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父母之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思是什么)

时间:2024-01-26 15:54:22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人是如何结婚的?什么是父母之命,什么是媒妁之言

今天我们聊一下古代的婚姻制度。要说古代的婚姻制度,就不能不提“三书六礼”,所谓“三书”就是“聘书”、“礼书”和“迎书”。这“六礼”分别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就是“拜堂成亲”,然后“贺郎酒”,最后就是“入洞房”。这一大套业务结束之后,你们俩就成为了合法的夫妻。

在中国古人的眼里,结婚是非常重要的,仅次于葬礼。一个人成不成功,就看他的追悼会了。古代的丧葬制度,我们以后再和大家讲。今天说点吉利的,咱们说结婚。为了大家能够更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今天的我就变成一个18岁的大小伙子,20年前的我,那年我考上大学了。现在我穿越到古代,就穿到清朝,因为清朝的婚姻制度,好多今天都保留下来了。我们聊一下有钱人怎么结婚,我现在就是一个大财主的儿子,今天带着几个家丁在马路上闲逛。突然在我对面出现了一个大美女,她带着一个丫鬟在街上逛街,女人天生爱购物。这一看不要紧,我眼珠子差点没掉了。自从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就走不动道了。这是谁家的妹子,长得这么俊,只要角色长得好,三观跟着五官跑。这个姑娘长得就像郭德纲老师说的一句话,有一想之美,你心中的美女长什么样,这个姑娘就长什么样。当时我暗下决心,这辈子非你不娶,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找了一个家丁,告诉他,打听打听,这个姑娘谁家的,速来报我。这个家丁真不白给,也是一个极品家丁,马上就回来了。报告少爷,这个女的是李财主家的二姑娘。赶紧回家禀告父母。

回到家中,我爸我妈正在堂上聊天,赶紧请安,然后直奔主题。这个话得跟妈说,娘你看我也老大不小了,也该成个家,立个业了。老娘一听非常高兴,儿子靠谱。在中国古代,不像今天,古代人是先成家,后立业,你要是娶不上媳妇,你可以明目张胆,大模大样的在家啃老。结完婚之后,再去发展你的事业。我爹听了这话,也挺高兴,这小子开始懂事了。我娘就问我,儿子看上谁家姑娘了?我是破口而出,李财主家的二姑娘!我娘还没说话,我爹先说了,李财主家倒是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在古代那是第一要求,德才怎么样,长得怎么样,那都是其次的,门当户对是最重要的。这个事,我爹点头了,我娘自然没意见,然后就要请媒婆了。

在古代,孟子有一句话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婆在古代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咱们家是有钱人家,拿得起银子,所以请了本城最牛的媒婆,媒婆也分等级,最牛的媒婆那叫“某某铁嘴”,“张铁嘴”、“李铁嘴”。这种媒婆长了一个好嘴,能把活的说死了,能把死的说活了,聪明人他能给说蔫了。媒婆就是四处保媒拉纤的职业女性,这个工作在古代,那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是积德行善的好工作。在中国古代都是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没有女方到男方家提亲。如果是有的话,这个女的一定是个女土匪,她是来抢亲的。要不然就是《西游记》路上那帮妖怪,就想把唐僧绑了,跟他入洞房,要是能玩,就玩一玩,要是不能玩,就把他吃了。咱们还是说正经人家,毕竟我家是正经人家。咱家是有钱人,先给媒婆一笔钱,这笔钱最起码十两银子往上,这事办成了,还有奖励。媒婆看见钱,那就忙活起来了。

