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慈禧的儿子(慈禧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呢)

时间:2024-01-02 16:51:27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慈禧在背后究竟做了什么

刀叔导读:到了咸丰一朝,后宫佳丽虽无三千,但也不至于只有一个儿子。可事实就是如此,慈禧在背后到底在搞什么鬼?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算不得开明,也绝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昏庸。

他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样,在一生中有败笔也有功劳,但是他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世界大势缺乏了解,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为《北京条约》的直接签订责任人,他被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作为大清朝的支柱,咸丰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可怜的是咸丰生前只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出生当日便死了,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另一个活了下来,便是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的儿子少,难道是后宫数量不够?

绝对不是!咸丰帝是个风流皇帝,好女色,不可能闲着,这只能说是另一方面的自身原因了。在慈禧生下同治皇帝之前,咸丰只有一个女儿,还是结婚七年之后生下来的,便是荣安固伦公主。

当时的慈禧虽受宠不断,可就是没动静。后来慈禧言称:肠胃不适。在太医调理了一年多后,终于怀孕,为此,还让咸丰在怀孕三月之后再昭告天下。但就在慈禧怀孕期间,她一直没闲着,陷害皇后和另两位两位妃子。所以在慈禧全力保胎期间,其他妃子竟然都没有怀孕。

后来她为咸丰帝生下了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慈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清皇室四谱》:“六年三月生皇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

生下皇子后的慈禧还是没闲着,继续为祸后宫,避免第二个皇子的出现。但后宫太大,咸丰虽宠爱慈禧,可却非怕老婆之人,所以难免还是有漏掉。不久后,玫贵人又为咸丰皇帝生下皇次子。

但慈禧却买通宫娥,在皇次子食物中下了毒,让小皇子死掉。次子悯郡王,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出生当日就死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自此咸丰就只有慈禧生下的这一个儿子,幸亏慈禧这个儿子,平安长大了,不然老公咸丰就真绝后了。

倒霉的是同治皇帝19岁时便死掉了,死因民间传言是得了脏病,没有留下子嗣,绝了后!咸丰一生只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当天死亡,一个儿子19岁时死亡,咸丰皇帝的儿子可真是短命。

之前提到的那位荣安固伦公主又怎么样呢?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仅22岁。

咸丰帝生前不少奏章便让慈禧代阅,因她书法不错,有“端腴”丰采,又“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慈禧于权力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兴趣与敏感,她津津有味地做着这一切,为咸丰帝出谋划策。日子一长,就对最高权力机构的一套运转模式了解得一清二楚,为日后的垂帘听政提供了便捷与基础。

逃到热河之后,咸丰羸弱的体质愈发吃不消,而懿贵妃趁机参与朝政的野心,也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鉴于历朝历代后宫干政的危害性,清代皇帝对后妃涉政非常敏感,咸丰也不例外。但他身体不济,只能既让慈禧去批阅一些奏章,又时刻防范她过多的参政议政。

为祸后宫、害死皇子的事情,自然也是瞒不过咸丰皇帝。在临死之前,咸丰皇帝曾想除掉慈禧,为最后为何又心软了呢?

除醇亲王奕譞以命担保外(他大福晋和慈禧是亲姐妹),还有一个无可奈何之处,即咸丰早年丧母,对于失去母爱有着切肤之痛,他不忍心让自己的继承人也幼小无依。正所谓“父”所不欲,勿施于“子”。这是咸丰童年的心病,也是他一辈子的隐痛,他不愿意如此残忍地去主动造成这种悲剧。

最终咸丰皇帝的妇人之仁成就了慈禧这个妇人,咸丰一十七年带着纠结和遗憾在避暑山庄去世,自此清朝皇帝再无实权。慈禧太后一系列的无厘头执政,就此开始......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文史解读内容品牌)

同治病逝后,慈禧为何非要“兄终弟及”,选年仅4岁的载湉继位?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逝于养心殿,结束了短暂而痛苦的一生;

