王(周平王、周携王并立)。在此时,长国很可能处于反东周阵营(支持周携王)一方被诬蔑为戎狄,或者本国统治阶层崩溃导致了戎狄化。

在此后的春秋历史中,长狄作为参与混战的一员,逐步被别国兼并,长姓家族也逐步分散融入各国,并涌现出了一批卓越人物——晋国的张孟、张趯、张骼,宋国的张匄,以及赵氏军师张孟谈等人,从此张姓开始发扬光大。

由于张姓的兴起远早于春秋,所以在张孟等人在晋国出名的时候,张姓以长国、长狄为基础早已经在北方开枝散叶,所以才能够在今天成为中国第三大姓氏。(作者:陶慕剑)

百家姓——张氏的历史渊源

好多粉丝要求出一期张氏的历史渊源,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虽然在百家姓中位列第24位,但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氏——主管弓箭

一、张姓的由来

张姓源出于姬姓,黄帝第五子挥,因发明弓箭,赐姓挥公姓张,封地清河(今河北清河),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再说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黄帝第五子挥

二、张姓名人

张姓历史名人不胜枚举,仅中国古代十四圣,张姓就独占四圣,成百姓之首。张氏人才之多,略举如下:

战国纵横家张仪、汉初谋圣张良、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书法家张芝、三国大将张飞、张辽、张郃、唐代诗人张九龄、张继、张说、张籍、书法家草圣张旭、清明上河图绘制者张择端、道教首领张三丰等等,由于张姓名人之多,在此无法一一列举!

谋圣张良

三、张姓的分布

张姓同样遍布全国,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四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辽宁、广东、安徽、黑龙江,这六省又集中了28%。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4%,为当今的张姓第一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9.5%。

四、张氏祖地

张氏祖地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挥公:河北清河。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张氏最为显赫。2008年6月24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海内外的张氏子孙,不远千里来到中华张氏起源地——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祭拜他们的始祖挥公。

清河祖地

台骀:山西太原。台骀为挥公的孙子,山西太原昌宁公祠是文献记载中张氏最早的“祖庙”,是为祭祀张氏的先祖 (一世祖挥、二世祖昧、三世祖台骀)而建造的,殿内塑像仍存,高约3米。据考证,是张氏三世祖台骀公像。始祖挥公像和二世祖昧公像早已荡然无存,但有关张氏始祖的遗迹和三世祖台骀的历史功绩却彪炳千秋。

太原祖庙

张氏总会:河南濮阳。濮阳县建有挥公陵园和张挥公园,以纪念张氏始祖,国学大师张岱年题词:“濮阳本颛顼故都,今为中州胜地。张氏源出濮阳,历代名贤辈出。”在濮阳张姓研究会及世界其他地方张氏组织的倡导下,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和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于2005年4月27日至30日在濮阳召开,有来自海内外31个国家和地区的张氏代表1300多人和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地方政府的领导参加,汇集在濮阳,来到张氏发源地,进行寻根联谊、考察合作活动。

挥公陵园

五、张姓皇帝

都说张姓无皇帝,源自于一个传说:{传说当年姜子牙奉命封神。他也有私心,想把玉皇大帝之位留给自己,故在册封诸神时,故意将此位空出。而当年的玉皇大帝时为一小神仙。他赶到姜子牙封神处,发现有一位子空着,故走上前去:“此位何人?”姜子牙看了他一眼说:“有人!”玉帝因为年青,还有点腼腆,想:“他没说是我啊,可能同名吧!”转身到处看看,回到神坛前,看此位仍然空着。就又去问姜子牙:“此位何人?”姜子牙忙着应付众神仙,没回头就“有人!”玉帝得到肯定,扭身坐上此座,就成为众神仙之首:玉皇大帝。而姜子牙忙完赐封,想起领袖之位,刚想上坐,看到一相貌端庄、气势轩昂的青年已端坐其上。此时把个姜子牙急得,上前试问:“你为何人?为何坐上此位?”只见玉帝微微一笑,轻轻回到:“我问了两次,你都说‘是有人’!而我刚好姓张,名有人”。姜子牙气得咬牙说道:“从今往后,张姓弟子永世不得称帝!”}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

其实,张姓是有皇帝的,十六国期间张寔建立前凉,占领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传8位帝王,历时共60年。另有金山国皇帝张奉承(唐末地方,在河西沙洲,今甘肃部分地区),大楚皇帝张邦昌(北宋末年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称楚帝),汉兴皇帝张致(金朝时自立为帝)、大西皇帝张献忠(崇祯年间进兵四川,在成都建都称帝)。

前凉皇帝张寔

几千年的酝酿发酵,几千年的传承,张氏文化如历久弥笃的老酒,正在清河散发出更加诱人的醇香。

姓张的朋友知道“张”字的来历吗?第1位姓张的竟和黄帝有关,看完涨知识

张字在现在指的是一个姓氏,但是张姓是如何产生的,你们知道吗?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张姓的来历,姓张的朋友们,可以进行收藏,咱们接着往下看!

张姓的主流来源于姬姓,姬姓就是黄帝部族姓氏里面,最大的一个姓。

相传黄帝有一个孙子他叫挥,指挥的挥,他被封为弓正,专门管造弓箭,

他也兼职星官,管天文,张在28星宿里面是其中一个,它的形状一共是6颗星,所以《老子》里面说:“天之道犹张弓也“。

挥这个人,就是最早用“张”字做姓氏的人。张挥:我们可以说他是“张”姓的始祖。

张姓最早的活动地点在河北的清河,还有河南的濮阳一带,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张姓的两大支。

春秋时期张氏世世代代是晋国的贵族,最有名的是张候,张老,张候也是被很多张姓的后裔奉为为先祖。

今天关于张字来历分享就到这儿,张姓朋友们,对于自己的姓氏来历你们了解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黄”姓的起源,看看你属于哪一支?

“黄”姓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排名是第八位。

黄姓

大陆地区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

在《百家姓》里面,黄姓排在第96位。

百家姓

来看一下黄姓的起源吧!黄姓的起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源自“姬”姓。

黄帝轩辕氏

1、“黄帝”的后裔,黄帝姬轩辕的长子——少昊玄嚣,其四世孙台骀因治水有功而受封,台骀的子孙在春秋时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黄国公族的子孙便以国为氏。

2、姬轩辕的孙子颛顼,有个曾孙叫吴回的被帝喾任命为掌火之官——祝融,吴回之子有个叫陆终的,他的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此支黄氏被认为黄氏的正宗。

黄氏始祖

二、源自“嬴”姓。

伯益

黄帝的另外有一个后裔叫伯益的,因为辅佐舜帝有功,舜将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其赐为嬴氏。伯益的后裔中有一支活跃于淮河流域,被称为:“黄夷”。后来周灭殷商,黄夷臣服于周,被周封为侯爵诸侯国(二等爵),建立黄国。黄国由于和楚国比较接近,一直和楚国相抗衡,后因不敌被楚成王所灭。黄国宗室后裔便以“黄”为氏。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是黄国宗室的后裔。

三、源自官位。

1、远古伏羲氏下属之官有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黄氏、龙氏。

2、黄帝轩辕氏下属之官有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黄氏、云氏。

四、源于改姓。

1、它姓改姓。

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

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2、它族改姓

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黄姓的变迁: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迁移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黄姓的足迹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

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向南发展的新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

宋、元、明时期,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明朝末期,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黄姓分布图

移居海外的黄姓: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黄姓的后裔。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