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东坡易传(东坡易传拼音)

时间:2023-12-30 10:22:49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读易之前(代序)

本文是《周易经传新解》(ISBN:978-7-5169-1689-6)的作者自序。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

河出龙图,伏羲因画《八卦》;洛出龟书,大禹得叙《九畴》。《九畴》表述诸如“五行”、“五福”、“三德”、“六极”等人类活动的基本定义;《八卦》用自然现象来喻示人类活动的各种规律。西伯囚羑里,益八卦为六十四卦,成《周易》。

《周易》用天地山川风火雷泽的特点,形象地揭示人们生活谋事的成败得失。其内容虽博大精深,但其行文却又极为简洁明了。感兴趣的人们可以读来修身自娱,有志探究者可凭兴家振邦。诗经有云: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记载了多少家国兴衰、描写了多少人生得意,又渲染了多少身首异处、血泪成河。人道之难,难在世事的纷繁纠葛,难在人心的善恶交互,更难在人们会迷失于心底的那个准绳。工程的规矩准绳可以建庙宇,亦可以垒猪圈。人心的规矩准绳则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睿愚和境界高低。飞禽走兽、百果草木方能顺应天地四时的准绳而生发繁衍,而号称万物灵长的人类,进化得耳聪足以聆言外之意、目明足以察万里之微。却仍然会有人去干那些相互危害、同类杀戮的愚蠢勾当。究其原因,无非是太多的人把自己的人生活得过于自负、把生存的准绳下放得过于低下。

完善的人生需要“致良知”。缇袍恋恋、及老及幼是良知;自食其力、责任担当是良知。而建构自己的人生格局、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致良知。唯有践行这样的情怀,才能消除自己的精神内耗,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苦痛。

不幸的是,不少人直到垂垂老矣才能通过毕生的阅历和反思,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荐读《周易》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读者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明白生命的价值、实现的方法。让大家的精神境界尽早的达到哲学层面的闭环。

这种精神上的闭环,类似于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既明白生活中所遇事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又具有对它们进行合理处置的技能。还能够对不熟悉的领域持有足够的谦谨和敬畏。这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会多一些自信和洒脱。于是男性可以展现出坚毅果决、乐观幽默的良好素养;女性也有了正义机敏、柔和愉悦的幸福状态。喻示着他们拥有了“成功之德”。德到了,就得到了。

图片来自网络

精神贫瘠的人会渴望去登山,心灵阻滞的人会喜欢去看海;博学明睿的人不需登高就可以俯瞰世界,心胸开阔的人身处方寸亦可纵横捭阖。很多人工作生活到一定阶段就会因遇到所谓的“瓶颈”、“天花板”而苦恼。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和胸怀受到了限制、不能继续满足现实情况的变化,或难以继续指导自己的进步而已。这时候只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和拓展它们,也就仍然存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

周易以《乾》、《坤》开篇。但作者不建议大家从这两卦开始去学习。因为乾坤两卦的意义过于宏达大辽阔,过于抽象遥远。它们远离人间烟火气,不能帮助大家解决具体的问题。再加上大家对文言文的天然畏惧,于是读几句也就味同嚼蜡、犯困撂下了。

如果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章节开始学习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有趣一些。比如有的读者急需解决家庭矛盾,希望家庭团结、夫妻和睦,那么他可以从《姤》、《震》、《归妹》和《家人》开始阅读;有的读者迫切地想要职位升迁,他可以从《晋》、《升》、《鼎》、《巽》、《无妄》开始;需要企业发展、生意兴隆的人们,可以从《屯》、《困》、《谦》、《师》、《旅》开始。如此打开局面,再慢慢涉及到其它的相关章节,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整本书的大致架构了。到了最后,通过《乾》《坤》两卦的归纳升华,我们也许就能内化似水流年里所有的喜怒哀乐了。

经文中高频出现诸如“吉、凶、悔、吝、无咎”等词语,用来定义人们身处某种环境、做出某种选择时必将导致的后果。搞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易经能够预知未来的一些原理。这种“易之善卜”的判定,是基于人们的选择是否遵从自然规律以及天道人性。《易传》对此评价: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翻译过来:“吉凶”的意思就是办事过程中的收获和损失;“悔吝”是事后觉得有瑕疵但又无可奈何;“无咎”属于通过补救或反省而没有遭受某种意义上的损害。