他的病逝让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第一次出现皇储断档,同治帝年仅19岁病逝,并未留下一儿半女;虽然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怀有遗腹子,但男女尚且不知,更何况慈禧向来与皇后阿鲁特氏不和,即便阿鲁特氏生下皇子也不会让他继位。

可惜的是,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病逝后不久也去世了。

据野史记载:同治病逝以后,慈禧秘而不宣,密诏恭亲王奕䜣入宫;恭亲王看到养心殿同治的尸体,吓了一大跳;而慈禧却异常的冷静,因为对于慈禧而言考虑下一任皇帝谁来做至关重要。

同治帝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沣,是“载”字辈的(载字辈以下是溥字辈);

按照祖制的话,应当在“溥”字辈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

但慈禧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兄终弟及”,选年仅4岁的载湉继位呢?

01 载湉出生,算命先生说“小王爷就是将来的皇上”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醇亲王奕譞坐在书案前,盯着两支蜡烛,希望能通过这两支蜡烛看到吉祥的预兆,因为他的福晋在生产。

说道醇亲王奕譞,他确实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实打实的皇亲贵胄:

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是他的四哥;

同治帝就是他的亲侄子,

而他的福晋就是慈禧的亲妹妹。

咸丰帝在时,奕譞还只是一个郡王,但自从娶了慈禧(当时还是懿贵妃)的亲妹妹以后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决定了他子孙的命运。

咸丰十一年秋天,咸丰病逝,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沣继位,史称同治帝。

颇有心计而且喜欢玩弄权柄的叶赫那拉氏(慈禧)与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并尊称为皇太后,两宫皇太后与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䜣串通一起发动了祺祥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咸丰留下的八位顾命大臣除掉,两宫皇太后则以“皇帝年幼”开始垂帘听政。

而素来不受咸丰重视的奕譞因为是慈禧的妹夫,很积极地配合慈禧,确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慈禧得势以后,奕譞也水涨船高,开始管理清廷的事务。

同治三年,慈禧将醇郡王奕譞封为譞亲王;

八年后,更是将这位妹夫正式封为清宗室一等爵位:醇亲王。

醇亲王既是慈禧的妹夫,又是皇室宗亲,可以说位高权重、十分显赫。

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咸丰九年,准分府后在内廷行走。十一年七月,常朝免叩,补领侍卫内大臣。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十一年九月,晋亲王。以德宗承嗣大统故,恩封世袭罔替。

醇亲王坐着等候福晋生产的消息,他希望是个男孩儿,这样好有人继承自己“世袭罔替”的爵位;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顺遂一生。

过了好一会来人给醇亲王报喜,说福晋生了一个儿子;醇亲王很是兴奋,自言自语:“我又有儿子了”,其实这不是醇亲王的第一个儿子,只是长子早夭,所以醇亲王对这个孩子也是给予厚望,序齿应该是长子。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醇亲王看了看刚出生的儿子,儿子的皮肤很松弛,身子很瘦小,看着可怜巴巴的样子;想到刚才蜡烛不吉祥的征兆,让醇亲王心里更加的不舒服。

醇亲王赶忙让人找了两个命相家,一个绰号叫“张瞎子”,一个则是绰号“刘铁口”。

醇亲王将自己刚才的经历都说了一遍,刘铁口坦率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王爷这不是吉兆啊!恐怕小王爷会多磨难,成长的没有那么顺利!”醇亲王听到这话脸色很难看。

而张瞎子则是在掐手指头,嘴里还嘟嘟囔囔的,颤抖着走向醇亲王,小声说:“王爷,小王爷将来是要做皇帝的,做大清国的皇帝啊!”醇亲王听到这话不禁大吃一惊,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预测。

赶紧呵斥张瞎子不要胡言乱语,而张瞎子则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是命中注定的。”

而醇亲王还是不相信,自己嘟囔着:“不可能,我这孩子跟同治帝可是同辈啊!”

