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放逐是什么意思(三国杀放逐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30 21:39:25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杀: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武将技能,观星就是随意放置牌

大家好,我是小洛。三国杀的武将每一个技能都是有出处的,其中都有一个历史故事,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技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本期就来看看技能的恶搞篇。

观星:牌库摸光时,你可以主动洗牌,然后将牌按任意你想要的顺序放在牌堆顶。

英姿:摸牌阶段,你可以多摸一张牌,但需要将两张牌叠在一起以防被发现。

仁德:当队友被杀时,你可以偷偷递给他一张闪,当队友进入濒死状态时,你可以偷偷递给他一张酒。

奇袭:你洗牌时可以将队友头上的延时类锦囊和对手的装备洗入弃牌堆。

奇才:如果没人发现,你的顺手牵羊与兵粮寸断可以无视距离。

青囊:你可以装作把玩武将牌,然后放回去的时候偷偷回复一点体力。

攻心:你可以偷看别人手牌。

克己:如无人发现,你可以跳过弃牌阶段。

铁骑:你可以通过快速出牌的方式阻止敌人发动技能。

火计:你即使装备青釭剑,对装备藤甲的敌人使用火杀仍然多造成一点伤害。

遗计:当你阵亡后,你可以给别人出谋划策。

刚烈:当你被一个人针对时,你可以说“是不是玩不起?”

屯田:你可以带很多零食来打牌。

神愤:当你玩的不爽时,你可以掀桌。

放逐:当一名玩家牌品不好时,你可以不带他玩。

神速:若无人发现,你可以跳过你的判定阶段。

恩怨:锁定技,你会疯狂针对上局针对你的玩家,即使你们这局是队友。

心战:你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情变化读出他们的身份或手牌。

追忆:当别人发动了克己,奇袭,青囊,神速,火计等技能。

好啦,本期的介绍就到这里,喜欢的小伙伴不妨点个赞,关注我,下期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内容,我是三国杀移动版的洛神strw,欢迎和我一起来开黑。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备考:时下爆火歌曲中的公基知识

《芒种》——赵方婧/音阙诗听

“于鲜活的枝丫,凋零下的无暇。”

1. 芒种节气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我国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华南地区处在龙舟水时节。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芒种》的歌词中也提到了很多佛教元素。

印度佛教一般认为是汉朝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公元64年,汉明帝“汉明感梦,初传其道”。遂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白马寺:汉明帝时期建立,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魏晋时期,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在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传播。南朝时期各帝王皆信奉佛教,梁武帝建造了大量佛寺,并四次出家都由朝廷出资赎回。北魏文帝建造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营建了龙门石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隋文帝建造了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作为弘扬佛教文化中心。两宋时期定道教为国教,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元明两朝,禅宗、律宗兼容儒释道思想,得到发展。清初皇室信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受到抑制。乾隆时期编译的《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对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近代和当代,佛教思想进一步和哲学文化融合,佛教倡导的“缘起、因果、慈悲、圆融”对当下社会大众普遍“金钱至上、信仰缺失”是一种启迪和精神回归。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孤芳自赏》——许嵩

“他们说快写一首情歌雅俗共赏,落笔传神还要容易传唱。”

1.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出自明代孙仁孺的《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文化水平高、审美能力高的人谓之雅(文雅之人),文化水平一般或是没有多少文化、审美能力一般的人谓之俗(通俗之人)。文艺作品或文艺表现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美,文雅之人和通俗之人都能够欣赏,谓之雅俗共赏。

2.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孤芳自赏》歌词中唱到“谁的故事有营养,大俗或大雅的都在理直气壮。洒狗血或白雪的现场,都邀我观赏,还真是大方。”

形容高雅艺术作品常用成语“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与阳春白雪相对的成语就是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出自《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需要注意的是,下里巴人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语。

《坠落星空》——小星星Aurora

“我这一次,偏离了航道,任黑夜吞噬,安静等待轨迹的放逐,逃逸地心引力,成全了彼此。”

1.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指的是一切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产生的互相吸引的作用力。地球对其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地心引力。其他物体所受到的地心引力方向向着任何方向。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质量的两种物质之间都有引力。

2.天宫二号回家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7月19日21时06分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以来,先后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4次交会对接,成功支持2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0天,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超期服役的300多天里,完成多项拓展试验,为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和运营管理积累了重要经验。

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共搭载14项约600公斤重的应用载荷,以及航天医学实验设备和在轨维修试验设备,开展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取得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效益的成果。

《不谓侠》——萧忆情Alex

“向江南折过花,对春风与红蜡,多情总似我,风流爱天下。”

