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疯狂广告网(疯狂广告网2003广告)

时间:2024-01-15 10:24:56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毒媒”在违法边缘疯狂试探!卖广告变相众筹 市民反应惨淡

来源:海外网

图源:文汇报

海外网8月18日电香港《文汇报》18日报道称,“祸港”之首、“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早前因涉嫌勾结外国势力及串谋欺诈一度被捕。近日却有人在网上鼓动众筹支持“壹传媒”旗下《苹果日报》,该报公然发起所谓“撑墙行动”,招收小商户广告“集资”。有法律界人士警告,如果任何人作为一个“中间人”接收外国政治团体或组织的资金去资助《苹果日报》或“壹传媒”,作出严重阻挠政府执行政策或要求外国制裁中央或特区政府等行为,也有可能触犯香港国安法。

近日,港媒记者翻开《苹果日报》,看到头版有以“一群市民”名义刊登的反香港国安法广告。据了解,头版广告费用为18万元,是一群自称身处澳洲的香港人发起的,在《苹果日报》刊登头版广告,声称不到12小时便筹得超1万澳元(约5万元人民币)。《苹果日报》日前为了回应读者“意见”再次举行“撑墙行动”招收内页小广告,收费3000港元(约合2683元人民币)起并不设上限,某程度算是一种变相“众筹”行为。短短3天内收集到逾500个广告,当中不乏小商户买广告支持,宣称足以支撑其继续经营下去云云。

对于通过“投放广告”方式支持《苹果日报》反对香港国安法的落实与执行,是否触犯法律?香港法学交流基金会主席、大律师马恩国表示,如单纯以个人或小商户身份买广告,未必构成一种罪行,但如果本身是作为一个中间人身份,接收外国政治团体或组织的资金去资助《苹果日报》或壹传媒干出操控选举、严重阻挠中央或特区政府执行政策、要求外国制裁中央或特区政府等行为,便有可能触犯香港国安法。

马恩国还补充说,“壹传媒”作为一间上市公司,如因为资不抵债而未能继续经营,收取了广告费用却未能刊登,作为公司主席的黎智英与一众董事局成员脱不了干系,如果公司资不抵债未能还钱,广告客户等债权人便可向董事们追讨赔偿,他们无钱便破产。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首席讲师张达明日前表示,任何众筹等活动如果明着要求外国制裁香港,本身已构成违反香港国安法,“你给予金钱去资助机构,同样都会构成违法,但如果是暗暗操作,政府调查后认为是这样,一般捐钱者未必知道情况,未必犯法,除非他们知道众筹目的涉及违反国安法。”

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前夕,不少“黄店”为求自保纷纷发表声明称“退出黄色经济圈”。在警方拘捕黎智英,并在“壹传媒”大楼进行搜证后,不少“黄店”又贼心不死地在《苹果日报》刊登广告,部分“黄店”甚至表示,只要顾客展示该报报头,便可享有关“黄店”提供的优惠,企图以此蛊惑顾客。但是港媒记者调查发现,响应的市民不多,反应惨淡,再次印证“黄色经济圈”敌不过揽抄的遗害。(海外网 张琪)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4分钱一袋,狂卖45亿!中国减肥第一股,卖泻药成资本神话?

上个月底看到一个新闻,北京碧生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95%股权及相关债权正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寻求买方。

简单点说就是,碧生源卖身了。大多数人听到碧生源,脑海里第一反应可能是它的广告语「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

而我一看到碧生源三个字,肚子就微微颤抖,双拳紧握,思绪不禁飘到了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

那晚我偷偷泡了一杯妈妈的碧生源减肥茶。半夜开始,肚子隐隐作痛,第二天去上学我半条命都给拉没了。

当我看到碧生源卖身的新闻时,就很诧异,惊讶的不是它又双叒叕卖身,而是这奇葩公司居然撑到了2021年。

今天这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碧生源。

看它是怎么把几分钱成本的泻药包装成「碧生源减肥茶」,15年狂卖45亿,成为中国减肥市场第一股;

又是什么将它从资本神坛上拉下,沦落到数次卖身无人接盘的境地?