大清有个祖制,而且是牢不可破的规矩:帝位绝不可兄终弟及!

按照大清的祖制:亲王家生儿子,是要上奏朝廷的;更何况醇亲王如今的位置如此特殊,自然更需要郑重其事的上奏太后,自家福晋生了一个儿子。

醇亲王入宫的时候,醇亲王府生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宫里宫外;所以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向醇亲王道喜。醇亲王上殿以后,便向两宫皇太后还有皇上三拜九叩。

慈禧向醇亲王道喜,一番寒暄以后,慈禧问醇亲王:“这孩子你给算过命没有啊!”

醇亲王很紧张,因为他知道慈禧是事无巨细都要问清楚,便心里想着该怎么回复慈禧太后。

醇亲王告知慈禧太后“算过了”,慈禧便接着问:“这孩子命怎么样啊?”

醇亲王停顿了一会,小心翼翼的说:“算命先生只是说这孩子命弱,需要特别小心的抚养。”然后醇亲王又补充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至于蜡烛还有算命先生的话是一点都不敢露。

慈禧赏赐了醇亲王很多的珍宝,还有镶嵌着珠宝的金锁,作为亲外甥的贺礼;

慈禧给醇亲王的儿子赐名为“载湉”,这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的名讳。

很快不知不觉,小载湉满四岁了。醇亲王还特地给载湉请了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教载湉读书识字,小载湉还是挺聪慧的,学起来也不费劲。

02 同治帝病逝,皇后自杀

也就是在载湉四岁的这一年,同治帝突然病的下不了床,而且凶多吉少;同治帝没有生育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究竟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成了朝廷上下关注的重点,为此还出了一场闹剧:

其实在同治帝病逝的时候皇后阿鲁特氏已经身怀有孕,不久便可以生产;但慈禧认为同治帝是得恶疾去世,这孩子不管是男女生下来肯定也不健康,不适合立为皇储,所以就要在宗室近支中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皇位。

按理说:同治帝是“载”字辈,他既然已经病逝,就应该在“溥”字辈中选一位;

但若是按照这个规矩的话,慈禧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皇太后,便没有理由继续辅佐幼主,垂帘听政了,大权就要交到皇后阿鲁特氏的手里。

这对于习惯了大权在握的慈禧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态度很坚决:必须要在“载”字辈中选一位。

阿鲁特氏腹中的孩子不管男女,都继位无望,若新皇继位的话她顶多就是一皇嫂,再加上她与慈禧的关系本就不好,被慈禧处处压制,绝望之际,阿鲁特氏竟然吞金自杀;虽被抢救过来,但阿鲁特氏没有继续活下去的希望,便绝食而死。

《四朝佚闻》中记载:“穆宗病甚,圣母颇责让后。上崩,后即服金屑,欲自杀以殉,救之而解。

皇后阿鲁特氏的死,引起了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反映很是强烈。

很多的大臣直言上书,慈禧很是生气,将御史潘敬俨罢免,内阁学士广安被训斥一番。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因为皇后阿鲁特氏的死而终止;到了光绪五年三月,在同治帝下葬的仪式后,吏部主事吴可读就此事给慈禧上了一封奏折,但他知道自己的人微言轻,便决定“死谏”,以此来引起慈禧的重视。

吴可读的奏折总共一千六百五十多字,谈到了光绪帝继位的背景,清朝历代的规矩,希望两宫皇太后不要破坏祖制,能改过之前错误的决定。

吴可读此举,慈禧自然生气,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这人说话实在是绕口,谕旨里说的很清楚,他还来废什么话?”