首先媒婆得打听,这个理财主家的二姑娘是否有婚配,或者是有娃娃亲,如果这两个有其中一个,这个事就得黄,古代人讲究礼数,如果李二小姐有婚约或有娃娃亲,我就废了。我的天空失去了颜色,悲伤逆流成河。如果李二小姐未曾婚配,也没有娃娃亲,这一下我就爆了,真是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确定李二小姐没有婚约之后,媒婆就登门拜访。李大官人给你报喜了!李财主和李财主的老婆一看见媒婆来了,心里就明白了,这个货是干嘛来的。媒婆也绝不废话,上来就开门见山,就会说朴大官人的大公子,看上了你们家的二小姐。首先李大官人一听,朴大官人那是本城的大财主,倒是门当户对,眼角微微一笑,然后李夫人一听也不错,剩下的就看媒婆怎么吹了。20年前,我学历也能算是进士及第,于是媒婆就开始一顿喷,说我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貌似潘安,号称“一枝梨花压海棠”,人送外号“玉面小飞龙”的就是这位朴公子!大家别往心里去,让我过一下嘴瘾,你们就当笑话听。这老两口子,直接被媒婆给喷懵圈了。其他都不重要,那些都是“片汤”话,门当户对,这是最重要的。于是这老两口子就答应了媒婆的要求,然后给媒婆一笔赏银,也得是10两起价。现在媒婆最少已经挣了20两银子了,这个买卖他划算。于是媒婆就马不停蹄的来到我们家,进门就报喜,朴大官人,恭喜恭喜,李大官人已经同意了这门亲事。然后我爹就开始打赏媒婆,最少也得是十两。然后我们家就得忙活起来,准备礼品。

这个就是汉族婚礼中的第一礼叫“纳彩”,准备一些礼品,不用太贵重,但是也得拿得出手。像绫罗绸缎,首饰得准备一些。但是这些礼品中最特殊的,得准备一只雁,就是大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这个大雁是遵守一夫一妻制度的楷模,但是这个大雁那是真不好抓,哪找大雁去,于是就带一只鹅,在中国古人的眼里,鹅就是家养的大雁。好多古装电视剧上门提醒,家丁都抱一只大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家的家丁带着礼物,捧着大鹅,在媒婆的带领下,来到了女方家。因为双方父母都已经同意,所以“纳采”自然是很顺利的。我父亲在这些礼物当中还写了一个大红帖子,这个帖子上记录了我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官职,还有称谓。还有就是嫡曾祖母、嫡祖母、祖母的姓氏和家庭。最后记录的是我的生辰八字。写这个,是让对方更加了解我们家的家事。这个就是“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跟今天男方去女方家,女方父母问男方,你是做什么的?哪一年出生的?你父母是做什么的?退没退休?是一个意思。但是这个生辰八字,就非常重要了,女方家得到了男方的生辰八字,然后把女方的生辰八字一起拿到,找一个会“看事”的人看一下。在中国古代,会“看事”的人能耐一点不比诸葛亮差,那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无一不精,能看个风水,降个妖,除个魔,能给孩子起个名,能耐大了去了。然后找到这个会“看事”的人,一般情况下呀这个会“看事”的人,都说这两个人肯定能过到一块去,非常好。古人的观念是“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这是积德的好事。如果“看事”的人说这门亲事不好,十有八九这个“看事”的人,看上了李家的二小姐,那就是我的情敌。但是一般“看事”的人岁数都比较大,这个世上,能干这个活的,社会经验得相当丰富。“看事”的人一般都说好话,还能得几个喜钱。

生辰八字没有问题了,女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尤其是未来的丈母娘,怎么的也得找机会,看一看这个姑爷。这事好办,女人天生爱逛街,夫人带着丫鬟就来到了我们家,这是未来的亲家,我妈我爸绝不能怠慢,人家手里带着礼品,意思就是看看我未来的姑爷。我就得出来相见,那是大礼过后一顿好话。大姨你长得真年轻,你看你保养的比我妈强多了,这个时候姑爷嘴得甜,丈母娘一看小伙子不错,长得富态,很满意的就走了。我妈那也不是个善茬儿,怎么得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这个以后是我的正妻。于是我妈以同样的借口,逛街为理由,带着丫鬟带着礼品来到了女方家,看一看她未来这个儿媳妇,同样也得是在我妈面前给我妈一顿夸,把我妈夸得都找不到北了,一看这姑娘长得不错,身材也好,然后很满意的回来了。今天晚上再加俩菜,我跟你爸喝两盅。总之“相看”的环节算是结束了。

