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贵柔守雌(贵柔守雌无为而治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31 20:26:44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道德经》问答28章-帛书甲本“知其雄,守其雌”章释义

本章有三个“为天下”,三个“复归”,论述创建天下的新思想,最终提出了“夫大制无割”的论点,层次分明,意义深远。文中的每一个关键字都是从《周易》复卦而来,依据帛书甲本中可以得此结论。然从乙本到通行本,通过对一些字的改动,变成了守雌贵柔、修身养性的思想。学者有必要通过不同版本对此加以甄别,还老子文章之本原,而勿以帛甲假后改之字。

文 | 杨吉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问:如何理解“雄”、“雌”的内含?

答:单纯从字义上,可以理解为雄强、雌柔。还有如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但这都不能代表老子的本义,因为本章的“言之君”另有所指。《道德经》的所有章节都是从《周易》卦中而来,是按《周易》卦的顺序所作的阐释,准确的字义必定是与卦象和卦爻辞相一致的。本章按顺序对应《复》卦,其卦象为:

阴阳是两个对应的主体,卦象五个阴爻在外,一个阳爻在内,按照卦象规则,五阴动而复归于内,故卦辞写“复”,为回归之义(《复》卦注释可参阅《周易说解》,杨吉德著)。“知其雄”,“雄”指初九阳爻,其本性为阳,为动。“守其雌”,雌属阴主静,亦指初九阳爻。阳爻明明为动,为什么要改变属性取静呢?是因为内阳要接纳在外回归或前来投奔的诸子,所以他动我就要在内守静。以此看,雄、雌都是以初九阳爻为主体,雄是阳的自然属性,雌是阳的社会属性。

问:“为天下溪”,有的译为:作为天下的溪涧。有的译为: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是否还有更合理的解释?

答:我认为,“为天下”不能译为“作为天下的”。“为”是获取、治理之义,是动词。坐天下者取治理之义,打天下者取获取之义。“为天下”应理解为获取天下,指将来能统一天下的人。溪同谿,《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溪特指归流于川的水溪。《复》卦的“复”是众阴爻回归于初九麾下,五阴爻是回归的主体;本章“知其雄,守其雌”是初九为主体,“溪”是以五阴为主体,是归入之水,此句指善于接纳各方面人才。“为天下溪”,想要获取天下就要接纳各种外来人才。需要辨别的是,如王弼注:“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把“谿”看作是纳水的主体,应该是解错了字义。

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复归婴儿。

问:帛乙本写为“为天下雞,恒德不离。”看样子乙本抄写有点乱。王本为“恒德不離”。“離”是“雞”的本字吗?

答:按照抄写的常理讲,不会把“離”写成“雞”。我的观点,雞的本字应该是“奚”,疑问之义。《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奚”即表示疑问。恒,常;坚持。德,指“为天下溪”的思想。“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想要获取天下,就要接纳各种人才,应当坚持这一思想而不要过多的怀疑。为什么这样写呢?《复》卦卦辞:“復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疾,病,通常指不正确的思想。本句对应的卦辞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原义为:那些出去又回来的人没有什么不对,前来投靠我们的人也没有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当初走出去,现在又要求回来的人,不要去追究过去的行为,也不要怀疑他们来投奔自己的意图。“恒德不奚”紧扣这一思想,讲要坚持广纳天下英才而不要过多的怀疑。

问:“恒德不雞,复归婴儿。”“婴儿”怎么理解?

答:婴儿是自己生养的孩子,长大了不会有二心。在这里是一种比喻,对前来投奔的人不怀疑,以德感化,要使他们脱胎换骨,与过去划清界限,真心实意为新主人做事。

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谷。

问:乙本为“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王本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对照之下,甲本之“日”是否为“白”字的误写?

答:“日”字写的看似没有道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复》卦,就会明白“日”字才为原字。卦辞:“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那些出去后要返回来的人正走在道上,七日才能来到。意思是他们正在徘徊之中,在观察形势和思考将来的结局,以做出最终抉择,我们可以耐心地等待。“知其日”,即知道他们归来之日。二是按照《彖辞》的理解:“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意思是现在阳爻受到压制,但卦象的趋势是阳升阴消,以“日”来形容,逐日强盛。“知其日”,即知道现在为受辱之日和将来的强盛之日。

“守其辱”,《复》卦五个阴爻在上,初九一阳在下,有被压制之象。但天道轮回,受的住今日之辱,才能迎来他日之盛。

“为天下谷”,谷,溪水通川之口,喻宏大的吞纳之量。要想获取天下就需要有宽阔的胸襟。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樸】。

问:“恒德乃足”是否可以释为:永恒的德才能充足?