01

中国人关注减肥,大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这个世纪初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国人逐渐摆脱了营养不良,开始向肥胖进军。

仅1992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我国居民的肥胖率就上升了80.6%,各类减肥产品应运而生。

其中,最具迷惑性的就是「减肥茶」了。「减肥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造概念。

喝茶能减肥吗?显然不能,真有这种好事,我能喝出结石。

茶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天然就有健康、绿色的含义,一些特定的茶,比如普洱,还有「刮油」的说法。

因此,资本就迎合人性的懒惰,造出了「减肥茶」这个品类。

说是减肥茶,其实是泻药,喝了之后拉肚子,人就轻了。

减肥是长期战,减肥茶却可以让你在一天之内体会到减重的快乐,所以它其实是在贩卖一种「减肥的感觉」。

但因为拉出来的是水,不是脂肪,只要不继续喝这茶,体重还是会反弹。

有人说,那喝一辈子不就好了。虽然没试过,但我猜一直喝泻药必然能永久减重吧,连人带盒重四斤那种。

可见,人造概念的本质就是资本在消费者不熟悉的领域强行编出来的产品记忆点。

简单点说就是骗子,正常人不会上当第二次,这注定了「减肥茶」是个短线产品。

其中绝大多数品牌朝生暮死,割一波韭菜就跑路。

唯独碧生源成了例外,不但安安稳稳割了十几年还成了减肥市场第一股。

故事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碧生源掌舵人赵一弘在北京格林沃德公司任职,这公司主营业务就是减肥茶,他帮忙打开销路后,几个合伙人就提出把公司送给他,前提是给每个合伙人买套房。

赵一弘就这么「被迫」创业,成立了澳特舒尔,也就是碧生源的前身。

最初,澳特舒尔一直亏钱,2005年的亏损一度扩大到1244.47万元,已经资不抵债了。

但2007年开始逆风翻盘,销量破亿,利润总额达到4815.48万元,此后连续多年保持着50%以上的利润增长率。

中间这个200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一年,火了一个藏秘排油茶,报纸电视杂志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广告词:藏秘排油茶,3盒抹平大肚子。代言人是刚刚爆红的郭德纲。

结果代言还不到一个月,郭老师就被举报了。

《青年周末》揭露藏密排油茶涉嫌违规生产,广告多处违法,这个产品成为了第二年央视315的重点批评对象,还有消费者直接把郭德纲告上了法庭。

而藏密排油茶背后的公司正是我们这一期的主人公,号称创业15年只卖两种茶的碧生源。

之前提到,减肥茶生命周期非常短,为了利益最大化,卖上一段时间割不到韭菜,资本就会把它的保健品批号再利用,套上新马甲重新销售。

藏密排油茶的真身其实是瑞梦百草减肥茶。碧生源把它买下后,跟七彩集团分工合作,碧生源负责生产,七彩集团负责销售。

七彩集团包装这个茶的套路跟我们上面所说的一样,就是搞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人造概念,只是把「减肥」两个字换成了「藏密排油」。

原来这个茶每小袋平均卖1.13元,换了名字后每小袋变成了2.9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一个公司生产的减肥茶,同样是人造概念,为何藏密排油茶出道即巅峰,碧生源却亏了好几年呢?

本质上,人造概念属于定位理论的一种。而绝大多数靠定位理论的品牌必须拥有足够量的广告投入才有可能成功。

换句话说,你必须给大量的消费者不停,不然怎么割最多的韭菜,对吧?

藏密排毒的成功就是因为大量的投放+代言人效应,虽然最终火到把自己玩死了,但至少让碧生源悟到了定位の真理。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开始疯狂的做广告。

2002年和2003年,碧生源的广告费用还只有200万出头,主要阵地是纸媒,

从2006年开始,碧生源猛冲电视广告,2017年广告费支出是4910万元,2008年度达到1亿1820万元,2009年继续上涨到1亿9670万元,基本上每花一块钱的广告,就能获得三块钱的收入。

而相比之下 成本几乎可以忽略。根据碧生源招股说明书数据,2009 年,一袋减肥茶包装成本为7分钱,原料成本只有4分钱,毛利率高达89.42%,堪称减肥产品中的茅台。

时值中国电视时代黄金时期,广告层出不穷,碧生源也在这个风口里被吹了起来。

它最火的两个广告就是:「碧生源常润茶,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碧生源减肥茶太妙了!胳膊和腿都瘦了,小肚腩也不见了,瘦这里,瘦这里,瘦这里,穿什么衣服都漂亮。」

可以说,开局两袋茶,广告全靠编。

但不少人还真就信了。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上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60岁的女性就因为长期服用碧生源肠润茶、减肥茶一年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资本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恰烂钱罢了。

2006年,碧生源就开始跟食品监管局和工商局打游击战。它知道自己的违法广告过不了审,就经常暗搓搓地篡改审批内容,或者未经审批,擅自发布。

根据2017年的一份报道,仅在辽宁一省,碧生源就因发布482次违法广告,9次严重违法,被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次列入「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公告」 中。

2007年,入围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十大消费者侵权案例。

更是上海、浙江、广东药监部门发布的违规保健品名单上的常客。法外狂徒也不过如此了。

你以为它过得如履薄冰,实际上每次只罚个几万块,看透了的碧生源表示:我知道错了,下次还敢。

好笑的是,他们做广告吹牛吹上瘾了,在官网上说自己连续多年荣获「消费者最满意大奖」、「最受消费者推崇奖」,北京丰台工商去调查核实,发现他们连获奖证书都没来得及伪造。

