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猴

正所谓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做一个有志向的人正所谓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17:28:27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六项精进》解读之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感性的烦恼是什么意思?难道烦恼还会有感性和理性之分?感性的烦恼不要有,那么理性的烦恼是可以有?

事实上,我们不必这样钻牛角尖!稻盛和夫所说的感性的烦恼,其实就是泛指一切的烦恼。那为什么要对烦恼冠以“感性的”这个定语呢?大概是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从情绪当中来的吧!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其内在的含义仍然是放下。正所谓“覆水难收”,后悔已经过去的事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徒增烦恼,还不如放下它、淡化它,不要让已经过去的事一直困扰着自己。

稻盛和夫解释说:学会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反省,但不要因此使自己在感性的驱使下受伤,使得心理负担加重。这时候,与感织的理性便开始发挥作用。在反省的过程中,让理性把握好方向,用理性思考问题,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步的行动中去,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不断开创新的人生章程的过程。

稻盛和夫认为,感性会带给我们勇气,却也能令我们产生畏惧;感性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往无前的力量,却也能够让我们在烦恼面前懊悔不已。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感性的正面作用,避开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摒弃感性带来的烦恼,人生才能游刃有余。

这真的是仁者的智慧!

诗意春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今天,我们迎来了节气春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有云:“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玄鸟,燕也。春来秋去的燕子可谓春天的最佳使者。二候雷乃发声:天气转暖,空气潮湿,春雷也发出隆隆声响。三候始电:这一时节,闪电往往伴着雷声登场。杨柳吐绿,莺飞草长,春分时节可谓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一段日子。

吹面不寒 春风一到便繁华

老舍曾写道,“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和畅温润的春风,总是会让人心情愉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春天的诗词往往少不了春风吹过的痕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杨万里的“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也都写出了柳树在春风吹拂下的婀娜风姿。

《春山暖翠图》清 恽寿平

和煦的春风带来了勃勃生机,百花也在此时次第盛放,正如白居易所言,“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杜甫亦有诗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首句用“丽”字点染“江山”,描绘出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寥寥数语写尽骀荡春光。

温柔的春风,也轻挠着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心。“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知谁人吹奏的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也传到了李白的耳朵里,与吹奏的那首《折杨柳》一样抹不去化不开的,还有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胜日寻芳 行穿溪树踏春阳

春分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正是春游的好时候。朱熹就曾写下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名句。诗人从广大的空间落笔,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写过许多有关湖光山色的诗作,这首《钱塘湖春行》便是吟咏西湖的名篇。“早”“新”“争”“啄”表现莺燕,“乱”“浅”“渐欲”状写花草,准确而生动地把边行边赏的春日气象描绘出来。

《平林散牧图》清 王翚

春分时节气候湿润,春游时难免遇上濛濛烟雨,但这丝毫不影响诗人游玩的兴致。“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登高望远,此时烟雨笼罩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欧阳修的“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展示了农家春景;徐俯的“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则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小舟撑出柳阴,满湖春色也呼之欲出。

“竖蛋”迎春 春分习俗乐趣多

春分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庆祝仪式,但各式丰富多彩的趣味民俗活动流传甚广,竖蛋(也称立蛋)便是其中之一。正所谓“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天,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动作和缓地把它在桌面上竖起来,当掌握了一定技巧后,成功概率颇高。

在岭南地区,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春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又被称为春碧蒿、马齿苋。春分当日,人们到田野中采摘春菜,回家煮汤,名曰春汤。民谚有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还有的地区在春分这天吃太阳糕。太阳糕是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以糯米制皮,内包枣泥馅,馅中加入白瓜仁及秘制桂花,上面还印着红色的“太阳”,寓意太阳高照、五谷丰登。

春分还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古人相信放风筝可以放掉“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将风筝放到高处,然后剪断绳索,“晦气”就被带走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放风筝时,有人劝她,身子病了,就该放风筝,把病根子“放掉”。可见,放风筝在古代被赋予了消灾解难的含义。

来源:人民网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顺天应命,道法自然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们人类虽然已经站在l食物链的顶端,也拥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脑和了不得的科技,但是与浩瀚的宇宙和大自然而言,我们还是非常渺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在我们生活之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天生爱算计,爱耍小聪明,凡事总喜欢走捷径,最后反而是误了自己,害了自己。

人生不需要小聪明,小算计,而是需要大智慧和大胸怀。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万事万物也都有其内在的自然逻辑和规则。水不到一定的温度不会沸腾,汽车没有燃油也不会启动,任何事情如果不按照它们的规律来办,无论我们多么精于算计和努力,最后势必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