双方母亲“相看”之后,下边就是“六礼”中的“纳吉”,这个时候主角不再是媒婆了,而是叫“大撩”的人。这个“大撩”得是我们家的亲戚,但是跟我又不能一个姓,就是说他不是我们同族的人,我们家的亲戚,还不能跟我一个姓,还得是个男的,这个人就是我舅舅,我的舅舅当之无愧,娘亲舅大,不是亲戚信不过,办事不牢靠。于是“大撩”就是我的舅舅,还有媒婆带着家丁来到了女方家,这是我们家人第一次正式的登门拜访,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合婚大吉,两家大喜”。然后我舅舅递上了一个大红帖子,这个就是“三书”中的第二书“聘书”。“聘书”上写明了双方的婚姻关系。只要女方家接受“聘书”,这就说明两家已成为了亲家关系,李二小姐就成了我们老朴家的人了。这个“聘书”就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聘书”下了之后,女方家也接受了,这个时候,准新娘子要在家里进行一下培训,怎么做一个好媳妇的培训,得学一下“女红”。这个“女红”可能你嫁过来之后,一辈子也用不上。但是,你得会,就像我们高中的时候,学的数学,可能你考上大学了之后,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你得学,因为高考会考。

下边就是“六礼”中的第四礼,叫“纳征”,说白了就是“下聘礼”,之前送的那点东西都不算,那些东西毛毛雨了,跟聘礼比起来,那些都是玩具。我家是大财主,财主也有财主的规格,一排占4个人,一共占20排,这就占了80个人,这80个人叫“执事”。每一个人的手里都不能空着,什么绫罗绸缎、金银珠宝、被捂、枕头、礼盒,还有食盒,食盒里面各种食品,枣、栗子、藕、花生、莲子、桂圆、喜糖、果脯等等。还有的人是牵着牛,赶着猪,那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这个队伍那是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穿城而过,这个太有牌面了,让人家都看看我们朴大财主的实力。我花钱了就是牛,花钱越多,越牛,什么技术、意识、操作都是扯淡。原来那些打我媳妇主意的人,你们哪就别痴心妄想了,你们就看一看我这个实力,只要钱到位,其他全干碎,别说我打你,我看你一眼,你就得废。这个队伍是在大撩和媒婆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女方家门口。与女方父母见礼之后,我的舅舅拿出一张大红纸,这张红纸就是礼品单,这个就是“三书”中的“礼书”。“礼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彩礼的种类,还有数量。女方父母表示接受礼物,并且向我舅舅致谢。在相互道喜之后,我舅舅拿出一张大红纸,这张纸有一个名字叫“龙凤大帖”,这张“龙凤大帖”上详细的记录了婚礼的具体细节,还有迎亲的时间,并把这张“龙凤大帖”交给女方父母。上边关于迎亲的时间写了好几个,不能只写一个,万一那天是女方她爸爸的忌日,你说这扯不扯淡!所以要多写几个,迎亲那天必须让女方家来定,这个就是“六礼”中的第五礼叫“请期”,也就是定结婚的日子。

这次一起来的还多两个人,这两个人叫“全和人”。这个“全和人”也得是我家亲戚,但是又跟男方不能同姓,而且还必须是女的。这个“全和人”的条件非常苛刻,第一得是两名女性,第二这两名女性必须结过婚,而且父母都在,公公婆婆也得在,丈夫也得活着,还得有儿有女,这个就叫“全和人”。这种人最好的就是我的姨,我妈的姐姐、妹妹,在母亲的女方亲属中找这么两个人。这两个“全和人”不能闲着,待我舅舅,媒婆和女方的父母谈结婚细节的时候,这两个“全和人”就来到新娘子的房间,量出新娘子做衣服的尺寸,还有新娘的“小日子”。等我舅舅,媒婆迎亲的这帮执事,还有两个“全和人”都回来之后,我们家就开始忙活上了。准备婚礼庆典,然后得发帖子,告诉这帮亲戚朋友们,几月几号朴大公子结婚大喜,你们这帮亲戚朋友都得来喝喜酒,然后还得随份子。

