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晚婚是指多少岁(晚婚是指多少岁以后结婚)

时间:2024-01-20 17:42:48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晚婚?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朱云】

“我们像你这样的年纪,孩子都十七八岁了。”

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每逢过年过节或与父母聊天时总免不了被催婚,这样一个不经意间的比较也是父母的常用催婚话术之一。

不过,从笔者最近几次在普通的中西部农村调研发现来看,不管父母着不着急孩子的终身大事,当下年轻一代的结婚年龄都是后延了的,晚婚现象较普遍。

晚婚人口不断扩增

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龄分别是25.23岁和22.37岁,1990年降至23.57岁和22.02岁,到2000年则分别升到25.27岁和23.44岁,再往后,逐年上升。学界相关研究认为,1980-1990年初婚年龄的降低是社会制度变革主导下的变化过程,1990-2000年初婚年龄的再度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1982-2016年分性别平均初婚年龄变化

从近些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和结婚率的变化来看,自1987年到2017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结婚率从1987年的17.2‰下降到2017年的7.7‰。

结婚对数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人口绝对数的增加,但在2013年达到1346.9万对的峰值之后,也明显开始下降;结婚率则连续四年出现下滑,与此同时,适龄人口的不婚或未婚人口在不断增加。

1987-2016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和结婚率

晚婚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出现的,青年男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晚婚现象不断增加。这种现代化的生活变革也开始在乡村社会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为何晚婚?

笔者调研的部分一般中西部村庄,就出现了较普遍的晚婚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年轻人结婚的压力越来越大,结婚年龄往后延迟,另一方面,年轻人自身在婚姻缔结关系里更具有主动权。

以笔者今年在赣、鄂两省所了解到的在村男女青年的结婚年龄来看,村庄80后与90后这一批男女青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晚婚现象,几个地方30岁以上结婚的比例相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我们调研发现,晚婚现象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晚婚现象既包含好找对象的青年,自然也包括不好找对象的青年,这两者晚婚的原因不同。

先来分析一下那些好找对象的青年为什么也容易晚婚。

首先,传统时期,婚姻讲究“两姓之好”,更多强调两家之间的联姻,但现在越来越重视“两性之好”,即强调男女个体之间的“两情相悦”。

如今,男女之间合不合得来多摆在首位,双方在结婚之前有一个相互了解的阶段。在这恋爱阶段中,两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等需要磨合,磨合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后期若无法磨合,就可能另找对象,开启另一个磨合周期。

所以,讲究“两情相悦”是一种情感导向的男女交往关联,婚前的情感互动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过程具有不稳定性,时间一长,便会导致晚婚。

其次,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情感关联的过程是一种男女双方个体的把握。那么有没有外部的力量来推动男女双方,从而加快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目前来看是没有的。

从村庄社会结构来看,年轻人越来越脱离村庄,从而远离村庄社会结构性的舆论力量,年轻人和村民的不了解,也为其赢得较大的自由度和空间。

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权威降低。父母虽然会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但是对于结婚时间、结婚对象的选择,却没有办法对子女提出硬性要求,大部分父母的观点较一致——“我们着急有什么用?没办法,要年轻人自己喜欢才可以,过一辈子的是他们自己,又不是我们。”

在我们调研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访到一户60多岁的老人,其儿子34岁结婚,谈对象谈了十来个个,其中带回家来见过父母的有三四个。老人谈道:“带回家来见了父母,只是让父母把把关,而不是让父母来把最后一关。”

我们在鄂西C村还访谈到一户,女儿快要结婚了,但是因为男方没有跟女方商量结婚时间,就带父母上门提亲,女方父母都觉得靠谱了,但是女儿觉得男方就只知道听父母的话,没什么主见,最终决定把婚约取消。她原本29岁就能结婚,后来一晃到了34岁才嫁人。

所以,无论是村庄社会还是家庭,其实都难以给恋爱到婚姻这一过程起到推力作用。

再者,当这种婚姻缔结的决策权由子代来主导而又缺乏外部力量介入的情况下,子代会很容易沉浸在情感滋润之中。婚前情感磨合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也为他们提供了躲避家庭责任的时空间——包括养育孩子在内的家庭重任能躲几年就躲几年,到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再选择结婚领证。

以上是对好找对象的那部分人晚婚的原因分析,还有一些晚婚人士则是因为不好找对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25-29岁的未婚男性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已经上升到36.29% ,女性也上升到 21.62%。在30-34岁年龄段,全国未婚男性占比12.62%,女性占5.35%。

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难找到对象的这部分群体并不都是因为没有结婚的希望而成为光棍,大多数的结果是错过了最佳适婚年龄,导致结婚时间的推迟。

第一,择偶的策略选择。

在我们调研的鄂西C村,本地女性一般选择Y市范围内有正式就业的男性,这样一个选择倾向造成了多数女性选择少数男性的局面,恋爱和婚姻的主动权也交到男性手中。因此,村里就会产生一部分没有流向城镇的大龄剩女。而本地女性又瞧不起本地男性,男性的婚姻压力也更大,由此形成一部分剩男。

