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加冕是什么意思(卫冕是什么意思呀)

时间:2024-01-20 04:52:34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年最容易错的10个词!你都会了吗?

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具体内容如下:

“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

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2022年7月和11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天河”则指银河。

“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

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数量减少误用“倍”

新冠病毒不断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而致病性显著下降。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下降四十倍”的说法明显不妥。“倍”作量词时用在数词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某数乘以几,如二的三倍是六。量词“倍”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数目的减少。如果硬要用于数目的减少,减少一倍数值便成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规范的说法应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

“天然气”误为“天燃气”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天然气价格暴涨。相关报道中,“天然气”常被误为“天燃气”。天然气通常指产生于油田、煤田和沼泽地带的天然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等。而“天燃气”只能理解成自然燃烧的气体,世界能源体系中不存在这种气体。汉语中有“燃气”一词,义为用作燃料的气体,天然气便属燃气。“天然气”是“燃气”,但不是“天燃气”。

“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

2022年12月18日,卡塔尔世界杯决赛,阿根廷队击败法国队夺得冠军,梅西不负众望,率领阿根廷队捧起大力神杯。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把“不负众望”误为了“不孚众望”。“负”指辜负;“不负众望”即没有辜负众人的希望、期待。“孚”读fú,指令人信服,如“深孚众望”便指使大众非常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不孚”指不能使人信服,“不孚众望”只能理解成不能使大众信服、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这显然和赞扬梅西的本意大相径庭。

“英国女王”误为“英国女皇”

伦敦时间2022年9月8日,英国白金汉宫证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天去世,终年96岁。相关报道中,不少媒体把“英国女王”误成了“英国女皇”。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其国家元首称“国王”。伊丽莎白二世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长女,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世称“女王”。“女皇”则指女性皇帝,英国没有皇帝,自然也没有“女皇”。

“终止”误为“中止”

2022年11月3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再次以185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美国终止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在相关报道中,有媒体将“终止”误为了“中止”。“终止”表示结束、完全停止,而“中止”表示事情没有完成而中途停止。“中止”还有继续的可能。联合国要求美国“终止”对古巴的封锁,是希望美国“结束”其行为,而非让其行为“中途停止”。

“霰弹枪”误为“散弹枪”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进行演讲时胸部中枪身亡。有多家日本媒体援引警方的消息称,安倍晋三被人用霰弹枪击中。在相关中文报道中,有媒体把“霰弹枪”误为了“散弹枪”。“霰”指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为球形或圆锥形。“霰弹枪”简称“霰枪”,是一种能将许多弹丸(或小箭)成束射向目标的后装滑膛枪,能进行不需精确瞄准的喷撒式射击。“霰”过去曾读sǎn,后统读xiàn。“霰弹枪”不能写成“散弹枪”。

“莘莘学子”的“莘莘”误读为xīnxīn

“莘莘”应读shēnshēn,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莘”另读xīn,为药草名,即细辛,也作地名,如莘庄(属上海)。“莘莘学子”的“莘莘”,常被人误读为xīnxīn。2022年夏,某著名高校一块写着“悻悻学子,前程似锦”的宣传板引起社会关注。“悻悻学子”显系“莘莘学子”之误。此处“莘莘”被误为“悻悻”,当是弄错了“莘莘”的读音,进而写了别字。“悻”读xìnɡ,“悻悻”形容恼怒怨恨、愤懑不平;“悻悻学子”不可能是宣传板想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莘莘学子”本是众多学子组成的群体,类似“这位莘莘学子”“两名莘莘学子”“众多莘莘学子”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本文转自咬文嚼字

来源: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黄帝发明的冕,秦始皇为什么要废除

图1:七旒冕

图2:明《三才图会》当中的秦始皇画像

图3:刘氏冠

图4:樊哙冠

古人把戴在头上的帽子,叫元服、首服、头衣。“元”“首”“头”,听上去就最重要。在古代众多的帽子当中,地位最高的是一种礼冠被称为“冕”,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装当中最为奇特的发明。

