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一个木一个行念什么(一个木一个行念什么字啊)

时间:2024-01-15 21:36:31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认知《山海经》

作者:王彦 李晓琪

《山海经》,它以“经”为名,却常被当成一本荒诞不经的“巫术之书”,或是幻想为主的“怪物大乱炖”。这究竟是上古时期的现实还是志怪小说?那些神祇和怪兽难道只是古人编来聊以消遣的故事?今天的我们该怎样认知《山海经》?

作为第一部系统讲述以《山海经》为源起的中国神话故事的纪录片,日前播出的《山海经奇》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由奇人、奇兽、奇事探入中华先民构建的世界。而在呈现新鲜粗野又异想天开的惊奇景象外,这部央视纪录片还请来相关专家学者坐镇解读。人们发现,看似蛮荒离奇的神话中,既蕴含着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的精神血脉,比如不屈、勇毅、浪漫等;也隐藏着先人刻骨铭心的告诫,比如警醒人类克制自己的贪婪和恶念。

纪录片《山海经奇》创作手法包含手绘动画、黏土建模、XR光影演绎、现代舞、皮影戏、实地拍摄、情景演绎等多元形式。图为该片剧照。制图:冯晓瑜

在中国神话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神话组”专家黄悦看来,打磨数年的该纪录片并非追逐热点的游戏之作,而是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合力重释上古神话的探秘之旅,“他们结伴而行,循着《山海经》里诸神、兽的蛛丝马迹,重返洪荒、爬梳源流,力求以可靠的知识和古今相通的情感,破解《山海经》中埋藏千年的密码”。纪录片前8集已在CCTV-9、央视频、B站等播完,目前全网播放量已超1800万,相关话题阅读量破3亿,昨晚起又登陆CCTV-1。人文、教育、亲子等领域博主赞它提供了“理解《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知乎、B站上的年轻人纷纷催更,“坐等后8集上新”。

从“顶流开会”到二次元叙事,用当代转译打开“天下奇书”

有网友打趣,《山海经奇》宛如一次神话界“顶流开会”。成都大运会上惊艳世界的太阳神鸟,电影《封神第一部》里与殷郊搏斗的九尾白狐、追逐姬发的饕餮,古装剧《长相思》里相柳的原型“蛇身九头”凶神相繇、《玉骨遥》里的云荒大陆……今年夏天极具热度的那些精怪、神灵、奇异草木都被网罗其中。富有网感的比喻虽谈不上《山海经奇》的精准定位,但调侃间,一部纪录片如何打开先秦古籍的新生姿态显露无遗。

它善用今人的思维重解古籍的叙事体系。《山海经奇》顾问之一、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者杨义曾撰文说,《山海经》31000多字的篇幅,以地理方位、山川走势为结构去统系千奇百怪的神异幻想,涵盖550座名山、300条水脉、400多个神怪异兽、100多个历史人物、40多个邦国,被誉为“天下奇书”。纪录片并不据此分门别类,而是从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出发,对《山海经》进行再次分类加工、编码解读。经“二创”后,《山海经》在纪录片里以创世、起源、登天、时间、英雄等更为贴合今人思维模式与心理表征的主题故事登场,助观众亲近大地的远古记忆。

它也善用年轻态的二次元叙事,将古籍原文与驰骋的想象力、自带萌感的角色语言设计共冶一炉。片中运用的纪录片修辞不止于引用、拟人、比喻,创作手法更包含了手绘动画、黏土建模、XR光影演绎、现代舞、皮影戏、实地拍摄以及情景演绎等多元形式。以《伏羲·探索通天之路》这一集为例,纪录片先援引典籍,“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石,名曰建木……”《山海经·海内经》原文作画外音,瑰丽动画令辞简义丰的文字具象化,先民认知里直插云霄的“世界树”跃然屏幕,网友将之与电影《流浪地球2》的场景关联,弹幕上一片“太空电梯”。画面一转,实拍镜头俯瞰甘肃天水卦台山,伫立了500多年的伏羲庙形似龟状,而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片中,一枚龟状玉器身上赫然刻着八卦。史实相互佐证,纪录片以此为据,用虚拟特效制作白龟,随它的拟人视角一探远古伏羲的时代。