第二,部分男性难找到对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男性自身个人禀赋太差,如个体相貌方面条件不佳,其次是有些男性过于老实,这种性格的男生也难以吸引女孩子的关注,故而难找到恋爱对象。

另一方面,很多男性就业的地方是缺乏女性的,比如做电焊工或在建筑工地的工作等,在这类工作环境和职业属性中,很难遇到异性,谈恋爱也成为一种奢望。

结语

其实,晚婚现象背后更严重的危机是结婚难问题。

当下的年轻人成婚相比以前,难度加大了不少,找到对象及成婚大致与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个是家庭经济条件;第二点,男方父母对于子代结婚的责任感;第三点则是年轻男性自身的条件,包括身材相貌和性格。这几点权重不同,但总归条件越好,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越高,年轻人成婚的可能性越大。

婚姻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原生家庭开始以及小家庭开始诞生的起点,而小家庭的诞生伴随着诸多家庭任务的变化和转移,意味着后一阶段的发展型任务正逐步交由年轻人来承载。

某种程度上,晚婚的出现从时间方面推迟了新的核心家庭的产生,典型的传统式三代家庭的结构开始打破,孙代抚育以及老人家养老都呈现出新的变化,父辈和年轻人都在经历一个新的适应过程。

父母帮助子代带小孩的任务往后推迟了好几年,在父母随着年龄增加而精力下降的情况下,年轻人自己带小孩的情况越来越多,孙辈的抚育普遍交到了年轻妈妈身上,代替了传统的隔代教育,核心小家庭的生存压力相应增大。

晚婚这一现象作为当下人们生活变革的一个组成因子,构成了民众价值观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的一部分。不过相信,当晚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走向社会的角色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和多变。

(注释:文中“平均初婚年龄变化”、“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和结婚率”配图及相关内容引自欧阳静、马海鹏登于《中国青年研究》的《县域体制内缘何出现大量剩女》一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晚婚如何拉低生育率?这项研究给出20到34岁女性数据

澎湃新闻记者 李季 实习生 瞿晋均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婚姻推迟将成为拉低我国生育水平的重要风险因素。

该文显示,我国女性进入婚姻的年龄在不断推迟,20-34岁女性的已婚比例,已由2010年时的77.9%下降为2016年时的68.5%,10年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生育旺盛期女性处于婚姻状态的比例持续下降,对总和生育率产生了拉低作用。

具体而言,婚姻推迟是如何影响生育率的?该研究进行了分解分析。7月1日,该研究成果《婚姻推迟、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对总和生育率分解的研究》发表于《人口学刊》,该文两位作者李月、张许颖均来自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已婚比例持续下降,不断拉低总和生育率

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大陆15-60岁中国籍女性,实际调查成功的样本有249946人。

研究者采用分解分析法,将总和生育率的变动分解为育龄女性已婚比例变动和已婚女性婚内生育率变动两部分。

图1. 中国不同年龄段育龄女性已婚比例变动趋势。本文图片均来自《婚姻推迟、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对总和生育率分解的研究》

如图1所示,2006年以来中国生育旺盛期女性已婚比例持续下降,20-29岁女性的已婚比例从2006年的66.8%降至2016年的55.2%,20-34岁女性的已婚比例从77.9%降至68.5%,二者均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

研究者写道,总的来看,2006年以来中国女性已婚比例的持续下降始终对总和生育率有拉低作用且拉低作用强度在增大。

年轻女性推迟结婚明显,生育峰值年龄6年间推迟了3岁

研究者同时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育特征。研究者考虑到,“80后”“90后”“00后”女性陆续进入育龄期,越晚出生的女性可能越倾向于选择更为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人群进入生育旺盛期,可能会带来结婚率和整体生育水平的下降。因此,研究者对总和生育率的变动进行了分年龄、分时期的考察。

图2. 中国育龄女性年龄别已婚比例。

从各年龄段女性已婚比例情况分析,如图2所示,2011年后,各年龄段已婚比例持续降低,曲线后移速度显著加快。20-28岁年龄段的后移幅度最大,相比2006年,这一年龄段上女性已婚比例在2016年时均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已婚比例下降最多的年龄为23岁,从2006年的58.8% 降至2016年的30.3%,下降了28.5个百分点。这表明,越年轻的女性婚姻推迟现象越明显。

图3. 中国2006年至2016年期间年龄别生育率。

从年龄别生育率曲线变动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2011年前,各年龄段总体变化幅度小,基本保持平稳。然而2011年之后,年龄别生育率曲线呈现逐年向后推移的趋势。生育峰值年龄不断推迟,从2011年的23岁推迟至2016年的26岁。

同时,在生育峰值年龄之前,各年龄段的生育率逐年降低,如2011年时20岁女性生育率为 74.7‰,2016年时快速降至32.3‰;在生育峰值年龄之后,各年龄生育率逐年提高,如2011 年时35岁女性生育率为 25.9‰,2016年提高至57.2‰。

婚姻推迟或将进一步拉低我国生育率

研究者还对年龄别已婚比例做了详细考察。数据分析显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青年女性已婚比例的下降持续对总和生育率产生拉低,作用且拉低作用的强度在不断增大。