就这样顶风作案,2010年碧生源还被中国保健协会评定为「最具有公信力的保健品十大品牌之一」,同年在中国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减肥第一股。

当年郭德纲因为藏密排油被告上法庭,委屈巴巴地说,如果广告有问题,那应该由主管部门来审核。这广告都播了这么久了,就说明允许它存在。许多部门都难逃其责。

我也很困惑,这缺德广告做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混得风生水起?查了一下,信息不多,但有一个或许可供参考。

2011年左右,碧生源的创始人赵一弘向国家食药监局提交碧生源牌清源茶、碧生源牌润元茶、碧生源牌思悦颗粒的申报材料,他跟食品许可司司长童敏说希望加快审批速度。

那一年,童敏以借款为名,让赵一弘给自己在国外留学的女儿付了60万元的学费,但并没有归还。

这什么意思,不用我多说了吧?

之后,童敏就给这三款产品开了绿色通道了。再之后,就是童敏被抓了。

这么看来,碧生源减肥茶没有像藏密排油茶那样直接一夜之间消失也许有它「合理」的地方。

02

上市那年是碧生源的巅峰,全年营收达到8.74亿。此后渐渐走下坡路,2012年,碧生源业绩下滑44%,人民日报发文嘲讽:谁来给「碧生源神话」洗洗澡?

直到2016年食药监总局给了致命的一击:保健产品的名称中不得带有功效性宣传文字,碧生源「减肥茶」的泡沫就这么被彻底戳破了。

整个公司遭受打击,停产半年,财报显示2016年净利润亏损6871万元,同比下滑174.4%。

2018年,碧生源亏了0.93亿元,还卖掉了在北京的总部大楼。2019年,公司奇迹般地盈利了1.6亿,你以为他又行了,其实有两个亿是靠出售资产得来的。

表面上看,碧生源的成败是因为「减肥茶」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它赖以依存的定位理论幻灭了。

2016年,已经是中国电视黄金时代的尾声。

这意味着从前那种大量投放,洗全国的情况不会再有,现在勉强能算上是大量投放的渠道也就分众,把人关在电梯里,但跟10年前的电视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而碧生源的命脉就是广告。它的产品没有任何含金量和竞争力,割韭菜连根拔起,大多数人吃这个一段时间,要么没用放弃,要么进医院,所以它需要不断地通过广告来浇灌新的韭菜种子。

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媒介开始从简单的报纸、电视变得复杂多样,以前值得投放的电视台就那么多,而今天有各式各样的app、网站,线上线下无数场景,想要做到跟以前效果差不多的投放,成本要高得多,甚至几乎达不到。

重复一下上面提到的观点,绝大多数靠定位理论的品牌尤其那些产品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必须拥有足够量的广告投入才有可能成功。一旦无法做到,就会迅速垮塌。

定位理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提出定位之后,是把定位运营成一个泡沫,还是从产品、营销上做升级,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显然,碧生源选择了前者。虽然刚上市后,他们也曾试图展开过多元化的布局,转型做真正的茶品牌,比如继续在袋装茶市场发力,运营新的品牌「VS唯尚」,但都无疾而终,它也曾跟汇源合作纵向布局,但没想到汇源凉得比他们还快。

大概是缺德事干多了,老天都不想给他们第二次机会。如果说碧生源的没落是因为经营不善,那么碧生源减肥茶的败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虽然他们用快消品的思路把这款保健品经营成了奇迹,但也就是从一个无名骗子变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骗子。

上市既是神话,也是收割的尾声。

2012年,也就是碧生源业绩下滑44%的那年,在公布全年业绩的禁售期前,赵一弘就踩线连续三天抛售超过8000万股股票,套现超4000万港元。

03

当然,碧生源的垮台也跟现在大家减肥观念的进步有关。消费者进步,并不意味着「人造概念」就消失了。

相反,资本会跟消费者一起进步。

五六年前,我把我妈的减肥药和减肥茶都扔了之后,发现她托朋友买了日本酵素,今年春节在家还喝到了她给我泡的代餐粉。

尤其现在代餐这个概念很火,号称千亿市场,即便是我这个没有减肥需求的人也跟风买了。

代餐粉是代餐的细分领域,我看了一些科普,发现它无法代替均衡的日常饮食,像果蔬代餐粉这种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的,人吃了完全就是饿瘦的。

而且代餐粉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一顿,长期吃的话要去检查肾脏和甲状腺功能。这当中,又有多少淘金人可以钻空子呢?