答:我认为以战国初期太史儋的笔法,多以实字为主,每字俱有所指,言简而义丰。如“为”应为动词,取治理、获取义。“谷”,名词动用,像谷口一样容纳百溪。“为天下谷”,要获取天下就要具有容纳百溪的胸襟。同理,“恒”不应解为永恒,而是永恒的做,即坚持做。“德”,非泛指品德,而是指具有“为天下谷”的胸襟。

关于“足”字,甲本缺失,据乙本补之,但这个字的原本不会是“足”,应该是近似于走出去的“往”字。《复》卦卦辞:“復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对应的是“复亨”。“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复归婴儿”对应的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谷”对应的是“反復其道,七日来復。”“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往)”对应的是“利有攸往”。如果你能耐得住寂寞,能接纳各路英才,能把投奔者感化的如同己出,能忍受住今日之辱,能具有获取天下的广阔胸怀,就可以走出去实现宏图大志了,即“利有攸往”(往)。由此看,按照乙本和世传本确定“足”字是缺乏写作依据的。

问:“恒德乃足(往)”与“复归于樸”的逻辑关联在哪里?

答:“樸”是初始思想。“恒德乃足(往)”是实施获取天下的行动,“复归于樸”是事业成功了仍然要保持初始思想不变。与此有关联的有两段爻辞:“中行独复。”“六五敦复,无悔。”“中行独复”是坚持自己的思想,不为他人所左右。“敦复”是回归纯朴的思想。一般创业者,打天下时可与共患难,而坐天下时却不能同富贵,原因在于环境改变人,初始思想难以保持始终。如越王勾践,战败时能忍受卧薪尝胆之辱,注重礼贤下士,称霸后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仅不兑现昔日承诺,还枉杀功臣,即为典型的反面实例。

知其白(日),守其黑,为天下式。

问:根据《庄子·天下篇》所引述的段落,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本章文字“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復归于无極”是由后人添加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答:如果仅仅依据《庄子》就断定这段文字为后加,未免有些武断。这段文字是不是原本所有,最大的依据应该是看《复》卦中有没有论述。《复》卦象辞:“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根据象辞,我们可以鉴别一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復归于无極”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乙本上一句写“知其白”,本句亦为“知其白”,两个句子一样。甲本上一句写“知其日”,本句只写了“知其”,脱漏了一个字。如果两个句子一样,本句也应该是“知其日”。说其为“日”的依据在哪里呢?上一个“日”是从卦辞“七日”引申来的,有其依据;这一个“日”是从象辞“至日”引申而来,表示冬至这一天,也有依据。所以这两个“日”在《复》卦中各有所指,都有依据,乙本写为“白”,显然进行了修改。

“守其黑”甲乙本俱写为“黑”,如果前句为“知其日”,这一句的“黑”字就没有道理了。愚以为,“黑”应该是某个字的偏旁,有可能是“纆”字的省写。纆徽,木工所用的绳墨,以“纆”简称。纆徽起取直的作用,也是弃与用的分界线,或者引申为善与恶的界线。冬至日是阴阳分割日,阴气终结,阳气始升,可以用“纆”代指,故“黑”的本字为“纆”还是有写作依据的。

式,《说文》:“法也。”法度、规矩。“为天下式”,治理天下,就要用许多规矩约束人们的行为。

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说周文王制定了法规,在冬至日关闭边界城门,以隔绝余阴侵阳。本句“知其日,守其纆,为天下式。”我们知道至日的意义,就要严守善与恶的界线。治理天下就需要设立一些规矩约束人们的具体行为,养成一个遵守制度的习惯。由此看,两者的意境基本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两个“为天下”是围绕卦辞谈的,指获取天下;这一个“为天下”是围绕象辞谈的,指文王如何治理天下,两者概念不同。

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问:甲本“恒德不貣”,乙本为“恒德不贷”,王本为“恒德不忒”。貣、贷、忒哪个字为准呢?

答:字不同者,自然应以甲本为准。貣dai,《说文》:“从人求物也。从贝弋声。”按照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貣应该为经商之义。“不貣”即“商旅不行”。“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意思是:治理天下重在树立遵守规矩的意识,为了长久培养这种意识,而实行至日不通商旅的制度。老子认为周文王建立至日闭关制度,其意义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它的警示作用。

问:“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无极”在文中如何解释?

答:“无极”是没有极限,或指社会处于没有律法约束的原始状态。为什么要写“复归于无极”呢?《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为王,“后不省方”,王在至日这天不再巡视地方。“至日”是个标志,王去巡视地方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实指王在一定时间内不再下达政令,民间也可不去执行王命,而是依据习俗自由行事,实际上是让民众在自治状态下生活。故“复归于无极”指的是“后不省方”。“闭关”是人不流通,“商旅不行”是财不流通,“后不省方”是政令不行,是在某个时段让社会回归于原始状态。脱离政令约束,使人抛开了虚假的伪装,方可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面,检验出政策和民心的不融合之处。由此说,“无极”是对象辞深度思想的总结。

楃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長。

问:甲本残损“则为器,圣”四字,据乙本补之。“楃散则为器”,乙本及世传本皆为“樸散则为器”。甲本之“楃”为“樸”的误写吗?

答:还是应该以甲本为是。楃wo,《康熙字典》引:“《说文》‘楃,木帐也。’《博雅》‘帱幕。’”“楃”是保护和约束自我的空间,喻原有的社会体制。“楃散”,原有的体制破坏了,社会进入了无序的“无极”状态,如孔子一再感叹礼崩乐坏,就是典型的楃散。器,原指器皿,形容有用之才。

当社会体制发生大的转变时,原有的完美体制就变成了社会前行的枷锁,只有先破才能后立,“楃散”即是破的过程。人们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环境、新事业,成为新时代的建树者,即为“楃散则为器”。

“官长”,部门负责人。圣人对新时代有贡献的人择贤而用,即为“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问:何谓“无割”?