结婚那天的头一天晚上,女方家,要过嫁妆。这个事,男方什么规格,女方就得什么规格,为什么门当户对那么重要呢。过嫁妆的人,除了媒婆,都是女方家的,女方也得出个“大撩”,就是女方的舅舅。也得出两个“全和人”,就是女方的姨。女方过嫁妆的物品,不能是男方送聘礼,送过去的,如果有一个东西是男方送过去的,你又给送回来了,相当于退亲。所以女方家必须重新购置。现在你明白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了。如果是一个富人娶了一个穷人,他连嫁妆都过不起,因为这是结婚,女方是男方的老婆,在古代老婆只有一个,妾有一大堆,纳妾这个事,得是这个男的,功成名就了之后才能纳妾了。在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纳妾的,这里边也有规章制度。所以古代人结婚主要就是拼爹,“大撩”和媒婆就来到我家的厅堂,跟我爸妈开始聊天。这两个女方的“全和人”就会来到新房。当时古代的规矩,男女的新房里边是一间空房子,里边所有的陈列、摆设、家具都必须由女方提供。所以这两个“全和人”带着他们家的家丁就开始布置洞房,床单、被罩全都得是大红色,而且床上还得有枣、花生、桂圆,莲子,顾名思义,早生贵子。

于是第二天早上,终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了,这个就是“六礼”中的最后一礼“迎亲”。我骑一匹高头大马,还得准备一个八抬大轿,八抬大轿上那是绫罗绸缎的装点,那叫一个漂亮。女人这一辈子只做一次花轿,那就是出嫁那天。迎亲的队伍,就是当天下聘礼的队伍,也得是80个人的队伍,手里不拿礼品,但手也不能闲着,要拿12盏金灯,这些家丁的手里还得拿着吹拉弹唱的家伙事,再不行你也得拿一串鞭炮,喊着整齐的口号,向女方家浩浩荡荡的前进。来到女方家门口,我就得下马,向老丈人,老丈母娘行大礼。然后递上“三书”中的最后一书,“迎书”。新娘家已经准备了一桌饭,这桌饭叫“离娘饭”,是没人动筷子的,我的两个姨就是两个“全和人”到后边给新娘子打扮一下,并盖上花盖头。我舅舅和媒婆,还有我在厅堂内跟我的老丈母娘,老丈人是一顿胡喷。等到新娘打扮完毕之后,新娘就来到厅堂和我一起向父母告别,这个时候新娘家就要端上一碗汤,这碗汤叫“离娘汤”。还有的地方会上一碗面或者是一碗饺子,面和饺子都没煮熟,有人就问,面、饺子生不生,新娘子就会说生,寓意早生贵子。然后我带着新娘子带着我浩浩荡荡的队伍就离开了新娘家。新娘家的人,只派出一个新娘的哥哥或者是弟弟去送亲,新娘家的其他亲属一个都不能来。