图片来自网络

《周易》并不神秘,它以象征自然现象的爻位组合,以及这些爻位的阴阳变化来喻示人们生活的“吉凶悔吝”。明白了这个基本思路,易经也就读懂一大半了。其原理如下:

一、易有八卦(如乾☰、坤☷等),各卦诸爻有阴阳两种状态。即阳爻(如下图):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和阴爻(如下图):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二、八卦架构自下而上由地、人、天“三才”组成(比如下图“离”卦,最下为地、中间为人、最上为天)。三才又有阴爻、阳爻之变化,数学推算为“2”的“3”次方,八种组合。故有八卦之分别。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三、八卦再两两相叠。“8”的“2”次方,组成周易六十四“别卦”。下图“革”(䷰)卦就是六十四别卦之一: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革”卦由下卦“离”、上卦“兑”相叠而成(又称“内卦”离、“外卦”兑),呈现出“泽中有火”的自然现象。八卦有“三才”,相叠成别卦,故“别卦”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其中初、三、五三爻所处的位置为“阳位”;二、四、上三爻所处的位置为“阴位”。二、五两爻又分别为其“下卦”、“上卦”(又称“内卦”、“外卦”)的“中位”。

在别卦六爻中,凡“阳爻”处“阳位”或“阴爻”处“阴位”,属于本爻当位;否则“阳爻”处于“阴位”,或者“阴爻”处于“阳位”都属于不当位。通俗来讲,不管是“泰山作砺”还是“螳臂当车”都属于不当位。

阳爻处于“中位”属于“刚中之德”;阴爻处“中位”称为“柔中之德”。比如在“革”卦六爻中,第二爻为内卦之中,又属于阴位。革卦这里刚好又是阴爻,故该爻有“柔中之德”且“当位以正”。喻意是在改革的时代,持有这种品行、处于这个位置的人属于国之良将、家之贤妻。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该位置为阳爻,如“巽”卦的九二。就属于“刚中之德”,且不当其位了。现实生活中,当位以中正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否则就属于“沐猴而冠”、“尸位素餐”了。

并且,在“革”卦六爻中,自下数第五爻为外卦之中,属于阳位。本卦该爻恰好又是阳爻。故此爻有“刚中之德”且当位以正,“诚直刚阳”(喻英明强健、品德高尚的国君或家长)。如果处于该位的是阴爻,如“蛊”卦之六五,那就属于“柔中之德”而不当其位了(如周成王、刘协、曹髦等)。

“破头朱泚笏,折齿谢鲲梭”。通过阴险手段窃据大权,或者调戏别家女眷都不属当位。宋朝因得国不正而烙下了崇尚文臣、忌惮武功的心理疤痕,这也是造成它国运颠沛、偏安一隅底层逻辑。对不当位的个人来说,虽然也可能会偶获一时的猖狂得势,但也会留下千年的骂名。甚至连自己的后世子孙都会羞于提及。这些人跟那个留下朴实家训的吴越王钱镠相比,简直別如云泥了。

四、内外卦彼此的各爻还有一一呼应的特性。《周易》借助各爻是否阴阳呼应来比拟亲疏敌友,以喻示依如此架构而行的收获或损失。道理很简单:阴阳相应相求,互为补充,必然会齐心协力合作共赢;而阴阴、阳阳不相呼应,也就没有了互助共济的愿望(唯独乾坤为阳、阴的纯体,中孚、谦卦属于以类相聚,不论阴阳、只以阶段相应,故不在此列)。

内卦的初爻对应处于外卦的四爻、内卦的二爻对应处于外卦的五爻、内卦的三爻对应处于外卦的上爻。

还是以上图革卦举例:初九、九四两阳相斥不相应;六二、九五阴阳相应;九三、上六阳阴相应。

图片来自网络

五、《周易》中频繁提及的关于“吉凶悔吝”的判断,亦来自于六十四卦诸爻“当位”、“不当位”、“刚中”、“柔中”、“当位以正”、“当位以应”的变化以及该卦本意所处的环境。现实的例子:企业老总、古代帝王就应该有刚中之德(刚健中和)。