你看,不喝减肥茶了没关系,资本给你准备新的概念:酵素、代餐粉,转瞬间,收割的镰刀举起又落下,割的往往还是同一拨人。

哪一拨人?迈不开腿的那一拨人。

真想减肥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些营养师,自己做减肥餐,又能吃又可以减肥,何乐而不为?

这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大部分人,包括我,都懒得动手。

其实资本做的事真的很简单,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婪、懒惰、恐惧,然后反复收割。

我们终其一生,也是在跟这些弱点作斗争,但我们总是把斗争的对象搞错。就说减肥这个事,很多人都觉得吃东西是一种罪恶。

可是食物做错了什么?吃东西又做错了什么呢?奶茶炸鸡火锅串串烧烤小龙虾汉堡海底捞在多少个深夜里抚慰了我们,怎么能是罪恶呢?

食物是我们的朋友,懒惰才是我们的敌人。

参考资料:

西捷,家庭医药,《碧生源:屡次违规下的畸形营销》

经济观察网,《碧生源掌门:我是被创业》

品牌与标准化,《碧生源常润茶广告违法》

刘晨光,企业面面观,《卖子求生,碧生源日子难过》

俞越,天下浙商网,《碧生源:疯狂的减肥茶》

红商网,《减肥茶暴利经,小成本大生意》

广告屏蔽软件治不了弹窗广告乱象

近日,一款名为“李跳跳”的广告屏蔽软件宣布无限期停止更新,原因是收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律师函。律师函称,该软件干扰浏览器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涉嫌不正当竞争;“李跳跳”则称,软件属于公益性质,不存在侵权行为。

由此,广告屏蔽软件是否违法争议再起。同时,如何规范和治理互联网广告乱象问题也引发热议。专家表示,就个案而言,广告屏蔽软件违法与否有待法院认定;长远来看,法律的不断完善与市场的发展成熟共同作用,将更好规范净化互联网广告市场。

专家的话肯定有道理。现如今,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刚需,但弹窗广告的肆意而为,不仅影响上网者的心情和工作效率,还会带来木马植入、信息、强制消费等问题。有些时候,真的想有个什么软件,把这些广告全部给它屏蔽掉。

一个是疯狂的想推送广告,一个是努力地不让你的广告让人看到。不过,小马飞刀想告诉大家的是,没有广告是不可能的。原因非常简单,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便利服务,其本身属于商业化运营,需要将流量变现,广告是变现的途径之一,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22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5088亿元,交通、零售物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与旅游休闲为互联网广告5个主要增长行业。很多软件、应用是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的,要维持生存,就需要靠广告。共享是网络信息服务者最重要的属性,但是没有人做互联网是为了做慈善事业,“免费使用,广告变现”的模式早已成为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某些App开屏弹窗广告带来的收入可高达其总广告收入的80%。

如果我们对广告进行了一刀切,那么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原先我们很多实用的很熟悉很习惯的产品几乎全部都要收费。之前已有多款广告屏蔽软件,被法院判定违反商业道德,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破坏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完整性,构成不正当竞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广告屏蔽软件的出现,只能说明在某些方面,监管出了问题。平台要生存,消费者要清静。如何规范就成了关键。当今互联网广告无处不在,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隐蔽化特征,广告形式、经营模式、投放方式层出不穷,传统经济背景下形成的监管思路与监管方式亟须作出调整。今年5月1日生效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就规定,对于广告发布者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互联网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不得没有关闭标志或者计时结束后才能关闭,关闭标志虚假、不可清晰辨识或者难以定位等。

小马飞刀最后想说的是,弹窗广告可以存在,推广商业广告,只要商业广告本身没有问题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是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地投放,才能真正地起到广告应有的作用。如果一味采用恶性的方式来进行广告宣传,恐怕只能让人闹心。只有堵住过度干扰、低俗内容的漏洞,才会有利于用户和平台、广告商,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华米OV手机疯狂弹广告,原来是快应用惹的祸,网友:关掉就好

现在才知道,华米OV手机疯狂弹广告,原来竟是快应用惹的祸!

相信不少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打开某个APP,就弹出一个广告提示说“即将打开某某某(贷款类、游戏类、电商、读书等类型是APP)”。让人厌烦的是,这样的弹窗广告提示在你选择关闭之后,隔一段时间又会再跳出来一次。

很多人误以为,手机屡屡提示安装“视频大师”、“某某贷款平台”等应用,是手机厂商吃相太难看的问题。实际上,这事虽然跟手机厂商有一定的关联,但还真不是它们做的。华米OV等品牌手机之所以会疯狂弹出弹窗广告,跟「快应用」有关。

那么什么是「快应用」?

