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羊

杨氏的来源(山西大槐树杨氏的来源)

时间:2024-01-15 15:44:22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贵姓|杨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氏图腾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

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杼画像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

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杨姓主要来源于姬姓,而且是杨姓历史上有名的“三封杨侯”。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一脉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封地在古唐国(今山西闻喜东北)。

后来,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儿子杼为杨侯,封地在杨国(今山西洪洞东南)。杨国这个地方,原来是以杨树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六世孙康,跟着周宣王北征,结果阵亡。康没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个儿子涧(尚父)过继到康的名下,以继承康的事业。但周宣王把儿子过继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给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为杨侯。

关于尚父封侯的另一种版本的说法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周宣王活着时没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台后才被封为杨侯。

不管是哪种版本,大家都还是承认尚父被封杨侯这个事实,而且这个杨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东周周桓王期间,杨国被晋武公灭掉。此后,杨国遗民就以国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一带,有的后来长途迁徙到广东甚至海外。

晋武公灭掉杨国后,把杨国那块土地赐给儿子伯侨,伯侨被封为杨侯。伯侨生文,文生突,为晋国大夫,食邑于羊舌,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东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家族、唐朝杨贵妃家族、宋朝杨家将家族等,都出自弘农华阴杨氏。这支杨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杨侯”外,姬姓杨姓还有一支河东杨氏,晋文公(伯侨侄子)重孙谈(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被封在杨邑,后世子孙以邑为姓,这支杨姓被称为河东杨氏。

另有一支杨姓,周景王的后裔被封在古杨邑(今河南宜阳西),其后就以杨为姓,但这支杨姓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三封杨侯”的杨姓,除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外,其他两支后裔功微势弱,又无其他可颂扬的事情,史料中记载很少。

伯侨画像

杨姓其他来源:同源改姓和赐姓

杨姓的其他来源比姬姓来源更为繁杂,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首先是他姓改杨姓,由于杨姓是大姓,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羊氏、羊舌氏因与杨氏同出于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改为杨姓。古代扬、阳与杨同音、通用,扬姓、阳姓部分人后来大多改为杨姓。

较为典型的是董杨联宗。唐末五代时,有个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将儿子寄养在杨家,儿子长大后就以杨为姓。宋高宗时,余杭人董世兴在福建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交往密切,将儿子寄养杨梦龄家里,其后代以杨为姓。这两次改姓,使董、杨两姓结为友好姓氏,世代联宗,成为亲族。

回归旧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业为代表。杨业原来叫杨崇贵,后来为避北汉世祖刘崇的名讳,改名叫杨重贵。杨重贵年轻时为刘崇效力,因功绩显著,深得刘崇喜爱。刘崇就赐他姓刘,改名刘继业。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君主刘继元降宋,但刘继业仍然苦战不降。赵光义认为他是一个忠勇的人,叫刘继元去招降刘继业。刘继业最终放弃抵抗归宋,恢复杨姓,改名杨业。

至于赐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隋初,尉迟崇在与突厥交战中力战而死。其子尉迟义臣年幼,杨坚将他带进宫中抚养。尉迟义臣长大后,成为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感怀尉迟崇的功业,赐尉迟义臣为皇室之姓杨姓,还确定他在皇族中的辈分。

少数民族改姓为杨,很为普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众多,唐朝时甚至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的迁徙传播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年-1396年),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燕赵都市报)

杨氏起源简介

一、杨氏简介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二、杨氏来源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三、杨氏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堂号

四知堂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四、杨氏图腾

图中:有日、有月、有龙、有凤、有长寿鹤、有捕猎工具、有猎物、有吉祥物等等!意为:日月生辉、龙凤呈祥、延年益寿、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五、杨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三公泽世;四杰传芳。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列三公之位。下联典指杨炯,他和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五言通用联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关西世第弘农郡;河内家声光裕堂。

全联典指杨姓名郡名堂。

程门立雪尊师道;孔圣传家立美名。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的杨震。

三相才华齐凤阙;千金诗赋重钟山。

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下联典出明代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

此联为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

此联为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

此联为明代杨继盛自题联。

祠开苕左新门第;村纪关西旧世家。

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立雪表恭,摘星见志;鱣堂集庆,雀馆呈祥。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时,杨亿。下联典指东汉杨震,传说其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此联为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

六、杨氏始祖

七、杨氏祖训

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团结同志,终能长久。

尊:尊老爱幼,上至高堂,下抚子女,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商务工,耕种为食。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顺父母

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人人称赞,为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应训之,国法应惩之。

睦兄弟

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间应当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时利便起争端,不可语言伤和、听信妇人谗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残,大则参商拘讼,互打官司,小则朝夕怨言,一时之忿,便动干戈,不如相交朋友,成为父母之过错,你本身又何必生儿育女?为人者,以友为兄弟,而族人当睦更有于别。宗族之兄弟是一脉相传,何又不如朋友呢?

