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住宅风水

刘大均(刘大钧老师简介)

时间:2024-01-23 22:51:41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大散文|坐在窗台看山景

大散文|坐在窗台看山景

作者 崔洪国

“月出皎兮,佼人寮兮”“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一刻,也许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样在自家的窗台望着深空那轮银色的月。那是夜色中山景的一种叙事,不是点缀—展开来,你会有很多的抒情和话语表达,不管是关于月,还是关于山景和城市的平民烟火。

——题记

从客厅窗台的书台望出去,东南西三面都是山,那些山是一脉相连的,只是有了小区楼宇对视线的阻隔,看着像断开了一般,其实从东面的消防通道上去,顺着走,一直可以走到凤凰路西边的涵玉翠岭,涵玉翠岭西边的拖缰山体公园可以迤逦走出来,周末如果有时间,可以用半天时间来完成这一趟风光旖旎的穿山之旅。如果感觉累,不想走太远,可以从小区南边的半山腰或者西边山上的松林里缓步下来,那也是移步换景,一边行走,一边细看,一边思考,自然也能赏略无限的秀美风光。

居家的这几天,我一直在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我家里有好几个版本,有装帧精美,16K彩页的,厚厚一本,能够让你循着那斑斓的色彩和精美的图片进入阅读状态,感觉这个版本倒很适合上高中或者刚上大学的年轻人阅读,这是我有一年到千佛山山会,一眼就从那些琳琅满目的书丛中看到了她,想也没想就买回来了,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看过一遍以后,一直放在床头,有时间就翻开读上几页,每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感觉。

还有一个版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的,蓝色封面,是美丽的瓦尔登湖的影像,湖畔是一棵树,华盖如伞,很有气场,让人一看就很想进入到那种场景中去。内里如普通的书一样,装帧也不华美,但有彩色插页,中规中矩,品读起来很有代入感。说心里话,《瓦尔登湖》并不是一本很好读懂的书,特别是开头的经济篇,如果是第一次看就如同云里雾里一般,好像是主人在梦呓,起初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既然是世界名著自然有世界名著的道理,只是需要我们能够静下来深进去体悟,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和人们心态浮躁,社会浮华和喧嚣中,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大毅力的,所以我一直想写一篇《我读瓦尔登湖》详述一下自己的内省和感悟,这是后话,还是说窗台的山景。

我在有月的夜晚从窗台看过前面的山景。我会在很清朗的夜晚,适合赏月的时间,坐在窗台那个长条的书桌前,盼星星更盼着月亮爬上东山岗。“月出皎兮,佼人寮兮”“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你亲眼看着那一弯或一轮月亮从黑魆魆的山间慢悠悠升起来,如怪兽般嶙峋的山体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你清寂的心终于笃定了一些温暖。月光皎洁,月色朗照,穿越过一栋一栋高耸的楼宇,小区院子绿化丛里有了更多月光投下来那些楼的影,有灯光从楼上次第亮起来,那是一个城市的一角在月光里呼应的烟火气息,那一刻,也许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样在自家的窗台望着深空那轮银色的月。那是夜色中山景的一种叙事,不是点缀—展开来,你会有很多的抒情和话语表达,不管是关于月,还是关于山景和城市的平民烟火。

居家的这一两天,我有时间就坐在那个书桌前静静地望着窗外的群山。当外出自由的行走成了一种约束和羁绊,即令时间是一天两天,内心也是七上八下的,还是有些不自在,不舒服。但我是一个很快能找到自我放松和调节的人,从窗台书桌望着漫山遍野的山景,我还是很快找到了居家的另外一种看似寻常的崭新体验。倘若在往常,也许没有什么不同,但因为暂时居家,行动多少受限,那份望山的心情自然就有些不同了。都是大自然的一种赐予,不同在哪里呢?你自由出入的时候,顺了山路,那些行云流水是触手可及的,居家的几天,从窗子望出去,那些葳蕤葱郁忽然就成了一种奢侈品,它们好像或远或近在你视野的远方,平常说走就走,说看就看,说摸就摸的松林、红枫、高天、流云怎么就成了你触目可达,但却触手难及的东西,好像一种限量供应的公品,让你感到那样稀缺和可贵。那一刻,我对于自然的山川,对于和山川的约会,内心对于看似廉价的自由萌生的冲动和渴望有了一种更深沉的解读,原来,这些东西与我们这般的不可或缺,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么想来,坐在窗前的书桌观山景,真得就是生活的一种难得限量版了。