如此重要且奇特,古装影视剧当然不会放过,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冕:冕板的两头上翘,或者呈波浪形;冕旒的长度在视线的上方;脸前的冕旒共11条,每条冕旒上的宝珠为20颗……

戴上这样的冕,演员经常大幅度甩头,冕旒随之“哗啦”一声荡起,看上去非常潇洒,强化了角色的魅力。但这样的设计和表演只是出自现代人的理解,他们甩出了风度,却甩丢了内涵。

冕是黄帝的发明

历史文献上说冕是黄帝发明的,是由他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礼冠。之后的礼冠,有虞氏时期称为“皇”,夏代称为“收”,商代称为“冔”,周代再称为“冕”。

皇帝的“皇”字,最早就是一顶帽子,用服装来表达身份,在今天仍有合理性。但是,历史上的皇、收、冔、冕,它们的外形结构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已经难以考证,只有冕的样式流传了下来(图1:七旒冕)。这个样式在今天看,无疑是非常奇特的。

对冕的样式,历史并没有留下解释,只能按照现代人的想法推测:首先,在原始社会,人们往往会把彩石和兽牙等作为珠宝佩戴在头脸部位,以显示身份和能力,戴得越多,身份越高,能力越强;其次,当珠宝太多,贴着头发和脸颊会很碍事,所以需要让它们离开脸部一定距离。

从这个角度思考,冕的出现就变得合乎情理了。只是我们的祖先采用一块板将珠宝悬挂在脸前脑后的方式,这一点比较偶然而已——其他民族往往是把珠宝用得越来越大,或者镶嵌得越来越高。

冕,主要由冠卷、笄、冕板、冕旒、瑱、缨等部分构成。而冕板、冕旒、瑱,是细节较多的部件。

冕顶部的盖板古称綖,也叫冕板。上黑下红,且前低后高。冕板的尺寸,各朝会有不同,有的为长一尺二宽七寸,有的为长二尺四宽一尺二。而且,这块板是平的,并非有的古装剧里那样两头上翘或者波浪起伏。

冕板前后两端悬挂的珠串叫冕旒。冕旒的长度要达到视线下方,一般是用五彩丝线穿过五彩珠构成。不同身份,冕旒的数量不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一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了大明宫早朝盛大庄严的场面。帝王气象在千年之后仍扑面而来,可见冕旒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有多么强烈。

瑱,是悬挂于两耳孔边的两块黄玉,俗名“充耳”,有时候也用黄绵制作,如橘子般大小。冬天耳边悬挂两块石头会觉得凉,改用黄绵会有保温作用。

冕的设计与治理天下相关

冕因为价值昂贵,从周朝开始一直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们的礼冠。这些人往往是帝王家族的成员,所以冕是家族统治的象征。那么,冕的设计跟治理天下有什么关联呢?

冕板有很多基本讲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低后高,这与冕的名字有关。古代有人这样解释:冕字当中那个“免”,取意于“俛”,俛的意思相当于俯——向前倾斜。这样的姿态代表帝王和高官的谦恭和勤劳。所以戴冕体现地位,同时从文化角度体现修养。所以,那些把冕板做成两头上翘或者波浪起伏,最多只能表现角色的性格或戏剧的风格,与古人的境界相差甚远。

在现代人眼中,最神秘的可能是悬挂在脸前脑后的那一串串冕旒。

帝王冕的最高配置,前后各有12旒,每旒有12颗彩珠。其他高官则按级别,在冕旒和彩珠的数量上做递减,由此强化等级。冕旒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繁露,意为很多露珠。汉代学者董仲舒有一本著作《春秋繁露》,一看便知讨论的是帝王将相关心的事情。

然而,祖先并不满足于冕旒仅仅体现身份和地位,还为其作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诠释,用心超乎想象。

古人解释,挂冕旒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庄重形象。头部正直、动作缓慢,冕旒不摇不晃,方显帝王威仪。如果不能正襟危坐或徐徐而行,摇头晃脑的动作就会被冕旒放大,“稀里哗啦”岂不有些难堪?在一些古装剧里,小皇帝无法忍受这样的束缚,把冕旒晃得乱飞乱响,显然是修炼不够。