虚实互鉴、二次元动画与真人实景相辅相成,《山海经奇》接了今天的“地气”,那些上古的奇谲想象经当代转译后更具文化普及意味。

揭开“表面怪诞”,为当下的神话热建立一套逻辑链路

烛龙照天门、女娲造人、伏羲画卦、后羿射日……民族幼年时萌芽的梦亦真亦幻,余韵悠长。陶渊明写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自述隐居山水田园,光看着山海图就能乐呵一天。鲁迅也在回首童年时总忆起给他讲《山海经》的长妈妈,他更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将中国小说的萌芽追溯至神话时代,标定了民族心理中的故事原型。

问题是,《山海经》仅仅是我们先人想象力的结晶吗?另一位《山海经奇》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介绍,这属实误解,“它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既是自然地理志(《山经》),也是人文地理志(《海经》《大荒经》)”。他提到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刘邦带兵进咸阳时,手下一帮人去抢钱财、抢美女,只有一人直奔皇家图书馆,此人就是汉朝开国丞相萧何。“萧何得到了《山海经》。尽管对比成书的周代,彼时不少山川、河流已被重新命名,但萧何能看懂,借此了解全国地理情况,掌握各地交通、矿藏分布。这对汉朝后来经济的发展、国家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山海经》中的怪物繁多,陈连山指向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不稳定,对于战争、徭役等具有一种焦虑和不安”,因此调用异想天开的灵魂,去猜测山海天象、自然万物。

黄悦认为,我们今天看神话,除了从各种瑰丽神奇的形象中获得新鲜感,更有趣的是透过那些伪装为故事和怪物的隐喻,识别华夏先民认识和想象世界的基本模型,“神话中封存了先民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神话中还寄托着人类亘古如斯的情感密码”。一日七十变的女娲,是贯穿古今的生命崇拜;奔向月亮的嫦娥寄托着先民对死而复生的向往;羿射九日成为万民景仰的英雄。就连藏身于三星堆青铜器的神怪形状也并不简单,著名的青铜纵目面具与《山海经》里烛龙形象不谋而合,遥遥指向了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渴望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站在这一层面上,纪录片《山海经奇》揭开了“表面怪诞”,在奇与常、变与不变、知识与情感之间,重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与心理轨迹,为吉光片羽般的中国神话补充了背景和细节,也为当下的神话热建立起一套可能的知识支点和逻辑链路。(王彦 李晓琪)

来源: 文汇报

军营观察丨汽车兵在高原天路上写下青春的诗行

我们是英雄的铁骑劲旅

■四郎旺杰

晨曦微露,嘹亮的歌声伴随着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搅醒了高原的梦。

“我们是英雄的铁骑劲旅,我们是保障打赢的先锋力量,豪迈奔驰在强军路上……”每次出征前,连队官兵都会在车前列队,扯开嗓门高唱歌曲《英雄的铁骑劲旅》。在大家看来,这是最好的动员令。

“所有人员登车,准备出发!”简短的出征仪式后,带队指挥员一声令下,大家迅速向各自车辆奔去,随即车队有序驶出营区,追逐黎明曙光。

这是我第400次执行运输保障任务,目的地在1000多公里外。一路上,车队需要翻越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穿越100多公里的峡谷地带……

我的上衣口袋里揣着一个纸张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画着“正”字。每次任务归来,我都会记上一笔。我觉得,这是属于高原汽车兵特有的浪漫和荣光。

曾几何时,汽车兵是战友们羡慕的职业,手握方向盘,享受速度与,可以去很多人去不了的远方。可当汽车兵与高原联系起来,便在无形中多了几分厚重。

车行雪域,路在天际,我在驾驶室内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

“对面驶来6台地方长拖挂,速度较快,注意减速,会车注意安全!”每次出发,我都习惯成为整个车队的“眼睛”,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向后车通报道路情况,让车队驾驶员能够提前预判并采取应对措施。

时至今日,第一次出征时的情景,我仍历历在目。那年3月,我跟随车队执行运输任务。车队行至半途,天气突变,豆大的雨滴不断砸向挡风玻璃。在经过素有“老虎嘴”之称的一处连续上下坡回头弯时,驾驶员赵永然提前20米向坡顶冲刺,到达最高点还是不见路,眼看车辆马上就要扎进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中,只见赵永然双手不断向左猛打方向盘,车辆终于回到“老虎嘴”另一边的路上。

“只要车轮在转,就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老连长的告诫,我一直铭记于心。此后,征战天路运输线,我始终秉持着“既要把人车安全带出去,也要安全带回来”的信条。