用官方的话来说,快应用是2018年春季,由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金立、联想等多家手机厂商基于硬件平台,共同推出的移动互联网新型应用生态。换句话说,它是国内主流手机厂商联合制定标准,并内置在手机中的一个应用开发框架和运行引擎,功能、操作和玩法都跟现在的小程序类似。

当初各大手机联合起来推出「快应用」,就是为了拿回被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瓜分掉的“蛋糕”。众所周知,随着应用小程序的飞速发展,这两年安卓手机平台上,有约50%的用户每天都不到应用市场下载、装配应用,25%的用户一天只装配1-2款应用。而手机应用市场恰好是手机厂商最大的盈利点之一,数据显示,苹果应用商店在2019年的营业额和销售额便达到5190亿美元。

虽然其他手机厂商没有明确其应用商店的营业额和销售额,但仅从苹果公开的数据便知,手机应用商店每年能挣到的利润可不少。如今这块原本独属于厂商的蛋糕,被小程序瓜分,手机厂商当然不愿意,因此便推出了一个玩法跟小程序类似的「快应用」。

因「快应用」背靠各大手机厂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它会是小程序的终结者。谁曾想,几年过去「快应用」不敌小程序颓势尽显。后续在开发者兴趣缺缺、联盟厂商貌合神离等多种原因叠加之下,「快应用」逐渐被各大手机厂商抛弃。

不过,手机厂商缩减对「快应用」这一项目的投入,也让一些“有心人”看到了商机。因为手机系统给「快应用」的权限还挺大的,但相对的限制却很小。手机厂商减少对其的投入意味着其对快应用的掌控力度也在逐渐减小,很多无良网站就会利用这点,疯狂弹出弹窗广告。这就导致往日雄心壮志的「快应用」,逐渐成为恶意广告的重灾区,一直锲而不舍地骚扰用户。

发展到今天,手机内置的「快应用」逐渐成为安卓最大的毒瘤,人人喊打。如果大家想要彻底关闭「快应用」的话,是需要经过不少步骤的,而且每个品牌手机的快应用关闭方式都不一样。

由于文本所限,这里就不一一给大家展示怎么关闭了,可以到网上搜索关键词:“*****(品牌)快应用关闭”,就能找到相关教程,按照教程关掉快应用就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大家觉得「快应用」为啥比不过小程序呢?

疯狂打广告被指“吃相难看”、善款流向异常,这家年入过亿的慈善组织被叫停

一个年入过亿的慈善组织,突然被官方叫停了!

据西安市民政局9月20日公告,近日,西安市民政局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互联网上有关西安市善行公益慈善基金会的信息,已对相关情况展开调查核实。调查核实期间,暂停该基金会一切业务活动。

被叫停的背后,是该慈善组织从2021年就被网友质疑过度营销“吃相难看”,而募捐到的大量善款也去向成疑。

1 过度营销,强买强卖

被指“吃相”难看

“刷抖音看到的,想知道这个西安善行公益,捐钱的话钱可以用到这些小朋友身上吗?”这是2021年一名知乎网友在平台上提问。

这个问题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因为自2021年以来,该慈善组织的广告,就像不要钱似的,铺天盖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投放。除了抖音之外,微信、QQ、百度等互联网平台上也随处可见。

其广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救助流浪狗、救助患病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均以使用化名的方式,筹集善款。 以最近发布的筹款故事为例,西安善行基金会把一位90岁独居老人称呼为“洪奶奶”,把一位10岁的父母离异的小女孩称呼为“小雨”,把一位家庭状况不好、智力低下的初中少年称呼为“小辉”。而用这样的“化名”讲述的募捐故事,当事人却并非募捐项目的一对一主体。

此外,据《中国慈善家》报道,善行基金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善行公益”上刊登过多条筹款故事,情节都非常雷同,如《被父亲抛弃在大山里的孩,用自己的勤劳报答爷爷奶奶》《父母双亡,谁来养活这个4岁的小男孩?》《儿子因病截肢,婆婆身患癌症,苦命泣不成声》《一场车祸改变了8岁男孩的命运,父母含泪选择截肢保命》……在文章开头、中间、文末都会出现“我要捐款”的链接, 点击后都会跳转到同一个捐款页面。

其视频广告风格都是清一色的“卖惨”风:凄惨的音乐加上特写的哭泣镜头。页面点进去,直接就是微信支付的页面,诱导和催促网友捐款。

有网友在黑猫投诉上称,自己在浏览微信公众号时,页面突然弹出基金会广告,看到里面的孩子挺可怜的,就产生怜悯之心给项目捐钱,接着基金会捐款页面出现“每月固定扣款”的字样,但并没有提示金额大小,输入密码就直接扣掉100元,之后投诉也始终没人管。最终该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后,才完成退款。