也有人从冕旒遮挡视线出发,认为其用意在于提醒帝王不要把部下看得那么清楚,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才是睿智的帝王。西汉名人东方朔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冕旒的作用是“蔽明”。在他看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充耳是一个不太显眼的部件,很多人未必注意到,但这一设计也包含着祖先的良苦用心。东方朔把充耳的作用解释为帝王不要什么都听,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就不听,充耳相当于“塞聪”。

“蔽明”和“塞聪”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但若都如东方朔所说,一位帝王蔽目塞听,恐怕也很难治理好一个国家。所以,如果非给冕旒和充耳做一个文化上的解释,可能如下的说法更为合理:所谓冕旒,就是希望帝王能明白,每一个人都像他眼前的珠宝一样难得;所谓充耳,也是希望帝王能清楚每一句谏言都像他耳边的玉石一样,尽管有硬度,却是珍贵的。

秦始皇废除冕、发展冠

按照古人说法,黄帝时期有三位大臣,胡曹、荀始、于则,其中,胡曹作冕,荀始做冠,于则做扉,扉就是草鞋。这三位可以说是中国服装业的祖师爷。

冕是冠当中最尊贵的一种。一般来说,只有高官可以戴冕,其中大部分是帝王家族的成员。但从周朝开始,统治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姓氏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大,所以其他类型的冠就成了大流。这一潮流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变得非常明确。

在现代人印象中,秦始皇是戴冕的(见图2),但这样的形象是不准确的。秦始皇戴冕只能是在统一中国之前,因为统一之后他立即做了一件事——废除周朝的六冕之制,且从此对冠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秦始皇自己就常戴通天冠,并且把其他诸侯国的冠吸收到自己的官员服装体系当中。例如,赵国的貂蝉冠被定为武将之冠;楚国的獬豸冠被定为法官之冠;齐国的高山冠被定为谒者之冠。这么做的原因不难理解,治理整个中国,只靠嬴姓已经力不从心,必须建设一个有大量外姓加入的官僚体系。冕体现的是家族统治,废除冕、发展冠,成为现实需要。

从明朝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可以看到,刘邦继承了秦代的服装制度,所以西汉皇帝没有一位在画像中是戴冕的。其他史料也表明,在西汉出现了刘邦喜欢的刘氏冠(见图3),由樊哙得名的樊哙冠(见图4),以及委貌冠、进贤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敌冠等多种头衣首服。

与现代主要服务于审美不同,古代服装更多服务于政治。了解了这样的差别,就能看到服装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演变脉络。

(作者系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主讲人)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

用你真心 为爱加冕

用你真心 为爱加冕

爱是什么,

是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我刚好只遇见了你,

是白云缠绕着蓝天有微风拂过的心悸,

是我不说你也不说却默契地行走在一起,

是轰轰烈烈之后归于平淡的陪伴生活。

亲爱的,怎么恰好

你在一株桃花前

倒退几步

我也被桃花

牵引着

倒退几步

我们的后背

撞在一起

回头一看

我们

好像在哪里见过

从你桃花潭水的眼睛里

我认出了你

我们约好了

不见不散

来到今生,各自天涯

谁曾想我们真的相遇

没有早一步

没有晚一步

我们就这样

一转身

在桃花雨里

相遇了

我们走进花海

你伸出手

轻轻摸着花

你笑得比花还璀璨

我注视着

走在身边的你

人世间的缘分

是这样不可思议的美好

我们愿意

为对方而活着

我们因为

被对方所爱

而懂得了活着的意义

我们从彼此的身心

懂得了自己

是怎样一个人

我们因为默念彼此的名字

懂得了天地人

是一体

因为你

我喜欢“相依为命”这几个字

相依为命是什么

相依为命就是当你到来时

其他的一切都是落花流水

亲爱的,你就是

我相依为命的人

是你的爱

让我明白了

世上没有没意义的人生

在桃花里

牵手

是多么浪漫的事

在桃花里

一起说说心事

是更浪漫的事

亲爱的,

世上最浪漫的事

是和你

一起

慢慢变老

冠军和冠军侯的区别

#历史开讲#"冠军"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这个词的拉丁词根“corona”意思是花环或奖杯,当时士兵和运动员会戴着花环或胜利奖杯来彰显获胜者的荣耀和成就。