1天、2天、3天……车轮滚滚,时刻牵动着我的神经。车队在一座又一座大山间蜿蜒盘旋,从清晨到日暮。当月亮爬上雪山,高原再一次进入梦乡时,连队的技术保障人员仍在逐车检修,确保每一辆运输车都处于最佳状态。

入夜,我掏出笔记本,工工整整地把第80个“正”字的最后一横补上,同时也在脑海中刻录下这寻常而又非凡的第400次。仰望星空,我的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我们是英雄的铁骑劲旅,我们是保障打赢的先锋力量,豪迈奔驰在强军路上……”

在天路写下青春的诗行

■四郎旺杰

车队通过高原天险。吴国龙 摄

“身在光荣的连队,就要做英雄的兵”

那年9月,我刚到陆军某旅运输连,目光就被营门口悬挂的奖牌吸引住了。“红旗车标兵分队单位”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连队荣誉室,各种奖牌和锦旗让我目不暇接:红旗车标兵分队单位、基层建设标兵连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老连长告诉我:“这些奖牌和锦旗,都是一茬茬汽车兵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这句话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苗,作为高原汽车兵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身在光荣的连队,就要做英雄的兵。”

然而,现实却给我浇了一头冷水。初次进入车场,运输车排出的刺鼻尾气令我恶心反胃,被熏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抱着垃圾桶直吐。见状,一位老班长一边拍着我的后背一边摇头:“这都受不了,怎么当一名合格的汽车兵?”

哪里不行,就练哪里。车场上,我一边在排气筒闻柴油味,一边抱着垃圾桶吐。很快,我就对柴油味不再敏感。后来,战友们都笑称:“四郎排长都能闻出柴油的型号了。”

当时我的想法和连队每个人一样,就是不能给连队丢脸。2021年10月,旅队组织年度军事比武竞赛活动。更换轮胎课目中,二级上士唐成卸轮胎时由于手滑,轮胎沿着膝盖砸向了他的脚掌。唐成顾不得疼痛,加速向备胎位置奔去,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最终,唐成勇夺第一。

前不久,新兵下连第一课,我在学习室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了“汽车兵不单是驾驶员”9个大字。

“把人员货物运输到指定地点,汽车兵不就是驾驶员吗?”台下,新兵杨青松小声嘀咕,我知道他并不认同我的说法。

其实,最初拿到新兵人员信息时,我就注意到了杨青松。他入伍前曾在运输行业工作,有大货车驾驶经验,技术不输一些老兵。我对着黑板又着重强调了一下:“汽车兵不单是驾驶员。”这句话,既是说给包括杨青松在内的所有新兵听,也是在提醒自己,“只有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意识,才能无往不胜,为连队增光添彩。”

对此,我有过深刻教训。在一次演训活动中,我担任油料保障队队长。在带领车队前往指定地域时,我们遭遇“敌”炮火打击。其中2辆油罐车疏散隐蔽不及时,被“敌”火力摧毁。我直接被上级“点名”,也给连队抹了黑。

复盘检讨会上,我首先向自己“开刀”寻找原因,参训骨干也纷纷把失利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只有为连队争光的义务,没有给连队抹黑的权利”。经此一“役”,连队官兵全都铆足了劲儿,很快打了一场翻身仗。

在一场对抗演习中,红蓝双方战斗进入“白热化”。此时,和油料保障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接到命令,我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前出,并挑选了一条较为隐蔽的行进路线,成功避开了“敌”机侦察和炮火打击,顺利完成了保障任务。

训练间隙,连队开展趣味活动。张小念 摄

“汽车有倒挡,但汽车兵绝不能后退”

“上山,上山,伸手摸着天。”对这句顺口溜,二级上士钱斌斌感触极深。

高原天路,不仅道路蜿蜒曲折,而且一路雨雪不定。一次,车队缓缓向山顶驶去。险情如影随形,地上散落的大小石块、一旁的万丈深渊,都让钱斌斌手心冒汗。

行至半山腰,天空忽然变脸,暴雨倾盆而下。班长丁启洋突然一脚刹车,钱斌斌胸前的安全带被拉长了数十厘米,额头差点撞上前挡风玻璃。原来,一块石头从天而降,眼看就要砸向驾驶室,丁启洋紧急避让,不得已急踩刹车。