慈禧为不让朝臣说闲话,便将奏折存档,好好得安顿了吴可读的尸身。

如此以来再也没有人为光绪继位的事情说三道四,慈禧垂帘听政、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也达到了。

03 醇亲王与恭亲王的闹剧

其实在同治帝病逝的那一天,慈禧让自己的心腹太监急召诸王、军机大臣等近族人入宫商议选出新帝人选。其中就包括: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孚郡王、惠郡王、各位贝勒,军机大臣有荣禄、李鸿藻等人。

大臣们急匆匆入宫,却看到慈禧太后端坐着像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历代皇储都是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拿出遗诏宣读即可,而同治帝没有子嗣自然没有留下遗诏的必要。

同治帝是“载”字辈,慈禧对于大清的祖制很是清楚,自然知道应当在“溥”字辈中选一位;

而“溥”字辈中,最合适的人选无疑是恭亲王奕䜣的孙子,但慈禧对奕䜣很了解:此人绝非等闲之辈,道光帝晚年在挑选皇储的时候奕䜣就曾被议储,更何况奕䜣跟慈禧一样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

为此他们还斗了几个回合,奕䜣虽然表面上很是谦恭,但其实内心很不服气,暗里里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慈禧对奕䜣自然是心存戒心的。若是再将奕䜣的孙子立为皇储,就担心奕䜣“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揽朝廷大权。

慈禧本就不喜欢居于人下,所以她想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来保住自己垂帘听政的大权。

慈禧急召王公大臣们入宫,没想到自己倒是不紧不慢的,也没有穿礼服,只是穿了便装。诸位王公大臣先向两宫皇太后行礼,然后分两排而坐,都在那准备听旨,一句话都不说。

终于惇亲王奕誴耐不住性子,问两宫皇太后:“敬问两宫皇太后,皇上身体如何?”

慈禧只是说了四个字:“皇帝无恙!”

慈禧不紧不慢地说:“圣上身体虚弱没有子嗣,若是有不测的话一定要立皇储,诸位也考虑一下在宗亲中谁可以担此大任啊?”

“圣躬颇虚弱,未有子,或有不测,必立嗣,卿辈试思宗室中,谁可承继大统?”

慈禧话说完,诸位才明白慈禧急召他们入宫的目的;其实前几日大臣们也都在心里考虑过这件事情,但谁也不想先开口,军机大臣文祥第一个开口:“若是皇上要立皇太子的话,溥字辈中有很多人,可以在其中选一位贤能者。”

“若为皇上立太子,溥字辈中近支已有数人,请择其贤者立之。”

“溥伦最为年长,应当立为皇储!”文祥开了头,大臣们都议论起来,有一个人提议溥伦。

“溥伦长,当立”

但悖亲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溥伦是旁系亲属,不可以!”

“溥伦疏属,不可!”

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只有两个人一直保持沉默,这两个人就是恭亲王奕䜣与醇亲王奕譞。

其实慈禧最关注的就是此二人,这两个关键人物。在大臣们议论纷纷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两个人还是没有开口说话。

慈禧便直接看向奕䜣,用眼光告诉奕䜣你必须要发表意见;奕䜣欲说还休,慈禧便问奕䜣:“六爷的意思如何?”

奕䜣是道光帝第六子,所以也被称为“六爷”。

奕䜣听到慈禧太后问他话,心里很是紧张,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奕䜣便直接“痛苦地”倒在了地上;慈禧见到如此自然心里高兴,毕竟慈禧最担心的就是朝臣们推荐奕䜣的子孙,更担心奕䜣会给她难堪。

但看奕䜣的表现,知道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进行。

“看来六爷不想担此重任啊!”慈禧装作很为难的样子。

说完便转头看向醇亲王奕譞,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说:“文宗(咸丰)没有次子,如今遭此变故,若是挑选年长的立为皇嗣大家也都不愿意,所以需要从年幼中选一位可以教育的。”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司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然后慈禧便直接宣布了她与慈安太后的决定:“溥字辈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奕譞的长子载湉如今四岁,而且是至亲,让他来继承大统最为合适。”

“溥字辈无当立的人,奕譞长子今年已经四岁,且是至亲,使之继统十分妥当。”

慈禧的话一出,在座的王公大臣很是吃惊,说也没想到慈禧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在大家吃惊的同时,醇亲王奕譞突然失去常态,跟恭亲王奕䜣一样昏迷到了地上。

在大家都在看醇亲王与恭亲王“表演”之时,惇亲王提了一个新的问题:“若是将醇亲王的儿子立为皇储,难道同治皇上不立后嗣吗?”

