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先天一气(先天一气与先天一炁的区别)

时间:2024-01-21 21:00:02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孙禄堂拳学“虚无一气”修炼法窍揭秘

道自虚无生一气

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

三体重生万物张

孙禄堂先生是近代一代武学宗师,其传布海内外的《孙禄堂武学录》首次将“三拳合一”的理念贯穿其中,开创了中国内家拳武学之先河。

孙老武学理念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之内劲也”。

这个理念一出,立即引发很多拳友的非议,不少人认为内劲就是内劲,虽然和气有一定关系,但是和金丹扯不上关系。甚至认为,孙老将内劲和金丹扯上去,不仅不符合现在各位练拳的实际,且有让拳学这种实学变玄虚之嫌疑。

本文自然不想纠结这些历史上的纠纷,只是希望通过对孙老拳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的实践研究,来逐步领悟孙老的真实想法。

孙老上述关于内劲之说法,其实贯穿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中。这个自不必赘述。要真正领悟孙老到底说了啥意思,关键在于把握孙老如何练出这个“虚无一气”的法子来,如果通过孙老书中的介绍,能够搞出这个“虚无一气”,那么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要说这个“虚无一气”的练法,的确市面上介绍的不多,也许得了真传的人不肯详细说明吧,尽管这个法其实在孙老写的书中已经都说清楚了,但是后学者要么可能不愿意说,要么没有认真领悟和学习实证,所以对这个“虚无一气”的妙法没有真正体悟出来。

本文就将揭示孙禄堂先生传下的修炼“虚无一气”的妙法。

首先,要明白“虚无一气”的出处。就是这句诗“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孙老指出“世人不知形意拳中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想,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可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后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

其次,要明白“虚无一气”的理论源头。这个在《八卦拳学》中有提到,“譬之易经方圆二图,方图乾始西北,坤尽东南,乾坤否泰居外四隅,震巽恒益居内四角,其阳自西北而逆气退于中央,生气在中也,阴自中央而顺于东南,阴气在外也,其生卦而恒益否泰。如形意拳,起手先进左足,以右足为根,身子看斜是正,看正是斜,因此形意拳与方图皆属地,在地成形,所以形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

这一段文字用先天方图阐明了“虚无一气”产生的原理,即阳气自西北逆气退于中央,阴气顺出东南。这个逆气退中央,就是修炼“虚无一气”的原则。

关于修炼“虚无一气”更进一步的阐述,在《太极拳学》的“神聚”一节讲的更清晰了——“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致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这一段将神聚一气的流程都说清楚了,就是先要从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这是“虚无一气”之合,然后从腰间发出到手臂,就是开。只有通过“虚无一气”的开合,才能明白太极的阴阳,才能练一次拳,技艺就精一日。由此可见,掌握这个“虚无一气”的修炼诀窍,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这个“虚无一气”纳入身中的原理又是怎样的呢?孙老在《太极拳学》“右通背掌学”一节里揭示说,“两肩里根并两胯里根,亦同时极力虚空着,往里收缩。收缩之理,喻地之四维皆高,当中有一无底深穴,四面之水皆收缩于穴中之意。”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通过肩胯里根虚空收缩,自然四面的“虚无一气”就纳入了身中。这就是修炼“虚无一气”的诀窍啊!

进一步地,在“单鞭学”里,孙老指出“两肩两腿里根皆松开,腹即能松开,腹松开气即能收敛入骨,神舒体静。腹内之气不可骤然往下压力,要以意运气,徐徐下注于丹田。道德经云‘绵绵若存’,亦是此意也。”

这一节说明了肩胯松开纳气后,如何敛气入骨入丹田的诀窍。

类似这样的诀窍在其他地方也各有阐述,比如“懒扎衣”第二节说过“心要虚灵(将两肩松开,再将气力用意往回收缩,用神逆运于丹田,则心自然虚灵矣)”。

《八卦拳学》的“四象学”第七节,也说“内中何以能虚空之意,即着两肩两胯里根,皆往回缩劲。则胸中自然有虚空之意,而腹部亦不能有努气拥挤之患也。”

在《太极拳学》“倒撵猴左式学”中说“内中之气,自胸至丹田,与坐中坐到静极时腹内如空洞相似,周身之神气全注于丹田沉住。故内家拳与丹学实相表里,内中之气,诚有确据,并非空谈。实地练习,功久自知。”

至此,孙老将拳学与丹学之气通过实证方式,认为是一体的,只要认真练习,功到自然明白。

此外,孙老还在“十字摆莲学”中归纳阐述了三拳合一之理,即“此拳内无论何种形式,皆不外乎头顶,足蹬,腹松,塌腰,并两肩、两腿里根松缩之理,身体力行,是在学者。”