有网友也质疑,一个公益基金为什么花这么大成本来铺天盖地的投放广告?广告的标题党、卖惨风也质疑不太像正经做公益的,目的性太强。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西安善行慈善基金会就曾因募捐广告引起网友热议,不仅被网友指责“吃相难看”,还质疑其用网友的捐款投放广告。彼时,善行基金会秘书长针对网友的各种质疑回应澎湃新闻,所发广告经过内部以及平台审核,投放经费来自于定向捐赠、机构管理费和平台给予的流量奖励。

但据《中国慈善家》报道,西安善行慈善基金会曾被某知名公益平台列入黑名单。根据相关平台工作人员透露的“我们平台也从没有给这家机构(西安市善行公益慈善基金会)流量激励”推测。

而在当时回应网友质疑时,西安善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还表示“基本上广告这一块要停了”。但一年过去了,善行基金会的广告依旧还在各大平台上投放。

2 资金流向异常

善款流去关联方

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和善心网友的捐助下,大量善款流向善行基金会。据善行基金会年报显示,2019年,该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超过50个,通过公开募捐取得的捐赠收入约为6501万元,2020年的捐赠收入接近6800万元,2021年收入合计超过1亿元。其中,广告带来的直接捐赠,没有体现在年报中,如果算上这部分收入,善行基金会的收入可能还要高出许多。

但这些善心人士捐出的资金,真的全部用到了包括广告中小朋友在内的诸多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吗?可能并没有。

西安善行慈善基金会具备公开募捐的资格,但根据基金会中心网2021年12月15日发布的2021年中基透明指数,西安善行仅得57.15分(满分100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西安善行每半个月会在其官网和官方公众号上公布一次“重疾反馈”和“善行助学”,比如9月9日,其公众号公布的8月16日至8月31日的重疾帮扶数据公示,2022年8月下旬,共为重大疾病患者拨付459万元,用于治疗及康复医疗费用,共为178位患者拨付了医疗费用,帮助他们与病魔抗争,共涉及12家医疗机构。除了这些笼统的数据之外,“重疾反馈”没有更详细的披露接受救助的178名患者的信息,仅公布了一例救助案例,且内容只有短短一百多字的病情概述,没有其他信息。

另外,据其官方介绍,疾病救助只是西安善行慈善基金会一部分公益项目,此外基金会还开展了扶贫济困、教育、环保等其他方面的项目,这些项目进展信息缺失。2021年年报显示,西安善行当年开展了30个公益项目,除了一些0收入项目外,一些有捐赠收入的项目信息难寻,资金去向成迷。官网的“公益项目”一栏中,只公布“公益助学,护佑未来”和“大病救助,重燃希望??”两个项目,且只有项目简介。

民政部官方平台“慈善中国”显示,西安善行备案的公益项目中,募捐情况和项目进展信息也严重缺失。

此外,其年报中明确披露出的信息指出,大量资金流向了该慈善基金的关联方。年报显示,西安善行曾购买了包括招商银行、江苏银行相关的大量理财产品,均经过了理事会讨论决定,只有一个理财产品购买时并没有召开理事会,这个理财产品就是“崇茂富盈一号货币市场基金”。

2019年,西安善行将997.4万元委托给浙江崇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购买了上述理财产品,委托期限为1年,当年实际收回200万元。而在之后的两年,西安善行依旧决定买入该理财产品。2020年,西安善行再次购入“崇茂·富盈一号货币市场基金”金额为997.4万,收益7.8万余元,当年实际收回金额300万;2021年购买金额为897.4万元,实际收回400万元。

在没有召开理事会的情况下购入该理财产品,显然违反了《慈善法》的相关规定。根据《慈善法》,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慈善组织的重大投资方案应当经决策机构组成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政府资助的财产和捐赠协议约定不得投资的财产,不得用于投资。

而西安善行连续三年,每年花费近千万购买的,却可能是个“假基金”。

工商资料显示,浙江崇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资本市场服务为主的企业,经营范围是服务非证券业务的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除证券、期货)。

而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上,无法查询到该公司的相关备案信息,也就是说,该公司没有发行理财产品的相关资格。网上也没有任何“崇茂·富盈一号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关信息。

这家“假基金”与西安善行的关系也并不一般。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根据工商信息,浙江崇茂的实控人为卢凡。曾以西安善行基金会的前任理事身份,出现在西安善行基金会2018年年报中,直到2019年底,卢凡才因“个人原因”辞职。

除了连续三年购入该公司的理财产品之外,年报披露,2020年西安善行基金会曾支付预付款37.91万给浙江崇茂公司全资持股的杭州崇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这意味基金会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关联方。

3 结语

自我国《慈善法》实施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慈善组织在法律的规范下向前发展,慈善组织总量正逐年增加,民间慈善组织对慈善事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个别民间慈善组织不规范、违规运作的现象。

针对近一年来,网友对西安善行慈善基金会的各种质疑,如今,西安市民政局对西安善行展开调查,并暂停相关业务,不仅是给网友的善心一个交待,也对其他个别不规范民间慈善组织敲响警钟。

本文源自深蓝财经

营销费不过亿要被批,疯狂补贴2年的云闪付,算是全民APP了吗?