此时,车的右后轮已悬在半空。钱斌斌一时有些慌神,只听班长丁启洋大声喊道:“不要怕!坐好了!”打方向、松手刹、抬离合、踩油门……丁启洋不断调整车辆,终于转危为安。

“汽车有倒挡,但汽车兵绝不能后退。”途中休息时,丁启洋的话让钱斌斌顿时红了脸。经历生死时刻,钱斌斌被丁启洋过硬的车技和无畏的气概彻底折服。后来,在丁启洋的悉心帮带下,钱斌斌成为同年兵里第一个“放单”的汽车兵。

驰骋天路,钱斌斌把“汽车有倒挡,汽车兵绝不能后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贴在驾驶室内。入伍11载,钱斌斌不仅顺利入党,还2次荣立三等功。谈及成长体会,他不假思索地说:“高原汽车兵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临危不惧、迎难而上,是高原汽车兵的可贵品质。一次,车队破冰碾雪出征。积雪阻路、坡陡难行,大家无奈在坡道停车,然后用三角木垫在打滑的车轮下,合力将运输车逐一推出雪窝。

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时,二级上士余波突然大呼一声:“不好!”只见第3台车像醉汉一般,晃晃悠悠倒向第4台车,在满是积雪的陡坡上两车相撞的后果不堪设想。

情急之下,余波箭步上前,跳进驾驶室,快速操纵着方向盘,成功避开后面的8台车。由于惯性,车辆速度越来越快,根本停不下来。危急关头,余波只能利用摩擦山体减速,在向下滑行20多米后,车才停下。

官兵对车辆进行日常检修。张小念 摄

“弯路不是绕远,而是为了不断向上”

那年,我带领车队执行运输保障任务。在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时,积雪已经将山顶两边的道路完全覆盖。这里暗冰遍布,稍有不慎车辆就会滑出路面。

面对挑战,大家没有退缩。在指挥大家给所有车辆安装上防滑链后,我在车队最前面探路,用小红旗标定安全地带,引导车队前行。

深夜,车队安全到达目的地。部队领导握着我的手感慨地说:“山上的雪这么大,我以为你们要晚几天才能到。”我笑着说:“只要部队官兵有需要,高原汽车兵永远不会迟到。”

一些山路,从山下到山顶有100多道拐,其中多数是回头弯。车喘着粗气艰难爬行,每过一个回头弯,坐在车里的驾驶员都感觉像是在原地转圈……

“弯路不是绕远,而是为了不断向上。”一次,我说完这句话,列兵魏宏升似懂非懂,一旁的上等兵张涛志却听得连连点头。

只有越战越勇,才能翻越一座座人生的山峰。

张涛志来自甘肃的一个偏远山村。2020年,在武警部队服役期间,他报考了军校,却因发挥失常未能圆梦。二次入伍踏上雪域高原,在练好驾驶技术的同时,张涛志又向军考发起冲击,遗憾的是,他再一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努力尝试不叫失败,没有勇气去追梦才叫失败。”一次次失利没有挫败张涛志的信心,在这位阳光小伙看来,他的军旅生涯好比汽车爬山,虽弯道重重,却在不断向上。

张涛志向往山顶的风景,很快走出军考失利的阴影,他重新锚定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晋升军士的准备中。

在连队,每名官兵都是攀登者和追梦者。2021年10月,二级上士邓斌斌第一次参加上级举办的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取得了引体向上第二名的成绩,但被第一名甩开了足足30个。比武归来,他自嘲道:“我也想拿第一,可是实力不允许。”

“只要努力,你一定能够如愿登顶。”战友们都为邓斌斌加油鼓劲,还为他量身打造训练计划。接下来的日子,为了加强手臂力量,邓斌斌拉单杠时将身上能绑沙袋的地方全部挂满。熄灯后,他仍坚持做俯卧撑,直到双手支撑不下去了才肯罢休。一年后,邓斌斌以优异成绩成功夺冠。

将邓斌斌看做榜样的二级上士郑旭,也在一次次拼搏中完成蜕变。一次运输中,郑旭驾驶的车辆半路抛锚,他绕车兜兜转转好几圈,就是找不到原因。修理工只是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就迅速找到故障点。当时,郑旭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修车。

为了帮助郑旭达成目标,战友们为他搜集了各种修理方面的书籍,连队修理骨干还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带。

那段时间,只要有空闲,郑旭就到车场研究车辆性能构造,晚上还继续挑灯夜战,梳理书籍资料,学习理论知识。

白天围着车辆转,晚上抱着书本看……经过刻苦的学习锻炼,郑旭的汽车修理水平已经不亚于专业的修理工。大家开玩笑说,只要给郑旭备好零件,他能组装一台汽车。

如今,郑旭不但自己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还带出不少驾驶尖兵和维修能手。他们在完成各项运输保障任务的同时,也在各级组织的比武赛场上摘金夺银。