否则,如果性格柔和或能力不足、懦弱偏激的人占据这个岗位,一定会因驾驭不了局面,而导致不良的后果。相应的,如果朝堂上的丞相或企业老板的助理过于强势霸道(九四爻),其结局轻则内讧低效,重则身家败坏。

六、以上只列举了易经四规则“乘”、“承”、“比”、“应”中“应”(相应、不相应)的表达法则。其余三种可以参考附录六《读易简例》。明白“当位刚柔”、“阴阳呼应”的推论原则后再来读易,也就更容易理解它的奥妙了。

综上,诸如“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的思路,也就形成了《周易》根据客观条件,结合事物本身的特性规律来推知未来的基本原理。所以说所谓的“预见未来”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法。比如当一个家长看见失控的汽车溜向他的孩子时,他会尖叫、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救护。这是因为以他的认知能力,可以预见到接下来的几秒钟那辆车会碰到他的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判别方法、人性特质以及足够的事物属性,也就可以断定接下来几秒、几天,甚至几年将要发生的事情了。举个人性特质方面的例子:如果遇到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抱怨不断,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一定是一个刻薄寡恩、毫无责任担当的人。与这样的人为伍,必然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了。

先哲说“不读易者不可以为相,不通易者不可以经商”。从这个“读” 和“通”的差别,说明对为官的要求相对要轻易一些,只要能做到中正平和,不忘初心,结局都不会太差。反观经商层面,要求就极为苛刻了。所以说经商者多如牛毛,而成功者却凤毛麟角。做官做得好,未必经商也能玩得转。转型有风险,官人要三思。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到了晚年才接触到易经。却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热情,以至于“韦编三绝”。为此他还不无惋惜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也彬彬矣”。意思是我得见易经太晚了,否则就可以搞明白它的情况,传授给更多的人们了。在他之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华大地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易学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易学资料。

易经的译注虽然浩如烟海。但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形译。它尊重易经的篇幅结构、卦爻组合,字句斟酌,力图还原最为准确的易经的结构情状。是文化学者研究易经、讨论学术的重要参考。形译的代表作是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老师编译的《周易》。

第二种是意译。《周易》的成文规则就是用象形的比拟手法来表达观点,所以意译力求还原它的本意精髓,没有过于关注其原文的表述形式及行文顺序。这类著作里较为传神的当属苏轼的《东坡易传》和程颐的《伊川易传》。

但对很多人来说,读这些古文典籍难免都会有些生涩。本书以武英殿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易经讲义》刻本为蓝本,参考《东坡易传》、《伊川易传》,张善文老师的《周易》,以及其它的典籍、学说,结合笔者自己的阅历和思考,以通俗白话的形式表述出来,以飨读者。

图片来自网络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

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

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

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

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

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

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

多音字

斗:dòu(争斗)dǒu(斗胆)

曝:pù (曝晒)bào(曝光)

角:jiǎo(角落) jué(角色)

三、课文翻译

伯牙鼓琴

[注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

[注释]

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问题归纳

1.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2.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 ,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5.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6.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7.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8.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六、课内外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七、教材课后习题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苏轼的《东坡易传》为何又以常州别称毗陵命名?

举世皆知苏轼为一代文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易学大师”,曾经写过一本《东坡易传》,后世也称其为《毗陵易传》。

苏轼幼时便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学《易》,少年时欲入山林当道士,终生与道士高人交往频繁,深晓《周易》占卜和“胎息”养生之术,并自称“铁冠道人”。其父苏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传》未成,遗命苏轼继作此书。苏轼于45岁左右被贬官于黄州时开始撰写《易传》,此后不断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他的认知方法、执政思想深受《易经》影响,诗词文赋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然而苏轼去世之后,为什么他的这本《易经》会以毗陵(常州别称)命名,又被称之为《毗陵易传》呢?