你一定也看过云闪付的广告,上面的优惠力度有没有让你心动?

近两年,“支付先看云闪付”抢眼的红色广告,开始频繁进入公众视野:地铁、超市、电梯、公交站……仿佛一夜之间,就算没有使用过云闪付,也听过它的传说:1分钱坐公交、乘地铁随机立减、邀请朋友“下载云闪付立刻领8元红包”等等。

那么,云闪付是谁?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云闪付

2017年12月11日,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打造的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正式升级出道。

在功能上,全新“云闪付”以支付工具为核心,着力打造各类支付场景和特色银行服务。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同场竞技,民间称之为“官方的支付APP”。

肩负着为银行业夺回支付入口的重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云闪付发布会上致辞中表示:“支付是民生之需、金融之基,近年来我国支付市场发展迅速,为推动金融创新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至今,我国移动支付飞速发展,规模增长超过20倍。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互联网巨头,占据了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九成的份额,错失移动支付发展期的银联,希望通过云闪付扳回一城。

作为“全村的希望”,云闪付定位于银行业统一APP,聚合各家机构的移动支付功能与权益优惠,致力于成为消费者省钱省心的移动支付管家。

做C端移动支付很难,但不得不做的另外一个理由是:网联的出现。

2017年初,在“央妈”的支持下,被称为“网络版银联”的网联平台正式上线。简而言之,就是有人来抢生意了。

此后,类似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受理。据财新网报道:目前银联和网联在转接清算领域的在线市场份额之比约为2:8,即消费者选择微信二维码支付的交易中,十笔交易里可能有八笔推送到网联转接。

巨额补贴,拓客路上高歌猛进

截至2019年9月10日,云闪付官宣注册用户过2亿。用时2年不到,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第三名玩家。

据财新网报道:云闪付目标2019年的注册用户目标为2.5亿,活跃用户达到4000万。以目前每月1000万注册用户的增长速度,加之年底为营销旺季,实现小目标也不无可能。

如此亮眼的增长速度是建立在巨额营销费用之上的。

据财新网消息:2018年云闪付的营销费用可能在百亿以上。银联有35家分公司,2018年的营销费用未达到1亿元以上的分公司被点名批评,2019年的营销费用保守应该也在80亿左右。

云闪付一时成了羊毛党的天堂。

花样红包活动

云闪付App核心服务为:支付、银行卡管理、日常生活缴费,所有的场景都对应着大量的红包活动。

为了激活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几乎使用云闪付的所有场景都能领红包:

日常消费扫码支付满减红包;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绑卡、生活缴费等等行为可获得随机红包;乘公交、坐地铁随机立减;签到、抽奖;新用户注册红包;老用户邀请红包;……

除了学习互联网企业烧钱补贴之外,还打造了银联不少消费日:62节、超市节、菜场生鲜节、银联手机闪付周,意在打造出与“双11”“618”相抗衡的用户消费日品牌。

线上线下营销推广活动

云闪付除了在产品上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之外,在线上线下的营销广告上也是大力开疆拓土、广铺渠道。连我那刚学会使用微信买东西的老妈,都在银行小姐姐的劝说下,开始使用云闪付坐公交,因为只要1分钱。

一向“低调”的银联,在推出云闪付之后,也是一改往日作风,在互联网营销圈刷了不少存在感。

去年双12,注册用户过1亿之际,云闪付请时下大热歌手毛不易作为补贴大使,喊出“一毛钱不容易,银联替你付一半”的口号。2019年的“62节”,请大热剧《都挺好》苏大强扮演者倪大红担任代言人。

银联云闪付似乎越来越接地气:玩梗、拍抖音、病毒H5、魔性广告……这些“取悦”年轻人的广告背后,似乎是云闪付试图复制网络时代更接地气的营销打法。

除此之外,云闪付与商业银行合作,采用地推的方式,在下沉人群和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有效。