我们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探究我们自身以及宇宙规律的历史。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而懂得顺天应命,遵循道法自然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所以我们都不能太过于自负,也不要失去对老天的敬畏之心,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才是最正确和最谨慎的人生态度。

正所谓天狂有雨,人狂有灾,固执己见和冥顽不灵的人终究会撞到南墙之上,轻则导致头破血流,重则会要了自己的性命。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一种深刻领悟和人生练达。

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不为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而牵绊,始终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努力争取,不投机取巧,懂得适当的时候转变思路甚至放手,这才是顺应了自然的大道,也深谙了人生的命运。

远离小算计小聪明,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抱大智慧,培养大格局,这是我们一生都要铭记和践行的人生法则和处世哲学。

最后,祝愿所有的友友们,都能够在生活之中活出一份豁达和睿智,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和美好喜乐!

加油,共勉!

-END-

学讲话·品典故|和而不同 纲举目张

11月12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指出: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当口,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讲究纲举目张。中美双方应该就战略性问题加强沟通,避免误解误判,增进相互了解。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

在这里,总书记提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种理念:和而不同、纲举目张。我们一起来看。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就是君子待人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里说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所谓“志同道合”,像钟子期与俞伯牙那样,高山流水,闻音知心。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达到这种心灵契合状态的,实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处,甚至彼此欣赏促进呢?答案就是“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养的君子,既能够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又不必在具体意见上去苟同于人、勉强自己和他人必须屈从彼此。中国文化中还说“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能够亲和他人而合群团结,却不去与人勾结而拉帮结伙。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这些准则都是承认了个体的可贵精神,而又尊重着他人的差异,怀揣和善之心、生发和睦之情、维持和谐交往、促进和美之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和谐。和谐,特别体现为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事物当中,能够彼此协调、多元并存的和睦状态。“和而不同”,原本不同,却能安和,甚至互动配合、调和补充,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并非雷同单调的、而是多样又和美的状态,这就是和谐。

和谐的精神,在不同国家、种族、制度、文化之间,尤其需要。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的重复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的和谐而丰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和而不同”的理念。比如,从文学上看:

唐诗殿堂,正因为有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着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才更立体咏叹出大唐气象。

既有张扬恣意、风流高歌,又有生民疾苦、缓歌低回。“诗仙”的豪迈出尘与“诗圣”的深沉入世,是健康繁荣的文学需要的不同风格。

再比如,从音乐上看:

中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琴与瑟。琴的音色清丽,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华美,有“一弦一柱思华年”之丰富。

当琴与瑟齐鸣,琴便如冷月一弯,飘逸出尘,瑟便如彩云满天,华丽铺张。二者协奏,相得益彰,如彩云追月,如阴阳和鸣。所以才从此有了“琴瑟和谐”这个成语。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事物有千差万别,这就是自然的规律。而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中和涵容,多元并存。正是包容多元多样的文化,才让我们的世界能够“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包容各有特点的制度,才让世界各国得以求同存异、协同发展、美美与共。从政治到文化,从制度到历史,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

纲举目张

“纲举目张”的出处,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原文是这样说的:

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

吕不韦很注重研究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在《吕氏春秋·用民》一文中说道: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管理人民的方法。接着他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网上的大绳;目,即网眼。意思是说,抓住了提网的总绳,渔网的网眼就会自然张开。类似的话在文献古籍中多次出现,比如三国西晋时期傅玄的《傅子》中有“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东汉郑玄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通篇明。”隋朝的王通也说过:“举一纲,众目张;弛一机,万事隳。”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抓住了根本,其余的细节就会自然跟从。

纲与目、本与末,是中国传统哲学表达辩证思维的常用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精神相通之处。“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治国理政也好,走好人生之路也好,要善于从全局思考问题,善于抓大放小,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始终存有一种大处着眼的意识,强调要把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提倡人生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曾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想成就大局,就不能陷于局部。如果只看眼前、只论得失、只记自我,就可能纠缠在具体的事务之中不得脱身,从而因小失大;相反,如果能看到大势、大局和大道,以大胸襟、大眼界包容小问题、小矛盾,所谓的“小”也自然能处理好了。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是家国情怀,注目的是天下苍生,褒扬的是集体主义,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中国人对“纲举目张”的追求,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无论做任何事,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如果不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非重点和重点的关系,不分轻重缓急、不问青红皂白、不看是非曲直,就容易多端寡要、本末倒置、挂一漏万。只有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力的战略抉择,才能真正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

总书记在2015年6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就曾提到过:“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既要看清中美关系的主流应是合作共赢,也要看到中美关系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密切相关,不能只盯着分歧,而要把握大局,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