(李国涛、米久江、徐立业整理)

来源: 中网

新国展二期啃下硬骨头:体重300吨东登录厅拱门巨型桁架已就位

新国展二期建设迎来新进展,9月19日上午,新国展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历时6小时,总长度90米、重约300吨的东登录厅拱门巨型桁架顺利提升到位,提升总高度21.5米。据北京建工集团新国展二期项目经理徐德林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东登录厅是新国展二期项目的主入口,此次巨型桁架提升到位,标志着项目钢结构施工正式进入收尾阶段。“拱门巨型桁架区也是整个项目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完成钢结构封顶的最后一块‘拼图’。”

东登录厅拱门宛如一张朝天的弯弓

“东登录厅拱门巨型桁架开始提升!”上午9时16分,随着一声口令,东登录厅拱门巨型桁架缓缓提升。新京报记者看到,整个拱门形似一个弯弓,最中间的部分就是体重约300吨的东登录厅拱门巨型桁架。徐德林介绍,弯弓的造型设计让为东登陆厅看起来更美观,但也给施工带来了挑战。“提升过程中,为了避免拱形桁架外扩变形,我们设置了两束14根临时钢绞线进行对拉。门拱形成后,在拱脚设置12束预应力平衡索,可以大幅降低拱脚的推力,宛如一张朝天的弯弓。”

9月19日,记者探访新国展二期施工现场,东登录厅拱门宛如一张朝天的弯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新国展二期项目位于顺义新城第23街区、新国展一期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6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规模约43.85万平方米。项目包括1栋会议中心、1栋酒店、9栋展馆和3栋登录厅,实现总净展面积约21万平方米、净会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客房约450间,可满足举办国际大型会展、国际峰会、商务会议、政务会议等使用需求,将打造成为空间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协调发展的组团式会展综合体。

完成钢结构封顶的最后一块“拼图”

记者此次探访的东登录厅是新国展二期项目的主入口,形象特征突出,与礼仪广场共同塑造了恢宏的形象。北京建工集团新国展二期项目副经理桑秀兴介绍。

东登录厅由钢框架结构和异型曲面屋面结构组成,最高点36.56米,钢结构总量约1.7万吨,主要为南北对称的84根钢柱及主次框架梁构成,并在首层楼板上空设置有11榀巨型箱型梁为主受力的组合结构。“屋面结构为异型曲面桁架结构,划分为中部拱形桁架区、序厅桁架区、弧形索幕墙桁架区、拱门巨型桁架区4个分区,并与框架区钢柱采用抗震支座进行连接,深化设计、施工技术、协调组织难度均极大。”

北京建工集团新国展二期项目工程部东登录厅区域负责人贺鹏远表示,自7月底项目部开始拱门巨型桁架区域施工,采用中段提升、拱脚原位安装、对称同步嵌补的施工方法,施工人员克服酷暑高温,经历特大暴雨,精心组织施工机械,同时根据不同的施工工艺,制定详细的周计划、日计划,提升施工方案经过多次优化,通过周密的模拟分析,并采用基于北斗的智能监测平台,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9月19日,新国展二期施工现场,工人正在施工。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放眼整个新国展二期项目,同样面临工程体量大、结构类型多、体系转换多、施工方法多等复杂情况。“我们连续攻克巨型箱型组合梁、序厅桁架、索幕墙桁架等多项施工技术难题。拱门巨型桁架区是整个项目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完成钢结构封顶的最后一块‘拼图’。”

将成北京建筑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会展场馆

一组施工进度数据也印证了新国展二期施工速度。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国展二期项目展馆区域混凝土及钢结构主体结构全部完成,二次结构砌筑完成90%以上,地下室抹灰及机电配管安装完成80%,金属屋面完成15%-20%,幕墙龙骨完成70%;酒店区域混凝土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地上及地下二次结构完成90%,地下抹灰及机电配管完成80%,幕墙龙骨完成20%;东登录厅地下室二次结构砌筑完成90%,地下抹灰及机电配管完成70%。

9月19日,新国展二期东二展馆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作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项目计划于2024年竣工,预计到年底展馆区域金属屋面及室内装饰装修湿作业完成施工,酒店区域外檐亮相,东登录厅外幕墙南北立面亮相。