就在昨天,我整整一下午坐在窗前那个桌台上,桌上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想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每天与自然相伴的那些时光,看似离群索居,实则是在如一枝一叶一般,回馈着自然无私的恩赐,内心祈求着大自然的包容和宽恕,那不是一种独白,那是一种对话。读《周易概论》的时候,我的心中始终充满了敬畏,把很多的内容工整的抄录下来,我知道那些需要你怀了无限虔诚去求证和鉴悟,那可能不需要你如从医一般一个一个去临床积累,但会需要你不断地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去实证和印鉴。一个下午,我就那么静静坐着,阅读着,思考着。外面依然是看似熟视无睹的美丽山景。

楼下前面的小广场上几个孩童在那里踢足球,他们在东边入场的东门那里用塑料隔离桩搭了个球门,轮换着往球门踢,有一个孩子在那里负责捡球,球踢进了球门,其他的孩子就在旁边欢呼着,大约他们也正受着家里大人观看卡塔尔世界杯氛围的熏陶,玩得不亦乐乎。那份没有失却的童稚从他们的欢呼中就能听出来,他们踢的球没有假球,他们心中的足球是快乐的,是奔跑的,是阳光的,是完美的。广场前面的银杏和黄金槐叶子早就落光了,在刚来的这场寒流中,这些树洗尽铅华,换上了过冬的装。有物业和绿化的人员穿了工装,在小区里来回穿梭忙碌着。路边那些蓬松高挑的雪松、法桐、银杏顺着逐渐走高的地势疏密相间的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往上就是苍茫的林海了。

天空有疏淡的云团来回飘着,太阳已经行进到西边的山顶上,一会躲在云团后边,天空就多了一丝阴冷和寒意,一会又从云团里露出脸来,阳光是冬日特有的温煦宜人,天空又瞬间锃亮了,寒流清洗过的深蓝从一个一个的云团中间反射到群山和我眼前的院子里,又让人感到清爽透气,心旷神怡。这样的场景在下午的光阴里来回有三四次,我就在这轮回的光景里一边看着书,一边把所思所得融入到山景中,寻觅着不同的场域中相似和永恒的叫做规律和哲学的思辨。窗台上还摆了一盆金枝玉叶和红掌,金枝玉叶的小叶片圆圆的,就如同绿色的榆钱,小巧、玲珑、精致。红掌还没有到盛放的时节,如一根红色的长针,卷成了细细的长条,在云团间投过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的红艳,要是笑脸舒展开,一定是山景中的又一道最靓丽风景了。

我很喜欢坐在窗台的书桌前看山景的感觉。说起来,阳台的这个布局是受了岳父和女儿的启发。今年春天,岳父岳母跟着我们在省城济南住过一段。岳父岳母已经90岁高龄,但没有什么大的病,吃饭睡眠都很好,身体健康,特别是岳父,脸色红扑扑的,看上去鹤发童颜。岳父对于生活的阳光心态一直让我心中充满了钦敬。岳父一生经历丰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岳父年轻时在黄河边出过夫,在工宣队做过宣传员,在博山烧过砖窑,见多了世事的沧桑,生活态度非常达观,一生最细唱戏、看戏、下棋,棋艺高深精湛,而且自己总结了下棋最高境界是“和”的棋经,在济南和老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棋友。