《易经》是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书,它的内容含有一定的哲理。《易传》则是作者对《易经》所作的解说和见解。

宋苏籀《栾城遗言》中说“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嘱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予轼,……则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三人合力为之,题日轼撰,要其成耳”说明苏轼研究易经,最初是受父亲的影响,此书虽成于苏轼,而初始自苏洵,其中还有苏辙的部分研究成果。不过,苏轼在青年时代对《周易》就颇有研究,廿一岁考进士时所作的《御试重巽申命论》就论述了他对易经部分内容的看法,在苏轼的诗文中(特别是所一些哲理诗)他也常用它来观察、解释和论述社会的各种现象。

他的《易传》专著,主要是在两次贬谪流放生活中完成的。第一次在黄州五年期间,据他《上文潞公书》中说:“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他在信中还说,他怕这本书“沦没不传”,想“抄写几本留人间,”但又想到自己刚以“文学得罪”,别人认为是“凶衰不祥之书,不肯收藏”。可见他在黄州已完成《易传》的写作。第二次他流放惠州儋州期间,又对《易传》作了修改补充,化了很大功夫,据苏轼在《夜梦》诗中说;孔子翻看《易经》不过“韦编三绝”,而“如我当以犀革编”。

苏轼是宋徽宗建中靖国二年( 1101 )在常州病故的,随后两年,就发生了“元祐党案”,他的著作也遭禁。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是书虽遭元祐,不敢显题轼名,故称毗陵先生,以轼终于常州故也”。

此书宋本初刻时间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明代毛晋在他的《汲古阁津逮秘书》中仿刻宋本《毗陵易传》时(已更名为《苏氏易传》),他在写的跋中说:“宣和中,方禁苏氏学,托之毗陵先生,得以不失此书,亦危矣哉。”

由此可见,为了避禁,后人只能以常州别称毗陵之名把作者改为“毗陵先生”,并以《毗陵易传》之名把这本著作保存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托名毗陵先生,而不托“眉山先生”、“黄州先生”等名称,这是常州人,还是他留在常州的子孙和亲友所为,这些疑问,就留给后人去想象吧。

此后,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毁的这本《易传》,便被改头换面,以《毗陵易传》(“毗陵”为苏轼去世之地常州别名)悄然印行于世,因此罕为人知。

苏东坡一生喜《易》与佛.特别是对易经研究很深,并影响他一生

苏轼(公无1037-1101),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北宋著名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豪迈奔放,其著名作品有《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等。几百年来他的诗作深入民间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绝。苏东坡出生于大文墨之家,历史上号称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三大文豪皆出于其家族中,人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他在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作为一代文豪,在他的一生中,也历经波折,曾被捕入狱,遭受三次贬官到黄州(湖北)、惠州(广东)、琼州(海南)。但也能深悟众连成一片,关心民间疾苦,进行各项兴利除弊的改革创新事业,颇有政绩。

苏轼是大家公认且熟知的一代文豪,历史上,他也是一位享有盛名易学家,《东坡易传》便是其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

苏轼幼时便随师学《易》,深晓《周易》象数理占之道。其父苏洵更是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传》未成,遗命苏轼、苏辙继作此书。其中,苏轼于此书用力最勤,他45岁左右被贬官于黄州时开始撰写《易传》,此后不断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故《东坡易传》虽“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而“题曰轼传”。

然而,苏轼去世之后,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毁,这本《易传》便被改头换面,以《毗陵易传》(“毗陵”为苏轼去世之地常州别名)悄然印行于世。

苏轼像

苏轼自认为那些曾给他带来巨大声名的诗词文赋皆“不足道”,唯有《东坡易传》等几部学术著作才让他感到“此生不虚过”,可以“瞑目无憾”。其中虽有夸大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轼的人生思想深受《周易》影响,其诗词文赋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富有哲理,这在《前赤壁赋》中便可略窥一斑。

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其时他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遭受政治上残酷打击的苏轼,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处朝堂之远,在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逐渐走出了政治仕途上的阴霾,从而透显出旷达自适的性格。

季秋之时,苏轼与友人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遂写就此文。

文中,苏轼针对友人的困惑,从《周易》“变易”与“不易”的双重视角,娓娓道来,开示出作为鲜活生命之存在的人,在面对实然状态下流动不息的时间长河时所当具备的应然之心态。

其言宛如彼时江上徐来之清风,淡淡扑面,耳目一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他喜研《易经》,尤其处处以《易》理思维融入诗篇中。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便是例证。他以自然界阴消阳长、月圆月缺与人生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思维。这是《易》变的本义。此外,他也是很喜爱佛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提到佛。