答:割:割断,分割。“无割”,不割断。夫:语气词,凡夫字又与百姓有关。大制:政治制度。“夫”指百姓,“大制”指国家制度。“夫大制无割”,政治制度应当是上层与民众连接的纽带,而不是割裂上层与民众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体制发生转变时,国家意志和民众思想应同时前行,不可出现割裂状况,否则社会就会出现混乱。

王本将“夫”改为“故”,写为“故大制不割”,不光单单改变了一个语气词,还把民众的意愿改没了,使“割”失去了分割的主体,所以译者对本句形成多种见解,虽各有己见,却都无法明确这个句子与前面句子有何关联。

本章有三个“复归”,都是紧扣《复》卦的“复”字展开的,有三层含义:一、招揽天下英才需诚心以待,使他们如同己出,没有二心,为“复归婴儿”;二、能忍一时之辱,方有征服天下的胸怀,成功后贵在保持初始之心,此为“复归于樸”;三、治理天下重在立规矩、守界限,使百姓在没有王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安定、自律、和谐的生活,此为“复归于太极”。“夫大制无割”针对此三个“复归”:英才和君王无割;创业和成功无割;王命和百姓无割。“夫大制无割”是设计政治框架、保证社会平稳运行的大课题,学者有必要针对此课题展开深入广泛的探讨。

今译

知道自己为阳性,雄健喜动,却坚守阴性的雌柔容纳胸怀,获取天下就需要有此胸怀接纳各种英才。

获取天下而需要各种英才,应当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即纳之而不疑之。

坚持这一思想而不疑之,才能使归附者像婴儿一样把这里看作自己的家。

知道将来的强盛之日,守住现在之困境,获取天下就需要有宽阔的胸怀。

获取天下需要宽阔的胸怀,坚持这种品德才能够驰骋于天下。

用宽阔的胸怀去驰骋天下,最终还要回归创业时真诚的思想。

知道至日的道理,严守阴阳界线,治理天下就需要用至日闭关的形式为天下立范式。

治理天下要立范式,坚持这种思想故至日商旅不行。

坚持商旅不行的思想,目的是让社会回归于自行运转状态。

解除羁绊社会发展的旧体制,涌现出新时代的建树者,圣人用新的标准选用为官员。

百姓和国家制度应当与时俱进,不能相合隔离,造成社会混乱。

附录王本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专升本语文」文学常识专项练习3.12

1. 孔子曾经担任的鲁国官职是( )

A.司徒 B.司寇 C.司空 D.司马

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3.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A.法 B.仁 C. 信 D.礼

4. 孔子认为“仁”的实行应以( )为规范。

A.法 B. 礼 C.智 D.信

5.《论语》的作者是( )

A.孟子 B.荀子 C. 孔子 D.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6.《论语》的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语录体 D.编年体

7.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子思

8. 孟子曾经担任客卿的国家是( )

A.鲁国 B.秦国 C. 楚国 D.齐国

9.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

A.人性本恶 B.人性本善 C.仁政 D.民本思想

10.《孟子》一书的作者是( )。

A.孟子 B.孟子及弟子万章等 C.孟子及惠子 D.孟子的弟子

11. 以下哪一部不属于《四书》?( )

A.《论语》 B.《孟子》 C.《诗经》 D.《大学》

12.《齐桓晋文之事》选自( )

A.《孟子·公孙丑上》 B.《孟子·梁惠王下》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梁惠王上》

13. 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 孟子 D.荀子

14.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孟子》的艺术特色?( )

A.善于辩论 B.善用排比、叠句 C.善用比喻、寓言 D.善于抒情

15. 被后人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是( )

A.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黄宗羲、顾炎武、查慎行 C.黄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D.黄宗羲、侯方域、查慎行

16. 以下哪一部作品不属于黄宗羲?( )

A.《宋元学案》 B.《南海集》 C.《明儒学案》 D.《南雷文定》

17. 黄宗羲的 《原君》仿照韩愈的( )立题。

A.《师说》 B.《原道》 C.《马说》 D.《进学解》

18. 被梁启超认为能发表“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故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的作品是( )

A.《原毁》 B.《原道》 C.《原君》 D.《师说》

19. 以下哪一部作品属于唐甄?( ) A.《潜书》 B.《南雷诗历》 C.《明文海》 D.《尝试集》

20. 以下人物中哪一位属于“扬州八怪”?( )

A.唐寅 B.郑燮 C.黄宗羲 D.曾国藩

21. 郑燮的文集名为( )

A.《板桥集》 B.《尝试集》 C.《南海集》 D.《淮海集》

22. 儒家的( )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

A.仁、爱 B.仁、信 C.礼、义 D.礼、智

23. 老子曾经担任周的( )官职。

A.员外郎 B.太史令 C.守藏室之史 D.司马

24. 相传孔子曾经向( )问礼。

A.皋陶 B.周公 C.老子 D.召公

25.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老子的思想?( )