“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很是聪慧,一定能承继大统;我想将载湉过继给文宗(咸丰),大家觉得如何?”慈禧早就料到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便这样说道。

“醇亲王之子载湉,甚聪睿,必能承继大业,我欲立之为文宗显皇帝嗣,卿辈以为如何?”

事到如今,大家看慈禧心意已定,慈安太后也是点头同意,大家便明白这是两宫皇太后商量好的,只能连连称是;就这样,大家拥立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皇太子。

两宫皇太后与王公大臣们的会议结束后,便让军机处拟旨,颁布天下;为了以防不测,慈禧太后下令让李鸿章亲自统率重兵,在京城待命。

“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慈禧如此大开先例,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但不管大家如何议论,都改变不了慈禧的心意。

慈禧为了减少阻力,挖空心思想了一些借口,在召见宗亲国戚是慈禧说:“虽然我们的儿子已经殡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他给忘了;我们要让他的这一代继续延续下去,不能断了...我们要当他还在皇位上,好像没有去世一样。”

慈禧这话让很多人都哭了,有的是为同治帝的死伤心,有的则是被慈禧的话感动的哭,还有的人是在装样子。

慈禧一边说着自己也流下了眼泪,然后宣布要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立为皇太子。

在场的人自然有人不同意,但谁也不敢起来反对,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很顺从的。

慈禧见大家没什么反应,便直接说出自己的决定:“现在我们决定,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应当尽快入嗣大统,改年号为光绪!”

就这样,年仅四岁的载湉被迎入宫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慈禧的目的达到了。

结语

醇亲王夫妇虽不情愿自己的儿子入宫,但谁也不敢忤逆慈禧;载湉入宫的时候,不知道醇亲王福晋是高兴还是难过,脸上虽有笑容,但却一个劲的流眼泪。

因为是半夜被接入宫里,载湉被叫醒登基的时候一个劲的哭,旁边的太监黑灯瞎火的一时间找不到什么玩意,便顺手拿了一团棉花给了小皇上玩,载湉真的就不哭了。

所以就有人传言:就是因为在小皇上登基时旁边的太监给了皇上一团棉花,才造成了皇上一生懦弱的性格。

当然这只是传言而已,不过这只是光绪帝悲惨一生的开始。

光绪继位后,称呼慈禧为“亲爸爸”;

慈禧不让光绪称呼她为母亲,有人说是慈禧因儿子同治的死伤心,所以才不让光绪称呼她“母亲”;也有人说慈禧恨自己不是男儿身,所以掌权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她让光绪称呼她为“亲爸爸”,是在弥补自己心里的缺憾。

估计慈禧是想自己若为男儿身,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做大清名正言顺实际的掌权人,而不是垂帘听政。

言归正传: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登基称帝是件高兴事,毕竟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对于年仅四岁的载湉来说,却未必是件高兴事,只是他太小还不懂得。

更何况有慈禧这样一位嗜权如命的皇太后在,注定了载湉一生都只能是傀儡。

而慈禧确实也是老谋深算,深知奕䜣的子孙很难被自己掌控,转而选择醇亲王夫妇的儿子,因为醇亲王福晋是自己的亲妹妹,醇亲王圆滑聪明,既可以让醇亲王对自己更加的忠诚,又可以稳操“听政”的大权。

只是,可怜了这个年仅四位的娃娃,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迫坐上了皇位。

#头条创作挑战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