敲锣打鼓来到我们家,新娘的哥哥或者是弟弟把新娘送到我们家门口,然后告诉我,我把新娘完完整整的送到你这儿了。然后哥哥,弟弟就得转头走,女方家的人除了新娘子是没有一个参加新郎家的婚礼仪式的。于是我就给新娘的哥哥或者是弟弟拿上一点礼品,带着两瓶酒就回去了。不像今天,参加婚庆的时候,娘家且坐过道左边,婆家且坐过道右边,大家共同欢乐,古代没这个业务。新娘在我两个姨,也就是“全和人”的搀扶下,下了轿子,这个时候我们家有一个人给新娘递一个碟子,这个就是“递子”之义。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这个事儿是天大的事儿。新娘下轿之后要跨过一个马鞍子,这个表示平平安安。新娘走的道要用红地毯铺,上面铺满了高粱,叫步步高升。然后还要跨一个火盆,表示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接下来就是拜堂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新娘子就入了洞房。新郎就跟这帮亲朋好友开始“贺郎酒”,也就是今天的婚宴,喝喜酒。酒也喝完了,亲朋好友都走了,这个时候新郎入洞房,拿一个秤杆把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给挑开,这个叫称心如意。但是这个新娘我毕竟是见过的,长得什么样,我心里清楚。

在古代有2/3的婚姻,结婚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都没见过面,对方长什么样,根本不知道。新郎在揭开新娘红盖头的时候,就有一种今天开盲盒的感觉,新娘貌美如花,男的这辈子挣着了,一接盖头,新娘长得像妖魔鬼怪,新郎这辈子就算交代了。所以为什么那么多有钱人都要纳妾,这一段过程就叫入洞房。结婚以后隔一天,也就是婚后的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回新娘家,这个叫回门。上面这一大套业务全办完之后,婚就算是结完了。

心理学:在父母跟前从不做这3种事的孩子,自卑、软弱,很负能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权威,是孩子的第一个重要客体,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经验,就是对父母印象的演化。所以一个人怎么样跟父母相处,他在父母跟前有着怎么样的行为表现,透过这些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他的性格特征。

比如,在父母跟前从不做,或者很少做这三种事的人,可能内心自卑,性格相对软弱,同时很容易情绪低落,变得负能量。

一、从不,或者很少“违逆”父母

“父母命不可违”,这成了很多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的孩子变得很听话,很懂事。不过从我们经常遇到的咨询案例来看,一个经常很听父母话的人,会有很多不好的结果。

结果一: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外面听很多人的。我的来访者李媛(化名)今年三十多岁,是某公司的文职人员,负责办公室的上传下达,汇总各个科室的材料,因为她很听话,所以各个科室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抛给她,她也不会拒绝,经常照做。

她的好说话,她的听话、不拒绝,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新来的员工都慢慢的对她颐指气使,就这样她越来越累,身体上的累是一方面,心理上的累也是一方面。因为她在听别人话的时候,是在压抑自己,压抑就会产生心理层面的能量内耗,就会感觉到累。

二、从不,或者很少在父母跟前放肆的哭过

这一点,更加侧重于小时候,小时候的你是不是在父母跟前放肆的哭过这很重要,因为正常情况下,父母是孩子的容器,是孩子最初安全感的来源。哭泣背后往往是一种悲伤或者痛苦的情绪,需要父母安抚和接纳。

我有个来访者,他告诉我,小时候他的爸爸经常打他,还不准他哭,他要是哭,就打的越狠,于是后来爸爸打的再痛,他也不哭,他都忍着。

这到后来进一步演化,他习惯了啥事情都忍着,以至于现在他越来越心累。当然我还遇到过很多案例,比如有的来访者告诉我,他的爸爸妈妈告诉他喜欢哭泣是软弱的表现。

以至于他不敢承认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但是不承认这种感受也会出现,这让他觉得自己真是一个软弱的人。我们知道软弱是不被人喜欢的,于是他就开始讨厌自己,这就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三、很少,或者从不向父母表达愤怒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以及我们的文化中,愤怒也是不被人喜欢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关系中,有的时候愤怒是一种力量,生命力要展开,必然是要释放这种力量,相反,生命力的的萎缩也必然要压抑这种力量。

很少在父母跟前表达愤怒的人,通常有这样几个原因:1、父母本身没有力量,是弱小的,如果向一个虚弱的父母表达攻击性的力量(愤怒),孩子会体验到内疚。

比如一个来访者告诉我,记忆中他的爸爸妈妈从小就被邻居欺负,村子里的人也喜欢作弄爸爸,开爸爸的玩笑,爸爸很早就弓腰驼背,同时妈妈身体也不好。

其实每当他感觉到爸爸不能保护家里的时候,他有愤怒,很生气,但是看到爸爸的样子,他觉得对爸爸生气是不道德的,他怎么可以忍心呢?