A.道法自然 B.刑罚严明 C.贵柔守雌 D.无为而治

26. 中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

A.《战国策》 B.《汉书》 C.《左氏外传》 D.《左氏春秋》

27.《左传》记事的起止时间为( )

A.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四年 B.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 C.鲁哀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 D.鲁隐公元年至鲁昭公二十年

28. 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

A.《春秋外传》 B.《左氏春秋》 C.《史记》 D.《战国策》

29.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断出自( )。

A.《老子》 B.《史伯对桓公问》 C.《晏子对齐侯问》 D.《樊迟、仲弓问仁》

30.《礼记》又称( )

A.《周礼》 B.《仪礼》 C.《小戴记》 D.《四书》

31.《礼记》相传是西汉的( )所辑。

A.戴宗 B.司马迁 C.司马相如 D.戴圣

32.《礼记》所提出的儒家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是( )。

A.大同社会 B.仁义社会 C.礼法社会 D.小康社会

33. 被誉为“桐城三祖”的是( )

A.方苞、刘大櫆、姚鼐 B.方苞、刘大櫆、曾国藩 C.方苞、曾国藩、姚鼐 D.方苞、曾国藩、黄宗羲

34. 刘大櫆的作品集是( )

A.《淮海集》 B.《尝试集》 C.《海峰先生文集》 D.《于湖居士文集》

35. ( )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钱钟书

36.《尝试集》的作者是( )

A.胡适 B.鲁迅 C.钱钟书 D.康有为

37 创办《自由中国》的是( )

A.胡适、陈独秀 B.胡适、钱钟书 C.胡适、雷震 D.鲁迅、雷震

38.《容忍与自由》一文的基本观点是( )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为上帝的光荣作战 C.自由比容忍更重要

D.诚心地谅解一切有信仰的人

39. 以下哪一部是莫言的长篇小说集?( )

A.《透明的红萝卜》 B.《爆炸》 C.《姑妈的宝刀》 D.《生死疲劳》

40 以下哪一部不是莫言的中短篇小说集?( )

A.《爆炸》 B.《透明的红萝卜》 C.《蛙》 D.《姑妈的宝刀》

答案解析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生平经历,在《樊迟、仲弓问仁》的导读部分提到了孔子“五十岁时 任鲁国的司寇”。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地位、成就,在《樊迟、仲弓问仁》的导读部分提到孔子是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主张,在《樊迟、仲弓问仁》的导读部分提到“孔子的思想核心 是‘仁’”。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主张,在《樊迟、仲弓问仁》的导读部分提到“‘仁’的实行应 以‘礼’为规范”。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作品,在《樊迟、仲弓问仁》的导读部分提到 《论语》“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体例知识,在《樊迟、仲弓问仁》的导读部分提到《论语》“也是一 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地位、成就,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导读部分提到孟子是“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生平经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导读部分提到孟子“曾任齐宣王 客卿”。

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导读部分提到“孟子继承孔子的 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1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作者、作品,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导读部分提到 《孟子》“一般认为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知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导读部分提到“《孟子》与《论语》及 《大学》、《中庸》篇合为《四书》”。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出处,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注释①提到“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 上》”。

1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评析部分提到孟子“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在《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评析部分提到“善于辩论”“善 于运用比喻、寓言”“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是《孟子》的特色。

1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地位、成就,在《原君》的导读部分提到“后人将他(黄宗羲)与顾 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思想家’。”

1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作品集,在《原君》的导读部分提到黄宗羲“著有《宋元学案》、《明 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

1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相关知识,在 《原君》的评析部分提到“黄宗羲这篇文章仿韩愈《原 道》、《原毁》等立题”。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成就,在《原君》的思考与练习题一中提到“梁启超以为黄宗羲的《原 君》能发表‘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故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 之创论也’。”

1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作品,在《室语》的导读部分提到唐甄“有《潜书》”。

2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地位、成就,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的导读部分提到郑燮是 “扬州八怪”之一。

2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作品,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的导读部分提到郑燮“有《板 桥集》”。

2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主张,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的评析部分提到“儒家的 ‘仁’、‘爱’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

2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生平经历,在《<老子>二章》的导读部分提到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 史(或称柱下史)”。

2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生平经历,在《<老子>二章》的导读部分提到“相传孔子适周,曾向 他(老子)问礼”。

2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主张,在《<老子>二章》的导读部分提到“其思想核心是‘道法 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2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体例知识,在《晏子对齐侯问》的导读部分提到《左传》“大体上可 认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2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相关知识,在《晏子对齐侯问》的导读部分提到《左传》“记事自鲁 隐公元年始,至鲁悼公四年止”。

2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体例知识,在《史伯对桓公问》的导读部分提到“《国语》是中国最 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内容,在《史伯对桓公问》的正文中有这一名句。

3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别名,在《大同》的导读部分提到“《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 《小戴记》”。

3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作品,在《大同》的导读部分提到《礼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 所辑”。

3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内容,在《大同》的正文中有相关内容。

3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地位、影响,在《息争》的导读部分提到“方(苞)、刘(大櫆)、 姚(鼐)成为古文中桐城派三祖”。

3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作品,在《息争》的导读部分提到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补 遗》、《海峰先生诗集》。