苏东坡还深研过与《易经》相关的星相学。

据于史书记载,苏东坡对星命之学颇为内行,此有一事可以说明。苏东坡根据韩愈的三星行〉发表意见道:"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吾命在间,而退之身宫在焉。今谤吾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也。乃知退之磨羯为身宫,仆以磨羯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同病也。"他认为自己所以平生遭人口语诽谤无数,是由于自己出生时辰的星象与韩愈(退之)相似,而平生遭人诽谤方面亦极为相似。于是苏轼感叹韩愈《三星行》之言实在不是虚言。

苏东坡的易学著作有《东坡易传》,他的《易》学主要继承王弼的学说,以说义理为主,多兼老子、庄子之学,儒道共宗,并杂以禅学。在易学史上该书亦有一定的影响。又据史书记载苏东坡不仅对《易经》与佛经深有研究,著有多种学说,且对《易经》的术数也极有研究,清袁树珊在《命谱》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附苏东坡研习《易经》术数的记载)

东坡亦读相人书

  东坡诗,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注不甚详,按王朴太清神鉴,黄色吉凶歌云,黄色天中列土分,圆光重大拜公卿,坡盖用太清神鉴语耳。

  [笔者注]这段文字是苏东坡研究学习《易经》术数的历史记述:根据古人相术书,认为"头为君,额为臣",因而额上具有:"分一面之贵贱,辨三辅之荣辱"的特征。"明君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因此乾庭的大臣如果额上的天庭位置(天庭在额上天中的下面,两眉之间的印堂之上)出现黄色光泽时,有机会为卿为相。

东坡赠相者程杰诗

  东坡自谪海南归,人有问迁谪之苦者,坡云,上是骨相所招。少时入京师,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显,当知名,然有迁谪不测之祸,坡又赠善相者程杰诗云,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亦似相其不寿。

而欲以早休当之,故又曰,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然坡公生平居官,起而复踬,未得遂急流通退之愿,而卒于毗陵,年仅六十有六,未尝一日享林下之乐,相者之言悉验(坚瓠八集)

[笔者注]上段文字记述的是苏东坡年青初入京城时,善〈易经〉术数的人,曾经给他作人生预测,论定他一定会文章显名,因为,他眼神中有学者的气质,但头上有充军贬职的印迹,因此一定要遭流放边地之祸。当时苏东坡认为自己可以提前退休,免遭贬职之苦,即是文中说的急流勇退。但苏东坡最后还是遭三次贬谪。并在任内的常州去世。

文人王勃的《易经》才华

读过《滕王阁序》的人都惊叹唐代少年王勃那闻明天下的惊世才华。喜爱他的聪颖,赞扬他的智慧。他留下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至今仍脍炙人口。但很少人知道,他的《易经》的功底也很深厚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文辞中含有很深的《易》理。他对 《易经。从小就有浓厚的兴趣,曾潜心研《易》,并撰写过《周易发挥》五卷。

王勃是唐初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据传说他7岁就能写文章。尤其喜欢研《易》。14岁时,有人推荐,当殿对策,授任为朝散郎(官名)。随后,作沛王府修撰(写作与编纂的官)。他的文学写作水平很高,加之年轻气傲,为同僚嫉妒。当时他为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李治)看了,认为放肆,把他赶出王府,削去官职。后来只能任地方长官的虢州参军。连他的父亲原任司功雍州参军的官职,也受到影响,被贬到南方做县令。由于多次波折,他更潜心研《易》,从《易经》中,他才真正感悟到天地间的许多人生规律,也从而使他的文学才华更加丰富多彩,处世更加成熟。这从他的诗词文章中充分体现出来,他的名作《滕王阁序》中描述自然景物与人生际遇浑然一体,简直就是〈易经〉中的天、地、人三者交融一理,通过文学语汇水融,淋漓尽致发挥出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天地",一下子把台阁的壮丽景观勾画尽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幅深秋时湖岸傍晚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然而,就在他尽情酣醉于天地风光之际,笔锋委婉地一转,突然感慨天地间的人生际遇"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这里,诗人王勃借题发挥易道思维,《易经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王勃则说:"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无论日月都在盈虚消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则通过对天地自然的描述,阐发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变《易》关系:"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文学家欧阳修论《易传》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江西吉水人。他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著述很多,文学价值很高。名作《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巨著里,《易》理潜化其中。只要细心研读他的著作,便知他的《易经》水准,很多高深的。《易经》知识在他的作品里,如淅淅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特别是《秋声赋》一文,若无易学知识之人,很难读懂其含义。