于是他就压抑自己的愤怒,那这个愤怒就转而面向了他自己,他又开始抱怨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宽容一点,为什么自己总是这样小气。时间长了,他就习得了这种压抑和自我攻击。

2、父母有力量,产生对权威的惧怕

前一种是父母没有力量,向父母表达愤怒,就如同攻击父母,会让自己很内疚。这一种情况,是父母的权威力量过于巨大,使得孩子惧怕父母,从而变得担心和小心翼翼。

比如我的一个来访者吴君(化名),大学毕业,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可是不久就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前前后后又换了几份工作,可是还是很压抑。

他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不敢看领导,与比自己职位高的人在一起就紧张。这其实就是他对父母印象的一个内化,他惧怕他的父亲和母亲,这成为了他的一个内在关系的模板,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后,他就会把父母的形象投射到类似于父母的人身上,从而产生惧怕情绪。

所以,我们也看出来了,生儿育女,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样认识,这样行事,会给予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基础。

反之,孩子的自我就无法成长,就会形成自卑、软弱的特质,从而在关系中释放出负能量,影响自己,也伤害别人,我想这肯定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

希望父母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也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毕竟看见就有疗愈的功能。

毛主席原配无后而终,毛氏族谱记载:杨开慧之子毛岸龙作为其子

前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首悼亡词,是主席在1957年悼念亡妻杨开慧所写的一首词,此时,距离杨开慧1930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正所谓“长相思兮长相忆”,毛主席对夫人的爱热烈而绵长,穿越了辽阔的岁月回响在我们每一位的心间。

可在1941年修订的《韶山毛氏族谱》里,除了众所周知的杨开慧、贺子珍二人以外,多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罗氏”。

而这罗氏,赫然写在了“原配”之位,将杨开慧挤到了“继配”的位置上。而陪伴着毛主席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贺子珍,也只有个“再娶”的名分。

那么这个罗氏,是从何而来,又何以为“正妻”的?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罗氏,其身份、经历又为何鲜为人知呢?这三位在毛主席生命中举足轻重,贯穿了他生命中大半年华的女人,分别有着怎样坎坷的故事呢?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书六聘,明媒正娶

毛主席的一生,其实有过四次婚姻,而这第一段婚姻,与后来三次的自由恋爱完全不同,是名副其实的“包办婚姻”。

出生于1893年的12月26日,罗一秀比他大了四岁,出生在1889年十月份,两人还有一层不远不近的亲戚关系,严格说起来,还得以“表姐弟”相称。

但在很不讲究的封建社会里,这种“近亲婚姻”竟不被禁止,反而视作“亲上加亲”。

有这样的一层关系在,再加上罗一秀自小就对父母孝顺有加,温顺懂事,堪称贤惠,双方父母,尤其是的父亲毛顺生,自然是对这一对“天成佳偶”相当满意。

在二人都到得适婚年龄之后,就张罗着两位新人成了亲。

按理来说,受到了新思想的洗涤,向往自由而憎恶封建礼教的应该对这桩婚事极力反对才是,可是为何最终还是娶了这位“表姐?”

原来,这主要原因是毛主席孝顺自己的母亲文七妹,她既要操持家里,还要带几个未成年的孩子。

对于尚处少年的毛主席来说,母亲带给他影响,赋予他性格里的温厚和宽宏,对于疼爱自己的母亲,毛主席自然是十分敬重。

当时的文七妹已经年满四十,她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繁杂的家务像大山一样压在身上,把她本就佝偻的脊梁又压下了几分。

毛主席从小就是一位孝顺孩子,他看到母亲为了一个家日夜操劳,在家里也没个帮手,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心中自然也是过意不去。

念及于此,又想到父母朋友对他的婚事如此上心也是关心所致,毛主席最终同意了与罗一秀的婚事。

恨难消,意难平,香消玉殒。

那么在父母的“强逼”下结了亲的主席,对这位“原配夫人”是什么态度?