春天住在我家那会,每天晚上岳父和我讲的最多的就是关于下棋的棋道和他喜欢的京剧、二胡。我对于国粹京剧和二胡没有什么很深的研究,但是从与岳父的交谈中也约略掌握了不少关于京剧和二胡的知识。特别是岳父来了兴致,拉一段二胡,或唱一段京剧,拉得神情专注,唱得字正腔圆,我听得也是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有一个周末,岳父和岳母在我家的客厅的窗台上,目不转睛的望着外面的群山和从山上卷过来的春潮。岳父个高,岳母个矮,岳母在岳父的旁边依偎着他,嘴里咕哝着,“你看啥呢?”是啊,岳父在看啥呢?我也疑惑,但没有去打扰他,一会听着他唱起了喜欢的《空城计》“我正坐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听那抑扬顿挫的唱腔,仿佛看到街亭失手后,司马懿率大军蜂拥而至,众人惊慌失措之余,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抚琴之间,笑容可掬地就把司马的雄兵退了。坐在城楼观山景,心中自有雄兵甲戈,纵横捭阖,那是大韬略。90岁的岳父哼唱着《空城计》,站在窗台观山景,此山景虽彼山景,但也是一种快意畅达人生,我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后来,我把这事说给了远在外地的女儿,女儿很快就给我发了一个把阳台改造成观山书台的小视频,建议我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书台,有时间坐在书台前,不仅啥时候想看山景就看,还能坐在那里一边观看着山景,一边静静地读着书,思考着关于社会,人生,自然等的精微和宏观话题。这个主意好,说干就干,用一天的时间,我就把客厅外面的阳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儿从网上网购了书台和高架凳,书台用强力胶就能粘在瓷砖上,高架凳正和书台搭配,我又在东墙上挂了一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山水画,一个小小的空间,一个精致的观景书台就做成了。那里很快就成了我和妻子最爱驻留的地方,有时间了就坐在书台上,外面松涛如海,清风徐来,有月的夜晚,夜色朗照,前面一栋一栋的楼上灯光闪烁,刚建好那会,正是秋意渐浓,外面山川和院里搭配着五颜六色的色彩,秋虫的鸣唱浅吟低回,“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那一刻,真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秋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夫未寄莫飞霜。”昨天夜里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短短居家感觉让我对出行、自由、生活、人生等产生了那么多的困惑和思考,我不知道是我自己的感性使然,还是很多和我一样居家的人有着同样的体验。我披衣起来,没有月光,一地的清凉,阳台的书桌沉浸在暗夜中,我那时特别想坐在书桌上看山景,但我出不去,看不清。回到房间迷迷糊糊睡了,醒来的时候,物业工作人员微信我说可以自由出入了,我内心忽然有了一种释然和释放的感觉,那一刻,我没有先选择下楼和出去,而是移步到了窗台的书桌前,坐在高脚凳上,望着窗外扑面而来的山景,内心有无法言说的波澜,如那高天的行云和漫天的云涛松涛一般,平时的云淡风轻,那时是那般曼妙和神奇。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

壹点号 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奋追流年\",易学\"泰斗\"刘大钧带给我们的思考

刘大钧,1943年1月生于山东邹平。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径。代表作有《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等。其中,《周易概论》一书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日文、德文及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发行28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形成了极大影响。

"刘大钧"这个名字与《周易》有关。"大钧"之名就是因为他龙年出生,并根据《易经》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而来的。可惜,他的人生道路并不是如龙得雨般自在。1961年高中毕业后,他连续三年报考山东大学,都因为家庭有问题而不能如愿。没办法,他只好到济南市里拉起板车,干起了临时工。

"读读《易经》吧,兴许能找些乐趣。"外公看见自己的外孙名落孙山,心中不忍,于是就指给他一条自学成才的路:研究"大道之源"的《易经》。

然而,当时找不到一部完整的《周易》注释,让他感到十分遗憾、无奈和无助。在外祖父的再三耐心开导下,研究《周易》最终成了他奋发向上的支点,成为生活上的一个新起点。对于祖国的文化瑰宝,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来挖掘、完善它。渐渐地,他发现对于学问的研究,不是一定要进入学校学习才能够获得,《周易》就像一座宝库,里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研究的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许多道理。可是,《周易》里的文字和内容十分难懂。他依靠自己的毅力反复地阅读,才算迈开了自学的第一步。白天,他几乎是拉了一天的车,在拉车的同时还一边琢磨着枯涩难懂的《周易》;晚上回到家时,他已经没有再继续学习的力气了。

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忍心看着回家后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同时,他硬是逼着自己不管回家后有多累,制订的计划一定要完成后才可以睡觉。他一家7口人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等到晚上全家都睡着了,自己才能够静悄悄地阅读喜爱的书籍。他稳住心性,反复攻读,潜心研究,背诵六十四卦及《系辞传》,写下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1966年,"无产阶级"开始,把他打成"封资修的残渣余孽",拉出去游街,还抄了他的家。所有这方面的书籍和读书笔记都被付之一炬。他万分痛惜,但是没有绝望,更没有停下自学和研究的脚步,而是悄悄地转入了"地下"状态。

1968年,他到雕塑厂工作,一天的活半天就干完了,他利用剩下的时间蹲在一个角落里看《周易》。有时,寒风从缝隙中吹了进来,冻得他牙齿打颤,双手颤抖,自己的笔已经掉在了地上还不知道,双腿被冻得发麻,根本就站不起来。实在被冻得受不了,很难再坚持了,他就绕着小屋转圈跑步,等到身上有了一些热量又继续读书。一个冬天过后,他脚上的冻疮十分严重,流着脓血,双手得了风湿性指节炎。老师傅见了,被他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私下里说:

"孩子,你看的书的内容我不懂,但是我懂你的心,以后你就坚持看书吧,活我一个人干。"

刘大钧的眼睛湿润了,下决心"发奋追流年",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努力总会有回报……

1976年后,他对《周易》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摸到了成功的门环了。他白天到工厂上班,下班后从20多里外赶回家,一进门就坐在书桌旁研究《周易》,为了一个古字的解释,他常常会翻阅上百篇古代典籍,在各种读法和用法中寻求恰当的解释。

1978年3月18日,中国科学大会召开。刘大钧的第一篇文章《读史释易》在《中国哲学》上发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看了这篇文章,给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吴富恒写了一封推荐信,要他破格起用刘大钧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社会学者。吴校长也认为刘大钧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经过哲学系几位教授的答辩考核之后,刘大钧便进入山东大学。他的工作是在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侧重于《周易》的研究。

1980年,他被调到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这一年他已经41岁,没有文凭、没有政治背景,完全靠自学成才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新华社还发表了他自学《周易》成绩显著的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聘请他为《哲学研究》的通讯编辑。

他埋头苦干,想要早日拿出《周易》方面的研究成果。于是他勤于钻研,苦心思索,终于在1986年写成《周易概论》一书。该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后又多次再版。国际上还有日文、德文及英文翻译本。该书于1998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至此,刘大钧幸福地笑了,劲头也更足了,他暗暗地鞭策自己:不辜负国家和时代,努力弘扬国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媒体采访刘大钧关于青年学生的学习问题时,他说,年轻人在学习过程当中必须摒弃浮躁之风,笃实为学,把心潜入到自己的专业中去,要有一种"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精神。就易学来说,它乃是专门之学而且是难度颇大的专门之学,学习《周易》一方面要研读历代易学名著,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经学素养,对儒家经典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形成一个经学的研究视野,在这样一个视野下去研究《周易》,才能更为切合易学的实际。不仅学习《周易》是这样,学习中国传统的其他学问也是如此,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也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这样既有种子又有土壤,假以时日,自然会开花结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路上,总是阳光与风雨并存、鲜花与荆棘并肩,所有困境中都暗藏着生机。因此,在挫折面前只有迎难而上,方显勇者之风范。记住,不要怨天尤人。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哪怕后面是悬崖绝壁,我们也千万不要放弃。坦然面对挫折,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走出困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培根说过:"一个人的幸运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在他自己手里。"一位诗人也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刘大钧在遭遇生活中的挫折时,总是微笑着坦然面对,相信生活的设计师是自己,认准目标,不断探索,终有建树,给那些整天抱怨命运不公、对生活和社会牢骚满腹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易学大家刘大钧儿子,刘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刘震,1978年生,山东济南人。1997~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法大开设的“周易概论”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十位教师”。曾受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孔子学院总部、美国哈佛大学、威廉玛丽大学、塔夫茨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开设《周易》专题讲座。

人物采访

问:了解到您本硕博都就读于山东大学,请问您对学校有着怎样的印象,又在读书的这十年间见证了山大的那些变化?

其实我不止是本硕博在山大读的,我的幼儿园时代就开始于山大的校园,后来成为了当时山大附小的第一届学生,可以说山大就是我生命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说到读书期间山大最大的变化应当就是三校合并,当时的山东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三所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山东大学,这也是山东大学120年校史之中的里程碑般的事件吧。

问:我们了解到您本科是在管理学院读的管理科学专业,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研究生阶段转入了哲学专业?在哲社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老师,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两个原因吧,第一个是我在生活中很早就跟随我父亲刘大钧先生学习过《周易》。后来在本科的学习阶段自学了部分相关课程,对哲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大学的时候和我太太相识,她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都对中国哲学感兴趣。我们两个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了学业上共同的追求,又有了感情上的相濡以沫,最终我们一起考取了山东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

在山东大学求学期间,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例如傅有德老师、傅永军老师、何中华老师、颜炳罡老师、林忠军老师、王新春老师等,还有老一辈的周立升老师、丁原明老师等,周老师在文史楼给我们授课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觉得山大的老师学问都非常渊博,学术功底扎实,在授课方面各有千秋,对我的学术与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助力。

韩慧英与刘震共同取得博士学位

2007年刘震博士的毕业答辩

问:您是怎样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呢?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您是怎样要求自己的?

