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星目(星目剑眉)

时间:2023-12-28 15:25:25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文化,不需低头

“文化不应该向技术投降。”

这是近期看到的我们医院心理科张庆玉老师短视频里最让我惊喜的一句话!

所谓,吾道不孤!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百度词条)

庆玉老师在他的短短3分钟多的推送中描绘了一幅令人心寒的现实,正在慢慢变傻的《人类新世界》,对于“快消文化”我存在抵触,我也不想自己或者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成为对着手机“哈哈哈”的样子,那是一种不寒而栗的体验!

我也做短视频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随性而至、尽兴而归的自我表现,而将自己的临床积累,以及新近的各种学习,无论专业非专业的,通过归纳总结,将复杂、严谨、科学的术语和逻辑,以一种通俗化、说人话的形式分享出来,嬉笑怒骂,都可以是学说;壮怀激烈,亦可以是科普。我们都喜欢“美”的东西,也甚至有人尝试将“美”量化了,正如经典的AO-OTA分型不能将所有的骨折类型区分进去一样,量化的“美”,是不是总会缺失些什么?

瓜子脸是好看,但是网红的锥子脸一定好看吗?短视频里太多这样的脸,但是却都被我很快划走,为什么?量化的美,可能会不好看,遵从粗浅层次的技术,是不能实现审美文化的进步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十几二十年前,都觉得韩国明星金喜善很漂亮,都跑去韩国整形了,结果呢?一个“金喜善”都没有出来,原来的“脸”也丢失了,有时候在想,失去了原来作为社会识别标记的“脸”,她的“心”还在吗?活在别人脸的阴影下的“心”会不会难受?

“美”是需要积淀和升华的,我曾赞叹过“古诗里的眼睛”,各种修辞如“明眸、星目、杏眼”,可不是单一的眼型,也不能想像王熙凤的性子配上黛玉的眼睛与人物形象的匹配会成为什么?虽然,她俩都是美女!黛玉从小的书香门第和王熙凤多年的大家族斗争经历差别太大,不同的性格也刻画了不同的外貌,好看的面子,是需要个性的里子去支撑的。

因此,我在面诊时会问问求美者,“平时看些什么书啊?工作时候是笑的多还是严肃的多啊?”可不是空话闲聊,我想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更多的进行“人物画像”,在眉眼鼻唇的修饰上确认个性的形象,尤其是职场女性,太弯的眉毛和新月型的双眼皮可能会与职场的肃杀背道而驰,可不是我愿意在后续的随访中听到的,技术上的卓越,不能抵消文化上的浅薄。

不得不看很多书、听很多课,包括香帅老师的《中国财富报告》和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为的是了解我的求美者,了解他们的环境和思虑。也在读书中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关于文化的案例,结合庆玉老师的“文化不应该向技术投降”,我觉得,分享出来,给予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点点呐喊助威,也留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思考的里程刻度,不敢称为“里程碑”,因为这样的觉悟和认知实在浅薄。

苏联的加加林与沙俄的普希金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在冷战早期的美苏争霸中,载人航天的领先让苏联人振奋,也让美国人反思。美国的智库挖掘很多关于苏联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航天技术研发的资料,得到的结果却是:沙俄时期非常注重文学和艺术培养的教育模式让后来的苏联人拥有很优秀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相比美国的专业职业教育而言,是具有优势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全面学习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冷战”,第一个领域是“教育”。而后,美国的教育进行了调整,容忍乔布斯学美术、比尔盖茨退学创业的社会文化让美国在登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超过了后来进行数理化专业分科,越来越重视技术科学而忽视人文学科的苏联。不知道这个教育的转变是不是苏联解体的诱因之一。但是我知道,当普希金、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没有在苏联的后期延续下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我们视野中最后一部苏联文学的好作品时,苏联的文化建设向核潜艇、洲际导弹低头了,灵魂变得刻板,无论文学还是军事科学都变得难以创新。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唏嘘往事不可追忆,我这个假理科生在翻看张玮老师的《历史的温度6》时感叹,历史的悲剧不是发生,而是重演。好在2000年的时候,我的母校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经过一系列合并又拥有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管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教科院这样的文科院系,我想,我的师弟师妹是幸福的,他们的理工科求学路上,有文学、有文化。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

西方人在看中国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间中国换过无数朝代。但不管怎么改变,这个国家始终都叫“中国”。西方世界也曾有过无数强大的王朝,可是一旦灭亡,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西方世界的每一次王朝更迭,都是新的开始。中国却仿佛拥有“不死之身”,因为每一次它被打倒,最终都会重新站起来。对此,来自英国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教授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国家一词在英文里写作Nation,它除了代指国家,同时也代指民族。西方世界的国家,就是指民族国家。

中国的国家和西方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的国家概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中国的国家在本质上更注重“文化认同”,只要你认同并接受华夏文明,你就是中国的一份子。华夏文明是一种遵循自然法则,即《老子》所谓“天道”而运行的秩序。而且,华夏文明历来都是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甚至可以“以柔克刚”地同化异类。因此华夏文明获得了异常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无数次地“涅槃重生”,中国人把这种“再生”叫做“复兴”。(转自 知乎 执笔读春秋老师 )

我深刻的认同,并自豪于这样一个事实。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现在的十四亿同胞,我们的血一脉相承,我们的历史不曾中断,我们的文化不曾缺席,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炎黄子孙有了五十六个民族,商周时期不曾低头于戎狄、秦汉时期不曾低头于匈奴、唐末不屈服于五胡乱华、明初不屈服于蒙古铁骑,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被打上门来,四万万同胞也不曾向坚船利炮屈服,我们抗日、我们反对美苏霸权、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

我们的文化传统一直在,我们的小孩会背《三字经》、我们也会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更会感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放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也一定有信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化,怎么会投降?文化,甚至从未低头过。搁笔掩书,时近子夜,就是除夕,又是一年,煮一壶水,沏一杯茶。

夜已深,静下心来,看看专业书啦,加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