用户拓展活动

线上推广活动、广告再多,仍旧是处于被动地位。想要有更多的用户主动下载并使用你的产品,必须采用更为主动的推广方式。

云闪付用户增长版图中,另外一把武器则是:用户拓展活动。

云闪付的用户拓展活动是指:邀请新用户注册并使用云闪付支付,则可获得相应的佣金。执行对象主要分为:云闪付老用户和代理商。

云闪付老用户:通过老带新红包,邀请身边的亲朋好友下载并注册云闪付,获得相应的红包奖励。最高成本不超过17元/人,超过10人以上,固定14元/人。代理商:普通C端用户的社交圈资源毕竟有限,所以云闪付的用户拓展重心在代理商。据说云闪付将用户拓展业务外包给代理商,代理商的推广员通过分销模式发展下级……层层分级,层层分润,由统一的后台进行结算。这种计件方式,能最大程度发挥推广员能动性,带来用户的快速增长。

用户是一切的基础,在众多的补贴活动的狂轰滥炸之下,云闪付用户高速增长。

覆盖高频消费场景,是活客的关键

随着头部羊毛党用户被清洗殆尽,单个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补贴打法不可持续。

如何将羊毛党用户转化为活跃用户,目前是云闪付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易观千帆提供的云闪付APP月活数据,云闪付APP两年内,最高活跃人数近2200万,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几亿级月活比起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苏宁金融研究院薛洪言评价道:云闪付定位于全民App,要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所以注定要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路线,不断拓展新场景。入口层面的支付方式是同质化的,要想黏住用户,只能靠场景和生态。

在场景的覆盖上,云闪付正在大力开疆拓土。

2019年11月份,云闪付发布了全新的7.0.0版本。与6.0.0系列版本对比,首页工具感被弱化,更多的是凸显使用场景,跟支付宝首页有几分神似。

移动支付的战争本质上是对消费场景的争夺,“吃喝住行”高频刚需的消费场景是必争之地。自上线以来,云闪付在积极布局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覆盖“十大便民支付场景”:公交地铁、菜市场、医疗健康、商超便利、公共缴费、自助售货、校园、食堂、交通罚没、餐饮。

在交通领域,已覆盖全国包括深圳、上海、成都在内的29个城市地铁、1000余个城市和县域公交;在全国240多个城市的超过10000家停车场实现无感支付缴费。

云闪付另外一个重要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是:校园移动支付场景。

全国范围内,近1600所高校校园、17000家不同类型商户投入使用云闪付,超300所高校的师生使用云闪付APP进行线上充值缴费。围绕高校师生的生活、消费需求,以食堂、校内超市为主要应用场景,提供线下支付、身份识别、门禁管理等多种服务。

正如笔者刚上大一的表妹所说的“同样一个菜,支付宝要3块,云闪付可能只要1块钱,我用哪个呢?”云闪付已经在他们学校推行近1年,食堂吃饭可随机立减。也许,未来的某一天,00后社交使用QQ,支付使用云闪付,微信、支付宝都是些中老年人在用了呢。

但是,就目前而言……

目前除了补贴以外,似乎还没能有一个不得不用云闪付的理由。而支付宝有淘宝,微信支付有微信,使用它们支付是顺势而为。

写在最后

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相比,云闪付除了在资金安全的优势之外,在产品层面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强大的跨行银行卡一站式管理:云闪付最多可绑定15张银联卡,能直接在云闪付App内实现:在线申卡、手机支付、花费记账、余额查询和信用卡账单查询等服务。转账、信用卡还款0手续费:转账秒到账,账单实时查询,0手续费。这对于信用卡用户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也是笔者目前使用云闪付的一个重要原因。瞬时支付NFC闪付:NFC支付支持手机靠近POS机时闪付。

这样的产品特色也许能让云闪付成为一个好用的小众App,但离“全民App”的目标仍很远。

近几日,坐标深圳的笔者通过线验,发现云闪付的付款码覆盖场景主要集中于大中型商超和品牌连锁店,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的街角小店几乎不能使用。云闪付似乎陷入了“用户找不到商户,用户规模不足够吸引商户”的循环中。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所以可以霸占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半壁江山,是线上线下C端用户和商家之间的配合:细数移动支付的发展史,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补贴活动中,用户或好奇或为了补贴而主动加入到了移动支付的大军中。反过来,支付宝和微信的巨大流量,让商家无法拒绝,为了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很多商家是被动开通了付款码。

用户越多,商户就越多,商户越多,用户也就越来越多;一来二去,商家与C端用户,这种移动支付的习惯越来越深、越来越成熟。

用户侧的获客和活客压力、商户侧的布局压力是支付生态搭建的两大难题。

仔细研究了云闪付近半年的动态,仍旧采用的是“巨额补贴打基础,逐渐丰富场景”的打法。也许不用等到云闪付建立自己的生态,央妈统一了收/付款码,实现了二维码的互联互通,甭管你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还是云闪付,商家只需要摆一个二维码。

到那时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本文由 @向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