建成后的新国展二期项目将成为北京市建筑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会展场馆,极大地提升北京会展业的整体竞争力,成为北京对外交流、国际交往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将为北京市会展业长足发展、增强大型国际会展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做强做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和品质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西藏那曲、河北涉县、海南昌江——植此青绿 点染中国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在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下,地球上的“中国绿”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种树理念也越来越科学,在荒山秃岭、雪域高原、风沙肆虐之地,人们攻坚克难植下绿色,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雪域高原,来了“生态先锋队”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氧气含量低,气候干燥,冬季气温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有近半年刮大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孕育了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江河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曾是中国唯一没有树木绿化的地级市,“不长树木只长草”,曾是那曲环境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那曲,披上了“绿装”,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无树城市”的帽子也一去不复返。

这件“绿装”背后,是一群人用智慧和勇气挑战高原植树难题的辛苦付出。

科技攻关团队在那曲种出了“小森林”。郝 伟摄

2016年,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亿利集团生态修复企业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开启了“那曲高寒高海拔科技植树攻关项目”。亿利集团的郝伟率领团队,带着极端环境造林经验和技术一头扎进了雪域高原。

这个团队被称为“生态先锋队”,给库布其沙漠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之前觉得,在沙漠中进行生态修复,就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沙漠都能有绿色,一个城镇,怎么会种不活树?到了那曲,郝伟才发现,这里的环境比他想象的更为恶劣:“看不到绿色,满眼荒原,没有树,只有高原反应。”郝伟和队员们相继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腹泻、失眠、血压升高等严重高原反应症状,有的成员甚至罹患肺水肿。

尽管如此,郝伟团队一到那曲就扑到了工作上,他们经常在接近冰点的水中管护刚进场的苗木,防止苗木水分损失。为了抢时间,团队连续两个月施工,午饭就在施工现场吃馒头咸菜,大量的原始实验数据采集工作,让团队经常工作到夜里12点。

看到这些从库布其沙漠走出来的“生态先锋队”在雪域高原如此拼命,那曲当地农牧民十分感动,常常带着自家晾晒的风干牛肉给他们。

在那曲要种成树,大家都明白要做这几件事:搞清楚为什么种不活树,找到能活的树种,让它们能快速繁育;进行栽植地微环境调节,改善苗木的生长环境;科学管养管护,让苗木长得更健康、越冬更安全;进行城镇绿化,优化那曲人居环境。

听起来简单,但每一步都是“前无古人”的挑战。

“第一年种上,第二年死一部分;第二年种上,第三年又死一部分……”郝伟说,经过大量实验,团队终于梳理出那曲植树的诸多难点。

这些难点都是难以短时间改变的自然条件,掌握哪些植物能在这里生长便成为更加重要的事情,而这需要大量的野外调研。

2017年冬天,郝伟带领团队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辗转比如、嘉黎等地,路程近2000公里。回忆在卓玛大峡谷的场景时,郝伟说,狂风夹着冰雪扑面而来,前方的山路隐没在大雪中,脚下就是咆哮的怒江。手冻僵了,脚冻疼了,几名队员依然在严寒中坚持作业,顺利将采集到的植物种子带回。

科技手段也是选种时的有力帮手。郝伟团队依托亿利生态大数据中心和亿利种子资源库,将光照、温度等树种成活限制因子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国内和国外寻找与那曲环境相似地区的树种并做搜集和引进。

种子采集需要勇气与智慧,引种培育和试验则更需用心。

“在那曲种树,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郝伟说。科技感十足的“那曲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试验基地里,生态大数据系统、天眼平台、物候监测系统等科技设备应有尽有。

经过筛选和比对,团队从青藏高原和库布其沙漠优选了50多种乔灌木,培育了青海云杉、高山柳、金(银)露梅等8种在那曲越冬保活率较高的树木品种。

树种终于在“绿色工程师”们的悉心呵护下成长。这支“生态先锋队”培育的树木成功越过7个冬天的严寒考验,平均保活率达75%,基地苗木保有量约30万株。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片“小森林”终于出现在雪域高原上。

“一个目标,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郝伟团队坚守雪域高原多年,用心用情浇灌着每一抹高原绿色。

如今,那曲市民的房前屋后,已经能看到树,听到鸟鸣,那曲的春天更添生机与活力。

太行山里,有位种树“老坚决”

初春,从河北涉县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西北蜿蜒行驶约10公里,就到了“夕阳红造林服务队”队长杨喜庆带领工友植树的地方——太行山里的玉皇垴。