图4. 已婚比例对总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注:图中每一点代表在该年龄上已婚比例变动引起年龄别生育率变动的值。

文章显示,分年龄来看,育龄女性已婚比例对生育率的拉低作用体现在30岁以下的大部分年龄上,越年轻人口的拉低作用越明显,20-27岁年龄段女性已婚比例下降对总和生育率拉低幅度最大。如图4所示,2013年以来,20-27岁各年龄已婚比例使生育率下降的幅度均在0.005左右至0.026之间,对总和生育率产生了很强的拉低作用。

研究者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婚姻的意愿降低,婚姻推迟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会不断增大。从国际经验来看,2015年时日本初婚年龄为29.1岁、韩国初婚年龄为28.7岁,而2015年中国初婚年龄为25.9岁,表明中国初婚年龄可能有进一步推迟的空间,成为未来拉低我国生育水平的重要风险因素。

研究者提出,除晚婚问题外,终身不婚现象也值得重视。此前已有研究显示,我国1980年出生队列终身不婚率可能达1.48%~6.39%,其后出生的队列趋势变动加快,中国女性普婚的传统或将被打破,未来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研究者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女性婚育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以来我国全球化进程持续加深,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城镇化快速发展,女性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各地房价也普遍持续快速上涨。伴随着这些变化,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显著转变,生育养育成本也不断提升,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女性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张艳

晚婚晚育虽然好,但男人最晚不要超过40岁,原因很现实

我今年60岁,刚刚办理完退休手续。

每天早餐我7点下去晨练,买好菜回家,练书法1小时,接着煮午饭,饭后午休1小时,醒来打理阳台上的盆栽,刷刷手机,煮晚饭,吃好去公园遛弯。

最近让我陷入深思的是,我邻居的小伙子,30岁添了一个女儿。

小夫妻是双职工,工作日要上班,于是把他父母从老家接来照顾婴儿。

他父亲今年56岁,已经当上了爷爷。

而我60岁,女儿刚刚考上大学。

我也想当爷爷,希望70岁之前能实现。

我是晚婚晚育的杰出典型,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奉劝广大男性,晚婚晚育,最晚不要超过40岁。

原因真的很现实,每个人都绕不开这个现实。

1.孩子未大,我已老

我36岁结婚,41岁才有女儿。我老婆怀孕困难,期间的辛苦这里不多说。

41岁正值壮年,抚养一个女儿,经济和精力上我没有任何吃力。

相反,我觉得自己思想成熟,更懂得如何兼顾家庭和工作。

出于对孩子的喜爱,我带孩子自有一套,女儿跟我特别亲。

看过身边太多婆媳关系差的事例,我懂得有效调解母亲和老婆的矛盾,在我母亲去世前,两人都没红过脸。

我一度认为晚婚晚育,提升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可如今我女儿19岁,上了大学,我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享受生活。

但我却不敢享受。

我打算找一份工作,赚更多的钱,给女儿成家,和自己养老提供更充裕的资金保证。

我不想以后没办法给女儿更多的帮助和财富,反而成为她的拖累。

退休后,我每一个月的收入固定可见,它就是那个数,不多不少。

不像以前在单位,年底还会有奖金。

当月如有生活开销以外的其他支出,例如看病、女儿的学费、生活费,那将动用到存款。

存款越用越少,真的让我很焦虑。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未来收入低了,可需要花钱的地方却不少。

而我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我现在开始后悔了,我应该早点结婚,先成家再立业。

而不是一味打拼事业。

2.害怕看不到女儿成家立业

我目前身体没有基础病,每年都有体检,身体各部件安好,也没有三高。

除了平时爱抽几根烟外,我算是朋友当中,最懂得保养身体的。

朋友老张前些天住院了,静脉血栓。

我看到他躺在病床上,想象哪一天自己也那样,心中唯一的遗憾是,我还没看到女儿成家立业。

现在她19岁,花一般的年纪,新的世界正向她打开。

我希望自己能努力多活一天是一天,多陪伴她一天。

只要父母在,孩子就能安心地拓展新世界。

如果她还在求学的路上,我就撒手人寰了,那对她将是多大的打击。

但如果要我70岁以后帮忙带外孙,我明显会力不从心。

这些年,我的腰肌劳损得很厉害,长时间抱娃肯定是不行了。

等娃蹒跚走路时,正是最费腰之时……

等娃会走会跑,调皮捣蛋,我可能追不上他的步伐了。

但为了女儿,我一定会拼尽全力。

3.一步晚,处处晚

结婚晚,生育晚。一步晚,处处晚。

跟我同龄的人当爷爷了,我小孩才上大学。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发现了。

当我的孩子出生,我朋友的孩子都上小学3年级了。真的没有夸大。

每次开家长会,我就是班里的老大哥,身边坐的都是比我年轻10岁的。

我结婚算晚的了,没想到花了5年才有下一代。

随着年纪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让老婆怀孕的几率也下降了。

现在社会晚婚晚育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我奉劝广大男性,最晚不要超过40岁。

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退休父亲,最真诚的忠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