“向江北饮过马,对西风与黄沙,无情也似我,向剑底斩桃花。”

1.江南地区

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汉地九州,被中原称为“吴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等著称。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算是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被广为传颂的才子佳人等佳话则是对文化底蕴的另一赞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的一种代表。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位于南京秦淮河的夫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在古代为学子科举考试的考场,均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

昆曲是江南地区有名的剧种之一。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一般为苏州吴语或者有入声的中州韵,一些丑角的念白亦使用有翘舌音的苏白。昆曲名曲有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游园惊梦》、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2.酒文化

“过三巡,酒气开月华,浓醉到五更不还家。”

酒过三巡中的三并不是指具体的三杯或者三轮。而是指时间长数量多的意思。酒过三巡是指酒已经喝了有一段时间,喝了不少酒了。“酒过三巡”这种说法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以后。唐代以前,人们进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与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为之斟酒也不会有“巡”的感觉。随着胡床(一种高脚折叠椅)传入中原,人们有了高凳,为此逐渐发明了桌子。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宋人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中古之时,未知曲蘖,杜康肇造,爰作酒醴,可为酒后,秫酒名也。”杜康,作为中国的酒祖,历代受人敬仰。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中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中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四羊方尊发现与湖南宁乡。

三国杀:那些让你动弹不得的阴间组合,放逐配峻刑,你还知道多少

不知道各位杀友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手里握着一大牌准备大展身手的时,突然头上被贴了个乐,或者干脆直接被翻面。每当玩三国杀的时候遇上这种情况,玩家的这个小心态瞬间就爆炸了。

这种些武将本身并没有什么输出能力,但是却能把你限制得死死的,让你动弹不得浑身难受。他们不仅成为了大部分玩家心中的噩梦,还是这个游戏中最特殊的存在。他们都有谁?曹丕满宠

这两个武将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翻面流。一个让你强制翻面,一个让你选择性地翻。但无论是那种翻法,都让人十分难受。菜刀将最大的克星就是翻面将。

前两年翻面将的作用可能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在现在这个将面极荤的时代中,如果能够在开局就限制诸如界徐盛、神甘宁这种武将的行动,那这把的胜率基本上也能得以提高。特别是标曹丕的强制翻面能力,给你一张牌然后跳过一回合。像马钧这种一回合无损五张的阴间东西,翻他怎么想都是稳赚不亏的。大乔徐晃

第二类让玩家难受的武将那就是大乔徐晃这种行走的延时锦囊。一个让你出不了牌,一个是让你没牌出,两种都是折磨。这要是场上同时出现这两个武将,那这把游戏基本上就可以挂机了。

不过像乐不思蜀和兵粮寸断这两个锦囊,理论上完全可以当做是人品检测器。在欧皇和非酋面前根本不存在什么概率学,有的人可以连续四回合判定红桃,而有的人可能到死也出不了一张牌。南华老仙辛毗

这个两个后起之秀的恶心程度其实远不如前面几位前辈,不过他们可以主动限制其他玩家的行动。南华老仙的【御风】是通过判定的方式来决定效果,红色让对手跳过出牌和弃牌;黑色则是让对手跳过摸牌。这个武将也算得上是大乔和徐晃的缝合体。不过优点是不需要手牌消耗,作为技能可以直接对多个目标同时发动。

而辛毗的技能【引裾】和南华老仙的红牌判定效果一样,跳过出牌和弃牌。这个技能的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因为他每次发动只需要让一名玩家对他使用一张杀即可触发。而且每回合都可以发动一次。要是装备上一匹加一马或是藤甲八卦之类的防具,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感谢您的阅读,本期内容就是这样。如果你喜欢的话,还请点个关注,我是小杀我们下期再会吧!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0)——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0)——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

一、俄狄浦斯王的神话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因妻子伊俄卡斯特婚后久未生育,拉伊俄斯在向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请教时,得到一则神谕,说他将会死在自己亲生儿子手上。因惧怕神谕实现,国王夫妻俩在孩子出生后三天就令人将其处死。被执行命令的牧羊人救下的孩子流落异乡,被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和妻子墨洛博收养,并待他犹如亲生。长大后,他无意间知道自己并非现在的父母亲生,遂向特尔斐的神庙求助。阿波罗不但没有帮助他走出困惑,反而更加残酷地预言他会“杀父娶母”。极度惊恐的俄狄浦斯害怕预言成真而伤害到爱他的波吕玻斯和墨洛博,再也不敢回去。在流浪中,由于一场误会,在双方均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不久,底比斯城门口出现了带翼的妖怪斯芬克斯,挡住过往路人,要求人们回答她的问题,答不出来就会被她撕碎吞食,城中居民屡遭杀害,就连王后伊俄卡斯特的兄弟、当时的执政者克瑞翁的儿子都未能幸免于难。无奈的克瑞翁只能贴出告示,说谁能除掉斯芬克斯,就能成为底比斯的国王,并迎娶王后伊俄卡斯特。俄狄浦斯到了底比斯城,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为了底比斯的国王,娶了母亲伊俄卡斯特。两条残酷的神谕都实现了,而所有人都还毫不知情。