据传说,前8世纪的古希腊人庆祝雅典这个城市的一位英雄“赛元斯”在野兽竞技场上获得了胜利,他的支持者为他加冕花环,表示他的胜利。从那时起,胜利者就被称为“冠军”,并且在体育比赛中获胜的人仍然会受到花环加冕的传统欢呼。

现在,“冠军”一词已经不仅仅在体育赛事中使用,而且在各种竞赛和比赛中都会使用,代表获得了比赛或竞争的最高成就和头衔。

总的来说,“冠军”代表着最高的成就和荣耀,这个词的由来和典故历史悠久,代表着人类的赛事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而冠军侯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

“冠军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甚至到汉朝。在那个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人们为了守卫边疆或夺取领土,经常需要选派一些顶尖的将领去率领军队作战。这些选出来的将领中,有一些人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而成为军队的“冠军”,得到了各地人民和统治者的尊敬和赞扬。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叫华元的将领,因为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被君主封为“冠军侯”,成为了魏国贵族中最重要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某一领域顶尖人才的词汇,而不再局限于将领或军事方面。

今天,“冠军”和“侯”这两个词在汉语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冠军侯”这个词仍在一些比较传统的汉语环境中使用,比如一些武术或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总之,“冠军侯”的由来来源于古代将领拥有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获得君主的封赏,成为重要贵族的历史传统,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顶尖人才享有的荣誉和卓越成就。

英女王吐槽1953年加冕礼:折磨人的黄金马车,会压断脖子的王冠

对世人而言,一个人最大的成功莫过走上最高权力之位时的风光一刻。将自己的成功昭告天下,那就是人生奋斗的全部乐趣。

可是,对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似乎这种时刻并不怎么可爱。

当年,英国广播电视台在对她进行访谈时,她放下自己全部的优雅,用幽默的语言回应了那一时刻的真实感受。

“我根本动不了,他们(裁缝)根本没考虑这一点”。

国王加冕礼的第一个环节,那就是为女王更衣,穿上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王服。

当时,女王的长袍被镶嵌了珍珠、水晶、亮片等多种闪亮物品,同时用金线、银线进行缝制,光是一个长长的裙摆就长达6米,整件礼服的重量可想而知。

女王穿着这样一套衣服,负重前行,谁知走着走着,竟然被卡在了中间动弹不得:“当时的地板还有一块凸起的。”

女王在节目中回忆那个场面,竟然让听得人为她捏了把汗。

不过,为这场加冕礼,女王已经排练了很久,以她女王的风范,一切外力都不会为她所动。包括面对现场来自92个国家的媒体。

根据统计,当时直播女王加冕的记者和摄影师多达2500多名。

而且,有人说当时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就在其中,她当时还只是一名小小的记者。

但现在想想这个场面,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后来杰奎琳作为美国第一夫人与女王再次相遇,她给出的评价竟然是“女王是一个平庸、乏味的中年妇女”。

难道说她忘记了当年站在记者群中,仰望女王加冕时的辉煌了吗?

虽然女王加冕礼的日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但由于当时技术能力的有限,对于天气预报这种事还是没有完全避开的可能,所以,加冕礼这一天,伦敦一直下着小雨。

整场加冕礼历时3小时,包括承认、宣誓、受膏、授权、登基、朝拜六个部分。

女王必须要独自一人担起这全部过程的每一个部分。

承认也就是所谓的身份确认,这虽然有些形式化,但对国王的身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确认过程。