和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偷薄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怎为祖宗身后之身呢?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体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凡我族人,当和宗族,以强欺弱者,家法诛之,国法惩之。

务勤俭勤俭者,是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所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机杼,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众,当务勤俭。

谨丧祭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凡我族人,当慎谨治丧。

肃闺门慎嫁娶闺门为起化之源,家视不可不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应当扫除旧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嫁女乃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不要贻误后世子女。凡我族人,当共凛之。

安本分本分者,人生分内当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贵不能享贵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凡事尽在其中,不以干名犯义而取优辱。人要经少、中、壮、老,享受要与年龄相当,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劳发奋富终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应共戒之。

禁非为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是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八、杨氏族歌

你姓杨吗?你知道杨姓的始祖是谁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其中,按照人口数量,就全国范围内,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是前十大姓氏。其中,就杨姓来说,为全国第六大姓氏。那么,对于杨姓的朋友,你们知道杨姓的始祖和起源吗?

首先,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排在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之后。就杨姓的起源来说,一般认为杨姓起源自姬姓,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得姓始祖。杨侯本名杨杼(姬杼),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

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杨姓的得姓始祖,有些史籍和杨氏族谱是以杨伯侨为始祖记载杨氏世系的。杨伯侨(公元前724年~?),侨亦作桥、乔。杨伯侨是晋献公之弟,姬称次子。时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其六世孙杨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杨氏”始祖杨伯桥。

对于杨姓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今山西省,尤其是今山西省洪洞县,被认为是杨姓的起源地。就杨姓的皇帝数量来说,虽然无法和建立汉朝的刘姓、建立唐朝的李姓相媲美,不过其也诞生了8位皇帝。在一般人印象中,杨姓比较知名的大概就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但隋朝其实总共有四位皇帝,在杨广之后还有恭帝杨侑和越帝杨侗。五代十国时期,在南方还有杨行密建立的南吴,也传了四代皇帝。

最后,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

文/情怀历史

贵姓|杨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个姓氏,历代名人辈出。秦汉魏晋时期有“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隋朝达到顶峰,杨姓建立帝国并成为国姓;唐朝的杨姓继续辉煌,一共有11个人当上宰相;宋朝杨家将,明朝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而且,在历代状元中,杨姓有22个。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全国杨姓总人口大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六大姓。四川杨姓人口有380多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氏图腾

杨的释义:高大的神木扶桑树

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由此,这个氏族就被称为“杨”。

杨杼画像

杨姓主要来源:姬姓“三封杨侯”

杨姓的来源比较复杂,而且争议颇多。在受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争论从宋朝开始到现在就没停止过。当然,在学术问题上,各说各有理。杨姓主要来源于姬姓,而且是杨姓历史上有名的“三封杨侯”。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一脉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儿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封地在古唐国(今山西闻喜东北)。

后来,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儿子杼为杨侯,封地在杨国(今山西洪洞东南)。杨国这个地方,原来是以杨树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六世孙康,跟着周宣王北征,结果阵亡。康没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个儿子涧(尚父)过继到康的名下,以继承康的事业。但周宣王把儿子过继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给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为杨侯。

关于尚父封侯的另一种版本的说法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周宣王活着时没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台后才被封为杨侯。

不管是哪种版本,大家都还是承认尚父被封杨侯这个事实,而且这个杨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东周周桓王期间,杨国被晋武公灭掉。此后,杨国遗民就以国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一带,有的后来长途迁徙到广东甚至海外。

晋武公灭掉杨国后,把杨国那块土地赐给儿子伯侨,伯侨被封为杨侯。伯侨生文,文生突,为晋国大夫,食邑于羊舌,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东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家族、唐朝杨贵妃家族、宋朝杨家将家族等,都出自弘农华阴杨氏。这支杨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杨侯”外,姬姓杨姓还有一支河东杨氏,晋文公(伯侨侄子)重孙谈(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被封在杨邑,后世子孙以邑为姓,这支杨姓被称为河东杨氏。

另有一支杨姓,周景王的后裔被封在古杨邑(今河南宜阳西),其后就以杨为姓,但这支杨姓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三封杨侯”的杨姓,除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外,其他两支后裔功微势弱,又无其他可颂扬的事情,史料中记载很少。

伯侨画像

杨姓其他来源:同源改姓和赐姓

杨姓的其他来源比姬姓来源更为繁杂,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首先是他姓改杨姓,由于杨姓是大姓,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羊氏、羊舌氏因与杨氏同出于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改为杨姓。古代扬、阳与杨同音、通用,扬姓、阳姓部分人后来大多改为杨姓。

较为典型的是董杨联宗。唐末五代时,有个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将儿子寄养在杨家,儿子长大后就以杨为姓。宋高宗时,余杭人董世兴在福建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交往密切,将儿子寄养杨梦龄家里,其后代以杨为姓。这两次改姓,使董、杨两姓结为友好姓氏,世代联宗,成为亲族。

回归旧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业为代表。杨业原来叫杨崇贵,后来为避北汉世祖刘崇的名讳,改名叫杨重贵。杨重贵年轻时为刘崇效力,因功绩显著,深得刘崇喜爱。刘崇就赐他姓刘,改名刘继业。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君主刘继元降宋,但刘继业仍然苦战不降。赵光义认为他是一个忠勇的人,叫刘继元去招降刘继业。刘继业最终放弃抵抗归宋,恢复杨姓,改名杨业。

至于赐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隋初,尉迟崇在与突厥交战中力战而死。其子尉迟义臣年幼,杨坚将他带进宫中抚养。尉迟义臣长大后,成为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感怀尉迟崇的功业,赐尉迟义臣为皇室之姓杨姓,还确定他在皇族中的辈分。

少数民族改姓为杨,很为普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众多,唐朝时甚至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的迁徙传播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年-1396年),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燕赵都市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