在母亲兼妻子伊俄卡斯特的辅佐下,俄狄浦斯逐渐成为一位民众爱戴的国王。一段时间之后,神给这个地区降下瘟疫,整个城市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俄狄浦斯派遣克瑞翁去神庙求助,得到的神谕是,只有驱逐底比斯城内一位谋杀了前国王拉伊俄斯的罪孽之徒,灾难才会平息。由此,俄狄浦斯开始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却从盲人占卜者提瑞西阿斯口中得知自己就是那个凶手,并由此知道了全部事实的真相。伊俄卡斯特悬梁自尽,极度的绝望和羞愧让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底比斯,和大女儿开始了放逐式的流浪,以赎回自己的罪孽。

虽然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想尽办法,竭力避免神谕的实现,但终究不能违背神的意愿,犯下了“杀父娶母”这样违背人性和伦常的大罪。对俄狄浦斯本人来说,他并非有意如此,只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无法逃脱,他“不应遭殃而遭殃”,不得不承担这种悲剧的命运。由此,俄狄浦斯成为恋母情结的代名词,恋母情结因此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又称“伊赖克特情结”。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

二、恋母情结的表现症状

生活中有不少男性喜欢追求年长于自己的女性,而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男人虽已成年,由于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恋母情结,使他们在精神上一直无法长大。因此,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如果没有人从旁指导他,或者率先示范,他就会畏怯不前,甚至在性生活方面也缺乏独立的主见和冲劲了。

有着恋母情结的男人对于女性难免怀有恐怖之心,在恐怖的支配下,他们常常不知应如何跟女性保持适度的来往。同时,他们对于女性的态度和兴趣也始终积极不起来。他们不但在异性关系方面的表现如此,而且在工作方面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即使给予任何作业,他们也缺乏自己的主张,而且时时刻刻在期待着来自上司的评价。当他处在一群同僚或部属之间,他讨厌担任指导者的地位,不论怎么说,这种人总喜欢结交年纪比自己大的人,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

三、弗洛伊德对恋母情结的分析

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他文化中的复杂现象。

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普遍性结论遭到多方怀疑,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不能认同,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它。也有个别的学者(盖扎·罗海姆)认为,紧张心理产生于恋母情结家庭状况。在这种家庭中,儿子对其父亲反抗并不得不抑制对母亲的欲求,这种情况在所有社会都有发现,是禁忌和族外婚产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说法,任何否认此事的人类学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恋母情结。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在母系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是形容恋父情结,不过后来大多引用俄狄浦斯情结描述恋母/父两种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直到有了对象才会获得解决。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害怕父亲的阉割,而逐渐消除恋母情结。女孩伊谛普斯情结的产生意味着爱的对象从母亲转向父亲,这一情结在女孩意识到自己没有“”时达到了顶峰。如不能很好得到解决就会成为未来神经症的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由本能构成。人的基本本能有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与个体保存有关,性本能与种族繁衍有关。为了个体的保存,每一个人都必须吃饭,因此从自我本能分化出食本能。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光是吃饭还不够,当遭到人身攻击时,还要奋起反击,于是自我本能一变而成攻击本能。对于食肉动物而言,食本能和攻击本能是统一的,都与口腔有关,它们的牙齿既是嚼食物的工具又是战斗的武器。性本能和食本能有利于生,合为“生的本能”,攻击本能具有破坏性,可导致死亡,故称“死的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属于弗洛伊德的早期本能理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属于后期理论。

四、恋母情结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叫做“赵氏孤儿”,说的是赵家被人所害,遭到灭门之灾,一对仆人为救赵家遗孤,把自己的儿子与赵家的孩子换了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赵氏孤儿。这种“舍子救人”的行为其实就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沉香杀了人,他的后妈王氏为了救他而让自己的儿子去抵命。

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领养了,他的恋母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人的权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男孩恋母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恋母情结的表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恋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五、恋母情结的畸变