书中透露“虚无一气”的修炼原理以及具体练法不止上述几处,不过上述几处乃是我仔细找到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几处。大家可以自行认真阅读孙老的书,相信会对孙老“虚无一气”的修炼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要领悟“虚无一气”的基本练法。笔者在领悟到孙老所传“虚无一气”原理与练法后,又从所学道家门派中涉及的相关法门进行了合参,最终通过练习,真正体悟到了“虚无一气”的魅力。

比如通过三体式的练法,在注重三体式基本要领的前提下,尤其注意脖颈挺住,两肩拉伸,让肩井部位产生有一个洼地的感觉,前手则向前伸出,后手在后肩带动下微微后拉,这样在两肩部,和脖颈部位,就会产生一种拉伸松开的虚空感觉。

由于肩胯是相合的,在两肩拉开时,两胯也会自然微微对拉,这样就基本具备了肩胯虚空的身体结构。

此身体结构形成后,用神意从两肩吸气,当然,两肩和两胯都可以同时吸气(吸气尽量做到听不见),两肩会更容易体会这种“虚无一气”的感觉,吸气通过肩胯虚空,汇聚到腰部脊骨,也就是命门所在脊骨位置,如果体悟到位,会明显感受到一股凝实的暖流通过肩胯和脊柱抵达命门附近沉下来,这时候,命门位置会感到非常充实,仿佛有一团凝实的暖气留在了腰部,精神自然也会为之一振。

气聚腰脊骨后,可以让肩胯从拉伸状态恢复正常,恢复正常时,则通过呼气将凝聚在腰脊骨的暖气团沉入前面的气海丹田。这样就完成了一组呼吸“虚无一气”的循环。

这个循环的完成,整个身体都会非常舒适。我本人一般练三个呼吸,身体就很爽了,精气神就很满足了,如果坚持多练,其收益真不可小视之。另据一些网友的体悟,此法坐着也可以练,我试了几次,两个呼吸浑身就热了,不过要领还是要注意肩胯松开再呼吸才好,所以此法可以说是动静皆宜了。

由此可见,孙老传的“虚无一气”修炼法,是真功夫,是立竿见影的好东西。

至于此法更深的原理,在《性命圭旨》的添油接命术中有一些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者可以参考该书,自然知道我所言不虚也。

关于世界的形成,科学不能解释清楚,《道德经》里面可以发现答案

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成,科学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只能说越来越接近真相,但总好像隔着一层面纱,这也难怪,三千大千世界是10维以上的空间,而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低维度生命是不可能通过感官来认知高维度世界的。比如说,人的肉眼就看不见多维度空间的事物。因为肉眼看到的形象仅仅是对可见光的感觉和认知,而可见光在电磁波中仅仅只是一个极窄的波段。但是,身体不能,意识或许可以,当然是某些具有超越维度限制的超级意识,当一个人在虚静至极的入定状态下,是可以获得这种超意识的,老子应该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看到了宇宙的起源和生成的过程。而科学不断突破认知,所有的答案都不彻底,不完整,其实,如果你悟透道德经的精髓,已经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那些理论,不过是画蛇添足而已。

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对宇宙生成的最好解释

道德经第42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自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逐字逐句解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要解释这句话,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个概念,无极。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怎么理解无极呢?无极又是怎么生成太极的呢?

无,指的是道的初始状态和根本属性。比如:看不见,隐藏,晦暗,不可命名,没有概念,模糊,抽象,无法解释,没有理由,安静。你可以想象,一片虚无混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绝非真空,好像什么都有,但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区分不了。这就是无。而无极就是无无的状态,也就是说,无到极限,无穷无尽之外还是无穷无尽,虚无之外还是虚无,没有任何时间空间,没有任何感念定义,没有任何可以感知的能量物质。这就是无极,无极就是道最初的状态。

无无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片虚无,它里面并不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有什么,有的还是虚无,就是说无穷无尽的虚无混沌,不是空,里面含有无穷无尽的虚无混沌,无穷之外是无穷,无穷之内也是无穷,这就是道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无极。

那么无极之中都有些什么呢?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妙,就是物质最小的单位,虚无里面就是这些可以叫做妙的精微物质或者说能量所组成。

无中有无,是从一个点开始出现的有

无中生有的那个点开始,无极成为无有状态,就是太极最初的状态,就是有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所谓道生一。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就是一,这里的太极是阴阳未分的状态,太极之初,就是无极之末。

无极之末,就是混沌元气,太极之初,就是天地刚刚开始形成,对应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