3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地位,在《容忍与自由》的导读部分提到胡适“率先从事 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36.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作品集,在《容忍与自由》的导读部分提到胡适的“主要著作有《尝 试集》《白话文学史》”等。

3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出处等相关信息,在《容忍与自由》的注释①中提到“1949 年胡适与 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

3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基本观点,在《容忍与自由》的评析部分提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没 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3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作者,在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的导读部分提到莫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40.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作品、作者,在《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的导读部分提到莫 言“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姑妈的宝刀》”,《蛙》是他的长篇小说集。

译论||《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另类阐释

本文转自:语言学通讯

摘要:《道德经》蕴含的语言、思想、文化之谜, 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自19世纪末进入英语世界以来, 《道德经》成为发行量和发行版次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的典籍文本。本文分析了20世纪末期《道德经》英译中那些有别于传统的阐释——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道”和“圣人”的性别问题予以特别关注的文本。本文认为, 《道德经》中通过大量譬喻建构起来的对于女性特质的价值判断, 被西方女性主义倡导者和同情者积极地误读了, 这种具有反传统意味的解读是基于运用的当代诠释, 对当前全球性的追求性别平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 女性主义; 阐释;

作者简介:辛红娟,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博士生导师。

学习文献:辛红娟.《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另类阐释[J]外语,2011(2):93-97.

注:适应微信文体删除了注释和参考文献。欢迎知网下载原文或者阅读《中国外语》纸质期刊

《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另类阐释

辛红娟

明朝末年, 欧洲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术的接触与交流,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文化典籍的传播。16世纪, 大批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道德经》开始了它的西方之旅, 被域外广泛翻译与研究, 目前, 翻译文字已达28种语言之多, 版本达1 100余部, 居外译汉籍之首。在各国争相翻译《道德经》的活动中, 英语国家起步较晚。1868年, 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湛约翰 (John Chalmers) 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 (The Speculations on Metaphysics, Polity and Morality of“The Old P h i l os o p h e r”, L a u-t s z e) 一书, 是为《道德经》英译之滥觞。

20世纪“是以英语为交际手段的文化圈空前扩大的世纪, 是它与以华文为交际手段的文化圈关系空前密切的世纪, 是位于上述两种文化圈结合部的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研究成果空前辉煌的世纪” (黄鸣奋, 1997:23) 。对《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而言, 20世纪无疑是译本迭出的世纪。英国汉学家彭马田等 (1993:12) 认为, 《道德经》在西方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 在于“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智慧锦言, 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锦言的内核”。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道德经》被翻译的频率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 (Mair, 1990:xi) , 成为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 其发行量和出版频率大大超过了同为中国典籍的《论语》。

1《道德经》之“雌性”喻说

近世以来, 刘笑敢 (2003) 、李素平 (2004) 等学者以《道德经》书中大量出现的关于“牝”、“雌”的比喻和老子关于“守柔”思想的主张为据, 说明老子对女性的尊崇, 认为《道德经》开中国思想对女性关注之先河。牟钟鉴 (1993) 甚至认为, 老子哲学是女性化的生命哲学, 老子是自觉意识到男性智慧的弱点和重新发现女性智慧和品德的伟大作用的第一位哲学家, 提炼和发挥了女性之德, 从而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主阴哲学。

老子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贵柔守雌”, 从“弱者道之用”出发, 强调“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以柔弱自然为主要特征。从表面上看, 女性是柔弱的, 但恰恰是柔弱如水的女性, 成为世界生殖力量的象征。《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 守其雌”等“贵柔崇阴”的话语比比皆是。

《道德经》中的雌性比喻之重要, 在中国先秦典籍中不仅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在全世界的古代哲学与宗教典籍中也可能是唯一的 (刘笑敢, 2003:179) 。《道德经》中的“雌”、“牝”、“母”等词汇的出现明显比“雄”、“牡”、“父”多而寓意深远, 其柔弱胜刚强的主张似乎也有着某种性别暗示。老子使用雌性比喻来表述他的基本思想, 不仅用来描述宇宙的起源, 而且用来说明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原则。换言之, 这些雌性比喻不仅具有实然或描述性意义, 而且具有应然或规范性意义。雌、牝等比喻之辞所描述的对象是宇宙起源、万物根本、治国之方、处事之本, 并不是任何真实的雌牝之体, 老子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状态和日常状态。

《道德经》中的雌性比喻隐含了男女性格的差别, 或者说可以引起男女性格特点的联想, 但其关切的中心论题、其比喻论证的方向, 是无关男女之别的, 至少不是直接关于男女社会地位之高下的。雌性比喻相当于文化象征符号, 是对老子哲学最高概念“道”、中心价值“自然”、原则性方法“无为”的形象论证。雌性比喻的使用令老子哲学更为形象生动, 也更易于理解和传播。《道德经》中虽用了大量关于“雌”、“牝”的比喻, 但老子并未曾明确地提到女性强于男性。“雌”、“牝”等比喻只是用来描述宇宙起源和根据的修辞手段, 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 《道德经》是一部男人写给男人看的书 (刘笑敢, 2003:186-203) 。