(1)和弑亲

性与暴力虽然是人的本能,却受到文明的压抑。其中,被压抑得最彻底的是针对亲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和弑亲。不论文化的差异有多大,在现在的所有民族中,和弑亲都是被禁止的。但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发现,和弑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受到压制的。和弑亲的禁忌是后来产生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发展而来。原始群时代的人属于“形成中的人”,还不是真正的人。那时候还没有劳动分工,全群的人一起狩猎和采集。婚姻制度也尚未建立起来,群内的男女,不论老少亲疏,都可以随意交配。在劳动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人际冲突,斗殴事件经常发生。由于劳动工具和武器都很原始,杀伤力很小,个体之间的斗殴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针对“自己人”的性和暴力是被允许的。在这个时期,和弑亲的概念还没有出现,性禁忌和暴力禁忌都是不存在的。

进入血缘家族时代以后,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以年龄为基础的劳动分工,青年男女主要负责狩猎,老弱病残主要负责采集。采集集团基本上没有性和暴力,但在狩猎集体的内部,兄弟姐妹们仍然会在狩猎活动的间歇期肆无忌惮地玩起性和暴力的游戏。由于青年男女与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分别属于不同的生产单元,从事不同的工作,相互比较疏远,因此不同辈份之间的性和暴力就很少发生了。

到了母系氏族时代,情况终于有了变化。人们发现,虽然族内男女总数基本相等,但狩猎集团的性别比例总是失调的。这是因为,许多青年女性要么怀孕了,要么正在哺乳,生理原因使她们无法参加狩猎活动,不如干脆把她们从狩猎队伍中清除出去。于是,狩猎集团渐渐变成了完全由男性组成的群体,性别的分工取代了年龄分工。这样一来,劳动和性也分了家。外出狩猎期间,身边没有异性,性冲动得不到满足。同时,为了保证狩猎活动的成功,必须加强集团内部的团结,因此暴力冲动也受到了压抑。等到狩猎归来,性和暴力的冲动才得到释放,这可能就是狂欢节的由来。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狩猎范围的扩大,狩猎队伍误入其它氏族营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发生。如果营地里有男人,就会发生战争;如果男人去狩猎去了,留守女士们就会被。男人们发现,与异族的女人更加尽兴,与异族的男人打仗更加放手。于是,他们越来越热衷于对别的氏族进行骚扰和袭击。与此同时,由于性和暴力冲动得到了释放,他们对本族的女性逐渐失去了兴趣,同胞之间的争斗也渐渐减少了。性和暴力终于从自己人转向族外人。

本来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后来形成了制度,产生了两大禁忌:族内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残。母系社会崇拜图腾,视图腾动物为自己的亲人,禁止同胞相残必然包括禁杀图腾。因此,两大禁忌也称“族内禁婚”和“禁杀图腾”。两大禁忌产生后,针对族人的性和暴力就被定性为“和弑亲”,受到所有的社会的严令禁止。

(2)从恋母仿父到杀父娶母

和弑亲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针对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人。对象不同,“罪行”的严重程度就不同,被禁止的程度也不同。针对父母的和弑亲就是杀父娶母,罪行最重,压抑最深。

弗洛伊德发现,他的许多病人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看过了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后,他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男性表现为“杀父娶母”,在女性表现为“杀母嫁父”。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俄底浦斯情结”,翻译成中文就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其实,杀父娶母只是恋母情结的极端表现。恋母情结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随着心理的发展,恋母情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的时候,男孩只想向父亲学习,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后来发现,如果父亲在场,他就不可能成为父亲,于是他希望父亲离开或死掉,他想杀死父亲。需要注意的是,3-6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死亡和杀人的真正含义。在他们的心目中,死亡和杀人更像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死者就会活过来,下次游戏时他还会再死一次。在他们看来,结婚也是一场游戏,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所以,他们才会产生“杀父娶母”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天真无邪的。

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渐渐发现,人死了是不能复活的,杀人是要偿命的。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结婚可能是一件不那么好的事,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做着不可告人的事。至于到底做些什么,他们并不太清楚,反正不是什么好事,否则用不着躲躲藏藏。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发现,结婚就是打架,这是他们对性行为的理解和诠释。他们把性和暴力混为一谈了。于是,他们感到非常震惊,对自己有“杀父娶母”的想法感到内疚和羞愧,甚至产生罪恶感。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们必须把这种思想压抑下去,把它变成无意识。

(3)恋母情结的变形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

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六、警惕过重的恋母情结

很多男人都有恋母情结。母爱的伟大,从小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但如果有很重的恋母情结,就会影响我们男人的正常行为和发展,是需要有意识地去克服。