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相敬如宾”!真正意义上的“相敬如宾”。

深受新时代新思潮的影响,对于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深感厌恶。但却深知,自己的妻子罗氏与自已一样,是被封建礼教摧残的、荼毒的受害者,而非敌人或帮凶。

是故毛主席对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仅仅把她当作自己的一位“亲人”和生活上的“姐姐”来看待,在两人从未产生过一丝男女之间的情愫。

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两人天造地设,可他们自己知道,这婚姻根本就有名无实。毛顺生虽是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三年时光忽悠而过,罗氏突发恶疾,于1910年的农历新年,在这个本该喜庆温馨,安宁祥和的日子里猝然离世,去世时仅二十一岁。

高挑秀丽,温婉善良的姑娘,一夜一夜地独守空房,期待着美好生活,她是不是也期待着一份幸福,美好而单纯的爱情呢?

斯人已逝,她的期冀、她的渴望、她的追求——尽管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在乎,也随着这个女孩儿一起,埋葬在韶山的苍松翠柏间。

关于罗一秀之死,谁错了?主席追求自由,打破束缚,绞碎包办婚姻这一牢笼的愿景,错了吗?必然没错!

那错的是罗一秀?这个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控,连自己爱谁,想和谁共同生活都难以决定的女孩的错?她只是孝顺父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父母莫敢不从。何错之有?渴望幸福,渴望家庭,何错之有?

他们都没错。他们只是被封建礼教扼住咽喉。

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位女孩的离去,深深地触动了毛主席。令他更加渴纯真的、自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更加望新思想,传播新思想,以免更多的年轻男女,再遭受封建社会的剥削。他觉醒了,更做到了为我们的国家,开启了崭新的纪元。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

尽管两人并无夫妻之实,更无夫妻之情。

但就像一位照顾了自己很久的亲人离世一样,毛主席对罗氏的逝世也是十分伤心,对曾经的亲家罗家人,更是十分记挂。

在1925年,毛主席返回家乡湖南韶山,在家乡宣传思想,将广大工农组织起来,教授他们革命知识,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尽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毛主席还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去拜见了自己曾经的“岳父”,也就是罗氏的父亲。

罗父对主席的来访很高兴,拿出了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鲜蔬菜和鸡蛋来招待主席,尽管罗氏已经去世,但主席与他这位“老泰山”的情谊依旧。

在毛主席和诸多革命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后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里,这当中就有许多罗家儿女。

毛主席此后还多次帮助罗家人,他对罗家的照顾绝非表面功夫或是一时兴起,而是真情实感,情谊绵长。

1941年,当毛主席听说罗家那个在他的打动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的“小舅子”罗石泉,在被派抓捕数年之后终于平安出狱时,远在延安的毛主席立即去信,询问他的情况。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也随信给罗石泉寄了过去。

罗石泉根本没想到,在历经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还有一位远在延安的“亲人”也惦记着他,还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对他伸出援手。

即使新中国成立了,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也从未忘记他在湖南老家的罗姓亲人们。1950年,他特意派毛岸英前去湖南老家,看望、慰问亲人们。

毛岸英虽不在韶山出生,对“家乡”的记忆也十分模糊,可毛主席在闲暇时也会和岸英说起韶山冲的山山水水,也和他提起过罗家这一家特殊的“亲人”。

对毛岸英的亲自来访,罗家人也十分感动。

斯人已逝,罗一秀已经离开人世,毛主席将对她的愧疚、同情与怜惜和亲属之情,回报给了她的家庭。

后来毛氏重修族谱,其间记载——

“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残,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堕,酉山卯向。”