老子施行道德教化的对象是“圣人”、“侯王”等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男人, 他希望这些居于领导地位的男人实行“雌柔”的政策, 无为而治。《道德经》因而是老子与圣人、侯王、将军等的对话, 书中关于“雌”、“牝”的比喻是施行教化言说的手段和方式。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 这些词汇不是“本体”, 而是“喻体”, 并不指向任何真实的雌牝之体。《道德经》中并没有明确涉及性别问题, 关于雌性特点的分析, 是出于思想适切表达的需要。

2 女性主义对《道德经》的挪用

在异质文化交流、融通的20世纪末, 《道德经》翻译活动中不仅出现了中外译者、不同学科学者合作的翻译“共谋”景观, 还凸显着另一独特亮点——文本解读的女性主义景观。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进入强调性别建构的历史时期, “社会性别”概念得以彰显 (费小平, 2005:96-106) , 性别研究受到空前关注。1972年, 第一个由女性译者合作产生的冯家富-简·英格利斯《道德经》译本问世了。在这以后, 又出现若干女性译者单独翻译的文本, 甚至在男性译者的文本中, 也出现了对性别问题的慎重考虑, 最为典型的就是米歇尔 (Stephen Mitchell) 和梅维恒 (Victor H.Mair) 两位男性译者。

2.1《道德经》文本中女性印迹的彰显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解放必定首先是语言的解放, 主张通过语言和社会表述塑造文化身份。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中, 人们清晰地意识到, 语言是意义争夺的场所, 是主体检验自我和证明自我的竞技场,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操纵的工具” (F l o t o w, 1997:8) 。她们认为, 传统的语言是男性定制的, 反映男性的生活、现实和观念, 仅仅命名了男性的世界, 使女性的世界隐而不现。针对这一弊端, 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改进语言, 使语言体现对女性世界的关怀。因而,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将翻译实践看做是一项政治活动, 目的是“使语言替女人说话”、“使女性在语言中清晰可见” (Gauvin, 1989:9) 。

20世纪后期, 大众阶层和汉学研究院校流行的米歇尔、勒瑰恩 (Ursula K.Le Guin) 、陈张婉莘 (Ellen M.Chen) 和梅维恒等人的译本都从不同程度体现了对女性性别的关怀。陈张婉莘 (1969:401, 403) 说, “我们强烈地感觉到, 《道德经》的思想形式来源于母系社会存在的启示根据宗教与早期哲学的联系, 我们相信‘无’、‘弱’、‘玄’、‘虚’等观念本来是与生殖崇拜相联系的”。她认为老子思想为提升、张扬女性性别意识, 拔擢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 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 老子将具有性别特征的“女性语语”带进中国哲学的语境、语义之中。因而她翻译《道德经》时以较为“和缓的”方式引入了新的、反传统的形象——女性。

《道德经》第八章有“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因古汉语中主语常阙失, 后代的注疏者多添加动作的执行者“他” (4) 。陈张婉莘一反传统译者的解读, 将这几句译为: (Such a person’s) dwelling is the good earth, / (His/her) mind (hsin) isthe good deep water (yuan) , / (His/her) associates are good kind people (jen), / (His/her) speech shows good trust (hsin) , / (His/her) governing is thegood order, / (His/her) projects (shih) are carried out by good talents (neng), / (His/her) activities (tung) are good in timing.由此看来, 陈张婉莘对《道德经》的解读中虽有女性主义的阐释, 但仍较为中立, 从她对His/h e r的谨慎运用可见一斑。她 (1989:74) 在译文中对此有过说明, “我的阐释也许有些反传统, 但我的解读方式是相当传统的。只是, 文本解读中既然发现了新的钥匙, 整部作品就应当有个新的视角。”她所说的“新的视角”就是女性主义的视角。

古汉语语言、文学造诣颇高的梅维恒, 意识到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常省略, 而即便不省略, 也不会标明性别。但根据英语语法, 译者不仅要带进一个主语, 而且还需要决定该用he、she还是it, 为了避免过于强调男性, 在用第三人称单数时, 他常用无人称代词或阴性代词, 如:《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夫虽无以生为者, 是贤于贵生。”梅维恒译作:O n l y she who acts not for the sake of life/Is wiser than those whovalue life highly.如此, 一句具有普适性的箴言就变成了女性立身修为的指导原则, 当然, 书中出现she的频率并不高, 更多的时候, 译者以无人称代词it来回避性别选择。

米歇尔 (1988:x) 结合他本人长达14年的禅宗修行经历说, 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 老子学说是最支持女性的, 以往的翻译中, 指代“圣人”时只用阳性代词he, 是对这一学说本身的莫大讽刺和歪曲, 对于老子所要构建的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 he和she完全可以互换使用。因而, 他将“圣人”译为master (s) , 当必须以单数形式出现且有所指代时, 他时而选择用h e, 时而用s h e。《道德经》中“圣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共计出现了26次 (5) 。米歇尔译文中出现master (s) 地方计33处, 其中两处未出现代词指涉, 一处用masters, 在指代上不存在阴性、阳性的选择, 16处master与随后出现的阴性指代she联合使用, master与阳性指代h e共现的地方则只有14处。通过对女性指代的引入, 米歇尔一反传统的男性英雄主义的解读, 体现了在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语境下对女性存在的认同。