杨喜庆之前种下的毛白杨已有5米多高,不少树杈上有鸟儿搭起的“家”。年过七旬的杨喜庆也将自己的家安在了山里,“荒山不绿完,老汉不下山”。

寸土披绿,杨喜庆在窑洞顶部种上了蔬菜。刘学维摄

一米八的个头,古铜色的面庞,全身洋溢着精气神,“植树就是我的命,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会把这项事业干到底!”杨喜庆像极了穆青笔下的造林模范“老坚决”潘从正。

“在这里种树,先得凿石挖鱼鳞坑,用石块垒成坑穴,然后再放土栽树。别处的树苗浇五六次水就能成活,这里可能浇10次都活不了。到了冬天,坑内还得再糊一层泥土,否则风太大,会把树根冻坏了。”杨喜庆说。

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在山上植树本就是个苦差事,而杨喜庆植树区域的难度却不断“升级”:从低山到举步难攀的高山,从沙石山到一镐头仅磕下来板栗般大小石块的裸岩山,从雨季植树到一年四季上山植树。

大雁南飞、鲑鱼洄游、角马迁徙……连它们都知择善地而居,为何杨喜庆却“自讨苦吃”?老杨的思绪跨越万水千山,在记忆深处定格。

1949年10月,在涉县老区人民载歌载舞欢庆新中国成立的锣鼓声中,他降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于是当教师的父亲就给他取了“喜庆”这个名字。他坐在父亲的双膝上听着就发生在身边的革命故事长大,暗下决心要像前辈那样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1971年,村里成立了造林队,杨喜庆二话没说就报了名。涉县全境是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荒山就有350座,有一首民谣是过去老百姓生活的写照:“荒山秃岭和尚头,雨季洪水遍地流。旱涝风暴年年见,十年九灾百年愁。”只有多植树,发展好林业经济,才是改良环境、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杨喜庆那时就认识到了这个理儿。勤学加苦练,他很快成为植树技术能手,并被乡造林站聘为技术员,后来又担任站长。

老杨属牛,他总说自己是“牛头犟筋”,恨不得有耕牛一样的力气,快干、实干绿化好荒山。肩扛上百斤的树苗爬山种树,在山上啃凉馒头、喝冷水,在退休前的38年间,老杨几乎天天如此。

一个叫“上窑则”的地方,老杨没齿难忘,在这里“差点丢了命”。那天,他背着80斤重的油松籽上山植树,一手攀到了松动的石头上,山上砸下的石头带着他滚落山底。右腿摔伤了,左肋骨砸裂了……可两个多月后,老杨再一次倔强地站到了山上工友植树的队列中。

在长期植树实践中,老杨总结出多项科学种植及管护技术。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赵俊喜说:“现在县里植树造林的技术人才多是老杨培养出来的。”

38年间,老杨得过省里的“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并多次被评为“绿化先进个人”。他年复一年把自己的岁月刻进树的年轮,用满头白发换来了荒山锦绣。

刚退休,老杨就组织成立了“夕阳红造林服务队”,短短几年完成了县城西岗山、偏店白玉岭等重点造林工程任务。老杨种树不图名不求利,有限的国家补助资金,除了保障队员的基本工资外,剩下的每分钱他都力求用在植树上。他说:“我一辈子就干了种树一件事,只想着把它干好就行了。”

山峦叠嶂,已披“绿装”。杨喜庆几十年的造林绿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据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精准测算,仅杨喜庆领队种植的4.5万亩侧柏一项,年产就达到种子价值540万元,生成木材价值达89.1亿元,产生的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驱车在山里行走,沿路的山头已被树木覆盖,这里早已告别了过去的“荒山秃岭”。“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造林绿化不仅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更是净化空气的“得力干将”。当地政府把改善环境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绿色经济开展得有声有色。“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杨喜庆和他的造林队立下了大功,再困难的活儿他能干,再硬的任务他敢接,他是涉县绿化太行山队伍中的领头雁!”赵俊喜说。

2015年3月,老杨做了贲门癌手术。亲友们本以为他该罢手了,可没想到出院没多久的老杨,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向大山……

“看,那是我种的5000亩核桃,去年已采果20万斤;这是刚种下的2000亩中药连翘,这些长起来,不仅绿了荒山,更富了群众!”杨喜庆站立的地方,一座座荒山已滴青流翠,镶金挂银……