这个一生悲苦的姑娘,在离世多年后,终究是获得了认可。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提议将儿子毛岸龙过继给一生未有子嗣的罗一秀,以彰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悠悠白月光,遥望寄忧伤

罗一秀离世之后,没有了“家庭”束缚的毛主席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志,便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1913年,远赴长沙求学,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杨昌济,更由此结识了他的一生挚爱杨开慧。

他们不仅仅是生活里的伴侣,革命事业上的战友,更是彼此生命中的知己,他们于浩浩汤汤的革命洪流中相识,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而相爱,又因为不屈的信念相离。

1920年的深冬,两人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婚礼,他们的婚礼,没有什么八抬大轿,洞房花烛,二人心意相通愿携手一世便算是婚礼,这简单的婚礼,如此朴素,如此华丽。

与杨开慧相伴七年,相对于他们以后所经历的出生入死,这七年算是“岁月静好”,期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1922年生下长子岸英,又在23年生下了次子岸青,一家四口过着安静简朴的生活。

杨开慧除了平常照顾两个孩子和毛主席的生活起居,也没有放下革命事业,她十分支持毛主席的工作,以“助理”的方式从旁协助。

不幸的是,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健逮捕,坚贞不屈的她带着岸英一起坐牢,在的威逼利诱下,她悍然出声:

“死不足惜,唯愿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派杀害,时年仅29岁。

毛主席在爱妻死后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哀叹,足见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杨开慧的一生,是烛火一般燃烧着自己,无私奉献、投身伟大的一生,她与毛主席的婚姻,虽然短暂,却堪称伟大!

相见时难别亦难

197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突然刊登出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增补贺子珍等人为政协委员。”

同时还配发了照片,虽然看起来苍老了,脸上也丰满了些,但从眉眼之间,许多人一眼就认出来了,确实是子珍老人!

“是贺子珍!贺子珍出来了”,作为毛主席的前妻,消失了三十多年的贺子珍又重新返回大众的视野,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的主席,和这位革命根据地的“一枝花”,既是革命同志,也是患难夫妻。

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初次邂逅,是在1927年。时年10月,秋收起义失败,毛主席率队抵达井冈山。在袁文才、王新亚无心插柳地“牵线搭桥”下,两人认识了。

当毛主席看到青春洋溢又机敏干练的贺子珍,又得知贺子珍是永新县党内的干部时,就对这位少女又是敬佩又是喜欢,我们的主席“怦然心动”了。

主席果断主动出击,用最笨的方法,在即将不惑的年纪“追”起了女孩子!

他如何“追?”简单来说,就是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日复一日地在她的窗前等着,唯一发出的声音就是轻轻敲窗,告诉她一声,“我来了,我在等你!”

或许锲而不舍也是一种浪漫吧,懵懵懂懂的青春少女爱上了主席,他们终成眷属。

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贺子珍决定于1937年奔赴苏联疗养学习,只留下了一方白手帕,以作“诀别”!

而等贺子珍再次回国,已经是1947年。可她与毛主席的再一次相见,却是在遥远的12年后,1959年的庐山,两人终于再见面。

“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在重逢的一个半小时里,没有爆发争吵,也没有相拥而泣。

毕竟二十年过去了,还是如此漫长的二十年,漫长得就像度过了一生。

对于这两位,一句“人生之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该是最能表达心情吧!

结语

无论是出于无奈,实非自愿的第一段与“罗氏”的“孽缘”、还是与杨开慧炽热而青涩的,真正意义上青春飞扬的“初恋”,亦或是和贺子珍痴缠了数十年的爱恨,对毛主席来说,都该是值得珍视的宝藏吧!

对于我们而言,除了收获感慨与唏嘘,我想更大的收获还是在于:通过对主席几段感情的了解,认识到主席也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着属于他的爱恨情仇,而他在各个领域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永远值得我们赞扬,主席其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