2.2《道德经》文本中男性形象的消隐

如果说陈张婉莘、米歇尔等译者出于对女性身份的认同, 对《道德经》中的“圣人”形象进行“温和的”、反传统的阐释, 而20世纪90年代一些女性主义译者的解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娥苏拉·勒瑰恩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禅诗翻译家、著名中国文学教授杰罗姆·西顿 (J.P.Seaton) 的帮助下翻译《道德经》。据说勒瑰恩投入《道德经》的英译注解工作, 耗时四十年之久, 译本冲破性别边界, 译笔优美动人, 富有诗韵, 成为美国市民大众喜欢的译本。勒瑰恩 (1997:ix) 认为, 《道德经》是一本对所有的人而言的睿智、清新的智慧文本, 书中的智慧并不仅仅属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男性智者, 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教化成为品格高尚的智慧“圣人”, 圣人没有性别和地位高下之分。因而, 她的译本中完全避免性别和单复数的区分, 以the wise和wise souls塑造了圣人的大众形象, 特别是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女性的群体形象。

勒瑰恩将《道德经》看做是“可爱的”宗教文本:有趣、睿智、亲切、朴实而又奇特, 永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宛若深谷清泉。她力图使该书面对那些也许不是大智慧, 也许不是男性的读者。在对众多《道德经》译本的研读中, 勒瑰恩发现, 学者型的翻译多将《道德经》看作是对统治者进行规劝的道德律书, 强调“圣人”独一无二的特性, 使用男性的、权威性的词汇进行指涉, 而且大多数的流行版本在这方面也亦步亦趋。勒瑰恩力图使她的译本成为当今那些也许并不聪明、没有权势的女性读者的《道德经》, 让她们倾听其中流淌着的“心灵的声音”。为了她心中的读者群, 也出于她的女性主义的学术理念, 《道德经》中凡指涉圣人、君子的地方, 译者都进行了中性化处理, 以the wise soul, the wise souls和the wise进行翻译, 较少出现代词性指涉, 非出现不可的时候, 译者以无性别特征的they代替。

通过大量使用并不体现性别差异的表述, 勒瑰恩使男性在她的译文中隐迹,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阴性词在语言中显现, 从而使女性的身影在语言中清晰可见。对于传统译本中译作Sage, Wise Man, Saint, Great Man等等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圣人形象, 译者一律使用wise soul(s) 或the wise, 并避免用代词进行复义指涉, 目的是想解构传统认为智慧仅仅限于男性的囿识。她也不愿让读者认为道家的信徒只能是高高在上的全知之人, 小人物、受教育不多的群体也同样会有圣人之心。为了避免性别上的差异, 勒瑰恩说, 她有时简直想自创一个单词m e n s c h来进行转达。通常说来, 性别并不是语言中的关键因素, 它们同组成语言结构的其他成分一样是无意义的。然而, 女性主义翻译家以性别特征词的使用为手段, 赋予性别标志以意识形态的意义, 使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发挥了一种有力的想象作用。

“母”和“柔”的比喻在《道德经》中确实很突出, 汉学家韩禄伯 (1989:xviii-xxvii) 将道比作宇宙的“子宫”和“地”, 是万物萌生之处, 道滋育并供养着万物, 如同母亲持之以恒地养育着自己的孩子, “道”在本质上是“一种女性的真实与母性的真实”。对《道德经》传统男性视角的解构, 主要是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影响, 也许改变了老子原本心目中的读者的形象, 但却给我们展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3 诠释与误读:另类《道德经》

对于文本的意义而言, 一个好的诠释必须从文本的中心地位和直接性出发, 但是不必局限于文本的直接性意义。迦达默尔 (1995:402) 说:“解释不是一种在理解之后的偶尔附加的行为, 正相反, 理解总是解释, 因而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在理解中总是有这样的事情出现, 即把要理解的文本应用于解释者目前的境况——应用, 正如理解和解释一样, 同样是诠释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诠释是为了应用的理解, 应用是理解和诠释的结果和目的。当诠释的对象是古代文本的时候, 虽然诠释者开始必然会面向古代的文本, 但为了响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或理论争论, 诠释者要不断回到当代的境遇之中, 最终是以当代的新体系的创造为中心。西方女性主义者对《道德经》文本的诠释是基于现实需求的应用, 是文本跨越古今、中西的现代转换, 是学术活动与社会现实互动的一种途径。这种基于借鉴目的的对《道德经》文本的接受, 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本身的创造性误读和挪用。

冯家富和简·英格利斯 (1989:x x i) 说, 老子教义中的“雌”的概念引起了现代文化学者的浓厚兴趣, 虽说与当今女性运动中的社会、政治问题并无直接联系, 但老子书中对于女性特质的肯定, 使人们意识到女性并不是被动、处于从属地位的, 而是与男性共同构成了这个和谐的社会。