无极,也可以说是无无,这个无无不是佛家讲的无无,而是在虚无的混沌里面存在的还是虚无。也就是道家讲的混元一炁

然后,我这么打个比方,比如道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巨人,他虚静至极的状态就是无极。某一个瞬间忽然灵光一现,意念波动,这一动就是无无变成了无有,也就是无中生有。有,就是太极。无极刚刚开始生成太极的状态,就是一。无中生有,就是道生一。

有了意念波动,就开始觉醒,然后就有形态了,具体化了,可以命名了,有概念了,物质化了,这就是有

无中生有,就是一刹那的过程,就是道生一的过程。也就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

但是,这个时候,有形的无形的,有概念,没概念,具体的,抽象的,能量,物质,都是混合气状态,也就是一团乱麻一样。

渐渐清晰,明确,可以辨别,具体的就是具体,抽象的就是抽象,正的就是正的,反的就是反的,物质就是物质,能量就是能量,两种状态可以区分开了,这是二,也可以用阴阳表示。

阴阳两种状态的能量物质,交互作用,产生新的和谐体,加上阴阳两种状态,就是三

那么,无中怎么会生有呢?因为静极而动,虚静至极就会自发的震动

无极生成太极,无极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太极之外,包裹着太极。太极还是在无极之中,也就是说,有,无,都还在无极,也就是道之中,有无相生是在无极之中,道之中,无无之中,最终还要归于无无,然后继续这个过程

无极,或者说无无,无中生有,变成无有的那个状态,就是太极,就是一,此时,天地阴阳未分,混沌未分。

太极包括从一到三全过程,从最初的混沌未分到最终化生万物,一物一太极。

概括一下

混沌虚无生成先天一炁,这是道生一

也就是无极生太极,无中生有但是阴阳混合没分开的状态。这个过程就是太极初形成,没有动的过程。阴阳混合气并不是阴阳,还没有形成阴阳。

太极形成之后,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也就是无和有刚刚区分开,由先天一气生成阴阳混合未分的状态,这是一生二。

阴阳交互,形成新能量,加上阴阳,就是二生三三。

三就是阴阳,阴加阳,也就是无和有,以及无中有,有中无。

总结

道生一,道德经里面的一二三不是指个体,而是指形态,比如一就是道的形态,二是太极具备的形态,因为混合阴阳两种能量,三是阴阳交合形成的新能量,加上阴阳本身,构成了三这个形态,这三种形态的能量体形成宇宙磁场,宇宙磁场进一步形成万事万物。

道的最初状态是无,就是无极,老子所说无中生有,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就是有,就是一,这就是道生一,太极衍生阴阳两仪,这就是一生二,阴阳两种能量场相互作用交融,会化生新的生物形态,阴,阳,以及阴阳交合产生的新的能量,就是三。

因为时间仓促,写的比较乱,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继续。可能有很多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什么是先天之炁与什么是后天之气

道因炁而立,炁遵道而行。“万物自得以道,宇宙统一于炁”——生我者道,活我者神,用我者炁。

生命能量流之气,粗分为后天之气与先天之炁。

先天之炁与天同道,后天之气与人同欲,炁虚而灵,不生不灭——能生能灭,生灭自在,常作用于善的种子,恒与净通,系智慧高能,与生命同义,寂中自显,能成就无上功德,为生命延续之本、修仙了道之基。

气质而实,生灭不已,善恶通用,多与欲连,乃生物之能,随心识起用,气聚精凝成形而为载道之器。

后天之气系强身健体之能,集聚在下丹田,流注于经脉络脉,滋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吟唱着动人的生命进行曲。

先天之炁具脱胎换骨之功,代表着生命质量的高低,潜藏于炁穴、玄关——冲开玄关,地覆天翻。可将生命体升华至百病难侵的更高层次和境界,喻之为“生物能、原能”一点也不为过。

后天之气的气机,一呼一吸——外呼吸,有进有出,有动有静,有生有灭。

先天之炁的炁机,不呼不吸——内呼吸,亦动亦静,动静一如,或曰胎息。

先天元炁不能自超,必用后天呼吸气以成其能。

先天之炁是司令,后天之气为士兵。有炁无气,光杆司令;有气无炁,游勇散兵;先天炁壮,后天气足,国富民强,军威雄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吴谦:“后天之气得先天之炁,则生生不息;先天之炁得后天之气,始化化无穷。”

张介宾:“先天者,真一之炁,炁化(生)于虚,因炁化(生)形,此炁从虚无(恍惚、静定)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为无形之血,血为有形之气”),气化(生)于谷,因形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

王道渊:“藏(伏)则为炁,形则为气。出生之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呼吸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见后天一气之主宰。”

崔希范《入药镜》:“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