欧阳修为人正直,不谓权贵。他在朝廷中一贯支持范仲淹等改革弊政、但履遭打击,曾三次被贬。当时宋朝对外采取妥协,每年要进贡西夏大批白银、茶叶、布匹,不断削弱国防力量。欧阳修当时任谏官,他以《易》理的变革思维观,不断提出改革弊政、加强国防力量的主张。但却不被采纳而遭贬官。

他在《秋声赋》一文中,通过自然界变化规律,以秋声发端,描写天地肃杀的秋气,从而描绘出一幅悲秋的图景。运用他的《易经》思维感观,意在说明国家与朝廷处于阳气(君子的正气)下降,阴气(小人的邪气)弥漫上空时期。国家朝廷的人事忧劳和挫伤就像秋风摧残草木。他通过多层次的渲染和生动的比喻把无形的"秋"描述得有声有色,有姿有态,形象生动,变化万端:

"闻有声自西南来着,悚然而听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点出秋声的发端。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描述悲秋的图景。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万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伐贼,亦何恨乎秋声!"--有情的人类和无情的草木在自然规律面前应有所区别,劝人不要过于忧劳,摧残自己。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坦荡的胸襟不过分计较秋声(指阴气和小人)的伤害。

全篇以阳气喻比明君贤臣,以阴气喻为小人、奸道。因秋属金,在兑方按洛书四维定季节,西南为立秋。所以秋季是阴气发端上升,摧逐阳气的季节。

最后以《易经》中的天地自然规律。论述秋声(阴气)原本是天地间的变化所至。虽然可怕、可畏,但人们不必"恨乎秋声"!

欧阳修在易学上着有《易童子问》,他讨论了《易传》的作者问题,认为除《彖》、《象》二传为孔子所作外,其它皆非孔圣人之作。其说易学史上影响很大。

YSYD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极为重视儒家经学。尤其是以《周易》为中心的易学,几乎是所有文人士大夫的必备功课。

关于北宋易学的著述,就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等。

这些著述不仅代表了宋代易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宋代理学产生的基础。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苏轼也不例外,在其晚年也撰有易学著作——《东坡易传》。

苏轼在易学方面的成就,与其父苏洵的易学著述有些渊源。苏洵与苏轼都有《易论》的同名文章存世,此外,苏轼还撰有一篇《易解》。

据苏轼《陈太初尸解》自述:「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也就是说,苏轼的易学启蒙从学于道家,并且熟知易学占ト,曾以「铁观道人」自居。不过等苏轼再次深究易学,则是他四十五岁以后的事情了。

△苏轼画像·出自《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苏轼在《上丞相书》中有言:「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

从其言辞中可知,苏轼对于易学的理解扎根于他的人生体验。不过苏轼萌发撰述《易传》之心,则是从命于父亲苏洵的遗志。

苏洵晚年,欲著《易传》不成而亡。在死前,苏洵希望苏轼、苏辙二子完成他的未成之愿。

及此,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之际,尊先父遗命,开始着手《易传》的著述。直至苏轼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他仍倾心于《易传》的修撰。

在苏轼死后,其撰写的《易传》在刊刻出版时出现了波折。

据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所述:「其书初遭元祐,不敢显题轼名,原称『毘陵先生』,以轼终于常州故也。」说的就是,由于之势大,《易传》在最初刊刻时,不敢题苏轼之名。所以《东坡易传》在成书之初,是以《毘陵易传》之名流传的。

到了南宋,《东坡易传》仍然隐而不显,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

朱熹深研易学,著有《周易本义》。朱熹不喜苏轼所著的《东坡易传》,他认为《东坡易传》有三个缺陷:

其一,议论粗疏,不够学术上的严谨;

其二,苏轼不谙数学,没有阐释易学的术数之理;

其三,苏轼在阐释易理的文字中,时而夹杂着禅宗之说。

朱熹的看法直接影响了《东坡易传》在后世的传播。

直至明代,宋代理学的风气渐歇,《东坡易传》才再次受到后人的重视,学人纷纷为这本书作序,重新刊刻。

清代学士纪晓岚,收集了明代各种版本,经一番整理后,将《东坡易传》收入到《四库全书》当中。

纪晓岚作文赞《东坡易传》云:「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又可一概屏弃耶?」算是为《东坡易传》正名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