米歇尔 (1988:ix) 说, 由于人人都是潜在的圣人, 将圣人仅仅界定在男性原型上, 不仅是不真实的, 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加之佛教中存在类似菩萨、妈祖等的女性神的形象, 他译文中的the Master并非指教的圣人或耶稣, 而是指佛教中的得道高人, 同时涵盖女性原型和男性原型。如果说米歇尔出于禅宗的体悟和对大众阶层需求的关注, 对《道德经》中圣人形象进行重新赋型的话, 马拜 (John R.Mabry) 在对教教义和《道德经》箴言的深切体认中, 仍将圣人赋予了女性的形象。他 (1994:109-112) 对老子的重“雌”、“柔”的主张深为认同, 认为教最初也是尊崇女性的, 圣母玛丽亚就是教女性崇拜的原型, 因而他本人进行一种“尝试”, 用阴性第三人称代词she指代the Sage, 以祛除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性别偏见。

《道德经》中的圣人原本是一群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侯王、君子等男性群体, 随着文本的旅行, 道家圣人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英语世界中。《道德经》中通过大量关于“雌”、“牝”的譬喻建构起来的对于女性特质的价值判断, 被20世纪末期女性主义倡导者和同情者积极地误读了, 并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与和谐的社会构建具有意外的功劳。女性圣人的出现, 虽然是世纪末女性主义对《道德经》的误读, 但这种误读有着积极的文化意味, 有利于从根本上纠正对女性以及对女性性格特征的轻视和歧视, 有利于男性对女性特点的重新认识与尊重。

4 结语

诚如刘笑敢所言, 《道德经》是一部男人写给男人看的书, 虽有大量通过“雌”、“牝”等譬喻对女性特质的价值肯定, 老子是针对他心目中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群体, 希望他们借鉴类似于女性特点的柔顺之道, 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与伤害, 实现社会的自然和谐。老子书中的“圣人”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男性群体, 如果本着忠实的原则传达, 这些圣人当是男性的形象。但许多译者已明确在译文中凸显了女性的存在,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道德经》, 使《道德经》圣人形象中增添了女性的身影, 应当算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为《道德经》的西方行旅涂上的具有独特意味的色彩。

20世纪末期具有反传统意味的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和圣人形象建构, 使老子哲学作为古典的、地方性的思想资源的现代的、全球性的意义得以凸显出来, 对当前全球性的追求性别平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善若水,贵柔守雌

最近抄写《道德经》,对长辈们从小就耳提面命的“做人要低调”有了更深的认识。所谓低调,就是不骄傲,不恃强,而是守弱势,居下位。这里的“守弱势,居下位”未必是真的弱,真的居于人之下,而是一种姿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老子说他有三件宝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低调,就是守弱势。不如此,就无法顺应阴阳转化,无法顺应大势所趋。但老子又认为,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就像水一样,看似柔弱,其实隐含着巨大的力量。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但天下很多坚硬的东西恰恰是水攻破的。唯有水,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虽然“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或“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却能随方就圆而不争强好胜,是谓“不争”也。

做人要低调,正是因为“太钢则废”,枪打出头鸟。特别是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戾气也越来越严重。做人要低调,进可谋取功名,退也可以保身。

#古籍里的历史#

#暑期创作大赛#​

贵柔守雌的无为之智

西方文明过于强调“为”,资本要求不断地增殖,技术要不断地更新,人类要不断地征服自然。

道家的学说,西方人有人研究,就觉得这种学说怎么这样讲,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怎么这么讲,看来是一个什么?是一个尝到过成功的痛苦的人写下来的。这话有道理,我们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同时也尝到过一定的痛苦,心灵上受到过一定打击,但是你可曾品尝过成功后的痛苦呢?品尝过成功所带来的痛苦吗?

老子告诉我们成功本身也是意味着某种痛苦的。所以老子不崇尚强大,不崇尚刚强,他反而崇尚柔弱。天下最柔弱的是什么东西?水。老子要把道说出来,可是道说得出来吗?他最清楚道是无法证明的,说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然而老子很体恤我们,他达到这个智慧境界后,常人很却难进入这个境界,于是老子就用水的现象来启发我们。

水是天下至弱的东西,至弱者至强,最弱的也就是最强的,水在高处流,在低处照样流,渗透一切,无法阻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相对来说跟道是比较接近的。水的形象,水的举止与天道较接近,故几于道,老子是要启发我们,要我们崇尚这个柔,就叫贵柔,他希望我们有智慧的人,都能够守住自己弱的一面。雌和雄嘛,雄是进攻性的,雌是守家的。所以叫贵柔守雌。那么贵柔守雌如何做到?那就要有一个无为的智慧,所以贵柔守雌的无为之智就来了。

举个现实中遇到过的例子,有一次我一个好朋友的告诉我,说她最近很苦恼,感觉自己的儿子很不爱听自己的话,也不爱和她交流,我说我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要不你试试道家的智慧吧,给你儿子展现一下你柔弱的一面吧。或许她听懂我的意思了,过了段时间,她告诉我,回去后,我放弃了时常对他的唠叨,但是我遇到了一件很欣慰的事,有一天我假装发烧了吃了晚饭早早就去休息了,然后我发现我儿子在那里洗碗,然后电视也不看了,我瞬间感觉到我的儿子是多么的爱我。我说他看到了你柔弱的一面,他的孝心就被激发出来了,你放心好了,你儿子血液中存在着我们民族崇高的美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