如果是淡淡的恋母情结是没有大碍的。哪个男人不需要关爱?哪个男人不需要女性的呵护?这个女人可能是母亲、可能是爱人,也可能是恋人或女朋友、女同事。男人在社会中角色的定位,要求他去拼搏、去闯荡,去撑起一片天。社会的要求,对男人本身就是很高的,男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在向“大男人”的角色靠拢。这样就导致男人生活得很累、很辛苦,为了家庭、为了事业,辛苦地奔波。如果回到家,或在单位中,能得到女性的关爱,是一件很美的事。但过重的恋母情结会让一个男人“长不大”、有意地回避生活中的风雨,总会在心理暗示中强化自己的“受保护”需要,不利于一个男人的成长。

“男人是在男人的批评下成长起来的。”躲在恋母情结下的男人,会有意避开与男人的交往,特别是与有不同意见的男人的交往。这样就会使自己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无法对生活中的是非有准确的判断。在网上也有这种情况:姐姐的关心让自己感觉很美。在网上姐姐的帖子中,会无限放大自己的“长处”和“幸福”,让自己生活在一种虚幻的“美好”境界中。对自己在网上的不当言行,不是批评和指出,而是无原则的袒护。长此以往,害处极大。既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更是自己健康成长的一剂毒药。

淡淡的母爱情结,是无害的,过了,就有害了。女人也应该有意识地避免对小弟弟们无原则的过分关爱。男人也要有意地克服自己过重的恋母情结,做个大男人。过重的恋母情结的病态影响很糟糕:

(1)造成孩子依赖性变态人格。

即“被动——侵犯人格。”其表现为:执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他们既处处需要父母帮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无所适从;既有幼儿式的感情心理——依恋(被动),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气(侵犯性),形成了矛盾的双重人格。这种孩子最难管理,也最难相处。

(2)影响家庭关系。

许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还重要,孩子也与父母疏远,难听父母的话。受到小小的责备就觉得委屈,搬来母亲当“救兵”,夫妻间常因孩子发生争吵。

(3)因过分亲昵而丧失孩子气。

母亲将业余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间,使母子关系有时如亲密朋友一般,易与外界隔绝,使孩子变态早熟,感情像大人一样纤细,神经变得十分敏感;而另一方面,孩子对自身以外的真实世界完全是闭塞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自然无法理解同龄的儿童,即使某方面出类拔萃,也决非是幸福的孩子。

(4)亲昵刺激过多造成神经质。

感情丰富而脆弱,不爱活动,对生活不感兴趣,易患“抑郁症”、“孤僻症”、“社交恐怖症”等。男孩子恋母过重过久则易失去男性气质和魅力。由于受母性“同化”太多,易对女性进行模仿,长大后甚至可能发展性变态,且难以适应其它女性。成家以后,幼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现又是要重演,继续扮演依赖与攻击的双重角色,即“情感上永远长不大的男孩”。

七、恋母情结的矫正方法

轻度儿童分离焦虑是短暂的正常现象,等新习惯形成后会自动消失,不需特殊训练和治疗。年龄越大越难改正,需要采用一定方法来矫正。

(1)母亲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变态心理。

不要给孩子强化和暗示,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感情“粘合度”要降低,不要被过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不能感情用事,过于迁就。6-13岁属儿童的“情感断乳期”,要及早培养孩子独立性。

(2)分床制。

6-7岁开始让孩子单独睡一个小床(有条件者可以从幼儿开始),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母子睡眠的质量。

(3)注意巧妙利用时机培养独立性。

如3岁左右入幼儿园时开始沿用园内习惯,自己吃饭,自己睡觉。上小学开始规定新的独立生活内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利用孩子对新生活的向往,提出要求,便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4)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对于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顾小事,要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总怕做不好,有危险,一看做错了就插手。要肯付出成长的代价和“学费”,谁都不会喜欢一个生活能力极差的“大小孩”,那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愿望。

(5)观察法。

带着孩子到有教养的亲朋好友、邻居家去走走,利用其信用性战胜自身弱点,又可扩大孩子交往范围,转移和淡化“依恋母亲”的情感。与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种基本需要,千万不要扼杀这种需要,局限这种需要。

(6)环境疗法

把孩子的小房间或小床布置得有儿童特色,有他喜爱的东西、陪伴物,使之喜爱自己的小天地。还有“角色互换法”、“活泼脱敏法”、“厌恶疗法”等需要心理医生用集体疗法等方式帮助训练。

“恋母症”有一定的“粘合力”,母子难分难解。不下大决心,采取一定方法训练,是难以奏效的。在实际生活中要因人而异,坚持训练,不怕反复,直到形成独立性的新习惯,这也标志着母子心理健康地渐渐成长。

丁俊贵

2022年10月1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