然后是女王向着众人宣誓,后来人们似乎可以了解这一内容,女王在宣誓中讲过:自己将永远不会选择退位。

这似乎就是誓言的庄重与严肃,哪怕如今女王已经96岁高龄,但她依旧还在国王的位子上发挥着自己的能力。

就是苦了查尔斯王储,见证母亲登基的时候,他才4岁,甚至因为是王储,还特别收到了一张水彩画加冕典礼邀请函。

可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王储依旧是王储,女王依旧是女王。想要走上国王之位,对查尔斯来说,那实在太难了。

受膏这个过程其实是有很多说法的,它代表着国王与上帝的交易,所以在宣誓之后,要被涂上圣油,从而接受神赋予她的职位。

通常,皇家圣油是一直保持的,不会重新制作。但乔治六世时期,二战对教区进行了空袭,结果圣油都被摧毁了。

为此,女王受膏时,只能重新制作,其成份非常复杂,包含了玫瑰、茉莉、橙花、龙涎香、麝香等多种材料。

不过,女王当时表示,在受膏时不想被媒体拍摄,并直播出去,因为这是一个相当神圣的时刻。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无缘得见女王涂圣油的过程。

但后来女王在节目中有提及,涂圣油的时候,在加冕服外又穿了一件白色亚麻的受膏衣。

她坐在被4个嘉德骑士撑起来的华盖后面,卸掉了王冠,全部首饰只留下一对耳环没有摘:

“那东西太麻烦了,没有时间弄它。”

受膏完毕,授权开始,女王头上被戴上了象征国王身份的圣爱德华加冕冠:一顶重约4.5斤的黄金、钻石王冠。

“皇冠太重,差点扭到脖子,低头真的会掉。”

女王在节目里是这样直言的,一句话便让观众都听笑了,所谓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就是这个道理吧?

王冠为什么会这么重?很容易理解,它的支架由黄金打造而成,上面装饰了440片钻石以及宝石。

这些宝石再怎么美丽,也同样重到压断肚子,因为它就像皇室评论员说的那样:“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钻石也是石头,真的很硬很重,对吧。”

自从加冕礼戴过一次之后,女王就再也没有碰过它。

根据王室的规矩,这顶王冠一直被王室珠宝管理部门收藏着,唯一能碰它的人除了国王,就只有坎特伯雷大主教以及王冠珠宝保养师(看护者)。

当电视台在节目中再一次请出王冠的时候,女王很是好奇,时隔六十多年再次看到,还是忍不住上前摸一把:“它还是那么重吗?还真是,它真的有千斤重啊。”

不知女王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意思,但从中似乎听出了内心的感慨,为着这顶王冠,她几乎倾其一生,没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没有自己想过的人生。

有人会问,那女王六十多年没见王冠,她平时出席重要活动戴的是什么呢?

那其实是与圣爱德华加冕冠不一样的,被称为帝王冠,要比加冕冠小一些,轻一些。

节目中,主持人也特意将它请到现场,看护人员都非常小心,轻轻挪动。但女王却毫不在意,直接拿起就摆弄起来,嘴里还说着:“我平时就是这样戴的呀。”

直到加冕礼完成,女王才换下加冕冠,戴起帝王冠,完成了仪式。

然后女王返回白金汉宫,于阳台上向民众挥手致意。只不过,这并不是仪式的全部,因为从教堂到白金汉宫有不少路,一路都有祝福的民众,这来回路上,女王必须保持微笑,坐在车内向路人招手。

“这根本就不是为了出行而设计的,基本上就是在皮椅上弹来弹去,太不舒服。”

女王想起黄金马车,这样回忆,甚至用了“非常可怕”来形容那种感受。

可以想象,一辆纯金打造的马车,重量可想而知。

虽然有6匹马拉着,但依旧走得非常慢,7英里的路,女王足足坐了2个小时。

这一路颠簸下来,怎么可能不可怕呢?

为王者看上去是风光无限的,可真实的感受却只有自己才知道。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女王才会在多年之后这样吐槽,嫌弃王冠太重,车子太硬。

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的“凡尔赛”,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恐怕又是女王无法言说的无奈。称王是一件好事,可其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只能一个人承受。

热门推荐