棋子湾畔,有支“植树娘子军”

陶凤交怎么都没想到,这辈子会跟木麻黄结下如此难解的缘分——30年,3.38万亩海防林,588万株木麻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的陶凤交和同村的妇女,肩挑手扛,在昌江棋子湾再造了个海边绿洲,被海南当地誉为“植树娘子军”。

为什么要种树?昌江地处海南西部沿海地区,日照强、气温高,每年只有三个月雨季,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两倍,到了临海地区降水更是奇少。昌江林业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30多年前,昌江棋子湾畔没有绿林,只有风沙,“不用来海边,当地居民晚上睡觉在床上可以抖出沙子”。

上世纪80年始,海南省有关部门请来许多中外专家,研究治理当地5030亩流动沙土地和1.3万余亩的半流动沙土地,均未果。1995年,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专家考察昌江,给这里荒漠治理工作留下了四个字“无法治理”。

不认命。

专家说种不活,陶凤交却执拗,偏说“能”,原因也简单,“不想再过吃饭的时候碗里进沙的苦日子”。

1996年,海南省林业局成立了由省林科所科研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棋子湾进行海防林治沙造林试验课题研究,陶凤交组织造林队伍配合科研小组开展造林试验。但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传统固沙用的蔓菁藤长势慢,还没固定住根系就被风沙埋了。

“那沙漠上稀稀疏疏长有野菠萝。”凭借着多年生活经验,“陶凤交们”发现白茫茫的沙漠上,并不是什么都不长,他们直觉种野菠萝(学名“露兜”)也许是个办法。林科所的研究也发现,沙漠下的土层能证实这里曾经有过森林。

“先种露兜后种树”。野菠萝种下去,木麻黄成活率果然明显提高。但苗一旦高过野菠萝,成活率就又降了下来。

不服输。

“陶凤交们”不断摸索育苗经验。

“大苗深栽”。营养袋不装沙子,改装吸水性更强的红土,培养高1米左右的大苗壮苗,树苗种植前浸泡保水,坑的深度挖到60厘米,确保树苗下土之后能有湿润的土壤,在雨季前造林。

1997年年底,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终于有了笑容,“我们种的木麻黄即使一个月不下雨,种100棵,也能活97棵!”

“一开始种树是为了吃饭,女人不能出海打鱼,也不懂干别的,就来种树了”,一天七块钱的工资,陶凤交一干就是好几年。

种树的日子,陶凤交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煮饭,再挨家挨户的叫上姐妹们,“天不亮就出门,干到中午再找地方休息”,她说,每天吃的都是冷饭。

每天挑着一百多斤的木麻黄树幼苗,在五六十摄氏度的沙子上往返于苗圃和沙地,陶凤交和姐妹们脚底都磨出厚厚的老茧,叠了一层又一层。为了避免脚掌发炎,结痂前,她们要把脚上的厚皮削掉。20多年间,从脚上削了多少层皮,陶凤交自己都记不清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97年,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种下618亩林;1998年,近1000亩;1999年,接近1500亩。

木已成林。

2000年后,海防林进入长期补种阶段,从白茫茫到绿油油,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凭的是一股执着。

海防林结束了棋子湾黄沙漫天的历史,当棋子湾的成片树林长起来的时候,受益的是所有昌化人。

2006年,昌江荣获“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昌江县海防林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据统计,全县5.2万亩的海防林中,“植树娘子军”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88万余亩,占全县海防林面积的36%。

30多年间,海防林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棋子湾从漫天白沙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如今,漫步在棋子湾畔开元度假村海滩上,碧水一望无垠,奇石秀岩层叠至岸,往日让昌化人头疼的沙子,成了天然浴场最好的银滩。

凭着一手的治流沙经验,“陶凤交们”把树从昌化江一路向北种到儋州地区珠碧江,并且被海南文昌、海口、澄迈等沿海市县林业部门邀请前去提供技术支持。

多年来,因对绿化事业的突出贡献,陶凤交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1年2月,为弘扬“植树娘子军”精神,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起了昌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植树娘子军纪念馆”,用翔实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充分展示陶凤交团队的先进事迹。

2022年5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陶凤交作为昌江黎族自治县“植树娘子军”志愿服务队队长入选“最美志愿者”。

如今,更让陶凤交欣慰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已经当上护林员,儿媳妇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植树娘子军”的名单上,植树护绿事业后继有人。(记者 刘发为 邵玉姿 曹文轩)

(周金立、王 硕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