谈及我的学术生涯,首先是受到家庭的熏陶,父亲的学术历程使得我对《周易》心向往之。另外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对先秦时代的哲学比较感兴趣。后来又逐渐认识到《周易》思想与百家之学都有关系,因此意欲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首先需要对《周易》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再加上山东大学在《周易》的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我最终选择了《周易》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

谈到学术研究的自我要求,我想首先是“我注六经”,也就是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要讲清楚中国的古代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能做非学术性的曲解。其次还应该做到“六经注我”,仅仅是还原古代的思想体系显然是不全面的,要把思想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将其落实到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为当下的社会治理与发展提供智慧。我们要在研究中把古人的思想进行转化和创新,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

问:《周易》常被不了解的人误认为它只是一本卜筮之书,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去为《周易》正名呢?对于初学者进入易学视野您有什么建议?

《周易》最初确实是卜筮之书,但伴随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先贤对《周易》的注读,今天的《周易》又不再是卜筮之书。所谓对《周易》的正名,其实就是要明确《周易》和术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在学术经学的层面,《周易》是以一部哲学典籍的形象出现,而其原始筮法的表达在汉代以后更多是以术数学的形式出现。之所以现在大家对《周易》有所误解,是因为普通民众对于类似学术范畴难以区分,因此才会将《周易》的哲学思想和讲算卦、风水的术数混为一谈。

我对进入易学视野的初学者的建议有两条。第一要明确《周易》哲学和术数的差异,只有对《周易》的体系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真正读懂《周易》。第二是建议初学者应当从现代介绍《周易》的学术作品入手。因为《周易》当中有很多文辞较为晦涩,初学者从现代人介绍性的著作入手,可以更快速方便地对《周易》的概貌有所了解。

问:看到您一直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请问您这样做的初心是什么呢?

父亲多年一直教诲我的核心词汇就是“弘道”。120年前的辛丑年,也就是山东大学刚刚诞生的那个时代,彼时的中国和今日的中国是无法相比的。人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造成了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有着很深的误解。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如果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别人所同化或者所消亡,那么所谓的复兴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生活当中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谈到建设今日中国的文化,我认为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智慧,运用这些智慧可以为世界发展提供崭新思路。正是在这种信念之下,我努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希冀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进而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6年在美国威廉玛丽孔子学院接受央视采访

2021年参与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识读《周易》

问:您曾说过《周易》可以“指导我们理解生活,善待生活”,那《周易》对您的个人生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周易》的内容确实非常博大精深,在二十多年系统学习和研究《周易》的过程当中,我也越来越深刻感受到《周易》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变化气质。

其一是《周易》特别强调一种感恩的意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生理的生命得益于父母的养成,而文化意义上的生命离不开师友的帮助。所以我们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所以我们要回报社会,“举而措天下之民”,正是表达了这种境界与期许。

其二是《周易》特别强调在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过程当中,既要保持对自然的必要的敬畏,同时也不能迷失于敬畏之中。《周易·说卦传》当中有一句话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我个人将其引为座右铭。窃以为“穷理尽性”,首先要对世界的知识要进行系统学习,《周易》强调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认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科学手段,即谓之“穷理”。

但只是认识我们客观世界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认识自己,所以人一方面对客观的世界要有所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更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所掌握。受到《周易》的影响,我的人生追求三重和谐:第一重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重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第三重就是人与内心的和谐。此谓之“以至于命”。正是在此之中,我感悟到从心所欲的逍遥。

问:您多次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教师,想请您谈一谈如何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或者您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自认只是一名刚刚合格的老师,多年来,师友与法大的同学们给了我太多荣誉,实在是一种抬爱。我个人感觉作为大学教师,我始终在坚持两点:

第一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及其它各个方面相对来说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所以对于大学老师来说,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通识教育环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他对学术关注的重点重心而进行有所差异的进行教育,这样能够确保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产生一个很高的契合度。

第二个方面,大学的教育也是人格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个好老师还应该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为大家提供相应的知识,更应该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去体认你所传播的知识。借助于这种有温度与活力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深刻理解。

在中国政法大学授课

对母校的祝福:

我觉得山大现在的变化真是非常之大,包括现在哲学系所在的知新楼、体育馆,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高层建筑。另外,母校在学术上近年来也是成绩斐然,比如哲学专业与社会学专业都成为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相信在各位师长和各位师弟师妹的努力之下,未来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